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井简介

肩井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肩井 41 肩井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特异性 45 所属部位 46 肩井穴的定位 47 肩井穴的取法 48 肩井穴穴位解剖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49 肩井穴的功效与作用 410 肩井穴主治病证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2 肩井穴的配伍 413 特效 414 文献摘要 415 肩井穴研究进展 4151 治疗颈椎病 4152 治疗中风后遗症 4153 治疗急性乳腺炎 4154 治疗乳腺增生 5 经穴别名·肩井 51 肩井的别名 52 出处 53 特异性 54 穴名解 55 所属部位 56 肩髃穴的定位 57 肩髃穴的取法 58 肩髃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9 穴区神经、血管 510 特异性 511 肩髃穴的功效与作用 512 肩髃穴主治病证 513 刺灸法 5131 刺法 5132 灸法 514 肩髃穴的配伍 515 文献摘要 516 研究进展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肩井 1 拼音

jiān jǐng

2 英文参考

Jianjing(GB21)

3 概述

肩井:1.经穴名;2经穴别名。[1]

4 经穴名·肩井

穴位 肩井 汉语拼音 Jianjing 罗马拼音 Chienching 美国英译名 Shoulder Well 各

号 中国 GB21 日本 21 法

国 莫兰特氏 VB21 富耶氏 VB21 德国 G21 英国 G21 美国 GB21

肩井为经穴名(Jiānjǐng GB21)[1]。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原称肩解,《针灸甲乙经》始名肩井[1]。别名膊井(《太平圣惠方》),髆井(《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解(《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注)。属足少阳胆经。肩井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阳维脉的交会穴[1][2]。肩即肩部,井即水井,此穴在肩上,局部凹陷如井,故名肩井[1]。肩井穴主治项背、胎产、神志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举,颈项强,腰髋痛,中风痰涌,咳嗽气逆,眩晕,瘰疬,难产,乳痈,胞衣不下,产后乳汁不下,乳汁少,乳癖,头项强痛,上肢不遂,头痛,颈项强痛,现代又多用肩井穴治疗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乳腺增生,滞产,产后血晕,颈淋巴结结核,中风偏瘫,项强,肩背痛,高血压,脑卒中,神经衰弱,副神经麻痹,落枕,颈项肌痉挛,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41 肩井穴的别名

膊井(《太平圣惠方》),髆井(《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解(《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注)。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肩井,在肩上陷者中,缺盆上大骨前。

43 穴名解

肩即肩部,井即水井,此穴在肩上,局部凹陷如井,故名肩井[1]。

肩,颈项之下。凹陷深处曰井。此穴在肩部,当缺盆直上之凹陷处,以其穴居肩上之凹陷,喻经气深聚之所,故名肩井。[3]

44 特异性

肩井是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阳维脉的交会穴[1][2][4]。

45 所属部位

肩[5]

46 肩井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肩井穴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6]。

肩井穴位于肩胛区,第七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正坐取穴[1]。

肩井穴位于肩上,当大椎穴与肩峰间连线之中点处[2]。或以手并拢,食指靠颈,中指尖到达处是穴[2]。

肩井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肩井穴在肩部的位置

肩井穴在肩部的位置

肩井穴在肩部的位置(肌肉)

肩井穴在肩部的位置(骨骼)

47 肩井穴的取法

正坐位,在肩上,当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取穴。

肩井穴位于肩胛区,第七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正坐取穴[1]。

正坐位、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当第7颈椎棘突下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取穴[7]。

快速取穴:先找到大椎(低头,颈背交界椎骨高突处椎体,其下缘凹陷处即是大椎穴),再找到锁骨肩峰端,二者连线中点即是肩井穴[8]。

肩井穴的取法[1]

48 肩井穴穴位解剖

肩井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筋膜、斜方肌、肩胛提肌、上后锯肌。有颈横动、静脉。分布著锁骨上神经后支及副神经。皮肤由第4、5、6颈神经后支重叠分布。肩胛提肌,位于颈椎横突和肩胛骨内侧角与脊柱缘上部之间,由肩胛脊神经支配。上后锯肌在前肌的深面稍下方,由第6、7颈椎和第1、2胸椎棘突第2~5肋角的外面,该肌由第一至第四胸神经后支支配。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斜方肌筋膜及其下方斜方肌,在颈横动脉的内侧,深进肩胛提肌、上后锯肌。

