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军事才能低下

陈诚军事才能低下,第1张

是的,陈诚实际上更多的是一个军政人才,适合总体安排军费开支之类的,他这个人还比较廉洁,昔日土木系一直搞经济公开、思想公开、人事公开

日后在台湾,他的表现也证明i了这一点

但要他当军令(作战筹划和指挥),就不行了

他这个人的性格比较刻薄、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主张,不善于容纳别人

而且在吞并他人部队时吃相太难看了

看看解放战争时的表现就清楚了,一切问题暴露无遗,先是当总参谋长,部署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都是让杂牌打头阵,结果不少杂牌反戈一击,在山东,整编74师也没了

弄的国大上有人喊出,杀陈诚以谢国人

到了东北之后,更是撤换杜聿明的老班地,结果又是上下不和

被林彪打得大败

有童谣称:陈诚陈诚真能干,火车南站通北站

之后到了台湾以后,专注于政务,倒也是创下一番业绩

“都是陈诚不会打仗,瞎指挥!”

“都是友军不救援!”

1947年5月,著名的整编74师被解放军消灭在了孟良崮上。其师长张灵甫被击毙,手下大量的指挥官和士兵成了俘虏。但是,在战后的一次见面会上,华东野战军的陈毅、粟裕两位首长,却着实见识了一下什么叫“死鸭子嘴硬”。

会议上,74师的那些高级指挥官把自己失败的所有责任,全部推到坐镇徐州的陈诚身上。对蒋介石执意发动内战,对自己的骄傲自大、不识大体的错误,他们却只字不提。

陈毅老总对他们的这种态度,提出了委婉的批评,称陈诚也不过是奉命行事,蒋介石的顽固,才是一切的根源。74师指挥员表面上不置可否,但是能看出来,内心还是有抵触情绪的。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个体现象。74师的中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也都对自己的失败耿耿于怀。

在登记俘虏情况时,陈老总就发现,很多军官都称自己是司务长、军医或者后勤人员,不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后来还是用了些非常手段,才从一个人事科长的身上打开了突破口,让这些人曝了光。后来这些军官表示,不是不愿意承担责任,而是不愿意听政治课,不愿意接受特别的“思想改造”。

到了普通士兵的时候,那种怨怼的情绪显得更加强硬。普遍的反应,就是看不起解放军,觉得解放军的战术老套,指挥系统土气,文化水平低,先进设备不会使用。如果不是搞人海战术,肯定是赢不了自己的。另外,他们和那些高级将领一样,觉得是因为陈诚的瞎指挥,还有其他国民党部队的救援不力,才让自己失败被俘的,不是自己没本事。甚至有人还放出话来,要是和解放军一对一的单挑,自己绝对是赢的那一方!

另外,还有一些比较危险的行为,普遍存在于这些整编74师的官兵之中:他们不少人的身上,还留着国民党军的入伍证明,以及战斗日记。还有一些人,还把自己被俘之后,每一天的经历写成材料,随身携带。他们留着这些东西,就是为了以后能够在逃回国民党阵营时,可以证明自己不是主动叛变的!

这是典型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啊!换做哪一只军队,恐怕都难以容忍这种行为。但是陈毅、粟裕、谭震林等首长,却因此更加看中整编74师的这些俘虏们!

整编74师,是国民党最硬的一支部队。抗战之中,整编74师的前身74军,是正面战场上杀敌最多的部队之一。因为自己的优异表现,74军斩获了两面象征荣誉的飞虎旗!日军投降之后,74军被空运到南京,亲身参加受降仪式。他们在面对侵略者时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在国民党的军队中首屈一指。

抗战之后,蒋介石将74军当做自己的王牌来培养,不仅补充了大量的美式装备,还调集了大量的优秀军事人才补充进去。在国民党部队改制后,74军改为整编74师,战斗力获得很大提升。不管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整编74师都是国民党部队中得利最多的。也因此,这些官兵们对赏识自己的老蒋感恩戴德,为其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

试想,这样一些素质过硬、秉性忠直的战士,哪一个将军不喜欢呢?只要将他们的心收服,这些战士所爆发的能量,绝对是非常惊人的。当然,这绝对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但是结果绝对值得!

