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四个因素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四个因素,第1张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四个因素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四个因素,爸爸妈妈对儿童身心发展是十分关注,因为了解清楚孩子的身心发展,可以帮助家长们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下面是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四个因素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四个因素1

(一)遗传

所谓遗传,指的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做遗传素质。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一下几点:

第一,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比如说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成为一名运动员的前提。

第二,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也就是说遗传素质能影响个体的发展,但他并不起决定作用,通过后天的一些努力(如胎教),遗传素质可以适当的改变。

第三,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了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品及阶段,为一定的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比如说让初一年级的孩子做小数除法没问题,但是要让幼儿园的孩子来做同样的问题就不大可能,这就是由于个体身心成熟机制为其提供了可能和限制所致。

(二)环境

所谓环境,指的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所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比如机遇、条件和对象。

第二,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比如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的环境里,这个孩子成为音乐家的可能就会增大许多。

第三,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时,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一味地夸大尤其是环境决定论,是不科学,也是不正确的。

(三)学校教育

所谓学校教育,主要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的原因如下: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第四,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系统和深刻。

2、学校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的原因如下:

第一,学校教育按照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延时和即时的作用。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

所谓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指的是通过自我意识、自我态度,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思想,主动、自觉地而不是被动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认识和实践的特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主体性的表现,其最高层次表现为创造性。

个体主观的'能动性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指向性、程序性。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四个因素2

(一)遗传

1、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也是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常用名言:(1)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3)狗嘴里吐不出象牙;(4)人之初,性本善。

(二)环境

1、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又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

常用名言:(1)染于仓则仓,染于黄则黄;(2)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4)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5)昔孟母,择邻处;(6)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7)性相近,习相远。

(三)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作用

(1)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2)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四个因素3

(一)幼儿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

根据国内外研究资料证明,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的年龄阶段。这三个阶段是:2、3岁;6、7岁和11、12岁左右。所谓关键性的年龄阶段

是指无论在儿童的认识水平、个性特征和行为活动等各个方面,都由量的积累而产生了一个质的变化,即发生了质的飞跃。在这三个关键性的年龄阶段中,有两个年龄阶段是处在学前期(3岁-6、7岁)。研究表明,学龄前孩子在言语、思维等方面发展中,表现出了明显的质变:

2至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至5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质变期,也是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期;2至3岁是计数能力发展的转折点;

5至6岁是数概念发展的转折点;3至5岁是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至8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2岁半至3岁是教孩子怎样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3岁是培养人具备独立性的一个关键期。

研究、重视关键期,就是为了抓住对孩子教育起决定作用的时期,进行相应的教育。如果错过这些关键期,不是说不能取得教育效果,而是会增加教育的难度。

(二)幼儿身心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幼儿心理发展是由孩子所处的环境和教育决定的,一般说来,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等,大都是稳定的、共同的。

但是,由于每个幼儿所处的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或是社会环境与教育在幼儿身上起作用的情况不尽相同,因而在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可以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是所谓的可变性。

幼儿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既是相对的,又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随着各种条件的不同,幼儿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或程度上,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即某些特征的可能提前或推后,但这些变化是有限制的。

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心理依据,所以家庭教育必须考虑幼儿年龄特征。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即有生俱来的天赋,也跟后天环境的影响有关,客观因素是外在条件,主观因素是内部发展需求的因素。来看看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1

一、遗传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也是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二、环境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又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着自身。

三、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2、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2

一、躯体健康因素

长期体弱多病,引起心理负担,会影响身体发育,如经常感冒、长期咳嗽等,易造成心理方面的困扰和压力,影响心理健康,情绪长期不安。

二、外部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不温馨,长期生活在没有关爱、家庭不和谐的环境中,容易给心理造成负担,影响心理健康。

2、家庭气氛

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发生矛盾、争吵,易引起刺激性因素,如对不好的事情较敏感、长期孤独生活、留守儿童等,易增加心理阴影。

三、教育影响因素

1、过度严厉稍微做错小事情,就批评指责,不给予鼓励、表扬等。

2、过度放松

一味的放纵,对孩子不在乎或者忽冷忽热,会使孩子觉得世界缺少关爱,易影响心理健康。

生物性因素包括:

(1)遗传因素:一个有染色体畸形或基因缺陷的精子或卵子,在其结合受精时就注定了孩子未来的不幸。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异常,就会导致各种先天畸形和遗传疾病。其中,如大脑发育不全、先天愚型、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都会导致明显的精神残缺和心理障碍。

