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常见的表达误区有()

写作文常见的表达误区有(),第1张

作文常见的表达误区有()

A脱离材料,另起炉灶

B偷换概念,跑题偏题

C挤牙膏

D写“车轱辘”话

正确答案:脱离材料,另起炉灶#偷换概念,跑题偏题#挤牙膏#写“车轱辘”话

  近年来,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语文试卷中频频出现。新材料作文,不同于以往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话题作文及命题作文,它只是提供一段或几段材料,让考生从材料的整体或某一角度出发,或感悟,或联想,或思考,并在此基础上立意写作。新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是: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下文例题中将不再赘述这一基本要求)。

  目前,学生在材料作文中的突出问题是:误把新材料作文当作话题作文,不注意二者的区别;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偏离题意;对两则及多则材料不知如何归纳概括,常常顾此失彼。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审题。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新材料作文,特别是多则材料类作文正确的审题方法,提高准确把握题意的能力,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重要问题。

  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在多则材料类作文审题立意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近年来高考试题及各地模拟测试卷,结合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了多则材料类作文的五种类型及审题方法,实践证明还是有针对性的,其教学效果也是很好的。

以 误区为话题的作文

酒多了伤身,烟多了害人,男人们都知道,可就是喜欢它,甚至离不开它;再漂亮的衣服,只不过是外表的装饰品,女人们就是喜欢,甚至以为只要穿上漂亮衣服,乌鸡可以变成金凤凰,丑小鸭能够变成白天鹅;网络是虚拟的,上网的人都知道,可还是迷恋的不行,甚至信以为真,从男到女,从老到少,没黑没白,流连忘返,把上网当工作,几近痴狂!为什么为什么---“误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误区,重要的是要有勇气走出误区”虽然记不起是那年那月从那位作家的那部作品里看到过这句话,但它却像嵌印在我的脑里般样时时记起,深感此话貌似平平,却颇有嚼头

“误区”一词汉语词典注释为:“较长时间形成的某种错误认识或错误做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的认识或行为出现“误区”实属正常,没有“误区”那才是怪事!不是人常说神仙也有错么神仙之错就在于它不能遂求者之愿想想也是,假若神仙真能有求必应,那世界非乱套不可

神尚如此,何况人乎

网络的出现提高了信息的流通速度与数量,还有很多好处这里不一一表述但网络为人类提供的虚拟世界却把很多人诱入了“误区”

于是,出现了网上恋爱,网上诈骗,网上杀人,网上赚钱,网上炒作等等,有些人,为了扬名立万,不择手段,几尽五花八门之能事写不了文章就抄袭,玩不了相机就剽窃他人作品,甚至使用漫骂和攻击…人想出名并无大错,然而不择手段地去满足自己的奢望,便是大大的“误区”让其迷途忘返、不认为自己有错的原因是网络的确给了他们一些甜头--给你奖金、和你签约、让你一夜成名,让你一天变成百万富翁迷惑了某些人的性,让他门象中了邪,着了魔

于是乎就错将邪道当正路,错将“误区”当天堂

于是忘了形的人们更加变本加厉,挖空心思去想,去做----糊涂的变得聪明了,迟钝的便的敏感了其实我很“佩服”这些人的聪明和敏感:信息抓的就是快,也总能变了花样惹人眼球先是欲裸还羞,到底留了两块遮羞布;后来干脆全裸,索性让你两眼放光这样恶搞、作贱自己,引人注目本无所谓,因为个人自由,他人管不着到后来,这情况竟也与时俱进,发生了变化大概是嫌恶搞自己不过瘾,又拿英雄开刀,搞你没商量雷锋,你不是助人为乐吗我让你累死黄继光,你真堵枪眼了吗瞎说,要不是你恰好摔倒在枪眼上,你会堵上去吗…如果认为这就足以惊世骇俗,你又错了还有更牛的,把避孕套套到了中央电视台上,套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眼球上够聪明吧,够敏感吧于是,个大网站争相转载这些人还能不出名乎有了“名”和“利”,什么“误区”想都不愿去想,哪还有走出的勇气!

