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人有三欲,过度成灾,这个三欲是什么?

都说人有三欲,过度成灾,这个三欲是什么?,第1张

《韩诗外传》有云:“嗜欲者,逐祸之马也。”

意思是说,一味放纵欲望而不加节制,就好比骑上了一匹狂奔向灾祸的马。

人非草木,孰能无求。

在这世间行走,有欲望本是自然:贪图安逸、好大喜功、吹毛求疵…或许是人性的弱点。

可是,如果任凭欲望泛滥而不加节制,最终只会伤人伤己,招致灾祸。

只有学会节制,把握住欲望的“度”,方能避开命运的坑,走好人生的路。

懒惰欲太盛,是一场灾难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写道:懒惰,是万恶之源。

追求安逸是人的天性,可懒惰欲一旦泛滥,只会结出苦涩的恶果。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去世了,阎王领着他来到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里面遍地都是山珍海味,金银珠宝。

他兴奋极了,感到自己终于摆脱了人世间的苦难,于是每天都吃了睡,睡了吃,他坚信自己来到了天堂。

可是,几个月后,他开始渐渐感到空虚和无聊,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

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实在受不了了,就去找阎王说:“这种无所事事的日子我实在是过不下去了,我宁愿去地狱,也不想留在这里了。”

谁曾想,阎王对他说:“你以为这里就是天堂吗?你错了,这里本来就是地狱!”

我们天生渴望安逸的生活,本能地想要逃避辛苦,只去享受。

可是,一时的放松有益身心,过度的懒惰却无异于精神鸦片,一点一点,磨掉我们进取的棱角,荒废我们宝贵的生命。

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情况:

因为懒得学习,下班后就瘫在沙发上,刷两三个小时抖音,打一盘又一盘的游戏;

因为懒得运动,办了健身卡,报名了健身课,却从来都没去过健身房;

因为懒得动手,一天三顿外卖,垃圾盒堆了满地也不去打扫;

而你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是年华流逝却依旧碌碌无为、是缺乏运动而健康受损、是不知进取而神志消沉…

过度懒惰的灾难,就是偷走你的时间,一点一点蚕食你的精神和志气,最终废掉你。

就像罗兰在《忙碌与进取》一书中所说:

懒惰是种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

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的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家败由奢,人败由逸。被懒惰欲主宰的人生,无异于一场活埋。

只有学会节制自己想要放纵的懒惰欲,努力对抗内心贪图安逸的魔鬼,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才能保住生命的弹性与活力。

炫耀欲太强,易招致祸患

常言道:“慧者多敛藏,愚者常炫耀。”

一个人,越爱炫耀自己的本事和长处,就往往越容易惹上无端的祸患。

西晋大富豪石崇,就是个虚荣心极强的人,常常极尽所能夸耀自己的富有。

有一次,有位外国使者,向皇帝司马炎进贡了一匹珍稀的火浣布。

石崇知道了这件事,就特意带着五十个仆人去见司马炎,并且让这些仆人个个都穿上火浣布制作的衣服,以此来炫耀自己的财富。

后来,西晋动乱,石崇被诬陷为乱党,抄家灭族。

在囚车上发往刑场时,石崇不禁老泪纵横地感慨道:“我知道,这些人都是看上了我的财富,我才沦落至此啊。”

满招损,谦受益。如果石崇懂得克制自己的炫耀欲,富而不露,贵而不骄,或许就不会这么快大难临头。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控制不了炫耀欲的人,为了那点可怜的虚荣心,到头来往往惹祸上身。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说:

你要克服的是你的虚荣心,是你的炫耀欲,是你的时刻想要冲出来出风头的小聪明。

每一个正常人,天生都有着秀优越的欲望,这就像小孩子之间互相攀比谁的玩具更漂亮,谁的零花钱更多一样自然。

但见过的人多了,经历的事久了,便会明白,那些动不动秀优越的人,真的很浅薄。

就像孟非说过的一句话:

