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结核是什么?

淋巴结核是什么?,第1张

淋巴结核,中医称之为瘰疬,是体现于肌表的毒块组织,是由肝肺两方面的痰毒热毒凝聚所成。西医则指,人体内有专事于清毒杀毒从而保护血管,组织的淋巴系统,遭遇来自体内外无法清除杀灭的毒菌,凝聚和集结于肌表组织形成的毒瘤。

疾病症状

多在颈部一侧或双侧长出疙瘩,逐渐长大,不痛不痒,推入滑动,无明显压痛,如身体抵抗力低则逐渐增大,皮肤发变紫,最终破溃流水样脓液并排出黄浊样干酪样脓液,中医称之谓“老鼠疮”。反复溃烂少,部分病人可有低热、盗、汗食欲不振、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状。

编辑本段病因病理

淋巴结结核发病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结核杆菌通过上呼吸道或随食物在口腔及鼻咽部尤其是扁桃体腺引起的原发灶上感染。后沿淋巴管到达颈部浅深层淋巴结。各部位多为单侧性淋巴结。受累咽部。重发病以上吸收后受累淋巴结核仍继续发展形成冷脓肿或溃疡。

另一种是原发结核感染后血中结核杆菌随血行进入内侧颈淋巴结,引起颈淋巴结核;还可以从腰腹部淋巴感染,然后汲及深部淋巴结群继发感染,在颈淋巴结结核发病中较为常见。

编辑本段淋巴结核分型

淋巴结核分型:干酪型结核、增殖型结核、混合型结核、无反应性结核

疾病分类

结核病一般按部位及脏器命名。淋巴结核根据发病部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颈部淋巴结核

这是淋巴结核中最为常见的,女性多于男性。据日本资料统计,男性以30岁年龄组最多,女性以50岁年龄组最多。发病部位以右侧为多见。西医认为,本病多因结核杆菌经口腔(龋齿或扁桃体)侵入,由淋巴管到达颌下或颏下淋巴结;亦可因肺、肠结核病灶经血液扩散所致。中医认为,本病为情志所伤,肝气郁结,脾虚生痰。肝郁则化热,痰热互搏,敬于颈项之脉络,而成瘰疬。亦因素体虚弱,肺肾阴亏,致使阴亏而火旺,痰火凝结而成瘰疬。 

腋窝部淋巴结核

本病临床较少见。病人往往主诉腋窝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就诊;也有在胸部X线检查时发现腋窝部或胸壁上部有钙化灶。 

腹股沟部淋巴结核

腹股沟部淋巴结肿大,多来自下肢或外阴部的外伤。但是,结核菌向全身播散,偶尔也可发生。开始可为仅伴有轻度疼痛的肿胀,如不积极处理,则可自溃。 

腹部淋巴结核

一般由于全身播散或在肠结核的基础上,相继出现腹部淋巴结肿大。在主诉中,过去可能没有任何消化系统症状,肺部也未发现病变是常有的。也有包括过去曾有肠结核症状,或者是因为治疗肺结核,早已接受化疗者。 

肺门淋巴结核

当机体尚未产生变态反应时,肺内初感染原发灶中结核菌借淋巴流侵入所属淋巴结。从肺门到纵隔有许多淋巴结。病势进展时,纵隔淋巴结也相继发病,形成各种不同程度的干酪化,从肺淋巴结流借肺门纵隔淋巴结,最后多从右静脉角淋巴流入肺静脉内,故结核菌随其易于流入血流。因此,肺门淋巴结核是处于容易发生潜在性菌血症的状态。

编辑本段疾病诊断

根据结核病接触史、局部体征,特别是已形成寒性脓肿或已溃破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或溃疡时多可作出明确诊断;必要时可作胸部透视明确有无肺结核。结核菌素试验能帮助诊断。

如仅有颈淋巴结肿大而无寒性脓肿或溃疡形成,颈部一侧或两侧有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大淋巴结,一般位于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初期肿大的淋巴结较硬、无痛,可推动。病变继续发展发生淋巴结周围炎,使淋巴结与皮肤和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各个淋巴结也可相互粘连,融合成团形成不易推动的结节性肿块。晚期淋巴结发生干酪样坏死,液化形成寒性脓肿。脓肿破溃后流出豆渣样或稀米汤样脓液,最后形成一经久不愈的窦道或慢性溃疡。;溃疡边缘皮肤暗红,肉芽组织苍白、水肿,上述不同阶段的病变可同时出现于同一病人的各个淋巴结。病人抗病能力增强和经过恰当治疗后淋巴结的结核病变可停止发展而钙化。 

诊断依据

(1)颈侧部淋巴结肿大,结节状,无痛。多见于儿童和青年。

(2)初期为孤立结节,较光滑,可活动,以后结节融合成块,不规则,活动度差。肿块可形成脓肿,有波动感,破溃后可形成窦道,随皮肤下部潜行,经久不愈。

(3)分泌物稀薄,常含有干酪样物,创面肉芽不健康。

(4)可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

(5)有些患者可有肺部等结核病史或病变。

(6)取病变组织进行PCR检测,可呈阳性结果。

(7)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 

检查顺序

用两手指滑动触诊耳前、耳后(乳突区)淋巴结。后患者将头转向右侧或左侧,检查者用右手或左手触诊枕骨下区的枕后淋巴结。后检查者用左手扶住头部,右手(翻掌)指尖触摸颌下及颏 下淋巴结,同法检查左侧。用双手指在颈前三角区先沿胸锁乳突肌前缘触诊。再用双手指在颈后三角沿斜方肌前缘和胸锁乳突肌的后缘触诊。最后用双手指尖在锁骨上窝内由浅到深触摸锁骨上淋巴结。 (颈部淋巴结的触诊顺序为耳前、耳后、枕部、颌下、 颏下、颈前、颈后、锁骨上淋巴结共8组)

颈部淋巴结检查顺序——颈部淋巴结结核应该做哪些检查?

1胸部X线或CT扫描明确有无肺结构的损害。

2间接喉镜及后鼻镜检查有时可发现肺结核喉结核及鼻咽结核等。

3结核菌素PPD(纯化蛋白衍生物)试验血沉检查有助于诊断。

编辑本段淋巴结核的鉴别诊断

(一)淋巴结核与性传播疾病致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

1、软下疳

为Ducreyi嗜血杆菌引起的局灶性传染病。阴部疼痛性小丘疹迅速破溃形成浅表溃疡,边缘不齐,周边发红,常相互融合。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压痛并粘连在一起而形成脓肿、有波动感。脓肿上方皮肤红亮,可破溃形成窦道。应与脓肿型淋巴结结核鉴别。诊断主要由临床表现及性生活史确立,且可与淋巴结结核鉴别。本病细菌培养较难。

2、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本病由沙眼衣菌属的免疫型所引起,多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初的症状为单侧有压痛的腹股淋巴结肿大,发展形成巨大而有压痛和波动的肿块,与深部组织粘连、上方皮肤有炎症,可形成瘘管。可伴有发热、头痛、关节痛等全身症状。诊断依性生活史、临床表现及补体结合试验,有条件可作免疫荧光镜检。

3、艾滋病

艾滋病相关征候群中有一个亚型, 表现为顽固的全身淋巴结病、 淋巴结肿大常持续3个月以上, 而近期并无任何可致淋巴结病的疾病或用药史。 查AIDS病病毒抗体(HIV)阳性。①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高热38℃一个月以上;②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腹泻(每日达3~5次)一个月以上;③卡氏肺囊虫性肺炎(PCR);④卡波西肉瘤(KS);⑤明显的霉菌或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

若HIV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发热、腹泻症状接近上述①标准且具有以下任何一项时,可为实验确诊AIDS病人:①CD4+/CD8淋巴细胞计数比值<1,细胞计数下降;②全身淋巴结肿大;③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出现痴呆、辨别能力丧失或运动神经功能障碍。

虽有全身淋巴结肿大,依病史(卖血或接受使用血液制品史、静脉吸毒、性紊滥等)及上述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不难淋巴结结核鉴别。活检淋巴结反应性增生。[2]

(二)淋巴结核与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的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

