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事物的散文

描写事物的散文,第1张

描写事物的散文如下:

1、古人有句话说的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吹拂梅花的不是轻柔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寒风;滋润梅花的不是清凉甘甜的雨水,而是寒气逼人的冰雪;照耀梅花的不是灿烂的阳光,而是严寒里的一缕残阳。

只有具有挑战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梅花是寒意中傲人的芳香,面对如絮飘舞的白雪,她笑得更灿烂了。

2、为什么在百花深处人么偏爱梅花偏钟情于梅花?是因为它美的缘故吗?是的,它的确很美,它的美虽然不比桃花艳丽,不比牡丹娇艳,不比茉莉清香,但它的美是别具一格的美。

它的美绽放在风雪中,当人们来到雪地里看见一棵梅花绽放在风雪中红梅,谁不被它倾倒,谁不被它征服。大雪压梅花,梅花不低头。的确。

3、我爱腊梅花,爱它那傲霜斗雪,永不退缩和顽强的精神,看到腊梅花,我就会想起两首古诗,一首是王安石写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另外一首是(北宋)卢梅坡写的――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啊!那美丽的梅花,点缀在奇妙的大自然中,怎么不叫人陶醉呢?

4、“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寒冬腊月时,百花凋零,唯有梅花还孤傲地怒放于冰雪之中,这不禁令我们感到赞叹。我俯下身子,用一双冰凉的小手轻轻地抚摸着梅花,细细体味着梅花不畏严寒的高尚品质。

5、中国人爱梅花,爱的就是它与中国人有这相同的精神。有这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精神。落红不是无情物,它的一生就像一部乐曲。

6、梅花是花中最坚强的,在所有鲜花凋谢的时候,腊梅花却坚强、不畏寒冬的开放在树杆上,腊梅花是永存的,它在寒冷的冬天时开放花朵,在其它季节开放出郁郁葱葱的树叶,这也是腊梅花的身影,腊梅花坚强的精神令我敬佩。

7、梅花的色,艳丽而不妖。梅花的香,清幽而淡雅。梅花的姿,苍古而清秀。难道,这不正是我们的建筑工人么?他们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天寒地冻,他们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的工作着。我要学习梅花,我要做一个像梅花一样的人。

朱自清写《春》时带着一种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的情感,通过描绘花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美景,赞美了春天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劳作,奋然向前,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该文创作时间大约在1933年间。此时作者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

二、赏析;

该文的主题思想即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朱自清当时虽置身在污浊黑暗的旧中国,但他的心灵世界则是一片澄澈明净,他的精神依然昂奋向上。

朱自清把他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把他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将他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铸到文章中去。熔铸到诗一样美丽的语言中去。从而使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春》——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

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

参考资料:

-春

梅花,迎着寒风而绽放的花朵。它没有月季的艳丽,没有牡丹的大红大紫,没有兰花的淡雅,没有荷花的高雅……但是,它拥有不畏寒冷,独步早春,傲立雪中的精神,象征刚毅精神和崇高品格,“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更是表达了梅花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品格。

梅花的花朵不大,像一个个害羞的姑娘,所剩无几的绿叶衬托着梅花。也许是为了让花朵开得更好,绿叶都把自己应该拥有的养分通通献给了梅花。虽然梅花被称为中国的国花,但是它并不张扬。它只是在寒风中默默地开放,在寒风中悄悄地展示自己的风采。所经历的痛苦,只有它自己知道。

偶然一次,在路旁看见一枝梅花带着花盆被人丢弃。花盆中的泥土大多数都撒掉了,枝干无奈地低头搭拉着。枝上没有多少绿叶,稀稀拉拉地挂在枝头。我不禁这样想:这就是传说中傲立雪中的梅花吗?就这样也可以称为不怕寒风彻骨?一点都看不出有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过了几天再经过这儿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枝干上竟然长出了许多花苞!我不由得凑过去看,真的长出了许多白中泛红的花苞!但是显得弱不禁风,我眼前闪过几日前看见的梅花,对比起现在,这可能吗?也许再过几日花苞就会因为受不了寒冷而干枯吧。