4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肩胛提肌[1]。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肩胛提肌[9]。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内侧支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和颈横动脉分布,再深层有胸膜顶[9]。

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副神经;并有颈横动、静脉通过[2]。

49 肩井穴的功效与作用

肩井穴具有祛风清热,活络消肿的功效。

肩井穴有通经活络、豁痰开窍的作用[1]。

足少阳之筋“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故肩井穴可用于治疗乳痈、乳癖、乳汁少[4]。

肩井穴为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交会穴,通一身之阳,调理气机,疏利肝胆而主难产、胞衣不下、瘰疬诸证;局部用于颈项肩背痛等[4]。

肩井穴具有行气活血催胎之功,故可主治难产[4]。

系胆经、三焦经、胃经和阳维脉的会穴,有通经活络、豁痰开窍作用[3]。

古有井田之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即四通八达也。古者日中为市,交易者汇集于井,故后人称通衢为市井。本经通过肩部与诸阳经交会,其所治症,极为复杂,有如各病之市集,所治以风症居多,如中风、痰喘、头痛、臂痛、劳伤、气逆、产后等之涉及于风者,均可酌用。以风为阳邪,症从其性也。《针灸大成》谓:“若针深闷倒,急补足三里。”[3]

410 肩井穴主治病证

肩井穴主治项背、胎产、神志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举,颈项强,腰髋痛,中风痰涌,咳嗽气逆,眩晕,瘰疬,难产,乳痈,胞衣不下,产后乳汁不下,乳汁少,乳癖,头项强痛,上肢不遂,头痛,颈项强痛,现代又多用肩井穴治疗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乳腺增生,滞产,产后血晕,颈淋巴结结核,中风偏瘫,项强,肩背痛,高血压,脑卒中,神经衰弱,副神经麻痹,落枕,颈项肌痉挛,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肩井穴主治项背、胎产、神志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举、颈项强、腰髋痛、中风痰涌、咳嗽气逆、眩晕、瘰疬、难产、乳痈、胎衣不下、产后乳汁不下等[1]。

肩井穴主治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乳痈、乳汁不下、瘰疬[9]。

肩井穴主治  头痛,眩晕;乳汁少,乳癖,乳痈;颈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胞衣不下;瘰疬[7]。

现代又多用肩井穴治疗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乳腺增生、颈淋巴结结核、中风偏瘫等[1]。

肩井穴主治项强,肩背痛,手臂不举,中风偏瘫,滞产,产后血晕,乳痈,瘰疬;以及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2]。

1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脑卒中;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副神经麻痹;

3妇产科系统疾病: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4运动系统疾病:落枕,颈项肌痉挛,肩背痛,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

本穴针感较强,针刺不宜过深,以免发生晕针和气胸[3]。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2][1],下为肺尖禁深刺[1]。

直刺05~08寸[7][9],局部酸胀感明显[7],向四周扩散[7]。

注意:肩井穴深部正当肺尖,不可深刺,孕妇禁针[9][7]。

4112 灸法

可灸[1][7][9]。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图93)[2]。

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412 肩井穴的配伍

肩井配肩髃、天宗,有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肩背痹痛。

肩井配乳根、少泽,有消炎通乳止痛的作用,主治乳汁不足,乳痈。

肩井配合谷,三阴交,有活血利气催胎的作用,主治难产。

肩井配肩髃、肩贞、天宗、大杼,治肩背痹痛[7]。

肩井配乳根、膻中、少泽、足三里,治乳汁不足、乳痈[7]。

肩井配合谷、三阴交,治难产[7]。

413 特效

肩井穴,可缓解落枕和肩酸背痛等症[8];