1、变应性亚败血症

儿童较成人多见,临床表现为: ①长期反复发热; ②反复一过性多形性皮疹与关节痛; ③淋巴结、 肝、 脾肿大; ④血、 骨髓培养阴性; ⑤抗生素治疗无效,而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效。

2、结节病

为一原因不明的多系统肉芽肿疾病。可引起浅表淋巴结肿大如颈部、滑车上、腋窝等处淋巴结肿大,有时可达核桃大小,质硬,永不软化,不粘连,与皮肤无粘连。诊断依据:①多器官损害的临床表现;②X线检查显示结节样肺泡炎、肺浸润可伴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③病理学检查发现上皮样细胞肉芽肿,但无干酪样变;④皮肤Kviem试验阳性,结核菌素皮试阴性。

3、系统性红斑性狼疮

部分系统性红斑性狼疮(SLE)患者可出现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但淋巴结肿并非SLE的诊断线索,当病人尤其是青年女性出现发热,伴有皮肤红斑、多关节炎、肾脏损害、间歇性胸膜炎性疼痛、白细胞减少、高球蛋白血症、抗DNA抗体阳性等,诊断不难。SLE在早期很难同其他结缔组织疾病区别。根据病史、结核菌素试验及穿刺或病理组织学检查,不难与淋巴结核鉴别。[3]

(三)淋巴结核与肿瘤所致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

1、恶性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分为霍奇金病及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均以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早期无粘连,可活动为特征,好发于颈部、纵隔及腹膜后淋巴结、质地中等偏硬如橡皮。随病情发展,侵及范围极广,很快融合成块,无移动性,此时触诊有软骨样感觉。霍奇金病患者可伴有周期性发热、盗汗、皮肤瘙痒等全身症状及肝脏明显肿大。可因肿大淋巴结压迫邻近脏器出现相应压迫症状,如声嘶、呼吸困难、霍纳(Horner)综合征等。外周血液及淋巴结病理检查发现R-S细胞是其主要的诊断依据。非霍奇金淋巴瘤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主,最多发生于颈部淋巴结,继之累及腋下和腹股沟淋巴结。如起病于结外淋巴组织(胃肠道、扁桃体、鼻咽部、肺部、脾脏、肝、骨骼、皮肤等),早期易误诊。深部淋巴结肿大时,也可早期出现相应压迫症状。约1/3患者伴发热、盗汗、体重减轻、贫血等全身症状。淋巴瘤晚期可侵犯骨髓、肝脏、皮肤甚至中枢神经系统并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病理活检是确诊淋巴瘤的主要依据。当仅有纵隔、腹腔淋巴结肿大时,可依靠CT或超声波引导下穿刺活检,必要时可作胸腔、腹腔探查手术(见第八章血行播散型肺结核鉴别诊断)。

2、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可引起全身广泛性淋巴结肿大,以慢性淋巴细胞系白血病更明显,颈部较明显。肿大淋巴结质硬、无弹性、无压痛,晚期可互相粘连成串成块,无移动性,无脓肿形成,直径可达2~3cm,常伴发热、出血、贫血、肝脾肿大。白血病的诊断主要不是通过淋巴结,而是通过检查外周血象及骨髓象做出诊断。白血病患者一般有明显的血液学异常,经血象及骨髓检查一般不难断,但其准确分型常需借助组化及免疫组化技术。

3、浆细胞瘤

许多浆细胞肿瘤可有淋巴结肿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尿中可有大量M蛋白,溶骨病变及骨髓异常浆细胞,据此不难确立诊断。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血清IgM常>20g/L,骨髓中有淋巴样浆细胞浸润,重链病共有四种不同的重链类型,临床表现各异,但经免疫电泳可查出相应的单克隆性重链存在,同时作淋巴结活检可与淋巴结结核、淋巴瘤、骨髓瘤鉴别。

4、恶性组织细胞病

长期发热,以高热为主,伴进行性全身衰竭、消瘦、贫血,淋巴结、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全身淋巴结肿大多发生在疾病晚期,早期易误诊。诊断主要依据骨髓或外周血中存在数量不等的异常组织细胞,多核巨组织细胞。也可通过淋巴结、肝、脾和其他受累部位的病理活检确立诊断。近年经免疫组化证实,过去诊断的恶性组织细胞病许多是T淋巴细胞瘤,真正的恶组只占少数。

5、Langerhan组织细胞增多症

为一组病因不明,以淋巴样和组织细胞增生为主的疾病,病变常累及肝、脾、淋巴结、肺、骨髓等器官。分为三型:①勒-薛氏(Letterer-Siwe)病:见于2岁以下婴儿,以高热、红色斑丘疹、呼吸道症状,肝脾和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②韩-薛-柯(Hand-Schuller-Christian)病:儿童和青年多见,以颅骨缺损、突眼和尿崩症三大特征;③嗜酸粒细胞肉芽肿:多见于儿童,以长骨或扁平骨溶骨破坏为主要表现(见第八章血行播散型肺结核鉴别诊断)。

6、淋巴结转移癌

对年龄较大而原因不明的淋巴结肿大,应特别注意某些原发肿瘤的转移。癌转移的淋巴结一般不超过3cm,质地坚硬、生长快、无压痛、与基底粘着活动性差,表面凹凸不平。颈部无痛性淋巴肿大应注意鼻咽癌、甲状腺癌的转移。乳腺癌常首先转移至腋窝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癌可来自胃、支气管、食管、纵隔、胰腺等脏器,一般而言,右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癌多年来自呼吸系统癌肿,而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癌多来自消化系统癌肿。并且常为晚期征象。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癌可见于泌尿生殖系癌。利用X线、CT、MRI、B超、放射性核素扫描及某些血清学试验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检查可帮助寻找原发肿瘤,但确诊仍需要组织病理学依据。[4]

(四)淋巴结核与慢性感染致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

1、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当颈淋巴结结核处于增殖阶段(结节型),此型易与慢性颈部淋巴结炎相混淆。慢性淋巴结炎常累及颌下颈部浅层数个淋巴结,体积较小,多能找到感染病灶,如头部病灶可传及耳后和乳突淋巴结;口腔、咽部病变可使颌下、颏下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活检或针吸行病理及细胞学检查可确诊,如系结核可有结核病理改变,如为非特异性慢性淋巴结炎可见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浸润。

2、非结核性分支杆菌淋巴结炎

本病主要侵犯颌下及上颌附近的淋巴结,多由瘰疬分支杆菌所致。特别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往往不伴有肺内结核病变,常需与颈淋巴结核的结节型和溃疡型相鉴别。在美国非结核型分支杆菌淋巴结炎比结核性淋巴结炎更为多见,是颈部淋巴结炎的重要原因。在美国,非结核性分支杆菌淋巴结炎比典型的结核性淋巴结炎多10倍。

本病症状比结核性淋巴结炎略急促,肿大淋巴结不红也不痛,即使淋巴结增大达3cm以上也能移动。抗结核治疗疗效较结核性淋巴结结核差,久治不愈。其诊断主要依据细菌学检查,并作细菌分类。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此症往往以上感症状开始,全身淋巴结急性肿大,常见颈淋巴结肿大,尤其左侧颈后组多发,肿大淋巴结中等硬度,不粘连,不化脓,有压痛。可伴有发热、咽峡炎、皮疹,淋巴细胞可达50%~90%,并有异形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高达80%~90%。病理检查可以确诊。

4、丝虫病

班氏和马来丝虫感染可引起慢性淋巴管和淋巴结炎,并出现全身或局部浅表或深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为腹股沟淋巴结。若合并下肢淋巴管阻塞,可引起下肢橡皮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夜间检查外周血中微丝蚴而确诊。

5、弓形虫病(原虫病类)

单侧颈部可见单个或一群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或不痛,不化脓,可有全身不适低热或无任何症状。确诊依靠病原体检查,弓形虫素试验与补体结合试验。

6、钩端螺旋体病(螺旋体病类)(见血行播散型肺结核鉴别诊断)

鼠类和猪为主要传染源。早期(钩体血症期)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突出,全身肌痛,尤其腓肠肌。全身乏力,特别是腿软较明显,有时行走困难,导致不能下床活动;眼结膜充血、呈持续性,无分泌物及畏光;腓肠肌压痛;全身表浅淋巴结肿大,发病早期即可出现,多见于腹股沟、腋窝淋巴结,多为黄豆或蚕豆大,有压痛,但无充血发炎,亦无化脓。本病早期诊断较困难,临床确诊需要有阳性的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结果。中期和恢复期表现复杂(见第八章血播型肺结核鉴别诊断)。所以应结合流行病学史,早期临床特点以及化验室的检查发现进行综合分析,可与淋巴结结核区别。

7、真菌感染

足部真菌感染可引起慢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组织胞浆菌病常见有肺门淋巴结肿大。孢子丝菌病为一种慢性深部真菌病,受累组织呈乳头瘤样损害,可溃破、化脓及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与淋巴结结核的鉴别不难,真菌涂片及培养即可确诊。[5]

编辑本段治疗西医治疗

(一)全身治疗 适当注意营养和休息。口服异烟肼1-2年,伴有全身毒性症状或身体他处有结核病变者。加服对氨水杨酸钠或利福平或加用链霉素肌肉注射。

(二)局部治疗

1.少数局限的,较大的,能推动的淋巴结,可考虑手术切除。手术时注意勿损伤副神经.

