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联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七联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第1张

强直性脊柱炎简称“强脊炎”,是脊椎及其附属组织的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可累及到眼、肺、心血管、肾脏等多个脏器。症状常以膝、髋、骶骼关节疼痛为始,逐渐蔓延,上至枕骨,下至足跟。因反复疼痛,可导致脊柱前后左右不能屈伸、转侧,重者畸形而致残。历代医家类似“强脊炎”症状的病名记载有“龟背风”、“竹节风”、“骨痹”、“尪痹”、“大偻”等,认为本病是以肾虚为先,寒邪深入骨髓,气血凝滞,脊柱失去温煦所致。

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主任医师郭剑华根据强脊炎的病因病机,提出调治七联法,证之临床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夹脊温针灸

针刺选穴:主穴取大椎至骶椎两侧华佗夹脊穴,每次取穴均包括胸、腰、骶段穴位各2~3对,交替取穴。并随证配穴,口苦咽干配太溪太冲;髂胫束紧张配风市、环跳;疼痛沿坐骨神经放射配承扶、殷门、委中;膝关节受累配内外膝眼、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骶髂关节疼痛明显配环跳、阴廉、阿是穴。

温针灸法:对所选的夹脊穴常规消毒,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呈75 进针,针尖偏向脊柱,进针1~15寸,行捻转补法,得气后接电针仪,采用连续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针柄上套上一分长艾条,点燃艾条行温针灸20~3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温针灸治疗该病,具有调整阴阳、调和气血、温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华佗夹脊穴,内夹督脉,外邻膀胱经,具有沟通两经的作用,故针灸可调节经络气血,促进背部气血的运行。现代医学研究,夹脊穴局部有相应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静脉。针灸夹脊穴可调节神经血管功能,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病灶炎症消退及正常组织再生,还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点按分推

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医者采用滚、揉法放松腰背部肌肉后,以单手食、中二指从胸椎向骶椎方向点按两侧夹脊穴,反复做5~7遍;或以左、右手拇指相叠,从大椎至骶椎,按压一侧华佗夹脊穴5~7遍,两侧交替进行。施分推手法,医者站立患者头部,以两手大鱼际按压在脊柱两侧夹脊穴上,从上向下分推两侧竖脊肌,直到骶椎两旁,反复操作5~7遍,再将双手呈扇形向两侧背肋间、腰臀间分推,反复做5~7遍。最后用空掌从上向下轻轻叩击督脉1~3遍以结束手法。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手法治疗该病在于调整脊柱顺应性,通过手法刺激使肌肉伸展和肌肉松弛,痉挛得到松解。并能提高椎旁肌肉的兴奋性,促进局部组织新陈代谢,消除炎症,改善和修复椎旁肌的功能,使脊柱两侧的肌力恢复平衡,肌肉维持较好的弹性和韧性。对加强脊柱的稳定性,延缓退变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此手法还能松解小关节及软组织粘连,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及血流量,加强血液、淋巴回流,促使炎性渗出物、止痛物质吸收消除疼痛。还可调节神经体液系统,提高痛阈,达到止痛目的。

注意事项:施手法时,应让患者处于舒适体位,肢体放松。因辨证多属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手法运用应轻柔舒缓、柔中带刚、不强刺激,忌重手法及过度滥用扳法,以免伤及椎旁软组织及椎体其他附件。

督脉灸

施灸方法:患者俯卧位,术者用75%酒精沿脊柱从大椎至骶尾椎常规消毒。以生姜汁涂抹在大椎到长强的督脉上,使用4个4孔单排温灸盒,在孔中插满燃烧的灸条,将灸盒均匀地排在督脉线上,随时调整灸温,施温和灸20~30分钟。

中医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脑、肾和督脉有关。病在脊柱属督脉,督脉起于胞中,行于脊里,上通于脑,并与肾相络,与六阳经相会,统帅一身阳气。强脊炎病位在肌腱与骨膜附着点,累及筋骨。肾主骨,肝主筋,筋骨之病乃肝肾之病。肾主精,肝主血,肝肾同源,精血互化,互为补充,这种相互为用的关系又受大脑的调控。强脊炎的发病机理,主要是因肾与督脉阳气衰弱不能温煦腰脊,肝肾精血亏虚不能濡养筋骨,风寒湿诸邪乘虚侵袭腰部而致。