(2)胎儿发育:在整个胎儿发育期间,母体的健康状况以及外界各种因素的作用,也可能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特别在受孕的头3个月,孕妇若受到流感、风疹、肝炎等病毒感染,可引起胚胎染色体畸变,或胎盘血循障碍,供氧不足,从而影响胎儿发育。不当用药,或接触农药、吸毒,以及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等化学、物理因素也有影响。

此外,孕期的营养、情绪状态、工作生活安排是否适度,围产期的种种问题,都可使胎儿受到伤害,出生后即成为一个有问题的新生儿。

3、幼年环境:幼年期的疾病,不当用药、环境污染因素、头部受伤、喂养不当等均可产生不良的影响。

4、早期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而童稚期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尤为重要。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3

1、分子生物学要素。包含基因遗传要素和生理学要素;

基因遗传就会有可能会影响小孩的心理状态发展趋势。唐氏综合症是由于染色体异常造成的,这种病人的智力尽在25~50中间,与一切正常少年儿童的智商相距较多。

2、家中要素。包含家中的当然构造、经济发展情况、亲子教育等要素;

3、社会文化要素。包含中华传统文化跟实际文化艺术要素;

4、学校德育要素。包含院校的文化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学风、老师、伙伴相处等要素。

幼儿心理发展趋势就是指从来不完善到完善这一环节所产生的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转变。也就是说,它是人对客观事物体现活动的扩张、改进、日益完善和复杂的全过程。

在一定科学教育标准下,一定年龄层的大部分少年儿童一直处在一定的发展趋势水准上,主要表现基本类似的心理特征。它是因人施教的前提条件。个人的心理状态发展趋势是指个人从出世到成年人再到老年人的心理状态的产生、发展趋势和转变的全过程。

少年儿童权威专家历经长期性很多科学研究,制订了一些精确测量小孩体能生长发育、语言、智商和性情发展趋势的常模和评定量表。父母们那么就能够根据用这种专用工具来给孩子精确测量随后在拿来和常模开展较为,就了解自身的小孩心身发展趋势是不是身心健康了。

假如察觉孩子某层面生长发育的迟缓得话,则能够想一些相匹配的对策来协助小孩摆脱存在的不足,而假如察觉自己的小孩个层面都非常好得话,则就可以依照基本来文化教育,而假如察觉孩子在某层面才华横溢得话,则能够因人施教给孩子制订一些独特的文化教育对策来,让小孩加速突显层面的发展趋势。

1.营养不良的影响。妊娠期,孕妇营养不良可使婴儿出生体重轻,某些营养素过少或过多则可导致先天畸形。低体重儿可能有脑细胞减少、智力发展迟缓、脑功能异常等缺陷,对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可挽回的不利影响。

2.患病或用药不慎的影响。妊娠期孕妇患病和使用药物不慎会给儿童的心理健康带来损害。有研究报道,母亲孕期患高血压、肾炎、贫血、关节炎(曾服水杨酸制剂)、低热、先兆流产以及经常患感冒,都可能与儿童多动症的发生有关。又如,如果孕妇感染了流感病毒,可引起胎儿发生畸形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影响出生后心理的正常发展。

3.情绪状态的影响。孕妇精神受到刺激,特别是突然的重大刺激,会造成过度心理紧张,从而引起胎儿的发育异常和障碍

4.妊娠期环境污染、放射线、烟酒等也会对胎儿的发育造成损害,从而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婴儿的情感和情绪,往往和照顾人的对婴儿的态度有关系,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会依附照顾人,如果照顾人自己的情绪会投射到婴儿身上,譬如照顾人在照顾婴儿的阶段,有家暴或者遇到离婚等等,那么,照顾人的情感、情绪一定会对孩子产生影响,而且,孩子的一生都会影响,在有家暴家庭的孩子成长的孩子,他们到了成年以后,往往会对婚姻产生怀疑,甚至宁可单身也不结婚, 即使孩子结婚也会重复父辈的情绪。所以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古人有孟母三迁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今天我们条件好了,往往家里装潢的富丽堂皇,但是家里天天是麻将声迭起,这种环境成长的孩子会有爱迪生吗?多一个赌棍是有可能的。成人的行为是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影响的,父母从小在孩子面前抽烟喝酒的,你说他长大后不对烟酒产生兴趣,难道对牛顿有兴趣。