2.已形成寒性脓肿而尚未穿破者,可行潜行性穿刺抽脓。从脓肿周围的正常皮肤处进针。尽量抽尽脓液,然后向脓腔内注入5%异烟瞬溶液或10%链霉素溶液作冲洗。并留适量于脓腔内,每周2次。

3.寒性脓肿破溃形成溃疡或窦道者,如继发感染不明显,可行括除术。细心地将结校病变组织全部括除。伤口不加缝合,用链霉素溶液换药。

4.寒性脓肿继发化脓性感染者。需先行切开引流,待感染控制后,必要时再行刮除术。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瘰疬发病情况多由三焦、肝、胆等经风热气毒蕴结而成,肝肾两经气血亏损,虚火内动所致,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类。急性多因外感风热、内蕴痰毒而发;慢性多因气郁、虚伤而发。该病常恚怒忿郁,谋虑不遂,精神颓靡。

七络丹 

七络丹曾记载于清中期药典《丹散膏丸制法良方 》 一书,距今149年的治疗历史。

成分由多种传统中草药配伍遵古炮制而成,有夏枯草、猫爪儿草、当归、连翘、藏红花等。

功能与主治 淋巴结核、淋巴结炎、淋巴肿大。

疗效统计此方据1979年12月份中医杂志统计,临床治疗淋巴结核855例, 痊愈849例,钙化6例。

用法与用量 一天三次,一次7粒,温开水送服,忌口粟米。

信息来源 中国中医杂志1979/12。

摘 录 《中国药典》。

结核丸 

〖名称〗 尹氏结核丸 。

〖功能主治〗 淋巴结核(瘰疬)。

〖成 份〗蜂露房、松香、蛇蜕、白矾等二十余种上等中药熬制而成。

〖用法与用量〗饭后半小时黄酒送服,一次一丸。

〖药物形状〗本品为红色圆柱状。

〖信息来源〗国家专利医药名录。

〖禁忌〗记气,服药后不宜动怒生气。

〖疗效〗此药治疗淋巴结核,服用1~4副可愈。

〖贮藏〗密封冷藏。

手心药灸疗法

主治: 淋巴结炎、淋巴结核、淋巴肿瘤。

流传地区:苏鲁。

主要成分:淀粉、雄黄等。

用法:两颗药丸分手用 各放24小时。

忌:用药之后半年之内不食辣 三月之内不食海鲜 一月之内不食公鸡。

注意事项:切勿吞食。

圣玄汤 

记载于《兰室秘藏》》卷三,

是李氏百年来治疗瘰疬“淋巴结核”的有效方剂之一。

〖名称〗 内消圣玄汤

〖功能主治〗 淋巴结核“瘰疬”软坚散结,球瘰疬痰核或肿或痛的内消。

〖成 份〗阴仲、玄参、猴枣、天花粉、蝉蜕、玄明等60余味。

〖用法〗 加热口服。

〖性 状〗本品为褐**包装汤剂。

〖信息来源〗 中国药典、中医药杂志。

〖禁忌〗孕妇忌用。

〖贮藏〗密封冷藏。

蜈蚣散

〖药物〗蜈蚣2 条, 新鲜鸡蛋2 个。

〖用法〗将蜈蚣置瓦上焙干研末, 分2 份;取新鲜鸡蛋分别将其一端破一小口, 流出蛋清少许。每个鸡蛋倒入 1 份蜈蚣末, 用纸或面饼糊住小口。早上用夏枯草30克煮1 只蛋, 吃蛋喝汤;晚上用数层湿纸包裹另1 只鸡蛋, 置灰火中煨熟食之。10 天为 1 疗程。

注: 蜈蚣有毒, 小儿及体弱含用量酌减;服药期间禁服辛辣刺激之品, 禁房事;发热咳血者不用, 待病情稳定后再用。

猫眼草膏

〖药物〗猫眼草5000克。

〖用法〗上药洗净加水15000克, 浸泡水内3 天后, 慢火熬3 小时, 去渣, 再慢火熬至起泡似鱼眼时即成糊状, 装瓶备用, 根据疮口情况, 在局麻下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及胬肉后, 用涂有猫眼草膏的无菌纱布覆盖 (有窦道者用刮匙刮除豆渣样物及脓汁后, 取适量药膏纳入) , 包扎固定。视脓汁多少每天或隔大换药1 次, 直至疮口愈台。重者可加服抗痨药。

〖疗效〗此方治疗破溃型颈淋巴结核245 例, 306 个疮口, 均痊愈。

注, 猫眼草为大戟科植物猫眼草Euphcrbia lunulata Bge。的全草, 有祛痰、镇咳、平喘及拔毒止痒之功。

蜈蚣蛋

〖药物〗蜈蚣 (去头足) 1 条, 全蝎3 条, 鸡蛋1 个。

〖用法〗上药焙干, 共研细未, 取鸡蛋开1 小孔, 纳入药未, 搅匀用面团包裹, 放草木灰中烧熟食之, 每天1 次, 每次1 个, 10 天为1 疗程。

黄精夏枯膏

〖药物〗鲜黄精100克, 鲜夏枯草200克。

〖用法〗将上药切碎, 加水500 毫升煎煮, 最后浓缩成膏。用时根据患处大小, 将药膏摊于消毒的纱布上贴于患处。如有溃疡处, 将纱布剪1 小孔, 便于徘脓。每天换药1 次。

结核膏

〖药物〗·火石灰80克, 石碳酸100 毫升, 桐油200 毫升。

〖用法〗用瓷碗或小铁锅装桐油, 微火烧开, 放入石碳酸, 后放火石灰熬成半膏状, 瓶装备用。用时涂擦患处, 每天2-3 次。

〖疗效〗此方治疗化脓性颈淋巴结核, 一般连涂1-2 周可愈。

消瘰疬方

〖药物〗玄参20克, 贝母、海藻、夏枯草、生地各15克, 穿山甲9克。

〖用法〗每天1 剂, 水煎服1 个月为1 疗程。根据体质情况, 亦可将上药蜜制成丸, 早晚各服6克

羊胆丸

主要成分:羊胆干膏、百部、白芨、浙贝母、甘草。

功用与药理:润肺化痰,解毒杀虫。药理证实,羊胆中胆酸及去氧胆酸对多种细菌均有一定抑菌作用;百部、甘草体外实验对人型结核杆菌及多种细菌也有抑制作用。

用量与用法:每次3g,每日2 次,温开水送服,忌食辛冷油腻

1每天取鲜土茯苓200克,水煎分2次服用,连用1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停用1周,再进行第2个疗程,一般用1~3个疗程。

2治淋巴结炎、淋巴 结核、单纯性甲状腺肿:紫菜20克,鸡蛋2个,文蛤肉250克,绿豆粉丝60克,马蹄粉30克。先将马蹄粉用水调稀;鸡蛋去壳搅匀;文蛤肉洗净,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煲熟,放入粉丝、马蹄粉、鸡蛋,煲沸后熄火,随即放入紫菜调味佐膳。

