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哑铃弯举的时候右手二头肌总是有充血肿胀感,左手却没有,是什么情况?

我用哑铃弯举的时候右手二头肌总是有充血肿胀感,左手却没有,是什么情况?,第1张

肱二头肌

锻炼方式: 杠铃平弯举、哑铃曲臂弯举、拉力器臂弯举,肱二头肌训练器

锻炼要领:看似是很多种锻炼方式,实际上原理都相似,主要是集中把器械的负担落在肱二头肌上,有节奏地刺激目标部位。

俯坐弯举:

A重点锻炼部位:肱二头肌

B开始位置:坐或俯立,上体稍向前倾,一手握哑铃下垂于一腿内侧,另一手臂自然地屈肘,以手掌或肘部搁在一侧大腿上。

C动作过程:持铃慢慢屈肘向上弯起至胸前,上臂不准移动,紧贴大腿内侧。

D训练要点:当持铃弯起时,腰背部不要放松。当持铃弯起至胸前时,使肱二头肌尽量收紧,并保持静止3秒钟。然后,再慢慢放下。也可以立姿进行。

杠铃弯举:

A重点锻炼部位:主要是肱二头肌,其次是前臂肌。

B开始位置:自然站立,掌心向前,两手间距与肩同宽,在整个动作过程中,两上臂始终贴于体侧,杠铃下垂在腿前。

C动作过程: 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由腿前向上成半圆状弯起至肩前。然后,慢慢地循原路放下至腿前。

D训练要点:当杠铃弯起时,上臂不准移动,在举杠铃的同时,使躯干稍微向后仰起会、 更有效些。弯起至完全收缩后,杠铃再循原路放下。放下动作要慢些,当杠铃放下还原时,前臂要下垂伸直。每次试举必须做到完全伸展。

坐姿斜托双臂反握弯举:

A重点锻炼部位:主要健美肱二头肌等屈肘肌群

B开始位置:身体骑坐在固定的凳上,上体稍前倾,两臂伸直搁在斜板上,使腋窝卡在斜板的上沿,拳心向前,两手反握哑铃与肩同宽。

C动作过程:吸气,两臂以肘关节为轴用力弯举举至铃靠近锁骨,稍停2-3秒,然后呼气,两臂放松还原,重复练习。

D训练要点:屈臂上举时上臂保持不动,伸臂时要缓慢且充分伸直。做此动作时因受斜板的限制,不可能借用身体其它部位的力量,所以对肱二头肌的训练效果显著。但对于初学者,开始不宜做此动作,达到健美初级锻炼水平或具有初级训练水平的人可做此练习。

站姿哑铃锤式弯举:

A重点锻炼部位:主要健美肱肌和肱二头肌肌群。

B开始位置:直立或坐姿,两手臂伸直自然下垂,手握哑铃,虎口朝前。

C动作过程:两上臂同时以肘为轴经体侧弯起带哑铃,上、前臂用力收紧,稍停2-3秒,然后呼气,持铃缓慢放下还原至体侧,重复练习。

D训练要点:对握弯举时,两上臂固定不动,直腕握铃,不得借助上体摆动的惯性力。

站姿拉力器单臂反握弯举:

A重点锻炼部位:主要健美肱二头肌和肱肌

B开始位置:自然站立,两脚间距和肩同宽,挺胸收腹紧腰。右臂向下伸直置于体侧,掌心向前握住把柄一端。

C动作过程:吸气,屈肘慢慢向上拉开拉力器置右手接近右肩部,稍停2-3秒钟,然后呼气,缓慢还原,重复做。

D训练要点:上拉时,上体要保持平直,肘部不要前后摇动。

坐姿哑铃交替弯举:

A重点锻炼部位:肱二头肌

B开始位置:正坐在凳的一端,两手各持哑铃,下垂体侧。

C动作过程:把一手持铃弯起至肩前然后慢慢放下,同时另一手持铃 弯起两手交替做弯举。

D训练要点:有些健美冠军喜欢在开始时掌心向下,弯起时,使手腕 向外转至肩前。放下时再转回还原,他们认为这样练更有效。

有氧舒展:

1左手握住右手手指,右手曲臂掌心向上,当右臂向身体前侧打开的同时,左手拉动右手指尖向下,右臂内侧完全舒展,保持5秒,能够起到对肱二头肌和屈指肌的拉伸作用,消除力量锻炼肌肉充血的肿胀感。连续做3个伸展动作,然后换方向做另一侧。在侧腰伸展的动作中,右臂向头顶上方伸展,掌心向左,脊柱带动身体向左侧弯曲的时候,手臂内侧及右侧腰部都被充分拉伸,起到手臂内侧伸展的作用。

2站立或者呈莲花座,十指交叉相握,吸气的时候手臂缓慢上举超过头顶,直至手臂贴近耳侧,掌心外翻向上,保持3-5个呼吸,然后缓慢回复到原来的动作。

 肌肉强壮的男性往往能引起女性的注意,因为他们优秀的基因被大自然所推崇,并为之想办法延续,那世界上二头肌最大的人是谁呢

 世界上二头肌最大的人

 世界上最大二头肌记录创造者,是埃及猛男莫斯塔法 依斯梅尔的上臂围达到了79厘米。

 为了练出这副“大力水手”肱二头肌,伊斯梅尔每天要摄入大量的蛋白质

 为了使用更好的健身器材,伊斯梅尔把家从埃及搬到了美国

 卡通形象“大力水手”

 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大力水手》这部动画片,里面爱吃菠菜的水手波派身材健硕,双臂力大无比。据英国《太阳报》9月13日报道,日前吉尼斯世界纪录2013版新鲜出炉,其中一名埃及男子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肱二头肌。他上臂约80厘米粗,相当于正常成年男子的腰围,比大力水手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让人大开眼界。除此之外,最袖珍的女子、收藏芭比娃娃最多的人都榜上有名,让人不禁感叹真的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这一最新版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在伦敦发行,异彩纷呈的内容吸引了无数眼球。拥有全世界最大肱二头肌的男子名叫穆斯塔法·伊斯梅尔,现年24岁,是一名健身爱好者。穆斯塔法介绍,他这肱二头肌可是花了10年时间才炼成的。穆斯塔法每天锻炼两次,练习举500公斤的重物,日常饮食也非常注意蛋白质的补充,每天要摄入3磅(1磅约合045千克)鸡肉、1磅牛排或鱼肉和3升蛋白质饮料。穆斯塔法称自己之所以能拥有这样的体格,遗传因素也起了重要作用,因为他的父亲就是一名摔跤选手。穆斯塔法最初锻炼只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但没想到去了健身房后,他健美的手臂让很多人都羡慕不已,他也因此决定要把自己手臂的肌肉练得更大。穆斯塔法越练越上瘾,为了能用上更好的健身器材,5年前他还把家从埃及搬到了美国马萨诸塞州。穆斯塔法笑称,虽然大家都把他比作大力水手,但他可一点儿都不喜欢吃菠菜。