幼儿的心理健康与其内在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角度 看,幼儿内在心理特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人格特征、情绪特征、应激能力和与周围人 的关系上。心理社会因素是指个体的主观心理状态,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个体与环 境相互作用的经验积累,包括早期的和后来的生活经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心理社 会因素主要有早期经验、情绪倾向、应激事件和人格特征等。一、早期经验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早期经验的获 得对个体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现代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个体在两岁左 右的时候,大脑的发育基本成形,此时的经验对智力发展影响很大,早期经验能充分 发挥大脑的潜力。幼儿期已具有140亿神经细胞,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如果采取措施 使潜力充分得以发挥,可使现代人更聪明。其次,幼儿一出生,就需要与母亲或看护 人的相互交往,这种亲子之情是幼儿最初的社会化的情感。幼儿经常从父母那里得到 抚爱,就会比较温和、友爱,形成信赖感。如果幼儿失去母亲的积极关注与照料,母 爱被剥夺或遭受虐待,就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的不良的影响。研究表明,那 些早期受到父母虐待的幼儿,虽然经过救治,但是大多数幼儿长大后仍然存在神经系 统方面的问题,对他人不信任,很难与人相处,甚至出现狂躁或怨恨等心理问题。二、情绪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有些学者(Zeanah& Zeanah,2001) 把幼儿心理健康领域解释为,“用多种方法来提高幼儿在生物学、人际关系和文化背景 下的社交和情感的能力”。该领域的根本原则是了解幼儿发展的需要以及父母和其他主 要的照顾者是如何对幼儿的需要做出很好的反应的。通过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结合, 这些原则已经得到了应用、评价和提炼,使我们能够很好地理解婴幼儿的发展道路 (Zeanah, 2000; Fitzgerald& Barton, 2000; Sander, 2000)。情绪是指短暂而强烈的 具有情境性的情感反应,如愤怒、悲伤、恐惧等。情绪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导致心 理异常和障碍的中介,这是因为由生理、心理变化以及环境刺激等因素造成的各种情 绪反应,可以导致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变化,使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也发生 相应的变化。良好的情绪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协调性,它表示人的身心都处于积极 的健康状态。良好的情绪是幼儿保持身心健康和行为适应的条件,有助于幼儿的行为 适应。相反,消极的情绪则会使幼儿的心理失去平衡,如果消极的情绪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还可能使幼儿神经活动的功能失调以及造成机体的某些病变。例如,长 期焦虑就会导致失眠、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上面例子中所说的毛毛经过心理治 疗后,情绪特征得到改变,最终考上了浙江大学,这说明早期关注了幼儿的情绪特征, 就会逐渐改善其消极因素,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延续。三、应激事件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创伤后应激是个体在经历或目睹了极度的、不可抵抗的创伤性事件后所引起的一 种精神紊乱,从而感到强烈的害怕、无助或者恐惧。幼儿所能经历的应激事件有两种:1家庭应激事件家庭中发生的一些生活事件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损害幼儿的心理健康,其中最严 重的生活事件莫过于父母死亡,其次是父母离异、分居、长期争吵或冲突。这些生活 事件对于大多数孩子都是充满紧张性的,从而会导致强烈的心理和生理性质的应激反 应,造成许多身心症状,甚至危及幼儿成年后的心理健康。家庭应激事件对幼儿心理 健康的影响与两类因素有关:一类因素是指幼儿本身的年龄、性别、心理发展水平和 气质特征等;另一类因素是指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条件和社会支持等。一般来说, 婴幼儿期丧母对以后的心理健康的影响较丧父而言要大,而童年期丧父同丧母对以后 心理健康的影响大致相当。父母离异的负面影响甚至可以超过父母死亡,因为他们不 得不生活在两人中间,而且要面对重组家庭的新成员。然而不同气质的幼儿面对这些 事件所产生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有些幼儿能够坦然面对,而有些幼儿则不能够面对。最 后,如果社会支持足够,心理问题出现的概率也会降低。

婴儿的情感和情绪,往往和照顾人的对婴儿的态度有关系,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会依附照顾人,如果照顾人自己的情绪会投射到婴儿身上,譬如照顾人在照顾婴儿的阶段,有家暴或者遇到离婚等等,那么,照顾人的情感、情绪一定会对孩子产生影响,而且,孩子的一生都会影响,在有家暴家庭的孩子成长的孩子,他们到了成年以后,往往会对婚姻产生怀疑,甚至宁可单身也不结婚, 即使孩子结婚也会重复父辈的情绪。所以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古人有孟母三迁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今天我们条件好了,往往家里装潢的富丽堂皇,但是家里天天是麻将声迭起,这种环境成长的孩子会有爱迪生吗?多一个赌棍是有可能的。成人的行为是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影响的,父母从小在孩子面前抽烟喝酒的,你说他长大后不对烟酒产生兴趣,难道对牛顿有兴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93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