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前出师表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诸葛亮的前出师表表达了怎样的情怀?,第1张

出师表》出自《三国志·蜀志》本传。当时为建兴五年,蜀汉已从刘备殂亡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清吏政,兵精粮足;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的遗愿。于是,决意率军北进,准备征伐曹魏。临行上书后主刘禅,强调自己为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咐,以“讨贼兴复”作为自己的职责,并规劝后主采纳忠言,和辑臣吏,励志自振,使他能专心一致于北伐大业。

“表”是古代文体的一种,专为臣下对君王进行陈述求请时使用,类似的还有“章”、“奏”、“议”等。本文表达了作者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是古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

一、从出师表可已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忠心耿耿,有抱负有爱国精神的人,也体现出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聪明考虑周到的人。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二、文章赏析: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nìng),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就当时形势分析,且不说蜀魏两国实力悬殊,仅“劳师以袭远”这种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诸葛亮仍坚持铤而走险,(先后六次统兵伐魏)并表现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先主刘备的遗愿。后主刘禅尽管昏庸无志,(“乐不思蜀”的典故足以显示他的人品)诸葛亮还要竭忠尽智的辅佐他,尽管刘备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诏,他也不存半点僭越之心,因为后主是先主的遗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

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建兴五年(227),他率师北伐,在出师前写下这篇表文。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诸葛亮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跟后主刘禅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为此,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

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伐魏,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二是要看诸葛亮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北伐的决策,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决策。当时在蜀国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些人持静观态度,“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反对立即出兵。在这篇表文里,没有重提这种争论,只是对出师原因做了适当的说明。这种说明没有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1、出师表表达了诸葛亮感激先帝(即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达诸葛亮对先帝的忠心,对先帝托孤的教诲与期望。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2、写作背景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一、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作者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的主见。

第二部分(6~7段)追忆经历,忠刘氏,兴师北伐表心愿。

第三部分(8~9段)总结全文,提出要求,归结责任。

二、全文的线索脉络:

分析形势――提出三条建议―――叙经历感帝恩――出师目标 ―――归结责任

1.赏罚同一标准: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三条建议是:

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②严明赏罚(赏罚分明);

③(最重要)亲贤臣,远小人( 亲贤远佞)

3.分析形势:

① 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4.作者志趣(无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临危受命(创业艰难、患难与共)的经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7.出师目标(“大事”、政治愿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8.三顾茅庐(追随先帝驱驰)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表达感情: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作者思想感情:报先帝而忠陛下

  出师表》中的诸葛亮,他身上透露的是一种至真、至诚、至忠的情感美。

  要了解他这种情感美首先得了解他与先主刘备的关系。从先帝接受徐庶“此人乃绝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驾见之。若此人肯想辅佐,何愁天下不定乎”的推荐,到委自枉屈“三顾茅庐”,以“拱立阶下”恭候昼寝的诚意打动诸葛亮开始,两人就患难与共,曾“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直到“白帝城托孤”,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已到极致:

  “……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吩咐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罢,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毕,孔明曰:‘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

  刘备在遗诏中吩咐刘禅曰:“卿与臣相从事,事之如父,勿怠!勿忘!”

  读之让人震颤,在那个江山至上、权力至上、皇族利益至上的时代,“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样的遗言是回肠荡气的,而正是这种极致的信任,成就了诸葛亮极致的忠诚情感。

  诸葛亮自先帝刘备崩殂之后,决不负信任,恪守着自己的诺言,始终严守人臣下属的身份。不但没有因后主是个“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亲小人,远贤臣”的昏庸之徒而“自取”,更是多了一些劳心劳力的责任,他要调教后主刘禅,既要循循善诱地开导,又要不失臣下尊上的分寸。

  我们看他的良苦用心,表文一开始就先分析蜀国目前面临的形势,既有“先帝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惫”的不利条件,又有“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的有利条件,再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然后婉转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只有这样的方式方法才能让后主容易接受,真是难为了一代忠臣,为了蜀汉,为了刘氏江山可谓煞费苦心。

  作为两朝元老,不但无居功自傲之气,反而更谦虚谨慎,恭敬有礼,向后主提出“赏罚分明”的建议是“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推荐贤才是“愚以为……”既保全君主的自尊又尽进人臣的本分。在提出关键性建议“亲贤远佞”时,更以历史之训为鉴,以先帝之叹为情,以自己之见为理,让后主在历史的车轮声和先帝的感叹声中得以警醒。

  面对昏庸的后主,诸葛亮尽心竭力,恨不得掏心掏肺以明其志。陈述自己的身份、志向、出山为先帝“奔走效劳”的经历以及与先帝患难与共的艰难。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借二十一年不平凡的历程,告诉后主创业的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的决心。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感”打动对方,连呼先帝,声声热泪,其业系先帝首创之业,其臣为先帝简拔之臣,其将为先帝称能之将,后主怎不光先帝之遗德,竟先帝之遗业?其诚心可见,诚意可鉴。

  表文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作结,其声呜咽心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恳恳之态如现,耿耿忠心尽袒,大忠之心日月可鉴。

  观其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到五丈原孤魂归天时,还念念不忘刘家的江山社稷:“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亡矣”。

  一封遗表更是让后人读之潸然泪下:“伏闻生死有常,难逃定数;死之将至,愿尽愚忠:臣亮赋性愚拙,遭时艰难,分符拥节,专掌钧衡,兴师北伐,未获成功;何期病入膏肓,命垂旦夕,不及终事陛下,饮恨无穷!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隐,以进贤良;屏斥奸邪,以厚风俗。……”

  弥留之际,仍心系汉室江山社稷,正是这“忠”和“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诸葛亮情感的光辉,并且布泽于后世无数的有志之士。

  读《三国》时,每次读到五丈原先生强支病体出寨遍观各营时的长叹“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其有极!”,就自然而然地想起初出茅庐时对其弟的嘱咐“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也许从心底深处,他依然固守着“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淡泊志向,可又不能不报知遇之恩,不能为人谋而不忠。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字里行间透露出诸葛亮时刻不忘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这也导致了他英年早逝。可惜,天妒英才!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225年与226年)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前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5年),收录于《三国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

《后出师表》作于建兴六年(226年),诸葛亮在文中表示为了国家,决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刻地表现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心耿耿。其中有“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经常被后人引用。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用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有学者认为《后出师表》并非出自诸葛亮之手。陈寿修《三国志》时未收录《后表》。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用《汉晋春秋》的说法,《后出师表》并没有收录《诸葛亮文集》之中,而是出于东吴张俨的默记,这显然不合常理。而且,《后出师表》内容与正史亦有出入,如“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即与《三国志》记载的赵云卒年(建兴九年,229年)不合。另外里面的语气非常沮丧:“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与《前出师表》积极的文辞截然不同。另外,诸葛亮此时独揽大权,当时没有人质疑北伐的前景,而文中却谈到“议者所谓非计”,不符合蜀汉当时的情况。因此有学者怀疑这是东吴诸葛恪为了执行自己北伐政策而一手炮制的伪作。至今尚无定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684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