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汉服指得是古代贵族吗

所谓的汉服指得是古代贵族吗,第1张

汉服款式涉及较广,从平民百姓到皇亲国戚穿的款式都有算入,朝代时装(如唐朝的坦领襦裙)除外,因为时代性较强,不具代表意义

因为古代区分平民贵族的并不是款式,而是衣料(士农工商,商不能穿丝绸之类的规矩),还有一些颜色,不过颜色多数只在朝廷有规定(民间太难管了,即使某些颜色很重要,只要不是正黄、正紫一类的都不会管)

之前说的朝代时装,恰巧是贵族穿的比较多(衣食无忧的贵族才有心情去倒腾这些),所以汉服的款式中,平民的倒是多过贵族穿的

PS:中国古代款式等级规定不严格,只是有些衣服不方便劳作(制作起来也贵),所以平民百姓不会去穿,不过就算穿也不犯法(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除外)

顺便借个地方反驳一下

正统 居然有人一知半解还敢出来扯正统

最正统的汉服就是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时发明的,就是给老百姓穿的,贵族穿的多是后来改进的款式,与当年黄帝手上的相差最远

炎黄两个部落合并几千年了,夏商周就开始有中原与蛮夷的观念了,从汉朝起称的汉人也几千年了,居然还敢说是近代西方的观念,被西方QJ得多自卑才说得出这种话

汉服复兴讲的是“衣礼偕行”一点了解都没有就出来评论,跟说中国菜没韩国泡菜厉害的棒子有什么区别

作为将士的防护性兵器,在冷兵器时代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防弹服,可以较大程度地保护将士身体免遭敌方进攻性兵器的重创,进而能够增强战斗力并给敌方以更猛烈地打击。简言之,甲胄可以使部队增强“防守反击”的战斗效能。甲胄可以使部队增强“防守反击”的战斗效能。甲胄的出现是和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出现、战争日益频繁、进攻性武器逐渐锐利等因素紧密相关的。由此甲胄一直沿用了数千年,其间甲胄的形制不断得到改进,制作甲胄的材料亦多种多样,其防护功青年报报道上海江峰复原的甲胄实物能逐步完善。

东周至秦汉之际,由于战争频繁酷烈且规模增大,穿着甲胄的重装部队在各国部队中的比例日益增多。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均拥有数量庞大的重装部队——“甲士”。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渐强,在对“山东六国”的长期兼并战争中,甲士在数量上已经不亚于其他诸侯国,所谓“带甲百万”即此;且由于秦军作战勇猛令其他国家的军队望而生畏,故而被称为“虎狼之师”。在这支“虎狼之师”中有一些甲士作战时常常只穿甲衣而上不着胄,文献上称为“科头军”,他们以此显示与敌决一死战的决心,往往给敌军士气以极大地打击,称为“虎狼之师”中的“敢死队”。由于“科头军”称谓之故,后世常以为秦军普遍不配备胄或只有甲衣而无胄。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将士均为不戴胄的“科头”形象,它生动地再现了两千二百年前那支威武雄壮的“科头军”的风采,但似乎也佐证了秦军无胄的观点。其实不然,早在秦穆公时秦军作战就戴胄,对此文献中有明确记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崤之战中:秦军远袭东方的郑国,途经周天子国都时头上都戴着胄。既然秦军有胄,那么秦胄是何种形制及质料的呢?这一长期困扰学界的谜团随着秦始皇陵K9801陪葬坑大量石甲胄的惊人发现而得以冰释。

秦始皇陵的发现

1998年秦始皇陵发现一座面积约一万四千多平方米的大型陪葬坑,据发掘报告称,在试掘的一百多平方米面积内,出土了一百多副石甲胄,其中胄约有四十多项。已经修复的胄(编号为“K9801T4G4胄1”,简称“胄1”。),可称为“秦帝国第一胄”,由74个石质甲片以铜条编缀而成,这是我们所看到的第一顶秦胄,它向我们清晰地展现了秦胄的形制。然而,正如发掘报告所言,这批石甲胄只是模仿实用甲胄而制作的明器,而当时的实用甲胄不会以石材为原料。文献中甲胄多为皮革和铁质,三国时西南夷人多以藤条制作甲胄,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有皮甲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和徐州狮子山汉墓均发现铁甲遗存,而以石片编缀的甲胄由于延展性差、极易破碎、战时及时修复困难等缺陷而难以用于实战。观察这些石甲胄并参照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模塑甲衣,可以看出,秦代实用的甲胄可以分为皮质和铁质,而以石甲胄随葬可能是出于当时的丧葬制度或石甲胄不易腐朽等原因,几乎不存在用于实战的可能。另外,K9801出土的马甲在形制上比曾侯乙墓发现的马甲更加进步,增加了“当胸”部分,为研究马甲形制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如果说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现为我们展现了秦军甲衣的形制并佐证了不同身份级别的将士有不同甲衣的配备,那么石甲胄则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多样的甲胄形制,并解决了秦胄存在与否及其形制问题,为研究秦代防护兵器提供了宝贵资料。K9801石甲胄陪葬坑规模之大、甲胄之多、距封土之近,充分说明了秦人在长期兼并六国战争中对甲胄的高度重视,暗示了战国至秦汉之际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

甲胄的制作

战国时期,甲胄主要以皮革制作,但也出现了铁甲胄,到西汉中期,铁甲胄已经占据了主要地位,而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石甲胄陪葬坑的甲胄资料分析,秦代的铁质甲胄已经占据相当的比例,但仍以皮质为主,正好处于战国至汉代甲胄质料发展转变的过渡阶段。甲胄质地由皮革到铁质的改变,主要缘于战国至汉代进攻性武器由青铜转变为更锋利的铁兵器,迫使作为防护兵器的甲胄随之逐步由皮质转变为铁质。反过来,甲胄质地的转变也恰恰印证了这个时期进攻性兵器由较钝的青铜兵器向锋利的铁兵器的转型历程。

由于甲胄在战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各国便很重视甲胄的制作,春秋战国之际齐国官修的《考工记·函人》详细记述了制作皮甲的复杂程序、工艺以及甲胄的形制、尺寸、结构和各部位的比例,充分反映了齐国以至其他诸侯国对甲胄的高度重视。而在秦国,由于连年进行兼并战争,到秦昭王以及秦王政(即秦始皇帝)时更是将甲胄的重要性第一次明确地提升到国家法律的高度。20世纪70年代在湖北云梦的一座秦墓中,发现了大量成书于战国晚期(秦昭王时期)至秦始皇时代的记载秦国法律令及文书的竹简,既有名的“云梦秦简”,该简册的律令部分主要记载了对当时违反国家法令人员的处罚标准,其中最常见的处罚种类称为“赀”,即违反法令者以缴纳规定数量的钱财或实物来抵赎自己的罪。而赀刑中最常见的则为“赀一甲”、“赀一盾”等处罚方式。从字面意思看,似乎是违法者直接以缴纳甲胄或盾盾牌等实物来抵罪,但是通过分析秦国的历史背景、甲胄的制作工艺和质量要求以及考古资料发现的甲胄实物,便可得知并非如此。首先,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奖励公战,严禁私斗,施行保甲制度,严禁民间私造兵器,而甲胄盾牌等兵器自然也在禁造之列,个人也就不可能私造甲胄以上交;其次,从《考工记》的记述可知,甲胄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非手艺娴熟者所能为之,即使勉强为之,亦难免质量上有良莠不齐之嫌;另外,所发现的秦代甲胄资料显示,同一类型的甲胄之间,其形制、尺寸、结构以及甲片的数量等基本相同,甚至其相同部位的甲片亦几无差异,说明秦代甲胄的尺寸、形制等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大背景下已趋于统一,同时说明甲胄制作应当是官府统一组织、大规模、以类似流水线的方式进行的,这样的甲胄便于组装编缀以及修复时甲衣之间甲片的“兼容”和替换,这样的甲胄绝非“各自为政”的私造方式所能制成的。综而观之,秦代“赀”刑所要缴纳的不大可能是甲胄等实物,而更可能是由违反律令者向官府缴纳与甲胄、盾牌等实物价值相当的货币或财物。