督脉灸依据中医学脏腑经络理论,突出“治病求本”和“整体调治”,遵循“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以强脊炎的病位为治疗靶点,进行局部治疗,达到温肾壮阳、行气破瘀、拔毒散结、祛寒利湿、通督止痛目的。能激发机体识别疾病和抗御疾病的能力,调动自身的内在因素消除炎性反应,改善血管的渗透性,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施用“督脉灸”时,要注意防止起疱或灼伤人体。

穴位注射

选穴:足三里、肾俞、阳陵泉、大杼、绝骨等,将维生素B1两毫升和维生素B12一毫升的混合液,吸入5毫升一次性注射器中。皮肤常规消毒后,快速进针,提插得气后缓慢注入药液,每次选取2 4穴,每穴注射05~1毫升,隔日一次,5次为一疗程。

肾俞为肾之背俞穴;足三里为胃经合穴;阳陵泉、大杼、绝骨分别为八脉交会穴之“筋会、骨会、髓会”。通过药物长时间刺激,能起到补益肝肾、强筋壮骨、通络止痛之功。

中药治疗

自拟经验方脊舒丸:熟地黄100克,*羊藿100克,鹿角胶100克,当归100克,白芍100克,羌活80克,独活80克,桂枝50克,甲珠80克,狗脊60克,甘草50克,山茱萸80克,桑寄生80克,丹参50克,川断60克,红参80克,赤芍80克,枸杞100克。上药研细末,蜜炼为丸,每丸9克,早晚各服两丸。

强脊炎的发生是以肾督阳虚为内因,寒湿深侵为外因,内外合邪,阳气不化,寒邪内盛,筋骨失于荣养而发本病。治宜补肾强督为主,辅以祛寒化湿、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方中熟地黄补肾填精,生精养血为君药;鹿角胶补督脉,养精血;*羊藿补肝肾,益精气;狗脊补肾壮腰膝,利俯仰;川断补肝肾,强筋骨;枸杞滋补肝肾,养血补精:山茱萸既滋养肝肾之阴,又温肾阳;羌活主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桂枝和营卫,通经络,助阳气;赤、白芍化瘀补血,配桂枝温经和营;独活搜少阴伏风;当归养血活血,通络止痛;红参益气养阳,合熟地黄益气生血;丹参活血养血,通络止痛,且其性微寒,以防止温热药燥血生热;甲珠通经络,引药直达病所。

功能锻炼

深呼吸运动:缓慢深吸气,屏气维持3~5秒,再慢慢呼出,如在吸气时以手或毛巾加阻力于上腹部,更能锻炼吸气的肌肉。

骨盆倾斜运动:平躺,两膝弯曲。收缩腹肌使下背贴于床面,维持10秒钟,然后放松。

拱桥运动:仰卧屈膝,双手置身体两侧。尽量抬高臀部使之离开床面,维持5秒钟,慢慢放下。

脊椎旋转运动:仰卧屈膝,双手上举。两手臂尽量向左转,两膝尽量向右转,使脊柱尽量旋转并维持10秒钟,休息后做另一侧。此运动可旋转胸椎及腰椎。

等长收缩式仰卧起坐:仰卧屈膝,手臂平放身体两旁,腹部用力使头部离开地面,维持5秒钟,然后慢慢躺下。

等张收缩式仰卧起坐:同上,但腹部用力时头与肩部均离开地面,再慢慢躺下。力量较好者可将两手置耳后。

脊柱曲伸运动:双手及双膝支撑身体,尽量将头颈部向下弯曲,背部拱起,维持10秒钟;头颈部尽量上抬,背部下凹,维持10秒钟。

功能锻炼每次15~30分钟,运动量以运动后次日不感疲劳、疼痛为宜。锻炼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持之以恒。

坚持运动锻炼有利于促进脊柱关节功能的改善,对维持脊柱生理曲度,保持良好的胸廓活动度,防止或减轻肢体废用及肌肉萎缩,降低致残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摄生

本病发展缓慢,发作和缓解交替进行,病程可达数年乃至数十年。90%的患者治疗后可以拥有较好的生活质量,一般不影响寿命。要鼓励患者及其家属面对现实,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精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同疾病作长期的斗争。

