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做简要赏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做简要赏析,第1张

“我寄愁心与明月”是说我把自己的那份对你的担忧托付给明月(让它陪伴你一直到夜郎的西部)。这句诗给无感情的明月赋予人的感情,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远赴偏壤之地的对友人的担忧和思念之情。

全文内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代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白话翻译: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怀化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鲍照(约415年~470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北部),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鲍照有一妹鲍令晖,也善文学鲍照创作以诗为主,今存204首。《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

况。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艺术形式上,大力学习和写作乐府诗,存80余首,有三言、五言、七言和杂言等多种形式。五言诗讲究骈俪,圆稳流利,内容丰富,感情饱满。七言诗变逐句用韵为隔句押韵,并可自由换韵,拓广了七言诗的创作道路。他的乐府诗突破了传统乐府格律而极富创造,思想深沉含蓄,意境清新幽邃,语言容量大,节奏变化多,辞藻华美流畅,抒情淋漓尽致,并具有民歌特色。沈德潜曰:“明远乐府,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后太白往往效之”(《古诗源》卷十一)。《芜城赋》借广陵在汉代的繁荣和今时的荒凉来抒发怀古之幽情,被视为六朝抒情小赋代表作之一。散文基本上属于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抒情议论融合,文气跌宕,辞藻绚丽,兼有骈散之长。

李白 行路难(其一) 与鲍照 拟行路难(其六) 在思想感情上的相同点:

这两首诗的共同处是诗人不能为国家效力,做贡献而感到惋惜。

不同点:

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表达的是一种信心,一种自信,而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表达的是沉痛的感情。

虽然鲍照的生活极其坎坷,但他原本家境贫寒,在当时严格的门阀制度下也能脱颖而出。归根结底,他很努力。他对自己有信心,不愿意埋没自己的才华。但他的诗在生前就有一定的名气,甚至对后来的诗人有很大的影响。

这些来自互联网。

他在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艺术风格典雅豪放,是继承了建安的“人品”传统。在艺术形式上,他乐于学习和创作乐府诗。至今仍有80多首不同形式的诗歌。他的五言诗内容丰富,感情丰富。七言诗要求每隔一句要押韵,押韵可以自由变换,拓宽了七言诗的创作道路。他的创作风格是对乐府诗的创新,突破了传统乐府诗的常规。他很有创意,语言能力很强,情节变化显著,读起来很流畅,有一定的民歌特色。

《包季峻》在明代广为流传,但其注释是在清末。但是,这个人的评论并没有发表。最后一版是2012年版的《鲍照笔记》。

鲍照墓位于今天的拓增集村。墓地被封锁了。有时高达2米多。墓地朝南。墓园前还有一座纪念碑,高2米,宽1米。刻有“南宋参军鲍墓”字样。此碑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

后人的评论很多,包括杜甫的一首诗。《春忆李白》年,他们认为李白的诗有其飘逸的风格,这也是对鲍照的高度赞扬。

鲍照的名句

南宋的鲍照对这一时期的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虽然不满,但没有直接表达不满。相反,他委婉地用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他站在圣人的高度看社会,讲过很多名句。

这些来自互联网。

在《冀北门行一代》这首诗里,他曾说,只有社会动荡,才能脱离朝臣之礼,只有天下大乱,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忠厚善良。这句话看似简单,却也说明了一个道理。不幸考验朋友的真诚。当你需要危险的时候,那些留下来帮助你的人是你真正的朋友。这虽是君之道,也是民之道。

《一代东门之旅》,环顾四周,杂草丛生,树木枯萎,但树枝仍在风中摇曳。异地旅游的游客看到这一幕都会感到痛苦。这句名句用的是“用坚强的意志制造场面”的方法,把“大风吹邱琳”比喻成游客在外旅游的悲惨场面。第一句还在写场景,下一句就开始抒发感情,用场景来抒发感情,表达游客对家乡的向往和对当今悲惨生活的感受。

