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创作风格

鲁迅的创作风格,第1张

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
赵燕婷
提要:鲁迅的作品具有凝练,简洁,顿挫而又富有回味的语言风格,是中国文学的精品本文通过对鲁迅作品的语言分析,试图寻找鲁迅的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的成因以此透视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变在经典作家笔下是如何进行的,并且试图启发这样一种思考,即白话文的普及运用到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地丰富它和发展它
关键词:鲁迅 作品 白话文 语言风格
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而且是现代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准确,简洁而又极为丰富,因而具备足够的弹性,恰到好处地表现种种思维的,情感的节奏,使行文富有韵味而魅力无穷
本文主要从虚词运用,文言句式和词汇的运用等方面考察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
一 虚词的大量使用
虚词有助于表达深沉曲折的意思,妙用虚词,既能长话短说又别具韵味
例1 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
"至于"二字若不用,也通但"黯然泣下"四个字却不能表达尽"黯然……终于泣下"的动态,而这一动态恰恰重现了刘和珍君的情感过程,真切动人
"此后不曾相见",是普通自然的表达方式然而,鲁迅先生在这里是痛悼刘和珍君,苦苦追忆往事,连用虚词"似乎","就"显得何其认真!"似乎"二字又传达出了这种信息:刘和珍君并没有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也许没见,也许见了但不曾注意尤显出刘和珍君的沉静而不凡同样的这几层意思,若不采用虚词表达,则不但用字太多,行文也会不够紧凑而显得"薄",当然无法锁定这种深沉的感情
2 但从别一方面来看,这书的再来,或者也不是无意义(《译文序跋集·序》)
大量地使用虚词是鲁迅作品的一大特色,很多人凭这一点就能认出他的作品来有人觉得他的作品因此而不顺口不通畅但事实上,鲁迅先生大量使用虚词恰恰是力求准确力求简洁的必然结果,也是使得文脉不被打断,有节奏有缓急地顺畅而下的重要手段
"或者也不是无意义"似乎和"也许有点意义"差不多但是前者包含了更多的疲惫,无奈和执着的希望与作者所说的"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合拍,道尽了一种欲语还休的沧桑和虚微但坚定的执着这与双重否定句的独特效果有关,下面再谈
3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 (《野草·雪》)
"……否耶 "是文言虚词运用的典型例证鲁迅在这里用,有和"博识的人们"开玩笑的调子,也暗暗地埋了讥讽的意思:你们博识的人认为他单调,他可并不以此为不幸啊!
鲁迅是白话文运动的一员大将,但他并不排斥文言的借鉴使用,使行文更加生辉
4正唯其皮不白,鼻不高而偏要"的呵吗呢",并且一句里有许多的"的"字,这才是为后世诟病的今日的中国的我辈(《而已集·当陶无庆君的绘画展览时》)
这句话的末尾,连用三个"的"字,使得句子变得笨拙并且滑稽,是鲁迅先生故意安排嘲弄那些一句话里用许多"的"字的人在同一句话中就安排了嘲讽,不但犀利,也是他行文凝练的原因这是鲁迅对虚词运用自如的一个结果
二 文言句法以及古语词的使用
白话文运动刚开始起步的时候,面对着极大的语言荒芜后人也许觉得那时只不过用话记下事情来就是了,实际却是极困难的有鲁迅当时的话为证:"现在的文学家,哲学家,政论家,以及一切普通人,要想表现现在中国社会已有的新的关系,新的现象,新的事物,新的观念,就差不多人人都要做仓颉这就是说,要天天创造新的字眼,新的句法实际生活的要求就是这样"(《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
邹恬先生指出:"五四"小说语言与传统语言是两种迥然不同的小说语言"五四"小说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其意义不在于白话通俗易懂,易于为读者接受,这一点传统白话小说也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而是创造了一种适应新的内容,反映新的审美要求,具有不同艺术功能和艺术表现力的语言它的出现是一种新的文学语言的诞生,标志着小说语言现代化的开始此外,"五四"小说还实现了一个变革,即以书面语言代替口头语言传统小说受说书影响,口语化程度比较高,它便于讲述,易于理解而"五四"小说语言有它所传递的内容规定,必须更精致,更含蓄,构造更复杂,层次更丰富它需要读者坐在案边反复仔细地思索领略,咀嚼回味[1]