于是,在首长的关怀下,整编74师的官兵们,被分配到各个连队,开始接受对他们的全面改造。

会用兵者,攻心为上。国民党官兵很多是军校出身,学术底子好,看不起解放军。但是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进行,前方捷报频传。那些赫赫有名的国民党将领们,像卫立煌、杜聿明、白崇禧等人,一个个地成为了解放军的手下败将。甚至于,重新组建的74军军长邱维达,都成了解放军的俘虏。孟良崮战役后仅仅一年多,全国的胜利局势便已经奠定。这让那些原整编74师的人深感震撼。他们明白了,解放军里是真有能人,绝对不是土豹子。他们的傲气,也一点一点地被消磨掉了。

虽然没了傲气,但是他们心中对国民党的忠心却还在。在共同的集体生活中,这些人一开始,也还是充满了抵触情绪。对于命令和纪律,他们绝对遵守。但是要说政治思想学习,他们却是毫不热心。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解放军队伍中,没人去强制他们做改变,甚至尊重他们的思想。慢慢的,***军队官兵平等的生活方式、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工作作风,也开始逐步进入这些人的内心。有一批人甚至主动将自己藏起来的那些“证明材料”统统交公,表示自己绝不会再逃跑,一心一意跟着解放军了!

对于国民党军官的随军家属,解放军首长也是多方优待。不仅在生活上照顾,有愿意回家的,还会送给路费,并且礼送出解放区。国民党少将李华在被俘后不甘失败,竟然联络了几个人阴谋暴动。后来大规模的暴动没有成功,李华便自己带着几个人逃跑了。只是他的妻儿,却被留在了解放军这里。后来陈毅亲自下令,将这些逃跑人员的家属全部送出解放区,连个人物品也一并带走。这种极具人文关怀的做法,也赢得了很多被俘官兵的心。

其实,要说官兵平等,我军对这些原整编74师的军官,还是不平等的。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的规格,他们比我军自己的官兵要高一个档次。

我军的伙食制度,有大灶、中灶、小灶之分,大灶就是普通的饭菜,虽然能吃饱,但是菜多肉少,油水寡淡;中灶则好得多,有肉有菜,色香味俱全;而小灶,则是招待客人用的,水准看齐大城市的饭店。

按照上级规定,所有国民党的被俘军官,一律吃中灶!逢年过节,还要在中灶的基础上继续加菜。开始的时候这些骄傲的军官还享受得泰然自若。但时间一长,他们自己也受不了了,纷纷表示,自己愿意和解放军的官兵一起吃大灶。有的军官找到司务长说:“请和首长们反应一下,我们是败军之将,没资格吃中灶。我们想和解放军的官兵一样吃大灶。老这样吃下去,我们良心不安。”但是司务长一听,立刻摇头说:“这不行,上级已经给你们每个人拨发了固定的伙食费,如果花不完,我们是要受批评的。”

司务长的一句话,就像在国民党军官的心上,擂了一记重锤。不要小看几餐小小的饭菜,代表的却是解放军的诚心实意。这些被俘的国民党军官往往端着饭碗,眼泪就夺眶而出了。所谓将心比心,人非草木,绝不会无动于衷。在炊事员暖洋洋的灶火中,这些军官彻底放下了心里包袱,全心全意地拥抱了自己的新生活。

陈诚接到台湾省主席任命的几天之后(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布了求和的文告,宣布下野。陈诚之所以会去台湾,是源于蒋介石的安排,蒋介石在最关键的时刻把开辟最后退路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了陈诚。

蒋介石提拔人的时候有三条不成文的规定:一是重用黄埔系出身的军人,因为蒋是靠黄埔系起家的;二是重用同乡;三是重用对蒋介石个人十分忠诚的人。陈诚是三者兼备。此外,他还是蒋介石的干女婿。

每次父亲陈诚与蒋介石意见相左,只要蒋介石作了决定,陈诚总是默默执行。此外,陈诚还有一个过人之处,就是他能够代蒋受过。因为这一点,他深得蒋介石的赏识。抗战胜利之后,陈诚成为一级上将,在黄埔系中,地位仅次于蒋介石。 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陈诚与蒋介石之间出现了难以弥补的隔阂。在陈履安看来,父亲与蒋介石最大的冲突,是出现在蒋介石第二次连任“总统”的时候。