强脊炎患者的病情有进行性、反复发作加重的特点,危害在于可形成脊柱及外周关节钙化、骨化而致残。保持正确的日常起居姿势是预防脊柱及外周关节畸形的措施之一。要时刻告诫患者在行走时尽量挺直腰板,两肩放平,头要摆正;站立时尽量收腹挺胸,两目平视;坐位时坐直背靠椅背,不能久坐沙发、软椅、矮凳,尽量不坐躺椅;卧位时应睡硬板床,铺上4~5厘米厚的软垫,不用枕头或用薄枕头,可减少颈椎前弯。对腰椎曲度消失或强直者,平卧时在腰部垫一小枕头。禁止睡软床垫。睡姿宜仰卧或俯卧,避免屈曲侧卧,以保持腰、颈部的生理曲度,防止脊柱及髋关节变形。

综合治疗“强脊炎”七联法突出了中医综合治疗特色,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相结合、治疗与功能锻炼相结合、乐观的情绪与良好的生活习惯相结合,这对“强脊炎”早、中期及缓解期有较好的疗效。

夹脊穴是经外奇穴,是背部每个胸椎和腰椎正中两侧05寸处一系列穴位的总称,单个穴位没有命名,所以没有代表性的穴位。肾俞穴是十四经穴之一,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在第二腰椎棘突下两侧15寸。肾俞穴不属于夹脊穴。

经外奇穴就是十四经穴之外的一些有固定名称、位置、主治作用的腧穴,简称奇穴。“奇”是相对于“常”而言的,即以十四经经穴为常,它是指既有定名,又有定位,临床用之有效,但尚未纳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比如其他的还有十宣穴、四缝穴、四神聪,这些都是几个穴位的总称,单个穴位没有名字。

项针疗法和夹脊针疗法的区别是在治疗方法和应用范围上不同。

1、项针疗法:项针疗法是中医针灸疗法的一种,主要用于治疗颈椎病和相关症状。在项针疗法中,针灸师会将细针插入患者的颈部特定穴位,以刺激和调节经络和气血循环,缓解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僵硬和其他不适症状。

2、夹脊针疗法:夹脊针疗法是一种特殊的中医针刺疗法,主要用于治疗脊椎相关疾病,如脊柱侧弯、脊椎间盘突出等。在夹脊针疗法中,针灸师会使用特制的夹脊针,将其插入患者的脊椎椎间盘的特定位置,以调整脊椎的位置和结构,缓解症状并促进康复。

可以。背腧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综合诊断后,如果病人有明显的嗳气反酸症状,就可以取背部的穴位进行针灸,通过刺激背部的反应点以及夹脊穴,可以调节胃肠紊乱功能,达到止嗝、宽胸理气、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的效果。

一、头痛

(四经、寒热湿;肝阳、痰浊、瘀;血虚、肾虚)

1外感头痛:外感头痛肺胆督,百风太列四经分,阳明堂竹内庭谷,少阳外关率足临,太阳天柱后溪脉,厥阴内关太神聪,风寒风门热曲椎,风湿头痛阴陵泉。

2内伤实痛:内伤实痛胃胆督,百会风池头维总,肝阳太冲太侠溪,痰浊阴陵太阳隆,血海内关膈血瘀。

3内伤虚痛:内伤虚痛胃胆督,百会风池三里足,血虚阴交肝脾俞,肾虚肾俞溪悬钟。

4偏头痛:

偏头痛寻肝胆疗,外泣风隆太冲率,头维角孙祛头风。

二、面痛

(寒热、瘀滞、眼、额、颌)

手足阳明足太阳,攒下地谷四风池。风寒列缺热池泽,淤滞太冲阴交通,眼痛阳白丝竹外,额痛颧髎迎香逢,颊车翳风庭浆颌。

三、面瘫

(寒、热、复)

手足阳明与太阳,四白阳白鱼腰攒,颧颊地谷昆仑配。风寒风池热曲池,迎香水沟三里复。

四、落枕

(寒、瘀、肩、背)

落枕阿是小肠胆,肩劳后悬压痛点,风池谷寒瘀内关,肩痛肩髃加外关,背痛天宗肩外俞。

五、漏肩风

(太阳、阳明、三焦、瘀血、气血虚)

手部三阳阿是穴,贞前髃髎压痛点,太阳后溪阳明谷,三焦外关谷风邪,内关膈俞气血瘀,三里气海气血补。

六、肘劳

(外上、内下、外部)

