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内容和人物关系

红楼梦的内容和人物关系,第1张

宝玉

贾宝玉是《红楼梦》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使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又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称心惬意。他也曾被送到家塾去读四书、五经,但家塾的内容和风气是那样的腐朽败坏,那些循着这个教育路线培养的老爷少爷们是那样的庸陋可憎,他对于封建教育的一套,在感情上就格格不入。他很少接触做官的父亲,畏之如虎,敬而远之。家长从小把他交给一群奶娘丫鬟。那些围绕着他,各以一颗纯真的心对待他的丫鬟,才是他的启蒙老师。丫鬟们的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在贾宝玉的直感生活里,她们和那些以世俗男性为主的居于中心统治地位的势力,在每一点上都形成鲜明的对照:聪明和愚蠢,纯真和腐朽,洁净和污浊,天真和虚伪,善良和邪恶,美好和丑陋。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爱憎倾向。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庭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他爱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突出集中地包蕴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客观与主观的特征。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反之,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这个以叛逆思想为内核的爱情,遭到封建势力的日益严酷的压迫。按曹雪芹原来的安排,林黛玉将泪尽而逝,贾宝玉将在她去世之后与薛宝钗结婚。薛宝钗的性格和婚后的生活使他彻底绝望,他终于弃家出走,回到渺茫的虚无之中。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并不是一开始就定型了的,作品着力描写了他性格发展成长的历史。他生活在罪恶腐败的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着一些贵族公子的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这些坏的东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倾向并存着。但随着生活中他所见闻的重大事件给予的刺激和教育,随着他在卷入现实矛盾时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击,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恶劣的东西就慢慢减少了,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性格渐渐坚定了,成熟了。 他对待身边的女孩子们的态度,同情和亲爱始终是主导的方面,但在最初也带有一些腐朽、邪恶的成分。秦可卿之死、秦钟之死,林黛玉身世的飘零、身为贵妃的姐姐内心的悲苦,使他开始认识到在男女关系方面尊重与玩弄、纯洁与腐朽、美好真挚与罪恶虚伪的区别,从此他对两性关系逐渐表现出严肃态度,对自己所在的社会表现了深一层的反感。他曾以为天下女孩子的眼泪都要送给他。他爱林黛玉,但遇着温柔丰韵的薛宝钗和飘逸洒脱的史湘云,却又不能不眩目动情。为着他感情的游移不明,林黛玉以血泪和生命对他不断地施加影响,使他从苦痛的体验中逐步摆脱社会势力和贵族恶习对他的纠缠和吸引,使他的性格趋于纯化,头脑趋于清醒,思想感情趋于稳固与坚定。

此外,丫鬟的品格和遭遇也影响着他,使他领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他对女孩子们一般是温存和顺的,但在初期有时也暴露出一些暴戾作风,撵茜雪,踢袭人,训晴雯等的事所遭到的父亲的毒打,经历了这一系列事件之后,他不但永远抛弃了打骂丫鬟的行为,也使他的叛逆思想大为加强,认识更加深刻。从此他对被压迫、被糟践的女孩子的同情体贴之心,更为深切周到、无微不至;而且在对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命运认识加深的基础上,进而对她C遣煌�乃枷胄愿懙氖抵视辛死斫猓�佣�谔�壬嫌了分明的取舍,如对于林黛玉和薛宝钗、史湘云,对于晴雯和袭人、麝月,心里有了亲疏的区分。以这种思想认识为基础,才有“诉肺腑”的情节,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从此成熟巩固,生死不渝。

封建势力的另一次镇压是王夫人发动的抄检大观园:逼死晴雯、司棋,撵走芳官、四儿,大观园最终转入冷落凄凉之境。这主要是,封建势力要摧毁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扫荡一切违背礼教、妨碍贾宝玉走上封建正路的因素。可是贾宝玉目击晴雯等的悲剧和大观园的劫难之后,抛掉对封建势力的唬想,他用血S嵝闯傻摹盾蓉女儿诔》,无异于一篇叛逆到底的宣言书。

