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心理学三个定律,值得收藏的六个恋爱心理学定律

爱情心理学三个定律,值得收藏的六个恋爱心理学定律,第1张

01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也叫倒霉蛋定律。

上世纪40年代有一个美国空军工程师叫墨菲,他认为他的一个同事是个十足的倒霉蛋。

于是 墨菲 经常开他的玩笑:“如果一件事有被搞砸的可能性,那让他去做就一定会被搞砸。”

后来就开始流传演变成各种版本,比较流行的说法是:

“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其背后的心理机制就是:人们总倾向在外界寻找和自我设想一致的信息。

你会发现,当你越在乎一个人时,你的得失心就会变重。你越爱他,就越难以自控,越容易导致表现减分。

根据“墨菲定律”可以得出4条结论: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02

安泰效应

安泰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他力大无穷,无往不胜。

因为他只要靠在大地上,就能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无穷的力量。

他的对手发现了这个秘密,便诱使他离开地面,在空中杀死了他。

后来,人们把一旦脱离相应条件就失去某种能力的现象称为“安泰效应”。

安泰效应”启示我们: 人不能失去力量的源泉,不能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环境。

喜欢一个人很重要,但是也不能为了一个人放弃了自己的所擅长的所喜欢的东西。

03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

它们反映了人际交往中主体信息出现的次序对印象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是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 首先呈现的信息 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

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

因此,在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硬件完备。

04

近因效应

所谓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 ,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 取决于后来

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连续被人感知时,人们总倾向于相信前一种信息,并对其印象较深,即此时起作用的是首因效应。

而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断续被人感知时,起作用的则是近因效应。

比如吵架分手了,这个时候不能立即上前纠缠,因为对方对你印象仍然停留在最近。

立即上前只会加深对方对你的坏印象。

05

吊桥效应

吊桥效应 是指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

如果这个时候,碰巧遇见一个异性,那么他会误以为眼前出现的这个异性就是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从而对其产生感情。

这是因为情绪受到了行为的影响,在吊桥上,由于危险的情境,人们会不自觉地心跳加快。

由这种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才产生的生理反应,故而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

根据这种理论,在情绪体验的过程中,人们首先感受到的是自己生理表现与以往有所不同。

比如觉得浑身发热、心跳加速、手有点抖,接下来,会不由自主地到环境中寻找线索来解释此时自己的生理表现。

05

沉没成本效应

沉没成本效应,这一定义强调的是 金钱及物质成本 对后续决策行为的影响。

当一个人在一段感情中付出越多,最后分手时越舍不得放手。

因为在感情中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这些沉没成本,都会促使对方产生不甘心结束的心理。

谈恋爱的时候,对方觉得没法在一起,提出分手,你心里却想,花了那么多时间和钱,付出了那么多感情,怎么可以说断就断?

于是就开始各种死缠烂打。最终反而会让对方下定决心和你分手。

因此沉没成本效应反映出的是一种“避免浪费的愿望”。

06

期待效应

也叫 罗森塔尔效应 ,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也被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 是说人心中怎么想、怎么相信就会有什么成就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

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

它作为一种心理学启示就是,你的赞美、夸奖和愿望会成为一种心理暗示。

让被期望者在无形的力量助推下,按照你的期望去做。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有效发挥其积极作用,就能让另一半成为你所期望的样子。

这六个效应是在恋爱关系里最常见的心理效应,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人性。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087488/answer/740711648

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s)是指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沉溺于过去的付出中,选择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

为了一个行动或者目标,你付出了大量时间、精力,情绪、金钱,如果结束这个行动付出了沉没成本,如果再怀疑,就相当于否定自我。而人是最难以自我否定的,总会找种种理由证明自己是对的。

因此,在发生了沉没成本后,如果停止投资,则意味着这一事件的最终结果为发生亏损,而如果继续投资,则意味着还有收回成本的可能。所以当发生了沉没成本时,人们愿意冒险去继续投资,从而也就产生了沉没成本效应。

具体表现就是:总是在脑海里幻想“万一呢”

明尼苏达大学的神经科学博士 Brian Sweis 及团队设计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验来研究老鼠的沉没成本,并且给这个实验取了一个名字叫「餐厅探险」:

具体的操作是:

把老鼠放在一个设置了四个「鼠食餐厅」的迷宫里,不同的「鼠食餐厅」位于迷宫不同的位置,老鼠在这四个餐厅里分别可以享用葡萄、酸奶、巧克力、香蕉这四种食物中的一种。

在迷宫里,每一个餐厅都分为进食区和候餐区两个区域,老鼠首次进入某个餐厅时,可以在进食区吃到这个餐厅的特色美食,但食物只有一点点,吃完以后就没有了。如果老鼠想要再次获得食物,就需要进入候餐区等上一段时间,然后食物才会掉落在进食区。