又过了几天,我特地去看梅花。当看见了那一片粉红色的花朵,我惊呆了。一株被人们认为毫无用处的梅花树竟然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开放,真让人不敢相信。那株梅花成了道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路过的人先是惊奇地睁大了眼睛,接着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我不得不佩服梅花不屈不挠、坚韧不拔、坚强不屈的精神和顽强意志。

看那一朵朵白中泛红的花朵悄然挂在枝头,闻那缕缕的梅花香味,我深深地被梅花震撼了。谁会知道它的花苞要在寒风中经过多大的努力,才能带伤开放?看那枯瘦的枝条,谁又能相信它能哺育出美丽的梅花呢?

当春天到来,百花齐放的季节,当各种花朵搬出温室时,梅花在角落里却悄悄地凋谢了,它不与百花争芳斗艳,但它为人类献上了新鲜可口的梅子,为人类贡献出自己仅剩的全部力量……

“梅花香自苦寒来”,吹拂梅花的是凛冽的寒风;照耀梅花的是寒冬的残阳;滋润梅花的是残雪的雨露。但屹立在山顶的梅花却是那样的芳香馥郁,雍容典雅。它依旧可以和其他在温室中的花朵比美,而且一点也不比它们差,不是吗?

我不禁想起了那些战斗在荒天雪地的塞北开发者,他们像青松,像秋菊,却更像这梅花。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难道他们不具备梅花那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品格吗?没有他们,哪会有我们今天的发展?

想着想着,一股对梅花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一、一棵流泪小草 文 / 为爱漂流

  夜渐渐的深了,路灯越来越清晰,心灵也越来越孤单。一个人独自徘徊在街头,不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每个人都在走向自己的终点,而我,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就这样漫无目的,如一个幽魂一样在飘荡游走。

  

  纷扰和喧嚣永远是城市的主题,人人都在为着各种各样的理由而奔忙,快乐、忧伤都会在这样的夜里宣泄。夜色越深沉,城市也就越显示出它的灯红酒绿。繁华的都市中更加映衬出了那一份空虚和无聊。也许黑夜才使伪装了一天的我们找回了自己,也许黑夜的我们才是最真实的。

  

  在一个如此陌生又熟悉的城市,没有人会在意一个人的存在,而我也只不过是一棵会流泪的小草。为了一份曾经无法挽回的岁月,没有谁可以体会失去那一刹那的心碎,也没有人可以感觉到永失我爱的那种心痛,更没有人可以看到我眼角滑落的真实地泪水。我似乎开始感觉到从人性深处所渗透出来的孤独和冷漠。没有谁会永远的陪伴着你,无论你有多努力多真心,哪怕你的周围有再多的人,在你的心灵深处仍然只有你自己是你永远的陪伴,就像现在,虽然周围如此的热闹,但我却如此的孤寂。热闹是别人的,而我,又何曾沾染上一丝一毫呢?!毕竟我是一棵草,一棵流泪的小草。

  

  我曾经同样的徘徊在这个街头,但心中没有孤独寂寞,因为我心中充满了等待。我知道会有一个人为我等待而奔忙,周围的热闹也同样不属于我,但我不在乎,因为在我的心中有值得我等待的人。我的等待不是没有意义,我的等待会有一个结果。当你心中还有等待时,你就是幸福的,因为你还有牵挂,当牵挂一个人同时也被人牵挂时,内心是充实的。那个时候,飞鸟是小草的将来,飞鸟是小草的幻想。虽然孤单,也会感到一种幸福,即便心中多了几分埋怨;虽然寂寞,但那也是一种美丽,一切的一切,都因为那个心里最近的爱、永远的爱,而在快乐着、欣喜着……

  