还有另一种人,他们很想成名成家或变成富翁,然而由于多种因素所限而极难成功但他们又不愿轻易放弃,因而也就缺了走出“误区”的勇气…这类人虽未必会伤害无辜,但于自己肯定无益

看来,步入“误区”很难避免,而走出“误区”亦非易事,十分辛苦,也十分难做因为它是在和自己过不去

世界在变,环境在变,人的意识也在变,“误区”也就变得形形色色了(五花八门的这群那群,这圈子那圈子,你的地盘,我的地盘仅这些时尚的名字就是一种误导!--听起来和小山头,团伙帮派何等相似)如何避免步入“误区”而不能自拔,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在大环境及小环境里的位置,淡泊名利,善待生活,善待自己更善待朋友,堂堂正正做人便至关重要可以断言,只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误区”,鼓起走出“误区”的勇气,一切障碍都必将成为脚下的尘芥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玩,是人的天性。玩,是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钥匙;玩是塑造性格,丰富情感的导向。玩中有学问,玩中有智慧……  请以“会玩,才好!”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透露真实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文题诠释  鲁迅先生在《风筝》一文中指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而本题提示语中的“玩”正是青春少年借助游戏、玩具或其他方式,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塑造性格、丰富情感的有效途径。作文题目考查形式为命题作文,审题虽略有难度,但学生调动已有生活体验和素材,还是比较容易上手的。  “玩”即借助某种形式释放自我情绪,以求得精神上的舒展与愉悦。“玩”的对象可以是某种文体活动,也可以指山水美景、阅读之趣;“玩”的主语既可以是自我,也可以是他人、他物。“会玩”需在立意上积极向上,不宜写低俗或不被大众认可的内容。“玩”是媒介,“会玩”是指向,“好”是归宿。另外,“会玩”与“才好”之间的逻辑关系应阐明才好。  教材中就有许多“会玩,才好”的例子:《竹影》中,丰子恺用一枚木炭玩出了中国画的意境之美;《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用装满萤火虫的鸭蛋壳,玩出了乡情的浓郁与甘醇;《童趣》中,沈复以神游之思,听“鹤”鸣,鞭“巨”物,玩出了童真与情趣……因此,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 生活,写亲身经历, 情实感,文章自然动人。  本题关注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要求学生能够智慧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也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写作功底与良好的语文素养。  审题误区  1.概念不清。  将“玩”等同于“游戏”“游玩”“游乐”等,窄化“玩”的意义与价值,或用大量笔墨解释“什么是玩”或“玩些什么”,浅化“玩”的深度与内涵,不能够明确文中所写“玩”之内涵与外延,容易造成详略不当,立意肤浅等问题。  2.立意不当。  “玩”是媒介,“会玩”是指向和落脚点。如若不能阐述“怎样才是会玩”这一重点内容,文章便没有抒情议论的主题提升点,内容会比较散乱,文脉也会不够清晰。同时,题目末尾的感叹号,提示了强烈的正向、积极的个人情感。  3关系不明。  从“会玩”到“才好”,需要必要的逻辑关系分析,“好在何处”“为什么才好”是必须解读清楚的两个问题,如果不能解释清楚,“玩”与“好”的关系就不能成立,本文必备的两个部分也将有所缺失。

成功的误区

冰心曾说过:“墙角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想当初它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牺牲的血雨。”

从小学起,老师们就谆谆告诫:“成功等于百分之一的天才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于是,在人的思维线条上,成功总是与挫折、痛苦、奋斗紧紧相连。在这种思维误区中,有多少人面对成功望而却步,自甘平庸?但当你走出这种误区,你会发现,成功并不难。

很欣赏一句话:“把平凡的事做好了,就是不平凡;把细节重视起来,就成就伟大。”成功就是如此。

有多少人快乐并成功着。[展开一]

从远古传来一阵达达的蹄声,贾岛正骑在自己的小毛驴上,沉溺于“推”“敲”二字的反复琢磨(加:的乐趣之中)。只是(改为:一)不留神,自己的毛驴冲入了官员的车队,也进入了大文豪的视野,(加:两个伟大的人物哈哈一笑)“推敲”之典故,千古留芳。

耳畔鸣声起了远洋生物考察船的汽笛声,达尔文(加:为了自己的兴趣)为着自己执着的生物学(加:兴高采烈地)踏上了这影响深远的一程。达尔文每到一处便下船搜集标本,当他满载而归时,《进化论》的扉页也正慢慢揭开。“神创论”的时代也暗然失色。