贾宝玉否定封建主义社会秩序,但思想上并没有达到否定君权和族权亦即封建主义统治权的高度。一方面他步步发展自己的叛逆思想,完全倾向着被压迫者并且支持他们;他坚持着与林黛玉的爱情,迫切要求婚姻自主;其实这一切,都是凭藉封建势力给予他的特权而产生的,他还不可能否定封建主义的统治。他所深恶痛绝的,正是他所仰赖的;他所反对的,正是他所依靠的。他无法与封建主义统治彻底决裂,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要求。因而他的出路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最后只能到虚无缥缈的超现实世界中去

林黛玉

林黛玉:字“颦颦”,名号“潇湘妃子”。林妹妹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 林黛玉的娇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

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却只有黛玉美的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更能生动贴切些吧。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

《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灌溉,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然而仅修为女体,心中结一份难释之情,说 若他下世为人,我也随他世间走一遭,将毕生眼泪还与他,以报灌溉之恩。后,通灵宝玉下世,这才使整个故事得以发生……

薛宝钗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她是宝、黛、钗爱情悲剧的主人公之一,而且还在于这一艺术形象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以及这一形象的创新性。

对于薛宝钗这一人物形像,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则尊林而抑薛。前边所引邹弢与其友许伯谦因争论激烈而“几挥老拳”的故事,就是一典型事例。即使到今天,仍然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同一人物形像,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形像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那么,到底怎样看待这一人物形像呢首先必须摒弃个人的偏见和爱恶,而从作品的描写刻画中进行具体分析。

从《红楼梦》对薛宝钗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曹雪芹所塑造的薛宝钗形像,是封建社会中一位典型的标准的淑女。这一形像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她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然而这一封建淑女形像又是复杂的、丰富多彩的。

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这个人物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至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帐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但是也不能因此将她与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等同看待,一律说成封建统治者。她虽然属于“主子”的阵营,但是,她不但谈不上什么统治权力,而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少女,连自己的命运也掌握不了;一切都得听从封建家长的摆布。一方面是“主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处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这就是薛宝钗社会关系的特殊性。正是她的特殊社会地位,决定了她的思想性格与贾政、王夫人、凤姐等的本质区别。那种将薛宝钗与贾政、王夫人等人等同看待的观点是错误的。

薛宝钗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特别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而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

在薛宝钗的性格中,确实也有虚伪和矫情的一面。她喜欢讨好人和奉承人。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她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风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大去。”结果是贾母大夸奖她:“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金钏儿投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不安。她安慰王夫人说:金钏不会自杀;如果真是自杀,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王夫人说,不好把准备给林黛玉做生日的衣服拿来给死者妆裹,怕她忌讳,薛宝钗就自动地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交给王夫人。这—段文字不但是写她讨好王夫人,而且还显示出这个封建主义的信奉者是怎样的冷酷无情。“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一回,写她掣得的酒令牙签上画着牡丹,上有午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薛宝钗被称做群芳之冠,但又说“无情”。“无情”,是指她是封建道德的信奉者和实行者;“也动人”,却不过说她的貌美。丸说冷香,可能暗指她非热心人的意思。但“无情”和非热心并不等于奸险。水亭扑蝶,自然可以看出她有心机。但其目的是让小红、坠儿以为她没有所见那些私情话,并非有意嫁祸林黛玉。借衣金训,也并非有意识让王夫人嫌弃林黛玉。她这样做,完全是遵循封建主义的明哲保身的哲学,自然也就表现了她的虚伪和自私。她的思想言行所表现出来的虚伪,主要是由于封建道德本身的虚伪。她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她认为按封建道德规范去做是天经地义的事,是最道德的;所以她很自然地做到了“四德”俱备。人有说薛宝钗是“大奸不奸,大盗不盗”,恐伯就是指的她对封建道德的忠实情奉和执行;因为这种道德本身就是虚伪的。她得到了贾府上下的放心,并最后被选择为宝玉的妻子,也主要是她这种性格和环境相适应的自然的结果,而不应当简单地看作是由于她或者薛姨妈的阴谋诡计的胜利。那种认为薛宝钗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意识地有计划地争夺宝玉的看法,既不得合书中的描写,又缩小了这一人物的思想意义。事实上,她的性格特点并非奸险,并非事事时时处处都有心机,而是她按照封建正统思想去做,而且做得又是那样浑然不觉。那样如鱼得水。人们从她身上看到的虚伪正是封建道德虚伪的体现。薛宝钗的有心机与凤姐的两面三刀是截然不同的。

