求鉴定,是天然蜜蜡还是压制蜜蜡

求鉴定,是天然蜜蜡还是压制蜜蜡,第1张

不够清晰,不太好判断。

但粗看这二颗桶珠,浅鸡油黄,光泽还算自然,但颜色太均匀、太一致了,有二代甚至合成的可能。

再说现在高仿技术很先进,鱼目混珠,有时光看,不太好辨别真假。

请你自己再简单检验一下吧!

一。放入饱和盐水里看看是否能浮起来,如能,蜜蜡可能性大。如不能就是合成品。

二。自己打几张透光图,看看其内部纹路是自然流动纹、云纹还是有规则的搅动纹、平行纹。如前者应该是天然蜜蜡了,如后者那就是二代了。如无纹路,应该是合成品。

当然,最准确结论是送机检。

如属天然蜜蜡,那质地非常好,克价要300左右。

个人浅见,说错勿怪!

1盐水法其实卤水法应用比较广泛,也比较实用,因为蜜蜡的比重在108左右,略高于水,而饱和盐水的比重在125左右,所以蜜蜡放在饱和盐水中会浮在水面上。然而,盐水法也有缺点。比如蜜蜡中杂质多了,比重自然就大了,不一定能浮在水面上。或者说,一些轻质材质的假蜜蜡,比如聚苯乙烯,即使比重只有105,也会浮在水面上。2针灸。针灸的原理是根据有机宝石与其他物质受热后的变化和气味来判断蜜蜡的真假。比如用针刺拔出来,如果有松散的香气和黑烟,那么就是真的蜜蜡,但是如果有白烟、拉丝、刺鼻的气味,那就是塑料制品。同样的针灸方法也有缺点,比如针灸只能识别塑料材质的假蜜蜡,而其他材质的假蜜蜡是无法识别的。另外,针灸会对蜜蜡造成一定的伤害,很可能会降低蜜蜡的完整性,从而影响其价值。3刀切法刀切的原理和针灸差不多。真蜜蜡用刀切下来会呈粉末状,而树脂做的假蜜蜡用刀切下来会呈块状,塑料会呈环状。但是刀切也有一些缺点,比如损伤比针刺更严重,另外假蜜蜡只能鉴定,二代压蜡刀切是鉴定不了的。4有机溶液法因为蜜蜡是天然树脂石化形成的有机宝石,有时候用树脂制品当蜜蜡很难区分。这时候就要用有机溶液法了,比如用酒精擦拭表面。如果表面发粘,出现坑洞,很可能是Coba树脂,但是蜜蜡不会有反应。但是,这种方法只能识别树脂造假。5手感法手感法属于纯经验鉴定法,因为对于新手来说,无法感受到有机宝石和无机物的区别。比如天然蜜蜡会有一种啜饮的手感,柔软、润泽、粘稠,而一些硬度比蜜蜡高的赝品一般会有一种冰冷的感觉。6气泡法蜜蜡成型的时候会把空气包裹在里面。在形成的过程中,液体成分不断挥发,会在蜜蜡内部形成均匀的气泡,气泡呈圆形。如果气泡是长方形的,那么有可能是假蜜蜡或者压制蜜蜡。7紫光法因为蜜蜡是树脂在土壤中石化后形成的,会吸收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比如磷。虽然这些微小的磷元素无法用肉眼观察到,但它们在紫光下会发出蓝色、绿色或紫色的荧光。随着造假技术的更新,荧光也可以造假,有荧光的不一定是真蜜蜡,没有荧光的一定是假蜜蜡。8嗅觉方法气味法只能鉴别一小部分蜜蜡的真伪,因为很多蜜蜡基本没有气味。比如经过优化、烘焙、涂层等工艺的蜜蜡,是没有气味的。即使它有气味,也不是那么好闻的。需要摩擦甚至燃烧才能闻到。只有一些产于波罗的海的蜜蜡,在自然环境中才能闻到它的味道。9听力方法听音法是将蜜蜡珠子在手中来回摩擦。这时候它会发出一种听起来很舒服的轻柔的声音。这个声音沉闷而大气,不是那种清脆而浮躁的声音。而且听声音的时候,蜜蜡表面会有一种涩涩的感觉,而不是饱腹感。10摩擦法蜜蜡经过摩擦后,会产生静电。人类发现静电是因为蜂蜡。公元前6世纪,人们发现蜂蜡经过摩擦可以吸附一些小的轻的物体。此后,静电被发现。然后,鉴定蜜蜡,互相摩擦。如果能吸附纸屑、头发、灰尘等。,可能是真的蜜蜡,而没有塑料和树脂产生的静电。