拿捏肩井,可发汗解表治感冒[8]。

414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肩背痹痛,臂不举,寒热凄索,肩井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难产,针两肩井入一寸泻之,须臾即分娩。

《千金翼方》:凡难产,针两肩井一寸,泻之,须臾即生也。上气咳逆,短气,风劳百病,灸肩井二百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手足少阳、阳维之会。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五劳七伤,颈项不得回顾,背膊闷,两手不得向头,或因仆伤腰髋痛,脚气上攻……若妇人堕胎后,手足厥逆,针肩井立愈。若灸更胜针,可针七壮。

《针灸大成》:主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气逆,妇人难产,堕胎后手足厥逆,针肩井立愈。头项痛,五劳七伤,臂痛,两手不得向头。

《类经图翼》:孕妇禁针。

《医宗金鉴》:主治扑伤,肘臂疼痛不举。

《百症赋》:肩井乳痈而极效。

《玉龙歌》:急疼两臂气攻胸,肩井分明穴可攻。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脚气酸痛肩井先,次寻三里阳陵泉。

415 肩井穴研究进展 4151 治疗颈椎病

针刺取穴风池、新设(第3、4颈椎间旁开15寸)、颈7夹脊、肩井、阿是穴;头晕者,加百会、大杼、悬钟;上肢疼痛者,加曲池、外关、合谷及阿是穴;心悸者,加内关、神门、巨阙。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同时采用当归注射液腧穴注射风池、曲池及阿是穴。常规消毒后,垂直刺入05~1寸,得气且回抽无血后注入药物,每穴05 mL,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45例,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痊愈20例,显效19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8%。[7]

4152 治疗中风后遗症

取患侧肩井、曲池、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用电针加强 ,每日针1次,每次30~40 min。足外翻,针刺内翻穴;足内翻,针刺外翻穴。中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每日1剂。共治35例,治愈9例,显效14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为100%。[7]

4153 治疗急性乳腺炎

取乳根(患侧)、肩井、曲池、内庭、行间、至阳。仰卧位,腧穴常规消毒后,乳根穴沿皮横刺15~2寸,用泻法,使针感扩散至整个 ;肩井针尖对准同侧 ,沿皮向前刺1~5寸,施捻转泻法;曲池直刺1~15寸,施提插泻法,使针感传至整个上臂;内庭、行间针尖向踝关节方向斜刺1寸,施捻转加提插泻法,留针30 min,留针过程中每10 min行针一次;起针后,改俯卧位,至阳用三棱针点刺后拔火罐,出血5 mL。每日1次。共治58例,经过3次治疗后,临床治愈54例,显效2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100%。[7]

4154 治疗乳腺增生

据报道,以天宗、肩井、肾俞为一穴组,与屋翳、足三里、膻中穴组交替针治乳腺增生,可增强患者细胞免疫机能。[3]

5 经穴别名·肩井

肩井为经穴别名,即肩髃[1]资料]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72。出《外科大成》。

穴位 肩髃 汉语拼音 Jianyu 罗马拼音 Chienyu 美国英译名 Shoulder Bone 各

号 中国 LI15 日本 15 法

国 莫兰特氏 GI15 富耶氏 GI15 德国 DI15 英国 Li15 美国 LI15

肩髃为经穴名(Jiānyú LI15)[10]。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10]。别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肩髃为手阳明大肠经、阳蹻脉的交会穴[10]。肩髃指肩头,肩髃穴在肩头处,故名[10]。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51 肩井的别名

髃骨(《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中肩井(《备急千金要方》),扁骨(《外台秘要》),尚骨(《循经考穴编》),肩尖[3],扁骨[3],偏骨[3],肩井(《外科大成》)。

5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人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

53 特异性

肩髃为手阳明大肠经、阳蹻脉的交会穴[10]。

54 穴名解

肩髃指肩头,肩髃穴在肩头处,故名[10]。

《广韵》:“肩,项下。”《说文》:“髃,肩前也。”段注:“肩头也,髃之言隅也,如物之有隅也。”段注:“凡肩后统于背前为髃,髃之言隅也。”《类经·十二经脉》注:“肩端骨罅为髃骨。”此穴在肩之髃骨处,以其所在部位之名而为穴名。穴当肩角,故名肩髃。[3]

