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设计与排版-插画作品集如何准备,从最初的草稿到成品

插画设计与排版-插画作品集如何准备,从最初的草稿到成品,第1张

如何制作有效的插图

插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视觉传达工具,它可以为文字或数据提供视觉支持,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好的插图设计能够提高读者的兴趣、引导读者注意力、加强信息表达。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制作插图的指南,可以帮助您创建出更有效的插图。1明确信息传达目标

在制作插图之前,您需要首先了解您的信息传达目标,并明确您想要插图传达的信息。这将有助于您选择合适的颜色、形状、图像和字体类型等。

2使用简单的图像和符号

简单的图像和符号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因此在设计插图时,应尽可能使用简单的形状和符号,避免过度复杂的图形和细节。

3选择合适的颜色

颜色应该与信息表达的主题和情感一致。例如,可以使用红色和**来表示警告和危险,蓝色和绿色则经常被用于表示平静和安全。

4使用有效的排版

插图中的文本应该清晰、简洁且易于阅读。选择合适的字体类型和字号,将文本与插图元素结合使用,使它们能够更好地融入插图中。

5考虑受众

在设计插图时,应该考虑受众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差异。制作的插图应该尽可能简明扼要、易于理解。

6考虑整体设计

插图应该与整个文档或网页的设计保持一致。颜色、形状、字体和其他设计元素应该与文档或网页的整体风格和主题一致,从而使插图更加统一、整洁。

总之,制作有效的插图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创意。通过选择合适的颜色、形状、符号和字体,协调布局和排版,可以帮助您设计出更好的、更生动的插图。同时,一定要注意受众的需求,不断调整和改善,以提高信息的传达效果。

插画作品集如何准备,从最初的草稿到成品

插画专业作品集怎么做

1、确定主题

在你确定准备作品集的时候,脑海里可能会涌现出各种想法,但你所有的想法不可能都体现在作品集中,所以,就需要同学们根据自己最擅长的,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最核心的要点。

换言之,选择的主题尽可能具体,而非抽象宽泛的话题。太过于宽泛的主题往往不利于你下一步的创作,后面的创作不容易把控。

2、前期调研

用事实说话,用数据展现,在确定了作品集的主题之后,同学们要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数据,你可以上院校官网查询,也可以参考书籍,有条件的学生问自己的学长学姐都是很有必要的,但需注意的是,在大量收集灵感素材,发散思维的同时,也需要将调研收集的资料进行有条理的整合。

3、灵感转化

插画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在创作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各种元素的运用,在前两个步骤中,已经大致确定好作品集的方向,在这一步骤中,就需要对灵感进行转化,重要的元素进行提炼,还需要根据之前所确定的主题进行故事情节内容的具体推敲,并在每一个部分都尽可能去细化。这一过程中也要不断参考前期收集的资料。

多画速写、拍照。多关注一些网站,比如国内会关注一些艺术博主,国外网站比如viemo、nowness,还有很多fashion相关的。

4、绘制草图

草图的绘制会为自己创作满意的成稿做一个重要的铺垫,在创作过程中极为关键。作品的构图、色调、风格、元素以及元素之间的关系编排都会在这一步骤中基本定型。

5、成稿创作

有了之前的草图作为蓝本,这一部分的创作就相对轻松很多。这一部分只需要有计划、细心地进行。在按照勾勒的草稿组织好画面以后,并在绘制过程中注意步骤。先确定留白和着色的位置和区域,然后平铺颜色,再刻画细节。

6、最终排版

在所有的项目完成之后,铜须门就需要对作品集进行排版,有的学生喜欢做完一个项目就进行排版,有的则是等所有的项目做完后排版,但无论哪种排版方式,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作品完美呈现,但是在排版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握主题、风格、逻辑在整个作品集排版中的贯穿与统一。

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有哪些?

1插画与海报设计

插画风格在平面设计领域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通常来说,插画风格的海报设计,插画会成为整个画面的主体。大家可以通过插画来表现整个设计的内涵,使设计更加具有层次感。

有时候,海报设计可以完全通过手绘的风格来完成,其中的文字和标题都可以采用手绘的风格。但是在排版上运用平面设计的整体形式,使得整个设计既像是一个海报作品又像是一幅插画。

2插画与界面设计

另外,插画风格的平面设计作品也可以非常地现代简洁,并且运用到界面设计之中,让本来严肃的界面设计更加生动可爱,富有人情味。

3插画与包装设计

插画风格的包装设计,需要大家对整个插画作品有一个灵活运用的能力。有时候插画并不适合完整地运用到包装上面,这就需要大家提取出包装设计中的视觉元素,并将这些视觉元素再次组合,形成产品的包装设计。

在插画与包装设计相结合的时候,更多的时候会将插画与图案设计结合起来,并将设计好的图案运用到包装设计上。通常来说,设计好的图案可以串联起整个设计里的各种元素,使整个设计更加完整,更具有关联性。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的相关内容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关注本平台!