 和穆斯塔法一起入选吉尼斯纪录的,还有很多拥有其他“过人”之处的奇人。来自印度那格浦尔的乔蒂·阿姆奇身高仅有628厘米,18岁的她成为世界上最袖珍的女子。乔蒂体重不足635千克,她的衣服和饰品都必须量身定做。86岁的约翰娜·奎阿斯是德国莱比锡的一名退休体育老师 ,她50多岁才开始训练,到目前已经获得过11次冠军,当之无愧成为全世界最年长的体操运动员。同为运动员,英国相扑手莎伦·亚历山大则以2032公斤的块头成为全世界最重的女运动员。来自美国密歇根的50岁男子摩西·兰娜姆也拥有一个绝活儿,他的脚能旋转120度,成为脚能够外翻幅度最大的人。另外,来自德国的一名52岁女子收藏了15000个芭比娃娃,成为最大的芭比娃娃收藏家。

 除了我们人类,很多动物也凭借自己的特色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例如,美国威斯康星州一匹9岁的马以21米多的身高成为全世界块头最大的马,密歇根州一只3岁的狗狗成为世界上最高的狗,它后腿站起来可以高达224米。而一头来自北爱尔兰的牛身高只有762厘米,身材不是一般娇小。

 短跑跟自身的步频、步幅、速度、速度能力、爆发力,以及肌肉、关节的柔韧性和协调性有着大大的联系。那么,200米跑步技巧有哪些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200米跑步技巧及提高速度的方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起跑和加速阶段

 这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对枪声作出反应后,就必须开始竭尽全力拼命跑,要尽可能快的把速度提起来!要注意在加速的过程中,头的姿势总是低着的,视线从看着地面逐渐过渡到向前方看,这个时候头才逐渐抬起,身体也逐渐从较大的前倾过渡到直立起来,当然这应该是一个很自然的变化过程。

 正常跑阶段

 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贴着跑道内侧线来跑,眼睛最好盯着前方20米左右的地方,这样也较容易正确判断你在比赛中所处的位置;当比赛进行到60—70米的时候,同学们要稍为放松一下,这个放松绝对不要理解成为速度的下降,放松与不放松的区别在于同学们不是每一步都在玩命地使劲去蹬地,试图还要加快速度,而只是要尽量保持已达到的速度。

 弯道向直道过渡的阶段

 从弯道跑上直道时,应该从弯道内侧逐渐地向跑道中间和外侧方向跑。这时两条胳膊的摆臂动作幅度要逐渐过渡到一致,双肩也要自然的平衡起来。这些转换的动作都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尽快完成,这样上直道就会获得很大的优势。

 200米跑比赛中的最后100米技术

 特别是在最后50米,这时候继续加速是不可能的了,如果还想拼命的跑或做出其它错误的用力动作来,那就会造成肌肉的紧张,速度下降的更快!所以这时候最关键的还是集中精力在尽力保持正确的技术动作上,不应该去考虑自己的位置、别人的情况,而是要注意摆臂摆到合理的位置,努力使腿作出正确的折叠、积极的前摆等动作。然后在最后掌握好冲线时身体下压的时机,这样才能跑出自己最好的成绩来!

 如何提高200米跑步速度

 1、首先注意到,在长跑中后阶段速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步频的下降引起的。因此,提高步频是提高速度最有效的方式。马拉松一般提倡快频的方式。

 2、步频上的差别也是与专业运动员的主要差别。跑步一直采用两步一呼、两步一吸的频率。后来在一次马拉松中,第一次采用三步一呼、三步一吸的频率,并且全程坚持了下来。前半程1h26’30,后半程1h25’03,基本上保持匀速。由于步幅变化基本上不大,因此我觉得可以用呼吸控制速度。

 3、蹬地,增大蹬地的力量、或蹬地时用脚掌扒地,会直接导致速度的'提高。增大蹬地的力量大约会同时导致步频于步幅的提高。但是这个比较耗体力,这些都有一些强化的训练方法。如前所述,蹬地时应尽量水平用力蹬出。

 4、大腿带动小腿

 5、放松

 6、启动要快,压枪跑。

 7、到终点的时候不减速,冲出去10米再停。

 200米跑体力分配:从起跑~50米为加速阶段,要全力加速,50米~100米左右保持速度(不用发力,保持速度即可),下了弯道利用惯性和向心力全力加速,直至冲刺。

 扩展:

 跑步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1、脚中着地

 正确的上体姿势是正直或稍前倾,头部自然,眼平视,面部和颈部的肌肉要放松。好的长距离跑者通常是以足中着地的,所以一般跑步以用中间部分接触地面会比较好。慢跑者以足中和脚跟着地,快跑者的着地点比慢跑者靠前。以足中着地对初中级跑步者是个好的方式,可以减少震动,缓解对小腿肌肉和足腱的压力,同时为下一个迈步做好准备。

 2、步长适中

 跑的速度大小决定于步长和步频。步长过大将导致很多伤害,包括足腱、髂腰肌疼痛。疼痛来自韧带,是从臀部外侧往下一直到胫骨的一条韧带。这条韧带靠近膝盖的地方变窄,并在运膝盖弯曲时会与摩擦胫骨靠近膝盖的最上端。长期的摩擦会导致发炎。40%的跑步者会在开始跑步5年或更多时间后遭遇髂胫束综合症。所以跑步时步子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

 3、三点一线

 当你的脚着地时,你的脚应该在你的重心线的末端,也就是头臀脚三点成一线。头部保持正和直,目光看向正前方。转头的时候需要特别小心,通常是从脖子以上部分转动,避免身体的扭转,避免在行进时产生不稳定。