中兴宋,梅花虽美,也只能开一会儿。竹叶以蓝色为主,但能保持几千年。通过两者的对比,突出了竹子朴实无华的性格,从而赞美那些始终保持本色的人或事。这种对比和对比的手法,是一种巧妙的布局手法。

在这首诗里,那些学识浅薄的儒生,只能固守经典,却不知所措,缺乏生活方式。形容那些不讲道理的书呆子。

鲍照的诗

作为南宋著名的文学家,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和赋各有许多名篇,但他的主要成就是诗歌。不言而喻,18首“准——难走”的诗绝对是他诗歌的巅峰。在其他鲜为人知的诗歌中,也有一些佳作,如《戴白头吟》,道出了诗人对不公平经历的不满,意义深远。

这些来自互联网。

智者气节如红丝绳,高洁如玉瓶冰。我很惭愧我早就失去了那些感觉,但无尽的遗憾一直伴随着我,直到今天。大家都不会怀念过去的好。这是世界形势。如果有一天你变得软弱,那么你将无法帮助你。只要人没落了,你再有多大的成就,也入不了别人的眼。那些小人就像老鼠一样,像苍蝇一样爬来爬去,肆意的说三道四。野鸭虽有五大优点,仍被宰杀,但黄鹂无用,成为珍禽。今天的皇帝从远近招人,留下那些后来的继承皇位,真是痛苦。自从自由以来,有能力的人都被异化了。有很多人和你一样,却还在叹息和愤怒。

在这首诗的前两句中,有两个比喻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正直和尊严,但一个人仍然受到毫无根据的怀疑。在官场,只要犯一点小错,就会身败名裂。诗人讨厌那些小人物,就像无用的苍蝇,借野鸭黄鹂。从人们珍惜黄鹂这件事可以看出,人情只对新的好,对旧的不好。此后又用六个典故进一步说明君主不重用知识分子,让人感到害怕。最后我得出结论,这种现象从古至今都是这样的。谁也改变不了。只有一个人独自感叹。

鲍照代表

鲍照是文学大师。主要创作是诗歌,尤其是乐府诗,非常有名。时至今日,仍有204首。可以说,鲍照在诗歌史上具有最重要的地位。他对李白等后世影响深远。

鲍照季军书影

鲍照的众多诗作中包括著名的《拟难》,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共有18首诗表达了对严格的门阀制度的不满和嘲讽。但他只是一个谦谦君子,对于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只能在诗中表达自己的不满,不敢直言。此外,他还描写了边塞战争的生活,为后世边塞诗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说起诗歌的崇高地位,其实他在散文方面也有所建树。主要作品《邓安与》。元嘉十六年,鲍照被任命为侍郎,到江州任职。于是他给妹妹写了这样一封信,说是谁。那其实是一篇很美的骈文。他用了大量的夸张和生动的笔触来描述他站在大雷池畔看到的景象。所有伟大的河流和山脉都被他用他的语言生动地展示出来,成为壮丽的图画。除去我自己在路上的辛苦,感情和情境的结合让整篇文章感觉像兄妹。

有人说他的主要作品是《鲍照季军》。那是因为鲍照在军中服役,所以后来被称为“宝君”。到了第二年年底,鲍照的许多诗还没有得到回音,于是颜瑜奉命将他的诗全部收集起来,整理成序,供后人观赏。

全诗分三层。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备受摧抑的悲愤心情。一上来先刻画愤激的神态,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诗篇这一开头劈空而来,犹如巨石投江,轰地激起百丈波澜,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关注。接着便叙说愤激的内容,从“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中,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再联想到生命短促、岁月不居,更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难忍。整个心情的表达,都采取十分亢奋的语调;反问句式的运用,也加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

