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难得是知己 ——张謇与梅兰芳

人生难得是知己 ——张謇与梅兰芳,第1张

人生难得是知己,烂贱黄金何足奇, 毕竟南通不虚到,归装满压啬公诗。

                           -----梅兰芳

梅兰芳不是诗人,但这首诗却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韩立明市长离开南通赴泰州任职前的离别感言就以“毕竟南通不虚到”为题,借张謇先生与梅兰芳大师的传世友情,表达通泰人民友谊的传承。

 张謇是南通人的荣耀,为中国近代轻工业、教育、水利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而梅兰芳则是泰州人民的骄傲,不仅艺术成就蜚声世界,人格魅力更是世人敬仰。

 1853年出生的张謇,1894年考中状元,那年梅兰芳才出生。1914年,张謇已是政商两界的明星,61岁的张謇达到人生仕途顶峰,国民政府农商总长、全国水利总裁,同时大生纱厂等产业也是风声水起,而那一年梅兰芳只有20岁,在京城始露头脚。

张謇到京城后,与梅兰芳一见如故,给梅兰芳作了长歌,用蝇头小楷把长歌写在扇子上送给梅兰芳,“状元送扇子”一时引起了京城的轰动,无形中大大提升了梅兰芳的人气,张謇与梅兰芳的忘年之交一时传为佳话。

后来,应张謇之邀梅兰芳3次到南通,张謇先生专门赠送《梅欧阁诗集》给梅兰芳,梅兰芳很感动,写下了“人生难得是知己,烂贱黄金何足奇,毕竟南通不虚到,归装满压啬公诗。”

 张謇从清末到北洋政府再到民国,身处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却总能把握机遇,顺应形势,总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创造一个个奇迹。

他历经风雨、阅人无数,而初入江湖的梅兰芳究竟有什么魅力被张謇先生如此抬爱呢是什么原因他们彼此吸引、相互尊重、互称知己呢?

本人对京剧的确一窍不通,但却知道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也知道“霸王别姬”,知道他的许多故事。故到泰州第一个想去的地方便是梅园,上个周末终于成行。

 梅园建在有美丽传说的凤凰墩上,足见泰州人民对梅兰芳的喜爱,梅园三面环水,四季常绿,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梅园虽不大,布局却错落有致,非常精致、典雅。周末去梅园参观的人不多,没有熙熙攘攘人流,没有嘈杂之声,反而更突显出朴实、幽静、雅致的风格,这正是我最想要的,可以在清静的氛围中用心慢慢体验、欣赏、思考。

安静地坐下来,第一次认真听一段京剧《霸王别姬》选段:“看大王在账中和衣睡稳,我这里出账外且散愁情。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云敛清空,冰轮乍涌,好一派清秋光景……”

 抽离唱念作打之形式,仅单纯品读这精美、工整的唱词,是如此意境美妙、画面感十足。结合历史常识,眼前仿佛浮现了当年的沙场:暂时摆脱追兵的霸王项羽,连日征战已筋疲力尽,在大账和衣酣睡,绝代佳人虞姬则是在月下荒郊,满怀愁情……

其实这只是短暂的宁静,接下来则是“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绝境、等待英雄美人的只是“乌江自刎、香消玉殒”的悲凉。第一次被京剧深深打动,被情节感染。

 梅兰芳出身于京剧世家,恰逢京剧最繁盛时期,他从小就能接触、拜师于各类名家包括京剧、昆曲、词作、绘画多个领域,所以他能少年成名。

但要红那么久,取得如此成就,却在于他后天的努力,对艺术的执着和钻研,用他自己的说法是:“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梅兰芳对于京剧艺术的态度非常专注,无论是从词、唱腔、指法、眼神、身段都是用心打磨,精益求精。久而久之,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能信手拈来,出神入化。