这种交纳货币或财物以代替甲胄、盾牌的解读自然会令人产生一种疑惑,即既然是交纳钱财而非甲胄等实物,那么秦简中又为何直书甲胄而不直接书为钱财数量这难道不是多此一举吗其实,在先秦时期以至西汉,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尽管货币业已出现,但是以货币代表价值的观念在社会中尚未普及,人们更多的是以等价交换物的价值作为中介来衡量其他交换物的价值,习惯于带有原始色彩的物物交换方式。由于战争频繁,甲胄盾牌必然供不应求从而价格不会下跌,政府以甲胄作为等价交换物可以确保向被处“赀”刑者征收更多的钱财或其他实物,如此便可以达到政府在“赀”刑罚金方面的“保值”甚至“增值”,其本质是为了增强对人民的剥削。但是在客观上,以罚钱物代替对违法者肢体残害或服劳役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对社会生产造成负面影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种处罚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秦军的武器配备和军费供应。

秦代甲胄的发展

秦代甲胄的日趋成熟和完善,决非偶然,而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一方面,当时各国之间的战争使甲胄在制作工艺和质量上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从甲胄自身的发展阶段来看,经过原始社会末期以至秦代二千多年的漫长发展,皮甲胄的制作工艺已经相当完善,与汉代皮甲胄逐步减少的状况相比,秦代可以称为皮甲胄发展的最高阶段;同时,铁甲胄这种新种类的甲胄也有所发展。所以,秦代是两种质地的甲胄并存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甲胄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甲胄组件

西方甲胄组成部分

armor--甲胄

胄/头盔(helmet):盔顶羽毛[装饰用](plume/comb)

胄体[护盖头部用](skull)

面甲[活动性护面](visor)

窥孔(ocularium sight)

半面甲[护颚](beaver/chin piece)

甲:肩甲[护盖手臂上部](pauldron)

颈甲[护喉](gorget) [护颈](standard/neck guard)

档茅甲[右臂腋下处](rondel/lance guard)

上臂甲[戴在手臂,可脱卸](rerebrace)

甲布[戴在链甲的铺布](mail gusset)

护肘(couter/elbow cup)

护腰(loin guard/tace)

腿甲[保护腿的上部](tasset)

股囊[保护股间](codpiece)

护腿(cuish)

膝罩(poleyn/knee cap)

护踁(greave/jamb)

铁鞋[用链或薄金属制成](solleret)

甲背面:甲背(backplate)

护腰

臂甲(vambrace)

链甲[腰间连接处](chain mail)

铁手套(gauntlet)

护膝(fan plates)

胸甲[护胸](breastplate)

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古代战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时期的战甲还有“练甲”和“铁甲”。练甲时间较早,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古代所谓“金甲”东西方都有,是贵族为了显耀身份在铠甲上镀金而已。至于金丝甲,与其防护原理相似的应该是锁子甲,属于柔性铠甲,优点是透气性好,绝对重量小,缺点是防护能力差,不能抵挡大力的打击和刺击,一枪绝对可以刺穿。

盔甲演变

商代盔甲

商代武士衣、裳、舄是根据广汉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铜像和石边璋线刻人像复原,胄采用江西薪干县商墓出土实物,甲参考安阳殷墟遗址遗迹。

西周盔甲

西周武士身着的“练甲”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

战国盔甲

战国时期的盔甲多用牛皮所制,将军的盔甲是用牛皮或青铜做的,士兵的头盔都用牛皮盔,在春秋中后期出现了铁甲和金属盔甲,到了战国时期,开始普遍使用金属盔甲。秦国“士兵”的盔甲是用铁做的,赵国是用铜或铁和金属做的,魏国楚国西周齐国都用金属盔甲,然而韩国和燕国是用牛皮和藤条做的,只有少部分用金属所做。

秦代将军盔甲

秦代将军服饰复原图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

秦代兵士盔甲

这是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皆为64厘米,其下摆一般多呈圆形,周围不另施边缘。

西汉盔甲

西汉时期,铁制铠甲开始普及,并逐渐曾为军中主要装备,这种铁甲当时称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体上有很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穿禅衣,下穿裤。汉代戎服的颜色为赤、绛等都属红色。汉代军队里普遍装备了“环首铁刀”。

魏晋盔甲

魏晋时期军戎服饰复原图。左侧为铁制筒袖铠,是一种胸背相连、短袖,用鱼鳞性甲片编缀而成,筒袖铠的外形与西汉的铁铠很相似,从头上套穿,这种筒袖铠坚硬无比。胄基本沿袭东汉的形制,胄顶高高地竖有缨饰。右侧为魏晋时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裤褶服。袍长及膝下,宽袖。褶短至两胯,紧身小袖,袍、褶一般都为交直领,右衽,但也有圆领。

南北朝盔甲

南北朝武士复原图。图中前排为两裆铠,长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编缀而成,有的用整块大甲片,甲身分前后两片,肩部及两侧用带系束。图中后排两人所穿铠甲为明光铠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护心镜)。

隋代盔甲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光垲。两裆垲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一般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垲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更为华丽。隋代戎服为圆领长袍。

唐代盔甲

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沿袭隋代的样式和形制。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直则天武周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特别是铠甲,晚唐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五代盔甲

五代时期基本沿袭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编制,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披膊与护肩联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另外五代继续使用皮甲,用大块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护项。

宋代盔甲

以重量而言,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属于典型的札甲。12世纪欧洲锁子甲的重量不过15公斤,15世纪时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虽然17世纪最重的盔甲达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围内,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以防护范围而言,是最接近欧洲重甲的中国铠甲,但是也没达到欧洲重甲那种密不透风般的防护程度。

宋代根据宋绍兴四年(1134)年的规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总重量达29KG,同时可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但是重量会进一步上升。为此,皇帝亲自赐命,规定步兵铠甲以298KG为限。此后,又把长枪手的铠甲重量定为32-35KG;由于弓箭手经常卷入近战格斗,其铠甲定为28-33KG;而弩射手的铠甲定为22-27KG。传说,宋太祖穿的镀金甲有60公斤重。同时期的欧洲步骑兵的铠甲类型还以锁子甲为主,没有达到如此的重量。

绍兴十年左右,是宋朝军队最强大的时期。名将岳飞、韩世忠等,率领以铁甲、长枪强弩为主要装备的重步兵,以密集阵容屡屡击败女真族金朝骑兵。包括兵器在内,当时宋军重步兵的负荷高达40-50KG,由于装备过重,机动性受到影响,如绍兴十一年(1141)的祏皋战役,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由于身被重甲,加上过于长大的兵器,负荷过重,因此未能全歼已溃不成军的金朝骑兵。

辽代盔甲

据《辽史》记载,辽在契丹国时,军队就已使用铠甲,主要采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样式,以宋为主。铠甲的上部结构与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显比宋代的短,前后两块方形的鹘尾甲复盖于腿裙之上,则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点。铠甲护腹好像都用皮带吊挂在腹前,然后用腰带固定,这一点与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圆护,是辽代特有的。辽代除用铁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装分为公服和常服两种,样式没有明显不同,都是盘领、窄袖长袍,与一般男子服饰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紧身一些。这两种都可作戎服。

西夏盔甲

西夏武士所穿铠甲为全身披挂,盔、披膊与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两裆甲,长及膝上,还是以短甲为主说明铠甲的制造毕竟比中原地区落后一些。西夏的官服为也可作戎服,如辽代的契丹服一样,两者五明显差别。由于西夏社会的封建程度不是很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平等,以此在服饰上的等级观念不那么强。

