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德源出生于哪里

罗德源出生于哪里,第1张

罗德源

罗德源,男,1953年生,现任韶关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常务副局长,韶关市政协委员,韶关市医学会会长。曾任粤北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心脏中心主任。上市企业,广东省韶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著名心脏外科专家,教授,主任医师。

中文名:罗德源

国籍:中国

出生地:广东韶关

出生日期:1953年

职业:心脏外科专家、教授、主任医师

毕业院校:中山医科大学医疗系

主要成就:从事医疗工作20多年,成功抢救上千例危重病人

代表作品:《小肠外科》、《颈部外科学》

个人简介

其1976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医疗系后分配至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工作,后长期在粤北人民医院和韶关市卫生局的领导岗位上工作,并兼任中山医科大学和广东医学院兼职教授。罗德源从医期间,填补韶关地区外科手术空白13项。其擅长心胸外科手术,尤以体外循环下心脏外科手术为著;并能熟练完成肺癌、食道癌及纵膈肿瘤手术治疗;胸心血管外伤急诊抢救手术。普通外科擅长:甲状腺良恶性肿瘤、肝癌、胰头癌、胃肠道恶性肿瘤、肝内胆管结石、肝硬化门脉高压等的手术治疗。其参与编著《小肠外科》、《颈部外科学》等全国性著作。在国家级及省级以上医学杂志或学术会议上发表和交流学术论文50余篇。工作以来,其科研成果分别获得韶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三项,并荣获韶关市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

个人特色

罗德源是一名著名的心脏外科专家,是粤北地区医疗界的****,其从事医疗工作30多年,成功抢救上千例危重病人,其事迹曾多次被广东电视台和韶关电视台所报道。在广东省和粤北地区外科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知名度。同时他还是一名出色的卫生医疗工作管理者,韶关市是广东省首批推进医疗改革的试点城市之一,其作为主抓韶关市卫生工作的领导之一,在医疗体制改革和卫生资源的整合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1、南华寺现在开放吗2、初几去韶关南华寺好3、韶关南华寺有谁知道几点关门的4、南华寺详细资料大全5、南华寺在哪怎样?南华寺现在开放吗

南华寺于2023年1月12日起恢复正常开放,开放时间为每日8:00至17:00。

南华寺坐落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东南7公里的曹溪之畔,距离韶关市区南约24公里,人称“东粤第一宝刹”。南华寺是中国佛教名寺之一,中国佛教禅宗著名寺院,是禅宗六祖惠能弘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

南华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东南7公里的曹溪之畔,距离韶关市区南约24公里,人称“东粤第一宝刹”。南华寺是中国佛教名寺之一,是中国佛教禅宗著名寺院,是禅宗六祖惠能弘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

南华寺的建筑布局

南华寺庙宇依山而建,殿堂在同一中轴线上,结构严密,主次分明。进入第一道山门曹溪门(又称头山门)后,就是放生池。池为椭圆形,上建一座八角形、圆柱挑角、攒尖顶式五香亭。

宝林门是南华寺第二道山门,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清代及1912年重修,门联是“东粤第一宝刹,南宗不二法门”,横批是“宝林道场”。钟、鼓二楼相对,元大德五年(1301年)建。明清两代及1933年均曾重修。

楼分三层,歇山顶,檐角挑起,格子门窗,钟楼顶层悬有宋代铸造万斤铜钟。天王殿建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清代重建,原为罗汉楼,后改为天王殿,殿正中央供奉弥勒佛像,后面塑韦驮像,两边塑四大天王像。

初几去韶关南华寺好

初四。

根据网络上面很多平台韶关南华寺的资料显示来看的话韶关南华寺,初四选择去韶关南华寺是非常好的一个选择之一。很多的游客都会选择在初四的时候前往南华寺进行观光。

南华寺的具体位置是在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东南7公里的曹溪之畔韶关南华寺,距离韶关市区南约24公里韶关南华寺,是中国佛教名寺之一韶关南华寺,中国佛教禅宗著名寺院,是禅宗六祖惠能宏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在全国都是非常有名的。

韶关南华寺有谁知道几点关门的

韶关南华寺开放时间为:北京时间早上八点至下午五点。

一、景区简介:南华寺坐落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东南7公里的曹溪之畔,距离韶关市区南约24公里。 南华寺是中国佛教名寺之一,是禅宗六祖惠能宏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

