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迅双相情感怎好的

陈奕迅双相情感怎好的,第1张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治疗,成功地控制了疾病。陈奕迅是香港的一位著名歌手,他曾经公开谈过自己的双相情感障碍,这也引起了社会对于这一心理疾病的关注。陈奕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治疗,成功地控制了疾病,并且在音乐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了华语乐坛的一颗璀璨明星。陈奕迅在音乐事业上取得的成就和他在控制双相情感障碍方面的努力值得我们尊重和肯定,而他的音乐作品也深深地打动了很多人的心灵。

张一山版本的《鹿鼎记》一经开播,就被无数人吐槽是在线耍猴,也让人们开始疯狂怀念原始而又经典的鹿鼎记,在90后的心目当中,陈小春版本的鹿鼎记应该是最受观众认可的,不管颜值还是演技都无可挑剔,而在陈小春版本的老婆天团当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就是方怡,但没想到多年之后,她竟然成了陈奕迅的老婆,果然娱乐是个圈,七大姑八大姨都能在这个圈里找到亲戚。

徐濠萦和陈奕迅的相识

徐濠萦和陈奕迅的婚姻一直都不被别人看好,徐濠萦身上存在种种标签,“长的丑”“拜金”“爱花钱”“没品位”,虽然被种种批判,可陈奕迅却乐在其中,觉得自己的老婆天下第一美,不得不说,陈奕迅的眼光异于常人。早年徐濠萦得刘德华器重在演艺圈发展,可是演艺事业不温不火,《鹿鼎记》中的方怡反倒成了徐濠萦的演艺巅峰。陈奕迅和徐濠萦相识于何超仪的聚会上,徐濠萦来到何超仪的家中,目空一切,不曾跟任何人打招呼,直接拿水喝,这种不拘小节的性格吸引了陈奕迅。“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在众多漂亮的人中,我只看得到你。就像命中注定一样,她和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那种感觉,给人一种特别感。

陈奕迅和杨千嬅友情以上恋人未满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首陈奕迅,而陈奕迅的歌大多数都是唱给自己的红颜知己杨千嬅,1995年两人相识于新歌秀歌唱大赛,彼时两人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路打气,一路歌唱,走到现在,陈奕迅为了杨千嬅的演唱会推掉所有工作,去看杨千嬅的演出,2010年陈奕迅的演唱会上,当着几万粉丝的面亲吻杨千嬅。许多人都知道陈奕迅和杨千嬅在彼此心里有着特殊的地位,陈奕迅在做访谈的时候,主持人问过,“陈濠萦是不是宁愿自己是杨千嬅?”陈奕迅回答道:对。

徐濠萦真的值得

陈奕迅与杨千嬅兜兜转转,还是分开,可是徐濠萦真的值得陈奕迅多年如一日的对待,有媒体曾经爆料过徐濠萦逛街一个小时花掉80万,可陈奕迅却以此为傲,觉得挣钱就是要给老婆花的,还为老婆花两亿购置豪宅,如果说徐濠萦身上有什么魅力,那就是她对陈奕迅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只有双向奔赴的感情,才更有意义。

 陈奕迅和徐濠萦相识之时,才出道一年,没有名气,都是徐濠萦在身边默默支持,陈奕迅的事业变得越来越成功,徐濠萦逐渐退出娱乐圈,成为陈奕迅背后的女人一次,陈奕迅因为演唱事故从舞台上摔了下来,徐濠萦心急如焚,却找不到赶过去的机票,只能搭乘货机,只为陈奕迅能够第一眼就看到自己。陈奕迅父亲出事儿,徐濠萦拿出自己全部的积蓄,和陈奕迅一起度过难关,都说患难见真情,在你逆境时期还能跟你不离不弃的人,值得你拿一辈子去珍惜和对待。