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个形像,绝非仅仅写出一个沽名钓誉的国贼禄鬼和八面玲珑的势力小人;更不是要塑造一个虚伪奸隐的“女曹操”;甚至也不止是塑造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像;而是在薛宝钗这个形像中,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深深的感慨:既赞美这位美丽少女的聪明才智,同情她不幸的悲剧命运;又痛惜她奴隶般地信奉封建礼教,批判她“随分从时”的处世哲学。因而,他要塑造的是一个品格端庄,容貌美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青春少女,被封建礼教所毒害以至毁灭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作者对薛宝钗性格的发掘,并没有到此止步,而是用细腻的笔触,多方面地展现她性格中美好的、健康的因素与陈腐的、窒息的成分之间似乎矛盾然而又是奇妙的统一。这就是薛宝钗这一典型形像的根本特点。作者对这个根本特点表现得愈深刻,愈充分,便愈是深入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这个少女精神上的毒害和摧残,便愈是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对封建社会批判的深刻性上,这一形像并不比贾宝玉、林黛玉的形像差,只不过前者的毁灭是叛逆者的悲剧,后者的毁灭是殉道者的悲剧。然而,他们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薛宝钗的悲剧虽然不值得人们同情,但它所显示的批判意义却是非常深刻的。曹雪芹横绝一代的卓识,正表现在这里,作者塑造薛宝钗这一形像的匠心,也表现在这里。只有从这个根本特点出发,才能真正认识这二艺术形像。

《红楼梦》在塑造人物形像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进行反复描写和刻画,以使其突出鲜明外,还绕围这一基本性格特征展开其他方面的描写和刻画,使人物性格更加复杂和丰富。薛宝钗的形像也是这样塑造出来的。p

薛宝钗这个封建淑女的典型,除了她作为封建礼教的信奉者、执行者和殉道者这一基本点之外,她的性格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

薛宝钗不仅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而且天质聪慧,博学宏览。幼年时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环境和聪慧的心灵,造成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著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如元妃归省时,对宝玉诗中“绿玉”改“绿腊”的指点,以及对湘云问“棔”树的解释。她对艺术创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发表过精辟的见解。如她在论画时指出,艺术家在创作前必须心中先有丘壑,才能对素材进行精当的剪裁和处理,才能达到真实地再现生活的目的;她在诗歌创作中提出要“各出己见”,“不与人同”,“要命意新奇,另开生面”,她反对跟着别人脚踪走去的摹拟和模仿的见解,无疑是颇有见地的。显然,在这些地方,作者是将自己对艺术的独到见解赋予了这位才华出众的少女。

她自己的诗歌创作,也颇具特色。在大观园的诗人中,只有林黛玉可以跟她抗衡。在多次诗歌比赛中,她是经常夺冠的。她的诗构思新颖,意境深邃,具有雍容典雅,含蓄浑厚的风格。这样,作者又赋予薛宝钗的形像以浓郁的书卷气和优美的诗人气质。在这些地方,作者对她是赞赏的。