所有的优越感,都不是来自容貌、身材、知识、财富、地位、成就和权力,它只来自于缺乏见识和悲悯。

成长的过程,就是学会收敛和蕴藏的过程,是一段看过千山万水,最终达到心智成熟的旅程。

夸一千道一万,都不如踏踏实实扎根生活,认认真真耕耘自己。

古语有云:“天地间,惟谦谨为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

滚滚红尘中,保持内心的谦谨与敬畏,少去炫耀,少点虚荣,便是最好的福气。

挑剔欲太过,伤人终害己

《孟子·离娄》有云: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意思是说,与人相处中最大的忌讳,就是喜欢对别人指指点点,挑这嫌那。

有一次,美国教育家卡耐基和朋友一道参加宴会,有位男人在席间发表了一场演讲,引用了一句名言,并说它出自《圣经》。

卡耐基听了,当即反驳道:“你错了,这句话根本不是出自《圣经》,而是莎士比亚的作品!”

那个男人面红耳赤,感到十分尴尬,当即与卡耐基争辩起来。

正在这时,朋友走了过来,弄清事情的原委后,朋友对男人说:“您说得没错,这句话确实出自《圣经》”。

当宴会结束后,朋友对卡耐基说:

“只是一句话的出处而已,你为什么非要去纠正他呢?”

“这样做不仅伤害了他的自尊心,还破坏了宴会的氛围,就连我们自己的形象也受到了影响,为了一点小事闹成这样,值得吗?”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挑剔欲,都会有纠正别人的冲动,可是,放纵自己的挑剔欲,真的值得吗?

公司开会,他非说别人PPT上有两个错别字,好好的同事关系,就这样闹僵了;

去吃西餐,他却挑剔朋友拿刀叉的姿势不标准,结果饭没吃好,倒被好友拉黑了;

亲戚聚会,他硬说别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有问题,本来其乐融融的饭局,最终却吵得脸红脖子粗;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人与人相处,本就是将心比心,不分青红皂白就介入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评头论足,只会惹人生厌。

叔本华曾说:“在和别人交谈时,要克制自己纠正别人的冲动,哪怕你是出于好心。”

有修养的人,不会用自己的标准去苛求别人。因为他们明白,改变一个人很难,可是伤害一个人,却轻而易举。

每条鱼都有自己的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与其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指挥别人的人生,不如认真想想,如何过好自己的这辈子。

有句话说:“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向下兼容,克制自己纠正别人的欲望。”

因为,哪怕你挑剔的再多,也永远改变不了这世上的全部,还会在纠正别人的时候,失去自己的生活。

人生如尺,欲别太满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

红尘俗世,没有人能无欲无求,但任凭欲望泛滥成灾而不加节制,只会沦为情绪的奴隶,招惹无端的灾祸。

人生当如尺,开合应有度。

戒除懒惰,不再炫耀,少点挑剔,把握好欲望的尺度,才能避开命运的深渊,获得内心的从容与淡然。

余生,愿我们都能花看半开,酒饮微醉,在人生路上闲庭信步,云淡风轻。

圣经中的尽心尽意侍奉,是指我们要全心全意地为主而活、为主而服务。在圣经中,很多圣徒都是以尽心尽意侍奉神为荣,他们的生命中没有什么比侍奉神更重要的了。我们也应该像他们一样,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神,为神的事工尽心尽力。

首先,尽心尽意侍奉是一种自我献身的表现。我们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而要付诸行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热爱和忠诚。我们要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神,包括时间、才能、精力和物质等,用这些来服务神的事工。

其次,尽心尽意侍奉是一种忠诚的表现。我们要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对神的忠诚,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侍奉神。我们要有一颗虔诚的心,时刻保持对神的信仰和敬畏。

最后,尽心尽意侍奉是一种爱的表现。我们要用我们的爱来服务神,把自己的心灵和精神都献给神。我们要像主耶稣一样,用爱去关心、帮助和支持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为他们带去神的福音和救恩。

总之,尽心尽意侍奉是我们作为基督徒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全心全意地为主而活、为主而服务。我们要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神,保持对神的忠诚和敬畏,用我们的爱去服务神和帮助他人,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神的喜悦和祝福。

圣经看过之后的感觉如下:

圣经,有人认为是历史书,有的人不认为是历史书。有的人认为是天书的都有。

而过去,圣经的内容,是很难理解的,这个确实,到现在,就是牧师神父都没几个真正能概括圣经全义!注意是圣经全义,好多都只是断章取义。犹如人性!有的甚至是以偏概全这都有!有的那确实是圣经前后给人很矛盾!甚至叫人无法信仰,无法传道!这都有的!一言难尽!甚至,圣经还会带给自己很多思想冲突!这都有的!