陈履安说,第一次在台湾“总统”大选,没有问题,因为照“宪法”,老“总统”可以连任,但是第二次(连任)就有点问题了。第一次是1954年,第二次是1960年。在1959年,就要提名了,依照“宪法”不能连任,怎么办?老蒋“总统”不说,不谈这个事情,你们看着办。时间越来越迫切了,我父亲就找了些大佬来研商,因为他是“副总统”。想出个办法,修改《临时条款》。

陈履安回忆说,1959年《临时条款》经过修改之后,赋予“戡乱时期”“总统”无限期连任的机会。1960年,蒋介石再度当选“总统”,依旧任命陈诚为“行政院长”,但是陈诚却已经心灰意冷。

陈履安说,在1960年7月,我父亲在日记里面就写了,为了一件事情,我父亲很生气。他还在做“行政院长”时就得到消息,说军中传言“行政院”要加薪,决定不加了,有钱不加薪,尤其军人不加薪。

1963年,因为“反攻大陆”的计划,陈诚与蒋介石发生了很大的冲突。陈诚对蒋介石说,一旦“反攻”的号角响起,他仍然要请命出征,但是他不同意贸然地“反攻”。

1964年病重之际,陈诚最后向蒋介石提出辞去“行政院长”的要求,终于得到了批准。

1965年3月5,陈诚因肝癌病逝于台北,享年68岁。 到台湾后,陈诚主张“人民至上,民生第一”,实行土地改革、三七五减租。即通过对地主的限制来达到安定社会的目的。该条例规定了地主收入的上限,亦即耕地租租额不得超过主要作物正产品全年收获总量的百分之三十七点五(约3/8)。此外,它也遏止了由于地主和佃农之间的陋规而产生的种种不平等现象,如租约短暂、地主可任意夺佃、押租金、预收地租、作物歉收时亦需缴交的铁租、副产物租等。

之后改革币制,发行新台币、又实行耕者有其田,提出“以农业培植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 在1931至1941年(民国二十年至三十年)间,每年乐助1400银元为给学校开支费,直接资助到解放前夕。并赠送石门中学的图书:《古今图书集成》1627册,全国省县志3234册,《四部丛刊》、《万有文库》各一套。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支持刘耀东编造《栝苍丛书》九十卷,由陈诚资助付梓完成。

1948年12月25日,中国***宣布头等战犯名单,被列入该名单的人计43人。中共方面特别强调:全部战争罪犯名单有待于全国各界根据实际情形提出。但举国闻名的头等战争罪犯,例如蒋介石、李宗仁、陈诚、白崇禧、何应钦、顾祝同、陈果夫、陈立夫、孔祥熙、宋子文、张群、翁文灏、孙科、吴铁城、王云五、戴传贤、吴鼎昌、熊式辉、张厉生、朱家骅、王世杰,顾维钧、宋美龄、吴国桢、刘峙、程潜、李岳、卫立煌、余汉谋、胡宗南、傅作义、阎锡山、周至柔、王叔铭、桂永清、杜聿明、汤恩伯、孙立人、马鸿达、马步芳、陶希圣、曾琦、张君劢等人,则是罪大恶极,国人皆曰可杀者。应当列入头等战犯名单的人,自然不止此数,这应由各地身受战祸的人民酌情提出。人民解放军为首先有权利提出此项名单者。例如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在作战中施放毒气,即已充分地构成了战犯资格

我们都知道蒋介石有一个十分重视的将领叫陈诚,在蒋介石眼里看来陈诚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名将。

尤其是到了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蒋介石更把陈诚当作是全国“剿匪”总司令。

今天我们就说一下陈诚和粟裕将军的之间的较量吧。

尽管说陈诚大权在握,头上顶着各种很牛的头衔。但是,他和粟裕将军之间较量起来,跟粟裕相比,还是差了很多的。

因为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带领的华野军真的是打了太多的胜仗了,陈诚对粟裕不得小心应对。