 在一个跑的周期中,当身体重心移过支撑点后,开始后蹬与前摆的动作。当摆动腿通过身体垂直部位向前摆动时,支撑腿的各个关节要迅速蹬伸,首先伸展髋关节,再迅速有力地伸展膝关节和踝关节。后蹬结束时,腿几乎伸直或伸直。蹬伸的时间应短促,这样才能在蹬伸后及时向前摆腿。

 4、摆动胳膊

 不要僵直手臂,紧握拳头,完全弯曲肘部。保持放松,将手臂自然弯曲在腰线以上,不要太高或太低。两个手臂前后交替摆动,使腿部相应反方向运动。短跑选手在跑道上奔跑时手臂是完全前后摆动的,很多长距离跑步者略带弧度地摆动,但优秀的跑者不会把力气用在摆动胳膊上,不要激烈地摆动手臂。

 5、膝盖放低

 长距离跑步时膝盖不要抬得太高。只有短跑选手或我们在上坡时才需要太高膝盖。

 6、鼻子吸气

 跑步时采用鼻子吸气。跑步时采用鼻子呼吸并与跑步节奏相协调,能满足体内氧气要求。随着跑步距离和强度加大,氧气需要量增加,改用口鼻吸口呼的呼吸方式,在吸气和呼气时要做到慢、细、长,嘴微张呼气,忌大口快速呼吸或者喘粗气。

 跑步时如何协调身体部位?

 跑步的动作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只要身体各部位动作能协调、顺畅,不会造成紧张的动作,大抵就是有效的跑步动作了。标准的跑步姿势是,头部与躯干保持正直,身体相当放松,抬头,眼睛正视前方,手臂自然下垂,手指轻握微向身体中线。脚跨步向前踩时刚好是在身体重心的正下方。

 1、头和肩

 保持头与肩的稳定。头要正对前方,除非道路不平,不要前探,两眼注视前方。肩部适当放松,避免含胸。

 动力伸拉--放松下垂,然后尽可能上耸,停留一下,还原后重复。

 2、躯干与髋

 从颈倒腹保持直立,而非前倾(除非加速或上坡)或后仰,这样有利于呼吸、保持平衡和步幅。躯干不要左右摇晃或上下起伏太大。腿前摆时积极送髋,跑步时要注意髋部的转动和放松。

 动力伸拉--弓步压腿。两腿前后开立,与肩同宽,身体中心缓慢下压至肌肉紧张,然后放松还原。躯干始终保持直立。

 3、臂与手

 摆臂应是以肩为轴的前后动作,左右动作幅度不超过身体正中线。手指、腕与臂应是放松的,肘关节角度约为90度。

 动力伸拉--抬肘摆臂。两臂一前一后成预备起跑姿势,后摆臂肘关节尽量抬高,然后放松前摆。随着动作加快时越抬越高。

 4、脚跟与脚趾

 如果步幅过大,小腿前伸过远,会以脚跟着地,产生制动刹车反作用力,对骨和关节损伤很大。正确的落地时用脚的中部着地,并让冲击力迅速分散到全脚掌。

 动力伸拉--坐式伸踝。跪在地上,臀部靠近脚跟,上体保持直立。慢慢向下给踝关节压力直到趾伸肌与脚前掌感到足够拉力。然后抬臀后重复。动作要有节奏,缓慢。

 5、腰

 腰部保持自然直立,不宜过于挺直。肌肉稍微紧张,维持躯干姿势,同时注意缓冲脚着地的冲击。

 动力伸拉--体前屈伸。自然站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躯干缓慢前屈至两手下垂至脚尖,保持一会儿,然后复原。

 6、大腿与膝

 大腿和膝用力前摆,而不是上抬。腿的任何侧向动作都是多余的,而且容易引起膝关节受伤,因此大腿的前摆要正。

 动力拉伸--前弓身,两脚站距同髋宽。双手放在头后。从髋关节屈体向前。保持腰背挺直,直到股二头肌感到紧张。

 7、小腿与跟腱

 脚应落在身体前约一尺的位置,靠近正中线。小腿不宜跨得太远,避免跟腱因受力过大而劳损。同时要注意小腿肌肉和跟腱在着地时的缓冲,落地时小腿应积极向后扒地,使身体积极向前。另外,小腿前摆方向要正,脚应该尽量朝前,不要外翻或后翻,否则膝关节和踝关节容易受伤。可在沙滩上跑步时检查脚印以作参考。