薛宝钗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还表现在她所具有的一些美好的品格。比如,她处事周到,办事公平,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一次,袭人想央求湘云替她做点针线活,宝钗知道后,马上对她讲明史湘云“在家里一点做不得主”,“做活做到三更天”,“一来了就说累得慌”的苦衷,责怪她“怎么一时半刻不会体贴人”,并主动接去了要湘云做的活计。还有一次,湘云要开社作东,宝钗因伯她花费引起她婶娘报怨,便资助她办了螃蟹宴。因此,这位心直口快、性情豪爽的**,曾经真心地这样称赞宝钗:“这些姐妹们,再没有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对于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家境贫寒的邢岫烟,也都给过种种帮助。即使对大观园的下人,她也能体贴他们的起早睡晚,终年辛苦的处境,为他们筹划一点额外的进益。

薛宝钗在宝、黛、钗爱情婚姻中的态度和作用,历来是分析宝钗这一形像的重要内容。在一般读者的心目中,钗、黛是一对情敌,有人甚至认为,宝钗为了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费尽了心机;是她“欺骗了宝玉,害死了黛玉”,爬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她简直成了破坏宝黛爱情的元凶和杀害林黛玉的刽子手了。

我们从作品的描写中,得不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看到的是生活的和艺术的真实。

在二人关系的开始阶段;她们之闻确实是颇为紧张的;在宝黛青梅竹马,情甜意密之时,突然来了一个“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的薛宝钗,这对林黛玉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威胁;特别是当有了“金玉良缘”之说后,黛玉更感到宝钗是她的一个实力雄厚的情敌。所以,她利用—切机会处处对宝钗投以充满敌意的、锋芒毕露的讽刺,总是警惕地暗中窥探宝玉和宝钗的动静。书中多次写到,宝钗和宝玉说话时,黛玉不是及时地来到,就是在背后偷听了去。例如“识通灵”“认金锁”的时候;宝玉看宝钗腕子上的香串时;还有一次,贾母传宝黛二人吃饭,二玉因闹了别扭,黛玉竞一人先走了。宝钗使劝宝玉陪黛玉一起去吃饭;宝玉当时说了一句:“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事后,黛玉多次在宝玉、宝钗面前重复这句话,可见二人的谈话都被黛玉背后偷听去了;这种情况书中还不少。可以这样说,钗、黛关系的紧张,并不是宝钗要与黛玉争夺宝玉引起的,而是黛玉为保护自己的爱情而处处防范的结果。相反,宝钗对宝、黛的亲近,倒是采取了明智的回避做法。关于这,书中有多次明确的描写。说宝钗为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处处监视宝、黛,陷害黛玉,是不符合书中描写的实际情况的,是没有任何根据的。p

但这并不是说宝钗对宝玉毫无感情,她对宝玉是有爱憎之意的;且时有流露。但由于封建道德观念的严重束缚,使她连黛玉那样痛苦曲折地表达自己伤感情的勇气也没有,在她看来,婚姻大事完全决定于父母之命,媒婆之言,如果表现出任何一点主动的意图和行动,都是伤风败俗的可耻勾当。薛蟠说她爱上宝玉的话,因太伤了她的廉耻;气得她“整哭了一夜”。事实上,宝钗对宝、黛二人的亲厚,往往表现出一种局外人的超然态度。当宝钗听到有人开他们二人的玩笑时,常常添上几句凑趣;有时自己也开他们的玩笑,并未表现出拈酸吃醋的形景。这就是钗黛和好前、她们在爱情问题上的态度。

