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花呀,请教了。

这是什么花呀,请教了。,第1张

中文学名

石吊兰

别    称

黑乌骨、石豇豆、石泽兰

二名法

LysionotuspauciflorusMaxim

石吊兰,出自《植物名实图考》。拼音名:ShíDiàoLán。英文名:FewflowerLysionotus,FewflowerLysionotusHerb,HerbofFewflowerLysionotus。别名:黑乌骨、石豇豆、石泽兰、小泽兰、岩豇豆、岩石茶、岩泽兰、岩石兰、巴岩草、肺红草、瓜子草、石花、产后茶、山泽兰、石三七、石虎、岩参、石豇豆、石杨梅、岩头三七、岩条子、竹勿刺、员兰、地楷杷。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石吊兰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sionotuspauciflorusMaxim

人口:约16万人

人口密度:69人/km2

柞水县位于陕西南部,地处秦岭南坡,与西安直距70公里。全县土地面积2322平方公里,人口16万,辖十镇六乡。 柞水县呈西北高、东南低,并由西北向东南呈倾斜地势。气候为暖温带间凉亚热带过渡性气候。

介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度地带,年均降雨量742mm ,年均气温124℃,森林覆盖率78%,呈"九山半水半分田"格局。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工业污染小,中药材野生和人工化种植适生范围广,自古被誉为"天然药库"。初步探明有开采价值的金属和非金属矿种37种 , 矿床矿点213处中菱铁储量302亿吨,约占全省的一半,银铅藏量列全国第二。县境内可供开发的旅游景点有80多处,其中北部乾佑河源头的山、水、林生态旅游资源,特别是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的西沟峡、大甘沟、铁索沟等,极富观赏性和避暑消夏休闲功能;南部的柞水溶洞,被誉为"北国奇观",有大小溶洞上百个,是全国十大名洞和陕西省十大名胜风景旅游区之一。秦岭铁路公路特长隧道、乾佑河四十公里绿色长廊、园林式旅游山城等景观也极具开发价值。

全县现有公路23条,其中省道1条,外与毗邻五县互连,内与乡材及厂矿企业相通,纵横成网,八路出境。已经完工的西康铁路和即将开工西柞二级公路途经县城及一乡四镇,穿跨半县,使交通状况再上新台阶。电力方面,1986年与西北电网并网,现有110kv输变电站1座,35kv输变电站若干座,加上水电,全县发展和生产的用电非常富裕,实现了村村通电 。

资源丰富,尤其是矿产、生物、水力和旅游等资源享有盛名。柞水县是陕西省林业县之一。森林覆盖率高,树木种类繁多,经济价值大,用途广泛板栗、核桃、木耳、香菇、香椿等林特产品畅销全国而驰名各地。同时柞水县是天然“药仓”,中草药分布广,品种多,数量大,质量高。柞水县又是“自然博物馆”,到处是“天然公园”。有“聚集人间千幅画,呼出玉宇万家仙”,“终南胜景知多少,柞水别开一重天”之说。除享有盛名的柞水溶洞风晾区外,还有牛背梁,香炉海螺,佛洞龙泉,药王庙等。

矿产资源独厚。初步查明有色金属矿藏量3000万吨、黑色金属矿藏35000万吨、非金属矿藏量584000万吨。柞水矿产资源不仅量大,而且种类多,品位高,开采开发方便。经地质部门勘察,国家鉴定大西沟矿床是一个铁藏量居全省之首位,名列全国前茅,银铜藏量名列全国第二的一个多矿种的矿田,被誉为陕西省未来的大型钢铁基地。

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柞水县开发历史较短,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丰富的自然资源,因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制约因素,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50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2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6元。根据柞水的县情实际,全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思路是: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发挥资源、生态、区位优势,积极实施项目带动、开放带动、城镇带动和人才开发战略,优先培育医药、旅游、矿产三大产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聚集财源,增加摧毁入,推动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行政区划

柞水县辖10个镇、6个乡:乾佑镇、营盘镇、下梁镇、石瓮镇、小岭镇、凤凰镇、红岩寺镇、曹坪镇、蔡玉窑镇、杏坪镇、两河乡、柴庄乡、马家台乡、瓦房口乡、九间房乡、丰北河乡。

历史沿革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设孝义厅,民国二年(1913年)撤厅设孝义县。民国四年(1915年)改为柞水县。1949年11月20日全县解放,12月1日成立柞水县人民政府。1958年撤销县制并入镇安县,1961年恢复建制。

柞水县辖:乾佑镇、凤凰镇、周塬乡、石瓮乡、杜家村乡、下梁乡、西川乡、七坪乡、黄金乡、皂河乡、宽坪乡、杏坪乡、肖台乡、云蒙乡、铁佛乡、柴庄乡、小岭乡、红岩寺乡、万青乡、黄土砭乡、张家坪乡、穆家庄乡、瓦房口乡、马家台乡、九间房乡、窑镇乡、银碗乡、丰北河乡、高桥乡、红石乡、曹坪乡、药王乡、老林乡、太河乡、龙潭乡、两河乡。

2000年,柞水县辖9个镇、1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5842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乾佑镇 22686 营盘镇 4548 下梁镇 11255 石瓮镇 6568 小岭镇 12078 凤凰镇 14378 红岩寺镇 9615 曹坪镇 6096 蔡玉窑镇 7567 老林乡 3527 两河乡 808 皂河乡 3912 杏坪乡 12460 柴庄乡 5644 肖台乡 6112 张家坪乡 7716 马家台乡 6731 瓦房口乡 8266 九间房乡 4258 丰北河乡 4196。 