3紫菜10克,水煎,一日两次服,或用紫菜泡汤,每日当菜佐食,连食一两个月。

4紫菜萝卜汤:紫菜15克,白萝卜20克,加陈皮2小片,同煮汤,加少许食盐调味食用,治甲状腺肿大和淋巴 结核。

5用生芋头3公斤,晒干研末,另用陈海蜇300克(洗去盐)及马蹄300克,两味加水煮烂去渣,配入芋头粉制成丸如绿豆大,用温开水送服,每次6克,一日三次;或用鲜芋头洗净放锅内蒸熟剥去皮,酱油调味,每日当菜吃。治瘰疬,颈淋巴 结核等症。

编辑本段针灸截根治疗

针灸截根疗法治疗淋巴结核是目前治疗效果最好的疗法,没有任何副作用,取穴在人体背部的华佗夹脊穴,对人体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可以起到根治的作用。传统的截根疗法需要在人体背部用刀开个小口,然后用针挑断筋膜,效果虽好,都是会留下难看的疤痕。现代通过后人的改进,用针刺代替割治,效果更佳,且预后没有疤痕。淋巴结核患者治疗3-5次可治愈。

编辑本段预防控制传染源

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结核病人,尤其是痰结核菌阳性患者早期接受合理化疗,痰中结核菌克在短期内减少,以至消失,几乎100%可获治愈,因此早期发现病人,尤其是菌阳性者,并及时给予合理的化疗是现代防痨工作的中心环节。

早期发现病人的方法是对以下人群及时进行X线胸片和菌细菌学检查:

(1)慢性咳嗽,咯血经抗生素治疗无效者。

(2)开放性肺结核病人周围的接触者。

(3)结素试验强阳性儿童的家庭成员。

(4)厂矿工人尤其是矽肺患者。

(5)定期对结核病较流行地区的人群进行胸部X线检查,可早期发现一些无症状病人。

切断传染途径

结核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因此禁止随地吐痰,对菌阳性病人的痰、日用品,以及周围的东西要加以消毒和适当处理,室内可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2小时,患者用过的食具应煮沸消毒10-15分钟,被褥在列日下暴晒4-6小时,痰盒便器可用5%-10%来苏浸泡2小时,最好将痰吐在纸上烧掉或用20%漂白粉溶液泡6-8小时。

接种卡介苗

卡介苗是一种无致病力的活菌苗,接种于人体后可使未受结核菌感染者获得对结核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保护率约为80%。可维持5-10年,因而隔数年后对结素试验转阴者还需复种。接种对象是未食结核菌感染,结素试验阴性者,年龄越小越好,一般在出生后三个月内注射,主要为新生儿和婴幼儿,中小学生和新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地区公民,结素试验阴性者进行接种与复种,接种方法有皮内注射和皮上划痕两种,以皮内注射为佳。卡介苗接种效果肯定,尤其是儿童包括急性粟粒型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以明显减少,但种卡介苗所产生的免疫力也是相对的,应重视其它预防措施。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九子疮的病因病机 41 气滞痰凝 42 阴虚火旺 43 气血两虚 5 九子疮的症状 6 九子疮的诊断 61 初期 62 中期 63 后期 64 辅助检查 7 需要与九子疮鉴别的疾病 8 九子疮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811 气滞痰凝 8111 症状 8112 辨证分析 8113 方药治疗 8114 针灸治疗 812 阴虚火旺 8121 症状 8122 辨证分析 8123 方药治疗 8124 针灸治疗 813 气血两虚 8131 症状 8132 辨证分析 8133 方药治疗 8134 针灸治疗 814 肺肾阴虚 82 外治法 83 针灸治疗 831 体针 832 火针 833 挑治法 834 割治法 835 瘢痕灸 84 抗痨治疗 9 九子疮患者日常保健 10 医案 11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九子疮的穴位 2 治疗九子疮的方剂 3 治疗九子疮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九子疮 1 拼音

jiǔ zǐ chuāng

2 英文参考

scroful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ervical scroful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adenosis scrofulosa [朗道汉英字典]

crewels [朗道汉英字典]

king’s evil [朗道汉英字典]

lymphoid tuberculosis [朗道汉英字典]

scrofula [朗道汉英字典]

struma [朗道汉英字典]

3 概述

九子疮为病名,即瘰疬[1]。

瘰疬(cervical scrofula)为病名[2][3]。是指以颈部缓慢出现豆粒大小圆滑肿块,累累如串珠,不红不痛,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易成窦道为主要表现的痨病[4]。因其结核累累如贯珠之状,故名瘰疬。瘰疬俗称瘰子颈、老鼠疮[2]。又名鼠瘘、鼠疮、九子疮、鼠疬、走鼠疮、蝼蛄疬、延珠瘭、野瘭、串疮等[1]。小的为瘰,大的为疬[1]。又因其所发生部位的不同而命名各异,如生于颈前属阳明经者,名为痰疬;生于颈项两侧属少阳经者,名为气疬;生于腋下连及胸胁者,名为马刀侠瘿等[5]。瘰疬因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灼津为痰,结于颈项而发病,以结核累累成串、溃后脓出清稀、疮口经久不愈为特征[5]。多见于体弱儿童或青年,好发于颈部及耳后,起病缓慢。初起时结核如豆,皮色不变,不觉疼痛,以后逐渐增大,并可串生,溃后脓液清稀,夹有败絮样物质,往往此愈彼溃.形成窦道。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寒热瘰疬,在于颈项者。”

《薛氏医案·瘰疬》:“其候多生于耳前后顼腋间,结聚成核,初觉憎寒发热,咽项强痛。”

《河间六书·瘰疬》:“夫瘰疬者.经所谓结核是也或在耳前后;,连及颈颌,下连缺盆,皆为瘰疬,”

九子疮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淋巴结结核[4]。

4 九子疮的病因病机

九子疮多因肺肾阴虚,肝气久郁,虚火内灼,炼液为痰,或受风火邪毒,结于颈、项、腑、胯之间[1]。

九子疮多因体虚气郁、痰浊邪毒结聚经络所致[2]。

九子疮常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伤脾,以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结于颈项而成。日久痰湿化热,或肝郁化火,下烁肾阴,热胜肉腐成脓,或脓水淋漓,耗伤气血,渐成虚损。亦可因肺肾阴亏,以致阴亏火旺,肺津不能输布,灼津为痰,痰火凝结,结聚成核。

九子疮多因肝气郁结,气滞痰凝,或阴虚火旺,灼津为痰,结于颈项而发病。日久结核溃烂,气血两虚,正虚邪恋[5]。

41 气滞痰凝

肝郁伤脾,脾不运湿,痰浊内生,阻于少阳、阳明脉络,结于颈项、腋下遂成瘰疬[5]。

42 阴虚火旺

肝郁化火,久则下烁肾阴,或素体肺肾阴亏,均可导致阴虚火旺,痰火日增,搏于少阳、阳明脉络,结于颈项、腋下[5]。

43 气血两虚

若久病不愈,渐致结核溃烂,脓水淋漓,耗伤气血,正虚邪恋,难以祛腐生肌,致窦道经年不愈[5]。

5 九子疮的症状

九子疮多发于颈项及耳的前后,圆核累累如串珠[2]。临床见圆核三、五枚串生,位于一侧颈项及耳后,甚至连及胸腋[2]。

初生如豆,数目不等,不红不痛无热,渐大如李增大串生,坚硬但可推动[2]。

后期微觉疼痛,结块粘连,推之难移[2]。

将溃时皮色紫红,溃后流出脓汁,稀薄而夹有败絮样物,收口缓慢,常此愈彼溃,久难收口而形成瘘道[2]。

6 九子疮的诊断

九子疮好发于颈项及耳前、耳后的一侧或两侧,也有延及颌下、锁骨上及腋窝等处者。

61 初期

颈部一侧或双侧,结块肿大如豆,较硬,无疼痛,推之活动,不热不痛,肤似正常。可延及数日不溃。一般无全身症状。

62 中期

结块逐渐增大,与皮肤和周围组织粘连,结块亦可相互粘连,融合成块,形成不易推动的结节性肿块。若液化成脓时,皮肤微红,或紫暗发亮,扪之微热,按之有轻微波动感。部分患者有低热及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63 后期