或许在旁人眼里,徐濠萦配不上陈奕迅,或许别人欣赏不了她的高级脸,但在陈奕迅眼里,这就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和最朴实的陪伴。爱情从来都不是菜市场买菜,容得下别人,挑挑拣拣,爱情就是一旦遇到了,就再也容不下其他人,从初见时的独特,到后来的相知相伴,再到后来不离不弃的陪伴,徐濠萦值得陈奕迅的付出,而陈奕迅也回报给徐濠萦足够的忠诚和爱。

陈奕迅和杨千嬅,终归是不够爱

有人总是为陈奕迅和杨千嬅之间未能走到一起而惋惜,但在我看来,所以没能走到最后的感情,归根结底还是不够爱,别人说他们是友情以上,恋人未满,可是陈奕迅能够勇敢追求徐濠萦,为何却不敢跟杨千嬅开口说一句喜欢呢?陈奕迅在杨千嬅婚礼上几次失态,可是此时陈奕迅已经是别人的丈夫了,这大概就是男人的通病,和自己有过情感纠葛的女人都会把对方看成自己的所有物,一旦失去,就会感到惋惜,但这并不是对于女人本身,而是来自于自己的控制欲和占有欲。杨千嬅之于陈奕迅,是惊艳了时光,而徐濠萦对陈奕迅来说才是温柔的岁月。

  让我对这世界好奇,让我信自己的真理。让我有个美满旅程,让我有勇气去喊停。

说到陈奕迅,有人知道《十年》,有人唱《K歌之王》,有人喜欢《兄妹》,但真正让陈奕迅走红的,是来自1998年专辑《我的快乐时代》的一首《天下无双》。这首歌亦是柳重言(写《单车》的那位仁兄)作品。此碟中制作人也颇有代表性:林夕、黄伟文、陈伟、柳重言。

同名歌曲《我的快乐时代》曲作者:陈伟(萧亚轩的金牌制作人,后来还给陈奕迅制作了《反正是我》),林建华(继《与我常在》之后又一次合作啦)。既然是纪念,时代早就过去了,无非回忆。一直以为是“长路漫漫谁与我走过”,觉得人情世故,冷暖自知,后来才看见原来是“长路漫漫是如何走过”,这下可好,原来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一笔之差,不同的滋味。有人问:“为什么第一段不是‘对世界好奇’而是‘美满旅程’?人不都是先好奇,后寄托吗?”但是林夕写的是历经风霜世故之后的心灵,先憧憬一个美满的旅程,后来发现常情不可如此,原我的棱角也无法回来了,改变不了现实,只但愿自己回到小孩子的天真的视角,对一切重新燃起兴奋和好奇。他想‘信自己的真理’,想为非作歹,可惜词中一个‘极乐’二字透露了自己无法忽视现实的理智。难怪林夕给王菲写《胡思乱想》总不过是想喊想叫想哭想笑,没有过分的行为,林夕不是朋克,他始终太理智,理智与情感成就了他的成功、他的风格,也成就了他的悲哀。正是这样的‘悲剧情感’,也就成就了《我的快乐时代》的成功。音乐没有社会背景,陈奕迅就没有《男人的错》对世俗生活的难解难分,更没有《时代巨轮》的受压迫感。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陈奕迅风格:他很少敌对,更多的是自嘲、无奈、颓废、顽劣,但是透过他,我们可以窥见自己的灵魂。——经典回顾《我的快乐时代》:05年的黄金拉阔演唱会上,陈奕迅、杨千嬅、黄伟文共同登台献唱,有一个环节叫做《毫无代价唱最幸福的歌》。该部分选择了《我的快乐时代》这个曲目为主打,可见《我的快乐时代》是很受本人和黄伟文喜爱的。 “唯求在某次尽情欢乐过,时间够了,时针偏偏出了错。”结尾的重复句仍旧是‘愿我可’的矛盾情绪,林夕让陈奕迅不理会时间,渴睡,嬉戏,尽兴,率性而为,唱过了歌,玩过了头,看到误了时间,只怪时间自己有错。陈奕迅以后都有几分这样的无厘头风格:《黑面》中‘我不想被你看得起’揣测的双向厌恶,《时光倒流二十年》中‘你六岁当天已是我偶像’的由衷赞美,《裙下之臣》‘死我都庆幸’的牡丹花精神,无一不是犀利而幽默的口吻。