  而现在没有了等待,也不会有人感激我的等待,也没有人理解我的等待,我也等不回任何人。过去的一切将永远过去,现在和未来却变得更加渺茫。时钟不会为任何人而停留,美好的时光也不会因我的留恋而永远的停住,失去的永远无法再找回,遗落给我的只是斑斑驳驳的回忆。

  

  如果不知道结果,也许我会永远等待下去。如果等待着的没有结果,也许会一直的等待。美丽的等待下去,也是一种美丽。假如等待有了结果,不管是哪种结果,我们也许都不会再继续拥有遗憾的伤心,而无论是哪一种,也许我都会带着这仅有的回忆慢慢地走下去,慢慢地幻想着……

  

  也许上天注定了我就是一棵流泪的小草……

二、芙蓉·无名小草〔散文〕

2007年04月09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我在那小小的花盆里种植一棵芙蓉,芙蓉一天天长大、长高,亭亭玉立于我的窗前,成了我窗前惟一的一道风景。它伸展着枝叶,蔓延着根须,我的那小花盆,再也筑不起更厚的泥土供它生长。芙蓉被我忍疼割爱送给了别人。

从此,每日清晨,我对着窗前那个空落的花盆叹息。

不久,那花盆里长出了一棵幼稚的无名小草,小草靠着盆里肥沃的泥土茁壮成长……

一日清晨,我推开窗户一看,那棵小草一身新绿,蓬勃盎然。叶片上缀着一串串荧光闪闪的露珠,使我心里为之一动:阿,多美呀!

于是,小草得到了我的默许,便生长在窗前,成了我窗前又一道新的风景。然后,我却不在乎……

而我,在芙蓉盛开的季节里,采来一朵朵芙蓉花,装饰我的窗子,顿时,使之灿然生辉!

然而,没过几日,芙蓉枯萎了。而小草更加蓬勃靓丽!我不禁暗自思忖。忽然间想起不知从哪本书上读过的一句名言:“美不在于名贵,更重要的是,它来源于自然,而不在于装饰。”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彭红建 编辑: 汪维诺

三、 致传达怀念的小草

致传达怀念的小草灵灵和一朵花昨夜一夜雨。因在梦里,不知雨的大小,它的飘向和疏密。

这是一个清明节前的某天清晨。我想,父亲和母亲的坟头上的小草在春雨中也该爆出几片嫩芽了。可以相信,

小草注定在他们的坟头经历从茂盛到枯黄的过程。

父亲和母亲的坟头有着300米的距离,且不在一个山头,它们隔着父亲和母亲曾经耕作过的农田和菜地。小草在亲和母亲的坟头也是隔着这样的距离,无法对

  《野草》是一本抒发自己灵魂深处的矛盾、紧张、焦虑的书;一本浸透着生命力量的书;一本展现在逆境中的坚忍不拔的书。

  《野草》是鲁迅先生最独特的一笔,它包括《秋夜》《影的告别》《风筝》及一首打油诗《我的失恋》、一出诗剧《过客》等23篇散文诗。《野草》蕴含的主题是矛盾的、多元的。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希望与绝望的矛盾,光明与黑暗的矛盾,也有与绝望作战的硬骨头精神。作品洋溢着鲁迅先生不断追求的人格力量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野草》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在矛盾分裂时代中孤独但又勇往直前的战士形象。

  除了细致地描写,优美的抒情之外,《野草》大量用象征、暗示的手法,使文章神秘又蕴意深刻。其中《死后》《秋夜》《立论》堪称经典。

  《死后》描述的是作者“梦见自己死在道路上”的所见所闻,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来烘托悲凉气氛。虽然有些看不懂,但可以从鲁迅先生的“梦”中看出,在当时的社会生不如死,社会的黑暗导致了人民群众的痛苦,远远超越死亡的痛苦。可见鲁迅先生是多么渴望有美好的明天啊!