邹恬先生所指出的这种变革,逼迫着"五四"作家们作出好的语言安排在运用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策略时,文言句法和古汉语词汇是鲁迅语言表达的后备部队,因为他"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二心集·答北斗杂志社问》),所以在表达不利的情况下,宁可向古人借用语言
有人认为鲁迅的文章"文言杂糅",且不谈这"文言杂糅"该如何定义,用今天的语言规范去衡量"五四"时期的语言,这本身是一种颠倒因为我们现在的汉语规范正是"五四"以及以后的作家们不断进行语言尝试的结果是他们历尽辛苦为我们开拓的语言天地,现在我们坐享其成,不但不努力去寻求汉语的更为美好的明天,在陷入日甚一日对汉语的麻木里的同时,置前辈的努力于不顾,甚至还指责他们的奋斗,实在值得深思!
下面是鲁迅作品中几个使用文言句法的例子:
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就有:
1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味"名词活用如动词用"深味"这很经济的两个字就更能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句子的后部"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这里的两个"的"字拉长了句子的后部,使之成为句子的重心这种时而极省俭笔墨,时而多加字数使句子具有了一种时缓时急的节奏感,而文言的单音节字正有助于这种节奏的实现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面"名词活用如动词,使句子紧凑
3其一是手枪,立仆
"立仆"两个单音节词,是文言用法
4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
"为……所……"被动用法属文言结构,但在现代汉语中也不时被用到这可能与现代作家们的使用有关
在《阿Q正传》中也有典型的文言用法:
5所以者何 就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
这里用"所以者何 "比"为什么会这样呢 "更富有讽刺以及调侃意味
在鲁迅的作品中,常常会有点文言的影子,当然,本来文言与白话的分界就很难说有一些文言句式,虚词是在今天也常常用到的,再举两例:
6这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了祖国而死在可萨克兵的矛尖上,已经七十五年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野草·希望》)
7国粹家者,保存国粹者也;而国粹者,我的胡子是也(《坟·说胡须》)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在找不到恰当的字眼的时候,宁可向古人学习,盼望总会有人读得懂这个倾向在小说语言里,比较突出这当然与小说这个文体更注重艺术性,也更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有关
1后来一想到,就使我很愧恧(《彷徨·伤逝》)
愧恧:惭愧宋司马光《为庞相公让官表》:"是用夙宵愧恧,寤寐兢忧"[2]
2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彷徨·祝福》)
歆享:神灵享受供物《史记·孝文本纪》:"上帝神明未歆享,天下人民未有嗛志"[3]
蹒跚:旋行貌,徘徊貌又写作" 跚"
五代范资《玉堂闲话·高辇》:"梦见一老僧著屐,於卧榻上 跚而行"[4]
3他两眼更发出闪闪的光来,钉一般看定阔亭的眼,使阔亭的眼光赶紧辟易了(《彷徨·长明灯》)
辟易:退避,避开《史记·项羽本纪》:"……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5]
4"我知道的,熄了也还在"他忽又现出阴鸷的笑容,但是立即收敛了……(《长明灯》)
阴鸷:阴险凶狠《资治通鉴·汉宣帝神爵四年》:" 严延年为治阴鸷酷烈"[6]
5准此,可见如果将"差不多说"锻炼罗织起来……(《呐喊·端午节》)
准此:按照这样办理旧时常用于对下级及平级的公文明代亦用于诰命清俞樾《茶香室丛钞·钦此钦遵》:"今公牍中有'准此'二字,惟上司行属员用之"[7]
6我愕然了(《呐喊·故乡》)
愕然:惊讶貌 《 史记·黥布列传》:"楚使者在,方急责英布发兵,舍传舍……布愕然"[8]
7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朝花夕拾〉小引》)
幻化:犹言变化,变幻《列子·周穆王》:"……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9]
8"我们上县去,送他忤逆!"