当然,老鼠在巧克力餐厅候餐区等待食物掉落的过程中可以随时选择放弃等待,转而去香蕉(或者葡萄、酸奶)餐厅觅食,但不管去了哪个餐厅,老鼠都必须在该餐厅的候餐区老老实实等上一段时间才能吃到好吃的。

实验过程中,老鼠共有 30分钟 的时间在四个餐厅里排队候餐、吃饭。因此,时间的合理分配对于老鼠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这个实验中,在候餐区已经等待的时间也就是老鼠的沉没成本。而选择继续等待还是放弃等待转而去别的餐厅,就是老鼠在沉没成本情境下所要做的决策。

实验结果表明, 老鼠在候餐区等待的时间越长,它就越不会改变自己的决定 。也就是说,老鼠在同一候餐区继续等待下去的意愿会受到已等待时间,也就是沉没成本的影响。

如果你觉得上面这段话不太好懂,正常,因为这个实验本身就很绕。总之,结论是: 不仅是人类,老鼠也会有沉没成本效应。

如果你想更多了解这个实验,文献传送门在这里 :

好啦,不扯老鼠了。回到题主的问题。

不具备高度理性思维的老鼠会向沉没成本低头,这不难理解。可是,作为具有丰富生活经验和复杂思维的我们,明明知道沉没成本是不理智的,可还是会一次又一次地禁锢于沉没成本之中,作出相对不那么明智的决策呢?

如果你还不太了解「沉没成本」,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介绍

如果你已经知道「沉没成本」是个啥了,接下来这一段可以跳过

「定义」:人们在做决策时,受到了自己过去所投入的时间、金钱、精力等因素的干扰,对于先前付出了投资的事情有更强的忠诚度和继续投资的意愿。

「日常例子 1 」:“都排了半小时了这队伍才前进了一小半,旁边那个收银员动作好像更利落,要不去旁边排着吧?唉不行不行,那我刚排的半小时队不就浪费了嘛!”

「日常例子 2 」:“其实他在外面沾花惹草我早就知道了,我也知道我和他不合适,可是我俩从初中到现在已经好了十年了,我的青春也全部都喂给他了。天下乌鸦一般黑,要不还是凑合着过吧…”

对于人类为什么会存在沉没成本效应,主要存在以下三种主流解释:

前景理论

根据Kahneman和Tversky在1979年提出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人们在心中对于损失和收益是存在一个参照点的,他们会根据这个参照点去评估自己的损失和收益 ,如果最终选择的结果在参照点以上,那么人们就会认为这是一个盈利的结果,反之则是发生了亏损。

其次,人们对于损失表现出的厌恶要比获得收益时感受到的愉悦情绪强烈得多。损失100元和获得100元收益对于人们来说,前者诱发的情绪更强。也就是说,人们对于损失更加敏感。 根据人们对于收益和损失的心理评估,可以建立一个价值函数,在这个价值函数中,不管是收益还是损失,都存在一种边际价值递减的效应。

对于损失的情况来说,这种边际价值递减指的是,当已经发生了损失时,进一步的损失对人们的心理量不会再造成巨大波动。而对于损失的挽回过程,则可以大大减少先前损失造成的失落等消极情绪。

因此, 在发生了沉没成本后,如果停止投资,则意味着这一事件的最终结果为发生亏损,而如果继续投资,则意味着还有收回成本的可能。 所以当发生了沉没成本时,人们愿意冒险去继续投资,从而也就产生了沉没成本效应。

2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 (cognitive dissonance) 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之前对自我的一贯认知 (一般是积极且正面的) 产生了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会让个体产生不适的紧张情绪。而 我们为了克服这种心理紧张,往往会选择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者改变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有研究者提出,认知—失调理论可以用于解释沉没成本效应的发生。他们认为, 当人们对某项选择进行了金钱、时间、努力上的投资后,会对该项投资存在一种心理预期上的收益,而沉没成本的发生则和这种收益性预期背道而驰。

因此, 人们为了维持先前投资将会获取收益的心理预期,往往就会选择坚持对该项投资进行投入。

此外,人们也希望对外展示一个 前后一致的决策者形象 。如果停止对先前决策的投资,就意味着承认了当时决策的失败,意味着自己先前投入的资源是无用的、白费的,而如果继续投资,则可以赢得他人尊敬。而赢得他人的尊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弥补先前亏损带来的心理丧失感。以上这些都会带来更大的沉没成本效应。

3 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指的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 (尤其是经济结果) 的编码、分类和估价的过程。Thaler 提出,个体会建立心理账户 (mental accounts) 来追踪某项交易,并且先前的损失会使得他们追求收益的动机变得更强,从而平衡其心理账户对于此次交易的预期。

比如,你花了 400 元买了一张 NBA 球赛门票,那么你就会建立起一个心理账户叫做 「 NBA 」 ,它的存款就是亏损 400 元,也可以理解为负债 400 元。只有当你去看了这场球赛,让这 400 元发生它的使用价值,这 400 元的亏损才会从你的心理账户消失。否则,你就会认为自己亏损了400 元,产生消极情绪。

因此,如果在球赛当天下了百年难遇大暴雨, 比起免费得到门票的人,花了 400 元购买门票的人更愿意冒着大暴雨去看球赛, 也就是发生了沉没成本效应。

那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来减少沉没成本效应呢?