液化成脓的结块经切开或自行溃破后,脓液稀薄,或夹有败絮样坏死组织。疮口呈潜行性空腔,创面肉色灰白,疮口皮色紫暗,久不收敛,可以形成窦道。此时部分患者出现低热、乏力、头晕、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或出现盗汗、咳嗽、潮热等症:如脓水转稠,肉芽转成鲜红色,表示将收口愈合。

64 辅助检查

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红细胞沉降可增快。脓液涂片检查可找到结核杆菌,必要时可作活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本病。

7 需要与九子疮鉴别的疾病

失荣: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口腔、鼻咽部的恶性肿瘤,可转移至颈部淋巴结;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固定不移;溃破之后如石榴样,血水淋漓;常伴头痛、鼻衄。

8 九子疮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初期宜疏肝解郁,软坚化痰,用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或服消瘰丸[1]。后期以滋补肺肾为主,用六味地黄丸加沙参、麦冬等[1]。如属风热结毒,应以祛风清热为主,佐以软坚散结,服防风清毒饮[1]。

811 气滞痰凝

瘰疬·气滞痰凝证(cervical scrofula 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phlegm coagulation)是指气滞痰凝,以肿块坚实,无明显全身症状,舌苔薄腻,脉弦滑为常见症的瘰疬证候[4]。

8111 症状

结块肿大如豆粒,一个或数个不等。皮色不变,按之坚实,推之能动,不热不痛;无明显全身症状;苔腻,脉弦滑。

多见于瘰疬初期(结节期)。肿块坚实,全身症状不明显,苔薄腻,脉弦滑[5]。

8112 辨证分析

情志内伤,肝气不舒,脾失健运,痰热内生,随经络循至颈部,痰凝气结而成结块;病在初期,尚未化热,故皮色不变,不热不痛;苔腻、脉弦滑为气滞痰凝之象。

情志不畅,肝郁及脾,脾失健运,蕴湿生痰,阻于少阳、阳明经脉,聚而成块,故肿块坚实。此时正气未虚,邪势尚轻,故全身症状尚不明显。苔薄腻、脉弦滑,为气滞痰凝之象。[5]

8113 方药治疗

治法:疏肝养血,健脾化痰。

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

8114 针灸治疗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5]。

选穴: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穴为主。取肩井、天井、章门、丰隆、肘尖、阿是穴[5]。

随证配穴:若结核发于颈项两侧及腋下者,加翳风、足临泣。若结核发于颌下、项前者,加臂臑、大迎。若伴有胸胁胀痛者,加阳陵泉。伴脘痞纳呆者,加中脘、足三里。[5]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或加灸。

方义:取手少阳经合穴天井,以疏通三焦经气,开郁散结,为治疗瘰疬的经验穴。肩井可疏通少阳经气,以达行气散结化痰之功。章门为足少阳和足厥阴经的交会穴,又为脾的募穴,既能疏泄肝胆经气,又能化痰散结而消瘰疬,故《针灸甲乙经》载有:“章门主治马刀肿瘘”。丰隆能运湿化痰散结。肘尖是经外奇穴,为少阳经所过,用灸法可化痰通络,《疮疡经验全书》载有“肘尖治瘰疬已成未成,已溃未溃”,为治疗瘰疬的经验穴。阿是穴疏通局部气血。[5]

812 阴虚火旺

瘰疬·阴虚火旺证(cervical scrofula with pattern of yin deficiency and fire effulgence)是指阴虚火旺,以核块逐渐增大,与皮肤粘连,皮色转暗红,午后潮热,夜间盗汗,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为常见症的瘰疬证候[4]。

8121 症状

结块逐渐增大,皮肤粘连,皮色暗红;全身见潮热、盗汗、咳嗽或痰中带血丝,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多见于瘰疬中期(脓肿期)。核块逐渐增大,与皮肤粘连,皮色转暗红,伴有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5]。

8122 辨证分析

肺肾阴虚,阴虚火旺,灼津为痰,痰与虚火互结而成结块;阴虚火旺,则潮热;虚热迫津外泄,则盗汗;虚火伤肺络,故咳嗽,痰中带血丝;虚火内扰心神,则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肝郁日久化火,未得及时治疗,灼伤肾阴;或素患肺痨,肺肾阴虚,均可导致阴虚火旺,虚火煎液成痰,痰火搏于少阳、阳明脉络,结于颈项、颌下等处,致结核日趋增大。湿痰属阴,其性粘滞,与虚火相搏,则结核皮色暗红而与皮肤粘连。阴虚火旺,虚热内蒸,迫液外泄,故见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5]

8123 方药治疗

治法:滋阴降火。

六味地黄汤合清骨散加减。

8124 针灸治疗

治法:养阴清热,化痰散结[5]。

选穴:以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阴肾经穴为主,取天井、少海、三阴交、太溪、百劳[5]。

随证配穴:若伴有潮热盗汗者,加阴郄、膏肓。兼见咳嗽者,加列缺、肺俞。[5]

刺灸方法:针用补泻兼施法[5]。

方义:三阴交、太溪用补法以滋阴降火,乃“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意。天井用泻法,能清热化痰,散结消瘰。百劳为经外奇穴,少海为手少阴经穴,均用平补平泻法,能补虚降火除烦,止盗汗而化痰浊,为治疗瘰疬的经验穴。[5]

813 气血两虚

瘰疬·气血两虚证(cervical scrofula with qiblood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气血两虚,以疮口脓出清稀,夹有败絮样物,形体消瘦,精神倦怠,面色无华,舌质淡嫩,舌苔薄,脉细为常见症的瘰疬证候[4]。

8131 症状

溃后或经切开后脓出清稀,淋漓不尽,或夹败絮样物,创面灰白,形成窦道,不易收口;兼见面色苍白,头晕,精神疲乏,胃纳不香;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弱。

多见于瘰疬后期(破溃期)。疮口脓出清稀,夹有败絮样物,形体消瘦,精神倦怠,面色无华,舌淡质嫩,苔薄,脉细。[5]

8132 辨证分析

气血不足,不能酿化为脓,故脓出清稀,淋漓不尽;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面,则见面色苍白,头晕;脾失健运,则胃纳不香,精神疲乏;舌质红、苔薄、脉细弱为气血两虚之象。

瘰疬久延,局部溃烂,脓水淋漓,久不愈合。此时邪毒已衰,正气已耗,气无所主,血无所生,阴阳俱虚,故虽疮破脓出,但脓出清稀,且夹有败絮样物。久病气血亏耗,形体失养,神气不充,故消瘦神疲。气血两虚,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无华。舌淡质嫩、苔薄、脉细,均为气血两虚之象。[5]

8133 方药治疗

治法:益气养血。

香贝养营汤加减。

8134 针灸治疗

治法:补气养血[5]。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为主,取足三里、三阴交、膏肓、百劳、气海、膈俞[5]。

随证配穴:伴虚热者,加陶道、太溪[5]。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或加灸[5]。

方义:足三里、三阴交,以加强气血生化之源。膏肓、百劳可疗诸病百虚。膈俞为血会,配气海补气血两虚。加灸气海、膏肓可振奋元气,扶正祛邪,祛腐生肌。[5]

814 肺肾阴虚

瘰疬·肺肾阴虚证(cervical scrofula with lungkidney yin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肺肾阴虚,以结核累累成团块,移动性差,久则皮色转暗红,成脓溃破,脓稀薄,形成窦道,伴身体羸瘦,咳嗽痰红,潮热盗汗,口干颧红,遗精、经闭,舌质红,光亮少津,脉细数为常见症的瘰疬证候[4]。

82 外治法

未溃者外用阳和解凝膏,已溃者外用丹药或生肌散[1]。

初期局部结块处可敷冲和膏或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

中期外敷冲和膏,如脓成未熟可用千捶膏。若脓已熟宜切开排脓,创口宜大。

后期用七三丹或八二丹掺于药棉纳入溃口,外敷红油膏或冲和膏。如肉芽红活,脓腐已尽时,改用生肌散、白玉膏。如有空腔或窦道时,可用千金药线,也可用手术方法将坏死组织清除。

拔核疗法:适用于肿核较小,不能内消。体质尚好者。用白降丹少许掺于太乙膏上,盖贴于结块处,每3天1次,结核小的7天左右脱落,大的10天左右可将结块拔去。待结核脱落后,可改用生肌散、白玉膏。因所用药物有很大 性,故使用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对结块较大而深在的,或与周围组织粘连的,或年老体弱的,均不宜使用本法。