吴勇有没有情怀不重要,关键是审核部门为什么失去了情怀?

我不知道平时游戏影视剧里血是不是绿的算什么屁事。这次教科书上胡来,是真的关系重大。审核部门本事和消费品的能耐怎么全没了?

审核部门为什么喜欢把手伸向较为公开的市场化环境,而不是没人知道的招标过程?

就算他不严重触犯底线,就这业务水平,这吴勇的功夫也在画外吧。再看他触犯底线的频率,已经是圈内没人敢给他划线了吧。

看了他的头衔和履历,我还是不愿意相信他真的有那么菜。我更觉得,他在用自己极其强大的专业能力,反向注入了他的恶意。

比如,用丑陋来混淆失误与故意,用幼稚来掩盖污秽与不雅。一口十几年让这事没被察觉。

在互联网终于把这件事拿出来给大家讨论之前。群众独自看到的是阿黑颜,会自我开解为“幼稚的吐舌”。看到扯裙抓胸,会自我安慰那是童真无忌。毕竟那样的画风是如此丑陋,低水准,感觉那副老鹰捉小鸡作者也不知道该把小孩子的手往哪摆。

可这份谅解,是成年人面对一本书时产生的错觉。你不是在面对一本孤零零的书。那是发行了十好几年的成千上万甚至上亿本教科书!

这样的设计,怎么可以去采购一只菜鸟的?吴勇的履历就算每一份都是假的,手上的活儿也不至于烂到这个程度吧。

我倾向于认为,他使用了“技术”,一种画出来不会被马上发现的技术。导致这么多年后才导致舆情爆发。比如褶皱藏屌,你不把这类怪异褶皱都拿出来对比你怎么看出来他在使坏?比如乍一看去是裤色仔细一看是纹身。比如机翼之下半遮半掩藏着N33K。这是确实也是“情怀”,只不过不知道是哪国的。

但话又说回来,这个技术远远做不到瞒过审核部门的程度,如果审核部门连国旗都不认识,那我们平时所看影视剧的审核工作,是外包给外星人了吗?

我们的成年人看的东西反而需要松绑。教育方面的采购,看看都包给谁了。食堂包给亲戚,毁了身体。现在教科书设计包给“情怀”,还要毁精神?

以制作红旗为插图的名著

在小说界,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红色经典”指的是革命历史题材的“革命历史小说”。狭义上,仅指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49年至1966年间创作的一大批“革命历史小说”。在红色经典长篇小说中,封面、插图、地图等图像,与小说正文,形成了一种奇妙的互动。

李跃力,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著有《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革命话语”研究——以1930年代为中心》《革命与文学的深层互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革命话语”研究》等。近日,在“2022中国小说论坛”上,李跃力就“红色经典”中的文图互动展开精彩讲解。

封面与插图

建构红色经典的重要部分

红色经典长篇小说常常拥有封面、插图、地图等图像副文本,这些副文本与小说正文本图文互渗,图文互补,建构出一种新的具有整体性的综合文本。特别是“十七年”时期的出版社,利用多种形式的美术作品不断更新着小说的封面、插图以及其他视觉设计,累积了丰富的副文本。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四川美术家宋广训、吴凡、徐匡、李焕民等集体创作的《红岩》封面及插图;涂克、刘旦宅创作的《红日》插图,孙滋溪创作的《林海雪原》插图;古元、贺友直分别为《山乡巨变》创作的套色木刻插图和连环画等。可以说,这些封面和插图与正文本一起,构成了红色经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实际上,对这些作品封面和插图的重视,文艺界经历了一个过程。195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举办了书籍装帧设计展览会,共展出各种书籍封面二百余幅。随后,《美术》杂志刊发了著名版画家邹雅的观点,他尖锐地指出展出作品存在的问题:“有些封面设计不仅不美观,而且有不少地方存在着严重的政治、思想上的错误有好多封面设计简单潦草、平淡乏味、构图死板、色彩单调”文艺理论家王朝闻也在《人民日报》呼吁改变“文学书籍缺少插图和插图简陋的状况”。