柞水县辖10个镇、6个乡,120个村:乾佑镇、营盘镇、蔡玉窖镇、杏坪镇、下梁镇、红岩寺镇、凤凰镇、曹坪镇、石瓮镇、小岭镇;柴庄乡、瓦房口乡、丰北河乡、两河乡、九间房乡、马家台乡。

自然地貌

柞水地处西安以南,商州以西,东经108°50′—109°36′;北纬83°25′一36°56′之间,东西长727公里,南北宽552公里,莽莽秦岭之南坡。总面积236667平方公里。秦岭横贯北境,林海涛涛的原始森林是国家生物基因库。地形以西北高,主峰牛背梁海拔28021米;东南低,社川河谷最低海拔541米。从西北向东南,山脉延伸尤如五指,唐代诗人贾岛笔下“一山末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真实的描绘了柞水“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土石山区地貌。中部是海拔800--1500米的中低山川,以乾佑河、社川河两大水系为主,有川道平地及青秀山峦,有地壳运动,海底台升的喀斯特地貌及海底海螺化石沉积。有金山粮仓著称的鱼米之乡,亦有商贾云集的古镇,还有筹备未开采的铁山、银矿。从西北主峰的苍松林海到中南的经济林带及茂密的农桑,柞水是绿色的植物库,瑶草山青,琪花药香。从排水自然地貌特色看,中草药的生成优势优于太白山,更优于关中平原,最主要的一条是柞水处秦岭南坡带,有数次地壳运动变化,年代不同褶皱形态各异,方向不一形成的小区域地形,构成动植物不同生态环境,药物种类繁多。

气候特征

柞水为中国西北东线内陆地区,兼有南北气候带的特征,北部属暖温带,东南部属北亚热带,整个县域属亚热带和温暖带两个气候的过渡地带,植被繁衍群落差异明显。人常说,“高一支不一样”。“六月太阳晒半边,即气候影响植物带垂直和平行分布特点明显。适宜多种类植物群,,原始种类保留与繁衍、进化、生长,是有利于各种药物生长的基地,自然形成天然药库。全年日照18602小时,最冷平均气温02℃,最热平均气温236℃。极端最高气温371℃,最低一139℃,无霜期209天,年降水量742mm,最大降水量12259mm(83年),最小降水量5676mm(76年),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夏无枯暑,冬无严寒,宜长、短日照和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的植物发育生长。

河流分布

县境内山青水长,水多药丰。有溪流大小7320条,水域面积占28万亩,河流总长56934公里。其中10公里以上50条,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有9条。平水年计算,全县地表水总流量654亿。”,人均占水量4100m3”,为全地区人均32倍,是陕西河网密度大,水资源丰沣县之一。主要有乾佑河,金井河,金钱河,社川河,洛河,流域山高谷深,比降大。如乾伯河,流长1316公里,年经流量251亿m3,汇水面积86576平方公里,悬落差1037m,最大流量1094m3/S;金钱河,流长133公里,年径流量277亿m3,汇水面积104146平方公里,悬落差1696。最大流量1565m3/S,利用水能发电和水力资源丰富。更有甚者,这丰泞的水源是中草药滋生的优越条件。水是生物的摇篮,有水才有药,水多药更丰。如水生药物就有浮萍、水松、耦、鱼类、鳝、鳖、青蛙、檐蜍、娃娃鱼;阴湿地有木贼、九头鸟;溪流沟涧也有卷柏、石泽兰、石针、石茶、老君丹;沼泽地普遍生长莆黄、鱼腥草、灯芯草、夏枯草等等枚不胜举。

经济发展

柞水历届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资源优势,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多次派考察组到外地考察,也聘请了许多专家和领导,进行反复论证。目前,柞水的旅游产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以生态观光和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开发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发展目标非常明确。柞水县围绕建设陕西生态旅游名县的奋斗目标,突出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特色定位,按照一带三区一镇,(乾佑河百里生态景观带,溶洞、县城、牛背梁景区,凤凰古镇)的空间布局加快了龙头景区、重点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初步构筑起了功能配套、设施完善、要素齐全的大旅游框架。随着西柞高速公路的开通,柞水旅游将以全新的态势融入陕西旅游大循环。

产业主导作用日益凸显。年接待游客量由2000年的23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5万人,年均增长17%,旅游直接收入从2000年的40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105万元,年均增长215%。本县居民出游呈上升态势,本地居民旅游支出“十五”末比2000年同期增长350%。旅游总收入由2001年的300万元增长到2005年的2000万元,旅游总收入年均递增45%。旅游总收入占全县GDP的比重由04%增长到29%,旅游业已成为主导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按照“一带三区一镇”的总体布局,启动了总投资达56亿元的林丰、龙王沟、高砭沟、秦楚古道等旅游景点开发和乾佑镇百里绿色长廊建设工程,建成了百神庙、三道井、七里峡、云台山等一批景点。牛背梁森林公园获得批准,溶洞AAA级国家风景区和省级地质公园项目己上报待批。县城“穿衣戴帽”工程已完成楼房改造;东坡森林公园道路建设和护栏已完成,成为居民休闲游乐的绝佳去处;凤凰古镇制定了保护方案,目前正在修订完善。同时,溶洞国债项目的完工,使“一带三区一镇”的大旅游格局日显雏形。