 动力伸拉--撑壁提踵。面向墙壁约1米左右站立,两臂前伸与肩同宽,手撑壁。提踵,再放下,感觉小腿和跟腱紧张。

肩部瘦削的朋友不必犯愁,只要认真锻炼,肩部肌肉发达后,不仅体型可改变,而且力量也会随之增大。肩部三角肌发达的人,显得肩膀宽阔。即使是骨骼较小的人,经过刻苦锻炼,也能如愿以偿。 有些锻炼胸肌的动作,也能使肩部肌肉受益,因此,最好是练完胸部接着练肩部。 肩部三角肌呈底向上、尖向下的三角形,分前、中、后三部分:前部的机能是使上臂弯曲和内旋,中部使上臂外展,后部使上臂伸直和外旋,三部分肌肉同时收缩则使上臂外展。 斜方肌位于颈部和背部皮下,一侧呈三角形,左右两侧相合呈斜方形,故名斜方肌。它是控制肩胛骨活动的肌肉,其发达后可预防驼背。与肩部有联系的还有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等肌肉。下面介绍锻炼肩部肌肉的动作。 直立推举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手背朝前俯身握杠,两手距离与肩同宽。先将杠铃提至胸前,将横杠置于锁骨和两肩上。保持挺胸紧腰姿势,两肘向上抬起,然后用肩部肌肉的力量,将杠铃推起,两臂向上伸直,稍停,将杠铃放回锁骨处,然后再次推起。上推时吸气,下落时呼气。上推时不得过分塌腰,也不得提起脚跟借力。此动作可发展肩部肌肉和上身的力量。 坐姿颈后推举 坐在椅子上,将杠铃推至头顶上方,然后徐徐下落至颈后。握距略宽于肩。上推时吸气,下落时呼气。此动作的作用与直立推举相同。 哑铃前平举 两脚开立,两手手背朝前握哑铃置于腿前。挺胸收腹,先以一臂直臂持铃经体前举起至头部前上方,然后落下,在此臂下落的同时,另一臂举起,如此交替上举。上举时吸气,下落时呼气。做此动作时,身体不得前倾后仰,应始终保持直臂挺胸紧腰姿势。此动作主要是锻炼前三角肌。锻炼时意念应集中于三角肌前部。手握铃不必很紧,以哑铃不掉为原则,否则,在三角肌锻炼强度不足时,前臂肌群却可能已很酸胀。此动作也可换成杠铃前平举,即双手持杠铃直臂举起,至比眼高的位置后再放下重做。 哑铃侧平举 两脚开立,两手拳眼朝前握哑铃置于体侧,挺胸收腹,两臂直臂握铃侧平举至与肩平,稍停,再直臂握铃循原路线下落至体侧。上举时吸气,下落时呼气。此动作主要是锻炼侧三角肌。锻炼时意念应集中于三角肌中束。 提铃耸肩 两脚开立,手背朝前持杠铃置于腿前。然后以肩部斜方肌的收缩力,使两肩尽量向两耳耸起,稍停,然后放松肩部肌肉,两臂回至开始姿势。耸肩时吸气,放松时呼气。此动作主要是锻炼斜方肌。锻炼时意念应集中于斜方肌。只能用耸肩的力量使杠铃上升,两臂的作用是固定杠铃,不使其落下,不得屈肘将杠铃提起,否则达不到锻炼斜方肌的目的。 怎样锻炼臂部肌肉 原文: http://wwwyelgcom/index_scasparticleid=442 臂部肌肉分为上臂肌和前臂肌。上臂肌包绕在肱骨周围,形成前后两群。前群有肱二头肌、喙肱肌和肱肌,它是屈肌群,其机能是使上臂屈、前臂屈和外旋及向上臂靠拢。后群有肱三头肌和肘肌,它是伸肌群,其机能是使肘关节和前臂伸直。 前臂肌也分为前后两群。前群位于前臂的掌侧面和内侧面,包括屈肘、屈腕、屈指和使前臂内旋的肌肉。后群位于前臂的背侧面和外侧面,包括伸指、伸腕和使前臂外旋的肌肉。前臂肌肉多以其位置和机能来命名。 杠铃弯举 两脚开立同肩宽,两臂握杠铃自然下垂,一般采用与肩同宽的中 握距,掌心朝前。利用肱二头肌的收缩力,屈臂将杠铃弯提至胸前, 肱二头肌极度绷紧,稍停,再用肱二头肌的力量控制住杠铃,循原路 线徐徐放下。弯举时吸气,放下时呼气锻炼时意念应集中于肱二头肌。做动作时身体不得前后晃动。屈臂弯起过程中,上臂应紧贴体侧;放下时,两臂一定要完全伸直、放松,待二头肌充分伸展后,再做下一次动作。若不等臂部完全伸直就又接着弯举,日子一久,将导致肌腱缩短,肌肉发僵,臂部可能总伸不直。 哑铃弯举 两脚开立同肩宽,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掌心朝前持哑铃,轮流或同时屈肘将哑铃弯举至胸前,肱二头肌极度绷紧,腕部朝大拇指方向扭转,稍停,用肱二头肌的力量控制住哑铃,循原路线徐徐放下。弯起时吸气,放下时呼气,意念应集中于肱二头肌。做动作时,身体不得前后晃动。屈臂弯起过程中,上臂应紧贴体侧;下落时,臂部一定要完全伸直,待二头肌充分伸展后,再做下一次动作哑铃弯举至胸前时手腕朝大拇指方向扭转,可使肱二头肌绷得更紧。 坐姿弯举 坐姿,上身稍前倾,一手掌心朝上持哑铃,自然下垂于两腿间,持铃臂靠在同侧大腿上,另一手按于另侧大腿上。屈臂将哑铃弯举至肩前,肱二头肌极度绷紧,手腕朝大拇指方向扭转,稍停,再以肱二头肌控制住哑铃,徐徐下落至两腿间。在哑铃弯举和放下时,持铃臂始终紧靠同侧大腿,弯起时吸气,放下时呼气。锻炼时意念应集中于肱二头肌。持铃臂下落时,臂部一定要完全伸直,待二头肌充分伸展后再做下一次动作。 反握引体向上 手背朝前握单杠,握距同肩宽或比肩稍窄,两臂完全伸直,身体悬垂。用肱二头肌的收缩力屈臂将身体向上拉起,使下颏超过横杠,肱二头肌极度绷紧,稍停,用肱二头肌控制身体徐徐下降至开始姿势。引体向上时吸气,身体下落时呼气。做动作时,一定要等两臂完全伸直,再将身体向上拉起。 杠铃颈后臂屈伸 两脚开立同肩宽,两手将杠铃举至头顶,双臂伸直,手背朝前。 然后屈肘,用肱二头肌的力量控制住杠铃,徐徐下落至颈后。接着,用肱三头肌的收缩力,将杠铃向前上方举起,直至两臂完全伸直,手腕外翻,肱三头肌极度绷紧,稍停,再屈肘重做。上举时吸气,下落时呼气。锻炼时意念应集中于肱三头肌。做动作时上臂应紧贴耳侧,若上臂前移或向两侧分开,锻炼效果均差。应保持直立挺胸姿势,不得弓腰驼背。本动作也可采用手背朝后的握杠法。 把前臂练成老虎钳 手腕卷曲运动 ( Barbell Wrist Curls ) 手腕卷曲运动是对前臂的训练最直接的运动, 其做法是坐着,双手握一较轻的杠铃或各手握一哑铃, 前臂放在大腿上, 手掌伸在膝盖外, 仅靠手掌及手腕做卷曲的运动, 运动的范围尽量扩大。 此一动作, 手掌可向上, 亦可改为向下, 两者可交换连续做, 对于前臂与手腕的肌力有最大的训练效果, 每节做三回, 每回10~15次。 反握卷曲运动 ( Reverse Wrist Curls ) 这是杠铃卷曲运动的另一变化, 手从正面握住杠铃, 手背在上, 双手大拇指相对向内, 这个握姿除了手从上面握杠这一点不同外, 其余跟卷曲运动大致一样。 反握卷曲可迫使前臂更加用力, 对于刺激桡侧与尺侧诸肌有绝大的效果, 自然此时二头肌所用的力量也就比手从下面握杠时来得小, 因此所用的杠铃重量也应小些。 动作要领是提起杠铃至前臂与上臂弯曲成直角水平, 利用手腕的力量转动杠铃, 此运动对于前臂及握力的训练有很好的效果, 每节做三回, 每回8~12次。