但一切的一切,没有答案,也许是我们自己悟性太低。即使,有了答案,到今在 昔在,乃至未来,都不一定是真正的答案!

圣经也不是别人认为的西方列强,那些精神控制。因为,那些是以人的意志,衍生的产物。也是人的欲望,衍生的种种产物!都是人性所衍生的产物,都不是真的!就算她是真的,那也是假的!因为,人性的产物,经不起历史长河的考验!都会渐渐败坏!为有真理,才会不朽!

那什么是真理,可以告诉你答案,至今,没有人找到过!那没有人找到过真理。那是不是就没有真理,也不是。但是,有人在哪一刻接近过真理!但过后又是假的!

有人相信,这世上有一尘不变的真理。但,世界却总是潜移默化,变化多端。渐渐的真理变的不在是真理了!

比如,牛顿定律,在地球上是真理,到了太空宇宙,就不一定是真理了!

有时候,我看圣经,也感到迷惑,感到无法信仰了,但有时候,有信仰,不迷惑了!但是,迷惑的时候比不迷惑的时候多!

圣经她就有点像给你做人生选择题。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路!

《人性的弱点》这本书经常排在各大图书平台畅销榜里,我很是好奇。但初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总觉得讲的是些深奥的人性道理,所以不敢去尝试,结果发现,这是一本再好读不过的书,受人喜爱确实是自有它的道理。

《人性的弱点》这本书被奉为世界成功学第一书,是一本经典的为人处世参考书。这本书蕴含了“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的思想精髓,能帮助你解决社交问题,击败忧虑,踏上幸福人生。

整体看下来,这本书确实是很实用,介绍了很多可以即学即用的社交技巧,而且有大量的人物案例,像是在读一本故事集。作者要陈述的内容点很多,而且较为琐碎,所以按照用途分成八个部分就清晰多了,“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如何赢得他人的喜爱”、“如何让他们认可你”、“如何让他人接受你的观点”、“如何让你的婚姻更幸福”、“如何消除忧虑”、“如何让自己平安快乐”、“如何保持充沛的活力”。也许,读完以后,你觉得好像没有记住什么,但是没关系,这本书其实是一本工具书,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到相应的章节里去找和做就可以了。

这本书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其实是讲了与人的关系和与已的关系,与人的关系里又讲了与他人的关系和与家人的关系。所以,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会分别从与他人的关系、与家人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里挑选一些重要的观点与大家分享。

在与他人相处时:

一、 喜欢批评就没有朋友

作者在书的开篇讲到一个案例:“双枪”克劳雷是纽约治安史上最危险的暴徒,他杀人如切菜,当他坐在死刑电椅上时,说“我是为了自卫才杀人的”。罪犯克劳雷从来没有对自己所犯下的罪恶在内心有丝毫的愧疚。

用这个极端的例子,只是想说明:绝大多数人不会主动地为某一件事情来责备自己,即使那错误严重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这就是人的天性,自己做错了事情,只会想法推卸责任,只会指责别人。 所以,批评和责任他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那只会让人在心理上增加一层防护,并且被批评的人也会因为受到批评而竭力为自己的错误辩护。

作者在书中讲到他的一次经历:我年轻时,一直想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专栏作家。有一回,我给当时在美国文学界极负盛名的泰维斯写过一封信,向他求教关于写作的技巧,因为那时,我正准备给一家杂志写专栏文章。几个星期后,我收到了他的回信,信的最后附注:“此信系我口述记录,没有仔细核对过。”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好奇,因为我知道,这样回信的人,工作一定很繁忙。而当时我一点都不忙,可是我急于想引起这个著名作家对自己的注意,在回信的最后也附注加上了同样的话。泰维斯这次再也不屑回信给我了,只是将我的信件退回,并在信的右下角处,用潦草的字迹写了这样的话:“你向他人请教的方式,真让人不敢恭维。”是的,在这件事上,我的做法完全错误,也许我真应该受到应有的指责。但人类那种天然的弱点,让我对泰维斯心怀愤恨。这种愤恨,以至10年之后的某天听到泰维斯去世的消息时还存在。在这件本来就是我做错的事情上,我却羞于承认。