忤逆常含有两层意思:(1)冒犯,违抗《后汉书·陈蕃传》:"附从者升进,忤逆者中伤"
(2)不孝顺明沈榜《宛署杂记·圣谕》:"三月,说与百姓每:孝亲敬长,不许忤逆,犯了不饶"[10]
9 但他又立刻觉得对于孩子有些抱歉了,重复回头,目送她独自茕茕的出去;耳朵里听得木片声(《呐喊·幸福的家庭》)
茕茕 :孤零貌《左传·哀公十六年》"茕茕,余在疚"[11]
10 (1)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记念刘和珍君》)
(2)我装作无所闻见模样,以图欺骗自己,总算已从地狱出离(《华盖集·碰壁之后》)
出离:(1)犹佛家所谓涅盘(2)犹超出(3)走出,离开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一齐观瞻,见个书生,出离人群"[12]
上面所引用的鲁迅的两句话分别使用(2),(3)义项
由于鲁迅的学识广博,在行文的时候有多方得宜正如"出离"一词的使用,其独特给人以深刻印象鲁迅还同样用过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大"字,这里引用李瑞山先生的一段评论文字:
作者常以这样的词语用在诗中:《复仇(其二)》中的"大欢喜","大悲悯","大痛楚";《死火》中的"大火聚",特别是《失掉的好地狱》中的"醉心的大乐","遍身有大光辉","运大谋略,布大罗网","大威权"等这里用的"大"字,多是模仿古代汉译佛经的语气(据《野草》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单行本《失掉的好地狱》注释2)这当然与有的诗作涉及到佛经的内容有关,但也可以说是作者喜欢这种构词方式并创造性地运用于散文诗中,以增强词语的表现力和感情色彩作者在写《自言自语》时就这样用过,如《我的父亲》中:"大安静大沉寂的死,应该听他慢慢到来谁敢乱嚷,是大过失";从而抒发了作者的愤激,悲慨,痛切的感情一个单字,习闻常见,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与一定的词语相结合,就变得如此传神,能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感情看似单调平淡,实乃意蕴丰富,反映了作者锤炼语言的功力在《野草》中,这样严谨的句法结构和凝练而传神的词语是很多的这对于作品深沉含蓄的风格的形成,给了很大的助力[13]
三 双重否定的使用以及鲁迅语言的节奏
鲁迅喜欢说"不",即使在表达"是"的时候,他宁可用双重否定来代替一个肯定双重否定的使用有力地烘托出作者孤冷的心境,在自述心路历程的时候,作用尤其明显举《〈呐喊〉自序》中的几例如下:
1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2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
3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
双重否定句的运用,使句子读起来不那么顺畅,似乎有碍于好的表达然而事实上,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恰恰是那么一种讲不清楚又不得不讲的,伤心不愿示人的厚重的痛楚这种痛楚是时代与生存本身的悖论,是忘不掉丢不开的魔障这种感觉正是在这种不那么顺畅的表达中被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在行文的过程中设置障碍,让读者感受被迫停顿,再次被迫停顿;被否定,再次被否定的挫折,才能模拟出这样的一种心态,使之在阅读过程中短暂而又连续地发生,并且随着双重否定句的不断出现使得这种过程不断地被重复,逐渐强烈,表达的效果也就越来越显著;也正是由于这种不顺畅,使读者在阅读的不断停顿中得到思维以及感觉的逐渐扩大的空间
这种不顺畅的感觉,其实不仅是由双重否定句引起的前面提到的虚词的大量使用,古汉语句法和词汇的使用都使得鲁迅的文章缺少了让人眼睛一亮的明丽和一读到底的痛快而这种不顺畅不是因为炼字的功夫不够,而是因为鲁迅在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程度上的苛刻要求
鲁迅的作品成为公认的中国语文的精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沿承了中国语文的传统——尽管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他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艺术感使他的行文能够考虑到中国读者的传统的阅读习惯,而这种新与旧的连接点就是行文的节奏
周作人曾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提到中国人是一个很爱音乐的民族,这在大众表现于对戏曲的喜爱;在知识阶层则还表现在行文的韵律,节奏