1盐水法其实卤水法应用比较广泛,也比较实用,因为蜜蜡的比重在108左右,略高于水,而饱和盐水的比重在125左右,所以蜜蜡放在饱和盐水中会浮在水面上。然而,盐水法也有缺点。比如蜜蜡中杂质多了,比重自然就大了,不一定能浮在水面上。或者说,一些轻质材质的假蜜蜡,比如聚苯乙烯,即使比重只有105,也会浮在水面上。2针灸。针灸的原理是根据有机宝石与其他物质受热后的变化和气味来判断蜜蜡的真假。比如用针刺拔出来,如果有松散的香气和黑烟,那么就是真的蜜蜡,但是如果有白烟、拉丝、刺鼻的气味,那就是塑料制品。同样的针灸方法也有缺点,比如针灸只能识别塑料材质的假蜜蜡,而其他材质的假蜜蜡是无法识别的。另外,针灸会对蜜蜡造成一定的伤害,很可能会降低蜜蜡的完整性,从而影响其价值。3刀切法刀切的原理和针灸差不多。真蜜蜡用刀切下来会呈粉末状,而树脂做的假蜜蜡用刀切下来会呈块状,塑料会呈环状。但是刀切也有一些缺点,比如损伤比针刺更严重,另外假蜜蜡只能鉴定,二代压蜡刀切是鉴定不了的。4有机溶液法因为蜜蜡是天然树脂石化形成的有机宝石,有时候用树脂制品当蜜蜡很难区分。这时候就要用有机溶液法了,比如用酒精擦拭表面。如果表面发粘,出现坑洞,很可能是Coba树脂,但是蜜蜡不会有反应。但是,这种方法只能识别树脂造假。5手感法手感法属于纯经验鉴定法,因为对于新手来说,无法感受到有机宝石和无机物的区别。比如天然蜜蜡会有一种啜饮的手感,柔软、润泽、粘稠,而一些硬度比蜜蜡高的赝品一般会有一种冰冷的感觉。6气泡法蜜蜡成型的时候会把空气包裹在里面。在形成的过程中,液体成分不断挥发,会在蜜蜡内部形成均匀的气泡,气泡呈圆形。如果气泡是长方形的,那么有可能是假蜜蜡或者压制蜜蜡。7紫光法因为蜜蜡是树脂在土壤中石化后形成的,会吸收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比如磷。虽然这些微小的磷元素无法用肉眼观察到,但它们在紫光下会发出蓝色、绿色或紫色的荧光。随着造假技术的更新,荧光也可以造假,有荧光的不一定是真蜜蜡,没有荧光的一定是假蜜蜡。8嗅觉方法气味法只能鉴别一小部分蜜蜡的真伪,因为很多蜜蜡基本没有气味。比如经过优化、烘焙、涂层等工艺的蜜蜡,是没有气味的。即使它有气味,也不是那么好闻的。需要摩擦甚至燃烧才能闻到。只有一些产于波罗的海的蜜蜡,在自然环境中才能闻到它的味道。9听力方法听音法是将蜜蜡珠子在手中来回摩擦。这时候它会发出一种听起来很舒服的轻柔的声音。这个声音沉闷而大气,不是那种清脆而浮躁的声音。而且听声音的时候,蜜蜡表面会有一种涩涩的感觉,而不是饱腹感。10摩擦法蜜蜡经过摩擦后,会产生静电。人类发现静电是因为蜂蜡。公元前6世纪,人们发现蜂蜡经过摩擦可以吸附一些小的轻的物体。此后,静电被发现。然后,鉴定蜜蜡,互相摩擦。如果能吸附纸屑、头发、灰尘等。,可能是真的蜜蜡,而没有塑料和树脂产生的静电。