出乎一些人的意料之外,这一对“情场冤家”终于和解了,而且是以黛玉主动认错,承认“往日竟是我错了”而导致和解的。有人认为,这是阴谋家薛宝钗的胜利,幼稚的林黛玉上了当。果真是这样吗?请读渎“秋雨夕闷制秋雨词,金兰契画剖金兰语”那一回吧。宝钗确实征服了黛玉,但那不是用的阴谋诡计,而是用她忠诚信奉的封建礼教。从这件事中,黛玉看出宝钗并未拿她的“行为失检”作话柄,到处张扬,大作文章,而是真心地劝,说她,开导她,因而消除了“疑癖”,主动作了和解的姿态,此后,通过“薛姨妈爱语慰痴颦”等章回;进一步描写了她们友情的发展。她们的关系亲密到“竟比别人好十倍”的程度,连宝玉都感到奇怪,“暗暗纳罕”。作者写出了二人友情的建立和发展,就十分明确地排除了对宝钗形像——同时也即对作者的艺术构思——的误解,宝钗不是拨乱其间的小丑,更不是破坏宝留爱情的元凶。她和黛玉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这样,就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扼杀宝、黛爱情的真正元凶——封建统治者。p

最后,在薛、林二人当中,贾府统治者选中了薛宝钗,黛玉因此“泪尽而逝”。那么,能否据此断言,这是薛宝钗阴谋诡计的胜利,而林黛玉是阴谋下的牺牲品呢?前边的分析已经作了否定的回答。事实上,贾母等人所以选中了宝钗,是喜欢她“品格端方”,“稳重和平”,而决非她玩弄了什么阴谋诡计的结果。如果把宝玉与宝钗的婚姻说成是宝钗煞费心机造成的“金玉良缘”,恰恰否定了封建礼教戏害青年的幸福和生命的罪恶。事实是,婚后宝玉“悬崖撒手”,出家为僧,宝、黛、钗三者的爱情婚烟纠葛,到头来都是一场悲剧——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信奉者的双重悲剧——尽管二者的意义不同——却都是悲剧,真是所谓“干红一哭”,“万艳同悲”。《红楼梦》婚姻悲剧的意义正在这里,它所批判的封建礼教的罪恶的深度也正在这里;这个悲剧;并非仅仅是性格的悲剧,爱情的悲剧,而更是一个社会悲剧,时代悲剧。薛宝钗这个艺术形象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意义,并不亚于宝、黛二形像

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林黛玉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林黛玉作为《红楼梦》第一女主角,她身上的每一处符号都有曹雪芹的匠心独运。今天专门说说她的名字。

  林,这个字,我们今天看起来貌似很普通。但在封建社会的文学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一种特定的含义。林姓的始祖是殷相比干,因遭到纣王帝辛的迫害避难于长林山,比干的后代于是就姓“林”了。这是林姓的起源。

  中国传统社会,千百年来,老百姓尊比干为文曲星神,谁家有要科举取士的学子,都要拜文曲星比干的。所以,比干是最高级的一个文化符号。这是林姓的内涵。

  再有,比干是国之良相,是治国理政最高水平的代表。而林黛玉的家族是世袭列侯,又是书香之族,很明显是区别于四大家族武荫世家的文官。林家祖上是什么官职作者没有交代,但林如海的两个官职,一个是兰台寺大夫,这需要最有文化的人来担任,一个是担当着国家赋税半壁的巡盐御史,这又需要真正有能力的人来担任。林如海是当年的探花,学问当然是顶级的。

  所以,一个林字,可知曹雪芹对于林家,对于林如海和林黛玉的定位了。

  黛,字面意思是黑色的。曹雪芹在这里是取一种黛石来作为他女主角的名字,小说第三回通过贾宝玉之口说到:“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这其实是曹雪芹的杜撰,但这个黛石的确是有出处的,曹雪芹著述《石头记》在黄叶村,这个地方位于今天北京的西山,就在黄叶村附近的一座山的溪涧中,就有这种黛石,这种石头可作为画眉之用,神奇的是它并不污染手和衣服,因为很容易就洗掉了。这是取其“不染”之意,对应他的女主角高洁的品性。