#成考# 导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对于考试而言,每天进步一点点,基础扎实一点点,通过考试就会更容易一点点。 考 网为您提供2020成人高考医学综合必备知识点,一起看看吧。

关节构造: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为密闭的负压结构,腔内有少量的滑液)

 辅助结构:韧带、关节盘、关节唇

 有囊内韧带的有:髋关节,膝关节

 有肌腱的关节:肩关节

 有半月板的关节:膝关节

 有关节盘的关节:胸锁关节,下颌关节

 有关节唇的关节:肩关节,髋关节

 锥体之间的连接: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椎间盘

 锥间之间的连接:结上韧带,结间韧带,黄韧带(在相近锥间板之间)

 锥间盘:相邻两个锥体之间,纤维软骨构成,中央部为髓核,起连接和缓冲作用

 胸廓:上口小,由第1胸椎,第1肋,和胸骨柄的上缘围成。

 四肢骨的连接

 肩关节: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运动最灵活

 肩关节特点:头大盂小,有关节唇;囊松腔大;有肱二头肌长腱穿过;前下放松弛

 肘关节:肱骨下端,尺骨,桡骨上端构成的复合关节。包括:肱桡关节,肱尺关节,桡尺近侧关节。三个关节共包在一个囊内

 桡腕关节(腕关节)特点:尺骨下端没有参与桡腕关节;尺骨下方的关节盘不是真正的关节盘

 盆骨:左右髋骨,骶骨和尾骨构成,分为:上为大盆骨,下为小盆骨

 髋关节:髋臼和股骨头构成,可做屈伸收展旋转和环转运动,

 特点:头大窝深,有关节唇;囊紧腔小;有股骨头韧带(囊内韧带);囊的后下方薄弱;股骨颈有内外之分。

 膝关节:股骨下端,胫骨上端,髌骨构成(没有腓骨)周围有韧带加强:髌韧带,胫侧副韧带,腓侧副韧带,前后交叉韧带,有半月板:内侧和外侧半月板。可做屈伸运动

 距小腿关节(踝关节)

 肌学背肌:斜方肌(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耸肩作用);背阔肌(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背手状);竖直肌

 胸肌:胸大肌(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前屈)膈肌(胸腹腔内,止于中心键,有三个裂孔,第12胸椎前有主动脉裂孔:主动脉和胸导管。第10胸椎有食管裂孔:食管和迷走神经。第8胸椎有腔静脉孔:下腔静脉。)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膈肌—呼吸肌(平静)胸大肌、背阔肌—引体向上的肌

 腹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直肌鞘(由腹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构成,在脐下4—5cm以下为弓状线。

 咀嚼肌:咬肌、颞肌(闭口肌)、翼内肌、翼外肌(张口肌)。颊肌——表情肌

 斜角肌: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间隙称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上肢肌:三角肌(肩关节外展)、肱二头肌(肱肌—屈肘)、肱三头肌(伸肘)。

 前臂旋前肌——旋前圆肌,旋前方肌。前臂旋后肌——旋后肌,肱二头肌

 前臂肌:前群——屈腕、屈肘、旋前后群——伸腕、伸肘、旋后

 下肢肌:臂大肌(使髋关节后伸和旋外)、股四头肌(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髌韧带作用伸膝。)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作用:屈膝关节和伸髋关节)、小腿三头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二肌合一条跟腱:踝关节趾屈、屈膝)

 伸膝的关节肌——股四头肌屈膝的关节肌——缝匠肌、半腱、半膜肌

 屈大腿的肌——小腿肌+屈膝关节的肌足外翻——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足内翻——胫骨前、后肌

 消化系统:消化管(十二指肠以上的消化管为上消化道,空肠以下为下消化道)和消化腺(口腔腺——口腔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胰)组成,

 口腔: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

 腭扁桃体: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间的窝内。咽峡分界—腭舌弓,腭垂,舌根

 舌:舌体、舌根、舌尖。

 舌的黏膜:丝状(最多)——感受触觉;菌状、叶状、轮廓——含有味觉感受器(味蕾)

 颏舌肌:两侧的颏舌肌同时收缩——舌头前伸,一侧收缩——舌间伸向对侧一侧瘫痪——偏向患侧

 口腔腺(唾液腺):腮腺(腮腺管:开口于平对上颌第2磨牙的峡粘膜处)、下颌下腺(颌体的内面,腺管开口与舌下阜)、舌下腺(开口于舌下阜)

 咽:上起颅底,下至第6颈椎下缘水平。鼻咽不是消化通道,鼻咽侧壁上有咽鼓管咽口,口咽处有腭扁桃体,喉咽处有梨状隐窝。

 食管:颈部、胸部、腹部。三个生理狭窄:咽与食管相续处,15cm;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25cm;食管穿膈的食管裂孔处,40cm

 胃:上缘——胃小弯(最低处称胃切迹);下缘——胃大弯上口——贲门下口——幽门

 幽门部和小弯附近是胃溃疡的好发部位。胃的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小肠:十二指肠(上部、降部、水平部、水平部。左侧与幽门相连处称十二指肠球,溃疡好发部位。降部的后内侧壁粘膜面有十二指肠大,胆总管和胰管开口处。十二指肠悬肌是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吸收在空肠

 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盲肠与结肠的三个特征性结构: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

 阑尾:为一蚯蚓状盲肠,6——8cm,附于盲肠后内侧壁,其尖端游离。根部3条结肠带汇集点,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出,

 直肠:两个弯曲,上部的称骶曲,下部称会阴曲。直肠壶腹:腔内常有三个直肠横劈,有滞留粪便的作用。

 肛管:肛柱的下端形成齿状线,上下不一样,胚胎来源不同。

 肝:可分泌胆汁,肝门——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肝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肝的部位

 位置: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在右锁骨中线平第5肋弓。在左右肋弓可触及肝

 肝门:前方——方叶后方——尾状叶

 胆囊:在肝的胆囊隐窝内,有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胆囊管四部分。

 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胆囊三角。肝左、右管——肝总管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