要是你觉得激起一个人的愤恨,使他对你痛恨10年甚至到死,这样的事情很好玩的话,那么你就放任自己,对他人进行最具有刺激性的斥责与批评吧。在我们与他人相处时,我们应该记住,我们不是与模式化的理论上的人相处,而是和一个个有血有肉、活生生、有情感的人在相处这个事实。

对他人的一切批评与指责,都是导致人际关系危险化的导火索。因为这是一种能够让自尊炸药库爆炸的导火索,是能够置人于死地的。

著名的美国外交家本杰明・富兰克林,青年时代并不显得机智聪明,然而在他成年之后,却在为人处世上极富个人魅力,曾出任美国驻法大使。后来,他在谈到自己为人处世的成功秘诀时,这样说:“我从来不说他人的不好!”他接着补充道,“我说的都是我所知道的每一个人的优点!”

即使是个普通人,他也会有批评、斥责、抱怨他人的天性,可是,只有最愚蠢的人,才会情绪失控地去那样做。

我有一同事,做事情经常是不太认真,可是他自己却不这么认为。在组织培训项目几次出现同样的问题以后,主管实在受不了了,问他事先都做过哪些准备?问他培训实施的流程应该是怎么样的?他一下就被激怒了,跟主管吵起来,还扬言“不干了”(他这么说已经不至一次)。他非常委屈,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误,还到处说主管的不是。

按照我之前的性格,对于这样的人,我一定会把自己心里想的脱口而出,不数他个七宗罪不痛快。可我们都不是初入职场的年纪了,对他批评和指责也不能改变他对自己的认知。

后来,他和主管的关系慢慢缓和了,而且工作的态度也好了很多,我问那位主管,这是怎么回事。他说:“要相信人做事的出发点, 90% 以上都是善意的。之前是我不对,我应该信任他。”

二、 让别人觉得自己很重要

“受尊重感是人类的一种潜在欲望,是人类天性中最为迫切的心理需求。” 没有人能够例外,在日常生活中都希望与他接触的人能够由衷地赞美自己,他所需要的是让人承认他存在的价值,从中获得被人重视的感觉。当然不是虚假的奉承,而是发自内心的赞美。

年薪百万美元的司华伯曾经说过,在他手下做事的人中有许多人在钢铁制造业方面的学识比他多得多。司华伯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薪水待遇,全是因为他在社交方面有特殊的能力。司华伯这样说道:“我认为我所拥有的最大的资源,就是能激发人们的热情和潜能,我用赞美和鼓励,让每个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 他还说:“在这个世界上,上级的批评,能够轻易毁掉一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我从没批评过任何一个人,在工作方面,只给予他们鼓励。我总是追切地想称赞别人。而对于别人的错误,我不会急着计较。诚于嘉许,宽于称道,便是我的座右铭。”司华伯又说:“我一生中交往无数,在遍及世界各地的名人中,没有一个是在充满批评声的环境中成就大事业的,无论他有多么高的地位,都是在赞美声中成长起来的。”

我们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别人要优秀得多。如果我们要深入他的心灵,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让他感到我们愿意承认他在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是无比高贵。

那应该怎么去做?什么时候去做?答案是:“在你日常生活里,任何时间,任何一个地点”。比如,作者举的这个例子:有一次,我在无线电城的问讯处打听苏文的办公室所在的位置。那个穿一身整洁制服的问询员看起来很高贵,他清晰地回答我说:“亨利·苏文(停顿),18楼(停顿),1816室。”我向电梯走过去,突然又想起了什么,又往回走到那个问询员的跟前,“你回答问题的方式很漂亮,”我对他说,“很清晰而又准确,你是个了不起的艺术家。”他听了我的赞美后很愉快,脸上闪动着快乐的光芒,他把领带又略微往上提了提,随后告诉我,他在回答时为什么中间要停顿,每一句话里的那几个字为什么需要那么说,在我乘坐电抵达18楼时,我觉很自己在人类快乐的总量上,给自己和他人增添了一丁点分量。