三阳经筋阿是穴,外上三里谷池髎,内下阳谷小海针,鹰嘴外关天井索。

七、腰痛

(太阳督脉、寒湿、瘀、肾虚、坐骨神经)

大肠委中阿是腰,太阳申脉督后溪,寒湿阳关瘀膈俞,命门肾志肾虚痛。坐骨神经胆膀胱,脊委阳虚大骨环。

八、痹症

(行、痛、着、热)

痹症阿是循经配,行痛着热四痹分。膈俞血海行痹证,关元肾俞痛痹疗,着痹阴陵足三里,热痹曲池与大椎。

九、中风

(肝阳、风痰、痰热、虚风、气虚瘀;头晕、尿失禁、复视)(闭、脱)

1中经络

(口歪、上下肢不遂、足内翻、便秘)

心包督脾经络中,关中三泉水沟泽。肝阳暴亢太溪冲,风痰阻络合谷隆,痰热曲池内庭隆,太溪风池虚风动,气海三里气虚瘀,头晕天柱完骨风,中元曲骨尿失禁,复视天池球后睛。

2中脏腑

心包督脉中脏腑,内关水沟二穴针,太冲合谷井穴闭,关元气海神阙脱。

十、眩晕

(肝、痰;气血虚、肾虚)

1实证:心包督脉肝胆晕,百会风池冲内关,太溪侠溪行间肝,头维隆中阴陵痰

2虚证:背俞督胆疗虚眩,百会风池肝肾足,脾胃气海气血虚,肾虚阴交溪悬钟。

十一、痿症

(肺、湿热、脾胃、肝肾、排刺)

手足阳明夹脊痿,合谷曲池肩髃脊,髀关伏兔足三里,阴交阳陵腰夹脊,肺俞二间尺泽肺,阴陵椎庭湿热*,脾胃太白脘关元,太溪肝俞与肾俞,阳明排刺上下肢。

十二、痫病

(风痰、痰火、瘀、心脾、肝肾)

发作期:心包肾督痫病发,后溪涌泉会内水。

间歇期:心包任督肝间歇,太间丰印鸠尾针。风痰风池谷阴陵,痰火神门曲池庭,膈俞内关脑络瘀。心俞脾俞三里虚,阴交太溪肝肾俞。

十三、不寐

(肝火、心脾、胆、心肾不交、脾胃不和)

督脉八脉交会心,阴跷阳跷最相关,门神照堂脉安眠。行间侠溪肝火扰,心俞脾俞三里虚,内心丘墟胆气复,心脾太溪水泉交。脾胃不和内关加,太白公孙足三里。

十四、郁证

(气郁、化火、痰气、神乱、心脾、肝肾)

心包心经督肝郁,太冲内关沟神门,气郁期门膻曲泉,化火行间侠外关,痰气廉突阴陵隆,神乱阴交溪通心,三里阴交心脾虚,太溪阴交肝肾俞。

十五、心悸

(胆怯、心脾、虚火、水凌心,瘀;惊汗、肿热、耳鸣)

心包心经定心悸,巨阙厥阴内神郤胆俞脾俞三里虚,阴虚火旺肾太溪,膻中气海水凌心,膻中膈俞脉瘀阻;大陵善惊膏肓汗,中极水肿热劳宫,耳鸣中渚并太溪。

十六、感冒

(风寒、风热、夹暑、夹湿;全身咽、气虚鼻)

肺督大肠感冒清,合谷大椎风太列。风寒风门加肺俞,风热池泽鱼际取,夹暑委中湿阴陵;全身身柱咽少商,气虚三里鼻迎香。

十七、咳嗽

(风寒、风热、咽疼;痰湿、肺阴、肝火、咯血)

1外感咳嗽:肺经大肠外感咳,肺俞列缺合谷针,风寒风门热大椎,少商放血咽喉疼。

2内伤咳嗽:肺经脾经内伤咳,肺俞三阴交太渊,痰湿丰隆阴陵泉,膏肓肺阴行间肝,咯血独取孔最良。

十八、哮喘

(风寒、风热、痰阻、喘甚;肺虚、肾虚。)

1实证:肺经背俞哮喘实,膻中定喘肺缺泽,风寒风门热曲椎,痰阻肺热加丰隆,喘甚另加天突穴。

2虚证:肺肾背俞哮喘虚,三太太喘肺肾膏。肺气虚损气海针,阴谷关元肾气虚。

十九、呕吐

(寒、热、痰饮、肝、虚寒;肠鸣呕胀)

