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着惊海天”指的是哪篇文章?

“一着惊海天”指的是哪篇文章?,第1张

正确文章名称为《一着惊海天》,该文章作者为蔡年迟、蒲海洋。这篇课文用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辽宁舰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民军队在创新中不怕牺牲,勇于探索的精神,先后获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原文

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作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难题。在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15飞机552号已于××××起飞,预计××××临空!”

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一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航向××,航速××节……”口令声中,辽宁舰官兵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时××分,远方的天空中传来舰载机的低吼声。循声望去,记者看到,湛蓝的天幕上,一架歼-15舰载机正向辽宁舰飞来。

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塔台起降指挥监控台,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声——

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

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

着舰指挥员:“航向××,航速××……”

飞行员:“明白!”

……

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得非常默契。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着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激活了所有人紧绷的神经,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

战位上,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

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快点!快点!”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围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本报辽宁舰11月25日电)

赏析

扩展资料

刊登于2012年11月25日《人民海军报》一版的通讯《一着惊海天》,在获得笫四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后,又喜获第23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类三等奖。一篇作品,能接连被各方看好,必定有其可圈可点之处,作为该文的编辑,这种感受则更加深刻。

题材重大是写好新闻作品的重要条件,但却不是诞生新闻精品的充分条件,将重大题材的新闻亊件写成一篇好通讯实属不易。通讯有别于消息,它要求不仅仅将某一亊件客观、概括地反映出来,还要求对新闻亊件的报道进行更加具体、形象、生动和详尽的描述,以求能够给读者留下生动可感的印象,达到“情动于心而言于行”的最高境界。

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可划归重大事件题材。与人物通讯等其他题材相比而言,这个题材的报道具有以下难度:

1重大亊件题材本身不易写好,更难出彩,特别是这种“高端”试验活动不为一般人所熟知其至了解;

2这种活动动作性不是很强,虽然参加的人员较多,但都是靠暗藏在电波中的口令贯穿其中,整个活动者起来较为刻板单谰;

3没有太过明显的矛盾冲突,缺少能够抖响的“包袱”。这样的重重困难,对《一着惊海天》的作者而言挑战与考验不小。而在此文能很好地处理以上问题,令人仿若看到了—幅用写生笔法绘就的雄美图画。

参考资料:

一着惊海天

一、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第一单元“新闻阅读”中的一则通讯,报道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的首次成功着舰。本篇通讯荣获了第四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喜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文学通讯类三等奖,如此被各方看好,其在讲述新闻故事上叙述详尽,描写生动,情感浓烈,可圈可点。

二、学情分析:

通过单元前三篇新闻阅读的探究学习,学生们已经了解消息和新闻特写这两种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但落实到“写”上还需要训练。本篇通讯作为单元“新闻阅读”任务中最后一课,既可以作为温习消息和新闻特写的素材,又可以在横向直观对比中把握三种新闻体裁各自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与消息和新闻特写区分,掌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

2学习通讯注重细节描写和夹叙夹议的写作特点。

3体会通讯中作者明确显豁的情感表达,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

把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特点。

五、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习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遵守“以新闻的方式学新闻”之一单元学习指导思想,设置了补写对比温故知新、新闻播报激趣点悟、扣题析文自然生成、对比梳理构建体系等活动方式来攻克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作者是蔡年迟、蒲海洋。

,湖北浠水人,海军大校,某报主任编辑,硕士研究生。先后随同我国舰艇编队出访18个国家,发表新闻、文学、摄影作品2千余篇(幅),28篇在全国获奖,其中《一着惊海天》一文入选全国中学语文教材(八年级);6次荣获中国新闻奖,1次荣立二等功,13次荣立三等功。

蒲海洋是《人民海军报》记者。

扩展资料:

《一着惊海天》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017年秋季修订版)新选入的课文。原出自《人民海军报》2012年11月25日一版。

《一着惊海天》交代着舰的环境及着舰前的准备情况,叙述此次着舰的意义和困难,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 描写了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激动、幸福的场景。

这篇通讯曾喜获解放军新闻一等奖,它不仅展示了新闻的真实,更是一篇激动人心的美文。 用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辽宁舰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民军队在创新中不怕牺牲,勇于探索的精神。

一着惊海天比喻句的赏析

《一着惊海天》用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辽宁舰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民军队在创新中不怕牺牲,勇于探索的精神,先后获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课文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蔡年迟 蒲海洋

  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作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风险性难题。在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15飞机552号已于××××起飞,预计××××临空!”

  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一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航向××,航速××节……”口令声中,辽宁舰官兵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时××分,远方的天空中传来舰载机的低吼声。循声望去,记者看到,湛蓝的天幕上,一架歼-15舰载机正向辽宁舰飞来。

  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塔台起降指挥监控台,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声——

  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

  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

  着舰指挥员:“航向××,航速××……”

  飞行员:“明白!”

  ……

  在两人时断时续、不急不缓的对话声中,舰、机配合得非常默契。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着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成功了!”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瞬间激活了所有人紧绷的神经,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

  战位上,许多人落泪了!他们说:“太让人激动了!”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

  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快点!快点!”有人向飞行甲板冲去。几分钟前还空空荡荡的飞行甲板,一下跑来了一大群人。

  打开舱门,飞行员冲着围过来的将士们说:“一切正常,感觉好极了!”

  歼-15舰载机前沸腾了,鲜花映衬着飞行员的笑脸,人们忘情地与飞行员紧紧拥抱,争相与飞行员合影留念……

  “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课文分析

  1、文章的主标题有何妙处?

  答:“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一个主谓宾短语做主标题,强烈的镜头画面感跃然纸上,“一着”“惊海天”对比鲜明,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答: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作者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图画。为下文详写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舰作铺垫。

  3、第③④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①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强军的梦想,而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风险的难题。②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4、作者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赏析这个比喻的好处。

  答:将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语言生动形象,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为之捏一把冷汗。

  5、飞行员与舰载指挥员的对话为什么如此简短?

  答:此处的对话简洁准确,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一个高端的试验事件更加平实,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简简单单的对话,简简单单的口令,是对当时紧张、严肃、庄重的气氛的诠释,在那样一个紧张的时刻,容不得人有半个多余的字。

  6、第18段重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及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运用对偶和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本段第一句运用对偶、夸张、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

  7、作者把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形状比作“V”字,有何寓意?

  答:作者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字,既形象展示了阻拦索的实际形态,又暗示了着舰的胜利完成,给读者带来了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牢牢地”“稳稳地”生动地写出我国着舰技术的成熟和飞行员操作技能的娴熟。“定格着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的特写镜头,既是对当时情景的生动再现,更是表现了作者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喜悦和自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47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