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背后长了一个疮”,为什么就说会死亡?

古人“背后长了一个疮”,为什么就说会死亡?,第1张

因为古时候的医疗条件太差了,医疗手段也极其有限,“长疮”这种病是极其容易感染的,在古代“感染”就是离死不远了。古时候虽然说有华佗、孙思邈等等有名的医生,可是他们的医术一来十分具有局限性,很难大范围的推广;二来,就算是他们,也很难对肌体内的病毒进行清理……

首先说说感染这种事情。感染是对环境要求十分的一件事。当然,并不是说想要感染,得具备多么严格的环境,而是想要不感染,得需要很干净的环境。这个“干净的环境”可不是简单的指把房屋打扫干净,把手洗干净这么简单。

现代人都知道,病菌、细菌都是肉眼不可见的,打个喷嚏对环境来说根本没有什么影响,可是病菌、细菌就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扩散到环境中,进而对其他人体产生威胁。

简单地说,“干净的环境”就是指要对伤口部位消毒。可是古时候的消毒手段有哪些?清洗、把工具在火上烤一下,没了。用清水清洗伤口的作用,对于消毒来说根本没有多大的用处,火烤倒是有点用,可是古代用的那个火……

其次,身体上长疮,就是说伤病在体内。体内的病对于古人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一来古时候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约束,很多人不让对身体动刀;二来也没办法动刀,只能简单地把脓包戳破,让里面的脓液流出来。可是脓液流出来如果没有相应的处理手段,也就意味着扩大了感染的范围……

综合而言,古人“背后长了一个疮”就会死亡,这种说法,很直观的体现出了古时候的医疗环境有多差。这是时代的限制,古人想解决,也没有办法。

不知诸位留意过没有,史书上记载有不少人都是疽发背而死。疽[jū]在新华字典上解释是:中医指一种毒疮,局部肿胀坚硬,皮肤颜色不变。疽发背简单说就是背上长了一个疮。

疽发背而死在今时今日看来或许有些不可思议,然而这一描述在古代书籍中并不鲜见。尤其是主人公境遇不好,不得志,祸事上身的时候,就会疽发背而死。

第一个疽发背而死被记载下来的是《史记》中的范增。

范增是秦末农民战争中项羽一方的谋士,素有“亚父”之名。《鸿门宴》中范增有非常精彩的一段话“吾令人望其(刘邦)气,皆五彩,此天子气也。”范增能料到刘邦头顶有天子之气,却一点儿也没有想到日后自己会疽发背而亡。

公元前204年初,楚军切断汉军粮道,刘邦困于荥[ xíng ]阳(今河南省荥阳市)。刘被迫向项羽求和,范增言该利用此机会急攻荥阳一举歼灭汉军。刘邦谋臣陈平抓住项羽自大且多疑的性格,使用离间计让项王认为范增与汉有私情。项羽果然猜疑范增。范增愈急切希望项王攻下荥阳,项羽只是不信,不肯听。

范增听说项王猜疑他,不禁又惊又气,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乞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可以说范增是死于忧愤交加。眼看着战机一次次白白浪费,眼瞧着一心辅佐的良主竟错信他言猜疑自己,范增心中焉能好过?索性求去解千愁,谁又料得到底是忧愤伤了心,不到彭城就因为背上长了疮而死。

在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宋代名将宗泽操劳忧郁,因病而终。宗泽是南宋军事名将,因反对朝廷“议和”被派遣去形势十分凶险的磁州(今河北磁县)。南宋朝廷成立后,宗泽指挥手下们一次次击退金兵,获得“宗爷爷”威名。在坚守开封的同时,宗泽力求宋高宗回銮开封,收复失地。但均被奸臣所阻挠。

《宋史》中记载“宗泽上书皇上回到京城二十余次,每为潜善等所阻挠”。眼看收复失地无望,宗泽忧愤成疾,于背上生疽。宗泽常慨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

能诱发背上长疽的因素很多,古代医学家也对此作了探讨:元人杨清叟在《仙传外科集验方》亦言其源有五:一是天行时气;二是七情内郁;三是体虚外感;四是身热搏于风冷;五是食炙煿[bó]、饮法酒、服丹石等热毒。也就是说,天气、情绪、体质及饮食等均可能诱发此病。

从历史上的知名人物之死来看,他们背疽而死,都存在忧愤之甚,气郁成病的情况,情绪上波动很大,造成情志内伤而离世。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一个人长期心情抑郁难解,悲愤交加又怎么能有健康体魄呢?