另外,梅兰芳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更为国人称道,抗战时期蓄须铭志,卖画为生,也不为日本人演出。 张謇当年欣赏梅兰芳的才华,更看中他的品质和潜力,所以处处抬爱,把梅兰芳当作好友,而梅兰芳对状元实业家张謇更多的是尊重和敬仰,把张謇视为知已。

人生难得是知己,与知己相比黄金又何足为奇。

张謇和梅兰芳的友谊让人羡慕,现实生活中,谁都希望有个知己,有个懂自己的人,心心相印、惺惺相惜。

 知己没有距离障碍,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没有年龄问题,所谓“人生交契无老少”。

知己是自己的贵人,会在你需要的时候无私的帮助你,即使你不开口,也会替你想到。正如张謇之于梅兰芳。

你是谁,便会遇到谁,你想寻找知己,或许别人也是。你想寻找怎样的人,首先你得成为那样的人。或许,经历过风雨洗涤,大浪淘沙,留到最后就是你要找的知己。

所以不能急于求成,要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眼界和格局,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耐心和执着,或许你想要的知己就会出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李华2021年10月于泰州 )

张謇的主要经济思想有:实业救国和教育为民。

实业救国

张謇在南通所做的实业众多,大多是与民生相关的各类工厂,逐渐形成工业区,还建了码头、发电厂、公路,成为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基地之一。

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许多学校与事业单位的兴办在当时都是全国第一。他为民族工业和教育事业的贡献,被人们称为“状元实业家”。

张謇在当时对南通的建设已经有很清晰而前卫的规划理念,包括与西方建筑理念相结合的花园城市。这些理念的实践使得南通被现代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教育为民

1917年,张謇支持下,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的前身)在吴淞复校。 1921年,上海商科大学在上海成立。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张謇在通州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09年,创办了南通电灯厂,城市开始用电灯照明。

1913年,建立大聪电话公司,创办南通城乡邮政和电话业务;1916年,设立气象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1919年,建成南通更俗剧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树立新风。

扩展资料:

张謇还是晚清时期立宪运动的领袖,曾主持发动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在民国任工商部长时,他指出过去的措施,在“无导民兴业之心”,卒之糜费而乏效果。今后部办企业,概行停罢,悉听民办。

他生前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举办了不少工厂企业和教育文化事业。他的“实业救国”虽不能挽救旧中国危亡,但却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张謇将大生纱厂早期的棉纱产品使用“魁星”商标,下设有“红魁”、“蓝魁”、“绿魁”、“金魁 ”、“彩魁”等不同产品线。

商标的主要部分就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形象。投产后的第二年,大生纱厂得纯利5万两;第三年得纯利10万两;到1908年累计纯利达到190多万两。

--张謇

张謇(1853年5月25日——1926年7月17日),字季直,号啬庵

江苏海门人,祖籍常熟。出生于海门长乐镇(即今常乐镇)。

1869年冒籍如皋族人改名张育才,考中秀才,却被人勒索。1885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894年(光绪20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

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初,张之洞奏派张謇、陆润庠、丁立瀛分别在通州、苏州、镇江设立商务局,张謇与陆润庠分别在南通和苏州创办了大生纱厂与苏纶纱厂。