中间六句是个转折。退一步着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不如丢开自己的志向,罢官回家休息,还得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于是适当铺写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虽则寥寥几笔,却见得情趣盎然,跟前述官场生活的苦厄与不自由,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当然,这里写的不必尽是事实,也可能为诗人想象之辞。如果根据这几句话,径自考断此诗作于诗人三十来岁一度辞官之时,不免过于拘泥。

然而,闲居家园毕竟是不得已的做法,并不符合作者一贯企求伸展抱负的本意,自亦不可能真正解决其思想上的矛盾。故而结末两句又由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进发。这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的层面——怀才不遇并非个别人的现象,而是自古皆然,连大圣大贤在所不免,这难道不足以证明现实生活本身的不合理吗?于是诗篇的主旨便由抒写个人失意情怀,提升到了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这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升华。还可注意的是,诗篇终了用“孤且直”三个字,具体点明了像作者一类的志士才人坎坷凛冽、抱恨终身的社会根源。所谓“孤”,就是指的“孤门细族”(亦称“寒门庶族”),这是跟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世家大族”相对讲的一个社会阶层。六朝门阀制度盛行,世族垄断政权,寒门士子很少有仕进升迁的机会。鲍照出身孤寒,又以“直”道相标榜,自然为世所不容了。钟嵘《诗品》慨叹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是完全有根据的。他的诗里不时迸响着的那种近乎绝望的抗争与哀叹之音,也不难于此得到解答。

前面说过,同为诗人抗议人生的哀歌,本诗较之上一首的正言若反、半吐半吞,写法上要直露得多,但本诗也并非一泻到底。起调的高亢,转为中间的平和,再翻出结语的峭拔,照样是有张有弛,波澜顿挫。音节安排上由开首时七言长调为主,过渡到中间行云流水式的五言短句,而继以奇峰突出的两个长句作收煞,其节奏的高下抗坠也正相应于情感旋律的变化。所以两首杂言体乐府仍有许多共同之处。再进一步,拿这两首感愤言志之作,来同前面那些借思妇口吻言情的篇什相比较,风格上又有不少异同。前诗婉曲达意,这里直抒胸臆;前诗节拍舒徐,这里律动紧促;前诗情辞华美,这里文气朴拙——随物赋形,各有胜境。不过无论哪一类题材,都能显现出作者特有的那种奇思焕发、笔力健劲的色调,这正是鲍照诗歌最能打动人心的所在。《南史》本传用“遒丽”二字评论他的乐府创作,后来杜甫也以“俊逸”概括其诗风,其实“俊”和“丽”还只标示出它的体貌,“逸”和“遒”才真正摄得它的神理。从鲍照的“俊逸”到李白的“飘逸”,是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的。 (陈伯海)

抒发自己不得志,但世道黑暗,无处申诉的无奈。

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敢怒而不敢言,令人道路以目的地步!人们要呼不能呼,要喊不得喊,只能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

鲍照诗歌的语言特点是俊逸雄迈,奇矫凌厉。

鲍照在学习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俊逸雄迈,奇矫凌厉。其诗风的形成和他的人格精神有关,寒门的出身使他的诗贯注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表现出一种昂扬激愤的情调。鲍照的诗俊而豪迈,华而不弱,于“元嘉三大家”中,独标一格。

相关知识:

鲍照的诗多为乐府诗。《拟行路难》18首是其代表作。其中有些诗抒发了他在南北分裂、世族当权、篡乱不已的黑暗时代有志难伸,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如第4首;有些诗表现了他在门阀制度压抑下耿直、孤傲和倔强的性格,反映了他与黑暗现实的尖锐对立,如第6首;有些诗直接反映了人民在战乱中的痛苦生活,如第12首、第13首。

除此之外,鲍照的《代东武吟》、《代苦热行》、《代出自荆北门行》等还反映了军旅生活的艰辛,抒发了他的报国壮志。这类诗对唐代的边塞诗颇有影响。鲍照的诗多为五言和七言。其中七言诗变句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奠定了后世七言古诗的基本形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857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