古代人均寿命短,人言七十古来稀。古代经济水平、医疗卫生水平都非常差,经常会把小毛病拖成要命的大病而死亡。况且古代大多数人没有天天洗澡的条件,不太勤洗澡换洗被褥,一旦脓包感染溃烂,又没有抗生素消炎药,只能任由其发展,就成为致命的恶疾了。

同时在古代政治风云的变幻与权势转移中,很多著名人物死于此病其实不足为奇,他们在政治上受打击后,心情沮丧导致抵抗力下降。疽发背只是一个引子,本来要不了命的疮疖化脓,这时却引起败血症进而一命呜呼。

当史学家们不厌其烦地写疽发背而死,往往并非仅为“实录”,而是别有洞天。疽发背而死已经有了特定的意味。这一疾病折射的是:此人在政治上失势或斗争失败,已经超出了疾病的范畴。

不懂大家有没有看过胡军主演的电视剧《朱元璋》,朱元璋有一个从小玩到大的小伙伴,他们后来结拜成为兄弟一起出生入死摧毁元朝江山建立了大明王朝,这个人就是徐达。按照电视剧中的剧情徐达是被朱元璋逼死的,徐达背上就长了毒疮,据说背上长了毒疮的人吃了鹅肉就会死,朱元璋明知徐达背长有毒疮的情况下还赐他吃鹅肉,徐达面对朱元璋赏赐的鹅肉泪流满面,因为他知道皇帝是要他死,可怜徐达出生入死居功至伟,建国后小心翼翼,既不居功自傲、也没结党营私,但是朱元璋还是不放心他,没办法,皇帝要臣死,做臣下的不得不死,最后徐达不得不含泪把鹅给吃了,没多久后他就病逝了。

其实这也是民间流传的一个说法,《明史》中也只记载了徐达“患背痈,病笃,遂卒”,并没有提朱元璋赐鹅之事,看来徐达背部长疮是确有其事,至于朱元璋逼他吃鹅应该是民间添油加醋给编上去的,由于朱元璋杀了很多功臣,所以很多人都信以为真了。再说了,长毒疮吃鹅会死这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

不过这也说明了古时候治疗背部毒疮确实不怎么行,就连地位显赫的徐达都不治身亡了,更何况是普通的平民?那么,为什么古人连“背部长疮”这样的小病也会死呢?

背部长疮我们现在称之为背部痈,痈是指由金**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多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深部感染,常发生于糖尿病等抵抗力低下的人,由于背部毛囊多、油脂分泌旺盛,所以痈往往会发生在背部!

现在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是 一个小问题,治疗也只需要使用抗生素消炎杀菌,待脓肿成熟之后切开排脓即可。确实,大部分痈经过抗感染、切开排脓之后都能够愈合,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控制好血糖之后经过以上治疗也都能够愈合。

但是,大家别忘了,古代的时候还没有抗生素啊,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也是直到1928年才被英国的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没有抗生素就连普通的外伤也都有可能因为感染扩散而导致死亡,更别说背部痈这种深部的感染了!

如果遇到懂治疗的郎中可能还有治愈的可能,通过切开排脓、再辅以消炎收敛的草药清洗,感染轻、体质好的病人确实有可能治愈;如果遇到学艺未精的郎中,不懂切开排脓不说,如果还一味用草药敷盖,感染很可能会加重!

总之,这跟当时的医疗条件低下有关,由于缺少抗生素,很多细菌感染性疾病都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就连在如今抗生素种类这么多的年代,如果感染严重也都可能挽救不了了,更别说古代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5705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