二、景区级别:南华寺是我国五A级旅游景区。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南华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三、寺院地位:南华寺最早一批被国务院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南华寺是中国佛教名寺之一,是禅宗六祖惠能宏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被誉为岭南禅林之冠。

南华寺详细资料大全

南华寺坐落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东南7公里的曹溪之畔,距离韶关市区南约24公里。 南华寺是中国佛教名寺之一,是禅宗六祖惠能宏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

南华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天监三年,寺庙建成,梁武帝赐“宝林寺”名。后又先后更名为“中兴寺”、“法泉寺”、至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宋太祖敕赐“南华禅寺”,寺名乃沿袭至今。因禅宗六祖在此弘法,也称六祖道场。 南华寺建筑面积一万二千多平方米,由曹溪门、放生池、宝林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灵照塔、六祖殿等建筑群组成。建筑除灵照塔、六祖殿外,都是1934年后虚云和尚募化重修的。

1983年,南华寺最早一批被国务院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06月25日,南华寺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7年10月,南华寺获批“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南华寺外文名称 :Nanhua Temple地理位置 :广东省韶关市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开放时间 :08:00~17:00门票价格 :2000元著名景点 :拈花笑处所属国家 :中国所属城市 :广东省韶关市适宜游玩季节 :3月-8月建议游玩时长 :2-3小时行前必读,景区动态,景区介绍,关键信息,景点美图,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建筑布局,寺内文物,六祖真身,五百罗汉群像,千佛袈裟,武则天圣旨,其他文物,历史文化,禅宗建立,禅宗发展,寺院地位,交通路线,地理位置南华寺位于韶关市南二十公里庾岭分脉的山麓中, 座落在曲江县马坝东南7公里的曹溪之畔,距韶关市区24公里。 历史沿革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据载,梵僧智药三藏率徒来中国五台山礼拜文殊菩萨,路过曹溪口时,掬水饮之,觉此水甘美异常,于是朔源至曹溪。四顾山川奇秀,流水潺潺,于是谓徒曰:此山可建梵刹,吾去后170年,将有无上法宝于此弘化。后韶州牧侯敬中将此事奏于朝廷,上可其请,并敕额“宝林寺”。 南朝梁武帝天监三年(公元505年),宝林寺建成。 隋朝末年,南华寺遭兵火,遂至荒废。 公元638年,惠能诞生。 677年至唐凤二年,六祖惠能驻锡曹溪,得地主陈亚仙施地,宝林寺得以中兴。 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中宗皇帝诏六祖赴京,六祖谢辞,中宗派人赐物,并将“宝林寺”改名为“中兴寺”。 公元708年,敕额为“法泉寺”,并重加崇饰。 公元713年,惠能坐化于新州国恩寺,享年七十六岁。后其徒广集六祖语录,撰成《六祖坛经》。 宋初,南汉残兵为患,寺毁于火灾。 宋太祖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太祖皇帝令修复全寺,赐名“南华禅寺”。 元末,南华禅寺三遭兵火,颓败不堪,众僧日散,祖庭衰落。 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憨山禅师大力中兴,僧风日盛。然至明末,南华寺又复荒废。 清康熙七年(公元1688年),平南王尚可喜将全寺重新修饰,使禅宗名刹焕然一新。 1934年,虚云和尚重修南华禅寺。 1981年,惠能真身于1981年农历十月开座于修建焕然一新的六祖殿中,以供参拜。 1962年,南华寺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人民 落实宗教政策,恢复了丛林方丈制度,惟因法师受请为南华禅寺方丈。 1999年,现任传正大和尚应两序大众邀请复返南华,接任住持。 2000年,南华禅寺曹溪佛学院正式开学。 2002年,南华寺举行建寺1500周年的盛大庆典。 1936年至1943年,近代名僧虚云和尚驻锡南华寺,筹积款项,相地度势,重建殿堂。总计新建殿堂房宇庵塔约243楹,新塑大小佛像690尊。当时六祖真身像的木龛被白蚁损坏,虚云请出祖师肉身,重新装修。另照阿育王塔形式,重新制作祖师坐龛。龛外塑南岳、青原、法海、神会四像侍侧。当时的南华寺盛极一时,面积从曹溪门到最后的卓锡泉,南北深151丈,由东边寺墙至禅堂西壁,广395丈,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尺。主要建筑有:中路的曹溪门、放生池、五香亭、宝环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灵照塔、六祖殿、方丈室。