金代盔甲

金代早期的铠甲只有半身,下面是护膝;中期前后,铠甲很快完备起来,铠甲都有长而宽大的腿裙,其防护面积已与宋朝的相差无几,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响。金代戎服袍为盘领、窄袖,衣长至脚面;戎服袍还可以罩袍穿在铠甲外面。

元代盔甲

元代铠甲有柳叶甲、有铁罗圈甲等。铁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外层为铁网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透,制作极为精巧。另外还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种本民族的服饰,即质孙服,样式为紧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领和方领、长和短两种,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还有一种辫线袄与质孙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这种服装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军队的将校和宫廷的侍卫、武士都可服用。

明代盔甲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清代盔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复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复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

明代铁甲

明代铁甲主要由9个部分组成,从上至下依次是:兜鏊、护耳、护颈、肩甲、身甲、胸部加强甲、前甲、臂甲和腿甲。

“兜鏊”,就是人们常说的头盔。躯干范围的“防护体系”由身甲、胸部加强甲和前甲构成:身甲的复盖面积最大,披挂后可防护胸腹、两肋和背部,领口部分则设计成潮味十足的“V形领”,以方便头颈部位活动;两片加强甲位于身甲领口两侧,用来保护胸部至颈部的薄弱环节;前甲的位置在身甲正下方,形状呈倒梯形,起到护裆的作用。肩甲、臂甲和腿甲均为长方形,这些甲片根据肩、臂、腿的形状进行了相应的弯曲,有一定弧度,以便穿戴时与身体服帖。

上海端午节期间也会有很多地区或者今天举办活动,比如说在黄埔区就会举办端午金庙会,还有一些其他景点端午节也会有门票优惠活动,下面是活动详细介绍。

黄浦区

2020端午花神国风庙会

漂亮的汉服**姐。甲胄/汉服巡游是此次端午庙会演艺的重头戏。在豫园的国风场景下,身穿古代服饰的**姐们“穿越”而来,挽手穿行于花香之中,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全上海只有豫园才有。

活动时间:6月25日-6月27日

活动地点:上海豫园

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

1、夜生活节:上海K11夜生活节期间推出两大美食活动,11元兑换指定店铺美食以及每晚的happyhour(指定饮品买一送一)活动。

2、夏日花园啤酒市集。

3、31philliplim快闪店:都市时髦衣橱快闪店。

4、K11都市农庄:

成为一日农场主,经营线上农庄,从田间到餐桌,参与互动种植,在淮海路拥有一块地!公益领养,与上海领养日一起诚招爱心人士,以领养代替购买,让毛孩子们再次回归家庭。

地址:淮海中路300号

时间:6月25日-6月27日

票价:现场价格

交通:地铁1号线黄陂南路站

咨询电话:021-23103188

上海新天地

1、酒吧节:活动期间,部分酒类商户首杯66元。

2、深夜食堂节:指定商品66折。

3、新天地年中大促:为期4天爱的嘉年华年中大促活动,推出69团100,700团1000,一折优惠等大力度折扣活动。

4、表演艺术新天地:

通过灯光装置和夜间表演节目,增加6月新天地嘉年华氛围,在疫情后推出中国新锐艺术力量平台,在新天地连接爱,以表演艺术形式鼓舞市民,提供狂欢消费活动。

地址:新天地

时间:6月24日至6月27日

票价:现场价格

交通:地铁10、13号线新天地站

咨询电话:63330066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

《WHYGLASS用LIULI探索生命与情感》国际玻璃艺术展

本次展览萃集十五位代表性国际玻璃艺术的作品,跨越百年,探索时空,为您讲述一部世界玻璃艺术史。

地址:上海市泰康路25号

时间:2020324-816(10:00-17:00)

票价:30-50元(需沪游码预约参观)

交通:9号线打浦桥站1号口

咨询电话:021-64672268

浦东新区

金茂大厦88层观光厅

625-627期间,凡体验“金茂云中漫步“的游客,即可获得定制金茂棒球帽一个,数量有限,领完即止。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88号

时间:09:30-20:30

票价:“金茂云中漫步”成人套票388元/人

交通:地铁2号线6号口

咨询电话:021-50475188

上海奕欧来奥特莱斯

2020年上海薰衣草节:奕欧来薰衣草节湖畔分会场

时间:5月16日-6月30日

周末及端午假期来到奕欧来湖畔薰衣草小站集满印章,可获得精美薰衣草花束。

交通:

地铁:地铁11号线迪士尼站4号出口,搭乘度假区接驳巴士1路奕欧来奥特莱斯(购物村)站下。

自驾:上海奕欧来奥特莱斯位于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内,地处浦东新区核心地带。

导航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申迪东路88号,请至P2、P3、P4停车场。

咨询电话:400-920-0088

中国航海博物馆

端午期间,至中国航海博物馆二层游客中心,向工作人员出示你的专属航海图(完成“造起来,我的大航海”H5小游戏即可获取),就能获得博物馆定制纪念书签!

地址:浦东新区申港大道197号

时间:6月25日-6月27日开馆9:30-16:00(15:30停止入馆)

目前票价:50元/人,学生票25元/人,60-69周岁老人10元/人

14米及以下儿童、70周岁及以上老人、现役军人、离休干部、海员、残障人士、烈士家属、消防救援人员、医务工作者、博物馆协会会员凭相关证件免费参观

交通:

自驾路线:外环线S20(浦东机场方向)-S2高速(东海大桥方向)-临港新片区出口下沿申港大道直行至博物馆博物馆提供免费停车场

公交路线:轨交16号线(滴水湖站)-1096路

咨询电话:86-21-68283691

开放范围

端午期间仅开放航海历史馆、船舶馆、航海与港口馆、海事与海上安全馆、军事航海馆。

开放展区中,儿童活动中心、手工活动室以及水手结、集装箱吊装等密切接触或人员聚集展品展项暂时关闭;航海模拟器待海员馆升级改造后重新对外开放;4D影院、天象馆等暂不开放。一楼中央明代福船实行10人/批次、270度环幕影院实行5人/批次、二楼文创商店20人/批次限流接待,当瞬时达到准入量上限时,上述区域将暂停观众入内。此外,观众餐厅、咖啡厅、一层亲水平台,将设置安全间距,实行间隔就坐。

暂不提供语音导览器租借服务。观众可通过“中国航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语音导览了解更多展品信息。

若有疑问,请拨打86-21-68283691咨询。

上海海昌海洋公园

活动以聚焦“鲸”奇时光、“鲸”奇浪饮两大区域,打造民国风、国潮风、8090风格三大主题街区,综合打造好吃好玩好卖的持续性IP节日。

地址: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银飞路166号

时间:平日09:30-20:00,高峰日09:00-20:30

票价:日标准票299元/人,平日优待票180元/人,高峰日标准票360元/人,高峰日优待票240元/人,夜场票199元/人

交通:地铁16号线临港大道站,换乘1135路公交车或申港4路公交车

咨询电话:400-601-6699

上海野生动物园

一起进入园区,去看看众多动物宝宝们的生活状态吧!也可以去听听动物保育员讲述它们有趣的成长故事。

地址:浦东新区南六公路178号

时间:即日起至2020年6月30日

票价:130元/人(成人票价)。

交通:

(1)公共交通:地铁16号线野生动物园站,公交惠南6路、南新线、沪南线等

(2)自驾线路:S2-S32-南六公路-上海野生动物园停车场;S1-南六公路-上海野生动物园停车场。

咨询电话:021-58036000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

地址:浦东新区高桥镇凌桥高沙滩3号

票价:20元/人

交通:

1、乘坐轨道6号线至港城路终点站下换公交外高桥1路。

2、乘坐浦东17路、高中线、外高桥3路、81、640、181路到终点站港城路站转外高桥1路到公园门口。

3、乘坐971、815等相关车辆至高桥换以上车辆到港城路地铁站

咨询电话:58648751

静安区

静安区图书馆

节目:巾帼黎明——中国***首所平民女校始末

《众说周知——作家眼中的红色起点周周谈》直播活动将结合上海人民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红色起点”系列丛书,邀请作家与专家学者进行圆桌访谈,畅聊不能忘怀的红色历史,走进一座座充满故事的红色场馆,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革命传统教育画卷。