大生纱厂最初确定是商办,张謇试图通过官招商办、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筹集资金十分有限。张謇无可奈何,只得向官府寻求援助,1896年11月,张謇通过曾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商务大臣的刘坤一,将光绪十九年(1893)张之洞搞“洋务”时用官款向美国买来办湖北织造局搁置在上海的一批已经锈蚀的官机40800锭,作价50万两入股,作为官股,恰在此时,以官督商办及官商合办形式垄断洋务企业的盛宣怀也正要买机器,便把这批机器与张謇对分,各得20400锭,作价25万两官股,另集25万两商股。官股不计盈亏,只按年取官利,因而变成“绅领商办”性质。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大生纱厂正式在通州城西的唐家闸陶朱坝破土动工,次年大生纱厂建成投产。经过数年的惨淡经营,大生纱厂逐渐壮大,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该厂增加资本63万两,纱锭2万余枚。光绪三十三年(1907)又在崇明久隆镇(今属启东市)创办大生二厂,资本100万两,纱锭26万枚。到宣统三年(1911年)为止,大生一、二两厂已经共获净利约370余万两。1901年起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下,在吕泗、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 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后,天生港又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发展民族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去努力兴办学堂,并首先致力于师范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张謇应两江总督刘坤一电邀赴江宁讨论兴学之事,刘坤一赞成,而藩司吴、巡道徐、盐道胡阻挠。张謇叹息不已,乃与罗叔韫、汤寿潜等同人筹划在通州自立师范,计以张謇从任办通州纱厂五年以来应得未支的公费连本带息2万元,另加劝集资助可成。同年7月9日通州师范择定南通城东南千佛寺为校址开工建设,翌年正式开学,这是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它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专设机关的开端。

1905年,张謇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这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即今南通中学)。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1909年,张謇创办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因地处吴淞,曾一度称“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解放后,学校改组为上海航务学院。1953年,上海航务学院、东北航海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也就是今天的大连海事大学。 1912年,张謇在老西门创办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13年全校迁往吴淞,故称’ 吴淞水产专科学校”, 今天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 1917年,张謇支持下,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的前身)在吴淞复校。 1921年,上海商科大学在上海成立。上海商科大学前身是南京师范高等学校,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扩展为国立东南大学,张謇是国立东南大学主要创建人之一。为了给各项企业提供技术力量,张謇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师范学校的测绘、蚕桑等科发展成为十几所职业学校,其中以纺织、农业、医学三校成绩显著,以后各自扩充为专科学校,1924年合并为南通大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15年建立了军山气象台。此外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盲哑学校等。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全力投入实业教育救国之路。1918年10月23日与熊希龄、蔡元培等人发起组织了“和平期成会”。

  

张謇

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状元实业家、教育家,他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将南通打造成中国近代第一城,他对南通的贡献是巨大的。

张謇对南通的贡献

张謇最大的事迹当属是在当上了状元短短时间就不走仕途了,选择的是下海办厂。因为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办这个厂并不是为了盈利。这件事的起因是在他考取功名的时候,太后按照惯例面见新科状元等人,但是在慈禧经过的时候不仅没有正眼瞧自己一下,这时候让张謇心中一颤,他本以为身居庙堂之中了就可以被赏识,但是没有被看到的张謇认为朝廷变得只是个摆设了,就算有了官职对中国的发展也没有任何的帮助,还不如从实业救国的角度去发展。 他先是和友人一起创办了大生纱厂,而且在纱厂的时候,走的是股份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中国的纺织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样张謇感到十分的欣慰。但是就算在短时间内纺织业发展的非常快速,也阻挡不了外国的势利再次来袭。在战争结束后国外的列强又侵占了中国的很多地方,阻挡了纺织业的发展。后来在三十一年的时候,张謇在通州建立了一座博物馆,这也是中国发展钟的第一所博物馆,名字叫做南通博物苑。后来还陆陆续续的创办了图书馆和军山气象台等。他不仅建立博物馆,还建立很多的学校,通州师范,纺织类学校和医学专门学校等。

张謇纪念馆

张謇纪念馆坐落在常乐镇状元街东首张公故里祠堂旧址,张公故里祠堂是1936年张謇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为纪念张謇以关帝庙后殿改建的。张公故里祠堂已经荡然无存。 1986年,地方 在祠堂旧址建造了“张謇珍贵史料陈列室”,1995年添建了门楼等建筑,1999年正式命名为海门市张謇纪念馆,主体建筑“张謇史料陈列室”200平方米,由著名社会活动家、经济学家费孝通先生题写馆名。