说到唱错歌词,《天下无双》的一句歌词‘难行日子,不屑我对生命眷恋’的‘不屑’被唱错成‘不肖’,所幸粤语发音并无大差别。当年这首歌在香港可谓家喻户晓,多年后,在第三类接触演唱会上,陈奕迅再次演绎《天下无双》,节奏大胆欢快,弱化了相依为命的气氛中所流露的淡淡哀伤,《幸福摩天轮》类似的处理也同样让人眼前一亮,相比原版悦耳了许多。

陈伟写的一首《我什么都没有》,口琴的声音轻而易举就勾起了心里的小忧伤,陈奕迅像一头伤痕累累的小狮子,窝在被子里呜咽。陈奕迅第一次有了私人化的悲伤情绪,跳脱了情爱的框架。听众在听这首歌时,连童年的一次挨打都可以伤怀半天。《我什么都没有》的MV中,失恋的陈奕迅找算命先生,老先生说:“后生仔,这是命啊!~~”然后陈奕迅开始纠结了… …

这张专辑还有一个人不容忽视。那就是日后与陈辉阳强强联手的、多次夺得影视类音乐奖的金培达。他参与了辑中《相信相依》的编曲,让陈奕迅变得很灵光很活泼的同时,那股子沧桑感并没有抹杀。其实这首歌是对爱人的呵护:“万语千言,在嘴边,亲你的脸。”听到这里,是不是有想嫁给他的冲动?相同风格的《两种说法》的编曲也是很快很悦耳。

有人喜欢说《K歌之王》,说那里面每句话都是歌名,比如征服、爱如潮水、领悟,而《我的快乐时代》专辑里,黄伟文写的《新曲+精选》中每个字词都是歌名儿!专辑收录两首陈奕迅原创作品,这一首《新曲+精选》,还有个陈奕迅本人写的,由怪叔叔王双骏编曲的《反高潮》,如何留得住高潮,陈奕迅电子化的演唱方式,第一次这么另类过。“来吧,关怀人多一点,不忧风雨骤变。”最后一首歌《多一点》很有‘天下大同’的思想,陈奕迅如此饱经风霜,也如此温暖人心,这样的歌似乎只有四十岁的人唱得好,可见当年二十出头的陈奕迅,情感演绎方面的唱功已经如何了得。 子曾经曰过:逝者如斯。纪念我的快乐时代,也是凭吊我的快乐时代。不言而喻。真正喜欢陈奕迅的人,想必最爱的碟就是《我的快乐时代》。

《我的快乐时代》这张专辑有了‘我’的概念,《我什么都没有》情感深厚,《多一点》形象健康,《反高潮》突破原型,《相信相依》保证质量,《我的快乐时代》是贯穿始终的命脉主线,这就是陈奕迅成功的模式。这张专辑奠定了陈奕迅日后的风格:一分另类、两分深沉、三分多变、四分热情,比较真实的反映了陈奕迅的精神层面,也是陈奕迅第一个事业高峰,纪念价值非常高。

揭开“双相情感障碍”的神秘面纱

网络作家南派三叔在微博自曝出轨,引起网友热议。南派三叔自称自己十年的婚姻即将走到尽头,责任全在自己。此外,南派三叔还自称是个“人渣”,对不起爱自己的朋友。南派三叔的妻子发文说,和南派三叔并没有离婚,他是备受“双相情感障碍”折磨而出轨。接着,三叔多次更新微博斥事件为“闹剧”,表示事件应该早点收场。后来,三叔更新微博:“好了,闹剧该收场了,继续生活。”该事件令三叔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公布于众。