地址: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

时间:6月27日15:00-17:00

票价:免费

交通:地铁2号线南京西路站

咨询电话:62173767

徐汇区

西岸美术馆

节目:西岸美术馆双展联票

常设展“时间的形态——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一)”和特展“观察——蓬皮杜中心新媒体典藏展”推出联票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2600号

时间:2019年11月8日-2020年5月10日

票价:170元

交通:地铁11号线云锦路站、多部公交直达

咨询电话:021-31011015

预约方式:公众号"西岸文化艺术季”

龙美术馆(西岸馆)

展览:《不期而遇》

时间:2020年5月1日—7月31日

展览:《献给孩子们》

时间:2020年5月16日—7月26日

3展览:《行为的痕迹》龙美术馆亚洲抽象艺术馆藏展

时间:2020年5月21日—8月2日

4展览:《风清骨峻——松竹梅庚子迎新特展》

时间:2020年1月1日—7月

场馆地址: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号

疫情期间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10:30-16:30(15:30停止入场),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参观门票:50元/人(2020521-2020726期间,全馆通票),须凭预约成功信息在美术馆服务台现场购票

咨询/服务电话:021-64227636

预约方式:公众号"西岸文化艺术季”

余德耀美术馆

制作中:艺术与**的工作场

“参展的24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批判、挪用并融入好莱坞和**工作室体系。展览也突出了近年来进入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并与**和录像相关的卓越馈赠和收购。

地址:徐汇区丰谷路35号

时间:10:00-18:00(17:30停止入场)

票价:成人100元;老人学生50元;13米以下儿童免费

交通:地铁11号线云锦路

咨询电话:021-64261901-802

徐汇艺术馆

稼墨徐濡——单瑞成书画展

展览将展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扬子书画院院长单瑞成先生的书画作品。

地址:淮海中路1413号

时间:2020624—71209:00-16:00(周一闭馆)

票价:免费

交通:地铁1号线、7号线常熟路站、地铁10号线上海图书馆站、96路、911路、26路、45路、920路、926路、911路、49路、15路、830路、824路、927路、816路

咨询电话:64313738

虹口区

瑞虹天地月亮湾

在月亮广场举办亲子家庭、纳凉游戏主题的市集活动。以圆月亮为元素结合各种童趣游戏进行设计,主体装置为圆形海洋球滑滑梯池,小朋友可以畅游在海洋球池,并且在主体装置周围设置各种地贴互动小游戏供亲子共同玩耍,提升亲子互动感。

地址:瑞虹路188号

时间:2020年5月30日至2020年6月27日

票价:免费

交通:地铁4号线、47路、134路、528路、597路、751路、875路、1219路

咨询电话:021-55967200、021-55967878

百联曲阳购物中心

活动:百联之夜-夜趣美食园

在1F南广场举办创意市集、饕餮美食、音乐派对等。

地址:曲阳路800号

时间:2020年6月19日至2020年6月30日

票价:免费

交通:123路、142路、723路、874路、933路、959路、960路

咨询电话:021-55967200、021-55967878

杨浦区

上海共青森林公园

1芳香植物展、2八仙花主题公益募捐活动、3抗疫主题公益森林插画秀场

展现各类芳香植物及举办公益主题活动

地址:杨浦区军工路2000号

时间:2020年6月25日-2020年6月27日(端午小长假)

票价:成人普通票15元;

交通:公交车102路、124路、147路可直达

轨道交通8/10号线四平路站换乘147路,8号线翔殷路站换乘102路、市光路站换乘537路

自驾车市域北部:逸仙路高架-军工路,市域中西部:内环线-中环线-军工路,市域南部:中环线-军工路,市域东部:五洲大道-翔殷路隧道-军工路

咨询电话:65740586

上海国际时尚中心

SFC“造”节

SFC“造”节共有六大活动区:食——宝岛美食区、购——时尚智慧集市、赛——亲子阅读大赛、娱——亲子嘉年华与集市、体——2866健步走、展——XC艺术花园、演——街头艺人LIVE秀。

地址:杨树浦路2866号

时间:2020年6月25日-6月28日

票价:免费

交通:公交135路,60路,地铁12号线和4号线

咨询电话:60708200

松江区

上海欢乐谷

特别制作的大型立体龙舟,让你“粽”情萌拍;趣味十足的投壶游戏,发现传承千年的快乐;端午冷知识转转乐,找出你最“粽”意的新奇口味和传统文化风俗。更有上海玛雅海滩水公园6月20日酷爽开园。

地址:松江区林湖路888号

时间:6月25日至6月27日

票价:

优惠政策:买上海欢乐谷送上海玛雅海滩水公园。

提前一天预订票价:成人票220元/张;大学生票180元/张;儿童票150元/张;长者票150元/张。

当天票价:成人票230元/张;青少年票180元/张;儿童票160元/张;长者票160元/张。

咨询电话:021-37792222

上海影视乐园

重温经典剧景、仿古人游端午、品老上海旧梦

1、重温经典剧景

2、仿古人游端午

3、品老上海旧梦

地址:松江区车墩镇影佳路366号;车墩镇北松公路4915号

时间:6月25日~6月27日

票价:50元/人

交通:松江6路、881(原松闵线)、莲石线、莲金线

咨询电话:021-57600853

闵行区

召稼楼古镇

在古镇典礼台开展“东乡印记”之民俗演出。同时在古镇牌楼广场举行“东乡印记”之文化展示、“东乡印记”之非遗手作、“东乡印记”之趣味游乐、乡村振兴革新游等系列活动。

地址:沈杜公路2059号

时间:6月24日上午8:30-11:00

票价:免票

交通:轨道交通8号线至(沈杜公路)转乘浦江8路

咨询电话:67282828

浦江郊野公园

6月25日起,“恐龙科研馆”将正式开馆。6月25日-6月27日开展恐龙巡游活动、“粽神之战”互动游戏。6月26日举行儿童交换市集活动。

地址:闵行区浦星公路2578弄8号浦江郊野公园1号门

时间:8:30-18:00

票价:50元(需沪游码预约)

交通:轨道交通8号线沈杜公路站、浦江16路、闵行38路、闵行42路等

咨询电话:86-021-672810018068。

普陀区

上海长风海洋世界

(1)线上绘画征集,馆内展览(2)海洋联萌,喂爱而来

地址:大渡河路189号长风公园4号门

时间:08:30-17:00

票价:成人180元,儿童120元

交通:44路、67路、94路、754路、837路、846路、944路

地铁信息:13号线至大渡河路站,步行15分钟左右可到达

咨询电话:400-0988-966

注:可搜索小程序“默林玩咖”预约到馆或者通过微信公众号点击“立即购票”栏目中的“预约到馆”进行预约。

上海乐高探索中心

(1)英雄梦拼就兑了(2)英雄故事会(3)英雄音乐会

地址:普陀区大渡河路196号长风大悦城二层中庭乐高探索中心

时间:63-831

票价:门市价200元/人,官方微信一大一小亲子票280元。!