蜜蜡从颜色来划分主要可以分为白色系、**系、红色系三种;根据结构则可以分为满蜜、半蜜半珀、花蜜等。

一、白色系又分为白蜜(香蜜)和荔枝白。其中白蜜根据两百程度不同还可以细分为骨瓷白、象牙白、奶白;荔枝白颜色呈现乳白色,流淌纹细腻如荔枝肉一般。

二、**系有鹅黄、柠檬黄、正黄、鸡油黄,颜色越接近鸡油黄越好。

三、红色系主要就是鸡油红。

蜜蜡鉴别方法有哪些?鉴假方式我们官网有详细的解答如果有时间你可以去看看,我这这里介绍点比较简单的判别方法。

一、蜜蜡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流淌纹,这是它在形成之初由于松脂是慢慢堆积凝固留下的痕迹,造假很难像天然流淌纹那么自然厚实。

二、蜜蜡入手温润,虽轻却不会如无物,会有种有东西在手的实感。

三、在蜜蜡表面滴一滴乙醇,用手搓后出现黏糊糊的感觉的话则是假的。

1、盐水测试法。琥珀蜜蜡密度在105-110之间在1:4(盐:水)的饱和盐水中,琥珀蜜蜡、轻质塑料和树脂均可浮起来,通俗塑料、玻璃、压克力和电木下沉。

2、洗指甲油的药水。用棉签擦点重复擦试琥珀外表,没有分明的变化。塑料和压制琥珀都没变化,然而树脂和柯巴脂由于没有石化就会被腐化而发生粘粘坑,将柯巴树脂放入卸甲油中浸泡它会渐渐融解。

3、刀削针挑试验。裁纸刀削琥珀蜜蜡会成粉末状,树脂会成块零落,塑料会成卷片,玻璃是削不动。用硬针呈20-30度角刺蜜蜡会有爆碎感和非常渺小的粉渣,假如是硬度较大的塑料或其余物资,要么是扎不动,要么是很粘的感觉。

4、紫外线照射。将琥珀放到验钞机下,它下面会有荧光,淡绿,绿色,蓝色,白色等。琥珀、金珀变色最分明,血珀和蜜蜡变色不太分明,越透越分明,塑料不会变色。

定真品蜜蜡的唯一方法就是遇热变红变黑或起星。视觉:从不同角度看它都有不同的感觉,折光度也不一样,散发出有灵性的光泽。气泡多为圆形,压制的气泡多为长扁形。还可以通过紫外线的照射,比如放到验钞机下,它上面会有不太明显的变色,而塑料则不会变色。(注:在强光下看效果反而不明显)

触觉:蜜蜡性温和,夏日戴不会热,冬日戴不会凉。而且,拿蜜蜡在衣服上摩擦后可以吸引小碎纸屑。

听觉:无镶嵌的蜜蜡珠子放在手中轻轻揉动,会发出很柔和略带沉闷的声响,声音比较清脆的则可能是塑料或树脂。

盐水:可以将蜜蜡泡在1:4的盐水中,如果是真蜜蜡则可以在盐水中浮起来。这种方法被广大收藏爱好者屡试不爽。但是,此法限裸珀,盐水浓度不够重量级、体内有大量杂质的也会下沉。

当然还可以花钱拿到cma珠宝鉴定中心去测折射率、密度等,这也是最保险可靠的方法。

味觉:蜜蜡在摩擦时只有一点很淡的味儿,但带皮的蜜蜡摩擦时会产生香味。只有燃烧时才会散发出松香味。而其它仿品如塑料燃烧后会发出刺鼻的化学气味和臭味,但是地摊上不摩擦就有香味的蜜蜡饰品还是不买的好。

刀削或针挑:刀削蜜蜡会成粉末状,树脂会成块脱落,塑料会成卷片。用硬针与水平线呈20-30度角刺蜜蜡会有爆碎的感觉和十分细小的粉渣,如果是硬度不同的塑料或别的物质,要么是扎不动,要么是很粘的感觉甚至扎进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211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