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名老流氓刘邦(刘邦的七条流氓法则)_浪漫分享网

浪漫分享网移动版

主页 > 热点趣闻 >

历史知名老流氓刘邦(刘邦的七条流氓法则)

目前是有很多朋友们对于历史知名老流氓刘邦这个信息比较感兴趣,那么小编也是收集了一些刘邦的七条流氓法则相关的信息来分享给大家,希望你会喜欢哦。

汉文化的开山鼻祖居然被冠名“流氓皇帝”,想必也是心术不正之辈别有用意的污蔑,刘邦布衣草根,三尺之剑定乾坤,宽厚仁爱兴社稷,怎又与流氓联系到一起?总有些人对刘邦身上的事迹或是捕风捉影,或是以偏概全,以流氓之说掩盖他的政治智慧,实属哗众取宠。下面针对刘邦所谓的“流氓”行为进行分析,看看刘邦到底是不是个流氓。

作风问题刘邦的私生活成为千夫所指的话题,对于刘邦的曹夫人身份众说纷纭,有传其为刘邦同村寡妇,刘邦尚未迎娶吕雉之前便与寡妇厮混。但两部史书《史记》与《汉书》皆记载曹夫人是刘邦的“外妇”,这个外妇指男子于正妻之外另娶的妾或私通之妇,由于刘邦尚未婚娶,就说明与曹夫人非私通,也未有史料记载曹夫人非身份是寡妇。故而刘邦在婚娶之前与曹氏交往属于正常恋爱关系,又何必要冠以流氓之名?

“曹夫人生齐悼惠王肥…齐倬惠王肥,其母高祖微时外妇也。”——《汉书.卷三十八.高五王传第八》史料中明确指出曹氏是刘邦“微时”外妇,说明此时的刘邦依旧是个穷小子,刘邦是有兄嫂,这说明刘太公家不至于娶不起儿媳妇。但刘邦年轻时喜欢结交朋友,不务正业,按照刘太公的说法就是刘邦养活不了自己的小家庭,故而曹氏与刘邦没有成婚可能有这个因素。但二人交往已久,曹氏为刘邦生下儿子成为事实,这在古代对男人来说不算什么。直到刘邦遇到吕公这一大户人家的欣赏之后,才敢明媒正娶讨个老婆,这里看来刘邦娶妻可能真是受制于经济条件。刘邦有外妇又娶了吕雉,这在当时也是没有矛盾的,不能以现在的文明程度来衡量古人的行为准则,刘邦即使娶了吕雉,也没有对曹夫人与刘肥不管不问,不管是泗水亭长还是开国皇帝。

游手好闲刘邦早年放荡不羁、不务正业,刘太公曾说他游手好闲,不干农活,光靠家里贴补生活,还说刘邦不如他的哥哥争气。不仅如此,他还常常邀请一些狐朋狗友回家大吃大喝,其中就包括卢绾。这样看来刘邦年轻时,确实没有帮父母承担生活压力,是一个啃老族。

其实此为误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推行了“黔首自实田”的土地制度,简单来讲就是默认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所以秦朝时期的土地兼并非常严重,普通农民被兼并后,按照“见税什五”的苛刻条件给地主种地,刘邦之上有刘伯、刘仲两个已经成家的哥哥,刘太公家如果有私田,也可能只是寥寥几块,分给大儿子与小儿子后所剩无几,或者说根本没有可分的必要;如果没有私田,也完全是给地主打工,刘邦不事农业生产更有可能是无田可耕。

无田可耕的刘邦走上了基层公务员的道路,做了亭长,亭长身份一直是项羽等贵族笑话刘邦出身的谈资,但亭长在秦朝为十里一亭的基层行政官员,掌管治安、民事,放在现在可以算是派出所所长,这样的身份对于普通农家子弟来说,已经很体面了,收入也一定比干农活来的多,所以在这一点上,最有能力补贴家用的依旧还是刘邦。刘邦最后成为皇帝后,还调侃刘太公说“您看我和刘仲谁有出息”?