心包胃经募穴取,内关中脘足三里,上脘胃俞寒客胃,金玉点刺合谷热,膻中丰隆痰饮阻,阳陵太冲肝犯胃,虚寒脾俞胃俞温;肠鸣脾俞大肠俞,呕酸公孙胀天枢。

二十、胃痛

(食、寒、肝、瘀、阴、脾胃虚)

心包胃经募穴取,内关中脘足三里。下脘梁食胃俞寒,肝胃太冲瘀膈俞,胃阴内庭三阴交,气海关元脾胃虚。

二十一、泄泻

(寒湿、湿热、食滞;脾虚、肾虚、肝郁。)

1急性泄泻:急性泄泻脾胃主,天上阴陵泉水分,寒湿神阙用灸法,湿热内庭滞中脘

2慢性泄泻:慢性任脉脾胃补,天枢神阙三里公,脾虚脾俞与太白,命门肾虚太冲肝。

二十二、痢疾

(湿热、寒湿、毒、休息痢、噤口痢、久痢)

胃与大肠任脉主,天上下脘关元谷,湿热曲池加内庭,寒湿中脘气海针,大椎太冲十宣毒,脾俞肾俞休息痢,内关中脘噤口痢,百会长强久脱肛。

二十三、便秘

(热、冷、气、气虚、血虚)

三焦胃经治便秘,天枢水道沟来隆,热秘合谷内庭泻,冷秘神阙关元温,气秘太冲中脘疏,脾俞气海气虚秘,血虚阴交三里足。

二十四、阳痿

(心脾、肾阴阳;腰膝、恐、湿热、瘀、失眠)

任脉脾经背俞穴,关元三阴交肾俞。心俞脾俞三里虚,中脘三里无食欲,肾阳命门阴溪溜;命门阳陵腰膝酸,志室胆俞恐伤肾,会阴阴陵湿热注,瘀血太冲膈血海,内关神门心俞眠。

二十五、癃闭

(湿热、肺、气滞肝郁、瘀;中气、肾虚、尿无力。)

1实证:膀胱脾经俞募穴,膀胱中极边交泉。湿热委阳肺尺泽,气郁太冲大敦肝,次髎血海曲骨瘀

2虚证:膀胱任脉背俞穴,脾肾秩元三焦俞,气海三里中气补,肾虚太溪复溜宜,气海曲骨尿无力。

二十六、消渴

(上下肢痛麻木、皮肤瘙痒)(多食、便秘、多尿汗、阴阳虚,复视、头晕、渴)

1总则:脾肾背俞消渴治,三姨太补肺脾肾。上消太渊与少府,中消内庭地机复,下消复溜太冲全。

2分则:上谷中脘隆多食,便秘腹结陵枢敦,复溜关元多尿汗,阴阳两虚命门关。攒竹光明头维视,头

晕上星渴泉浆。

二十七、月经不调

(气虚、量多,心烦;虚寒、实寒;肝郁、肾虚、胸胁痛)

1月经先期:任脉脾胃经先期,关元血海三阴交,气虚三里脾肾俞,量多隐白烦神门。

2月经后期:任脉脾胃经后期,气海归来三阴交,虚寒命门腰阳关,实寒子宫奇穴针。

3不定期:任脉脾经不定期,关元肝俞三阴交,肝郁期门与太冲,肾虚肾俞加太溪,膻中内关胸胁痛。

二十八、痛经

(寒湿、胁痛、气滞胸闷、腹胀;气血虚、肝肾虚、头晕耳鸣)

1实证:任脉脾经痛经实,阴交中极与次髎,寒湿归来寻地机,胁痛阳陵泉光明,气滞太冲闷内关,腹胀天枢与气穴。

2虚证:脾经胃经痛经虚,气海阴交足三里。气血亏虚脾胃俞,太溪肝俞与肾俞,头晕耳鸣加悬钟。

二十九、崩漏

(血热、瘀、湿热、郁;气虚、阳虚、阴虚、盗汗失眠)

1实证:任脉脾经崩漏实,关公三阴交隐白,血热血海瘀地机,湿热阴陵郁太冲。

2虚证:任脉脾胃崩漏虚,气海阴交足三里,百会脾胃脾气虚,肾俞命门肾阳虚,然谷太溪肾阴补,盗

汗阴郄神门眠。

三十、绝经前后诸症

(阴、阳、肝阳、痰郁、神乱)