83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其中火针与灸法治疗效果较为满意。但火针针刺不宜太深,《针灸大成》有“切勿太深、恐伤经络”的记载,应慎之[2]。

对已化脓者,局部不宜直接针刺;对已破溃者,应配合外敷药物;久不收口者,局部配合温和灸,有利疮口收敛[2][2]。

治疗期间应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避免过劳[2]。

831 体针

取天井、百劳、肘尖等穴为主,瘰疬局部用隔蒜灸[2]。颈部瘰疬者加臂膈透曲池、手三里;耳项部瘰疬者加翳风、支沟、足临泣;腋下瘰疬者加肩井、少海、阳辅[2]。

直接刺入肿大的结块,配肝俞、膈俞,每日1次,中等 。对已成脓的不宜应用。

832 火针

方一:火针加热后自结核正中刺入核心,每核1针,隔2~3日1次[2]。

方二:肩井、天井、手三里、足三里、四花穴、结核点。按火针操作方法,每次选2~4穴,采用速刺疾出方法,每周1次,3~5次为1疗程。[5]

方三:取病灶局部,肿块结节型者,于最早出现或最大结节肿块的上、中、下各刺1针,快刺疾出,刺入核心或基底部;肿块已化脓未溃者,用粗柄火针直刺病灶中心,使脓液尽快排出;已溃破者,在破口周边05cm处用火针浅围刺;有窦道渗出形成瘘管时,用相应长的火针直刺管腔。每周1次,3~5次为1疗程。[5]

833 挑治法

方一:在肩胛下角以下的背部脊柱两侧寻找小米粒大,略高于皮肤的红色小点或压痛点,用粗针挑破并挑出皮下纤维样物的根[2]。隔3~5日1次[2]。

方二:先在肩胛下方、脊柱两旁找寻结核点(略高于皮肤,色红,指压不褪色的即为结核点)进行挑治;也可在肩井、肺俞及其附近进行挑治。

方三:取正坐位,从胸6~9旁开15寸的区间内寻找阳性反应点。常规消毒,局麻,用手术刀横向切开皮肤约05cm,再用消毒三棱针于切口处将白色纤维逐一挑断,直至脂肪处。术毕缝合切口,涂上碘酒,覆盖消毒纱布,胶布固定。每周1次,10次为1疗程,间休1周。本法适用于结节期,皮肤有炎症者禁用。[2]

834 割治法

选膈俞、肝俞两穴,消毒后在局麻下用手术刀切开穴位表皮1~2厘米长,取出皮下脂肪少许,术毕缝合[2]。每周1次,每次1对穴[2]。

835 瘢痕灸

取瘰疬穴(定位:以患者中指末端至肘横纹长度为标准,从长强穴沿脊柱正中线向上量至标准长度的端点,再作垂直于该线的水平线,其长度以患者的口角间距为准,水平线左右等距,其端点即是瘰疬穴),按瘢痕灸法程序操作。用黄豆粒大小的艾炷5~10壮直接灸,灸后用硼酸软膏外敷,以防感染。每灸1次需间休2个月。[5]

84 抗痨治疗

进行正规抗痨治疗,持续1年左右。可口服异烟肼1~2年,或配合肌注链霉素1~2月。

9 九子疮患者日常保健

1.保持精神愉快,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2.适当增加营养,忌食辛辣 性食物。

3.积极治疗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变。

10 医案

例1.己巳岁,尚书王西翁乃爱,颈项患核肿痛,药不愈,召予问其故。曰颈项之疾,自有各经原络井俞会合之处。取其原穴以刺之,后果随针而愈,更灸数壮,永不见发。大抵颈项乃横肉之地,经脉会聚之所,凡有核肿,非吉兆也,若不究其根,以灸刺之,则流窜之势理所必致矣。患者慎之。(针灸大成)

例2.张××,男,17岁。左颈项瘰疬急性发作,引起高热,肿块直径15cm。白细胞计数138×109/L,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85。患者神清烦闷,两脉弦滑,苔薄白。脉证合参为少阳风热与厥阴郁火互结而成。治疗:取手足少阳之会穴翳风、肩井,用泻法久留针,以疏风热而散郁火;再取经验穴百劳温针灸法,以散结通络。治疗8次,肿块软化并明显缩小,经2个疗程(每疗程针灸12次)治疗,肿块完全消失告愈。(古今针灸医案医话荟萃)

11

疖痈瘰疬都是外科疾病。

疖是化脓菌侵入毛囊及周围组织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单个损害称为疖。是疼痛的半球形红色结节。以后,中央化脓坏死,终于溃破或吸收,多发而反复发作者称疖病。好发于头、面、颈、臀等部位,夏秋季多见。疖子,皮肤或皮下组织局部性的化脓性炎症。易发生于头面部、颈和背部。

痈是生于皮肉之间,以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结块范围多在6~9cm大小,发病迅速,易肿、易溃、易敛,或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病原体是葡萄球菌,多发生在背部或项部,症状是局部红肿,形成硬块,表面有许多脓疱,有时形成许多小孔,呈筛状,非常疼痛,常引起发热、寒战等,严重时并发败血症。

瘰疬多发生在颈部。由于结核杆菌侵入颈部或腋窝的淋巴结而引起的。症状是患处发生硬块,溃烂后流脓,不易愈合。一般在颈部、锁骨上淋巴结出现单个或成串肿大,严重时化脓向外穿破,形成瘘管。有些地区也称“老鼠疮”。

扩展资料:

痈的检查

1、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加。

2、组织细菌涂片。可见革兰阳性球菌,血液及组织的细菌培养金**葡萄球菌阳性。

3、组织病理。表现为多个相邻毛囊、毛囊周围组织及皮下组织密集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见组织坏死和脓肿形成。

瘰疬的病因病机

瘰疬发病情况多由三焦、肝、胆等经风热气毒蕴结而成,肝肾两经气血亏损,虚火内动所致,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类。急性多因外感风热、内蕴痰毒而发。慢性多因气郁、虚伤而发。该病常愤怒忿郁,谋虑不遂,精神颓靡。

结核杆菌可通过淋巴或血行途径感染颈部淋巴结,鼻咽部、口腔、喉部结核多通过黏膜下淋巴回流感染到淋巴结,肺部结核则可通过血行或淋巴途径感染淋巴结。而民间医者常说此病发病原因:病人由于常和家人或邻里之生气过多,脾气暴躁引起。

参考资料:

--瘰疬

                   --痈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瘰子颈的病因病机 31 气滞痰凝 32 阴虚火旺 33 气血两虚 4 瘰子颈的症状 5 瘰子颈的诊断 51 初期 52 中期 53 后期 54 辅助检查 6 需要与瘰子颈鉴别的疾病 7 瘰子颈的治疗 71 辨证治疗 711 气滞痰凝 7111 症状 7112 辨证分析 7113 方药治疗 7114 针灸治疗 712 阴虚火旺 7121 症状 7122 辨证分析 7123 方药治疗 7124 针灸治疗 713 气血两虚 7131 症状 7132 辨证分析 7133 方药治疗 7134 针灸治疗 714 肺肾阴虚 72 外治法 73 针灸治疗 731 体针 732 火针 733 挑治法 734 割治法 735 瘢痕灸 74 抗痨治疗 8 瘰子颈患者日常保健 9 医案 10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瘰子颈的穴位 2 治疗瘰子颈的方剂 3 治疗瘰子颈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瘰子颈 1 拼音

luǒ zǐ jǐng

2 概述

瘰子颈为病名,是瘰疬的俗称[1]。

瘰疬(cervical scrofula)为病名[1][2]。是指以颈部缓慢出现豆粒大小圆滑肿块,累累如串珠,不红不痛,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易成窦道为主要表现的痨病[3]。因其结核累累如贯珠之状,故名瘰疬。瘰疬俗称瘰子颈、老鼠疮[1]。又名鼠瘘、鼠疮、子疮、鼠疬、走鼠疮、蝼蛄疬、延珠瘭、野瘭、串疮等[4]。小的为瘰,大的为疬[4]。又因其所发生部位的不同而命名各异,如生于颈前属阳明经者,名为痰疬;生于颈项两侧属少阳经者,名为气疬;生于腋下连及胸胁者,名为马刀侠瘿等[5]。瘰疬因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灼津为痰,结于颈项而发病,以结核累累成串、溃后脓出清稀、疮口经久不愈为特征[5]。多见于体弱儿童或青年,好发于颈部及耳后,起病缓慢。初起时结核如豆,皮色不变,不觉疼痛,以后逐渐增大,并可串生,溃后脓液清稀,夹有败絮样物质,往往此愈彼溃.形成窦道。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寒热瘰疬,在于颈项者。”