 肝胰壶腹——十二指肠降部,胰头之间与胰管汇合而成。

 胰:消化腺,内分泌腺。

 腹膜:壁腹膜和脏腹膜,相互移行围成的间隙:腹膜腔(内无任何脏器,有少量浆液)男性完全密闭,女性与外界相通。

 腹膜内位器官:胃,有系膜的肠管(空肠、回肠、横结肠、乙状结肠、阑尾)卵巢、输卵管等

 腹膜间位器官:肝、胆囊、膀胱、子宫等

 腹膜外位器官:肾、肾上腺、输尿管、胰等

 小网膜:双层腹膜,肝门与胃小弯之间的肝胃韧带(左侧部分);肝门和十二指肠上部的肝十二指肠韧带(右侧边缘)。肝十二指肠韧带: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胆总管,都有N和淋巴管。

 大网膜:四层腹膜,防御作用

 肝肾隐窝:仰卧位最底点,男性:直肠膀胱陷凹,女性:膀胱子宫陷凹,直肠子宫陷凹。站立或半卧时——最底点。

 呼吸系统:上呼吸道(呼吸道,鼻,咽,喉)、下呼吸道(气管,支气管,及其分支),肺

 喉的连接:弹性圆锥(环甲膜)、关节(环甲关节、环勺关节

 鼻旁窦:上颌窦、额窦和筛窦的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筛窦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鼻咽管开口于——下鼻甲

 喉: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杓状软骨(成对),会厌软骨

 喉腔:上方一对前庭襞,下方一对声襞左右声襞之间的间隙——声门裂:是喉腔、上呼吸道最狭窄处

 喉腔被前庭襞和声门裂分为:上中下三部喉室——在前庭襞和声门裂之间的隐窝

 主支气管:左主长,细,倾斜(平);右主短,粗,垂直。异物易落入右主支气管内。

 肺:肺尖——高出锁骨内侧1/3上方2—3cm,

 肺门:有主支,肺动脉,淋巴管及神经出入。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成束,称为肺根

 左肺被斜裂分为:上叶和下叶;右肺被水平裂分为:上,中,下叶

 胸膜:胸膜顶,肋胸膜,膈胸膜,纵隔胸膜四个部分

 胸膜腔:密闭腔系;左右不通;负压;有少量浆液。肋膈隐窝——胸膜腔最低点

 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线后正中线

 成人高考-专升本-医学综合

 泌尿系统: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排除机体内溶于水的代谢产物。

 肾门: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淋巴管等出入。

 肾窦:内有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肾动脉的分支,肾静脉的属支、淋巴管、神经和脂肪组织等

 肾的位置:右肾上端平12腰椎,肾门约平第1腰椎体。肾区: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的夹角处

 肾表面三层被膜:内向外——肾纤维囊,肾脂肪囊,肾筋膜

 输尿管:起自肾盂,终于膀胱三部分:腹段,盆段,壁内段

 三个狭窄部:输尿管起始处;小骨盆入口处;穿过膀胱壁处。

 膀胱:膀胱尖、底、体、颈。

 膀胱底的后方——女性邻子宫颈和阴道上段,男性邻直肠、输精管壶腹和精囊。

 膀胱颈的下方——女性邻接尿生殖膈,男性邻前列腺

 膀胱三角:在膀胱底部,缺少粘膜下层,其粘膜平滑无皱褶襞。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

 生殖系统:男性——睾丸,输精管(生殖腺体)和附属腺体

 输精管:睾丸部,精索部(输精管结扎在此部),腹股沟部,盆部

 射精管:开口于尿道的前列腺部

 附属腺体:精囊,前列腺(栗形倒三角〈前邻膀胱颈,后邻直肠,可直肠指检〉),尿道球腺

 男性尿道:前列腺部,膜部,海绵体部

 三个狭窄: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和尿道外口,尿道外口最为狭窄两个弯曲:耻骨下弯,耻骨前弯

 女性生殖器:内(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外生殖器

 卵巢:在髂内外动脉所夹成的卵巢窝内,上端借卵巢悬韧带,下端借卵巢固有韧带固定

 输卵管:内侧穿子宫口,外侧腹腔口;由内向外分——子宫部,输卵管峡(结扎),壶腹(受精),输卵管漏斗(输卵管伞——识别标志)

 子宫:倒梨形,位于小骨盆的中央,前倾后屈分三部——子宫底、颈(子宫颈阴道部、子宫颈阴道上部、子宫峡〈妊娠期子宫峡扩张伸长,形成子宫下段)、体。

 子宫内腔:上部——子宫腔、下部——子宫颈管

 子宫固定:子宫阔韧带——中间位置,子宫圆韧带——前倾,子宫主韧带——下垂,骶子宫韧带——前屈

 直肠子宫陷凹——阴道进行穿刺

 尿生殖膈:盆膈——位于肛提肌和尾骨肌下面和上面的深筋膜

 脉管系统:心血管系统(心,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物质交换场所〉)和淋巴系统

 心:心偏左,两侧为纵隔膜与肺相邻,后方邻食管和胸主动脉

 右心房三入一出:入——上、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出——右房室口

 在房间隔右侧面下部有一浅窝——卵圆窝

 右心室一入一出:入——右房室口,出——肺动脉口

 室上嵴——将右心室分为流出道和流入道(分界在室上结)有三间瓣,

 左心房四入一出:入——肺静脉口,出——左房室口,通左心室

 左心室一入一出:入——左房室口,出——主动脉口

 流入道与流出道分界:二尖瓣的前瓣

 心传导系统: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以及左右束支和蒲肯氏纤维网

 窦房结:正常其搏点,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沟上部的心外膜深面

 心包:两层,内外层,心包腔位于内层之间

 主动脉:升主动脉(其分支左右冠状动脉供应心,主动脉窦起始点),主动脉弓(自右向左出发,头臂干,左颈动脉,左锁骨下动脉),降主动脉(分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

 颈总动脉:(全选)颈内动脉没有分支,颈外动脉(分支有:甲状腺上动脉等)

 锁骨下动脉——穿斜角肌间隙

 入颅的动脉——锥动脉、颈内动脉、脑膜中动脉

 桡动脉的掌深弓——桡动脉末端与尺动脉掌深支吻合

 尺动脉的掌浅弓——尺动脉末端与桡动脉掌浅支吻合分界是指屈肌腱

 腹主动脉:成对的脏支——肾动脉、睾丸动脉(或卵巢动脉)

 不成对的——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

 肝固有动脉——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上行,分支分布于肝和胆囊

 肠系膜下动脉来自于直肠上动脉

 髂总动脉:脏支有——直肠下动脉,子宫动脉(分布于子宫,输卵管,卵巢和阴道。在输卵管的前上方)