本来一开始陈诚是想要用三到六个月的时间,来消灭***的。

但是,事实上华东地区上,仅仅粟裕的一个华野军,就让国民党损失惨重。来自于华野军的打击,让陈诚明白了一个道理。

也可以说他是被华野军给彻底的打醒了,想要消灭***,根本是不可能的,不要说三到六月了。

就是三到六年的时间,都是不可能的。

要知道那时候粟裕带领的华野军,打了苏中七场战役,而且全部取得了胜利,这个战役在历史上被称为苏中七战七捷。

粟裕的胜利,对于陈诚来说就是一种耻辱。一开始粟裕胜利,陈诚失败蒋介石还是可以容忍的。

但是,当粟裕占领了临沂之后,蒋介石就彻底的容忍不了了。

毕竟临沂是军事要塞,是进入华东地区的门户。

当粟裕的华野军占领临沂之后,蒋介石给陈诚下了命令,让他无论如何不管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临沂给夺下来。

这时候的陈诚,已经不能不小心应对了。为了能够拿下临沂来,陈诚派了四路大军,直扑临沂而来。

看到如此气势汹汹的陈诚,粟裕想到的是,不和陈诚硬拼。毕竟我们只有留住人,才能夺取最终的胜利。

城市是死的,暂时给到他们,大不了我们在重新夺回来就可以了。

在得到党中央的允许之下,粟裕打算给陈诚一份大礼,表面上粟裕是把临沂让给了陈诚。

但是,事实上粟裕带着全部华野军,已经到了鲁东北地区。

在这里粟裕打了几场胜仗,消灭了几十万国民党的大军,最终还取得了莱芜战役的伟大胜利。

本来陈诚占领了临沂,他是很高兴的,但是,当鲁东北尤其是莱芜战役失败之后,这时候的他真的是五味杂陈,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蒋介石更是对陈诚恨铁不成钢。

可是,此刻的他在想派人去鲁东北支援,已经来不及了。因为这时候鲁东北的广大地区,都已经掌握在了粟裕带领的华野军的手手里。

你看这就是名将陈诚和粟裕将军之间的较量,几乎每一次粟裕都能够走到陈诚的前面,大概这就是粟裕将军能够战胜陈诚的原因。当然了他们之间的较量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1950年4月16日,人民解放军依然靠着简陋的木帆船与国民党精锐的海陆空立体防御作战,强渡琼州海峡,并于17日凌晨突破“伯陵防线”,胜利完成琼岛北部的敌前登陆。随后,人民解放军向纵深进军,相继解放了大部分沿海城镇、控制了海南岛北部长达400里的海岸线。4月30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三亚等重要城市。5月1日,解放全岛。海南岛战役共歼敌3万多人,其余部逃至台湾。

守卫海南的是薛岳下属的部队,自从第四次长沙会战失败后,薛岳就被蒋介石边缘化了。之后给点实质,都会派参谋长陈诚来架空他、限制他。而陈诚又只会听蒋介石的,蒋介石的指挥水平怎么样,大家都知道(指挥那场输那场)。到海南的时候,又是这样,加上守军大部分都是退下来的残兵败将,斗志全无,薛岳也无力回天。

辽沈战役国民党军因何而败,内外原因很多。国军大将杜聿明最纠结的,却是蒋介石狭隘的格局,和低劣的用人之术。

一、蒋介石临阵换帅

杜聿明对东北战局最有发言权,因为他投入东北战局最早,对东北局势理解也最为深刻。

1945年10月,杜聿明就担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奉蒋介石之命,率兵出关,接收东北。

当时的杜聿明刚刚从抗日前线凯旋,意气风发,雄心勃勃,决心在东北大干一场。他率领国民党军优势兵力,从1945年10月到1946年6月,把东北民主联军赶到松花江以北,基本上占领了今辽宁省、吉林省大部,抢占了沈阳、长春、锦州、四平等大部分核心城市。

当时东北政治方面由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负责,军事由杜聿明负责。熊、杜之间关系比较融洽,配合的还算默契。

杜聿明后来回忆说,那大概是东北军政局面最好的时候。

但后来东北军事形势慢慢变化,杜聿明战略考量上出现一定偏差,过高估计东北国军战斗力,一味穷追猛打,而忽视了已控制地区的经营,以及军队整训,导致后期攻击乏力。到1947年上半年,东北解放军在局部发动反攻,国民党军占领的地区又慢慢缩小。

胜败乃兵家常事,有失误正常。其实不光杜聿明这样,解放军刚到东北之时,目标也定的太大,一上来就要和国民党军争夺沈阳、长春等大城市,后来吃了亏,才逐步调整了策略,务实地制定了“放开大路,占领两厢”的策略,转而把重心放到占领农村、建设根据地、推行土改。后来才有了东北野战军百万大军的鼎盛。

说这些什么意思呢?