左侧依次是虚怀楼、报恩堂、钟楼、伽蓝楼、客堂、待贤楼、香积厨、斋堂、回向堂、回光堂、延寿堂、念佛堂、东贤殿。右侧依次为云海楼、西归堂、鼓楼、祖师殿、云水堂、韦驮殿、维那寮、班首寮、如意寮、禅堂、观音堂、西贤殿。寺东有无尽庵、海会塔,寺后有飞锡桥、伏虎亭、卓锡泉。虚云法师带领僧人严守戒律,遵循百丈清规“一粥一饭,持午因时,一步一趋,悉守仪范。” 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拨款重修大雄宝殿、藏经阁、六祖殿、钟鼓楼及其他建筑。1981年10月19日至21日,南华寺六祖殿重建一新,举行了六祖真身像安座典礼,香港、澳门、广州等地宗教界知名人士意昭、圣一、心明、性智、宽纯等和当地憎俗民众三百多人参加了这一庆典。建筑布局南华寺庙宇依山而建,殿堂在同一中轴线上,结构严密,主次分明。进入第一道山门曹溪门(又称头山门)后,就是放生池。池为椭圆形,上建一座八角形、圆柱挑角、攒尖顶式五香亭。宝林门是南华寺第二道山门,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清代及1912年重修,门联是“东粤第一宝刹,南宗不二法门”,横批是“宝林道场”。钟、鼓二楼相对,元大德五年(1301年)建。明清两代及1933年均曾重修。楼分三层,歇山顶,檐角挑起,格子门窗,钟楼顶层悬有宋代铸造万斤铜钟。天王殿建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清代重建,原为罗汉楼,后改为天王殿,殿正中央供奉弥勒佛像,后面塑韦驮像,两边塑四大天王像。南华寺全寺建筑的风格,呈中轴线两边对称布局。从正门进入,依次是曹溪门、放生池、宝林门、天王殿、大雄宝殿。 南华寺所见格局,重修于1934年,由时任广东西北区绥靖公署主任李汉魂资助,著名高僧虚云和尚主持,历时十年,表建成殿堂房舍243楹,新塑圣象690尊。寺内文物六祖真身六祖真身像是南华寺最珍贵的文物,六祖真身像供奉在六祖殿内,坐像通高80厘米,据广东省考古学家徐恒彬、韶关市博物馆和南华寺僧人考证和研究,六祖造像是以六祖惠能的肉身为基础夹_法塑造而成。镇山之宝 六祖真身五百罗汉群像寺内木雕五百罗汉造像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宋代木雕五百罗汉群像。明朝曾经重新饰金,清光绪年间,曾补雕过133尊被火烧毁的罗汉。1936年,虚云法师主持修庙时,将大部分木雕罗汉藏在大雄宝殿里三尊高达15米大佛的腹中,直到1963年才被发现。现存360尊,其中有133尊为清代补刻。有154尊罗汉像上刻有铭文。从铭文中可以看出,这五百罗汉像雕于北宋仁宗庆历三年至八年(1043年-1048年),由“会首弟子”杨仁禧组织募化和雕造这批罗汉像,捐造者有商人、手工业者、僧人和平民等,匠师有张续、蔡文贽、廖永昌、王保、郝璋等。每尊造像都用整块木坯雕成,通高495至58厘米,直径235至28厘米,木料主要是柏木,少量为楠木、樟木或檀香木。每尊像由底座和坐像两部分组成。这些罗汉造具有相当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千佛袈裟千佛袈裟是罕见的唐代传世刺绣,绢底呈杏**,上面绣有一千个佛像,佛像全部为结跏趺坐式,手式有入定、接引、说法、合掌等,口、鼻、眼和发髻清晰分明。用金线绣出形象,然后以蓝色、浅蓝色、朱红色、**丝线陪衬,再绣蓝色背光。四周是十二条形象生动的蛟龙。据广东省博物馆有关专家考证,此袈裟是唐中宗赐给六祖惠能法师的。武则天圣旨唐代女皇帝武则天,于万岁通年元年(公元696年),御赐南华禅寺六祖惠能大师圣旨一道,长140厘米,宽42厘米,纸质,楷书首尾及边用绫装裱。其他文物南华寺还有北齐昭帝皇建元年(公元560年)的铜佛造像、唐代花缎袜、六祖坠腰石、唐代铁质观音殿、天人像、释迦牟尼像、明代四大天王木雕、清代五百罗汉瓷瓶、明代金书《华严经》残卷等文物,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历史文化禅宗建立六祖惠能在这里创立了禅宗,是佛教禅宗的祖庭。禅宗是中国的独创,是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印度佛教只有禅学,没有禅宗。相传达摩从印度来到北魏,提出一种新的修行方法。达摩把他的这一禅法传给慧可,慧可又传给僧璨,然后传道信、传弘忍。弘忍之后分成南北二系;神秀在北方传法,建立北宗;惠能在南方传法,建立南宗。北宗神秀不久渐趋衰落,而惠能的南宗经弟子神会等人的提倡,加上朝廷的支持,取得了禅宗的正统地位,因而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惠能也因而为成为禅宗实际上的创始人。由于从达摩到惠能经过六代,故传统旧说将达摩视为“初祖”,而把惠能称为“六祖”。南华禅寺山门禅宗发展禅宗创立之后,影响不断扩大,自身也不断发展,形成了曹洞、云门、法眼、临济、沩仰五大宗派(世称“五家”),它们不但取代了国内其人宗派的地位,而且还传播到国外。公元九世纪,传入朝鲜;公元十二、三世纪,又传入日本,并成为这些国家佛教的主流。此后,禅宗又自东亚传至东南亚乃至欧美等国。每年都有大批国外的佛教徒前来南华寺朝拜祖庭。南华寺藏经阁寺院地位南华寺最早一批被国务院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南华寺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南华寺是中国佛教名寺之一,是禅宗六祖惠能宏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被誉为岭南禅林之冠。交通路线到韶关东站,过马路走到桥头的“韶关欢迎您”处,乘坐韶关-铁龙的班车在南华寺下。 在韶关东站乘坐韶关-马坝的大巴到马坝中华园站下,换乘3路到南华寺下。