  再来说说《秋夜》,虽然是一个写景文章的名字,但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的写秋天的景色。它是通过秋天深夜中两株枣树和一些粉色小花和一些小青虫表达一个深刻的含义——不能对黑社会抱任何幻想,要勇于斗争但不做无畏牺牲。

  《立论》是本书中最短小的一篇,是通过老师的口述故事,揭示黑社会时,人们不分是非,不敢说真话的事实。短小精练,却含义深远。

  《野草》之所以成为不朽的著作,是因为文章内容篇篇精彩。情节通过人物自白串联起来,语言明白晓畅,朴实生动,蕴意深刻,虽有些情节看不大懂,但慢慢的品读,也能悟出几分道理,是值得尝试去欣赏得好书。

  通过《野草》可以看到解鲁迅先生深层的内心世界,此散文集是鲁迅灵魂的窗口。《野草》是迄今为止中国现代象征主义散文诗中一座难以超越的喜玛拉雅山峰。

  下面就讲一下.《野草》的象征艺术。

  《野草》这部作品运用了一种与《呐喊》、《彷徨》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这就是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创造者的独特追求造成了艺术传达的幽深与神秘美,同时也造成并加大了作品与读者接受之间的陌生感。

  有一篇散文诗《颓败线的颤动》,里面写了“我”的两段梦:第一个梦,是一个年轻的妈妈怎样忍着羞辱与痛苦,靠出卖自己的肉体养活自己两岁的女孩。妈妈看着女孩,欣慰于今天会有烧饼给自己的女儿吃了。她同时却为自己付出的代价时而“无可告诉地一看着破旧的屋顶以上的天空”。“我”被沉重的空中的旋涡呻吟着压醒了。“我”在一间紧闭的小屋里接着再续着残梦,但这已经是隔许多年以后了,屋的内外已经这样整齐,里面是一对青年夫妻,一群小孩子,他们都怨恨鄙夷地对着一个垂老的女人。男的气忿地说:“我们没有脸见人,就是因为你,你还以为养大了她,其实正是害了她。倒不如小时候饿死的好!”女的说:“使我委曲一世的就是你”,还指着孩子们说:“还要带累他们哩!”。最小的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玩着一片干芦苇叶,这时便向空中一挥,大声说道:“杀”,那个垂老的女人,口角痉挛,登时一怔,接着,冷静地骨立的石像似的站起来,迈步在深夜中走出,遗弃了背后一切的冷骂和毒笑。

  这是一篇典型的象征主义的散文诗。这个故事在一定的氛围中展开了一个多义性的象征世界。作者对于忘恩负义这种人类丑恶道德行为的愤激批判与复仇,才是这篇象征散文诗的最核心的意旨所在。

  《野草》中的24篇作品,并不能说都是象征主义作品。但就其大多数来讲,就其整体艺术追求而言,它是一部运用象征主义方法创造的杰作。这种象征主义方法,主要通过以下形式体现:第一,通过象征性的自然景物的意象和氛围,构成象征世界、暗示作者的思想和情绪。如《秋夜》、《雪》、《腊叶》等;第二,通过编造幻想中的真实与想象纠缠的故事,构成象征的世界,传达自己的思想和哲学,如《求乞者》、《复仇》、《复仇(其二)》、《好的故事》、《过客》等;第三,完全用非常荒诞的现实中不可能发生或存在的“故事”,传达或暗示自己的旨意,如《影的告别》、《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死后》等,这一部分作品由于过分怪异和晦涩,往往难以弄懂。

  要弄成最佳哦

  明月几度遗长城 文 / 城市玩偶

  有的地方原可以留在心里,任想象去勾画,大可不必跋山涉水去以疲惫的姿态去拥抱感受的,如长城。

  在没去过长城前,曾有多少次与之擦肩而过。不说早几年,曾在长城的脚下,生活和工作了三年,那时候好像随时都可以去的,但是又都没有去成,因为我觉得要去某个地方总的有某个好的借口。就如人与山水的有缘,缘分未至,去又如何,不去又如何?和长城,那之前,是缘分未到了。虽是常常的看到燕山的水瘦山寒中一抹淡淡的影子,但是,只是停留在眼中,或者是如风一缕,从心头掠过,没有多少印象。

  至多,是心里的想象。在月下,一轮的皎洁中,月在中天,山如黛,长城纵横。可是万里吧,从那大漠的荒芜中好像无中生有,一直延伸蜿蜒,经过了几世的轮回,突然如海。如何的生?如何的逝?为何,留下的是月下无言的身影。

  总是静穆的,这样的无言,这样的沉浸!