不忠不孝“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刘邦与项羽对峙期间,项羽以刘太公为质,欲煮了刘太公以威胁刘邦,遣人告知刘邦“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刘邦表现出了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以分一杯羹回应项羽,这成为世人唾骂刘邦不忠不孝的把柄。这是断章取义的看法,刘邦在分一杯羹之前已经说明“吾翁即若翁”,凭借与项羽的结拜关系,实际上是救了刘太公一命。

当时,由于彭越在梁地的活动,断绝了项羽的粮食补给,项羽虽勇,但极奇自负,刘邦点明他与项羽的结拜关系,表明项羽理应视刘太公为父,这是在与项羽打心理战,刘邦深知贵族出身的项羽看重名声,又有极高的虚荣心,战国时期延伸至秦朝的君子之风是不允许在战争中祸及家人的,更何况自己的父亲?刘邦此举不仅救了刘太公,更使项羽善待了刘太公以及同为人质的刘邦妻儿。还有一点不能忽视的就是刘邦一方面与项羽打心理战,一方面托人找到项伯这个老好人,对项羽做了很多劝谏,因此才让急火攻心的项羽恢复神智,放弃了杀刘太公的念头。

刘邦其实很重视孝道,开国之后为了回避刘太公需要向皇帝下跪的礼节,尊其为太上皇,当刘太公闷闷不乐时,刘邦又为其修建丰城,将丰县的老邻居们都请过来居住,陪刘太公斗鸡喝酒,这也足见刘邦是个孝顺的人。

羞辱儒生“沛公不喜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溺其中。”——《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刘邦不喜欢儒生由来已久,史书中记载了他拿儒生帽子当尿壶的不堪往事,从此来断定刘邦是个不折不扣的粗人,没文化,没礼貌,排斥学问,如流氓一般。但这里的儒生就像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样,被刻骨铭心的流传于民间,殊不知秦始皇只是杀了几百个儒生骗子,他们待价而沽,混淆视听,冠名儒生,实则招摇撞骗的术士罢了。刘邦也是如此,人们记住了他的无礼举动,却不见他重用知识分子。

此处我想起了商鞅变法时面见秦孝公的记载,商鞅起初是以“五帝之道”和“帝道”试探,得出秦孝公想要的皆非此法才敢于提出法家思想,商鞅是幸运的,因为在大太监景监的帮助下,秦孝公很有耐心的给了商鞅三次面圣的机会。但刘邦没有这个时间,他要的是能够解及时决实际问题的人,而非听这些待价而沽的儒生之乎者也的高谈阔论,刘邦讨厌儒生的正是他们磨磨唧唧的坐而论道,如果改变一种方式,如“高阳酒徒”郦食其,开门见山的提出时弊,刘邦怎能怠慢?再如叔孙通,舍去儒生帽子,儒生服装,穿上楚式短衣面见刘邦,及时提出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刘邦怎能不重视?刘邦讨厌的是繁文缛节,而非有才有识的儒生!

贪生怕死“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史记.项羽本纪》彭城之战失败后,刘邦被楚军追赶时,屡次将儿子刘盈、女儿刘乐推下车架,夏侯婴多次给两个孩子拉回车里,刘邦再将他们踢下车,这让刘邦戴上了贪生怕死的帽子,因为史料中记载了“汉王急”这三个字,就证明了刘邦是害怕追兵追上,马车行驶太慢,故而有了弃子的举动。

事实上后来记载的夏侯婴之言能够说明当时的情况,夏侯婴向刘邦说马车也就这个样子,多两个孩子也快不到哪里去,那么试想一下,刘邦征战沙场多年,能不了解马车的负重能力与行驶速度吗?此处的“汉王急”更多的是急中生智的意思,追兵的目标是刘邦车架,保不齐会乱箭齐发,两个孩子落到项羽手里理应能够活下去,因为他了解项羽的为人,但跟着马车就随时有生命危险。这是贪生怕死还是为孩子考虑呢?

刘邦之所以能够赢得天下,正是因为他不拘泥于传统思想的束缚,他没有贵族包袱,他是一介布衣,看似流氓的做法,实则是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下的应变能力,一个流氓可以驾驭乌合之众,但乌合之众之外还有诸多名仕、贵族的追捧,这是他人格魅力唆使的结果。他宽仁大度、约法三章,爱民如子,又怎能用流氓来概括呢?

参考史料:《史记》、《汉书》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责任编辑: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