南华寺在哪怎样?

南华寺坐落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东南7公里的曹溪之畔,南华寺是中国佛教名寺之一!是禅宗六祖惠能宏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宋太宗敕赐“南华禅寺”,寺名乃沿袭至今。因禅宗六祖在此弘法,也称六祖道场。1983年,南华寺最早一批被国务院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06月25日,南华寺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广东韶关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这里曾经是石祥文化的发祥地,也是马坝人的故乡。在这里有着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风景,更有许多古老传承的民俗习惯,值得大家来此进行一番探索。

1、风采楼

风采楼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风采路邮政大厦旁,西望武水,东临浈江,是明代宏治年间韶州知府钱镛为纪念北宋名臣余靖而建,屡经重修。因余靖有“更加丰采动朝端”之誉,故名丰采楼。明代学者陈白沙所书“风采楼”墨迹柔韧苍劲、潇洒俊逸,镌刻成石匾高挂门楼。风采楼高约22米,楼体重檐碧瓦,顶为三重飞檐翘角,正中有华饰小圆顶。整座建筑物雄伟独特,气势轩昂,是韶关市的标记建筑。

2、韶州府学宫

韶州府学宫(即韶州孔庙)坐落在广东省韶关市区繁华地带风采路,与韶关市标志性建筑风采楼相邻。史载,韶州府学宫始建于中国北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明万历年间毁于火灾,随即重建。此后清康熙、雍正、道光、同治年间均有维修。现时看到的大成殿是韶关市现存惟一的明代建筑。韶州府学宫大成殿被省办公厅公布为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韶州府学宫原是一组庄严雄伟的建筑群。包括有明伦堂、东西两庑、大成殿、崇圣殿、尊经阁、名宦祠、乡贤祠等,占地近万平方米。曾是粤北最重要的官方教育机构,学制分文武两类。