  我有这样一位同事,他对自己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任何人,所以在看到这一部分时,我就想到了他。如果我们在聊点什么,他一定凑过来说他自己,我们说空调太凉,他一定会说他都要冻感冒了,我们说天气干躁,他一定会说他最近已经去过几趟医院看嗓子了,我们说颈椎不好,他一定会说他的颈椎已经病入膏肓……以至于我们没办法跟他聊天,因为他只关心自己,不管聊什么话题,他都会扯到自己身上。希望被别人关注和尊重,是人的普遍特点,但是 “你希望他人如何待你,那么你就必须那样对待他” ,先从改变自己做起吧。

三、 不要与他人争论

“假如你在生活和工作当中经常和他人抬杠,也许偶尔能够取得暂时的胜利,但那胜利却是虚无的,因为你因此而永远地失去了他人对你的好感。”

作者说到他的一次经历,那时候的他喜欢争辩:有一次我参加了为史密斯爵士举行的一个晚宴。宴会上,坐在我身边的一位先生给我讲了一则幽默故事,并引用了一句成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位健谈的先生说,他引用的这句成语出自《圣经》。可是我知道他错了,我非常肯定自己知道这话的出处。为了证明我丰富的知识,满足自己的优越感,我尖刻地纠正他的错误。那人立即反唇相讥:“你说什么?莎士比亚?绝不可能!那话出自《圣经》,这是绝对没有错的。”他的确是如此做的。和我争论的那位先生坐在我的右边,我左边是多年研究莎士比亚的老友法兰克・贾蒙。因此,我让他对这个问题进行裁决。贾蒙听了后,在桌子下用脚踢我,对我说:“戴尔,是你记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那句话的确是出自《圣经》。”

晚宴结束后,在回家的路上,我对贾蒙说:“法兰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话出自莎土比亚,为什么还要说我错了?”“是的,当然,”他回答说,“那确实是出自莎士比亚的作品,悲剧《哈姆雷特》中的第五幕第二场。可是,我亲爱的戴尔,我们都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一定得找出另一个人的错误?那会让他高兴吗?我们为什么不给他留个面子?况且那人并没有问你的意见,他也不需要你的意见。为什么要跟他抬杠?戴尔,我最后想告诉你的是,在生活中要永远避免与他人发生正面冲突,那样你会感觉很轻松的。”

十有八九的辩论,结果只能是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绝对正确。要知道争论中水远不会有真正的赢家。如果在争论中你失败了,那当然就败了,没什么好说的;如果你在辩论中获得了胜利,就其本质而言你依然是失败;因为即使你使对方的论点变得千疮百孔、一无是处,那又怎么样?你因此扬扬得意,而对方却因为你使得他毫无颜面而怨恨你。“使一个人口服是容易的事,而让他人心服却很难。”

释迦牟尼告诫他的信徒时说:“只有爱才能化解他人的仇恨。”因此,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对他人宽容、友善,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因为任何一种争执,即使是最轻微的,也不能消解人与人之间的误会。林肯有一次在教导一位与同事发生争执的军官时说:“所有想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会在私人的争执上耗费时间。因为他知道无谓的争执不会有助于解决任何问题,只会让人发火,让他的理智失控。一定要在与他人拥有同样权利的事情上多做一些让步。与其与一只狗争路而被它咬,还不如让出道路,即使当时杀了那狗,其结果同样不能治愈你被它咬的伤口。

我之前经常说一句话:“我的世界里只有黑与白,没有灰色”,我特别重视什么事情都要分清对与错,不允许不确定。不仅在工作中,在生活也依然如此,这让我经历了不少痛苦和折磨。

也许在年轻的时候,并不觉得这种想法有什么不对,必须争个你错我对,领导会觉得你工作认真,爱人只会觉得你有点任性,可当进入人生的另一个阶段,生活更加复杂起来,凡事争论就不是一种好的选择的了。

我生完孩子以后,对孩子的衣食住行都特别在意,敏感又紧张,整天跟着书和专家的观点来核对自己哪里做的不对,因为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经常跟婆婆有矛盾和冲突。我试图让她明白,她的很多带孩子的做法是不对的,是不科学的,是不符合专家要求的,当然也许我没说错,但是,这严重影响了我们之间的关系,并且一度升级恶化,最后她摔门而出,不再帮我们带孩子。