2013年6月20日,据《洛杉矶时报》报道,洛杉矶尸检部门公布,加拿大华裔女生蓝可儿死于“意外溺亡”,另外她还患有“双相情感障碍”。

同年8月9日,媒体报导,刚刚结束巡回演唱会的陈奕迅,在短短两个月内唱了25场。在第11场时,陈奕迅透露自己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在终场演出时对粉丝暴走发怒,明显精神状况不佳。

近年,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双相情感障碍的生活总体结局中,自杀78%,呈现慢性化159%,反复发作27%,不完全缓解78%,缓解255%,康复16%。

可以说,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难以解决的精神健康问题。患者的病程中至少有一半时间存在症状。即使在没有症状的时期,也可能出现损害社会功能的表现。

另外,由于对双相情感障碍缺乏了解,也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属寻求帮助的模式。

我国在一些国际性大规模研究证实,60%有双相情感障碍症状的患者在初次发作的6个月内未得到治疗。35%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首发症状后的10年内都未寻求治疗。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双相情感障碍”的神秘的面纱!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钟摆病),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

值得关注的是,双相抑郁未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有报道37%的双相抑郁患者被误诊为单相抑郁,长期使用抗抑郁药治疗,从而诱发躁狂、快速循环发作,使发作频率增加。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affectivedisorder),是心境(情感)障碍的一种类型,也称双相心境(情感)障碍,一般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它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双相障碍发病以后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躁狂发作需持续一周以上,抑郁发作需持续两周以上,躁狂和抑郁交替或循环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同时出现。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病人出现两次或多次的情感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其中至少有1次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另1次表现为情感低落、精力减低和活动减少。

一、症状特点

情绪高涨、易激惹或情绪低落,或呈双相性。

情绪低落者,从轻度悲观到强烈自罪感。

思考困难,缺少决断,缺乏兴趣。

头痛,睡眠障碍,精力不足。

焦虑,病情严重者可有运动迟滞、激动不安、疑病或被害妄想、厌食、失眠。

二、临床表现

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按照发作特点可以分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1抑郁发作

双相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发作的临床症状及生物学异常相似而难以区分,双相抑郁因表现不典型往往被忽视。正确诊断双相抑郁障碍是合理治疗的前提。两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转归存在明显差异,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人口学特征

①性别:单相抑郁女性患病率几乎是男性的2倍,但在双相障碍患者中性别差异不明显;

②年龄:双相障碍平均发病年龄为30岁,单相抑郁症为40岁,前者明显早于后者,尤其是25岁以前起病的首发抑郁是双相抑郁的重要预测因素;

③家族史:家系调查和双生子研究已经证实双相障碍的家族聚集性,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障碍(尤其是双相I型)患者的家系传递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更密切。

(2)抑郁发作的特征

①特点:与单相抑郁相比,双相抑郁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反复发作较频繁;

②症状特征:双相抑郁区别于单相抑郁的症状特征包括情绪的不稳定性、易激惹、精神运动性激越、思维竞赛/拥挤、睡眠增加、肥胖/体重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更多的自杀观念和共病焦虑及物质滥用(烟草、酒精、毒品等)。

2躁狂发作

(1)心境高涨:自我感觉良好,整天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的欢笑。有的患者尽管心境高涨,但情绪不稳,变幻莫测,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暴怒。部分患者则以愤怒、易激惹、敌意为特征,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常常很快转怒为喜或马上赔礼道歉。

(2)思维奔逸:反应敏捷,思潮汹涌,有很多的计划和目标,感到自己舌头在和思想赛跑,言语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言语增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即使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仍要讲个不停,信口开河,内容不切实际,经常转换主题;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3)活动增多: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兴趣广泛,动作迅速,忙忙碌碌,爱管闲事,但往往虎头蛇尾,一事无成,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常挥霍无度,慷慨大方,为了吸引眼球过度修饰自己,哗众取宠,专横跋扈,好为人师,喜欢对别人颐指气使,举止轻浮,常出入娱乐场所,招蜂引蝶。