(加:有多少人只是快乐的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如此简单的成功了。与展开二末句相对)

[修改后能体现段首“快乐并成功着”。]

有多少人做着平凡的事却又成功着。[展开二]

一把手术刀,是信仰,也是责任。华益慰医生自己并不觉得有什么感天动地之举,只是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例手术,帮助每一位患者。而在人们心中,他却是“医德”的最准确诠释,是一位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可加过渡句)

一匹马,一个邮递包,是使命,也是真诚。王顺友几十年如一日地行走于群山之中,只是感于人们那殷切盼望的眼神,忠于那绿的使命。但在人们眼中,他却是“责任”的代言,是执着的体现。

(试在文中修改以体现“平凡并成功着”)

历数几经春秋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有多少人只是把平凡的工作做好了,做到位了,于是获得了人们的肯定和敬仰,收获了成功。

现如今,教授“成功学”书籍滥充于世,更加扩大着成功哲理的误区。其实,你只需要牢记心间:成功并不如人所讲的那样难,我也能成功。

那么,请允许我改动一下成功的等式:

“成功=50%的兴趣+50%的踏踏实实。”

  最近几年,高考作文一直考话题作文,前几年为文体不限,近几年改为文体自选,但在降低文体门槛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高考作文不要盲目创新 要避免四大误区。自从《赤兔之死》见报后,不少考生模仿文言文来写,追求新颖,但得不了高分,因此做好高考作文,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避免四个误区

 一、大杂烩与四不像。有的考生误以为文体自选可以随心所欲、任意而为,在文体上已存在问题,认识模糊,写出来的文章“四不像”。

 二、盲目创新。有的学生看到往年一些比较另类的作文得了高分,便认为追求新颖是取得高分的一个捷径,大肆进行“创新”,殊不知,每年都有很多所谓的创新作文得了低分,同学们对此一定要有清醒地认识。

 三、诗歌。陕西省一考生209 字的诗歌得满分,便有不少同学纷纷效仿,其实这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而且从字数要求上看,209个字达不到800字这一要求。

 四、语言华丽、思想空洞。不少中学生喜欢模仿名人的文化散文,但自己缺乏文化底蕴,文史知识漏洞百出,既没有文化又不像散文,只是堆砌华丽的词藻和排比句,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反而丢了分。

 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科负责人曾说,淡化文体指阅卷和考试要开放、灵活,不要拘泥于单一的要求,但教学还是要严格要求,符合规范,高考辅导《高考作文不要盲目创新 要避免四大误区》。文体自选是给予学生选择文体的自由,但考生选定了写议论文,就要写得像议论文;写书信,格式必须对,否则要扣分。

 确定文体分三步走,考生见到题目后要考虑三个问题:

 一、这个话题最适合哪种文体?如1998 年“坚韧――我坚强的品格”,要求写出自己心理承受力方面的实例,显然写成记叙文最容易,写成说明文最难。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题目比较开放,几种文体都适合,比较而言,写议论文容易些。

 二、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

 三、要考虑自己有无相关的材料积累。写记叙文,要有情感内涵的生活素材;写议论文,要有相关的理论、事实论据;写说明文,要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写杂文,要能写出比较幽默的语言;写小说,要有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学生不是文体专家,因此高考阅卷时要求不是特别高,但基本要求应该达到。写议论文要特别注意研究话题中的引导语。这几年作文题目都是一段材料或故事,然后是引导语。考生往往重视故事和材料,忽略引导语、提示语,其实引导语中有非常丰富的信息,把握好了就容易写下去。而写记叙文最关键的是选一个适合写 800 字左右的材料。

 最后提醒,考生一定要注意书写规范,避免出现错别字。

这是我搜集的一些资料。

青春期异性交往正误说

(一)异性交往的意义

男女同学之间交往的好处至少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智力方面。男、女生在智力类型是有差异的。男女生经常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就可以取长补短,差异互补,提高自己的智力活动水平和学习效率。

其次,情感方面,人际交往间的情感是丰富而微妙的,在异性交往中获得的情感交流和感受,往往是在同性朋友身上寻不到的。这是因为两性在情感特点是有差异,女生的情感比较细腻温和,富于同情心,情感中富有使人宁静的力量。这样,男生的苦恼、挫折感可以在女生平和的心绪与同情的目光中找到安慰;而男生情感外露、粗扩、热烈而有力,可以消除女生的愁苦与疑惑。