“十五”期间柞水县旅游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西康铁路的开通极大拉近了西安一级客源市场与柞水县的距离,提高了景区的可进入性;县内开通了火车站到溶洞景区的班车,基本实现了使目标游客随到随走。旅游咨询及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备。“一带三区一镇”的大旅游格局日渐雏形,在龙头景区的带动下,牛背梁和县城旅游功能区的开发和凤凰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已提上重要议程,并已着手开发。农家乐、水上娱乐等项目,多点开花。

溶洞品牌效应日趋明显。经过多年积极累和“十五”期间的努力,溶洞旅游已成为柞水旅游的主要品牌。柞水溶洞在西安地区一直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西康铁路开通后,大量游客慕名而来,经过2004年灯光改造后的柞水溶洞更加受到游客青睐。在周边溶洞类旅游替代产品迭出的情况下,柞水溶洞仍是游客首选,景区于1999年被中国洞协评为“中国十大名洞”之一,来柞水的游客不断增多。

旅游资源

柞水溶洞“西北一绝”

柞水溶洞风景名胜区,位于城南15公里处,全景区25平方公里,有大小溶洞118个,已开发了天佛洞、百神洞、风洞、对峰台、千年古银杏树和乾佑河漂流等景点项目,1990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9年被评为“中国名洞”。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鬼斧神工的自然杰作令游客惊叹不已,被誉为“西北一绝”。

柞水牛背梁生态旅游区“天然氧吧”

柞水牛背梁生态旅游区,位于县城北25公里处,集雄秀幽奥于一身,这里是水的源头、花的海洋、绿的世界、动植物的乐园。苍山奇峰、清溪碧潭、寂谷密林、峭壁险崖等自然景观比比皆是,被誉为“天然氧吧、城市之肺”,是寻幽探奇、森林疗养、登山科考的理想之地。

终南山秦楚古道

终南山秦楚古道,南起柞水境内的花门楼,北至长安辖地天都池,属历史上贯通秦楚咽喉要道——“义谷道”中的一段。由于此段处于横断南北的秦岭脊背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锻造了十分明显的南北自然风景边际。走在古道上南北眺望,万亩草甸、十里杜鹃、千亩腰竹、冰川遗迹等自然景观尽收眼底。加之古道历史悠久,留下了以唐王李世民和诗仙李太白为代表的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足迹与传奇,这些丰富的文化积淀,使古道成为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旅游发展

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围绕产业要素,初步构建柞水旅游产业体系,经过5年的努力,使以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在全县GDP以及财政收入占有较大份额。

柞水旅游产业发展思路——依托西安、错位选择、突出特色、借势发展

依托西安:就是柞水的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定位在西安,并把西安做为发展平台,借助西安的资金、人才和经验来发展旅游。

错位选择:就是选择的旅游产品,必须是西安及关中一带所没有的,而且难以替代,作为西安及关中一线旅游产品的有效补充。

突出特色:就是突出区位、生态、资源特色,以“西安人的度假村”为主题,打造融入自然、休闲度假的生态旅游品牌。

借势发展:就是主动接受辐射,自觉把柞水的旅游资源置于全市、全省乃至西北地区的大市场中去开发,作为若干市级、省级精品路线上的一个点去开发,融入到西安为中心的全省大旅游循环中去,借助大环境的带动谋求发展。

柞水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一带三区一镇一带:就是北起黄花岭,南至石瓮镇的乾佑河百里生态景观带。重点抓好的项目主要有乾佑河沿线绿化、民居改造和民俗村建设项目等。

三区:牛背梁景区,重点抓好的项目主要有牛背梁森林公园、林丰锦苑盘古山庄、龙王沟度假山庄、高砭沟修仙度假项目、安沟大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基地项目和秦楚古道项目等。县城景区,主要有五华山森林公园项目、城区功能配套项目、蓄水游乐等休闲娱乐项目、高客运输公司和盘龙生态产业园等。溶洞景区,主要有陕西省溶洞地质公园、溶洞深度开发项目等。

一镇:即凤凰古镇,主要有凤凰古镇恢复、保护开发项目等。

景区景点

柞水对峰台

对峰台景区包括:钢钎刺咽喉、仙居处、海拔、天然石观音、定风洞、少林气功、滴水观音等等。

对峰台是柞水久享盛名岿峻壮丽的山峰之一。来溶洞观光的人,都要行至山下眺望赞赏,它“赛似俄眉,胜似华山”,被当地群众称为“奇峰”。

对峰台,在县城南35里的石瓮乡,奇峰突兀,险峻难攀,峰顶建有娘娘庙。两傍双峰耸峙,西北侧山下有洞,据百神洞有碑载:相传明代中叶,“洞吼三日,忽然划开,有神水,祈雨多应。”