有研究表明, 老年人往往比年轻人更少发生沉没成本效应 。因为年轻人对于消极信息的关注多于积极信息,未来的可能收益或许只能给年轻人带来一点点乐趣,但他们却非常在意过去的损失,也就是沉没成本。越是在意,也就越容易被沉没成本所影响。而老年人,则更多地关注着积极的信息,他们 更少去关注那些已经过去的坏事情或是损失,而更在意当下的情绪体验,从而也就更少发生沉没成本效应了。

因此,为了减少沉没成本效应的发生,我们能做的,或许是:

少去关注过去那些已经发生的、不可挽回的损失,而把目光放在此时此刻以及未来的获益上。

多根据当下的反馈和未来的预期去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

做到这一点这当然很难啦。

不然就不会有题主的这个问题啦。(/∇\)

1镜像效应:

在自我意识心理学中,人们把由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犹如一面镜子能照出自己的形象,并由此而形成自我概念的印象,这种现象称之为镜像效应。

在感情中,你就是男友的一面镜子,你对TA的评价感受会形成TA的一个自我概念。

如果你的对TA是肯定认可,接纳赞扬,那TA就会感到更加舒适,自我概念也会更加清晰。

相反,你一直质疑,反对TA的所作所为,那么男友的自我价值和你传递出来的自我概念想冲突,TA会越来越纠结矛盾。

为了让自己好过点,TA只能离开你这面镜子,重新寻找自我肯定。

2罗密欧和朱丽叶效应

在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家庭是世仇,TA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TA们分手,反而使TA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

心理学家德斯考尔等人在对爱情进行的科学研究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父母或长辈干涉儿女的感情,这青年人之间的爱情也越深。

也就是说,如果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更强烈,恋爱关系也会变得更加牢固。这种现象就被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但婚姻最终却是以悲剧收场。

3吊桥效应

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

如果这个时候,碰巧遇见另一个人,那么TA会错把由这种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才产生的生理反应,故而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

“心动”不代表“爱”。

4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的是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关系发展的影响,也可以理解为“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虽然这些第一印象不一定正确,但是最鲜明也最牢固,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5沉没成本效应

沉没成本效应是指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沉溺于过去的付出中,选择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

比起收益,人们更加畏惧损失。

So有的人宁愿浪费时间,也要坚持追完无聊的电视剧;

有的人明明投资失败了,也会继续追加投入。

有的人明明已经很渣了,还是非要挽回不可。

不管是时间金钱还是投入的爱,TA投入的越多,他就越不愿意放弃。

6多看效应

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

多看效应不仅仅是在心理学实验中才出现,在感情中,我们也常常能发现这种现象。很多原来互相看不上眼的人,在越来越了解之后走到了一起。

有的人善于制造双方接触的机会,从而提高彼此间的熟悉度,互相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大学的社团很容易出现情侣就是这个原因,平时一起开会举办活动,接触见面的机会多了,慢慢就走到了一起。

7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

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即使内容空洞,人们也深信不疑,觉得“很准”。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巴纳姆效应同时解释了为什么有很多人在请教过算命先生后,认为算命先生说得“很准”。

因为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而事实上算命先生对每个人说的都是差不多的内容,都是一些笼统的、一般性的概括和描述。

恋爱中可以利用巴纳姆效应经常用笼统的话语来形容对方,“你好帅,工作很努力很靠谱”等等,让对方觉得你很懂TA,增加好感度。

8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本来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及乔治·凯林提出,对很多情况若是放任不管,很容易发展出更坏的结果。

在恋爱中,这种现象也十分常见。

很多人劈腿出轨,恳求原谅后,还是会接着劈腿出轨。

你发现对方撒了一个小谎,不加制止,那么以后TA还会做更严重的事情。

很多错事一旦起了个头,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越来越错。

9凡勃伦效应

凡勃伦效应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不是较低而增加。它反映了人们进行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

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商品价格越高消费者反而越愿意购买的消费倾向,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注意到,因此被命名为“凡勃伦效应”。

奢侈品越贵越值钱,在爱情中就是,舔狗一文不值。

当一个人对你过于讨好,你可能就会认定TA的好是廉价的,是不值得回应的。

在爱情中切忌靠讨好对方卑微来维系关系,因为你可能会让自己看起来更不值得被爱。

爱情需要经营,了解更多的心理学效应,每个点赞的人你也可以获得双向奔赴的爱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147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