3、韶关芙蓉山国家矿山公园

韶关芙蓉山国家矿山公园园区总面积217平方公里,集地质灾害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传承矿业文化和休闲观光功能于一体,是中国首批28个国家矿山公园之一。芙蓉山是韶关的历史文化名山,史书记载2100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道士于此修道炼丹,唐朝时又有僧人在此建庙,是道佛两栖的圣地,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许多诗篇。芙蓉山还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曾经有过辉煌的煤矿和石灰岩矿开采历史,至今山上仍然残存大量采矿遗迹。

4、韶关市博物馆

韶关市博物馆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区工业西路,是一个以地方史志为主的综合性博物馆。新馆于2001年3月竣工,馆区占地17300平方米,是韶关市政府近年来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重点文化设施,也是韶关的标志性建筑。

韶关市博物馆收藏陈列本市出土的历史文物、革命战争年代遗留的革命文物以及其他各类传世文物。现有各类藏品5000余件,多数为本市出土的历代文物,其中以东汉及两晋时期的一批陶制模型器最为珍贵,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5、南华寺

南华寺坐落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东南7公里的曹溪之畔,距离韶关市区南约24公里。

南华寺是中国佛教名寺之一,是禅宗六祖惠能宏扬“南宗禅法”的发源地。南华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天监三年,寺庙建成,梁武帝赐“宝林寺”名。后又先后更名为“中兴寺”、“法泉寺”、至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宋太祖敕赐“南华禅寺”,寺名乃沿袭至今。因禅宗六祖在此弘法,也称六祖道场。

南华寺建筑面积一万二千多平方米,由曹溪门、放生池、宝林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灵照塔、六祖殿等建筑群组成。建筑除灵照塔、六祖殿外,都是1934年后虚云和尚募化重修的。

寺内文物

六祖真身

六祖真身像是南华寺最珍贵的文物,六祖真身像供奉在六祖殿内,坐像通高80厘米,据广东省考古学家徐恒彬、韶关市博物馆和南华寺僧人考证和研究,六祖造像是以六祖惠能的肉身为基础夹_法塑造而成。

五百罗汉群像

寺内木雕五百罗汉造像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宋代木雕五百罗汉群像。明朝曾经重新饰金,清光绪年间,曾补雕过133尊被火烧毁的罗汉。1936年,虚云法师主持修庙时,将大部分木雕罗汉藏在大雄宝殿里三尊高达15米大佛的腹中,直到1963年才被发现。现存360尊,其中有133尊为清代补刻。有154尊罗汉像上刻有铭文。从铭文中可以看出,这五百罗汉像雕于北宋仁宗庆历三年至八年(1043年-1048年),由“会首弟子”杨仁禧组织募化和雕造这批罗汉像,捐造者有商人、手工业者、僧人和平民等,匠师有张续、蔡文贽、廖永昌、王保、郝璋等。每尊造像都用整块木坯雕成,通高495至58厘米,直径235至28厘米,木料主要是柏木,少量为楠木、樟木或檀香木。每尊像由底座和坐像两部分组成。这些罗汉造具有相当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

千佛袈裟

千佛袈裟是罕见的唐代传世刺绣,绢底呈杏**,上面绣有一千个佛像,佛像全部为结跏趺坐式,手式有入定、接引、说法、合掌等,口、鼻、眼和发髻清晰分明。用金线绣出形象,然后以蓝色、浅蓝色、朱红色、**丝线陪衬,再绣蓝色背光。四周是十二条形象生动的蛟龙。据广东省博物馆有关专家考证,此袈裟是唐中宗赐给六祖惠能法师的。

武则天圣旨

唐代女皇帝武则天,于万岁通年元年(公元696年),御赐南华禅寺六祖惠能大师圣旨一道,长140厘米,宽42厘米,纸质,楷书首尾及边用绫装裱。

其他文物

南华寺还有北齐昭帝皇建元年(公元560年)的铜佛造像、唐代花缎袜、六祖坠腰石、唐代铁质观音殿、天人像、释迦牟尼像、明代四大天王木雕、清代五百罗汉瓷瓶、明代金书《华严经》残卷等文物,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6、罗坑大草原

