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名人有哪些

云南的名人有哪些,第1张

1、聂耳 

聂耳(公元1912~1935年)原名守信,字子艺,一作紫艺。祖籍玉溪,生于昆明。中学时代即加入共青团,参加革命活动。1930年到上海,次年考入"日月歌舞社"任小提琴师。1933年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积极参加进步音乐、戏剧、**的创作和演出活动,并以"黑天使"的笔名发表艺术评论。1935年取道日本赴苏联,不幸于7月17日在日本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溺水逝世。

2、郑和

郑和原姓马,小字三保,回族,昆明人。明初入宫为宦官,赐姓郑。后从侍燕王朱棣,有功而被升为内宫监太监。世称"三保太监"。1405-1433年,郑和率27,800余人,分62艘宝船,先后七次下西洋,南至爪哇、西至波斯湾和红海、最远到赤道以南非洲东海岸,历经39个国家和地区,航程达10余万公里。

此航海创举,比葡萄牙人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还早80多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00年。对中国的航海事业具有伟大的贡献。 

3、皮逻阁

皮逻阁(公元697~748年)南诏第四代王,据胡蔚本《南诏野史》载,他于唐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即位, 天宝七载(公元748年)卒,在位20年。他在位期间,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并吞了其他五诏,使洱海地区统归南诏管辖,将王都从巍山迁至大理,当时称为太和城。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他入京朝贡,受到唐玄宗的礼遇,加封为"特进云南王、越国公、开府仪同三司"。其后又加封"上柱国",并赐"龟兹乐一部"及金佛像等。 

4、龙云

龙云(公元1884~1962年)原名登云,字志舟,昭通人,彝族。原为唐继部将,1927年胡若愚等发动兵变改组省政府成功,龙云相继任云南省常务委员员主席、38军军长、云南省政府主席、13路军总指挥、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主任委员、滇黔绥靖公署主任。抗日战争时期,组织第58军、第60军参加中原抗日,后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陆军副总司令等职。

5、唐继尧

唐继尧 (公元1883~1927年)字萤赓,别号东大陆主人,会泽人,清痒生。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同盟会员。1909年回滇后历任清陆军督练公所参谋处提调、陆军讲武堂教官、监督、新军管长。1912年率军北伐,任贵州都督,次年调任云南都督。19015年与蔡锷等通电全国反对袁世凯称帝,任护国都督兼第三军总司令。

扩展资料

云南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人类。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即彩云之南、七彩云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 

云南国土总面积394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8位,总人口47705万人(2016年)   ,是中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下辖8个市、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

抖音陕西黑娃是西安人。具体如下:

黑娃热爱美食、关心时事、关注民生、热爱家乡……,他一步步的从一位“路人网络”变成了“微博大V”,他是知名美食博主、视频播主、资讯视频自媒体,也曾获得2018年新浪陕西十大自媒体人称号。

他从小到大不曾离开西安这片土地,也一直用行动去反馈这份爱恋。小学在大新巷小学,中学在远东二中,大学在西安文理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安记录了他的成长,他也记录了西安的时光。

公众人物分类

自愿性公众人物是指在主观上追求或放任自己成为公众人物并在客观上成为公众人物的人。例如体育明星等人物,在主观上具有希望或放任自己被一般社会公众所熟知,在客观上已经为公众熟知,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非自愿性公众人物,是指往往没有追求或放任出名或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结果的主观意图,而是由于具有新闻价值的重大事件的发生,经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而成为公众熟知的与这件事件有联系或牵连的人。

以上资料参考—公众人物

人类起源,包括中国人的起源,既是一个被世人无限揣测、幻想科学之问,更是一个宏大的哲学问题。古代民众多沉溺于浪漫的宗教故事,认为是神创造了人。

西方人幻想出上帝创世的场景,中国人则建构出了女娲造人的传说。

当历史进入启蒙时代之后,人类开始尝试着用科学态度去探索自己的起源之谜,一时间各种学说叠出,其中以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影响最大,并成为最为世人所普遍接受的理论。