杜聿明在东北的战略虽然有所冒进,但没有出现根本上的失误。杜聿明是国军中出类拔萃的帅才,如果蒋介石给他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让他及时修正失误,制定更为有效的策略,极有可能会改善东北军事局面。

最后能不能胜,这个不作无谓之论,但起码不至于败得这么快。

杜聿明虽然有些苦闷,但不像后来有些不负责任的人说的那样,又急又气,导致肾病急性发作,后来直接撂了挑子。其实杜聿明还是有自信的,毕竟军人天性,都有一股战胜敌人的意志力,何况是饱经大战锤炼的杜聿明。

然而蒋介石并没有给杜聿明这样的机会,他准备换人了。

二、蒋介石偏爱浙江人

蒋介石准备换的是陈诚。

陈诚是浙江人,蒋介石的老乡,心腹,土木系首脑人物。多年来一直是蒋介石的头号心腹,盘踞在蒋家王朝权力金字塔顶端。

但是陈诚自全面内战爆发以来,在参谋总长的位置上,指挥无能,屡屡丧师失地,而且党同伐异,自己土木系的部队待遇越来越好,装备优先补充,军饷优先发放,别的部队一律靠边站,给不给钱和装备全看陈诚心情。国军上下对陈诚怨气特别大,蒋介石也意识到陈诚实在无能,渐渐剥夺了他参谋总长的权力,只让他管一管补给保障。

陈诚自感处境不妙,如果一直这样下去,迟早被何应钦他们压过一头,彻底丧失心腹的地位。

正好这时东北战局出现不好的形势,陈诚便萌生一个异想天开的妙策,他向蒋介石请缨,亲自到东北指挥作战,以实打实的战绩挽回信任危机。

东北解放军的指挥官林彪是何等人物,陈诚之愚蠢,实在令人发指!人的不自知,竟然能到如此程度。言史至此,真能把人气得笑出来。

更可笑的是,蒋介石居然觉得陈诚其心可用,让他到东北,说不定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真能把林彪打退。这一对活宝君臣,真是给后人留下无尽的笑料。

熊式辉、杜聿明听说此事,都气得七窍生烟,陈诚在南方祸祸完参谋总部不算,又想来东北送人头,是可忍孰不可忍!

杜聿明感到这是极大的侮辱,他向来对蒋介石非常忠诚,明面上不好发作出来,就借口肾病严重,向蒋介石请假出国治病。蒋介石也知道罢了杜聿明的司令长官确实影响不太好,这样一来,正好顺坡下驴,同意杜聿明离任治病。

后来杜聿明虽然没有出国,但也远远躲开了东北战局,由着陈诚去折腾。

但熊式辉没这么软,听说陈诚要来,强硬地向蒋介石表示气愤,接连上了七道辞呈,要把东北军政大权全都交出去。

蒋介石怕寒了东北诸将的心,连连安慰熊式辉,说陈诚去东北只是负责军事指挥,大政还要熊来牵头负责,希望他继续发扬为党国尽忠尽职的精神,把东北大局稳住。

这话倒还像点样,熊式辉一时间安下心来,着意整军经武。但是没过几天,陈诚居然拿着调令来到东北,当面向熊式辉宣布,蒋介石令陈诚接任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完全没想到蒋介石用这种流氓手段欺骗他,愤然离开沈阳。

陈诚刚到东北后,又是整顿军纪,又是通过个人影响力补充美援,东北军队员额又扩充到50多万,一时间颇有一点振奋的样子。

但是他在军事上完全是个矮子,到任东北只有几个月,和林彪交了几阵全败了。1947年东北民主联军发动秋季攻势,50天时间,陈诚手下部队被消灭69万人,基本上没有还手的余地。