正是在这一背景中,“十七年”文学作品的封面和插图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发展,涌现了不少经典佳作。值得一提的是,1961年,为了创作小说《红岩》的插图,中国美协四川分会专门设立了创作小组,进行了一个多月的集中创作。画家们通读小说原稿,各自对小说历史背景、人物事件等进行前期资料查阅,随后集体研究创作计划,统筹安排每个人具体的创作任务,并按分配分头起稿,其间互相参谋建议。最后画稿由创作小组集体审定后再分别上版雕刻、拓印。可以说,红色经典小说的封面设计和插图,汇集了黄胄、侯一民、贺友直、古元、顾炳鑫等知名艺术家的智慧,也体现出了这些艺术家此时的最高水平,构成了红色经典的经典性的一个重要部分。

图像是对文学的

写意、抽象和提炼

在对红色经典长篇小说庞杂的审美资源的取材中,图像主要遵循了写意、提炼、突出三个原则,由此形成了一套特定的充满隐喻性的视觉语言和符号。如红色象征革命、牺牲、正义;黑色象征逆境、反动;青松、红日、高山象征着永恒、希望和伟大等等。而大量的图像元素也因为高度的隐喻性成了与文学作品中经典情节、经典人物形象对应的特定符号系统,如朱砂红岩寓意战士的鲜血,挺拔的青松寓意万古长青,红缨枪寓意土改农民的斗争等。

红色经典中的风景几乎都可以视作政治隐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表意系统。《红岩》这一小说名字本身就是隐喻性的,宋广训设计的封面以简洁的绘画语言表达了这一深广的内涵,他曾回忆:“《红岩》的书名给了我很大启发,当时我的画室在重庆美协大院二楼,背依山城雄伟的浮图关、虎头岩,站在画室窗前,能看到嘉陵江和江对面的山、山上的树。早晨太阳升起来,长空、江水都被染红,使人心情格外开朗向上,感受着自然的壮丽浩然,我决定采用巍巍岩石、傲然苍松、顶天立地这三个元素来构成画面,背景是黎明的天际,长天流云,荡气回肠,天就要亮了!烈士们为革命、为真理献身的英雄气概与天地长存。我平常喜欢临习魏碑,封面上‘红岩’这两个字,就是我从魏碑中集的。”

因而,《红岩》封面在构图上将一棵傲然挺立在山顶的苍松作为视觉的中心,背景是血红的长空和浩瀚的江水,色彩由红、黑、黄三大板块构成。作者用曲折的岩石象征恶劣严酷的环境,用红色的曙光象征胜利即将到来,用青松江水象征革命精神的永恒,其内在的政治隐喻和外景物的选择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图像对文学写意、抽象和提炼的极佳范例。

红色经典长篇小说的插图大部分都以人物为表现核心,对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展示并不局限于小说本身,而是展开创造性的想象和加工,对人物进行再创造。黄胄为《红旗谱》所作的人物插图《春兰》最为知名。在小说中,春兰找运涛教自己写“革命”,并将这两个字绣到自己衣服的怀襟上表示自己一心向往革命,不怕困难。其中并没有春兰在地上画写“革命”的情节。而黄胄改编了小说的情节,创造性地刻画了一袭黑衣黑裤、微微低头,在地上写“革命”的农村少女春兰的形象。春兰的着装以及她身边的小鸡,在小说中均有零散的描绘,但黄胄将这些因素集中在一起,创造出来一个相对独立的艺术空间,但满腹心事、充满期待的春兰却和小说是一致的。

除了表现重点人物之外,图像还经常选择融合自然风貌、时代背景的人物群像来表达对小说文本的整体理解,这本身就是对文本的概括、提炼和抽象。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一些红色经典小说的封面上。如王荣宪为《青春之歌》设计的封面,截取小说的示威游行情节,男女革命青年迎风招展的白色围巾和背景的红色旗帜成为人物内心和小说主题的绝佳载体。

强烈对比凸显图像戏剧性

图像对红色经典长篇小说情节的再现或再造,常选择小说中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对立、冲突的时刻,通过构图上的高低,色彩上的明暗来强化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得整个画面充满紧张和戏剧性。我们可以把这种图像特有的构图方式称为“戏剧性构图”。

在小说《青春之歌》中,详细描绘了林道静和余永泽思想裂痕越来越大终至分手的过程,但插图作者侯一民在创作插图时,却别具只眼地选择了一个读书的场面来表达二人思想追求上的巨大差异。

小说对这个场景有如下描绘:“就抱着书本贪婪地读着她的精神飞扬到广阔的世界里去了。可是余永泽呢,他这几天可没心思去上课,成天憋在小屋里窥伺着道静的动静。他暗打主意一定要探出她的秘密来。可是看她的神情那么坦率、自然,并无另有所欢的迹象,他又有点茫然了”