相传在宋朝的真宗天喜年间,当地名士和群众在对峰台建修祖师庙三年。到元朝末年的一天,一个樵夫去笔架山砍柴,休息的时候背靠山,面向对峰台,忽然瞧见对峰台的山峁上有一妇人面向东在那里梳头。他甚感奇怪,梳头不在家里,却到山顶梳什么头。心里这么想,但并未在意。第二天吃过早饭拿起砍刀仍到此山砍柴,不停地砍,砍了捆,捆了砍,当他就地休息时,忽然又瞧见那妇人在梳头,他又惊奇又畏惧,便一口气跑回有对众人说:“对峰台有一妇人在梳头”。大家听了甚感奇怪,认为是菩萨显圣。故于明代在此山修建了观音娘娘庙。中为南海观世音娘娘,身坐莲花台,金身鼎冠;前为齐天大圣像;左边为送子娘娘;右边为三肖娘娘。陈设有香炉、油灯、铁器、签筒和签簿;左边有锣鼓各一面,两壁绘有壁画。格子门窗,门枋刻有对联上为:此山就是普陀山,何必远来求神仙;下为:祗要凡民心向善,回心转意就是仙。

在旧时建庙后四乡香客甚多,每逢初一、十五,老公求寿,老妪引媳妇求子,年轻夫妇领着儿女还愿;商人求财,农夫默佑五谷丰登,香烟飘渺,各有其求;而且每年于二月二和九月十八日过盛会两次,每次三天,请僧诵经。为了招待香客,在山下的西干沟修建公馆三间,设有总管、司帐、接待人员。

对峰台是县境一大奇观,人云:“四峰排漱,八仞列平”。前峰笔架山,形似笔架胜似笔架,两山背弯,中山直垒,远近眺望,墨油油地一顶两角。后峰桃二山,长得似桃非桃,就象五月仙佻,青山红崖,现出桃子本相。东、南、北三方,有八个山头向着对峰台;乾佑河,西干沟河,东干沟河三水绕着对峰台向东流去。

相传,对峰台原叫避风台,庙门向东,东风再大,把尘土吹得打旋涡,庙对点灯而灯焰丝毫不动,据说是山里边有两颗避风珠的缘故。

对峰台山腰有一条通向山峰和西干沟的小道,相传,在宋末朝廷腐败,遮民百姓负担过重,农民造反四起,大举义旗反抗,有一徐氏,丈夫被官军掠去充军,儿女被杀害,自身逃出虎口,被迫无奈,集众造反。朝廷派兵清剿徐寡妇,徐氏领兵路过此道,遇一青年妇人坐在山腰,一脚从这山踩着那山不让经过,徐氏只得领兵返转,顺乾佑河而下。所以这条小道名叫长腿弯。

对峰台的名胜甚多,东有鱼洞,清明至谷雨之间洞里出鱼,年产一万余斤。1980年因修路而毁。南边西干沟有九三洞、探奇洞、玉瑕洞和马鞍子,奇景可观,十分吸引人。西有百神洞,洞内有二龙戏珠、龙潭、地下河等,近年来去洞观景的人不绝于途。东北有佛爷洞、风洞、天洞,洞内有过风楼、滴水崖、阎王碥、青龙潭、大阳坡、小阳坡、头天门、八亩田、莲花池、万人坑、陈杨二道、棺材石、二天门、秦岭坑、吊洞等。真是山峰雄伟,美景壮观,峻峰壁垒,洞洞成群,山水如画,这边独好。

柞水东甘沟古银杏树

柞水县石瓮镇东甘沟有一对盘根错节的银杏树,一雌一雄,当地人称"夫妻"银杏树。如今它俩已经走过1700多年的风雨历程,依然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这对"夫妻"银杏树生长在柞水县石瓮镇东甘沟村。据考证,两棵树相距7米,根系盘结,枝丫交错,如一对夫妇手挽着手,头挨着头,亲密地窃窃私语。雌树高达45米,胸围85米,覆盖面积420平方米,生长旺盛,枝繁叶茂,年产白果600余公斤左右;而雄树高达44米,胸围71米,覆盖面积410平方米,树冠似一把撑开的巨伞,遮天蔽日,年产白果450公斤左右。

漂亮的雪景美丽的山城

银杏树果实营养价值很高,富含蛋白质、淀粉和多种维生素,可药用、食用,有通便、镇咳、明目、祛痰和解毒等功效,同时又可以镇静、治疗冠心病和各种心血管疾病,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随着气温逐渐降低,该县终于迎来入冬的第一场雪。13日,看着县城被漂亮的白雪所包裹,驴友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踏着冬天的足迹,来到能俯看县城全景的寨子沟,寻找盼望已久的冬景。放眼望去,整个县城已披上节日的盛装,旁边的小树上几只喜鹊飞上枝头,一片美丽的画卷顿时浮现眼前,好像中国传统新春的气息已经来到。

地方小吃

腊肉炒粉皮

腊肉炒粉皮是的传统名菜,腊肉香而不腻,粉皮滑软爽口,是佐酒的佳肴。《重修县志》中有载“年节时,家稍宽裕者,无不宰猪,腌以盐,熏以烟,即为腊肉”。柞水的腊肉炒粉皮不同与饭店、宾馆里的腊肉炒粉带,它是选用上好的腊肉和洁白的洋芋粉精工细作而成。

将选好的腊肉,最好是猪后臀肉,肥瘦都有,用温水洗净,放在铁锅里煮熟,切成薄片待用。洋芋粉放大碗内,放盐、水适量,鲜蛋一枚,搅拦成糊状。锅置火上,把粉糊制成硬币厚的粉皮,将其切成菱形方块待用。置炒锅,放腊肉烤炒,沥出油来时,放葱、姜略炒,再放青椒、粉皮翻炒,出锅时放蒜泥即好。成菜香气四溢,爽滑可口,腊肉棕红,粉皮白中微黄,色美味香,营养丰富,回味悠长,是招待宾朋的首选菜肴。粉皮的厚薄程度,亦可展示主妇的厨艺。