  玉,是石头最高贵的一种形式,玉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史,玉在中国文化里被推上了神坛,在非常长的时期里,玉都是有阶级属性的,它是贵族专用品。就算是《红楼梦》时代背景的清代,小说里仍然能反映出这样的阶级属性。妙玉平时吃茶的绿玉斗,宝玉嫌小,说这是个俗器,妙玉就嘲笑他:恐怕你府里还找不出这样的一件俗器来呢。言外之意这个由玉制成的茶具,不是有钱就能够拥有的,而是由其的政治地位决定的。

  不但是黛玉,凡《红楼梦》里名字里带有“玉”这个字的,都是曹雪芹极为褒赞之人,他若对其有批判性,绝不会给他这个字。比如:宝玉、妙玉、茗玉、蒋玉菡、林红玉等都是。

  除了字面意思之外,林黛玉之名,还寄托着黛玉的母亲贾敏的心愿。

  贾敏只有这一个女儿,女儿名字里的这“玉”字很明显是在随宝玉的名字。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宝玉比黛玉大一岁,娘家小侄子的名字贾敏当然知道,而且黛玉亲口说,母亲常常和她提这位含玉而诞的表哥:虽极憨顽,对姊妹们却是极好的。是谁告诉贾敏这些的,很显然不会是王夫人,也不会是她那位表面一本正经的哥哥贾政。只会是母亲史太君贾母。

  母女俩一定信函往来频繁,说什么呢家长里短之外,恐怕宝玉、黛玉两个孩子是她们共同的话题。而且黛玉名字里的这个“玉”字,贾敏并不好向别人说,孩子还这么小,谈论婚姻之事终究难言。母女俩的商量,大概率并不会向王夫人报备。两个孩子年龄相仿,贾、林再次联姻,亲上加亲,恐怕这早就成为贾母和贾敏母女两个心照不宣的默契了。否则千里之遥,从未见面,贾敏老和女儿黛玉提这位小表哥的性情做什么呀!

  可是天不遂人愿,黛玉六岁,贾敏一病而逝,黛玉成了没有了亲生母亲教养的孩子,只有投奔已经年高的外祖母。贾母一见年幼的黛玉,想自己白发人送黑发人,再想到和女儿两个筹划完美的两个玉儿的将来姻缘,因为女儿的去世将变得充满变数。怎么能不悲上加悲,搂抱着黛玉恸哭呢!

  贾宝玉的那块玉,其实是大荒山上的补天顽石,是块石头;林黛玉的可代画眉之墨的“黛”玉,也是石头。两个“玉儿”,都是石头,才叫做“木石前盟”。曹雪芹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至于与之相对“金玉良缘”,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何为有何为无读者自辩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黛玉初进贾府的时候,只有六岁。按理说一个六岁的孩子,不应该与未曾谋面的舅母王夫人有仇。但从王夫人初见黛玉时的表情,还有之后的一些话来看,王夫人不仅不喜欢黛玉,相反还有些厌恶她。推测王夫人厌恶黛玉的真实的原因,应该是书中那个从未露面的女人。

摘自百度

红楼梦里王夫人厌恶黛玉的真实原因是什么?李纨给出了答案。

一、李纨的玩笑,暗藏王夫人对贾敏的嫉恨,对黛玉的厌恶

摘自百度

李纨笑道:"你们听他这刁话。他领着头儿闹,引着人笑了,倒赖我的不是。真真恨的我只保佑明儿你得一个利害婆婆,再得几个千刁万恶的大姑子小姑子,试试你那会子还这么刁不刁了。"蒙府收结转折,处处情趣。

李纨给黛玉开的这个玩笑很有意思,之前读的时候,只觉得李纨原来也有诙谐的一面,拿这样的玩笑打趣黛玉。前几天听美学家潘知常教授的课,他曾经提到了这一点,而且还说李纨之所以会开这样的玩笑,就是因为曾在婆婆王夫人身边听到过这样的话,绝对不是一处闲来之笔。

