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梦》原文译文赏析

宋词: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梦》原文译文赏析,第1张

 《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宋代:朱敦儒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译文

 世事短暂,如春梦一般转瞬即逝。人情淡薄,就如秋天朗空上的薄云。不要计较自己的辛勤劳苦,万事本来已命中注定。

 有幸遇到三杯美酒,又邂逅了一朵含苞初放的鲜花。短暂的欢乐相聚是如此的亲切,至于明天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了。

 赏析

 这首小词从慨叹人生短暂入笔,表现了词人暮年对世情的一种“彻悟”。

 回首平生,少年的欢情,壮年的襟抱早已成为遥远的过去,飞逝的岁月在这位年迈的词人心中留下的只有世态炎凉命途多舛的凄黯记忆。所以词的起首二句“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是饱含辛酸的笔触。这两句属对工畅,集中地、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认识。“短如春梦”、“薄似秋云”的比喻熨帖而自然。接下来,笔锋一转,把世事人情的种种变化与表现归结为“命”(命运)的力量。“原来”二字,透露出一种无可如何的神情,又隐含几分激愤。在强大的命运之神面前他感到无能为力,于是消极地放弃了抗争:“不须计较苦劳心”,语气间含有对自己早年追求的悔意和自嘲。这两句倒装,不只是为了照顾押韵,也有把意思的重点落在下句的因素。情调由沉重到轻松,也反映了他从顿悟中得到解脱的心情。

 似乎是从宿命的解释中真的得到了解脱,词人转而及时行乐,沉迷于美酒鲜花之中“幸遇三杯美酒,况逢一朵花新”,使本词转灰暗向光明、化伤悲为可喜。人之一生虽然有充满变量且难以掌握的“命”存在,但仍有己力能够操控者,譬如:面对美酒,可以独自小酌,也可偕友对饮;而目睹一朵清新可爱、初初绽放的小花,也足以兴发美感,使身心愉悦。此处词人所拣取之“酒”与“花”(“酒”、“花”,在朱词出现的频率颇高,例如:“携酒提篮,……索共梅花笑”(〈点绛唇〉);“落帽酒中有趣,……花影阑干人静”(〈西江月〉);“酥点梅花瘦。金杯酒”(〈点绛唇〉)……等等)颇耐人寻味,因为酒代表纵放恣肆,而花则关涉宁静自得,在深谙世事人情的无奈后,心灵自由放松了,这两种不同的生命情境便能兼而有之。朱敦儒这种通过达命而产生的欢喜态度,后出的张孝祥(一一三三~一一七○)领会亦深,因此填有“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上下文都是议论,使得这属对工巧的两句尤其显得清新有趣。着墨不多,主人公那种得乐且乐的生活情态活脱脱地展现出来。结语两句,虽以“片时欢笑且相亲”自安自慰,然而至于“明日阴晴未定”,则又是天道无常,陷入更深的叹息中了。“且”是“姑且”、“聊且”的意思。“阴晴未定是感叹世事的翻覆无定,或许还有政治上的寓意。下片末句与上片“万事原来有命”呼应,又回到“命”上去了。作者的生活态度是强作达观而实则颓唐。

 起首二句是饱含辛酸的笔触,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认识。接下来,笔锋一转,把世事人情的种种变化与表现归结为“命”的力量。结语两句,则又是天道无常,陷入更深的叹息。这首词对仗工整,比喻熨贴而自然,自然流转,若不经意,全词如骏马注坡,一气直下,上下文的议论,亦使得对应句尤其清新有趣。

 扩展阅读:朱敦儒文学评价

 在两宋词,能比较完整地表现出自我一生行藏出处、心态情感变化的,除朱敦儒之外,就只有后来的辛弃疾。苏轼作为新词风的开拓者,虽然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抒情自我化的方向,但他还没有将自我完整的人生历程和整个精神世界写进词中(另一半写在他的诗里),诗词的表现功能还有所区分--词多言情,诗多言志和叙事。李清照也恪守这种惯例。朱敦儒则进一步发挥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不仅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而且以词表现社会现实,诗词的功能初步合一,从而给后来的辛派词人以更直接的启迪和影响。辛弃疾《念奴娇》词就明确说是“效朱希真体”,陆游年青时曾受知于朱敦儒,为人与作词都受朱敦儒的熏陶,他的名作《卜算子·咏梅》即与朱敦儒的《卜算子》(古涧一枝梅)风神相似。

朱敦儒的《水调歌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描绘了晚唐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下面是对《水调歌头》的解析。

首先,从形式上看,朱敦儒的《水调歌头》是一首七言诗,每一句都有七个字,押韵平仄对仗工整,富有韵律感。

其次,从内容上看,《水调歌头》通过对一位卖酒的女子的生活经历的描写,反映了晚唐时期贫苦百姓的生活境况和社会矛盾。女子卖酒虽然辛苦,但仍然受到社会上的压迫和歧视,生活的艰辛也让她感到无助和绝望。诗中抒发了诗人对于女子命运的同情和对于社会不公的批判。

此外,《水调歌头》还融入了文化和历史的元素。如“长安城头北见河”表现了长安的繁华和壮观,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则表现了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变迁。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体现了诗人的文化素养和才华。

总之,《水调歌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通过描绘一个女子的生活经历,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同时,这首诗歌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元素,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朱敦儒的《相见欢》的主旨: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原诗: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代: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释义:

倚靠在南京西门上城楼观看清秋时节景色。

万里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金人入侵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

要悲风将自己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起了囚徒生活。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这首词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

朱敦儒的《相见欢》的主旨: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原诗: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代: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释义:

倚靠在南京西门上城楼观看清秋时节景色。

万里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金人入侵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

要悲风将自己热泪吹到扬州前线。

作者简介:  

朱敦儒(1081年~1159年),两宋之际河南府洛阳(今属河南)人,字希真,号岩壑,人称洛川先生。  

背景: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暂时获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35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