罗坑大草原在广东韶关市曲江区罗坑,有山有水有牛还有鸟。所谓大草原其实就是罗坑水库区草地,属韶关所辖。东连樟市镇,南接清远英德市英红镇、横石塘镇,西邻乳源县大布乡,北毗武江区江湾、龙归二镇。罗坑常年平均温度1910℃,昼夜温差较大,降雨量丰富,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为高山草原,穿插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别有一番风情。现在暂无开发,但是因为驴友去的较多也比较成熟,是烧烤、露营好地方,有停车场,有荷花池,有农家菜。

7、金鸡岭

金鸡岭,位于广东北大门岭南第一镇之称的坪石镇,距韶关市103公里,属乐昌市管辖。因岭的西北峰顶有座巨石,貌似雄鸡,昂首北望,引颈欲啼,故而得名,是广东省八大风景之一。从坪石镇中心街处金鸡岭大门拾级而上,就可看到高耸入云,丹崖绝壁的一字峰,一字峰长350余米,宽3-6米,似一巨大屏障,它正看成墙,侧视成峰,俯瞰成龙。

1 换掉了约40%的课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出自哪里

全国中小学统一语文教材,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从2017年9月份开始,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将统一采用全新的“部编本”(由教育部直接编写)。

作为教育改革的标志性学科,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纲多本”的时代正式终结。据了解,此次“部编本”教材,换掉了约40%的课文,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

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学6个年级,古诗/文总计124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30%。初中3个年级,古诗/文总篇数提升至124篇,占到了全部课文的517%。

这是自白话文兴起后百余年来,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最高的一次。如此规定,首先受影响的便是学校教学——不仅要面临40%的全新教学内容,教材中更有一项近乎专为教学设定,那便是:要在教学中落实名著导读。

对此,总主编温儒敏解释说,“这是考虑到目前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

2 温儒敏的个人履历

1964-197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本科学习。

1970-1978年在广东韶关地委办公室任秘书,其间曾在厂矿与农村基层工作。1978年10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学者王瑶先生读研究生,1981年以论文《鲁迅前期美学思想与与厨川白村》通过获硕士学位。

1981年7月留校任教。1984-1987在职攻读博士课程,1987年7月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

1985年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系访问学者。1987年聘北大中文系副教授,1992年聘教授,1996年聘博士生导师。

1994-1995年任韩国高丽大学客座教授。1997年7月-1999年7月任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兼任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1996-2000)。

1999年7月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至2008年7月)。2000年至今任全国社科基金评审委员。

2003年任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客座教授。2004年至今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2006年至今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2004-2010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2008年教育部授予“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励。同年获北京大学方正奖教金特等奖。

2003年起任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2007-2010年任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

2007年至今任北大“国培”计划语文学科首席专家。2010年至今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

2011年9月受聘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2012年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3 新高考语文命题有哪些变化

变化1、命题将更加科学,更注重考察能力

估计未来几年,高考语文的命题将从过多依赖经验,转向适当运用先进的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

比如,如何提高语文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命题如何设定适当的区分度和难度系数,怎样的题更能考察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各种题型如何搭配,等等,都将会有更科学、更有可操作性的设定。

变化2、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

现在全国卷和各省市卷的命题有很多是依赖题库的,而多年建立的题库覆盖的范围偏窄,不足以支持高考语文的改革。因此一些省市可能会致力于题库的建设和扩容。

现在高考语文命题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依赖的材料主要是文学方面的,也就是“文学化”太过了。这当然也受制于整个语文教学的状况。

其实这几年有些省市的语文高考已经注意到这一偏向,逐渐拓宽命题的材料来源。

比如2013年的全国卷和一些地方卷,命题材料覆盖面就比以往要宽得多,除了文学,还有哲学、历史、科技、社会、经济、时政等。估计这也会是今后改革的一个方面。

变化3、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这是多年来语文高考的弱项,现在越来越受到质疑。

新高考语文试卷中这种“非连续文本”材料阅读题会增加,而且分值不低。有点类似于考公务员的“申论”,看重的是思辨能力。可见命题者开始重视朝理性考察这个方向努力。

现在的学生大量使用网络,思维碎片化、绝对化的现象非常常见,普遍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高考语文对此责无旁贷,一定会想办法去引导和改善。

变化4、有意识考查读书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现在的语文课最大的毛病是“千人一面”:只注重精读精讲,注重做题,读书很少,学过语文却不怎么喜欢读书,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素养更无从谈起。