 体表可以触摸到搏动——面动脉,肱动脉,桡动脉,腹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颈总动脉

 肝静脉——注入下腔,肝门静脉——进入肝脏

 大隐静脉——起足背静脉弓(内侧)——走内蜾前上——止耻骨结节外下——注入腹静脉

 胸导管——腰一高度,穿如主动脉裂孔,注入左静脉角,还接纳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和左支气管纵隔干。

 胸导管收集下半身和左上半身,即全身3/4区域的淋巴

 右淋巴导管:右锁骨干,右颈干,右支气管纵阁干,注入右静脉角

 外膜(纤维膜)——角膜、巩膜

 眼球壁中膜(血管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内膜(视网膜)——虹膜、+睫状体部、=盲部、视部

 眼球

 内容物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

 虹膜:有瞳孔,瞳孔括约肌,瞳孔开大肌,在强光下或看近物时缩小,在弱光或看远处时放大

 睫状体:(无屈光作用)作用——调节视力,产生房水。有睫状肌。收缩——看

 成人高考-专升本-医学综合

 物;舒张——看远物

 内膜:视神经盘(视神经)——无感光作用,又称盲点。黄斑中央凹陷——中央凹,是感光辨色最敏锐的部位

 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屈光作用

 晶状体浑浊——白内障弹性差——远视

 房水循环“睫状体产生—眼球后房——前房——虹膜角膜角渗入巩膜静脉窦——汇入眼静脉

 房水回流受阻——青光眼

 耳廓

 外耳外耳道

 鼓膜:上1/4——松弛部下3/4——紧张部(有反射光锥)

 耳(位听器)中耳鼓室上壁——鼓室盖

 咽骨管下壁——颈静脉壁

 乳突窦鼓室(六壁)前壁——颈动脉壁(有咽骨管开口)

 内耳骨迷路后壁——乳突壁

 膜迷路内侧壁—迷路壁

 外侧壁—鼓膜

 咽骨管——开口鼻咽部和鼓室前壁。作用平衡压力。(中耳炎)

 骨迷路——前庭,骨半规管,耳蜗(三个管:螺旋管(前庭阶,鼓阶),蜗管)

 膜迷路——膜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位觉感受器),蜗管(内有螺旋器——听觉感受器,内外淋巴不通)

是小时太瘦加上有缺钙引起的。注意补钙加强营养和锻炼是最好的方法。你去医院拍个片看下是骨的原因还是肌肉的原因。如是骨的原因是无法矫正的,如是肌肉的原因,等你长胖点自然会好点。平进注意加强腿部肌肉的锻炼会有帮助。等肌肉强壮起来后,腿的形状自己会好了。锻炼根据自己的耐受性适而可止。大腿部肌肉练习法如下:

1、负重深蹲

初始姿式:将杠铃置于颈后肩上,双手握住杠铃杆,身体直立,双脚与肩同宽或略宽于肩。

动作近程:屈腿下蹲至最低位置,随即起立至全身挺直,重复进行。

动作作用:这个动作对股四头肌、臀大肌、腰背部肌肉等有非常强的刺激作用。

动作要点:颈后肩上扛起杠铃时要注意左右平衡,同时不要压在颈后颈突上,身体要保持挺胸、塌腰、翘臀的姿式,下蹲时不要过猛,以免伤及膝关节,起立时不可先起臀部再超上体,而要以头向上顶带动全身上起。

2、单腿蹲起

初始姿式:(以左腿为例)左腿单足站立,右腿前伸,手可扶在某固定物上。

动作过程:站立腿慢慢屈下蹲至最低点,右腿保持前伸不着地,随即左腿用力伸直,还原 到初始的动作,反复进行。

动作作用:此动作能较充分地刺激大腿股四头肌前外侧,以及臀大肌等。

动作要点:动作要均匀,不要突然下蹲,以防损坏膝关节。上肢只起平衡作用,尽量不要借 上肢的力量拉起身体。

3、卧式腿弯起

初始姿式:(做动作者为甲,输助者为乙)甲俯卧在大条凳上,双手抱紧长条凳,乙面向甲脚 的方向站在甲的一侧,双手分别按在甲的左右脚跟处。

动作过程:甲用力屈小腿,乙双手向相反的方向施加一定的阻力,但不使甲的动作停顿,待 甲屈腿至极点,乙用力将甲推回初始位置,反复进行。

动作作用:主要锻炼大腿后群的半膜肌、半腱肌、股二头肌和小腿腓肠肌等。

动作要点:甲、乙配合要协调,使动作速度均匀、流畅,不要猛起猛回,也不要使动作产生停滞。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疾病名称 5 英文名称 6 腓总神经损伤的别名 7 分类 8 ICD号 9 病因 10 腓总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 101 运动 102 感觉 103 营养 11 腓总神经损伤的并发症 12 检查 121 电生理检查 122 超声检查 13 诊断 14 诊断要点 15 腓总神经损伤的治疗 151 腓总神经的显露 152 胫后肌腱转移纠正足下垂畸形 153 针灸治疗 16 预后 17 腓总神经损伤的预防 1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的穴位 1 拼音

féi zǒng shén jīng sǔn shāng

2 英文参考

mon peroneal nerve injur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腓总神经损伤为病症名。周围神经损伤的一种。[1]

腓总神经是坐骨神经的分支,自坐骨神经分出后,沿股二头肌内侧缘斜向外下,穿过腘窝外上方,到达股二头肌腱和腓肠肌外侧头之间,经腓骨长肌深面绕过腓骨颈,分为腓深神经及腓浅神经二终支。腓浅神经于腓骨长、短肌间下行,小腿下1/3穿出深筋膜至足背内侧和中间。腓深神经于趾长伸肌和胫前肌间,贴骨间膜下降,与胫前动、静脉伴行,于拇、趾长伸肌之见之足背。支配腓骨长短肌、胫前肌、长伸肌、趾长伸肌、短伸肌、趾短伸肌及小腿外侧和足背皮肤感觉。

腓总神经易在蝈部及腓骨小头处损伤,导致小腿前外侧伸肌麻痹,出现足背屈、外翻功能障碍,呈内翻下垂畸形。以及伸拇、伸趾功能丧失,呈屈曲状态,和小腿前外侧和足背前、内侧感觉障碍。