之所以这样,指挥无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主要是陈诚在东北大搞派系,任人唯亲、唯党派,一到东北就撤换辽宁省主席徐箴、七十一军军长陈明仁、五十二军军长梁恺等人,统统改由陈诚的心腹接任。

尤其是撤换陈明仁,在东北各部队中引起很大负面影响。陈明仁在四平力战有功,击退林彪之围攻,无论人品才能还是功劳、忠诚度,都是人所共知的,陈诚却不管不顾地把他撤掉,实在是大失人心。

有些人好心地提醒陈诚,你把军中主官撤换如此之多,有的部队可能会哗变投共啊!陈诚大怒说,谁要投共就让他去,他敢投,我今天先缴他的枪。

真不知这份自信从何而来。

陈诚如此蛮不讲理地胡乱搞,蒋介石都知道,但他一向对浙江籍大员信任有加。才能本事高不高另说,用人要先看忠不忠,而在蒋介石眼中看来,同乡关系是保证忠诚的可靠因素。因此,像陈诚、胡宗南、汤恩伯、蒋鼎文、周至柔等浙江籍大将,虽然大多都是平庸之辈,都打过不少败仗,但蒋介石都信任如初,从不会真正把他们贬斥出核心圈子。

这样一来,这群人对蒋介石忠则忠矣,却因为他们占据着高位,掌握着大权,对国民党政权的危害却更大。

三、卫立煌接了个烂摊子

1947年下半年到1948年上半年,东北解放军的攻势越来越强大,陈诚难以招架,尤其是公主岭一战,东北国军主力新五军被全歼,沈阳面临被围攻之势,东北局势比陈诚来之前还要坏。

陈诚根本不敢负这个重大责任,便让其夫人谭祥私下里暗通宋美龄的关节,让她吹枕边风,把陈诚从东北调回南京,以推卸搞乱东北的责任。宋美龄果然做通了蒋介石的工作,同意把陈诚调回。

前几天在军事总结会议上,陈诚还拍着胸脯说军事失利责任在自己,新五军被歼,甘愿接受处罚。还说,决心与沈阳共存亡,不胜利情愿以手枪自杀。

谁知此时却厚颜无耻地逃走,真叫人笑掉大牙。但蒋介石却不在意,谁让人家是嫡系呢,嫡系人马出了事,自有最高老板来顶事。

但陈诚走了,总要有一个指挥官来接掌东北军政。蒋介石选了一圈,选中了卫立煌。

卫立煌早年也是蒋介石五虎上将之一,后来因为对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颇有微词,逐渐被蒋介石边缘化。但卫立煌能征善战,在国军诸将中也算有目共睹,蒋介石病急乱投医,不得不请卫立煌出山救急。

卫立煌很不愿意去,其夫人韩权华背地里吐槽:“有利有权你们就去争,弄到不可收拾的时候就叫别人去,这是什么心理。”

但是蒋介石发动几位国民党元老反复劝说卫立煌,要他顾全大局,卫立煌迫于情面,最终还是到东北上任了。

卫立煌对东北局面有自己的看法,认为东北共军实力强大,决不能急于夺回失地,应固守大城市,控制交通线,下决心不怕丢掉一些城市,而集中精力、以一个较长的时期整补军队,恢复政治,做好长期和共军相持的准备。

可以说这个考虑也有一定道理,卫立煌集中重兵坚守,林彪确实不太好一时半会就能打下沈阳长春等地,国军主力也可避免野战中被过快歼灭。可是蒋介石要卫立煌去,就是让他尽快扭转被动局面,而不是搞什么相持。因此一再要求卫立煌主动出击,打退林彪。

卫立煌坚持自己的方针,拒不出城野战,任由解放军一步步攻下新立屯、盘山、辽阳等外围据点,重兵猥集沈阳、长春等大城市。

蒋介石见形势没有向自己预想的方向转化,便退而求其次,想逐步把东北国军主力向锦州方向撤退,最终撤到关内,与华北傅作义部合为一体。

卫立煌仍然不同意这么办,认为沈阳锦州之间凶险万分,极有可能被共军吸住,围歼于野外,因此拒不撤往锦州。

蒋介石不顾东北战场实际形势,一味强调自己的主观愿意,并提出不切实际的命令,卫立煌很反感这样,所以也豁出去了,不管蒋介石怎么现场开会、派人劝说以及政治威胁,就是不执行西撤命令。