(4)躯体症状:面色红润,双眼炯炯有神,心率加快,瞳孔扩大。睡眠需要减少,入睡困难,早醒,睡眠节律紊乱;食欲亢进,暴饮暴食,或因过于忙碌而进食不规则,加上过度消耗引起体重下降;对异性的兴趣增加,性欲亢进,性生活无节制。

(5)其他症状:注意力不能集中持久,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转移;记忆力增强,紊乱多变;发作极为严重时,患者极度的兴奋躁动,可有短暂、片段的幻听,行为紊乱而毫无目的指向,伴有冲动行为;也可出现意识障碍,有错觉、幻觉及思维不连贯等症状,称为谵妄性躁狂。多数患者在疾病的早期即丧失自知力。

(6)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患者可存在持续至少数天的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有显著的自我感觉良好,注意力不集中、也不能持久,轻度挥霍,社交活动增多,性欲增强,睡眠需要减少。有时表现为易激惹,自负自傲,行为较莽撞,但不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对患者社会功能有轻度的影响,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3混合发作

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床上较为少见。通常是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例如,一个躁狂发作的患者突然转为抑郁,几小时后又再复躁狂,使人得到“混合”的印象。但这种混合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混合发作时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均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分裂心境障碍或精神分裂症。

三、检验检查

通过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排除可能由躯体疾病或物质依赖所致的双相障碍。部分双相障碍患者(尤以女性)可能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因此应做甲状腺功能测定。对过度兴奋及进食不好者应注意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的了解。心理学测试、神经生化、神经电生理和脑影像学等辅助检查结果可供参考。在治疗过程中进行药物血浓度测定,以保证疗效、监测毒副反应及治疗依从性。

四、发病因素

1,生物学因素

神经生化,精神药理学研究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证实,患者存在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大脑神经突触间隙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含量异常;

5-羟色胺(5-HT)功能活动缺乏可能是双相障碍的基础,是易患双相障碍的素质标志;

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增强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

多巴胺(DA)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

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有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在血浆和脑脊液中水平降低;

第二信使平衡失调,第二信使是细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物;

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主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失调。

2,遗传学因素

调查发现,双相I型障碍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中双相障碍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的一级亲属中发病率高数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分子遗传学方面,不少学者探讨了与双相障碍可能有关的标记基因,但尚无确切可重复验证的结果,双相障碍的易感基因尚需进一步研究。目前,有关双相障碍遗传方式倾向为多基因遗传。

3,心理社会因素

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环境应激事件可以诱发情感障碍的发作,如失业、失恋、家庭关系不好、长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等。遗传因素在情感障碍发病中可能导致一种易感素质,而具有这种易感素质的人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促发下发病。

总体来说,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倾向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遗传因素的影响可能较为突出。

五、发病年龄

据统计,约有一半的躁郁症患者发病于青少年阶段,提早发现,才能对病情做最佳控制。

若父母双方都有病史,孩子罹患的比率是50%,父母单方有病史,罹患比率则约15%到20%,有家族史者须特别警惕。

一般而言,躁病的发病年龄约在二十岁与二十五岁之间,郁病的发病年龄则大约在三十至三十五岁左右。躁病与郁病发作持续时间也不尽相同,通常若不加以治疗,躁病的症状可能持续三至六个月,郁病症状,可能长达六至九个月。