此后在很长的时间内,人们形成了一种普遍的认知:现代人是从古猿人发展而来的,中国人也遵循着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现代人这样的演进路线,然而新近发表的一系列科学研究却指出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一、传统学界对于人类起源的揣测

由于受到“进化论”学说的影响,根据世界范围内收集到的古代人属生物的化石和考古遗迹,古人类学者、考古学者在分析之后,作出以下四种具有明显进化层次的分期、分类。

在中国境内,尚未发现猿人和能人的化石,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是在云南省距今170万年前元谋人(也有人认为其不超过73万年),他属于直立人,我们熟知的其它的古人类,如蓝田人(陕西,距今约75万年)、北京人(北京,距今约50万年)以及和县人(安徽,距今约30万年前)等也都属于直立人。

在直立人之后,中国也发现了很多早期智人生存的遗迹,如大荔人、丁村人、徐家窑人等“早期智人”,继而出现的是“晚期智人”,如柳江人、山顶洞人,就是通常所说的现代人类。

科学家通过上述的、缓慢进化化石链条,得出了中国人是不断进化的结论,而且这种进化是线性向前的。

与中国相同的是,非洲、西亚、欧洲等地也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古人类化石,同样也呈现出“不断进化”趋势。于是在1984年,中科院的吴新智博士和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科学家通过对比分析世界各地区古人类化石的形态异同,一起提出了“多地区进化假说”。

“多地区进化假说”主张现代类型的人类并非源于同一个祖先,而分别起源于中国、非洲等四个地区,各自相对独立,不同程度地连续进化,互相有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即“杂交”),认为现在世界各地的人类,包括中国在内,是多点起源的结果。

这是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并一度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认知。

我们从小到大,所看到的教材就是基于上述理论的进行编纂的。然而,不久之后,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全新的理论,遂颠仆前说,成为一种对人类起源的全新解释。

所谓“新技术”,即把分子生物学的作为研究手段引入古人类学的研究,依次来进行人类起源的探索。

1987年,以美国科学家威尔逊(ACWilson)为首各地学者首开新发,他们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根据对现代人群胎盘细胞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的分析,进行逆推,提出地球上所有的现代人类来自共同的祖先,是大约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个妇女,并根据《圣经》文本中的叙述,把这个女性祖先命名为“夏娃”。

威尔逊等人既然“找到了”夏娃,也就是提出了有别于多地起源的“单一起源论”。此后,得益于这一开创性方法的出现,各国科学家也纷纷效仿,开始了各地的古人类研究,于是“多区起源论”的权威性开始动摇。

2001年5月,学界权威期刊《Science》刊发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人员金力教授等及其全球合作伙伴的研究成果。

通过12万条染色体的比对,金力教授等发现东亚人的祖先并不是四五十万年前前的北京人,并发现东亚人体内有79万年前非洲人特有的遗传标记,它进一步表明来自非洲的人群完全取代了原来居住在中国的古人类。他们推论,东亚人的祖先大约是在6万多年前从非洲到达东南亚一带,然后北迁入中国。这一重要的科研成果,震动了中国学术界。

继金力教授之后,国内的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等研究单位不断深入研究,或中国科学家与国际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进行合作研究,近些年大致形成了以下的共识:

东亚人的祖先来源于非洲,先由非洲迁入两河地区,再沿喜马拉雅山南麓进入东南亚一带,继而进入中国内地。

在此过程中,除极为少量混血之外,原来的远古人族群大都被驱赶、屠杀。

可以说,外迁人种几乎完全取代了“原住民”,成为东亚大地上的新族群,并且成为今日汉族等民族的中国人、蒙古人、朝鲜人和日本人等东亚民族的共同的祖先。

2019年4到5月,国际权威期刊《Nature》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相继发表先后刊登两篇论文,表示已解开汉藏语系的起源之谜。两篇文章都指出,汉藏语系起源于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