柞水小炒

柞水小炒原料:

精瘦肉4两、土豆1个、红薯粉条、木耳、青椒少许、 葱、姜、盐、料酒、味精、鸡蛋、粉面。

制作:

1 土豆去皮切丝,精瘦肉切丝加盐,料酒入味,加蛋清,粉面上浆,红薯粉条热水泡软,木耳、青椒切丝。

2 锅上火烧热加油半斤烧三四成热下肉丝滑散, 捞出待用。

3 锅留底油下葱、姜呛锅, 加入土豆、木耳、青椒丝、肉丝、粉条、盐、料酒翻炒熟加味精出锅装盘。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柞水县位列第15名。

2020年12月2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柞水县榜上有名。

2020年11月4日,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柞水县为首批陕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0年11月,“2020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市”榜单新鲜出炉,柞水县位列第29名。

2020年10月,柞水县入选第一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

2020年9月,2020中国综合生活质量百佳县市榜单发布,柞水县排位第80名。

2020年8月24日,农业农村部推选柞水县作为“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

2020年6月,柞水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长征片区(红二十五军))。

2019年3月,柞水县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川陕片区)。

2018年11月21日,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公布,柞水县入围

2018年9月,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柞水县在列。

2009年1月23日,柞水县上榜第二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石吊兰,出自《植物名实图考》。拼音名:ShíDiàoLán。英文名:FewflowerLysionotus,FewflowerLysionotusHerb,HerbofFewflowerLysionotus。别名:黑乌骨、石豇豆、石泽兰、小泽兰、岩豇豆、岩石茶、岩泽兰、岩石兰、巴岩草、肺红草、瓜子草、石花、产后茶、山泽兰、石三七、石虎、岩参、石豇豆、石杨梅、岩头三七、岩条子、竹勿刺、员兰、地楷杷。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石吊兰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sionotuspauciflorusMaxim

1《植物名实图考》:通肢节,治跌打,酒病。

2《草木便方》:消痰,追毒,化食,养阴血。治风湿气肿,头闷眼花,诸虚。

3《分类草药性》:治吐血,腰膝痛,去风除湿,跌打损伤。

4《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5《四川武隆药植图志》:治妇女血气病。

 铃兰(学名:Convallaria majalis Linn):又名君影草、山谷百合,风铃草,是铃兰属中唯一的种。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铃兰的药用价值,供大家参考!

 铃兰的药用价值

 性味:《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甘苦,温,有毒。

 功能主治:温阳利水,活血祛风。治心力衰竭,浮肿,劳伤,崩漏,白带,跌打损伤。

 《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温阳利水。治心脏病引起的心跳次数增加,心力衰竭,浮肿。

 《陕西中草药》:强心利尿,活血去风,滋阴理气。治风湿性心脏病,克山病,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力衰竭,丹毒,紫癜,跌打损伤,劳伤,崩漏,白带。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研粉冲,2分。外用:煎水洗或烧灰研粉调敷。

 全草每次03克,每日量为10克,水冲服。

 注意:《陕西中草药》:本品有毒,勿过量。急性心肌炎、心内膜炎忌用。

 附方:

 治丹毒:铃兰50克。煎水洗。

 治紫癜:铃兰适量,烧灰研粉,菜油调涂。

 治跌打损伤:铃兰15克,红三七10克,红白二丸五分,四块瓦25克。水煎服,黄酒为引。

 治崩漏白带:铃兰、益母草各15克。红白鸡冠花、红毛七各10克,红花75克,石泽兰5克。水煎服,黄酒为引。(选方出《陕西中草药》)

 治充血性心力衰竭:以铃兰10%酊剂内服,每次1毫升,日服4次;连服3日后改为维持量,每日服1毫升。

 化学成分:全草含铃兰毒甙、铃兰毒醇甙、铃兰毒原甙、去葡萄糖墙花毒甙、3β,5β,11α,14β-四羟基-卡烯-20(22)内酯-3α-L-鼠李糖甙、萝藦甙元-3-o-α-L-鼠李糖甙、铃兰黄酮甙、3′,4′,5,7-四羟基黄酮醇-3-β-D-半乳糖甙、3′,4′,5,7-四羟基黄烷醇以及万年青皂甙元与异万年青皂甙元。

 花含铃兰毒甙002%、铃兰毒醇甙、铃兰皂甙A、铃兰皂甙B、葡萄糖铃兰皂甙A、葡萄糖铃兰皂甙B、铃兰皂甙C、铃兰皂甙D、去葡萄糖墙花毒甙、白屈菜酸。

 铃兰的栽培技术

 选地

 铃兰喜阴凉、潮湿环境,耐寒。铃兰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但肥沃疏松的土壤,生长健壮,枝叶繁茂,花朵香气浓。因此要选择中等或中上等肥力,微酸性土壤,半阴、半阳地段较适宜。

 季节

 铃兰展叶后随之抽葶,展叶前是栽培铃兰的最佳时期。秋季叶片枯萎后,封冻前也可栽培,以春季栽培为佳。

 株距

 首先要平整土地、深翻30厘米,土壤瘠薄可每平方米施农家肥4~5公斤,畦栽可使面,畦宽15米,长因地块决定。密度为30厘米×20厘米适宜,垄栽垄宽30厘米,株距15厘米为宜。