六、诊断标准

A,躁狂发作

(一)症状学标准

1.症状以情绪高涨和/或易激惹为主要特征,且相对持久。

2.首次发作者情绪障碍至少已持续2周(如症状严重到需住院或过去有肯定符合标准的躁狂或抑郁发作者不受此限)。

3至少有下列症状中四项(若情绪仅为易激惹;则需具有五项):

a,言语比平时增多,或滔滔不绝;

b,意念飘忽,思维奔逸;

c,注意力不集中,随境转移;

d,自负,自我评价过高;

e,自我感觉良好:感到头脑灵活、身体特别强壮或精力充沛;

f,对睡眠的需要减少;

g,活动增多(包括工作、日常活动、社交及性行为方面);

h,轻率任性,不顾后果。

(二)严重程度标准

临床症状必须达到下列严重程度之一者:

a,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b,社会能力(指工作、学习、社交或家务能力)明显受损;

c,需立即治疗或住院;

d,具有精神病性症状。

(三)排除标准

1.当情绪症状消退后,下列症状继续存在:

a,与心境不协调的妄想和幻觉。

b,怪异行为。

c,“一级症状”。

d,紧张症状群。

2情绪症状系附加于精神分裂等其他疾病者。

3情绪症状系药物、中毒或其他器质性原因所引起。

B,抑郁发作

(一)症状学标准

1.症状以心境抑郁为主要特征;且相对持久,但在一日内可有晨重晚轻的节律变化。

2.首次发作者,情绪障碍至少已持续2周(如症状严重需立即治疗或住院者,或过去有肯定的躁狂或抑郁发作者不受此限)。

3至少具有下列症状的四项:

a,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或无愉快感,性欲减退。

b,精力明显减弱,无原因的疲倦,软弱无力。

c,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或有自杀企图或行为。

d,自责或内疚感。

e,思考能力或注意力减退。

f,精神运动迟钝或激越。

g,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h,食欲减退,体重明显减轻。

(二)严重程度标准

临床症状必须达到下列严重程度之一者:

a,社会能力明显受损;

b,需立即治疗或住院;

c,具有精神病性症状。

(三)排除标准

同躁狂发作标准中的第(三)项。

(四)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两项中的一项:

a,过去有躁狂发作,本次表现为抑郁发作者;

b,过去有抑郁发作,本次表现为躁狂发作者。

七、病症鉴别

躁郁症因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和物质依赖等。

(一)精神分裂症

1、精神分裂症青春型发作与躁狂发作相鉴别,前者也在青年期起病,表现兴奋、话多、活动多。但主要特征是言语凌乱,行为怪异、杂乱、愚蠢、幼稚等怪异表现,思维、情感和行为不协调,为不协调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躁狂发作是在情感高涨基础上出现的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情绪愉快、高涨,有感染力。

2、精神分裂症病程中可出现抑郁症状,而躁郁症可伴随精神病性症状,应注意鉴别。躁郁症是以情感障碍表现为主导症状并贯穿于整个病程,情感高涨或低落,伴随思维和行为改变,发作间歇期正常。而精神分裂症表现是以幻觉、妄想、思维逻辑障碍等为主要表现,与内心体验和周围环境不协调,发作间歇期多残留不同程度社会功能缺损。

(二)继发性情感障碍

情感障碍可由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某些药物和精神活性物质(如酒精、冰毒等)引起,二者鉴别点如下:

继发性情感障碍应有明确的脑器质性疾病史、躯体疾病史,有药物和精神活性物质使用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有相应的改变,可出现意识、记忆、智能问题;情感症状随原发疾病病情好转而好转,随原发疾病病情的加重而加重。

(三)单双相抑郁鉴别

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因治疗原则不一样,应加以鉴别。双相抑郁具有以下特点:发病年龄早,病前性格具有情感旺盛气质和循环气质,情绪变化与季节相关,既往抗抑郁药疗效差,或治疗后心境快速变化及诱发躁狂和轻躁狂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睡眠增加、体重增加,进食增加,一天中病情变化规律明显,早上重、下午和晚上渐减轻。

