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的思想感情

琵琶行的思想感情,第1张

白居易写的《琵琶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听知琵琶女的遭遇后,对其悲惨的遭遇的同情与怜惜;另一个方面就是借琵琶女的弹奏,来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的悲愤、凄凉、落寞之情,以及自己的感逝伤怀之情。这是个人一点粗浅的理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不能详尽帮助,还望请教其它会员答友,来多做比对,选择认为详尽的答案,帮助自己。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弹者停止了,声音没有了,但所表之情还延续着,而且更深切地表示着弦声所不能表示之情听的人能体会,所以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表情手法,艺术性极高

1、《琵琶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2、《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

琵琶行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同时诗人联想到了自己,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故被贬的愤懑之情。《琵琶行》的作者是白居易,诗中描写了歌女的悲惨遭遇。

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

浅谈杜甫诗作“沉郁顿挫”风格成因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最具有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评论者所公认的,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是杜甫在《进表》中自述创作甘苦之语,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是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杨雄、枚皋之流,庶可豉及也。”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笔者认为: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有其坚实的思想、情感和现实基础。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思想基础。杜甫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都是源自儒家仁政思想,杜甫的理想政治模式仍是儒家的政治模式,即德政。在他的诗中“病树、桔楠、桔棕、古塞、秋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49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