“语系”是历史比较语言学者根据各自语言的亲属关系进行的分类,汉藏语系(Sino-Tibetan),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余种之一,主要包括汉语、藏语、缅甸语、彝语、壮语等语种。关于汉藏语系起源的探索不仅能够丰富语言学的研究,更能够揭示古人类的迁徙之路。

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和国外合作者在发表于《Nature》上的文章综合运用语言学、考古学、遗传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认为汉藏语系的起源与演化与仰韶文化及马家窑遗址的发展有密切关联,汉语语族、藏缅语族分流时间在5900年前。

《国家科学院院刊》刊登的是法、德等国研究团队的研究论文,该文认为汉藏语系起源于9000年前种植粟的农业人口,他们生活在磁山文化晚期和仰韶文化早期的黄河流域。

总所周知,距今约一万年前,人类进入了“农业革命”时期,中国大地上出现了种植粟或稻米的农业生产模式,其中磁山文化、仰韶文化便是一个活跃在黄土高原西部典型的粟作农业文化类型。

特别是在仰韶文化期内,北方地区的生产技术获得进一步发展,当地人口快速增长,部分先民迁徙到四川盆地,再向西进入青藏高原,向南进入缅甸。

来自中国北方黄河流域西部的先民人口将农业技术和语言文化带到了当地,在与各自所在地的土著文化相互融合之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化成说着汉语、藏语、缅甸等语言的文化群体。

数千年前的这次北方粟作农业族群南迁之路,恰好与六万年前的北上之路重合,不同的是,当年的北上之路是我们的祖先取代古人类的之途,此次南下之路是黄河流域的先民南传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之举。

过去我们通常认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人类是分别独自演化而来的,但新近一系列的跨学科的研究,提出了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扩散至全球的新论断。

该新论断认为:东亚族群自六万年前才来到中国境内,很快取代了本地原有的各种古人类,并迅速扩散到东亚全境,成为今日东亚的主要族群的祖先。

在黄土高原孕育出农业文明之后,我们的先民们又向西南迁徙,继而形成了现在的汉语、藏语和缅甸语的群体。

除向南迁徙之外,黄河流域西部的粟作农业族群还有向黄河流域东部扩张的表现,是为黄帝炎帝的传说。

在整合北方之后,来自于黄河北方的粟作农业族群又与来自南方的稻作农业族群进行了长达数千年的争斗,最终混一而成为“华夏”。

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是网友总结的中国方言最难懂排行榜。2013年12月,网友在微博上发布“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排名,温州话排名第一。

但该问题较为片面,所以备受争议。

中文名

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

外文名

China's top ten most obscure dialects

发布时间

2013年12月

性质

非官方

概况

该问题复杂,而且备受争论。先确定是在讨论“汉语”,排除壮语、维吾尔语、蒙古语等少数民族语言。

首先,我们先把闽语、客家话、湘乡语、吴语、徽语、赣语、晋语和官话都设定为同一种语言底下的不同方言变体(先忽略语言片不同造成的理解困难);

其次,以各“方言”为母语的人数是多少,人数少就说明理解该“方言”的人群少,人数多就说明理解人群多(比如理解“徽语”的人比理解“吴语”的人少);

第二,这些“方言”和共同语“普通话”的差异多大,差异大说明潜在理解人群少,差异小说明潜在理解人群多(比如东北话对会普通话的人来说理解基本没太大问题);

第三,这个问题的参照物不完整,上面涉及的基本上对外交流较多,或者说外来人口较多的地区,而实际上,难懂的方言应该产生于对外交流需求较少的偏僻地区,由于外来人口少,很少有外人需要和当地人交流所以没有难懂的感觉。

最后,某一特定“方言”的传媒会影响到它在国内的受理解度(如粤语的传播媒体就比“客家语”发达的多,因此“粤语”的受了理解度一般认为比“客家语”高)。

结论:该帖不全面。

一、要是把闽语、客家话、湘语、吴语、徽语、赣语和晋语定义为和汉语官话同个层次,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的话,就应该把所有官话的不同方言去除掉,如东北话、天津话、山东话和四川话,因为这几种官话虽和普通话有或大或小的差别,但对大部分会普通话的人来说理解起来都不太困难;