张謇 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状元实业家、教育家,他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将南通打造成中国近代第一城,他对南通的贡献是巨大的。  张謇对南通的贡献张謇最大的事迹当属是在当上了状元短短时间就不走仕途了,选择的是下海办厂。因为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办这个厂并不是为了盈利。这件事的起因是在他考取功名的时候,太后按照惯例面见新科状元等人,但是在慈禧经过的时候不仅没有正眼瞧自己一下,这时候让张謇心中一颤,他本以为身居庙堂之中了就可以被赏识,但是没有被看到的张謇认为朝廷变得只是个摆设了,就算有了官职对中国的发展也没有任何的帮助,还不如从实业救国的角度去发展。 他先是和友人一起创办了大生纱厂,而且在纱厂的时候,走的是股份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中国的纺织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样张謇感到十分的欣慰。但是就算在短时间内纺织业发展的非常快速,也阻挡不了外国的势利再次来袭。在战争结束后国外的列强又侵占了中国的很多地方,阻挡了纺织业的发展。后来在三十一年的时候,张謇在通州建立了一座博物馆,这也是中国发展钟的第一所博物馆,名字叫做南通博物苑。后来还陆陆续续的创办了图书馆和军山气象台等。他不仅建立博物馆,还建立很多的学校,通州师范,纺织类学校和医学专门学校等。  张謇纪念馆张謇纪念馆坐落在常乐镇状元街东首张公故里祠堂旧址,张公故里祠堂是1936年张謇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为纪念张謇以关帝庙后殿改建的。张公故里祠堂已经荡然无存。 1986年,地方 在祠堂旧址建造了“张謇珍贵史料陈列室”,1995年添建了门楼等建筑,1999年正式命名为海门市张謇纪念馆,主体建筑“张謇史料陈列室”200平方米,由著名社会活动家、经济学家费孝通先生题写馆名。

第一天:

1参观军山风景区,百年前,张謇把生态和林业建设的构想付诸于实_,形成了今天狼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雏形,其在军山山顶建设了中国第一个民办气象台—军山气象台,军山南麓保留着自然状态的生态环填,被誉为“江海平原上的‘野生生物基困库’,具有世界自然遗产的价值”。

2漫步五山地区滨江片区揽江绿道。了解张赛在五山地区开展林业建设的实践,探秘山水自然世羿,登临虞楼,追慕先贤。感受状元师生的爱国情怀。参观城市绿谷,天生百年商港,孕育出城市绿谷百年历史,芦泾工业重销,讲述着这座中西合壁式园林的古往今来。

3探寻百年前中国第一批建筑设计师孙支厦留下的南通优秀历史建筑遗迹;观看长江水利治理展城馆,了解荷兰水利专家特来克和张謇为南通水利事业殚精竭虑的事迹,感受张謇和其兄曾在此兴修保坍工程,护南通一方安宁的报国爱民之心。百年人文积淀,绿树环抱中的城市绿谷被评为江苏省社科普及示范基地,观游其间,可在园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体会人文自然现丽。

4参观中国近代工业遗存第一镇—唐闸古镇,寻访一处处打卡地、感悟一幢幢老建筑,漫步汤家巷、河西街、大生码头、1895文创园、广生制皂、张謇家风家教展示馆、时光印记、姓氏文化馆等处。来探秘、实践,丰富学习生活。

第二天:

1参观南通博物苑张謇故居。南通博物苑是中国最早的一所公共博物馆,是中国古代苑囿与西方博物馆理念融合的“园馆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办苑宗旨为“设为庠序学校以散,多识鸟曾草木之名”,苑藏文物反映地方历史,是广大青少年了解南通、亲近科学、接受文化熏陶的理想场所。张謇故居是张謇在南通的居所,相关陈列展示了他作为爱国志士对救国道路和救国方法的艰难而曲折的探求,铭记了他为国家富强所做出的贡献,通过参现,感受他在实践中体现出的强烈爱国思想和开柘进取精钟。

2参观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珠算专题博物馆--中国珠算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大小、形状、质地各异的古今算盘,通过精美的展品、古朴的色调,让青少年了解张謇在办企业建学校过程中与珠算有关的故事。感受中国算盘精品的美轮美奂与算盘文化的博大精深。

