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克曼情绪理论是怎样的?

艾克曼情绪理论是怎样的?,第1张

艾克曼在1972年提出的基本情感:愤怒、厌恶、恐惧、快乐、悲伤、惊讶。

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艾克曼又扩充了一些不只是由面部肌肉表现的或积极或消极的情感。这些新添加的情感包括:愉悦、轻蔑、满足、窘迫、兴奋、内疚、成就感、安慰、满意、感官愉悦、羞愧。

艾克曼通过一项对巴布亚新几内亚福勒人的跨文化研究设计出一套基本情感列表。

他指出,一个孤立文化中的成员可以明确的辨别出照片中与福勒文化完全不同的其他文化成员表情表达的情感。他们也可以用面部表情来描述情形。他推断,与某些情感相关的表情对所有人类来说是很基本的,或者说在生物学上是很普遍的。

保罗·艾克曼 [Paul Ekman 19340215],美国心理学家,出生于华盛顿。主要研究脸部表情辨识、情绪与人际欺骗。

1991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他在芝加哥大学和纽约大学接受本科教育,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兰利波特精神病研究所临床实习一年;

1958 年获纽约市阿德菲大学博士学位。1958-1960 年任职于新泽西州迪克斯堡美国陆军参谋部,1972 年任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心理学教授至 2004 年退休。

扩展资料:

事业

艾克曼关于面部表情的研究工作是基于Silvan Tomkins的研究成果。 他在1965年认识Tomkins,他在一篇1986年写的自传文章内形容对方是他的“导师、同事和亲密朋友”。

艾克曼证明,同以 Margaret Mead为代表的人类学家所认为的正好相反,面部表情表达的情感不是由不同文化决定的,而是自生物起源时,就普遍贯穿在人类文明中。

他认为这些非言际动作是演化的结果。他发现,那些表示愤怒,厌恶,恐惧,欢乐,悲伤和惊奇的表情都具有普遍性。对蔑视的研究成果则不太明确,但至少有一些初步的证据证明,这些情感和表情是被普遍认可的。

在同 Maureen O'Sullivan 博士共同研究的“Wizards计划”中,艾克曼提出微表情可以被用于测谎中。在测试过两万位各行各业的人士后,他发现只有50位在未接受任何正式训练的情况下有能力识别出别人撒谎。这些未受训者是检测欺骗行为的奇才。

他开发了一套“面部动作组织系统”(FACS)来将每个人的表情分类。艾克曼指导和发行了关于一般非语言行为领域各式各样主题的研究。例如,他关于谎言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面部,还包含身体其他的部分。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也利用口语迹象判别谎言。当受访于有关莱温斯基的丑闻案时,他曾表示,他察觉到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在说谎,因为他在使用逃避语言。

艾克曼在对谎言在社会层面的研究有突出贡献,包括我们为什么撒谎,我们为什么常无意识的判断谎言。艾克曼还同计算机视觉研究员 Dimitris Metaxas 设计了一个视觉测谎仪。

艾克曼细致谨慎的实验是其他心理学家的优秀典范,也使他被美国心理学会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100位心理学家之一。

2004年,他从旧金山加州大学精神病学系心理学教授职位上退休。

他现在在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出版的《Greater Good》杂志编辑委员会。他的贡献包括在同情、无私、平和的人际关系从根源上给出科学研究解释。2008年,他和达赖喇嘛合著了一本关于情绪的书。

参考资料:

-保罗·艾克曼

理性疗法(REB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整体模型是“ABCDE”,是在埃利斯的“ABC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这就称为ABC理论

四大复杂的情绪理论轻松解

四大情绪理论在历年的教师资格考试中虽不是重点内容,但从历年的考试内容中分析可知,考察对某一理论的解释或阐述观点是重点亦是大趋势,如2015年上半年考察过的对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这一理论学说的阐述,2016年上半年考察维果斯基的文化发展观以及刚刚过去的2017年下半年考察的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阐述、对贾德的“水下击靶”迁移理论的阐述等等。因此对于四大情绪理论的理解是有一定必要的,然而这四大情绪理论晦涩难懂,很多考生表示无法理解,因此中公讲师帮助大家把这四个考点简单化。

四大情绪理论归根结底都是心理学家在阐述一个问题,就是“情绪究竟从何而来”,或者是“情绪是如何产生的”,主要试图解释情绪体验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关系。

太长不看版

1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来源于身体的反馈,即情绪产生的公式如下:

外界刺激——身体的生理反应——情绪。说到底,我们是因为心跳加速而激动还是因为激动而心跳加速呢詹姆士和兰格两位大咖认为是前者。

2坎农——巴德学说:情绪需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后产生,简单来说,即是经过以下这一条路径后产生:外界刺激——感觉器官——丘脑——大脑——情绪——交感神经——生理反应,并且情绪和生理反应是同时产生的,都受丘脑控制。

3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认为情绪产生的过程是:情境——评估——情绪,情绪来源于对情境的评估,评估不同,情绪不同。

4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整合及相互作用的结果。

兴趣爆棚版

1詹姆士—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和丹麦心理学兰格分别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基本相同的情绪理论观点,人们称之为詹姆士—兰格理论。该理论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肉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即情绪是源于身体的反馈,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詹姆士—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和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这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2坎农—巴德学说

坎农认为,情绪并非外界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如血压增高、心跳加速、瞳孔放大、内分泌增加和肌肉紧张等。情绪体验与生理变化是同时产生的,他们都受丘脑的控制。坎农的情绪学说得到巴德的支持和发展,故后人称之为坎农—巴德情绪学说。

3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说,强调情绪的产生来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

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主要有三个主要观点:

(1)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情境的评估,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如我们在森林里碰到狼会感到恐怖,但看到动物园里关在笼中的狼并不会感到恐怖。恐怖的产生决定于人们对情境的认知和评估,通过评估来确定刺激对人的意义,从而产生出不同的情绪。

(2)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组织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3)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经丘脑传到大脑皮层,刺激情境在此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放到血管或内脏,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4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事实上,情绪状态是通过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整合作用的结果。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生理状态变化的信息;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当前情景的评估,来自这三个方面的信息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某种情绪经验。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成为情绪唤醒理论。这个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认知。

情绪的维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维度。情绪体验可以在强度上有由弱到强的不同等级的变化。例如,喜,可以从适意、愉快到欢乐、大喜、狂喜;哀,可以从伤感到难过、悲伤、哀痛、惨痛;怒,可以从轻微的不满、生气、愠怒、激愤到大怒、暴怒;惧,可以从害怕、惧怕、惊恐到惊骇。情绪的强度越大,整个自我被情绪卷入的程度也越深。

情绪体验的强度首先取决于对象对人所具有的意义。意义越大,引起的情绪就越强烈。而这种意义的大小,是由该对象在个人生活中所占的地位来决定的。其次,情绪体验的强度还取决于人对自己所提出的要求。

人们对一幅画的不良评价,可能不会使业余绘画者产生强烈的情绪,但可能引起专业画家的强烈情绪反应。最后,情绪体验的强度也取决于人的需求状态。食物的气味,对饥饿者和不感到饥饿的人,其情绪体验的强度是不同的。

一、早期情绪理论(一)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观点基本相似的理论。他们都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其中,詹姆士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悲伤由哭泣引起,而愤怒由打斗而致。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两者的基本观点都是认为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士—兰格理论提出了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与情绪发生的直接联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却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对情绪的调节和控制。(二)坎农—巴德学说的情绪理论坎农对詹姆士—兰格理论提出了以下三点质疑:第一、机体上的生理变化,在各种情绪状态下,并无多大的差异,因此根据生理变化很难分辨各种不同的情绪。第二、机体的生理变化受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支配,这种变化缓慢,不足以说明情绪瞬息万变的事实。第三、机体的某些生理变化可由药物引起,但药物只能使生理状态激活,而不能产生某种情绪。他的学说得到了巴德的支持。三人行提示,在心理学考研中,要能区分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坎农—巴德学说这两种学说的不同。二、情绪的认知理论(一)阿诺德的情绪理论评定—兴奋学说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她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大脑皮层对刺激情境的评估。从刺激出现到情绪产生的模式是:刺激情境—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境,人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产生最重要的条件。情绪产生的具体模式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上专至丘脑,进而传至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刺激情景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并进而将冲动下行传至血管和内脏组织,引起血管和内脏反应。血管和内脏的反应进一步反馈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进行再次评估,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成为被感受到的情绪。(二)沙赫特的情绪理论两因素情绪理论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第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唤醒。实验证明,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期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外界信息;生理因素通过内部器官、骨骼肌的活动,向大脑输入生理状态的信息;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景的评估,三方面信息在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情绪,这个转化过程称为情绪唤醒模型。(三)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拉扎勒斯是情绪理论的另一位代表。他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了解环境中刺激事件的意义,作出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动作组合,即动作反应。按照拉扎勒斯的观点,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初评价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只要人们处在清醒的状态下,这种评价随时随地都会发生,这是人的生存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次评价是指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它主要涉及人们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也就是一种控制判断。再评价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性行为。如果再评价结果表明行为是无效的或不适宜的,人们就会调整自己对刺激事件的次评,甚至初评,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三、情绪理论动机——分化理论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是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为基础。三人行提示,在心理学考研中,情绪理论是很重要的一节,每一种情绪理论考生都需要认真复习,在理解的基础上会分析运用。 ※三人行考研辅导班提示:欢迎转载,但需要注明来源。