二、要是把闽语、客家话、湘语、吴语、徽语、赣语和晋语定义为是不同于汉语官话的语言的话,就应该把所有非官话的语言以及下属方言变体全部移除,即除东北话、天津话、山东话和四川话外全部去除。

在这份“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中,闽南语列居第二,随后苏州话,入选理由是“闽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估计没有语言天赋的人,就是在福建待上一辈子可能都听不懂闽南话”。对这几句点评,不少在闽南待过的外地网友都深有感触。外省网友“@海岛渔人”在泉州工作了很多年,至今听不懂闽南话。

排行榜

第一:温州话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讲鬼话。

在中国最难懂十大方言中,温州话排行第一。[1]

据说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部队相互之间联系由于保密需要,都是派两个温州人,进行电话或者步话机联系,而日本鬼子的情报部门,总是也翻译不出这发音极其复杂的温州话,可以说当时的温州人就像美国大片中的风语者一样,为抗战胜利起到了相当大作用。(出自《温州话》一书的作者沈克成先生)

同时,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温州话起到了极好的保密作用。当时越军有很多特工,我军用过普通话、广东话,都被敌军破译了。在1985年1月15日的中越边界遭遇战前的部署会上,首长要求连队用温州话通讯,之后,所有排长级干部身边的通讯员全部换成了温州人,最终,惊心动魄的“115”战役取得大捷。战后的总结会上,首长还表扬了温州话方言作战的保密性很强。[2]

在美剧《盲点》中,温州话因其难懂的特点,被称为“恶魔之语”。[3]

第二:闽南语-潮州话

潮州话(Tiê-chiu-uē),亦称为潮汕话,分布于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潮汕地区(潮州市、揭阳市、汕头市、丰顺县)及海外以东南亚为主的潮人聚集地。

潮语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语法特殊、词汇丰富、音韵独特、古语义多等。如现代汉语是四声拼读,但潮语仍保留着八音拼读的语音系统,发音复杂,以前有十六音(实为十六声母)之说,如今是八音,而且土话掺杂太多,外人不易学到;潮语中客人叫人客,母鸡叫鸡母,台风叫风台,步行叫行路,铁锅叫鼎,瓶子叫樽等等;潮语中古汉语保留较完整,潮语一字多义,一个“食”字,几乎包括了喝、吃、饮、吮、吸等所有的口腔饮食动作,如食(吸)烟、食(喝)酒、食(啃)蔗、食(饮)水等,而这些又各自有自己的发音。

潮语古朴典雅,并且具备上述特点,早已引起海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使得研究潮州话的人很多,有关潮州话的专著、字典、词典也很多。潮语已经为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重视。《潮州音字典》,以及《潮语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语言的专著。潮语的一整套文读系统,已逐步与现代汉语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使潮声既保留自己特有的音韵,又不致生涩难懂。

“潮州九县,县县有语”,说的是旧潮州府所属九县,每一个县的潮州话语都带有不同的特点。这也体现了潮州话内部的差异性。

对于潮州话难以破解的神秘程度,坊间还有一个传言是:当年中方援越军人在越战中,为使通讯信号不被美军破获,就曾让许多潮州籍士兵使用潮州话作为通讯用语,效果奇佳。

潮州话具有八音(现代汉语官话方言为四音),较古老的字典有《潮语十五音》,此后又有《潮汕字典》,近代又有潮语八音以及各种研究的著述。[1]