3参观中华慈善博物馆,以清末实业家张謇为代表的慈善家在南通创办了众多慈善机构,在中国近代慈善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中华慈善舍博物馆恪守“祈通古今、以宏慈善”使命,打造中华慈善文化的展示窗口、教育课堂、交流平台和研究基地。

拓展

是的。

张謇本名吴起元(随祖父张朝彦姓吴。张朝彦从东五里庙河南瞿家园孑身流落到金沙街头后,幸被在金沙做瓷器生意的东台籍人吴圣揆夫妇相中,招婿为子。自此张朝彦洗心革面,奋发图强。在金沙生下儿女后,朝彦又辞别岳父母,迁往西亭谋生,西亭今有张謇祖居)。

籍贯为江南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江南省早已分为左右,然此称从官至民时有用之,沿袭至民元前,“江南通州”一称见于张謇早年官方殿册等记载。另可参阅张謇所著《归籍记》)。

侨居海门厅长乐镇(今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为其父侨居地,亦为张謇出生地,今有张謇故居)。

祖籍为常熟(元末明初时其祖先由常熟迁至通州)。

父亲本从其祖父姓吴,居金沙、西亭。

母亲为东台(今为盐城市代管县级市)人。

妻子为通州直隶州如皋县双甸镇(今属南通市如东县)人。

媳妇(即儿子的妻子)曾久居如皋。

儿子籍贯为通州(民国时更为南通县)。

以上。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15年建立了军山气象台。此外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盲哑学校等橱窗\x0d\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x0d\。通州师范择定南通城东南千佛寺为校址开工建设,翌年正式开学,这是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它的建设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专设机关的开端。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即今南通中学)。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x0d\\x0d\张謇教育理论\x0d\张謇于清咸丰三年(1853)出生于海门长乐镇,他的父亲经过半辈子的辛勤,靠着江海人的倔劲,才挣得免受饥寒的家道。他期待自己的儿子通过科举道路,求得一纸功名,改变自家的社会地位。张謇在父亲的影响下,七岁时对出“人骑白马门前过,我踏金鳌海上来”的名联,对未来科举成名是那样踌躇满志,然而当他真的“独占鳌头”,中了状元的时候,已时隔30年了,在自编《年谱》中,光绪十八年有自同治七年(1868)入学后的考试情况的自我统计:\x0d\计余乡试六度,会试四度,凡九十日;县州考、岁科试、优行、考到、录科等试十余度,凡三十日;综凡四月,不可不谓久。年又四十矣,父母必怜之,其不可已乎\x0d\此时的心情充满了悲怆。科举生涯中,他尤其痛心的是初考秀才时,因属冷籍(一家三世中未有人入学者称冷籍)子弟,不得不冒籍化名应试,由此备受刁难勒索,甚至被扣在如皋县学,最后走投无路,只好自行检举,要求处分,所幸当事官员爱才,才未受处罚,然而已为此欠债千金,债还了十年还未还清。所幸的是他对科举没有由执迷而成书呆,在应试的岁月中,张謇先后参与水利、教育、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实际工作,加深了对国情的了解,对清廷的腐败,国势的颓危有切肤之痛。光绪二十年(1893)当张謇得到“状元及第”捷报时,想到自己的亲人和老师,又“痛感国事”,不觉大哭一场,旧的科举制度给他的痛苦总算有一次痛快的宣泄。这之后他拒绝走惯常的仕宦之路,投身到实际的强国富民的事业中去,其中开拓并发展新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方面。\x0d\张謇首次在中国明确提出了教育和经济之间相辅相承的关系:“父教育,母实业”,从强国出发,要发展实业,培养有一定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人材,离不开教育,故教育为父;而兴办教育,需要办实业所得之经济收益来支持,故实业为母。后来张謇又有如下综合的阐述:“以为举事必先启民智,启民智必由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能达,乃先实业。实业教育相资有成,乃及慈善,乃及公益。”(《谢参观南通者之启事》)他又给各类教育的地位予\x0d\以确认:“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从师范始。”