侯一民的插图打破了小说中时空和情节链条的限制,将小说中不同时空的情节浓缩在一个时空之中。林道静身体前倾、如饥似渴地伏案读书;余永泽手拿线装书却无心去读,眼睛茫然地瞥向正在伏案读书的林道静。插图着意于对二人神态的描摹,突出和强化了“读书”这一情节所揭示的二人之间的深刻矛盾,画面富有戏剧性,视觉语言是意味深长的。

除了将小说情节进行浓缩突出矛盾冲突之外,红色经典的小说插图还常常用正反构图的方式,辅以光线、色彩上的特殊处理,来凸显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矛盾。刘旦宅为《红日》创作的插图在处理沈振新审讯俘虏这一情节时,在构图上将俘虏和沈振新处理为斜一字形,沈振新面对观众,俘虏则侧对观众。置于方桌上的蜡烛恰好照亮了沈振新,俘虏因为背光则处于暗处。这样的构图很好地将双方的立场和敌对性展现了出来。

孙滋溪1958年创作的《林海雪原》插图“舌战小炉匠”在构图上也是戏剧性的。他在构图的大和小上做文章。构图的中心位置是身形高大挺拔的杨子荣,小炉匠则侧身居于边缘,显得异常矮小;座山雕更是只露出半边身子。英雄人物的高大,反面人物的矮小是画面造成的视觉效果。这种大小的巨大反差形成了画面特有的张力。

孙滋溪后来总结道:“把形态和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放在一起,使人物形象在对比中更鲜明,这也是我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把形态和性格各异的人物放在一起,就会使他们的形象在对比中都得到加强。这种手法在文学和戏剧中,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和戏剧中也是常见的。”正是在强烈的对比中,图像的情节性、戏剧性才得以显现。

图像改编人物走向“高大全”

红色经典长篇小说建构了英雄叙事的审美范式,这在其图像改编中被更加强烈地凸显出来。红色经典确立的人物形象与价值取向,在图像改编这一二度创作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以魅化主题、魅化人物为主要特征的图像表达体系。这里的魅化,不仅体现为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和英雄人物的强化、深化,还有一种明显的神化特质。

在图像的表现内容上,具体的人物和情境都着力于凸显英雄主义的主旨,人物皆为最著名最悲壮的人物或者主人公,场景也多集中在胜利、游行、牺牲、斗争这些高度戏剧性和煽情性的情节。

《青春之歌》描写卢嘉川在“三一八”纪念集会上演讲时采用了林道静的视角,“从容不迫”“炯炯有神”“低沉的有节奏的”等对卢嘉川神情语言的描绘,以主观视角,尽显卢嘉川的英勇形象。在侯一民为这个场景所作的插图中,林道静隐而不显,卢嘉川的高大形象得到了强化。他高立于人群之中,一袭黑袍,围巾迎风摆动,双手握拳高举,成为众人的中心也成为整个画面的视觉中心。

《红旗谱》对在“反割头税”大会上演说的江涛的描绘也是通过女性严萍的视角,女性视角充满了感性,却饱含着动人的情愫,使得江涛的英雄形象更能打动人心。而且,女性视角还有一个作用,它使得人物的英雄特质尚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和情感基础,女性特有的感性和细腻对英雄气质的强化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到了《林海雪原》和《红岩》中,无论是被老百姓奉若神明的少剑波,还是身受酷刑意志坚定的江姐,小说对他们的塑造常常抽空生活内涵和现实基础,几乎被神化;而其图像,也无端地将人物置于高处,夸大其身体形态,营造出视觉上仰望的效果,用以表现人物的高大伟岸,由此而呈现出魅化的特征。吴强年为《红岩》所作的插图《红色的岩石》用大量的黑色留白来表现高耸的山岩,将齐晓轩置于山岩之上,且将其处理为白色,他身形虽然瘦削,但高大需要仰望的视觉效果却营造了出来。

无论是红色经典小说还是图像中的英雄人物,都是非写实的,都在意识形态的渲染和主宰下走向“高大全”。而在图像魅化的过程中,文学作品中一些生活化、细节化的背景和故事情节,以及人物身上诸如传统农民特征、人性基本需求和表现等等这些却隐迹。正威所作《成岗的“自白”》中最为触目惊心的是他高高举起的两只大拳头,画家明显将其放大了。不仅如此,作者还在成岗手中的笔的上方设置了一束光,光芒将成岗笼罩了。图像对英雄人物的魅化,慢慢由“高大全”走向了“高前亮”。

路遥《平凡的世界》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发生了什么事情?