4 疾病名称

腓总神经损伤

5 英文名称

injury of mon peroneal nerve

6 腓总神经损伤的别名

mon peroneal nerve injury

7 分类

骨科 > 四肢损伤 > 周围神经损伤 > 下肢神经损伤的处理

8 ICD号

S841

9 病因

腓总神经是坐骨神经的分支,由于腓总神经在腓骨颈部,位置表浅,并在骨的表面,周围软组织少,移动性差,易在该处受损。如夹板、石膏压伤及手术误伤;膝关节韧带损伤合并腓总神经损伤亦非罕见;危重患者长期卧床,下肢在外旋位也可压伤。

10 腓总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 101 运动

由于小腿伸肌群的胫前肌、长短伸肌、趾长短伸肌和腓骨长短肌瘫痪,出现患足下垂内翻。

102 感觉

腓总神经感觉支分布于小腿外侧和足背,故该区感觉消失。

103 营养

足背部易受外伤、冻伤和烫伤,影响功能。

11 腓总神经损伤的并发症

腓总神经损伤可合并足下垂内翻。

12 检查 121 电生理检查

电生理检查可见患侧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下降,F波或H反射潜伏期延长;SEP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波间期延长;腓总神经支配肌肉的肌电图检查多为失神经电位,而健侧正常。

122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能确切显示外周神经特别是腓总神经,能为临床提供腓总神经病理状况的形态学资料,可为手术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13 诊断

腓总神经损伤主要根据外伤史和临床表现诊断。受伤史,由于小腿伸肌群及腓骨长短肌瘫痪,呈足下垂内翻,小腿外侧及足背感觉丧失。肌电图检查能确定损伤及损伤程度。

14 诊断要点

本病诊断要点:①有外伤或局部受压史。②足不能背屈,外翻,不能伸踇趾。呈垂足畸形。小腿外侧及足背大部感受障碍。⑨电 及肌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1]

15 腓总神经损伤的治疗

注意预防,如上石膏或夹板前在腓骨头后加用衬垫保护,腘窝或腓骨头处手术时应防止腓总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应尽早治疗,多数可通过神经直接吻合进行修复,如果神经缺损过大,可考虑选用自体腓肠神经移植修复。临床治疗表明,伤后3个月以内手术的效果最好。闭合性腓总神经伤尽管有自行恢复的可能,但也应尽早手术探查,行松解术、吻合术或神经移植术,如无恢复,可转移胫后肌或行三关节融合术,以改善功能。感觉障碍不在负重区,可不处理。

151 腓总神经的显露

(1)腘窝部腓总神经的显露(图1):俯卧 ,患肢稍垫高。手术步骤如下:

①切口:自股后腓骨头上约8cm处,沿股二头肌内缘,由下外经腓骨头后方,转向腓骨颈前下,长约12cm。必要时可延长切口(图1A)。

②切开筋膜:在股二头肌内侧深部游离出腓总神经,用橡皮条轻轻牵引,继续向远侧游离,至腓骨头后外稍下。必要时在此处分离出腓总神经浅支与深支(图1B)。

(2)小腿部腓深神经的显露(图2): ,仰卧位。手术步骤如下:

①切口:沿胫骨前肌外缘切开,其部位及长度视需要而定(图2A)。

②沿切口线切开深筋膜,于胫骨前肌与长伸肌之间分离,显露胫前动脉,静脉紧贴于动脉旁,腓深神经位于动脉外侧(图2B)。

152 胫后肌腱转移纠正足下垂畸形

转移胫后肌腱至足背以代替伸肌功能,有经胫腓骨骨间膜孔转移和经胫骨前内侧皮下转移两种方法。

仰卧 ,手术步骤如下:

(1)足背内侧缘舟骨结节处做一长2~3cm之纵行切口(图3A),显露及游离胫后肌腱,于紧靠其止点处连同骨膜一起切下。

(2)于小腿下1/3内侧、胫骨后缘后方做一长5~6cm之S形切口(图3A),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显露及游离胫后肌腱,将其远段由此切口抽出(图3B)。注意勿损伤该肌后面的胫后神经血管束。

(3)于足背正中相当于外侧楔状骨处做一长2~3cm之纵切口(图3A),显露楔状骨,剥离骨膜后用手鉆向足底方向鉆一骨洞。

(4)在足背切口与小腿内侧切口之间做一皮下隧道,将胫后肌腱经皮下隧道拉至足背切口。此时即可缝合足背内侧切口及小腿内侧切口(图3B)。

(5)使足背屈至80°位,用拉出钢丝法将胫后肌腱末端缝合固定于外侧楔状骨的骨洞内(图3C)。缝合固定时肌腱要保持适当张力。缝合足背正中切口。

(6)术后用短腿石膏固定于上述位置,6周后去除石膏及拔除固定钢丝,开始功能训练。

153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取用患肢委中、足三里、阳陵泉、解溪、太冲、太溪、商丘等穴。刺委中要求有触电样感觉向足底或足背外侧放散,足三里、阳陵泉、太溪行提插捻转补法,解溪、太冲、商丘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另外,可配合梅花针、电针、穴位注射等法。[1]

16 预后

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可能不满意,但胫后肌肌腱转移术,可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17 腓总神经损伤的预防

很多爱美的女生都会特别在意自己的腿,粗了,胖了,弯了等等,一次偶然的机会,终于注意到,原来自己的腿也是弯的,小腿往外翻,但是经过我不懈的努力,终于纠正了过来,接下来就把我自己纠正腿型的方法告诉大家。

工具/原料

弹性松紧带一根

厚书本和薄纸各一份

皮尺一根

方法/步骤

先用皮尺量一下小腿的腿围,记录下来。等有效果后可对比一下。特别有成就感。

因为我的工作性质是每天都要坐着工作,所以上班时每天上午下午各一到一个半个小时用弹性松紧带绑住小腿,自己也要自然的让小腿往内收紧。

绑腿结束后,拿一本书用小腿夹住,保持端正的坐姿,从厚书本夹起,每天半个小时,书本慢慢厚度一点点减少。

晚上睡觉前,身体呈90度腿靠墙,因为一开始没有支撑的话,是坚持不下来的,所以要靠墙练一段时间,觉得可以以后,身体自然呈90度,腿抬高。每天坚持30分钟。

坚持2个月以后,就会有效果,我就是通过这种方法,现在,腿直了,还惊奇的发现,腿细了。纠正腿型贵在坚持,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效果。夏天就可以美美的露腿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7958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29
下一篇2023-12-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