《薛氏医案·瘰疬》:“其候多生于耳前后顼腋间,结聚成核,初觉憎寒发热,咽项强痛。”

《河间六书·瘰疬》:“夫瘰疬者.经所谓结核是也或在耳前后;,连及颈颌,下连缺盆,皆为瘰疬,”

瘰子颈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淋巴结结核[3]。

3 瘰子颈的病因病机

瘰子颈多因肺肾阴虚,肝气久郁,虚火内灼,炼液为痰,或受风火邪毒,结于颈、项、腑、胯之间[4]。

瘰子颈多因体虚气郁、痰浊邪毒结聚经络所致[1]。

瘰子颈常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伤脾,以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结于颈项而成。日久痰湿化热,或肝郁化火,下烁肾阴,热胜肉腐成脓,或脓水淋漓,耗伤气血,渐成虚损。亦可因肺肾阴亏,以致阴亏火旺,肺津不能输布,灼津为痰,痰火凝结,结聚成核。

瘰子颈多因肝气郁结,气滞痰凝,或阴虚火旺,灼津为痰,结于颈项而发病。日久结核溃烂,气血两虚,正虚邪恋[5]。

31 气滞痰凝

肝郁伤脾,脾不运湿,痰浊内生,阻于少阳、阳明脉络,结于颈项、腋下遂成瘰疬[5]。

32 阴虚火旺

肝郁化火,久则下烁肾阴,或素体肺肾阴亏,均可导致阴虚火旺,痰火日增,搏于少阳、阳明脉络,结于颈项、腋下[5]。

33 气血两虚

若久病不愈,渐致结核溃烂,脓水淋漓,耗伤气血,正虚邪恋,难以祛腐生肌,致窦道经年不愈[5]。

4 瘰子颈的症状

瘰子颈多发于颈项及耳的前后,圆核累累如串珠[1]。临床见圆核三、五枚串生,位于一侧颈项及耳后,甚至连及胸腋[1]。

初生如豆,数目不等,不红不痛无热,渐大如李增大串生,坚硬但可推动[1]。

后期微觉疼痛,结块粘连,推之难移[1]。

将溃时皮色紫红,溃后流出脓汁,稀薄而夹有败絮样物,收口缓慢,常此愈彼溃,久难收口而形成瘘道[1]。

5 瘰子颈的诊断

瘰子颈好发于颈项及耳前、耳后的一侧或两侧,也有延及颌下、锁骨上及腋窝等处者。

51 初期

颈部一侧或双侧,结块肿大如豆,较硬,无疼痛,推之活动,不热不痛,肤似正常。可延及数日不溃。一般无全身症状。

52 中期

结块逐渐增大,与皮肤和周围组织粘连,结块亦可相互粘连,融合成块,形成不易推动的结节性肿块。若液化成脓时,皮肤微红,或紫暗发亮,扪之微热,按之有轻微波动感。部分患者有低热及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53 后期

液化成脓的结块经切开或自行溃破后,脓液稀薄,或夹有败絮样坏死组织。疮口呈潜行性空腔,创面肉色灰白,疮口皮色紫暗,久不收敛,可以形成窦道。此时部分患者出现低热、乏力、头晕、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或出现盗汗、咳嗽、潮热等症:如脓水转稠,肉芽转成鲜红色,表示将收口愈合。

54 辅助检查

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红细胞沉降可增快。脓液涂片检查可找到结核杆菌,必要时可作活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本病。

6 需要与瘰子颈鉴别的疾病

失荣: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口腔、鼻咽部的恶性肿瘤,可转移至颈部淋巴结;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推之固定不移;溃破之后如石榴样,血水淋漓;常伴头痛、鼻衄。

7 瘰子颈的治疗 71 辨证治疗

初期宜疏肝解郁,软坚化痰,用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或服消瘰丸[4]。后期以滋补肺肾为主,用六味地黄丸加沙参、麦冬等[4]。如属风热结毒,应以祛风清热为主,佐以软坚散结,服防风清毒饮[4]。

711 气滞痰凝

瘰疬·气滞痰凝证(cervical scrofula 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phlegm coagulation)是指气滞痰凝,以肿块坚实,无明显全身症状,舌苔薄腻,脉弦滑为常见症的瘰疬证候[3]。

7111 症状

结块肿大如豆粒,一个或数个不等。皮色不变,按之坚实,推之能动,不热不痛;无明显全身症状;苔腻,脉弦滑。

多见于瘰疬初期(结节期)。肿块坚实,全身症状不明显,苔薄腻,脉弦滑[5]。

7112 辨证分析

情志内伤,肝气不舒,脾失健运,痰热内生,随经络循至颈部,痰凝气结而成结块;病在初期,尚未化热,故皮色不变,不热不痛;苔腻、脉弦滑为气滞痰凝之象。

情志不畅,肝郁及脾,脾失健运,蕴湿生痰,阻于少阳、阳明经脉,聚而成块,故肿块坚实。此时正气未虚,邪势尚轻,故全身症状尚不明显。苔薄腻、脉弦滑,为气滞痰凝之象。[5]

7113 方药治疗

治法:疏肝养血,健脾化痰。

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

7114 针灸治疗

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5]。

选穴:以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穴为主。取肩井、天井、章门、丰隆、肘尖、阿是穴[5]。

随证配穴:若结核发于颈项两侧及腋下者,加翳风、足临泣。若结核发于颌下、项前者,加臂臑、大迎。若伴有胸胁胀痛者,加阳陵泉。伴脘痞纳呆者,加中脘、足三里。[5]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或加灸。

方义:取手少阳经合穴天井,以疏通三焦经气,开郁散结,为治疗瘰疬的经验穴。肩井可疏通少阳经气,以达行气散结化痰之功。章门为足少阳和足厥阴经的交会穴,又为脾的募穴,既能疏泄肝胆经气,又能化痰散结而消瘰疬,故《针灸甲乙经》载有:“章门主治马刀肿瘘”。丰隆能运湿化痰散结。肘尖是经外奇穴,为少阳经所过,用灸法可化痰通络,《疮疡经验全书》载有“肘尖治瘰疬已成未成,已溃未溃”,为治疗瘰疬的经验穴。阿是穴疏通局部气血。[5]

712 阴虚火旺

瘰疬·阴虚火旺证(cervical scrofula with pattern of yin deficiency and fire effulgence)是指阴虚火旺,以核块逐渐增大,与皮肤粘连,皮色转暗红,午后潮热,夜间盗汗,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为常见症的瘰疬证候[3]。

7121 症状

结块逐渐增大,皮肤粘连,皮色暗红;全身见潮热、盗汗、咳嗽或痰中带血丝,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多见于瘰疬中期(脓肿期)。核块逐渐增大,与皮肤粘连,皮色转暗红,伴有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5]。

7122 辨证分析

肺肾阴虚,阴虚火旺,灼津为痰,痰与虚火互结而成结块;阴虚火旺,则潮热;虚热迫津外泄,则盗汗;虚火伤肺络,故咳嗽,痰中带血丝;虚火内扰心神,则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肝郁日久化火,未得及时治疗,灼伤肾阴;或素患肺痨,肺肾阴虚,均可导致阴虚火旺,虚火煎液成痰,痰火搏于少阳、阳明脉络,结于颈项、颌下等处,致结核日趋增大。湿痰属阴,其性粘滞,与虚火相搏,则结核皮色暗红而与皮肤粘连。阴虚火旺,虚热内蒸,迫液外泄,故见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5]