最后,个性方面。只在同性范围内交往,我们的心理发展往往会狭隘,远不如既与同性又与异性的多项交往更能丰富我们的个性,多项的人际交往,可以使差异较大的个性相互渗透,个性互补,使性格更为豁达开朗,情感体验更为丰富,意志也更为坚强。保加利亚的一位心理学家说过:男人真正的和量是带一点女性温柔色彩的刚毅。

中学生由于世界观尚未形成,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还较幼稚、片面,各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还会有很大的变化,今天可能一致,明天就可能有分歧。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期里,对异性的恋爱往往带有朦胧、脆弱、不稳定的特点。绝大多数因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分道扬镳,各奔前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学时代谈恋爱往往以分手而告终,后来真能结为伴侣的为数极少。

青春期的中学生对什么是爱情、恋爱双方应该注意什么、恋爱双方应负什么义务和责任等问题还没来得及思考,就谈恋爱了,他们好冲动、易移情,又自制力较差,所以在恋爱时极易做出“越轨”的事情来,而一旦“越轨”,对女学生来说,日后给她们造成的挫折感和自卑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所以中学生,特别是女中学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要自尊、自重、自爱不要轻抛感情,也不要轻易动情,同时也不要过于相信别人的感情,过分相信感情就有可能被感情所欺骗。

可以说,无论从自然年龄,还是生理、心理年龄来看,爱情,都不属于中学生这个年龄。

一种是自然型。学生从进入初中起,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发生了变异。就生理方面而言,第二性征开始在这一时期出现,于是对于异性的吸引和爱慕的心理特征也就随之出现。加上多数学生在此阶段并未接受这一方面教育引导,使他们将这种变异特征同成年人的恋爱简单地结合起来,进入“心里恋爱”。一般是心里爱慕,而表现出来的则只是对对方的特殊“留心”,并未真正提出来。

第二种是逆反型。有些学生的“恋爱”,是被某些老师、家长或其他同学硬逼出来的。常有一些老师和家长见异性学生在一起、或有来往,便不问青红皂白,将“早恋”的帽子扣在俩人的头上。而实际上,他们并非真的在谈恋爱,但他们受不了老师和家长的训斥,受不了同学们的讥笑,只好两个人“团结”起来,形成真的“恋爱”关系。

第三是虚荣心的满足。某些学生认为围着自己的异性朋友越多,越能表现出自己的魅力或风度。

第四是寄托型。有一部分学生的家长是典型的封建专制型,还有一部分学生父母离异了。这些学生中多数得不到理解和关心,心灵上有一定的创伤。于是便到外面去寻找自己的知音,寻我自己的精神寄托。由于“同病”使这样的学生自然地“相怜”了起来,进而彼此间由同情向“恋爱”转化。

第五是成熟型。这样的学生一般都生活在相当民主化的家庭中,他们的性格开朗、乐观,与父母没有太深的鸿沟。这些学生多爱好文学艺术。由此,他们的情感较同龄人有显著的成熟的特点,对“爱情”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而且也能正确看待“恋爱”与学习的关系。这一类型的学生是极个别的。

一个人到了上中学的年龄还不想春花秋月之事,那他不是有生理缺陷就是有精神病。可是你要说,不是我没想,而是当时的环境不允许,那我还是要说你现在不是个正常人,为什么呢?因为你处在一种压抑状态。这种压抑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那就是心理扭曲,合理的欲求不能实现,你还能成为一个正常的人吗?当然不能,所以你是一个非正常人。但是你肯定不服气,因为你觉得你和周围的人一样正常。那我就告诉你吧,中国大多数人到了中学时代就开始不正常了。因为大多数人都有过这种压抑,就算你从初一开始谈恋爱吧,但你肯定受到过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就算你是一个很大胆很不在乎的人吧,但社会环境必然会给你以影响,或许是潜意识的影响,你自己也没觉察到,但你的心理却逐渐被扭曲了,只是不同的人程度不同而已。为什么那么多人中学毕业进入大学或走入社会以后就迫不及待的找对象呢?这正说明了他们在中学一直受到此方面的压抑,所以当禁锢一旦解开,人的爱欲也就像火山一样爆发了,所以他们以前是一直处在不正常的状态中。