(《师范学校开校演说》)后来他又有补充:“师范启其塞,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流,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系统地对教育的内外关系定位,是张謇对中国教育理论建设的一大贡献。\x0d\\x0d\张謇作为(一)\x0d\张謇不仅在教育理论上有所建树,而且和范当世、沙元炳、孙宝书等一批人一起付诸实施。光绪二十一年(1894),张謇等人创办了通州大生纱厂,获得利润后,张謇便以取出薪给为名,加上朋友的襄助,筹金9.3万元兴建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开设四年制本科和讲习科,而后又设简易科,清朝廷颁布的师范学制第一次得到实施。同年沙元炳同张謇一起策划创办了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张謇又和他的哥哥张备一起建成通州公立女子师范学校,设四年制本科,聘请范当世的遗孀姚蕴素任校长;同年,海门也创办了师范传习所。此外,南通还陆续创办了一些师范传习所和附设的简易师范班。南通教育首先是中等师范教育在全国闻名,它培养了一批小学师资,满足了兴办小学的急需,至清末已有高等小学24所,初等小学211所,其中通州有高等小学4所,初等小学106所。孙宝书在张謇等的支持下,主持通州公立高等小学校建校工程,校舍落成后自任第一总理(校长)。随着南通实业的发展,各种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通州的工业以棉纺织为大宗,为增加原料棉花,需发展农业,于是通州师范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附设农科,后来发展为初中等农业学校,甲乙种农业学校和甲种农业学校,又发展为南通农科大学和南通大学——南通学院的农科。为满足通州实行自治和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通州师范附设测绘科和土木工科,培养出中国最早的建筑师孙杞。通州师范还附设过蚕科,加上由通崇海泰总商会兴办的银行专修科等,为南通发展职业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张謇还和南通地方人士筹措,建成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宣统元年(1909)开学,次年国文专修科借公立中学开学,南通的普通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清末也开始实施。\x0d\中华民国建立以后,通州废州,改称南通县,海门厅也改为海门县,加上如皋县,三县并列。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9年(1920)之间,南通的实业发展顺利,境内的经济实力增强,对教育的投入增多,教育发展加快了速度。张謇是南通实业的领袖,也是南通教育的领袖,在他的推动下,通州每年新办的初级小学平均有24所,张謇还兴办了一些在全国有领先地位的学校。民国3年(1914),邀请著名的刺绣艺术家沈寿来南通,创办南通县女红传习所,沈寿独创仿真绣,她和传习所师生的绣作远渡重洋,到美国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得到高度的评价,由沈寿口述,张謇笔录的《雪宦绣谱》不仅是传习所自编的最好教材,而且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记述中国刺绣艺术的专著。民国4年(1915)创立的南通盲哑师范传习所揭开了中国自办特殊教育的序幕。次年又创建了南通县私立盲哑学校。民国8年(1919),张謇经梅兰芳介绍,聘请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到南通创办伶工学社,设立新课程,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新型的戏曲演员。\x0d\至民国9年(1920),南通县有农、纺、医科高等学校三所,中等学校八所,高等小学十所,国民学校318所,幼稚园四所,还有盲哑学校一所和若干社会教育机构,这在当时的中国一个中小型的城市来说,已是蔚然大观,故有全国模范县的称号。其时南通教育在全国有许多第一的桂冠,通州师范是全国第一个符合国家学制的中等师范学校,通州女子师范学校是全国第一所设本科的女子师范,南通县盲哑师范传习所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特殊教育的学校,南通县伶工学社是全国第一所现代戏剧学校,这些第一足以使江海人自豪。\x0d\\x0d\张謇作为(二)\x0d\张謇在兴办学校的同时,非常注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早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所制定的《师范章程改订例言》中提出“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之大纲”。