7123 方药治疗

治法:滋阴降火。

六味地黄汤合清骨散加减。

7124 针灸治疗

治法:养阴清热,化痰散结[5]。

选穴:以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阴肾经穴为主,取天井、少海、三阴交、太溪、百劳[5]。

随证配穴:若伴有潮热盗汗者,加阴郄、膏肓。兼见咳嗽者,加列缺、肺俞。[5]

刺灸方法:针用补泻兼施法[5]。

方义:三阴交、太溪用补法以滋阴降火,乃“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意。天井用泻法,能清热化痰,散结消瘰。百劳为经外奇穴,少海为手少阴经穴,均用平补平泻法,能补虚降火除烦,止盗汗而化痰浊,为治疗瘰疬的经验穴。[5]

713 气血两虚

瘰疬·气血两虚证(cervical scrofula with qiblood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气血两虚,以疮口脓出清稀,夹有败絮样物,形体消瘦,精神倦怠,面色无华,舌质淡嫩,舌苔薄,脉细为常见症的瘰疬证候[3]。

7131 症状

溃后或经切开后脓出清稀,淋漓不尽,或夹败絮样物,创面灰白,形成窦道,不易收口;兼见面色苍白,头晕,精神疲乏,胃纳不香;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弱。

多见于瘰疬后期(破溃期)。疮口脓出清稀,夹有败絮样物,形体消瘦,精神倦怠,面色无华,舌淡质嫩,苔薄,脉细。[5]

7132 辨证分析

气血不足,不能酿化为脓,故脓出清稀,淋漓不尽;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面,则见面色苍白,头晕;脾失健运,则胃纳不香,精神疲乏;舌质红、苔薄、脉细弱为气血两虚之象。

瘰疬久延,局部溃烂,脓水淋漓,久不愈合。此时邪毒已衰,正气已耗,气无所主,血无所生,阴阳俱虚,故虽疮破脓出,但脓出清稀,且夹有败絮样物。久病气血亏耗,形体失养,神气不充,故消瘦神疲。气血两虚,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无华。舌淡质嫩、苔薄、脉细,均为气血两虚之象。[5]

7133 方药治疗

治法:益气养血。

香贝养营汤加减。

7134 针灸治疗

治法:补气养血[5]。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为主,取足三里、三阴交、膏肓、百劳、气海、膈俞[5]。

随证配穴:伴虚热者,加陶道、太溪[5]。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或加灸[5]。

方义:足三里、三阴交,以加强气血生化之源。膏肓、百劳可疗诸病百虚。膈俞为血会,配气海补气血两虚。加灸气海、膏肓可振奋元气,扶正祛邪,祛腐生肌。[5]

714 肺肾阴虚

瘰疬·肺肾阴虚证(cervical scrofula with lungkidney yin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肺肾阴虚,以结核累累成团块,移动性差,久则皮色转暗红,成脓溃破,脓稀薄,形成窦道,伴身体羸瘦,咳嗽痰红,潮热盗汗,口干颧红,遗精、经闭,舌质红,光亮少津,脉细数为常见症的瘰疬证候[3]。

72 外治法

未溃者外用阳和解凝膏,已溃者外用丹药或生肌散[4]。

初期局部结块处可敷冲和膏或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

中期外敷冲和膏,如脓成未熟可用千捶膏。若脓已熟宜切开排脓,创口宜大。

后期用七三丹或八二丹掺于药棉纳入溃口,外敷红油膏或冲和膏。如肉芽红活,脓腐已尽时,改用生肌散、白玉膏。如有空腔或窦道时,可用千金药线,也可用手术方法将坏死组织清除。

拔核疗法:适用于肿核较小,不能内消。体质尚好者。用白降丹少许掺于太乙膏上,盖贴于结块处,每3天1次,结核小的7天左右脱落,大的10天左右可将结块拔去。待结核脱落后,可改用生肌散、白玉膏。因所用药物有很大 性,故使用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对结块较大而深在的,或与周围组织粘连的,或年老体弱的,均不宜使用本法。

73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本病有一定疗效,其中火针与灸法治疗效果较为满意。但火针针刺不宜太深,《针灸大成》有“切勿太深、恐伤经络”的记载,应慎之[1]。

对已化脓者,局部不宜直接针刺;对已破溃者,应配合外敷药物;久不收口者,局部配合温和灸,有利疮口收敛[1][1]。

治疗期间应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避免过劳[1]。

731 体针

取天井、百劳、肘尖等穴为主,瘰疬局部用隔蒜灸[1]。颈部瘰疬者加臂膈透曲池、手三里;耳项部瘰疬者加翳风、支沟、足临泣;腋下瘰疬者加肩井、少海、阳辅[1]。

直接刺入肿大的结块,配肝俞、膈俞,每日1次,中等 。对已成脓的不宜应用。

732 火针

方一:火针加热后自结核正中刺入核心,每核1针,隔2~3日1次[1]。

方二:肩井、天井、手三里、足三里、四花穴、结核点。按火针操作方法,每次选2~4穴,采用速刺疾出方法,每周1次,3~5次为1疗程。[5]

方三:取病灶局部,肿块结节型者,于最早出现或最大结节肿块的上、中、下各刺1针,快刺疾出,刺入核心或基底部;肿块已化脓未溃者,用粗柄火针直刺病灶中心,使脓液尽快排出;已溃破者,在破口周边05cm处用火针浅围刺;有窦道渗出形成瘘管时,用相应长的火针直刺管腔。每周1次,3~5次为1疗程。[5]

733 挑治法

方一:在肩胛下角以下的背部脊柱两侧寻找小米粒大,略高于皮肤的红色小点或压痛点,用粗针挑破并挑出皮下纤维样物的根[1]。隔3~5日1次[1]。

方二:先在肩胛下方、脊柱两旁找寻结核点(略高于皮肤,色红,指压不褪色的即为结核点)进行挑治;也可在肩井、肺俞及其附近进行挑治。

方三:取正坐位,从胸6~9旁开15寸的区间内寻找阳性反应点。常规消毒,局麻,用手术刀横向切开皮肤约05cm,再用消毒三棱针于切口处将白色纤维逐一挑断,直至脂肪处。术毕缝合切口,涂上碘酒,覆盖消毒纱布,胶布固定。每周1次,10次为1疗程,间休1周。本法适用于结节期,皮肤有炎症者禁用。[1]

734 割治法

选膈俞、肝俞两穴,消毒后在局麻下用手术刀切开穴位表皮1~2厘米长,取出皮下脂肪少许,术毕缝合[1]。每周1次,每次1对穴[1]。

735 瘢痕灸

取瘰疬穴(定位:以患者中指末端至肘横纹长度为标准,从长强穴沿脊柱正中线向上量至标准长度的端点,再作垂直于该线的水平线,其长度以患者的口角间距为准,水平线左右等距,其端点即是瘰疬穴),按瘢痕灸法程序操作。用黄豆粒大小的艾炷5~10壮直接灸,灸后用硼酸软膏外敷,以防感染。每灸1次需间休2个月。[5]

74 抗痨治疗

进行正规抗痨治疗,持续1年左右。可口服异烟肼1~2年,或配合肌注链霉素1~2月。

8 瘰子颈患者日常保健

1.保持精神愉快,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2.适当增加营养,忌食辛辣 性食物。

3.积极治疗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变。

9 医案

例1.己巳岁,尚书王西翁乃爱,颈项患核肿痛,药不愈,召予问其故。曰颈项之疾,自有各经原络井俞会合之处。取其原穴以刺之,后果随针而愈,更灸数壮,永不见发。大抵颈项乃横肉之地,经脉会聚之所,凡有核肿,非吉兆也,若不究其根,以灸刺之,则流窜之势理所必致矣。患者慎之。(针灸大成)

例2.张××,男,17岁。左颈项瘰疬急性发作,引起高热,肿块直径15cm。白细胞计数138×109/L,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85。患者神清烦闷,两脉弦滑,苔薄白。脉证合参为少阳风热与厥阴郁火互结而成。治疗:取手足少阳之会穴翳风、肩井,用泻法久留针,以疏风热而散郁火;再取经验穴百劳温针灸法,以散结通络。治疗8次,肿块软化并明显缩小,经2个疗程(每疗程针灸12次)治疗,肿块完全消失告愈。(古今针灸医案医话荟萃)

1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394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