(四)人格障碍

情绪变化是人格问题还是疾病,注意人格是一个人一贯的情绪和行为模式,而躁郁症有明显的起病时间,病理性情绪需持续一定的时间。

八、治疗措施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周期复发性疾病,尚不能治愈,但通过早期诊断和长期治疗,患者完全可以控制病情、减少复发、避免恶化。

(一)药物治疗原则

1、首先使用最安全有效的药物,以心境稳定剂为主。

2、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联合用药,药物联用的方式有两种心境稳定剂联用,心境稳定剂加抗精神病药或苯二氮卓类药物、心境稳定剂加抗抑郁药。在联合用药时,要了解药物对代谢酶的诱导或抑制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

3、定期监测血药浓度,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由于锂盐的治疗指数低,治疗量和中毒量接近,应对血锂浓度进行动态监测。卡马西平或丙戊酸盐治疗躁狂也应达到抗癫痫的血药浓度水平。取血时间应在末次服药后12小时(如次日晨),以测定谷血药浓度为标准。

4、一种药物疗效不好,可换用或加用另一种药物,要判断一种心境稳定剂无效,应排除依从性差和血药浓度过低等因素,且用药时间应大于3周。如排除以上因素仍无效,可换用或加用另一种心境稳定剂。

(二)治疗药物

1、常用的心境稳定剂:(1)碳酸锂;(2)丙戊酸盐;(3)卡马西平。

2、候选的心境稳定剂:(1)拉莫三嗪;(2)托吡酯;(3)加巴喷丁;(4)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与奎硫平。

3、苯二氮卓类药物:氯羟西泮

4、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对具有兴奋、激惹、攻击或精神病性症状的急性躁狂或混合发作者,伴有精神症性症状的抑郁以作者也可在治疗早期阶段短期联用心境稳定剂与第一代抗精神症药。

5、增效剂的应用与药物的联合治疗对于难治性双相障碍患者,特别是难治性快速循环发作患者,候选的心境稳定剂、钙通道拮抗剂(异博定80-120mg/d,2/d、尼莫地平40-90mg/d,2-3/d)甲状腺激素(T325-50ug/d、T480-200ug/d用4-6周)、5-HT1A受体拮抗剂(如丁螺环酮、心得静)可考虑做为增效剂与经典心境稳定剂联合试用。

6、抗抑郁剂在双相障碍中的使用用问题在双相障碍的治疗中,应用抗抑郁剂可能诱发转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或使循环频率增加,或促发快速循环发作而使治疗更加困难。因此,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时应慎用抗抑郁剂。如抑郁症状十分严重、且持续时间超过4周以上,既往发作以抑郁为主要临床相,则可以在充分使用心境稳定剂的前提下,合用抗抑郁剂。一般可首选几无转躁作用的丁胺苯丙酮,其次选用5-HT再摄取抑制剂,尽量不选转躁作用强的TCAs。

(三)心理治疗

在实施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进行心理治疗。在此过程中,医生应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并安抚患者的情绪,让患者放松心情,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回到宁静平和的情绪当中。

九、病人护理

(一)尊重、理解、接纳、关心、支持、帮助患者;

(二)正确认识疾病,支持患者积极治疗、尽早治疗,反复发作者树立长期治疗的理念,定期门诊复查,与医生沟通,监测病情和药物副反应,维持病情稳定,防复发;

(三)病情不稳定时,注意防止自伤自杀,冲动伤人,及早就诊治疗,做好心理疏导。抑郁时让患者看到希望,感受到关心支持,处于激越及严重躁狂状态时避免冲突,避免激惹患者;

(四)学习疾病知识和治疗知识,帮助患者观察病情,及时应对病情变化,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避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五)平日注意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性格,矫正不良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学习心理调节的方法;

(六)促使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性活动,以期减少或防止发生残疾。在此过程中,对患者多给予鼓励、肯定,根据患者的能力,与患者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不能操之过急。

丁俊贵

2018年6月18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57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