 栽培实生苗时,由于小苗根嫩,栽培时要细心,株距可以密些;深度以苗尖露出地面2厘米。成龄苗栽培,可在早春地衣化冻20厘米左右随起苗随栽培成活率高,当年可以有部分植株开花结实,栽培时根系要舒展,覆土深度在2~3厘米,踏实,干旱时要交透水、封埯,移栽时要清理根系,对过多的根茎剪下做繁殖种根用。

 管理

 栽植实生苗重点要铲除杂草。特别是苗根要勤铲、浅铲,防止松动苗木。

 成龄苗主要是松土、保墒、干旱时浇水,防止杂草丛生。如土壤肥力不足,在叶片枯萎后或萌芽浅施一次农家肥,多年生地块由于根茎伸长、潜芽较多、密度增加,此时对多密苗进行适当疏苗。可采用深铲、深越办法杀苗及人工间苗。

 病虫防治

 铃兰在栽培区,没有发现病虫害,一般不用药剂防治。

  中文学名 :铃兰

  拉丁语学名:Convallaria majalis L

  中文别名 :草玉玲、君影草、香水花、鹿铃、小芦铃、草寸香、糜子菜、扫帚糜子、芦藜花、

  英文名字 :lily of the valley(谷中百合)、lady-tears(圣母之泪)、

  ladder to heaven(天堂之梯)

  铃兰落花在风中飞舞的样子就像下雪一样,因此铃兰的草原也被人们称为"银白色的天堂"

  类别

  界: 植物界 Plantae

  门: 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纲: 单子叶植物纲 Liliopsida

  目: 天门冬目 Asparagales

  科: 假叶树科 Ruscaceae

  或者 百合科

  属: 铃兰属 Convallaria

  种: 铃兰 C majalis

  多年生球根花卉

  简介

  铃兰原种分布遍及亚洲、欧洲及北美,特别是较高纬度,像我国东北林区和陕西秦岭都有野生。多生于深山幽谷及林缘草丛中。铃兰是一种名贵的香料植物,它的花可以提取高级芳香精油。

  铃兰的花为小型钟状花,生于花茎顶端呈总状花序偏向一侧。花朵乳白色悬垂若铃串,一茎着花6~10朵,莹洁高贵,精雅绝伦。香韵浓郁,盈盈浮动,幽沁肺腑,令人陶醉。

  分布地区

  国内分布: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宁夏、浙江和湖南。

  于山地阴湿地带之林下或林缘灌丛。

  国外分布:朝鲜、日本至欧洲、北美洲也很常见。

  海 拔:800~2500米

  形态特征

  铃兰有多分枝匍匐于地的根状茎。春天从根茎先端的顶芽长出2~3枚窄卵形或广披针形具弧状脉的叶片,基部有数枚鞘状膜质鳞片叶互抱,花茎从鞘状叶内抽出。入秋结圆球形深宝石红色浆果,有毒,内有种子4~6粒。是一种优良的盆栽观赏植物,通常用于花坛和小切花,亦可作地被植物,其叶常被利用做插花材料。花期一般都在初夏4~5月,果期于6月。

  铃兰植株矮小,高20厘米左右,地下有多分枝而平展的根状茎。春天从根茎先端的顶芽长出2~3枚卵形或窄卵形具弧状脉的叶片,基部抱有数枚鞘状叶;具有多分枝的根茎。叶2—3枚,基生,卵圆形,具光泽。花钟状,下垂,总状花序,着花6—10朵,乳白色。

  植株矮小,花茎从鞘状叶内抽出,着小花6~10朵,香气浓郁,是一种优良的盆栽观赏植物,通常用于花坛和小切花,亦可作地被植物。浆果暗红色,有毒。

  多年生草本,高达30厘米。根状茎细长,匍匐。叶2枚,椭圆形,长13~15厘米,宽7~7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稍狭窄;叶柄长约16厘米,呈鞘状互相抱着,基部有数枚鞘状的膜质鳞片。花葶由鳞片腋伸出;总状花序偏向一侧;苞片披针形,膜质;花乳白色,阔钟形,下垂,长约7毫米,宽约1厘米;花被先端6裂,裂片卵状三角形;雄蕊6;花柱比花被短。浆果球形,热后红色。种子椭圆形,扁平,4~6颗。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态习性

  喜凉爽、湿润及散射光及半阴的环境,耐寒性强,忌炎热干燥。喜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要求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沙质。夏季休眠。

  性喜凉爽湿润和半阴的环境;在温度较低的条件下,阳光直射也可繁育开花。极耐寒,忌炎热,气温30℃以上时植株叶片会过早枯黄,在南方需栽植在较高海拔、无酷暑的地方。喜富含腐殖质、湿润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忌干旱。喜微酸性土壤,在中性和微碱性土壤中也能正常生长。

  品种分类

  除了常见的白花外,变种有大花铃兰及红花铃兰。特别是大花铃兰,在四月间会从一对深绿色长椭圆形叶子上伸出弯曲优雅的花梗,绽开清香纯白的花朵。除单瓣,更有重瓣铃兰品种。有的园艺杂种呈现斑叶,称为斑叶铃兰。