课标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是有针对性的。

近年来已有个别省市高考语文开始重视考察读书的情况,甚至围绕课外阅读情况的考察来设计试题。

变化5、作文的改革,应当往理性靠拢

大家都知道,作文评判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模糊性,不可能做到像数学那样精确,如果作文的分值太大,就增加了不公平的可能性。在温儒敏看来,今后高考作文还是会维持60分-70分之间的分值。

也有另外一种办法,就是设计一道60分的大作文,另加一道15至2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微写作”。大小作文各有分工。

现在的高考作文题有的过于“文艺范”,过于“小清新”,他认为今后的高考作文题目应当向理性靠拢。

如今中学作文教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全线崩溃,全都是瞄准考试的套式训练,全都是瞄准考试的套式训练,几乎人人喊打,又人人参与。未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者要让高考作文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

此外,如今高考语文几乎都是做完全部考题之后,再做作文,往往剩余时间不多,作文只能草草收场。

有专家主张高考语文分为两段时间,一段是考作文之外其他试题,按规定时间交卷后,开始考作文,这样就保证作文有充裕时间。温儒敏认为这种建议有合理性,可以试一试。

变化6、文言文命题的改革不满足于“读通”

因为现在强调重视“传统”,很多人预测文言文“地位”将在高考语文改革中飙升,增加分量。

现在高考语文的文言文所占分值(除去作文)普遍已经达到40%甚至更多,这个比重不宜再增。道理很明白,现代社会还是用现代语言思考和交流,再说, 文言文因为好“拿分”,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精力一大半都给了文言文了,如果高考的文言文再增分值,就会加剧语文教学厚古薄今的失衡态势。我想高考语文命题 是会考虑这一状况的。

对于文言文考试的内容,断句题和翻译题会增多,虚词等的知识性的考查相应减少。文言文命题应当多一些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多一些文化意味。

4 “假课文”到底假不假语文不是历史 教材可批评别炒作

“网上说孩子用的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是错误的,这不是在误人子弟吗?”北京市海淀区一位二年级学生家长老胡气愤地说。

近日,一篇名为《校长怒了!还有多少假课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的帖子在网上广泛流传,老胡所在的家长群一下热闹了起来。在这份网上热传的帖子中,罗列了不少现在正在使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具体错误,比如,某版本的二年级课本中的课文《爱迪生救妈妈》,“无论是课本还是老师的教参都没有注明文章的作者和来源”。

而且,根据历史资料,爱迪生小时候的那个年代根本还没有阑尾炎手术,课文所叙述的内容根本不存在。再比如,某版本五年级上册的《地震中的父子》,讲了父亲到学校救助儿子及儿子同学的故事,但是据几位语文老师的考证,当年的洛杉矶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的凌晨4点31分,凌晨的学校,怎么会有学生?其实,不仅是这次“假课文”的帖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每一次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变动:某一作家作品的替换、数量的增减,某一类课文篇目的变化等都能引起公众的热烈讨论。

一轮轮的热议背后是公众对语文教育的关注,也表达了公众对优质的语文教材的期盼。那么,网上热传的这些“假课文”到底假不假?为什么会出现有争议的课文?公众应该如何看待语文教材中的种种变化?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了语文教育领域的专家、研究者和一线教师,试图给出更加理性的视角。

语文不是历史 教材可以批评但不要炒作“对语文教材的这种批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次。”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说。

前几年有人爆料某版本初中语文教材发现30多个错误,甚至要把出版社告上法庭。温儒敏教授找来材料进行了研究发现,这所谓的30多个错误,绝大多数都是夸大,或者是爆料者自己弄错了,真正错的只有五六处,而且多为编校的过失,比如标点不完整、个别错字等,没有校对出来。

对于本次讨论比较多的“假课文”《爱迪生救妈妈》,这篇不到500字的小故事,说的是爱迪生7岁那年妈妈得了阑尾炎,很紧急,医生到家里想给做手术,可是屋里光线太暗没办法。爱迪生急中生智,用几面镜子把油灯的光汇聚起来,照射着让医生成功地做完手术,救了妈妈。

网上的吐槽者说,看过几种爱迪生传记都没有此事的记载,还有人“考证”到,世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1886年做的,而爱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不可能有这种手术。“其实,《爱迪生救妈妈》这篇小故事并非‘杜撰’,而是有来路的。”