交通:公交44路、67路、94路、754路、837路、846路、944路

地铁信息:13号线至大渡河路站,步行15分钟左右可到达

咨询电话:400-0988-966

金山区

枫泾古镇

端午节当天,游客可凭当日门票报名参加裹粽子比赛、品枫泾黄酒、猜黄酒价格等活动,现场还将随机选取2名情侣或夫妻档游客体验枫泾水乡婚典,换装凤冠霞帔乘坐喜船巡游。端午节当天夜间,景区三桥广场还将进行水乡风情古典秀表演。

地址:金山区亭枫公路8588弄28号

时间:裹粽子比拼—6月25日13:30、18:30

品黄酒—6月25月13:30、18:30;6月26日13:30

巡游体验—6月25日17:00

国风秀—6月25日18:30-19:30

票价:枫泾古镇门票50元

预约渠道:“文旅金山”微信公众号

自驾—G60高速枫泾出口下,右转到亭枫公路,沿亭枫公路向西直行即达

公交—枫梅线(轨交1号线锦江乐园站)至枫泾牌楼站

咨询电话:021-57355555

花开海上生态园

游客可在生态园内参加“睡美人的千姿百态”“环环相扣”“花儿莲莲看”“彩绘睡莲”“定向打卡”等趣味活动。

地址:金山区朱泾镇待泾村秀泾6060号

时间:6月25日—27日

票价:花开海上生态园门票30元(端午活动部分项目收费)

咨询电话:021-57320668

金山城市沙滩

节目:亲海体验

地址:金山区山阳镇沪杭公路7555号

时间:6月25日—27日

票价:金山城市沙滩泳期节假日票价50元(游乐项目另收费)

咨询电话:021-57936507

嘉定区

南翔老街

以粽情、粽礼、粽英雄三个篇章推出包括端午“小粽车”、公筷公勺海报发布、“新七不规范”情景表演、“粽英雄”短片首播仪式、端午线上直播等多个子活动。

地址:嘉定区南翔镇解放街206号(近民主街)

时间:6月23日-27日

票价:开放式景区(檀园门票22元)

交通:地铁11号线南翔站换乘嘉定115(和平街德园路下车)、119路(云翔寺站下车)

咨询电话:59125503

上海古猗园

将推出香囊DIY、夏令草本新品茶饮展(酸梅汤、金银桑菊茶、罗汉果玫瑰红茶、蒲公英荷叶茶),更有蒲公英、荷叶茶等草本植物展示互动,活动内容精彩丰呈。

地址:嘉定区沪宜公路218号

时间:6月25日-27日

票价:12元

交通:地铁11号线南翔站换乘嘉定111路古猗园站下

咨询电话:59124916645

嘉定州桥景区

在民清街沿岸打造仿古市集,以端午为主题弘扬传统文化,还有本地特色小吃,满足市民游客边吃边逛的乐趣。

地址:嘉定区州桥景区民清街(近东下塘街)

时间:6月25日

票价:开放式景区

交通:地铁11号线嘉定北站下换乘嘉定1路清河路察院弄下

咨询电话:69522370

青浦区

朱家角古镇

在古镇夜市里享受美食和购物。进古镇需要预约,预约平台微信公众号:朱家角旅游。

地址:朱家角古镇

时间:即日起至6月30日,每日16:00-22:00(如遇雨天可能会延时)

票价:日场参观景点需要购票,民俗游套票30元/人,夜市无需门票。

咨询电话:021-69768756

上海大观园

1、金钗游园;2、跟着刘姥姥包粽子;3、红楼戏曲表演;4、荷花仙子献雅曲

入园参观需沪游码预约或现场预约。

地址:青浦区金泽镇金商公路701号

时间:6月25日——6月27日上午9:30—11:30下午1:30—3:30

票价:成人票:55元/人;学生票:36元/人;老年票:30元/人

交通:地铁17号线东方绿舟下车,转青商线

咨询电话:021-59262089

宝山区

顾村公园

园内以自然栽种方式分布在公园多个水域,面积达300多亩,有青菱红莲、友谊牡丹莲、福建红莲、白建莲、剑舞等共计28个品种,6月下旬有望迎来观赏期,来这里寻找夏日的清凉香气吧!

地址:宝山区沪太路4788号

时间:6月-7月

咨询电话:021-56045199

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

节目一:“新绘画:在社区中对话”展

时间:即日起至7月23日

上海市民文化节手工艺大赛成果展

时间:6月24日-8月24日

地址:宝山区沪太路4788号

咨询电话:021-56042007

南北朝时铠甲逐渐被两当铠和明光铠所代替。两当铠是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组成,在肩部用带扣联,腰上束带,因其与服饰中的“裆”相似而得名。明光铠在胸、背部分由左右两片近椭圆形的护组成,这种护很像镜子,在太阳照射下有“明光”闪烁,因而得名。

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原始社会晚期以来,随着民族部落的不断兼并,战争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多时可达一万三千人,如此庞大的军队,又是几支部队配合,如果没有统一的服装,指挥起来必定是十分困难,因此戎服开始出现。

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1世纪末,周武王击溃了商纣王的军队,建立了西周王朝。西周是青铜台铸发达时期,铠甲已经向金属材料发展。西周初年开始实行“国人”当兵的制度。《周礼春官司服》详细记载了周天子、诸侯的各种冕服,其中的韦弁服是为“兵事之服”。西周军队中还没有武官,天子及诸侯就是军队的统帅,他们出征所穿韦弁服,就是专用戎服。帅与兵的戎服区别只在与兵的裳要比帅的短些(以便于奔跑);衣裳简陋些,衣料粗些。西周武士身着的“练甲”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

东周(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 年)

元前770年,周王室由于王位继承的斗争而引起了诸侯的叛变,他们联合犬戎攻入镐京(今西安),杀了幽王,灭了西周。继位的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又称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诸侯争霸、群雄割据的长期战乱年代,也是封建社会向奴隶社会全面过度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军事装备的制造技术进步很快。甲胄制造业已采用了类似今天的流水作业生产方法,且具有相当规模。春秋战国除大量使用皮甲胄外,也使用青铜铠甲。战国后期,出现了铁制铠甲。春秋战国时期的戎服开始采用深衣。深衣是一种上衣与下裳连成一体的衣服。黄河流域的不少诸侯国已经开始创建骑兵,骑兵的出现必然要改变服装,于是紧身窄袖、长裤皮靴的胡服便成为了戎服。战国皮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另外,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

秦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的军事强国。秦代的军戎服饰是至今资料最全面、最准确、最详细的朝代。这要归功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秦代的戎服,上自将军下至士卒形制全部相同,一律上穿深衣,下穿小口裤,士卒腿上裹有行缠,足穿靴或履。兵的首饰有四类。一类为帻,有两种,一种为骑兵,一种为军吏的。第二类是冠,为骑兵所戴。第三类为帽。第四类是发髻。靴履也有四种,根据形象定名为高统靴、方口翘头履、方口齐头履、方口尖头履。靴和履都用带缚于脚背和足踝。戎服一般都束腰。腰带用皮革做成。带用带勾系接。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处,都缀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状为四方形,每边宽大处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条或牛筋穿组,呈“V”字形并钉有铆钉。另在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处还露出彩

秦代兵士铠甲复原图

这是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皆为64厘米,其下摆一般多呈圆形,周围不另施边缘。

汉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

汉代以王莽新政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汉(又称西汉)的军戎服饰基本上沿袭秦制。铁兵器经过战国后期和秦代的发展,到西汉时已占主要地位。西汉铠甲全都是锻铁制成。汉代的戎服在整体上有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上穿禅衣,下穿裤。禅衣为深衣,又称沙毂禅衣(即有绉纹的单衣)。汉代军人的冠饰基本上是平巾帻外罩武冠。东汉时期,武吏还有在平巾帻外加沙冠的习惯。汉代戎服外一般束两条腰带,一条为皮制,一条为绢制。武士主要穿靴履,以履为主,有圆头平底、月牙形头等样式。汉代是我国武官制度初步形成的时期。春秋以后,军队规模日益扩大,军、兵种和战略战术也不断复杂,于是出现了一些专门的军事家,形成了实际上的专职武官。区别官兵身份的不仅是服饰,还有军服上的徽识。军服上标出徽识在先秦时代已有制度。汉代的徽识,主要有章、幡和负羽三种。章的级别较低,主要为士卒所佩带,章上一般要注明佩带者的身份、姓名和所属部队,以便作战牺牲后识别。幡为武官所佩带,为右肩上斜披着帛做成的类似披肩的饰物。负羽则军官和士卒都可使用。骑兵在汉末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主要归功于马鞍、马镫的发明。