现在的教育界反对中学生早恋的主要理由是不利于学习和成材,这完全是一种谬论,谁反对早恋谁就是想吃人!中国的教育是一种非常残忍的制度,它口口声声喊减负,而实际上是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我是过来人,可谓是死里逃生,我要感谢早恋的救命之恩!正是因为早恋才使得中国的中学生们没有集体跳楼自杀。你或许要说很多中学生并没有谈恋爱,可他们也没有自杀呀。这里你忽略了恋爱的另一种方式,即暗恋或单相思。虽然他们没有表白出来,但这毕竟也是恋爱,所以它也同样具有一定的恋爱功效。在强大的考试压力下,他们每一个人都显得那么单薄,他们是多么地孤独,他们幼小的心灵正在遭受着教育的蹂躏。 他们需要恋爱,这缓解了他们的痛苦,使他们在阴阳交合中产生了巨大的力量,互相安慰,相互搀扶着,终于击败了高考的恶魔,走进了大学的殿堂。早恋实在是功不可没!

在激烈的现代竞争社会中要获得成功,不但需要智商,更需要情商,而早恋的人也肯定要比中学毕业后才恋爱的人情商要高。由于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此他们往往缺乏一种与人沟通的能力,这对他们以后走上社会是很不利的。而一个早恋的人,他在与恋人的相处中学会了理解宽容关怀,获得了沟通能力,他在心理上也必然早熟,他走上社会以后一定是个受人欢迎的人才,他就一定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所以我说早恋早成材。

采访中,与这位观点相同的老师不在少数,他们认为,早恋是一个带有贬义性质的词语,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可塑阶段,这种说法对学生是一种伤害,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科学地说,应该称之为中学生恋爱。

某中学的一位高一班主任说,“早恋”本身的意义就不明确,中学生正常的异性交往是允许的,如果中学生异性交往过密,在思想、行为上表现过激,逾越了男女正常交往的界限,那就是恋爱。

一位中学的校领导在分析早恋的原因时说,缺乏情感交流是导致孩子早恋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与家长、老师的交流很少,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很少跟孩子进行心理和感情沟通。孩子对异性同学有好感或关系密切,只是一种宣泄情感的需要。有关专家认为,中学生早恋情况较为复杂。有的是相互喜欢,相互学习;有的相互爱慕,往来一般;有的是附庸时尚,赶时髦;有的情感早熟,谈情说爱。这里面只有最后一种情况才是早恋,其余三种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早恋。

在采访中,许多老师都认为,早恋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极为不利。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虽然他们生理上具备了恋爱的条件,但在心理上却远远没有具备。处于早恋旋涡中的孩子对这种情感的懵懂、无知,使他们的心理忐忑不安、敏感脆弱,加上怕遭到家长和老师的责备,他们既不敢随便告诉别人,自身又缺乏处理和平衡这种感情的能力,从而背上严重的思想包袱,有的甚至会改变性格。

终极目标与爱情无关

伍讯是七十年代人,在国内读高三考大学。高考前深深喜欢上了班里一位女同学。女同学成绩很好,自己却学习很差,伍讯认为,只有学习好了,才有资格去喜欢这个女同学,于是从此将感情放于心底,开始发奋读书,最后顺利考上了大学。考上之后,伍讯发现那女同学并不喜欢自己,同时也发现自己还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高三了,你可以不谈爱情,但一定要知道要去谈什么,做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伍讯说。

影响学习则对不起父母和自己

谢鹏曾经参加过三次高考,有很深的高考情节。“我的每一次高考都是奔着感情而去,因为自己喜欢的人考上了,她对我寄予了很大希望,是她让我有了更多的信心,所以我屡败屡战,最终还是考上了。可以说,没有她的支持,我就没有今天”。

他这样鼓励毕业班的学生:“高三了,有情人总会为情所困,但学习在目前更为重要。你可以为了双方共同的目标而去学习,感情的东西可以是‘以退为进’,这是对感情的最好交代。”

