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琵琶女音乐节奏起伏与其人生经历,探究琵琶声动人的深层原因,分析作者为何泪

从琵琶女音乐节奏起伏与其人生经历,探究琵琶声动人的深层原因,分析作者为何泪,第1张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塑造的琵琶女形象,融入了他极为浓厚的主观情绪体验。诗人与歌女,一雅致,一世俗;一有高超的精神境界,视富贵利禄如尘芥灰土;一以色悦人,汲汲忙碌于钟鸣鼎食之家、歌舞升平之所。不相干的两种身份、地位之人,却因其人生遭际的某种相近性被糅合到一起。琵琶女宛妙悦耳、似哭似诉的琵琶声,道尽了身世的繁华与衰落,也让诗人深味人生无常的悲凉。

音乐的情感性是其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表演者表演时的抒情张力、轻重缓急的力度与节奏感,都直接影响着人物情感的传递与倾泻。从琵琶女的弹奏来看,她出场前和听了诗人身世后的两段乐曲,作者都做了简约化处理。而在正文中,白居易不厌其烦、浓墨重彩地对琵琶声进行繁笔式描摹。精妙细致,波澜跌宕。时而清婉如春风拂面,时而激越似刀枪突出。它明显地分为三个层次,代表了歌女充满欢笑与苦痛的人生阶段。当然,在诗人听来,也是自己坎坷人生的真实写照。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起,到“初为《霓裳》后《六幺》”止,是琵琶女的人生序曲。这时候的乐曲,缓慢悠扬,曼妙款歌,虽有低沉之气,但不乏小家碧玉之喜。其人十三学得琵琶,才艺高妙,加之年少美貌,自然窃喜人生。而诗人白居易,也是少年成名,诗才名倾一时,多为达官贵人所激赏。可以说,在人生的起始阶段,琵琶女与诗人都有着志得意满、踌躇满志的欣喜之情。

接下来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乐曲由清脆悦耳、滴沥啼啭而变得凝滞抑郁、沉重塞绝。琵琶女经历了人生的癫狂期,看尽了人生的繁华与辉煌,尽享其才艺双绝所带来的成功。“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这是怎样的痴迷与沉醉,又是何等的迷乱与疯狂!然而,“泉流冰下”的冷涩随即到来,琵琶女的人生顿时变得荒芜、沉寂。与之相应,白居易也把乐曲听成自己的人生之歌。从少年才俊积极入世、参与革新,到一朝变革之大厦倾塌、为异党贬黜,白居易也历经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一发而至于沉默。

以下四句,为琵琶女的人生谢幕之曲。乐曲激昂亢进,是力量久经压抑后的喷薄而出,是火山在长期死寂后的突然爆发。琵琶女满怀悲愤,对人生的大欢喜和大悲伤做了慷慨激越的抒发。这是悟透人生、看尽世态、饱尝炎凉后的释怀和无奈。白居易也是借此说明,司马青衫沾染的岂止是几滴听完乐曲后的泪水?

总而言之,白居易与琵琶女在人生遭际上的相似性,决定了白居易必然会因琵琶声而起兴怀之意。至于琵琶女的身份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至于琵琶声是高亢的还是低沉的,都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白居易把人生仕途的种种感受完全融入了对乐曲的描摹中,借助其节奏的变化和种种修辞手段,悲歌人生。

 《琵琶行》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悲惨身世的同情,抒发了诗人自感身世的失意与愁怨。诗人亦借琵琶女的遭遇,揭露了悲惨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炎凉世态的哀叹,揭示出女性在封建社会里的悲惨命运。

 《琵琶行》的作者

 《琵琶行》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因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人将他们称为“元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比较广泛,语言具有平易通俗的特点,被称为“诗魔”和“诗王”。

 《琵琶行》的创作背景

 《琵琶行》写于元和十一年,白居易因为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被刺一案,主张严缉凶手,被之前得罪的朝中权贵找了借口,称白居易“擅越职分”,并将白居易贬到江州做司马。在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两年后的一天,白居易偶然遇到了一位琵琶女,因为琵琶女坎坷的身世,白居易联想到自身,心情郁郁,最后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琵琶行》。

1、《琵琶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2、《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77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