西汉骑士手持铁铩复原图

西汉骑士手持铁铩复原图西汉时期,铁制铠甲开始普及,并逐渐曾为军中主要装备,这种铁甲当时称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体上有很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穿禅衣,下穿裤。禅衣为深衣制。汉代戎服的颜色为赤、绛等都属红色。

魏晋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420年)

东汉末年,统治集团内部激烈的斗争,引发了残酷的大混战。经过长期兼并,司马氏在灭吴后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晋惠帝时又爆发了“八王之乱”,出现了东晋十六国的局面。这一时期频繁的战争,虽然促使战略战术得到发展,但给社会经济生产造成的破坏却极其巨大,因此在武器装备方面与汉代相比并没有明显的进步。魏晋时期的戎服主要是战袍和裤褶服。袍长及膝下,宽袖。褶短至两胯,紧身小袖,袍、褶一般都是交直领,但也有盘圆领。裤则为大口裤。东晋与西晋相比较裤脚更大,很像今天的女裙裤。冠饰主要有武冠、鹖冠、却敌冠、樊哙冠、帻、幅布和帢等。军人一般都穿圆头靴,靴尖不起翘。铠甲和戎服外均束带。左侧为铁制筒袖铠,是一种胸背相连、短袖,用鱼鳞性甲片编缀而成,筒袖铠的外形与西汉的铁铠很相似,从头上套穿,这种筒袖铠坚硬无比。胄基本沿袭东汉的形制,胄顶高高地竖有缨饰。右侧为魏晋时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裤褶服。袍长及膝下,宽袖。褶短至两胯,紧身小袖,袍、褶一般都为交直领,右衽,但也有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这个时期的武器装备生产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铠甲方面,不但种类多样,而且质量和制造技术也很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两当铠,“两当,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保护头部的有兜鍪、胄、盔等。南北朝时期,很多帝王都是胡人、羯人,其军队也以胡人为主,他们的服饰文化被带进了中原地区,因此南北朝时期的戎服很具特色,不仅样式多,融合了多民族的服饰,而且因武官制度进一步完善,官兵在服饰上有了更明显的区别。裲裆衫是当时最突出的,武官在裲裆衫外披上与两当甲形制完全相同的布制或革制两当,作为武官的公事制服,一直使用到唐代。短袖襦也是这一时期主要使用的戎服,小袖口,前开襟,大翻领,单、棉都有。戎服裤基本沿袭东晋样式,一般是大口裤,裤脚在膝下用带扎住。冠饰以平巾帻、帽为普遍。图中前排为两裆铠,长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编缀而成,有的用整块大甲片,甲身分前后两片,肩部及两侧用带系束。图中后排两人所穿铠甲为明光铠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护心镜)。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另外,一说明光铠的护心镜系用汉代的“日光镜”(铭曰“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此说不可信。

隋代(公元581年至公元618年)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代之后又一个短命的,但是统一的封建王朝。由于建国时间短,在没有完成各种政治经济变革之前就已被推翻,因此很多方面还基本沿袭着南北朝的旧制,军戎服饰也是如此。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光垲。两裆垲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一般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垲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隋代戎服为圆领长袍。本图为隋代武士复原图。左为戎服,右为胄甲。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都对历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武官制度全面建成的时期,因此唐代武官的服饰比过去历代更为完备,官服有朝服和常服之分,服用范围是朝廷九品以上的文武官员。武官的专门戎服为缺胯衫,绣有各种纹饰。士兵的戎服用两种,一种是盘领窄袍,另一种就是缺胯袍,士兵的缺胯袍没有绣纹饰,头戴折上巾,唐代称幞头,晚唐时幞头已变成无须系裹,随时可戴的帽子。唐代武士还时兴在幞头外包一块红色或白色的罗帕。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来至隋代的样式和形制。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特别是铠甲,晚唐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唐代也出现过一些新的戎服,短后衣就是其中之一。唐后期出现了一种“抱肚”的戎服附件,抱肚成半圆型围于腰间,其作用是为了防止腰间佩挂的武器与铁甲因碰击、摩擦而相互损坏。唐代武将好穿长勒短勒乌皮靴,靴头尖而起翘。但着朝服、常服时也穿鞋头有云头装饰的履或麻鞋。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

五代十国从建立后起前后约50年,政权更迭,朝令夕改,因此在服饰等方面基本沿袭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编制,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披膊与护肩联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另外五代继续使用皮甲,用大块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护项。

宋代(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

宋代(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宋朝自建立起制定出一整套以文制武、兵权分立的措施。这些措施被奉为宋室治军的家法而代代相传,一开始颇有成效,但经过后来几位庸帝的滥意发挥,使宋军出现了冗兵、积弱和对外战争每战必败的严重局面。公元1127年,北宋皇朝终于被迫逃亡。南渡之后,南朝小朝廷一直处于孱弱状态,根本无心顾及军备生产,铠甲制造处于落后停滞状态。造成铠甲停滞的另一原因,是火药的发明。南宋时火药的杀伤力已有很大的提高,铠甲在战争中的防御作用越来越小,尽管以后还使用了数百年,但它已不象以前那样受到重视了。宋代的戎服是在五代的基础上经过改变形成的。宋朝的军队有禁军和厢军两大部分,禁军是皇家正规军,厢军是地方州县军,这两种军队的戎服具有一定的差别。禁军九品以上的将校军官,通常有三种服饰:朝服、公服和时服。朝服和公服的用途与唐代相同,时服是皇帝每年按季节不同,赏赐给近侍和文武官员的时令服饰。宋代军队的普通士兵作战时只有衣甲,头上戴的是皮莅子。

辽(公元907年至1125年)

辽(公元907年至1125年)辽是由契丹贵族耶律氏建立的,与北宋长期对峙,后为金所灭。辽在契丹国时,军队已使用了铁甲,辽朝的戎服分为两类,一类为契丹服,一类为汉服。据《辽史》记载,辽在契丹国时,军队就已使用铠甲,主要采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样式,以宋为主。铠甲的上部结构与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显比宋代的短,前后两块方形的鹘尾甲覆盖于腿裙之上,则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点。铠甲护腹好象都用皮带吊挂在腹前,然后用腰带固定,这一点与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圆护,是辽代特有的。辽代除用铁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装分为公服和常服两种,样式没有明显不同,都是盘领、窄袖长袍,与一般男子服饰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紧身一些。这两种都可作戎服。

金(公元1115年至1234年)

金是由女真族建立的。1115年灭辽后又乘胜南下,于1126年攻入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迫使宋室南渡,以后便与南宋对峙了百年左右,终于被成吉思汗所灭。金代早期的铠甲只有半身,下面是护膝;中期前后,铠甲很快完备起来,铠甲都有长而宽大的腿裙,其防护面积已与宋朝的相差无几,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响。金代戎服袍为盘领、窄袖,衣长至脚面;戎服袍还可以罩袍穿在铠甲外面。

西夏(公元1032年至1227年)

西夏是由党项羌贵族拓跛氏建立的多民族王国。北宋初因与宋发生矛盾转而臣事辽。1227年为成吉思汗所灭。西夏武士所穿铠甲为全身披挂,盔、披膊与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两裆甲,长及膝上,还是以短甲为主说明铠甲的制造毕竟比中原地区落后一些。西夏的官服为也可作戎服,如辽代的契丹服一样,两者五明显差别。