55 所属部位

肩胛关节[11]

56 肩髃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6][12]。

肩髃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10]。

肩髃位于肩部,锁骨肩峰端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凹陷处;上臂外展至水平位时,在肩峰锁骨关节前缘下际出现二个凹陷,前方凹陷中是穴[13]。

肩髎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肩髃穴的位置

肩髃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肩髃穴的位置(肌肉)

肩髃穴的位置(骨骼)

57 肩髃穴的取法

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10]。

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本穴;或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下约2寸,当骨缝间取穴[14]。

1将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窝,前面一个凹窝中即为本穴;

2垂肩,当锁骨肩峰端前缘直下约2寸,当骨缝之间,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线上处取穴。

58 肩髃穴穴位解剖

肩髃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有旋肱后动、静脉。分布著锁骨上神经后支及腋神经。皮肤由锁骨上神经的外侧支分布。皮下筋膜较致密。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经三角肌表面的深筋膜入该肌,穿经三角肌下囊,至冈上肌腱。前肌由腋神经支配,后肌由肩胛上神经支配。深刺透极泉可达臂丛附近。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10]。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三角肌下囊→冈上肌腱[12]。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9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和腋神经皮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肩胛上神经、胸肩峰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分布[12]。

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及腋神经;并有旋肱后动、静脉通过[13]。

510 特异性

手阳明、阳跷脉之交会穴。

511 肩髃穴的功效与作用

肩髃有通经活络,疏散风热的作用。

肩髃有活血散风、通利关节作用[10]。

肩髃穴是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会,阳跷脉主司运动,阳明经筋结于肩部,本穴又位于肩部,故是治疗肩臂疼痛、手臂挛急不举、半身不遂的主穴[14]。

凡穴位与他经交会者,为会穴,在治疗上,则兼及与会之经之症。肩髃穴有理气化痰、舒筋利节之功。[3]

512 肩髃穴主治病证

肩髃穴主治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臂神经痛,瘾疹,瘰疬,风热瘾疹,项强,齿痛,风热等。

肩髃穴主治肩臂疼痛,半身不遂、手臂挛急、瘾疹、瘰疬[12]。

肩髃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手臂挛急、臂神经痛及瘿气、瘰疬、风热瘾疹等[10]。

肩髃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项强,齿痛,瘰疬,瘾疹;以及肩关节周围炎等[13]。

肩髃穴是治疗上肢不遂和肩关节疾病的首选穴[14]。主治上肢不遂,肩痛不举;风热,瘾疹,瘰疬[14]。

运动系统疾病: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肩周炎;

其它:高血压,乳腺炎,荨麻疹。

513 刺灸法 5131 刺法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12]。

一般直刺或针尖向肘部斜刺10~15寸[10][13]。

抬臂,向极泉方向进针,深15~2寸;或向三角肌等方向分别透针,进针2~3寸,有酸胀感扩散至肩关节周围,或有麻电感向臂部放散[14]。

1透极泉穴,抬臂,向极泉方向进针,深2~3寸。

2治岗上肌腱炎时,垂臂,针与穴位下外侧皮肤呈50度夹角,沿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水平方向针刺10~15寸,针刺2寸时,可刺入冈上肌。

3斜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时,向肩内陵、肩 、三角肌等方向分别透针,进针2~3寸,酸胀感扩散至肩关节周围,或有麻电感向臂部放散。

4横刺,上肢外展牵制时,可向三角肌方向透刺2~3寸,臂部酸胀。

注意:行针时禁忌活动肩部,否则易发生弯针,甚至折针的现象,故有“已针不可摇,恐伤针”之说[14]。

5132 灸法

可灸[10][12][14]。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3]。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5~15分钟。