  铃兰花语

  纯洁·幸福的到来、幸福降临、吉祥和好运

  这种有香味的小花,在法国的婚礼上常常可以看到。送这种花给新娘,是表示祝福新人「幸福的到来」。大概是因为这种形状像小钟似的小花,令人联想到换起幸福的小铃铛吧!另外,也因为铃兰的生长地域不大,又被称为「山谷百合」,给人一股「纯洁清新」的感觉。

  如铃兰诞生的忧伤传说一样,铃兰的幸福会来得格外艰难,并且伴随着隐约的宿命的忧伤。铃兰的守候是风中星星若有若无的叹息,茫然而幽静,只有有心才能感应;铃兰的气质如同风中女子坚贞温婉的爱的信仰一般纯粹剔透,只有凝神才能浅尝。

  如果你不能从夜风中捕捉轻如星星叹息的铃兰幽香,又如何能循香而至来到铃兰绽放的山谷?如果你不是倾心守护,怎能刚好在铃兰时光走到它身边?铃兰的守候只为最有心的人,铃兰随风轻扣的乐声只有最爱它的人才能听见。为了获得真爱,铃兰在寂寞山谷等待自己春天的到来……铃兰花只伴着五月的春风开放,她的花语是幸福再来(return of happiness)。

  铃兰是芬兰、瑞典、南斯拉夫的国花,在法国的婚礼上常常可以看到。送这种花给新娘,是祝贺新人幸福的到来。大概是因为这种形状像小钟似的小花,令人联想到唤起幸福的小铃铛吧。在友情交往中,铃兰历来表示“幸福、纯洁、处女”的骄傲,“幸福赐予纯情的少女”等美好的祝愿。

  铃兰的传说

  传说,在森林守护神圣雷欧纳德死亡的土地上,开出了白色又具有香味的铃兰。铃兰绽放在那块冰凉的土地上,就是圣雷欧纳德的化身...一束束密生的小花,让人联想到,她是不是有个一股「抓住幸福」的强烈意念呢?!

  在古老的苏塞克斯的传说中,勇士圣雷纳德(St Leonard)决心为民除害,在森林中与邪恶的巨龙拼杀,最后精疲力竭与毒龙同归于尽。而他死后的土地上,长出了开白色小花犹如玉铃的散播芬芳的铃兰。那块冰冷土地上独自绽放的铃兰就是圣雷欧纳德的化身,凝聚了他的血液和精魂。根据这个传说,把铃兰花赠给亲朋好友,幸福之神就会降临到收花人。

  乌克兰有个美丽的传说,说是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的姑娘,痴心等待远征的爱人,思念的泪水滴落在林间草地,变成那芳馨四溢的铃兰。也有人说那是白雪公主断了的珍珠项链洒落的珠子,还有人说那是7个小矮人的小小灯笼。还有一个传说是一个叫“琅得什”(俄文中铃兰的音)的少年,为了他的爱人“维丝娜”(俄文中春天的意思)离他而去而伤心欲绝,少年的泪水变成了白色的花朵,而少年破碎的心流出的鲜血变成了铃兰艳红的浆果。铃兰是古时候北欧神话传说中日出女神之花,是用来献给日出女神的鲜花。铃兰也是北美印地安人的圣花。浪漫的法国人还有一个专门的“铃兰节”,在五月的“铃兰节”那天法国人互赠铃兰小花,象征吉祥和好运。

  园林用途

  落叶林下、林缘和林间空地及建筑物背面最好的喜半阴的地被植物。也可与其它花卉配置于花坛和花境。

  铃兰植株矮小,幽雅清丽,芳香宜人,是一种优良的地被和盆栽植物。有乳白、粉红和斑叶品种。入秋时红果娇艳,十分诱人。

  铃兰株形小巧,花香怡人,红果妖艳,清丽优雅,似低头含羞的少女,因此深得少男少女的宠爱。

  铃兰是十分理想的盆栽及花坛、花境、草坪用花,也可用于切花栽培及地被植物。

  重点:

  由于所有花朵都向下绽开,当切花使用时,应以细铁丝和透明胶带特别处理,让花朵看起来比较明显。

  药用价值

  铃兰全草入药。夏季果实成熟后,采收全草,除去泥土,晒干。

  铃兰不仅能净化空气,而且能抑制结核菌、肺炎双球菌、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

  性味归经

  苦,温。有毒。

  出处《东北药植志》

  拼音名 Línɡ Lán

  别名草玉铃(《中国植物图鉴》),香水花、芦藜花、鹿铃草(《东北药植志》),糜子菜、扫帚糜子、草玉兰(《辽宁经济植物志》),铃铛花、小芦藜(《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草寸香(《陕西中草药》)。

  功能主治

  强心,利尿。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房纤颤,由高血压病及肾炎引起的左心衰竭。

  用法用量

  全草每次03克,每日量为10克,水冲服。

  附方

  ①治丹毒:铃兰一两。煎水洗。

  ②治紫癜:铃兰适量,烧灰研粉,菜油调涂。

  ③治跌打损伤:铃兰三钱,红三七二钱,红白二丸五分,四块瓦五钱。水煎服,黄酒为引。

  ④治崩漏白带:铃兰、益母草各三钱。红白鸡冠花、红毛七各二钱,红花一钱五分,石泽兰一钱。水煎服,黄酒为引。(选方出《陕西中草药》)