温儒敏介绍,1940年美国拍摄的**《Young Tom Edison》,里面就有一段爱迪生救妈妈的情节。在选入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之前,1983年版的人教版初中英文课本第5册第9课中,已经选了一篇题为“Edison's Boyhood”的课文,其中写到了爱迪生救妈妈。

而小学语文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这些材料编写的。当然,这样也不能证实爱迪生小时候一定救过妈妈。

“小故事属于文学作品,即使有一定的想象和虚构,也是可以容许的。”温儒敏说。

“语文不是历史。”北京市海淀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学校长说,“其实语文课文本来就存在两种类型,就是写实文体和虚拟文学。”

现在这个问题不像是讨论“真”和“假”的问题,而是借机发泄了一下情绪。“教材可以批评,但是不要拿来炒作。”

温儒敏说。“我们不可能编出完美的教材。”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连中国老师说,“发现了不对的地方,咱们就改。”但是课文中的一些内容可能会牵扯到历史深处的东西,一些问题可能不仅涉及语文一个学科。

改不改、怎么改不能因为网上的一个帖子就定,而是要由专业的机构、权威的专家经过反复地、谨慎的考证。不过,也有专家指出教材中选入的课文,如果其选材来源于某个历史事件,那么是不应当出现知识性错误的。

名人故事的“虚构”也要有一定的限度,最好有些相关的史料做根据,名人的性格、情感等心理特征应和传主性格特点符合。特别是现在的中小学生,由于接触的信息量足够大,眼界也足够开阔,“在进行课文的选择时不能仅仅在价值观上把关,还要在事实上把关。”

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余党绪说,孩子在把正确的观念内化为自身信念的时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发现支撑这个正确观念的事实本身是虚假的,他们会连带着对观念本身的正确性产生怀疑。教材不是“美文”的汇编 课文的改动是为教学的需要在余党绪看来,人们对语文课文中的“错误”宽容度偏低,还跟人们一直以来的观念有关:教材是一个范本、一个标杆。

所以有人会说:有那么多优秀的文章为什么不选,偏偏选中这些文章?“其实,教材首先是为教学服务的。”余党绪说。

比如,鲁迅的一篇文章出现了增减就会在社会上引起轩然 ,而选用教材的人更多是从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需求出发的,可能恰好鲁迅的另一篇文章更合适。“前两年甚至有人说鲁迅已经被赶出语文教材。

这是误解。”温儒敏说,事实上,课程改革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原来高中3个学年必修课,改为175学年,而选修课占125学年。

必修课总课时少了,自然也要对课文数量进行调整。

5 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大撤退看新教材主编怎么说的

针对舆论中“鲁迅文章在语文教材中大撤退”的言论,新编语文教材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28日回应称“没那回事”。他表示,新教材中,鲁迅作品依然保留了一定比重,不存在“大撤退”的情况。

教育部统一编写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将于9月1日在全国投入使用。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统一编写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将于今年9月1日在全国投入使用。

据介绍,新编语文教材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两条线索相结合的方式编排教材内容,“语文素养”重在听、说、读、写基本知识和能力,“人文精神”重在选文的思想性,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以文化人。

此外,新编语文教材增加了古诗文的数量,小学语文有古诗文129篇,初中语文古诗文选篇132篇。

“这其中包括了文言文和古代诗词,还有部分古典名著的阅读,如果从课文的数量来看,小学的增幅比较大,达到30%,初中的数量跟以往基本相当。”

温儒敏称,增加古诗文主要是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是教学的需要,“小学阶段孩子们的记忆力最好,一些文言文可能他们不太理解,但是,让他们多读多背多说,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此外,对于近年来舆论中有关“鲁迅文章在语文教材中大撤退”的言论,温儒敏回应称“没那回事”。

他透露,新语文教材中,小学选入两篇鲁迅作品,包括《少年闰土》等,初中选入六篇鲁迅作品,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这一数量与过去教材相当。

温儒敏说,十多年来,教材结构在变动,例如高中,175学年是必修,125学年为选修,必修课总体减少了,鲁迅作品也相应减少一些,有的是放到了选修课中。新教材中,鲁迅作品依然保留了一定比重。

教育是根本,只有好的教育国家才能进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39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