514 肩髃穴的配伍

阳溪肩髃穴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10]。

阳溪配肩髃、曲池治瘰疬[10]。

阳溪配阳溪治风疹[10]。

肩髃配曲池、外关、合谷、列缺,治半身不遂[14]。

肩髃配条口透承山,治肩凝症[14]。

肩髃配风门、中渚、大杼,治肩背红肿疼痛[14]。

肩髃配曲池、天池、天井、三间,治瘰疬[14]。

肩髃配悬钟、肩髎、肩贞,治肩周炎[14]。

肩髃配肩髎、肩贞、臑俞,有活络止痛作用,主治肩关节周围炎。

肩髃配阳溪,有疏风清热,调和营卫作用,主治风疹。

肩髃配曲池、外关、合谷,有活血通络作用,主治上肢不遂。

5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肩中热,指、臂痛,肩髃主之。

《针灸大成》:主中风手足不遂,偏风,风痪,风痿,风病,半身不遂,热风,肩中热,头不可回顾,肩臂疼痛,臂无力,手不可向头,挛急,风热,瘾疹,颜色枯焦,劳气泄精,伤寒热不已,四肢热,诸瘿气。

《百症赋》:肩髃、阳溪,消瘾风之热极。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若灸偏风不遂,七七壮止,不宜多灸,恐手臂细,若风病筋骨无力久不瘥,当灸不畏细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唐鲁州刺史库狄钦,风痹,不能挽弓,甄权针肩髃,针进即可射。

《外科大成》:乳痈,乳毒,乳巖。

516 研究进展

改善肢体血液循环 按揉肩髃穴后,测肢体末端血流图比较,结果表明动脉弹性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增加,血管流通量增加,血管周围阻力减少[14]。

为何人会筋缩变矮?七种避免筋缩的拉筋法

十二经筋源于我国最早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灵枢-经筋篇中对于经筋的起始、循行和终止均有详细的描述。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现人们年轻的时候一米八,到老了就只有一米七,而且人一老就会弯腰驼背。中医把这种现象称作“筋缩”。筋缩就是伸缩范围减小了,原来能拉一米的筋现在只能拉至半米了。筋缩的“筋”从病理上看,有纤维化、粘连、瘢痕形成、增厚、肿胀,有老百姓所说的“筋疙瘩”形成。这种“筋疙瘩”中医称作筋结。“身有千千结”,这千千结就是我们身上的筋结。

      中医所介绍的筋,范围比较广,主要是指联系带动骨关节运动的组织,如肌筋膜、肌腱、韧带和关节囊。经络系统中有十二筋经,多起于四肢、爪甲之间,终于头面,内行于胸腹空廓,但不入于脏腑。

      筋结并不是说肌肉、韧带打结了。从病理上看,筋结指的是有纤维化,粘连,瘢痕形成,增厚,肿胀,严重的会出现萎缩。触摸有筋结的部位,会感觉紧张、僵硬、痉挛、肿胀,会摸到增厚甚至“筋疙瘩”,压痛明显;从功能上看,筋结会使关节活动范围减小,转头受限,弯腰困难,抬腿弯膝不如从前。筋结压迫神经造成疼痛,压迫血管造成供血不足,筋脉失养,麻木抽搐,以及引起内科疾病等一系列病症。

      常发病中,手麻则是其中一种,中老年人特别常见,而且手麻和筋结存在一定的关系。我们说手麻的原因,常见的有两个,一种是上肢神经卡压,一种就是颈椎病,最常见的导致手麻的原因还是颈椎病。我们常讲气虚则麻,血虚则木,局部压迫是造成气血不通是关键,颈椎的稳定及功能强弱则取决于颈部韧带的稳固和肌肉的强弱。颈椎病的早期的真正的病因应该颈肌的劳损和痉挛,长期得不到缓解,就形成了“筋结”,压迫了血管、神经,进而造成关节失稳。

      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现在的小孩和年轻人筋缩的也特别厉害。原因很简单,在互联网时代,大家经常低头固定一个姿势不动,非常缺乏运动。这导致了年轻人出现了很多从前老人才有的慢性病,并且不少有高低肩、颈椎问题、头部疾病等等。