蒋介石没办法,卫立煌不能再指望了,必须换帅。可是东北局面已濒临崩溃,这时大张旗鼓地撤换主帅,东北军心将会迅速瓦解。

何况,之前陈诚有那么大的过失,都只是象征性地自罚三杯,卫立煌接手这么个烂摊子,不能不顾现实地处分,蒋介石也要顾忌民心军心。

怎么办?蒋介石还有绝招:制衡。

四、周恩来:蒋介石喜欢搞制衡

蒋介石也不罢卫立煌的官,但他来了一手绝的,又把杜聿明拉过来,任命他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专门负责东北诸军的指挥。

这样一来,卫立煌空有“剿总”司令之名,却无法再直接指挥部队。

表面上看卫立煌被杜聿明架空了,其实是被蒋介石玩弄权术给架空的。

然而杜聿明二次进东北,他愿意吗?肯定不愿意。

上一年他脱离东北,被调往徐州剿总,协助刘峙指挥徐蚌会战(我军称之为淮海战役)。他雄心勃勃地设计了一套徐蚌会战的策略,决心逆转尚不算糟糕的局面。然而还未及推开,一下子又半途而废,杜聿明从内心深处很抵制这种过于随意的调遣。可是他一腔愚忠,无法拒绝蒋介石的命令。

到东北后,杜聿明尴尬地发现,蒋介石并未真正信任他,没有把东北“剿总”司令长官之职给他。杜聿明也明白,这又是老头子在玩权术、搞制衡,让卫立煌和自己各有所惧,无法再坚持己见、对抗老蒋的不合理命令。

周恩来对蒋介石的权术手段观察得非常深入,他曾在1946年国共和平谈判时,对一个美国教授提及,蒋介石喜欢搞制衡,纵容各股政治势力结成派系互相对抗、制衡,他自己在上面抓总。

确如周恩来所言,蒋介石具有非常强烈的权力欲和危机感,他不相信三民主义能够真正使部属们信服他,转而用传统的封建权术来控制部下。

蒋往往在各军派、政派、特务组织间制造矛盾冲突,以制衡各派力量,使之不致构成对自己统治的威胁。党务上主要是CC系,财政主要靠孔宋等财阀,行政上主要是政学系,特务系统主要是中统、军统,军事上则主要依靠黄埔系。

各股势力互相制衡,谁也无法专权,无法压制其他派系。

即使这样,蒋介石仍然不放心,还继续在大派系中扶植纵容小派别。比如,军队中黄埔系是最大的、最主流的力量集团,但黄埔系中也有小派别,如何应钦派、土木系(陈诚)、胡宗南派,他们之间争相在蒋介石面前表现、邀功。党务系统虽然主要靠CC系,但在其内部也出现了陈立夫派、朱家骅派。军统虽然势力较大,但蒋介石刻意让二陈掌握中统,职权范围和军统几乎一样。

这种权术手段的害处是有目共睹的,国民党本就带有深刻的帮会、派系基因,蒋介石又刻意强化这种倾向,他的个人威权统治固然是强化了,但国民党的政治生命力却在派系制衡、互相倾轧中逐渐沦丧。

杜聿明被俘后接受人民政权的改造,他忆及当年东北战局三年换三帅的往事,曾深刻地分析,如果不是频繁换帅,东北局面或可不至于如此混乱。蒋介石玩弄权术,让自己牵制卫立煌,结果搞得各兵团和军一级的指挥官,不知道该听谁的好,军事指挥系统越来越紊乱,一些心志不坚的人,便开始上行下效,钻门子找靠山,都号称要直接听从蒋介石的指挥,塔山战斗失败后,东北局面便再也无可挽回了。

从这个层面讲,正是蒋介石本人的愚蠢操作,加速了东北国军的失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3773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9
下一篇2023-1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