自从亚当夏娃吃禁果,自从人类有了男女之分,爱情便成了人世间永恒的主题。对于处子,青春萌动是正常现象,是生理发展的必然阶段,绝非人为可以禁锢。

经常听到这么一种议论:有的中学生早恋,学校应该大力禁止。我觉得,“早恋”,这个词,用得不完全恰当。“恋”是恋爱的意思。可我们这群豆蔻年华的中学生,对爱的理解还太少,太少。我们尚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爱”,“爱”的真谛又是什么。 正如一位同学所说,现在男女同学之间只是被对方的气质所吸引,或者是因佩服某人的才华,喜爱某人的风度,而愿与之交往,成为朋友。 这也许就是物理学上那条法则: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但无论是“吸引”,是“佩服”,还是“喜爱”,与“恋爱”都不能等号。我不否认可能不发展成恋爱,师长应该加以正确引导,而不要一味训斥,禁止,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爱”,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的。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应该轻率地说出这个字,轻率,是对爱的亵渎。在年轻的岁月,我们应该在心中珍藏这个字,直到有一天,我们真正遇到了那份永世难忘的幸福。 在我们这样的年龄,真正能配得上那个字的,为数少而又少。“爱”其实并不简单,其中包含着责任。有人统计过,在中学乃至大学谈恋爱的成功率都非常低。 男女之间并非只有爱,更多的是友谊。我们中学生,男女同学之间应该大大方方地交往。 本来,男女同学之间谈谈话,一起玩玩儿,没什么。可有的同学自己先紧张起来,变得不自然,连说话的声调,看人的眼神都变了。这样一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大家一开玩笑,使这一切变的更加神秘。时间一长,反倒觉得有什么地方真的不对头了,增一份不必要的烦恼。 世界是由男女共同组成的,缺少哪一方都不是完整的世界。我记得作家梁晓声说过这么一段话: 女人是一所大学,男人可以在这所大学里学到很多,同样,男人也是一所大学,只有在男人的大学里,女人才能更加完美,才能变得成熟。 女生应该向男生学习果敢、坚毅,男生应该向女生学习温雅、细心。有人指出,异性的交谈往往比同性之间的交谈更能给人启迪。 对于少男少女之间的交往,我以为教育者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棒子打死,不加辩析地都给戴上“早恋”的帽子。 在90年代的今天,少男少女应该打破“恼怒授受不亲”的界限,大胆,真诚地交往。 当然,我又坚决反对那种过于随便,庸俗的交往。那些盲目崇尚西方的世界,有意识地主动“品尝禁果” 的少男少女,老师和家长应及时帮助,教育,使他们悬崖勒马。

既然是合情合理的存在,那它产生的影响也必定有好坏两方面。老师们提到早恋的影响,无不咬牙切齿、深恶痛绝,认为它百害而无一利。因为早恋的学生往往把时间浪费在“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之中,就是上课、学习的时候也在牵挂着对方,致使无心向学、成绩下滑;再者,早恋往往会引发同学间的矛盾和冲突,甚至暴力事件,给同学们身心带来严重伤害。

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但是我们试想,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感情丰沛、天真无邪,正是学会感恩、学会博爱的大好时机,如果能利用男女同学之间这种蒙胧而纯真的感情使同学们走出小我的圈子,学会爱他人,异性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既不会荒废学业、伤害身心,又满足了同学们的感情发展需要,这该是一片多么美好的前景!可能有人会说:这就不能称之早恋了,因为它区别于真正意义上的“恋爱”。早恋可以看作这种纯洁同学关系发展的畸形,所以很多人呼吁把这个感情色彩很浓的词语与异性同学间正常的友谊关系区别开(不过我们为了方便理解,暂且称之“早恋”,将上文的发展到错误的方向的早恋称之为“畸形早恋”)。

那么畸形早恋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同学们对学习兴趣淡薄,从而此类“外物”很容易使同学们分心。孔夫子说:年少之时,血气方刚,戒之在色。同学们正处于学习的大好时机,如果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坚定信念,自觉做到珍惜时间,不虚度青春韶华。正气于内,邪不相侵,就不会出现学习的时间想着他(她),不会拿学业为代价去畸形早恋,当然也不会本末倒置地去接受种种诱惑或制造无聊的暴力事件,从而能够正确处理自己感情发展需要,将男女同学之间的友谊正常化。

当然,这种局面的出现也不能完全怪我们学生,追根溯源还是教育制度的问题,冷酷无情的应试教育模式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而且对学习的认识浅薄,这才是背后的“封建王朝”,中学生的畸形早恋就像农民起义,既是一种逆反,也是封建社会一定会发生的,这是现实自身的无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34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