      人体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由有形质的类似条索状的组织所组成。十二经筋的分布路线,大致与十二经脉路线相同,遍及人体的前、后、左、右和头、面、四肢。十二经筋共合起来即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体筋肉组织。所不同的是十二经筋组织不进入“脏腑”只显示在人的表体,犹如房屋的外围墙壁的组成部分,而未涉及墙壁之内的脏腑组织。但是十二经筋与体内的脏腑有同气相感的联系,能供十二经脉的正负运动以贯通阴阳。因此可以通过经筋的治疗来改善人体脏器的功能,因十二经筋依靠十二经脉的往来经气濡养。所以凡属足太阳经筋和分支经筋的分布路线,全由足太阳经的往返经气并与一部分足少阴经气而流注于其中。其他的经筋所受经气濡养亦相同。

      因为十二经筋和十二经络走向大致相同,通过坚持拉筋不仅可以将筋缩、筋结的问题逐步解决。而且可以直接疏通相关的经络,经络畅通则不痛。

      我们在生活中拉筋的方式很多,比如每天常作的伸懒腰的动作,学生做广播体操,大妈们跳广场舞里的一些舞蹈动作,还有现在流行的瑜伽等等都是在拉筋。

      在拍打拉筋自愈法中,拉筋主要有七种方法,包括:卧位拉筋法、蹲式拉筋法、颈部拉筋法、立位拉筋法、睡觉拉筋法、Y字拉筋法、拉筋板(站板)拉筋法。

      其中,卧位拉筋法是最全面的拉筋法,直接和间接拉开十二经筋,疏通十二经络。而蹲式拉筋法是最古老的拉筋法,我们也称为“拉屎拉筋法”。倘若有便秘或者腰腿问题,蹲式拉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颈部拉筋法对于各种颈椎、肩背、胸椎、五官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立位拉筋法则拉通肩胛部、肩周围、背部、腿部及其相应的经络。主要用于治疗颈肩痛、肩周炎、背痛、乳腺病、甲亢、肺病等,对拉开小腿后部的膀胱经也很有利。

      睡觉拉筋法也叫“睡觉正骨法”,就是睡硬板床,或较硬的床垫,而且最好不用枕头,这等于给颈椎及整个脊椎拉筋正骨。是一种柔和的拉筋法,对改善睡眠质量也有帮助。Y字拉筋法强化疏通了腿内侧的肝、脾、肾三条经络,对肝脾肾都有好处,还可以瘦腿。

      拉筋板拉筋好处多多。人老腿先老,因为腿上的经络最先受寒、最先淤堵,足三阴三阳六条经都跟脚紧密相连,人体的很多毒素和垃圾也因地球引力而排到脚上。此动作正好是对整个脚上密布的经络和其它动作不易拉到的小腿肚上的经络进行彻底大扫除,对腿脚痛、腰痛以及各类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中风、肝肾病、前列腺病、癌症等等都有很好的缓解和保健作用。

      这些拉筋方法都很简单,想收获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坚持。

(编辑于互联网)

自我运动治疗

1、颈部运动:头向前倾十次,向后仰十次,向左倾十次,向右倾十次。然后缓慢摇头,左转十次,右转十次。

2、摇动上肢:左臂摇动二十次,再右臂摇动二十次。

3、抓空练指;两臂平伸,双手五指作屈伸运动,可作五十次。

4、局部按摩:可于颈部、大椎穴、风池穴附近寻找压痛点、硬结点或肌肉绷紧处,在这些反应点上进行揉按、推掐。

5、远道点穴:在手背、足背、小臀前外侧、小腿外侧寻找压痛点。于此反应点施点穴按摩。

6、擦掌摩腰:将两手掌合并擦热,随即双手磨擦腰部,可上下方向擦动,作五十次。

7、掐捏踝筋:两手变替掐捏足踝后大筋。

8、用拇、食指掐揉人中穴。

9、提揉两耳;用手提拉双耳,然后搓揉,待耳发热为止。

每日可自行施术一次。手法由轻渐重,以能忍耐为度。依法施术,一般1-2月即可见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659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5
下一篇2023-09-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