元代(公元1279年至1368年)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国,被各部尊称为成吉思汗。在1218年至1258年的四十年间,数次率军远征,先灭西辽、花刺子摸、金等国,攻陷巴格达和达(大)马士革等城,使蒙古成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大汗国。从1236年起,蒙古开始对南宋发起进攻。这期间,忽必烈于1271年即帝位,改国号为元,于1279年灭了南宋,嗣后又出兵日本、安南、缅甸、占城和爪哇,兵锋遍及东南亚。元朝之所以能东征西讨,依靠的是一支强大的军队,蒙古主力军全部是骑兵,组织严密、装备精良,而且还配有火器,尤为突出的是甲胄。甲身全部用网甲制成,外表用铜铁丝缀满甲片,内层用牛皮为衬,制作十分精巧。元代的戎服在建国之初无论将帅士兵,只有本民族的服饰——质孙服。蒙古式戎服的冠是帽和笠。蒙古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政权,争取汉族上层人士、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支持,在各方面都遵行汉法。定都北京后,朝廷制定百官的礼服、公服,大都采用汉制。公服与宋代相同,武士的戎服是唐宋形成的式样。平时一般都穿靴。元代铠甲有柳叶甲、有铁罗圈甲等。铁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外层为铁网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透,制作极为精巧。另外还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种本民族的服饰,即质孙服,样式为紧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领和方领、长和短两种,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还有一种辫线袄与质孙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这种服装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军队的将校和宫廷的侍卫、武士都可服用。

明代(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

元末爆发的红巾军大起义,使元朝的统治走向了崩溃。明朝建立之初就重视发展军工生产,提高火器和铠甲制造的水平,不断加强国防力量。明代的甲胄绝大多数是用钢铁制造的,技术十分先进,种类繁多。明代的武官制度是历史上最完备的,而军戎服饰的等级差别也最明显。武官九品以上有四种官服:朝服、公服、常服和赐服。除常服使用较普遍外,其余三种都属于宫廷服饰,不属戎服范围。穿常服时要戴乌纱帽,常服和赐服虽也不属于戎服范围,但常服作为武官的品级制度经常要穿戴。明代军人在穿戎服时,即可戴盔甲,又可戴巾、帽、冠。帽为红笠军帽。冠有忠静冠、小冠等。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明代的下级军人一般只能穿履,而不能穿靴。

清代(公元1644年至公元1911年)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族的前身是女真族,11世纪时曾建立金朝,16世纪后期,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落,建立了八旗制度。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两年后公开反明,开始了与明朝的战争。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清军在吴三桂的配合下入关镇压了农民起义军,并消灭了南明政权和抗清力量,统一全国,建立了清皇朝。在康熙统治时期的中国,还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由于长期与明朝进行战争,清军不但学会了使用火器,而且掌握了从欧洲引进的枪、炮等近代兵器,特别是兵器的生产,无论是技术性能,还是数量品种,都达到了历史高峰。火器的日益发达使铠甲越来越不受重视,因此清代的铠甲在前期还用于作战,中期以后纯粹成了摆设,只有在阅兵典礼上有时还使用,作战时只穿戎服或绵甲,根本不穿铠甲。盔在清代重新改称胄,胄分官胄、随侍胄、兵胄几种。清代中后期铠甲废弃不用后,戎服成了军队的唯一服饰。戎服都是满族衣裳。清代的武官有朝服、蟒服、补服、行袍等几种服饰。补服如明代的常服,以胸背上的补子区分文武官的品级。行袍为武官的戎服,其形制与蟒服相同。官服的冠饰与袍服一样,文武相同。士兵的戎服要简单的多,上身穿对襟无领上袖短袍,下身穿中长宽口裤,上衣外面一般还要罩一件马褂。士兵的冠饰有暖帽、凉帽、头巾和毡帽等几种。清军的军官一般穿靴,士兵穿双梁鞋或如意头鞋。清代的腰带有朝带、吉服带、常服带、行带等几种。清代中后期,由于久无战事,天下太平,统治集团上层日益骄奢*逸起来,再加上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封建意识作崇,居然坚持“骑术乃满洲之根本”的愚蠢政策,放弃对现代科学技术和兵器的研制,使国防力量迅速衰弱。当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清帝国的大门时,满清军队几乎无还手之力。中国成了西方的半殖民地,几千年来的文化和科学优势丧失殆尽。在这种情况下,满清统治集团中出现的“洋务派”,倡导按照西方军队的样式编练新军,这些新军的建制和训练、武器和装备、兵种和军服都参照欧洲各国。新军军服虽然仍然参杂很多旧色戎服,但无疑是中国近代军服的开始。旧式戎服从历史舞台上完全消失,则是在满清皇朝被推翻以后。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认为甲是由被后世称为“战神”的蚩尤发明的(距今约5000年前)。那个年代正是中国从部落联盟到国家创建的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甲胄的出现当然是战争的产物。在氏族社会时期,为了抵御石箭木斧的攻击,利用藤木皮革制作保护身体的防护工具,是完全有可能的。

早期盔甲只遮住头、胸等人体的要害部位,后来的铠甲则主要由甲身、甲袖、甲裙组成。根据出土实物来看,殷商时已有铜盔;周代时已有青铜盔和胸甲,胸甲是遮护前胸的,用犀牛皮或水牛皮做成。从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到,周代已有专门负责甲胄的官,周代时的铜铠甲多以正圆形的甲片为主,且七片为一组,甲上加漆,以使之呈现出白、红、黑等各种颜色。穿铠甲出征时,一般要罩上精美的绣袍以示军威军仪,在战场上厮杀时才解下罩袍。

战国是个诸侯争霸、群雄割据的时代,中国古代的科学、文化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军事装备的制造技术进步也很快。从当时的官方文献《考工记·函人》中可以详细地了解到制作皮甲的复杂程序、工艺以及甲胄的形制、尺寸、结构和各部位的比例,也可以看出当时各诸侯国对甲胄的高度重视。从出土文物看,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状胸甲,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而且出现了铁头盔。在考古发掘中,燕下都墓中出土了一具89片铁甲片编缀成的头盔。

从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石甲胄陪葬坑的文物资料看,秦代的铁质甲胄已占相当比例,但同时也使用着大量皮甲,说明秦代正处于战国至汉代甲胄质料发展转变的过渡阶段,这也是中国古代甲胄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甲胄质地由皮革到铁质的改变,主要缘于战国至汉代进攻性武器由青铜转变为更锋利的铁兵器,迫使作为防护兵器的甲胄随之逐步由皮质转变为铁质。

戎装图大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土,为人们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中式铠甲的形象资料。出土的秦代兵俑分为步兵俑、军吏俑、骑士俑、射手俑等,他们的铠甲服饰装束表现出严格的等级制度,军官和骑士戴冠,普通士兵无冠。虽然不是实物,但是由于陶俑塑造得精致细腻,铠甲的结构可以看得很清楚。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即普通战士的装束,有这样一些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钉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片相等,其下摆多呈圆形,不另设缘饰。目前所发现的秦代甲胄资料显示,同一类型的甲胄之间,其形制、尺寸、结构以及甲片的数量等基本相同,甚至其相同部位的甲片亦几无差异,说明秦代甲胄的尺寸、形制等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大背景下已趋于统一,同时也说明甲胄是由官府统一组织制作的,而非私造。

秦代甲胄的日趋成熟和完善,决非偶然,而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一方面,当时各国之间的战争使甲胄在制作工艺和质量上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从甲胄自身的发展阶段来看,经过原始社会末期至秦代两千多年的漫长发展,皮甲胄的制作工艺已经相当完善,与汉代皮甲胄逐步减少的状况相比,秦代可以称为皮甲胄发展的最高阶段;同时,铁甲作为新型戎装也有所发展。

西汉时期,由于兵器中强弩机的制作更加精良、效力也更大了,加之铁器时代的来临,铁制铠甲增多,是军中主要装备,汉代戎装整体上有很多方面与秦代戎装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穿禅衣(一种衬衣),下穿裤,禅衣为深衣制。汉代戎装的服色为赤、绛等红色系。