任脉脾经背俞穴,气海阴交肝脾肾,太溪照海元命门,肝阳百会风池冲,痰郁中脘阴陵隆,心俞神门通里宁。

三十一、带下病

(湿热、脾虚、肾虚;腰酸、纳少溏、阴痒、带红)

任脉脾胆带下病,白环带脉阴陵极,水道次髎湿热注,气海阴交三里虚,肾俞关元照海肾;腰酸腰眼小肠俞,中脘天枢纳少溏,蠡沟中都太冲痒,带下色红间使加。

三十二、缺乳

(失血过多、气血虚、肝郁;食少溏、胃胀、胸胁胀)

任脉胃经缺乳主,乳根膻中少泽寻,失血过多肝脾俞,脾胃三里气血补,太冲内关肝气郁;中脘天枢食少溏,中脘三里胃胀满,胸胁胀满加期门。

三十三、遗尿

(肺脾气虚、肾阳虚、夜梦多)

任脉脾经背俞穴,膀胱关元阴交极,气海肺俞三里气,肾阳虚者加肾俞,百会神门夜梦多。

三十四、瘾疹

(风邪、湿邪、肠热、血虚风;呼吸困难、恶心呕吐)

脾经大肠主瘾疹,血海委中合膈曲,外关风池风邪袭,阴交阴陵湿邪重,三里天枢肠积热,三里阴交血虚风,天突呼吸呕内关。

三十五、蛇窜疮

(肝、脾)

相应夹脊局部穴,阳陵大敦行间肝,血海隐白内庭脾。

三十六、痄腮

(高热、睾肿、神昏)

胃肠三焦关痄腮,外风痄腮颊关合,高热大椎商阳泻,太冲曲泉睾丸肿,神昏井宣人中针。

三十七、肠痈

(便秘、呕、发热)

肠痈独取足阳明,阑尾天枢巨虚是,腹结便秘呕内关,发热曲池泄热良。

三十八、扭伤

(腰、踝、膝、肩、肘、腕、髋)(腰正中、腰一侧、膝内侧)

人中后溪腰正中,腰侧三间手三里,血海阴陵膝内侧。

三十九、目赤肿痛

(风热、肝胆)

肝胆大肠目肿痛,太阳风池太明谷,风热少商与上星,行间侠溪肝胆火。

四十、耳鸣耳聋

(风邪、肝胆火)(肾气不足、肝肾亏虚)

1实证:三焦胆经耳鸣实,翳风中渚会侠溪,外关合谷风邪感,太冲丘墟肝胆火。

2虚证:小肠肾经耳鸣虚,听宫太溪与照海,肾俞气海肾气虚,肝肾亏虚肝肾俞。

四十一、鼻渊

(肺经风热、湿热阻窍)

大肠肺经鼻渊症,印堂风池缺谷香,肺热少商井穴配,曲池阴陵湿热阻。

四十二、牙痛

(风火、胃火、肾虚)

胃与大肠牙痛主,下关颊车合谷针,外关风池风火痛,内庭二间泻胃火,太溪行间肾虚痛

四十三、咽喉肿痛

(风热、肺胃实热;入夜发热)

1实证:肺胃大肠咽痛实,关冲内庭合泽少,外关风池风热感,肺胃实热鱼际兑。

2虚热:少阴肾经咽痛虚,照海鱼际回太溪,鱼际泻法余补法,阴交复溜夜发热。

四十四、晕厥

(实证、虚证)

心包督脉晕厥症,涌泉水沟冲三里。实证合谷加太冲,气海关元百会虚。

四十五、内脏绞痛

(黄疸、高热、呕吐;呕吐;血尿、湿热)

1心绞痛:心包心经心绞痛,内关阴郄膻中取。

2胆石症、急性胆囊炎:胆经俞募穴位取,阳囊肝胆门日月,黄疸重者加至阳,高热曲椎呕内三。

3胆道蛔虫:胃肠胆经蛔虫症,鸠胆陵香日月白,呕吐内关足三里。

4肾绞痛:脾经背俞肾绞痛,阴交肾焦阴陵元,太冲血海治血尿,委阳合谷湿热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494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