就这样跌跌撞撞的过了五年,在孩子五岁后,我才感觉到自己真正能理解“不争论”的意义,凡事并不是非黑即白,在理性前先感性,要首先考虑到别人的情绪、接受度,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看开点。

 

在与爱人相处时:好好赞美爱人

洛杉矶家庭关系研究会主任鲍宾诺说:“大多数男土们寻求太太时,不是去寻找一个有经验、才干的女子,而是在找一个长得漂亮、会奉承他的虚荣心、能满足他优越感的女性。”如果一位任职经理的未婚女性被男士邀去一起吃饭,这位女经理在餐桌上搬出她在最高学府学到的那些渊博学识来;饭后,这位女经理又坚持自付餐费,那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以后她只能单独用餐了。

反过来讲,一个没有进过高等学府的女打字员,被一位男士邀去吃饭时,她会热情地注视着她的男伴,带着一片仰慕的神情说:“真的,我太喜欢听了,你再说些关于你自己的事…”结果呢?这位男士会告诉别人:“她虽然并不十分美丽,可是我从未遇到过比她更会说话的人。”

男人为什么不用这种同样的方法,在你太太的身上试一试呢?当她把一盘菜烧得美味可口时,你告诉她,她把这盘菜烧得如何好,使你吃得非常适口!让她知道你懂得欣赏,你并不是在吃草。就像格恩常说的一句话:“好好捧一棒这位小妇人。”因为她们都喜欢被人这样。当你这样做时,不要怕让你太太知道,她在你的快乐中占着如何重要的地位。

在好莱坞,婚姻是一件冒险的事,甚至于伦敦的劳滋保险公司也不愿意打这个赌。在少数几对著名的美满婚姻中,巴克斯特夫妇就是其中的一对。巴克斯特夫人过去的名字叫勃菜逊,她放弃了极有前途的舞台事业去结婚。巴克斯特这样说:“她虽然失去了舞台上无数的掌声和赞美。可是现在,我随时随地在她的身旁,她随时可以听到我那由衷的赞美。如果一个女子想要从丈夫身上获得欢乐,她可以从他的欣赏和热爱中寻找到。如果那种欣赏和热爱是真诚的,那他的快乐也就得到了答案。”

我们很多女同事都关注了一位博主 Ayawawa ,她从女性的角度,认为要经营好两性关系,很重要的一点是女生要对男生“星星眼”,就是要崇拜他、称赞他,嘴要甜,会撒娇。这方面,我之前确实没有注意过,我想大多数夫妻或者情侣在生活中,更多的是会看到对方不顺眼的地方,尤其是因为亲近,所以有什么不满都会直接说出来,“你怎么就知道玩游戏”、“你怎么那么懒,不会收拾一下吗” ……絮絮叨叨,在婚姻里是最忌讳的。对于小事还是最好“眼不见为净”吧,多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对大家都好。

在与自己相处时:让忧虑到此为止

“假如70%的病人能够消除自己内心的恐惧和忧虑,所谓的疾病就会离得远远的。我的意思当然并不是说他们是在装病,恰好相反,他们的病像牙痛一样真实存在着,甚至比牙痛更严重。这种病和神经性消化不良很相似,就像胃溃疡、心脏病、失眠症或者一些头痛症以及麻痹症。这些病都真实存在,这一点我很清楚,因为我曾经有12年忍受着胃溃疡带来的痛苦。恐惧带来忧虑,忧虑造成紧张,紧张会影响到人胃部的神经,长火下去,就会患上胃溃疡。”

忧虑还会引起神经疾病。梅奥诊所的医生说,在用最先进的方法来检查大多数精神病患者的神经细胞时发现,在高倍显微镜下,他们的神经细胞大都和正常人没什么不同,他们的“精神疾病”并不是神经本身有了毛病,而是因为悲观、焦躁和忧虑等情绪的影响。就像柏拉图说过的:“医生犯的最大错误是只想治疗患者的身体,而不关心他们的精神。其实,精神和肉体是完全不可以分开的。”