由于战乱不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戎装在原来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铁制铠甲、头盔相当多而且精。由于炼铁术的提高,钢开始用于武器中,武器愈加锐利,铠甲、头盔则更趋于坚固。比较典型的甲胄有筒袖铠、裆铠和明光铠。筒袖铠一般是用鱼鳞纹甲片或龟背纹甲片前后连属,肩装筒袖,头戴兜鍪,盔顶多饰有长缨,两侧有护耳。裆铠服制与柄裆衫(当时普通人穿的常服)比较接近,材料以金属为主,也有兽皮制作的,铠分前后两大片,遮住前胸后背,类同于背心式样,长至腹下,腰以下着甲裳,甲裳分左右两片。穿柄裆铠,除头戴兜鍪外,身上必穿裤褶,少有例外。明光铠是一种在胸背装有金属圆护的铠甲,腰束革带,下穿大口缚裤。这种铠甲后来使用更为广泛,并逐渐取代了裆铠的形制。除了人身的防御外,为保护战马起见,战马的身上也加以铠甲。史书中记载:“甲卒十二万,铁马八千匹”。是一种人马俱铠的场面。史书中也有这一时期女子着铠甲的记载“太后出,则妇女着铠骑马,近辇左右。”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裆铠和明光铠。裆铠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甲身由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甲身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铠的形制基本上与前代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

由于唐代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因此其戎装形制已较完备,并具有鲜明的唐代风格。“甲之制十有三”,也就是说由十三种铠甲作为正式军服,包括铜、木、皮、布等各种材质。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另有一种绢布甲,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结构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不能用于实战只作为武将平时的服饰和仪仗用装束。唐代的兜鍪、铠甲、皮靴造型考究,做工精细,而且雕铸兽头、云子花等。其中有的铠甲在前胸双乳部位各安装一个圆护,有的再在腹部加装一个圆护。甲片叠置,便于行动,其结构左右对称,方圆对比,大小配合,从整体上看十分协调。特别是盛唐时期,国力鼎盛,天下太平,大部分戎装脱离了实战功用,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不仅铠甲涂色,连内衬的战袍也要绣上凶禽猛兽。

在中国古代,通常是通过增加铠甲的甲片数量来提高其防护力的。所以,铁甲有越造越重的趋势。宋代的戎装,一种用于实战,一种用于仪仗。《宋史》中载:全副盔甲共有1825片甲叶,各部件由皮线穿连,一般一副铁铠甲重量为25公斤左右。当时也有纸甲,较轻,具体做法是用极柔的纸加工锤软,叠成约10厘米见方,周围有四个钉,铳箭不能穿透。至于仪仗队的将士服装,多以黄帛为面,布做里,面上以青绿画成甲叶式的纹样,并以红锦缘边,以青布为下裙,红皮为络带,长至膝,前胸绘有人面,背后至前胸缠有锦带,着色。在宋朝时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铠甲——纸甲。由于材料缺失,今天的人们对这种特殊的铠甲制作技术已不得而知。据推测是用一种特殊的蚕茧纸制成的,优点是轻便,而且防护力也较高。在当时的史书记载中有用数领精制铁甲换取一领纸甲的记载,想必性能不会太差。

到了明朝,军队开始大量装备一种棉甲,这是与当时火器大量运用于战场的情况相适应的。这种戎装的制作技术是将一定量的棉花反复捶打后,以圆形铁钉连缀。虽然防穿刺型冷兵器的性能不一定好,但是轻便适于野战,又能较好地防护火器攻击。

清代是中国古代戎装发展中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一是满族作为统治者,对汉族军戎服装加以改造,二是火枪、火炮的运用导致了戎装的变革。清代的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各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副,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副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皮革制品造,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盔顶正中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盔后下沿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有护颈及护耳作用,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钉。到了清朝末年,水兵、陆军、巡警等服装,已明显带有西欧军服的特征。

目前来讲,魏晋风在从形制上讲并不算汉服。晋制交窬裙、上襦的剪裁可以自行找资料看。

为了区分不同风格的汉服,在着装场合上可以分为礼服、常服、便服、特种服(祭服甲胄)等等;按照大体朝代可以分唐制、晋制、宋制、明制等等。也有襦裙、深衣、直缀、罩衫、短褐这样分的。

因汉服复兴运动尚在发展中,暂无官方统一的标准和分类。暂以出土衣服、陶俑文物、文字资料等进行复原,晋制已有资料文物证明形制,所以魏晋风暂不被纳入汉服体系。

近年来越来越多像《唐宫夜宴》这样专注于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大热出圈慢慢地也有更多拥抱了国风文化的明星艺人开始受到广泛的喜爱更有调查表明有超七成的国潮消费者都是90后年轻人种种现象表明越来越多生在中国最繁荣的年轻一代开始回潮传统文化。

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国风、国潮已成为年轻人文化消费的热门关键词。某票务平台数据显示昆曲《牡丹亭》2021年前三个季度演出场次较2018年全年已翻倍2021年仅上半年相声演出场次已超9000场用舞蹈演绎《千里江山图》的舞剧《只此青绿》更是一票难求在传承中创新着的曲苑杂坛不只是父母的审美也是当下年轻人的选择。

年轻人喜欢的非遗文化、国潮、国风,在文创潮流趋势下,正在以时尚文化的形式走进当下年轻人的生活。这些非遗文化国潮、国风,包含了无限丰富复杂的因子这些因子有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中国美学中国精神、中国智慧非遗文化、传统文化为国潮、国风提供了丰富的文艺素材、题材、形象、形式、符号和理念并最终成为国潮国风的文化来源、基础

非遗、国潮、国风等传统文化,为什么深受年轻人喜爱因为,在追逐、热捧这借以时尚、文创形式流行的传统文化中体现出了年轻人的自我风格和生活态度获取了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而且在这种潮流风尚中融进了社会热点、时代价值精神,最终年轻人寻找到了一种精神的契合。

我们有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这是传统文化成为时尚的依据和基础。非遗、国潮、国风等传统文化,有的利用电视文化的形式,有的借助新媒体技术,有的经过文创开发,有的增加了时尚文化元素,它们带着时代的精神趣味、审美风尚和文化温度走向大众,走向年轻人。这也使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理解和解读。传统、历史不再是僵死的、呆板的,而是生动、鲜活的富有创造性的这使我们与传统更加亲近成为我们回归历史、回归传统的一种方式。

现在喜欢传统文化很多人认为是国家强大了民族自信心增强其实这只是一层原因。最根本的是中华文化,它本身就足够优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学为支柱,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最后再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再加上年轻人学习能力强有自己的想法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流行元素融合后创作出很多丰富多彩的优秀作品让人一眼爱上下面总结爆火的几类分享给大家

1、戏腔歌曲

随着五位00后女孩用戏腔唱流行歌的短视频冲上热搜,416女团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她们用不同流派的戏曲唱腔演唱了《探窗》《赤伶》《关山酒》等流行歌曲,小编也是在2019年9月看到边老板到串烧视频,一下就无法自拔。还有很多戏腔歌曲唱作者也特别优秀。

2、汉服

大家可以感觉到,汉服正在被人们慢慢地记起并喜欢,汉服复兴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大家的努力和付出。传统节日时,在有古建筑的景点里、大街上经常会看到穿着汉服的年轻人进行拍照,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很美。

当地时间6月11日嘉诺身穿一袭汉服走入加拿大雪尔顿学院毕业典礼的现场。很多网友惊呼:落落大方端庄大气这就是文化自信。

3、甲胄

甲胄看上去就让人热血沸腾每个男生都想穿上盔甲体验一次沙场秋点兵的感觉。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里面的崔器让人印象深刻。

4、瘦金体书法

随着网红瘦金体的流行宋徽宗赵佶的历史让更多人了解。瘦金体其笔法精妙绝伦,是书法史上极具个性的一种书体,其与晋楷唐楷等传统书体区别较大个性极为强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948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5
下一篇2023-09-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