《平凡的世界》主人公是孙少平,主要内容是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讲述少年的成长,以及经受生活中的苦难,最终过着平凡却知足的日子。全景式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写1975年初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他贫困自尊学习和劳动都好,与地主家庭出身的郝红梅互相爱怜,后来郝红梅却与家境优越的顾养民恋爱,少平又高考落榜,回乡生产。但他并没有消沉,与县革委副主任田福军女儿回晓霞建立了友情,在晓霞帮助下关注着外部世界。

少平的哥哥少安一直在家劳动,与村支书田福堂女儿,县城教师润叶是青梅竹马,却遭到田福堂反对。经过痛苦的煎熬,少安到山西找到了勤劳善良的秀莲,润叶也只得含泪与向前结婚。

这时农村生活混乱,旱灾又火上加油,田福堂为加强自己威信,组织偷挖河坝与上游抢水,不料出了人命,为了“学大寨”,他好大喜功炸山修田叫人搬家又弄得天怒人怨。生活的航道已到了非改变不可的地步。

第二部:写1979年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百废待兴又矛盾重重,田福堂连夜召开支部会抵制责任制,孙少安却领导生产队率先实行接着也就在全村推广了责任制。少安又进城拉砖,用赚的钱建窑烧砖,成了公社的“冒尖户”。

少平青春的梦想和追求也激励着他到外面去“闯荡世界”,他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最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遇,他的女友晓霞从师专毕业后到省报当了记者,他们相约两年后再相会。

润叶远离她不爱的丈夫到团地委工作,引起钟情痴心的丈夫酒后开车致残,润叶受到内疚回到丈夫身边,开始幸福生活。她的弟弟润生也已长大成人,他在异乡与命运坎坷的郝红梅邂逅,终于两人结为夫妻。往昔主宰全村命运的强人田福堂,不仅对新时期的变革抵触,同时也为女儿、儿子的婚事窝火,加上病魔缠身,弄得焦头烂额。

第三部:写1982年秋少平到了煤矿,尽心尽力干活,成了一名优秀工人。少安的砖窑也有了很大发展,他决定贷款扩建机器制砖,不料因技师根本不懂技术,砖窑蒙受很大损失,后来在朋友和县长的帮助下再度奋起。润叶也生活幸福,生了个胖儿子,润生和郝红梅的婚事也终于得到了父母的承认,并添了可爱的女儿。

但是祸不单行,少安的妻子秀莲,在欢庆由他家出资两万元扩建的小学会上口吐鲜血,确诊肺癌。晓霞在抗洪采访中为抢救灾民光荣献身。少平在一次事故中为救护徒弟也受了重伤。但他们并没有被不幸压垮,少平从医院出来,又充满信心地回到了矿山。

扩展资料: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著名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在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

参考资料:

-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这部书为什么会成为经典?如何分析这部作品?

《平凡的世界》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通过简单的生活和情感传达了一种积极的精神。无论是孙少安还是孙少平,只要他承诺一件事,永远不会改变,他们执着地追求最简单、最真实、最美好的未来。这是一部伟大时代背景下充满正能量的作品。《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一部描写当代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小说。它以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这十年为背景,描绘了当时各行各业许多普通人的形象。在这一时期,劳动与爱情、痛苦与幸福、挫折与追求、城市与乡村、日常生活和巨大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现了普通人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小说以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为中心。每次阅读都会上瘾,有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平凡的世界》被大多数读者所喜欢的原因如下:

1、平凡中的伟大。小说描绘了一系列普通的人物,如孙少安、孙少平、田晓霞和孙玉厚等等,然而,在他们的普通人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处处为别人着想的简单劳动人民的本质。他们代表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的美德。他们是龙的传人,是中国的脊梁。

2、在痛苦中快乐的生活。小说中的人物或多或少印证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现状。他们贫穷落后,信息闭塞,思想保守,因此,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的做法和思想得,这促使他们不压抑自己的内心,他们改变生活的决心,不会轻易放弃。因此,他们在寻找机会的过程中,往往孕育着各种欢乐,推动着他们孜孜不倦地前进。

3、现实的生活写照。《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故事情节更贴近乡村生活的小说。然而,中国仍有近6亿人生活在农村地区。甚至很多在大城市工作的人,小时候也是在农村长大的,他们都对农村有着强烈的友谊。因此,这部小说符合读者的胃口,它是许多农村人生活的再现和缩影。看完之后,读者都会感觉这部作品很经典。

书中几个主角都有出色的表演,这是我们社会中一种朴实真诚的精神,《平凡的世界》中对贫困的描写,对渴望改变自己命运的农村有志青年的奋斗经历的描写,对城乡青年追求爱情的矛盾与冲突的描写,都非常感人,令人印象深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01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