威利斯卡瑞尔,一位杰出的工程师,他发现了一种解忧的有效方法。他这样说:“我失败了,非常沮丧,仿佛被人在头上重重地击了一拳。肠胃都开始疼痛起来,当时那段时间,我几乎无法入眠。后来,我终于醒悟,忧虑并不能解决问题。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并不需要忧虑就能达到目标,而且效果非常明显。我使用这个方法已经三十多年。这个方法很简单,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坦然地面对事情的全部,设想它最坏的结果是怎样的, 自己起码不会坐牢或被判死刑吧,这一点当然没有任何问题。

第二,在做出最坏打算之后,在必要的时候勇敢地接受它。 我会告诉自己,我的档案上将会因为这次挫折留下污点,甚至会让我丢掉这份工作。果真如此,我还会另找一份工作。事前估计到可能出现的最坏结果,并让自己勇敢地接受它,这样一想,我立刻放松下来,体会到了那些天来从未有过的平静。

第三,集中时间和精力,改变那最坏的结果。 面对2万美元的可能消耗,我想方设法,尽可能减少我们即将面临的损失。经反复试验,我发现,如果我们再投资5000美元添加一些设备,问题就能够解决了。按照这个方案,每套机器公司最少能赚15万美元。

当时,如果我一直陷于忧虑之中,根本无助于解决这个问题。忧虑会摧毁我的精神,这是最大的危害。一旦忧虑发生,思绪就会混乱,接着就会失去判断力。然而,如果我们敢于正视最坏的结果并在内心接受它,并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分析,这样反而能够全神贯注地解决问题。”

如果你遇到了让你忧虑的困难,不妨使用威利斯卡瑞尔的万能公式做下面这三件事:

1向自己发问,可能发生的最坏结果是什么?

2如果必须面对它,就做好接受这个事实的准备。

3内心保持平静,想办法改善最坏结果。

以上是我要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的核心观点。

书中的例子都在讲,应用某一技巧后效果斐然,我在想,从长远来看是如何呢?就像《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说的,这些技巧都只是树叶,而人这棵大树要想枝繁叶茂,重要的是培养根系,从内而外,做到内心的达观,妥当的话语和行为是自然的流露。若“空有其表,败絮其中”,运用再多的技巧,又如何赢得人心呢?

论到那些先知,我心在我里面忧伤,我骨头都发颤。因耶和华和他的圣言,我像醉酒的人,像被酒所胜的人。

新中译版圣经:论到那些先知,我心在我里面忧伤,我骨头都发颤。因耶和华和他的圣言,我像醉酒的人,像被酒所胜的人。

新世纪圣经:论到那些先知,我的心在我里面破碎,我全身的骨头都发抖。因为耶和华的缘故,又因为他的圣言的缘故,我就象一个醉酒的人,象一个被酒灌醉的人。

LCC:论到那些神言人们∶我的心在我里面破碎了,我的骨头都发软了;因永恒主的缘故,因他圣言的缘故,我就像醉酒的人,像人被酒所胜。

TCB:我的心破碎;我全身发抖。上主和他神圣的话使我陶醉,使我像被酒灌醉了的人。

当代圣经:论到那些先知,我的心伤痛欲绝,我的骨头都颤抖起来;我为了主和他圣言的缘故,竟好像喝醉的人,被酒所胜。

CSG:9论到先知:我的心在我怀内已破碎,我浑身骨骸战栗;为了上主,为了他的圣言,我好像成了一

圣经中关于人死后的亲属关系,有以下一些教导:

1 坟墓的责任:在旧约中,人们认为将死者埋葬在家里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把死者埋葬在一个坟墓里是一项重要的责任。在申命记21:23中,神要求人将死者挂在树上直到日落,并将尸体埋在当地的土地里。

2 继承和遗产:按照旧约的教导,家庭的财产应该由家庭的成员继承。例如,在申命记25:5-6中,如果一个男人死了,他的兄弟应该娶他的遗孀,并为他的兄弟留下一子。这个儿子应该被认为是已故兄弟的儿子,他会继承兄弟的产业。

3 安慰和支持:在新约中,我们看到耶稣和他的门徒对死亡的家人表示出深深的关怀和同情。例如,当拉撒路死去时,耶稣去了他的墓地,并安慰他的妹妹玛丽亚和马尔大(约翰福音11章)。

总的来说,圣经教导我们在处理亲属死亡后应该保持尊重和关怀,同时也应该完成必要的仪式和职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16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