后来我又多读了几遍,觉得李纨这句打趣的话里,确实话中有话。厉害婆婆,千刁万恶的大姑子小姑子,仅从字面上来看,确实只是一句玩笑话,而且与黛玉关系不大。但这句话从李纨嘴里说出来,就不免让人猜疑。

书中虽然没有直接写小姑子贾敏也曾像贾探春对待李纨那样,也未曾写像贾惜春对待嫂子尤氏那样,但从王夫人后面的话中,可以感受出,贾敏在未出阁之前,应该也曾给过嫂子王夫人气受,所以姑嫂关系很一般,尤其是爱记仇的王夫人,更是把这一段不和谐的姑嫂关系,带入到了黛玉的关系里。厌恶黛玉也就可以理解了,当然李纨说出这样打趣的玩笑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摘自百度

李纨的这句诙谐的玩笑话,也点出了王夫人厌恶黛玉的真实原因,那就是黛玉的母亲贾敏。

二、王夫人一句抱怨的话,点出了她对黛玉母亲的嫉恨。

摘自百度

王夫人叹道:"你说的何尝不是,但从公细想,你这几个姊妹也甚可怜了。也不用远比,只说如今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象个千金**的体统。如今这几个姊妹,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庚辰所谓“观于海者难为水”。俗子谓王夫人不知足,是不可矣,又谓作太过,真蟪蛄鸠莺之见也。通共每人只有两三个丫头象个人样,余者纵有四五个小丫头子,竟是庙里的小鬼。如今还要裁革了去,不但于我心不忍,只怕老太太未必就依。虽然艰难,难不至此。我虽没受过大荣华富贵,比你们是强的。如今我宁可省些,别委屈了他们。以后要省俭先从我来倒使的。如今且叫人传了周瑞家的等人进来,就吩咐他们快快暗地访拿这事要紧。"凤姐听了,即唤平儿进来吩咐出去。

这句话中,原本就是王熙凤向王夫人建议裁员,结果王夫人就突然提起了黛玉的母亲贾敏,还说贾敏在未出阁之前,在家里那才是娇生惯养金尊玉贵的千金**。然后这句话的后面,脂批有句话,更是点出了王夫人对小姑子贾敏的嫉恨。想来这对姑嫂关系也不会太好,这也是王夫人厌恶黛玉的原因。

摘自百度

黛玉初进贾府,舅母王夫人就让黛玉远离宝玉,当黛玉提起母亲贾敏在家时,常提起荣国府这边的情况时,王夫人应该更是紧张,怕小姑子贾敏有意让女儿嫁入贾府,而且自己的小儿子年龄与黛玉相仿,如果婚嫁,自然是良配。这也是王夫人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所以她第一次见黛玉,就嘱咐黛玉远离宝玉。

摘自百度

即便是王夫人有了这样的担心,但也挡不住婆婆贾母对黛玉的疼爱,还有那种不是冤家不聚头的暗示。或许正是因为如此,王夫人与薛姨妈才联手炮制了金玉良缘。

摘自百度

可见,那个从未露面的女人贾敏,才是王夫人厌恶黛玉的真实原因。

这就要说道贾敏和林如海的婚事了。原说贾敏是贾家唯一的女儿,又是最小,所以从小倍受宠爱,没有什么想要却得不到的东西。当她遇到林如海后便和他一见钟情,约定终身,但这门婚事遭到了贾母的强烈反对,试想这么有地位的家庭,女儿怎么嫁,不是京官,也是富商,怎样也不会让宠爱的女儿远走他乡呀。但贾敏没有听从母亲的话,毅然和林如海去了远方,所以就没什么联系了。这是周汝昌分析的,我把他的话,用直白的语言转述了一下。

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女主角,她因母亲贾敏去世才来到了贾府,这才开始了后续所有的故事。黛玉第一次入贾府,林如海还安好,后来不过几年的时间,林如身体不好黛玉也就回家安排他的后事。

这一次是贾琏陪着黛玉回家去的,回来之后正好赶上贾府修建大观园,贾琏也曾经说起过“要是再发二三百万的财就好了”,这就一度让人在猜想这几百万两银子就是林如海留给黛玉的遗产。

可是细细算下来林如海会有这百万遗产吗?再者,如果他有这笔钱的话,那么他的钱可以留给黛玉这个女儿吗?事实到底是如何呢?