  只是我去时,长城却是在白日中沸腾!如何,还是那样黑色的城砖,那样条形的方石突兀的横埂在万山群中。山虽是在这个季节,也是苍翠的绿意,然而城砖和条石的静默即使不去想历史的沉静,这数千年来的风雨,注入每一块缝隙的也都是历史云烟消散后的沧桑,长城如此,那泊在长城边沿的铁炮也是如此的。只是,今日沸腾,在长城的肩山、脊背上,都是喧嚣的人声,这种喧嚣,似乎是一种惶惑,是长城几千年云烟在沸腾,还是这来去匆匆的游客?

  一堵城墙,横埂了数万里,静默了几千年。到底,这留下来的是如何的风韵?曾经的杀戮,或者,男人的血汗筑起、女人的眼泪哭倒?但是明明的在那里,任风云变幻,一边是关内,一边是塞外。关内塞外的区别,何止是季节的变迁,又何止是杨柳风和塞外雪花大如轮的区别,总是一种无言的诉说吧。

  诉说有谁能懂?当曾经的风云慢慢沉静,站在这灰色的城头,透过箭楼堞墙看,脚下是长城,长城脚下是塞外。塞外,曾经的塞外是如何的样子,总是一种冷清和荒凉吧,这冷清和荒凉之中住的又是哪些人,这哪些人如何去承受宿命中注定的冷清和荒凉?

  终是在白日晃晃的阳光中想起心头的一轮明月,秦时明月汉是关。长城、明月,这样的物事,想起来,都还是一种永恒!

  而永恒的东西给人的也许不全是一种满足或是满意,如明月,曾经照在头顶的那一轮,在昨天或者旧年,不是也照过旧人的人影,看过江清月白,吟过悲欢离合,而月依然,人却已逝。如此,今日照我的明月到明日也依然照在他人的头顶,是时,他会想起我今夜举头望月的身影?而长城,有多少地方已经破败,已经湮灭。如我,今日站着的城头——八达岭,稍向远方看去,在万山从中偶尔露出的城墙,也是野草丛生。或许明年今日,也是轰然倒塌,颓萎在荒山野草中了。

  而脚下的八达岭,应该算是万里长城中保存或是开发的最好的了,但是当因为这偶一心动,陪着她来,也算是缘分已到,只是入眼的满是城墙的古意,古意中值得一游的地方却是寥寥。一处当年毛主席留字的地方——不到长城非好汉,可以留影;另一处——好汉坡,海拔888米,也算是一景吧。其他的地方,论起景物的转换,实在是乏善可呈。除了累,如果说累可以当作攀登长城的感受或者收获的话,那也实在勉强,这弱势的山坡自是不能和泰山或者华山的凶险比,也是不能和一步一景的黄山比的。更何况对我这样自小惯于爬山涉水的人,一双始终在路上的脚也早已习惯了恶水穷山。

  只是因为感念同游人的缘,这一趟跋涉倒是在阳光和清风中回味良久,也是入心了。

  如明月几度,不管明年他日,世事如何,今日入心得,总是如这长城永恒!风雨会有,今日的景,今日的心总是无可改变!

  《边墙里的通道》

杨朔《荔枝蜜》:以作者对蜜蜂的好奇新鲜-厌恶恐惧-钦佩喜爱为感情变化的线索。

朱自清《河塘月色》:以作者在自家小院里的烦闷-出门小路上的轻松-沉醉于河塘月色的淡淡喜悦-回归家门路上的寂寞失落-回到家门重新进入现实的烦恼为线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61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