  栽培繁殖

  以分割根状茎及根茎末端的小鳞茎繁殖,春秋季均可,以11月最好。其根茎上有大小不等的幼芽,秋季地上部枯萎后掘起根状茎,将每个顶芽带一段根茎剪切下来栽植,就能成一新株。肥大的芽分株后翌年春可开花,小的需隔1年后开花。秋季从红熟的浆果中洗出种子,可直接播在露地的苗床上,第二年春天发芽。

  铃兰喜半荫、湿润、凉爽环境,耐寒冷,忌炎热。只要有适当的阴凉条件,就会以散布根茎的方式迅速繁殖。遮荫以及潮湿肥沃的土壤是栽好的重要条件,以含腐殖质及砂质土壤为理想,这类土壤既肥沃又疏水。近代工厂温室商品生产,都采用无污染栽培,以提高花卉质量和产量,避免偏施氮肥过多,并少用铵态氮肥,值得注意和重视。

  常在春、秋两季切分根状茎或萌芽切成段另行栽培,即分株繁殖。种植地以深耕肥沃为好。3~4年后换地再栽,或与其他花卉轮作。栽植株行距25~30厘米,每丛2~3个芽,覆土深5~6厘米。生长期应经常保持土壤疏松湿润,早春和秋末各施一次充分发酵的追肥。开花前有适当阳光,花后较耐荫蔽,秋末落叶后,供促成栽培时,割取根冠,置2~3摄氏度室内,经2~3周低温处理,取出上盆置背风向荫处,于所需花期前5周移入12~14摄氏度温室中,适当浇水并置暗处,经10~15天后逐渐向光处,室温升至20摄氏度,底温22摄氏度,并增加浇水和追肥,经3周便可开花。促成栽培如不给低温和黑暗,常不萌发或虽萌发而花葶与叶生长不整齐,有碍观赏。

  栽植覆土5厘米以上,栽后浇透水。春季萌发后,每15天追肥1次,天旱时注意浇水,花茎抽出后停止施肥;花凋谢后及时剪去花梗,再追肥1~2次。晚秋地上部枯萎后,覆盖腐叶、牛粪,保护根茎及其休眠芽露地越冬。地栽需每隔3~4年分栽一次。盆栽多选择肥装而硕大的根茎芽,每盆栽4~5个芽,需每年换盆一次。促成栽培:将低温处理过的根茎栽植,整个栽培期间温度维持在18~20℃左右,注意肥水管理,保持土壤湿润,约一个月可以开花。有褐斑病危害,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洒。

  2至3年进行一次分株繁殖;晚秋,俟植株地上部分枯萎后,掘起根状茎端的幼芽进行分株种植。大型幼芽分株后,翌春开花,小型者隔年后开花。铃兰地下根茎的顶端有花芽和叶芽,花芽钝圆锥形、肥短,第二年即可开花;叶芽长圆锥形、尖瘦,在第三年才可开花。第一分株最好留4~6只芽,其中既有花芽也有叶芽,种在深耕、肥沃地上为好。也可在秋后至来春3月上旬期间,将根状茎分割成几段,每段各带4至6只芽,伤口涂抹一些草木灰或硫磺粉,穴内盖土约5厘米。如育种或从远地引种时,可用种子繁殖,秋天下种,翌春发芽。

  管理铃兰要施足基肥。春季萌芽后,每隔7~10天浇稀释的腐熟饼肥一次,当出现花梗、花谢及秋季后各施液肥一次。开花后宜及早剪掉茎枝,仰使养分集中供给根茎。露地在越冬时,可在地面盖草或细土以防寒冻。

  如果盆栽可在11月掘出有芽的根茎放在3℃~5℃下贮藏14~21天,然后取出栽在盆钵内,但不使它见光,温度保持在12~14℃,待幼芽出土后才使它见光,此时温度控制在20~22℃之间。然后适当浇水和追肥。培育恰当的话,以后便可开花。如不事先给予低温和黑暗处理,常使叶片生长参差不齐、花草不得萌发。

  铃兰生性强健,管理粗放,若春季萌芽后经常施用腐熟的饼肥,则开花茂盛,花葶抽出后停止施肥,花谢后恢复施肥1~2次能促其根状茎萌发新蘖。一般用分割根状茎进行繁殖。于秋季将母株带芽的根状茎切段栽种,精心养护即成活。亦可将根基部生出的萌蘖割下来进行分栽,但繁殖率较低。

  繁殖采集

  1、生长在山坡阴面,林下,林缘的草地上。

  2、选择阴面山坡,腐殖质比较厚的林间,草地。等高线或横山打带,带宽15m,带间距2 m,行穴距50x20cm。刨穴,碎土,镇压,呈馒头形。

  3、用种子或根茎繁殖 秋季把种子条播在穴内,复土,镇压,盖树叶。或春天把根状茎切成段,栽在穴内,镇压,盖上树叶。

  4、第二年春天出苗后,间苗,每穴2-3株。撤树叶,通风,透光,拔除病株,弱株。

  5、采集 果实成熟后,采收全草,除去泥土,晒干。

  虫害防治

  繁殖一般都用分株法,宜在秋天连根茎用利刀切割便可。原生地野生种往往是成群生长,很少有病虫害侵袭。温室种植易滋生病虫侵害,经常见的是茎腐、炭疽、叶斑等真菌病害。平时要定期用铜素杀菌剂防治,并严禁从病株上采种繁殖,一旦发现病株,要立即销毁清除,以防传播蔓延。

  病虫害:如有褐斑病,用75%百菌清可湿粉剂700倍液喷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0621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3
下一篇2023-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