第三:粤语

粤语根源于古代中原雅言,具有九声六调,较完美地保留古汉语特征,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语言。在学术界,它是除普通话外唯一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的中国语言。粤语的发音铿锵有力,音调诙谐,给人感觉好似在唱歌,但能听懂粤语,对非本土人还是难度极大的,有很多词汇发音和普通话差别非常大。大家在广东电台标准粤语(广州话),而香港地区的粤语并非正宗,对上字幕是比较容易学的,毕竟是标准粤语,但粤语有很多地区性方言,普语对于两广人民来说都是难以听懂的,因为普语很难听懂,跟广州话完全搭不上边。在广州等地呆一段时间你会逐渐明白并喜欢上这种吸引力强大的语言。

另外,潮语讲到的“客人叫人客,母鸡叫鸡母”以及“食(吸)烟、食(啃)蔗、食(饮)水等”,在粤语亦有用到。

难懂指数95,上口指数3。[1]

第四:客家话

客家语言一般认为在南宋便初步定型,直到20世纪才开始定名为客家话。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其归属至汉语方言,或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特别在中国国内,被认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语言学术研究中,以梅州市区(梅江区、梅县区)梅城口音的梅州话为代表,但现实中惠阳话影响较大;在台湾以四县腔为代表。[1]

客家话分布地图

第五:闽南语-雷州话

雷州话发音和泰语非常类似,本地人会说雷州话的大多都能听懂泰国话(母语使用者更正:并不相似,本地人也大多听不懂,泰语里有许多巴利词语,雷州话和潮汕话倒是有些共通之处)。

难懂指数9,上口指数3。[1]

第六:闽东语

闽东语区共有18个市、县,大致包括历史上的福州府和福宁府两府的属地。这一带在元初曾同属福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福州路为福州府,府治福州,辖13县,相当于现代18县、市的规模。明成化九年(1473年),福安、宁德、霞浦等县始划出设福宁州,直隶布政司管辖;到清雍正二年(1724年),福宁州为府,政治区域的一致,长期共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有了语言共性,形成闽东语的共同特点,福清和平潭的闽东话在音韵及词汇上带有一些闽南语的特征,这是闽东方言其它地方方言所没有的。

第七:吴语-苏州话

苏州话体现了浓浓的古意和一种书卷气。苏州人说“不”为“弗”,句子结尾语气词不用“了”而用“哉”,“你”用“乃”,“时候”用“辰光”,“东西”用“物事”,“午饭”用“昼饭”,“晚了”用“晏”,“于是”用“乃么”,舒服叫“适意”和“惬意”,玩用“孛相/白相“,藏用”囥”,洗用“汏”。

苏州话历来被称为“吴侬软语”,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软”,尤其女孩子说来更为动听。在同属吴语的其他几种方言中,等都不如苏州话来得温软。有句俗话说宁听苏州人吵架,不听宁波人说话,充分说明了苏州话的“软糯”。

难懂指数8,上口指数4。[1]

第八:吴语-上海话

上海话

上海话和同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的苏州话、嘉兴话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近代以来吴语太湖片的宁波话对上海话的影响是最大的。

上海人说“不”为“勿”,你用”侬“,“时候”用“辰光”,“东西”用“物事”,“晚了”用“晏”,舒服叫“适意”和“写意”,玩用“孛相/白相“,藏用”囥”,洗用“汏”。[1]

上海话难懂指数75,上口指数6。

第九:陕西话

陕西话(这是个不存在的伪概念,陕西方言包括陕北的晋语,关中的中原官话关中片以及陕南的西南官话)。

陕西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从陕西方言中我们既可以窥视到古老的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人溢于言表的真情实感。由于陕西地理特点是东西狭窄南北长,各地方言土语大不相同,甚至同一句话,因咬音轻重语速缓急不同而内容涵义不同。

难懂指数65,上口指数6。[1]

第十:四川话(西南官话)

四川话在西南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属于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语音、词汇、语法等和普通话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而以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四川话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36个韵母、4个声调,还有韵母儿化现象。由于四川人口众多,而且外出打工的人也很多,使得四川方言让很多人熟知。

四川话分布地图

四川话难懂指数5,上口指数6。[1]