第一,按照林如海的工资来算,百万遗产很有可能

分析一下林家的背景,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到如海时,历经五世。贾府的爵位只承袭了三代,林家的爵位却承袭里四代了,这就是林家比起贾府还要先起复的证据。林家是世代书香之家,虽然钱财不会不会很多,可是无形的资产,包括书籍和收藏等都有很多。

如今到了林如海这一代,他是通过科举出身的。他的地位就非比寻常,既是世家子弟又是诗书清流,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是非常厉害的。也是正是因为如此林如海只不过几年的时间就从兰台寺大夫迁任为扬州巡盐御史。

这个官职不是有才能就行,还要能够在官场和商场之间能够周全,且这个位置还必须是皇帝的心腹,这个职位一定会有不少的灰色收入。

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如海遂打点礼物并饯行之事。

且看林如海为贾雨村处理求官这件事,可以同贾雨村的一番谈话,也就对贾政的好评,种种归结在一起,可以知道林如海不是那种只知道死读书的做官人,林如海对于官场的人情世故处处都很了解,也能够玩得很转。

林如海巡盐御史正七品官,据正史记载,巡盐御史的工资一年一百七十两白银,加上养廉银1200两,这钱总共加起来确实不多,可是林如海还会有很多的灰色收入,这个钱是默许他可以收入囊中和上缴国库的,所以林如海的钱一定是不会少。留在百万的遗产也是可能的。

第二,林如海的钱能够留给黛玉,因为贾母让贾琏送黛玉回家就是处理此事

林如海膝下没有儿子,按照过去只有儿子才能承继家业说法,那么林如海的钱财想要直接留给黛玉,中间需要破费一番功夫。

不过所幸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

这也就意味着林家的亲戚不多,在林如海重病的时候能够来分财产的人也不多,林如海想要把自己的钱财留给黛玉也比较好办。贾母和林如海早就做好了打算,为了让黛玉能够顺利处理好林如海的后事和继承家业,于是贾母一定让贾琏护送黛玉回家。

贾琏在贾府就是处理贾府外部的很多事情,让他和黛玉一起回家就是为了处理这件事。贾琏代表的是荣国府,林家的其他人即便想要欺负黛玉,想要占便宜也是不能够的。

贾琏当日所说发“二三百万两的财”很有可能就是来自林家,因为贾府并无什么进项的产业,这钱来得容易且合理,所以林家的财产就很有可能。

第三,黛玉是林如海唯一的女儿,他必定早就为她想好了将来

黛玉是林如海和贾敏唯一的孩子,他们二人都视若珍宝,不然贾敏不会自己还未去世就和贾母商量好让她代为自己照顾黛玉,这是贾敏心疼黛玉最好的方式;其次,林如海最为放心的人也是贾母,他将要去世的时候,他自然也是要把黛玉托付给贾母照顾。

贾府是一个什么样的所在,贾敏和林如海都知道,人人都是“一双富贵眼,一颗势力心”,黛玉如果自己没有钱傍身的话,在贾府不定会受到什么样的欺负,而且将来黛玉出嫁也需要有自己的嫁妆才不会被婆家看不起,想要诸如此类的事情,林如海一定会黛玉留够钱财,这钱必须能够保障将来黛玉的生活无虞。

黛玉在贾府自谦没有钱,只是钱财想必被贾母保管,到了黛玉长大才能归黛玉管理,可是贾母为了贾府着想或许提前用了黛玉的钱,不然的话黛玉也不会有那样的感叹。

作者:十一,欢迎关注:小说红楼,一起找寻红楼梦中有趣的人和事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64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