行文的节奏,有语言的节奏,有感情的节奏,有思维的节奏节奏的流驶,很容易让人进入一种跃动的游戏状态,使写作和阅读都变得富有趣味感情的节奏和思维的节奏与文章构思关系较大,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倾向关系密切而语言本身的节奏,则是由作者运用语言的自如程度所决定的下面仅举几例,略谈一谈鲁迅作品中语言所蕴有的节奏感:
1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彷徨·祝福》)
"不如所料","竟如所料","恰如所料"三个词形成了一种节奏,使得这个复杂的表达显得悦人耳目一些,因此不那么讨厌
2所以凡有时髦女子所表现的神气,是在招摇,也在固守,在罗致,也在抵御,像一切异性的亲人,也像一切异性的敌人,她在喜欢,也正在恼怒(《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少女》)
排比,对比的穿插使用,把这种矛盾性极强,戏剧性极强的性格特征大致概括了出来
3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起头;要转劝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呐喊·狂人日记》)
"起头"和"下手",由于用字相对而形成一种节奏感
4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故乡》)
排比的运用更有助于表达一种强烈的不满和无奈
此外,"在鲁迅作品中,反复这种形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14]王希杰先生在《鲁迅作品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反复》一文中充分论述了这一问题
5 在现在的环境中,人们忙于生活,无暇来看长篇,自然也是短篇小说繁生的很大原因之一只顷刻间,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用数顷刻,遂知种种作风,种种作者,种种所写的人和物和事状,所得也颇不少的(《〈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
划线句紧凑而具文言风采,句前,句后则相对有较缓之感这种近乎由白话渐入文言,由文言渐入白话的写法使得文章词句时缓时急,比一缓到底的白话要有回味些,简洁些鲁迅对于这种节奏感的把握,我认为是他的文章能够恰当表达出他的情感,他的想法的关键上面所提到的虚词运用,文言句法和词汇的使用,双重否定句式的运用也是服务于这种节奏的完善的
尽管鲁迅的作品并不算人见人爱,但是它独特,清新,丰富和有回味,这是中国语文的骄傲而鲁迅的这种把深沉,敏感,广博和热爱融入语言,为后人开拓新的美的语言空间,是中国人的骄傲而是否能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对于中国语文的建设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注释
[1]《邹恬中国现代文学论集》第一编鲁迅和"五四"小说,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页
[2]《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版(以下同)第七册第664页"愧恧"条
[3]《汉语大词典》第六册第1462页"歆享"条
[4]《汉语大词典》第十册第538页"蹒跚"条,第五义项
[5]《汉语大词典》第十册第486页"辟易"条,第一义项
[6]《汉语大词典》第十一册第1038页"阴鸷"条
[7]《汉语大词典》第二册第427页"准此"条
[8]《汉语大词典》第七册第659页"愕然"条
[9]《汉语大词典》第四册第427页"幻化"条,第一义项
[10]《汉语大词典》第七册第432页"忤逆"条
[11]《汉语大词典》第七册第201页"茕茕"
[12]《汉语大词典》第二册第505页"出离"条
[13]《鲁迅创作艺术谈》,南开大学中文系鲁迅研究室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版第250,251页
[14]《王希杰修辞学论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392页
参考文献
《邹恬中国现代文学论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版
《鲁迅创作艺术谈》,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版
《王希杰修辞学论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版
南京大学中文系暑期课题研究培训班论文集
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699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