其他方言

湖北咸宁话及江苏南通话

据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经用过咸宁话做明文密码。咸宁话难懂程度,不夸张地说,咸宁城西和城北都不一定能够完全听懂。在外地人听来,咸宁话如同日语,不知所云。由于地方发展的局限性,咸宁话没有像吴侬软话,潮汕话,粤语,客家话那样传播开来。

除了湖北咸宁,使用江淮官话的江苏南通方言也特别难懂,外地人常用外国语来调侃。实则据史书记载,南通地区古为流放犯人之地,因而南通地区的方言“杂糅”了全国各地的方音,接而演变成后来独有的南通方言,南通地区五县(县级市)一市一区,各个地方的方言又特别不同,辨识度区分较大,方言中有的保存着古语,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终究因方言难懂,让外地人常常以日语韩语等其他国家语言来“混淆视听”。

张家港方言

张家港市隶属江苏的苏州市,有8个镇和1农业示范区,有多种方言,主要分为:澄东话、虞西话、老沙话、崇明话、江北话5种[4]。张家港方言以难以听懂著称,很多外地人都说张家港方言听起来像日语,一点也听不明白[5]。不但外地人听不懂张家港方言,就是张家港本地人,其他的几种方言也不一定能听懂。比如相邻的大新镇和锦丰镇。大新镇讲的是老沙话,而锦丰镇讲的是崇明话,这两种方言就有很大不同。例如“哥哥”口语为“阿哥”,老沙话叫“阿大”,崇明话叫“阿姑”,所以两镇虽然只差十几公里,但用方言交流的话还是有很大的障碍。

世界三大通用语言分别是汉语、英语、西班牙语,这三大语言因为使用人群广泛,而且容易被人所接受,所以被誉为三大通用语言。汉语的主要使用人群是中国人,当然,随着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使用汉语的人群也逐渐增多,并且在世界各地,也有着很多的汉语培训班出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汉语的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英语作为世界三大通用语言,无可置疑,因为英语的使用人群,是面向全世界的。有争议的是西班牙语,但是现在有很多国家,西班牙语也是通用的。忘不掉前任怎么办?那就去挽回啊!幸福都是靠自己争取的!时光过的很快,指不定哪一天我们就老了,别到时留给自己的全是遗憾。

当然,在挽回之前,你首先要辨别这段感情值不值得你挽回,所以你一定要花点时间慎重反思一下你们之间的分手原因到底是什么。

分手原因有很多,可能是两个人性格不合、可能是父母反对、可能是长期异地感情变淡、也可能是原则性的问题,例如一方出轨、家暴、长期欺骗等等。但是当你遇到原则性问题导致分手时,你就要慎重思考这段感情值不值得你挽回了,这时候如果你盲目的去挽回,那么可能会给自己身心带来更大的伤害。

当你分析完原因之后,觉得自己确实忘不了前任,那就着手准备挽回吧!一般来说,只要你们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双方的分手原因也不涉及什么原则性问题,都可以通过努力解决问题、改善自己的不足来挽回。)当对方看到你的改变后可能就会回心转意。

用对方法,并且付诸行动,那么复合的几率还是很高的!所以,如果你忘不了前任的话,就朝着复合目标勇敢前进吧!可千万不要轻易放弃!

(上面两段中的好几个观点都说的太绝对,也许看到你文章的当下,你是给了他们信心了,但是后期一交流,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那你觉得他们还会有信心吗?)

进行挽回前,把握好自己的心态很关键。

当你过分在意一件事的时候,会导致你在处理相关事情时方寸大乱,越乱越出错。所以如果你过分期待复合这个结果的话,反而会事与愿违,期望落空。

再者,即便你再不舍,你们两个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没有过度关心对方的立场了。所以不管他是否在接触新的女生,或者和谁出去玩,你都无权干涉。这个时候,你应该做的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降低对对方的需求感。如果你没有从心底接受你们已经分手的事实,那么又如何真正重归于好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0360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7
下一篇2023-10-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