光绪三十年(1904),他制定的《扶海坨家塾章程》中又写明“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育。”在张謇的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重视体育运动和清洁卫生成为南通各个学校历久不衰的传统。国内外运动盛会上经常活跃着南通学生运动员矫健的身影,省内运动会上更是连连夺冠,让人羡慕不已。南通的学生重视道德修养,追求真理,其认识水平超过了张謇。南通的学生重视学业,刻苦攻读,知行合一,学有所成者何止弟子三千民国初期,南通教育名闻全国,吸引了许多教育界的知名人士来访,梁启超、黄炎培、陶行知,陈鹤琴等俱造访过南通县,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成为张謇的座上客,到好几处学校发表演说。南通对外开放,这块江海尽头的弹丸之地吹来了清新之风,各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都在南通登陆,从五段教学法到道尔顿制,大单元教学法,分组教学法,设计教学法南通人都踊跃地作过尝试,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成为南通教育的传统。\x0d\20年代以后,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帝国主义列强又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经济上的侵略沉重地打击了中国新兴的民族工业,南通的实业由不景气而渐至难以维持,其主要企业大生纺织公司连年亏损,直至资不抵债,抵押给上海银行团,其原因除了国内外的种种不利因素外,其内部直接原因还有南通实业所获之利润在盐垦和教育方面的投资太多。盐垦投资收效周期长,教育投资更不会立地见金。张謇这位在江海极有威望的人,终究老了,不得不忍受着人们的非议,但他仍然坚守着自己开拓的事业,尽力地维持,所以胡适先生称他为失败的英雄。民国十五年(1926)他终于溘然长逝。他死后不久,大生董事会上,就有董事提出要修改从利润中提出十三分之一给通州师范办学的旧例,减少对办学的支持。次年国民革命军进驻南通,从清光绪末年至此约30年,南通由张謇左右大局的局面结束了。国民党掌握着南通的教育大权,只是张謇的弟子们仍然控制着南通教育的部分实权,继续实行着先师的遗教,维持着没有张謇的张謇教育。\x0d\国民党从民国十六年(1927)开始管理南通教育,教育经费由各县自筹,筹到的经费仍难满足支出,江苏省的拨款除给私立南通的高等教育和通州师范有所补贴外,只给省立的南通中学、如皋师范及其附属小学和新设的江苏省立南通小学校。由于经费的不足,南通教育的发展趋向缓慢,仅部分初级小学改为完全小学,新建的私立中学较多,其发展速度超过公立学校。统计表明,民十五年(1926)至19年(1930)间,南通县学校总数只增加九所。《民国22年度江苏省全省教育统计图表》中记载南通县、海门县、如皋县和启东县——民国十七年(1928)析崇明外沙等地建县的有关学校数综合如下:民国22年度南通有幼稚园8所,其中南通县、如皋县各4所;小学共有964-所,其中南通县355所,如皋县264所,海门县224所,启东县121所;中学共有15所,其中南通县7所,海门县6所,如皋、启东县各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共5所,其中南通县2所,如皋、海门、启东三县各1所;民众学校共173所,其中南通县48所,如皋县18所,海门县47所,启东县60所;南通县尚有盲哑学校一所。(高等学校及职业学校未有统计数)这段时间里南通教育值得记载的,有江苏省立南通小学对新教学法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研究和试行,进一步探讨儿童中心教育法,设计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分组教学法,单元教学法,“教学做”教学法等,有理论上的总结,也形成一些较为完整的案例,学校创办校刊,供教师交流,积累教学经验。还有民国十八年(1930),南通县按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规定,设南通县乡村师范和乡村小学,吸收了陶行知关于乡村教育的理论,仿效他办乡村师范的若干做法,对后来南通革命根据地建立新民主主义教育产生了有益的影响。\x0d\\x0d\有点多慢慢看希望对你的回答有点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43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