l 达尔文学说

达尔文的进化观点认为,情绪作为人类种族进化的证据,可能是人类行为得以延续的机制。感情、智慧等心理官能是通过进化阶梯获得的。尽管人类和高等动物之间的心理差异是巨大的,然而这种差异只是程序上的,并非种类上的。人类所夸耀的感觉和直觉,感情和心理能力,如爱、记忆、注意、好奇、模仿、推理等,在低于人类的动物中都有其萌芽状态,甚至处于相当发达的状态。一切肉体和精神禀赋都将进化而趋于完善。

l James-Lange理论

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和生物科学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James,W。)和丹麦生理学家卡尔·兰格(Lange,C。)分别于1884和1554提出相同的情绪理论,后被称为詹姆士-兰格情绪外周学说。James指出,按照常识的说法,对外部事件的直觉使人产生感情,随着感情的产生而引起一系列身体变化。但他认为,使人激动的外部事件所引起的身体变化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感觉。“我们知觉到激动我们的对象,立刻就引起身体上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出现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

l 弗洛伊德理论

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症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学理论。经过20年的思考和经验积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成为一门系统的精湛理论。这一理论从外显和内隐的方面描述了内驱力、感情、冲突、心理和人格等现象。可悲用来解释神经症和心理异常的起源和发展。从情绪的角度看,弗洛伊德把情绪放置在内驱力和无意识的框架之内的。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与情绪心理学密切相关的实际业务部门中,情绪问题是十分突出的。“情绪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是应用学科和心理学理论都十分关注的事情。早在19世纪末,詹姆士于1884年就第一个提出了系统的情绪心理学的理论。自詹姆士之后,现代情绪理论有了很大进展,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生理学理论、行为学理论、精神分析学理论、认知、动机、唤醒和生理理论以及现象学、信息控制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不一而足,总之使人感到情绪理论包容广阔,情绪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整合过程,人格特征、知觉方式、认知评估、行为、生理唤醒及反馈、意识水平都与情绪产生以及产生什么情绪有关。从情绪研究的发展方向来看,伊扎德、曼德勒等人的理论代表了这个方向。

 伊扎德的情绪理论发表于1972年,简述如下:

 一、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继发性情绪

 基本情绪具有三个特点:

 1基本情绪:包括兴趣、愉快、惊奇、悲伤、厌恶、愤怒、羞愧、恐惧和轻蔑。这些情绪是各自分立的,是原始的或遗传获得的。这些基本情绪的神经活动或电化学活动是与生俱来的。

 2情绪活动的输出冲动支配着固定的面部 ── 姿势模式的横纹肌模式,即情绪表情忠实于原始的神经信息。这个模式为主体自身和观察提供线索和信息。

 3主体依赖于这些线索和信息在大脑皮层联合区域的反馈,获得最初的主观体验。

 二、情绪激活模式

 情绪的激活发生于大脑皮层。来自于多系统的活动进行整合,这些系统包括:

 1内脏活动的神经信息。

 2机体:尤其是面部 ── 姿势活动的信息。

 3记忆:个体主动获得的、情境中提示的和经验性的信息。

 4知觉:对刺激源性质或环境与社会事件中值得注意的信息。

 三、意识在情绪产生中起重要作用

 情绪一旦被激活,立即被自我知觉意识到,并产生情绪感受和体验。如果提供的信号或反馈的信息有变化,或者被歪曲、不真实,也会立即被意识到,并迅速作出反应,予以调节。

 四、情绪与人格的关系

 情绪是人格的一个子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情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通过一定先天影响并按不同的等级而构成的,所有的情绪都能相互影响,并形成人格特质。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方式,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表情和行为表达。如:面临威胁和某种阻碍,具备焦虑性人格的人易产生紧张不安、恐惧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而另外的人则会精神振奋,以自信和能力去克服,或产生愤怒,以排除威胁和阻碍。

准确来说,应该是情绪 ABC理论。

1、A表示诱发性事件

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

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2、该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

3、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4、特征

依据ABC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发现人的不合理观念常常具有——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的评价、糟糕至极的结果。

5、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埃利斯在美国创立,它是认知疗法的一种,因为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称之为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这一理论又是建立在艾利斯对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9891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