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和翁帆的生活

杨振宁和翁帆的生活,第1张

      2003年10月,杨振宁的第一任妻子杜致礼去世。

        翁帆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曾和杨振宁杜致礼夫妇有过面对面的交往。这个1976年出生于潮州的姑娘,是家里的三女儿。他的父亲翁云光,退休之前曾经是一家旅行社的负责人。因为父亲一直以来就爱好文学和古诗词,所以近朱者赤,三个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受到了熏陶。

        18岁那年,翁帆考上了汕头大学的外国语文学系。她不但成绩优异,在学校期间,还曾接待过不少各类型的知名学者。翁帆19岁那年,汕头大学举办了第一届物理学大会。杨振宁和妻子杜致礼,都在受邀的名单里。而翁帆作为校方推出的接待者,全程都陪同在杨振宁夫妇身边。此时的杨振宁已经73岁,他还鼓励翁帆好好学习,以后到美国深造。

        这一次的相识,为他们接下来的交往打下了基础。据说此后的翁帆,一直和杨振宁夫妇有书信来往。不过,大学毕业后的翁帆,并没有像杨振宁所说的那样继续深造。由于学的是外语,她很快在家乡当地的一家企业里找到一份翻译的工作。但不知出于何故,仅仅工作一个多月后,翁帆就辞职去了深圳。来到深圳后,翁帆在一家高尔夫俱乐部当翻译。26岁那年,翁帆又决定考研。并且就在当年,她顺利考上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

        读研期间,翁帆和妻子离世的杨振宁,联系变得频密起来。但也有说法是,翁帆此前曾经中断过和杨振宁的联系。而在读研期间,为了将来的规划,包括杨振宁在内,翁帆又跟当年曾经接待过的学者,都恢复了联络。她这么做的因素是显而易见的,硕士毕业后,或许能通过这些知名的学者,获得更好的平台或者是规划。

        2004年的2月,翁帆接到了杨振宁打来的电话。杨振宁告诉她,在中山大学见一面。这应该是两个人9年前见面后再次相逢。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拉开了杨振宁和翁帆相恋的序幕。

        有人曾经把翁帆的照片和杜致礼年轻时候的照片做过对比,虽然相隔时空,但完全不同的两个女人,看起来竟有些相像。所以外界一直猜测,杜致礼去世后,从翁帆的身上,杨振宁看到了杜致礼年轻时的影子。

        在和杨振宁的交往中,翁帆曾经写下诗句,向杨振宁表达过爱意。当年九月的一首诗,是这么写的:无悔我爱,惟余欣喜,有意逃出,心已陷入……触汝额发,气息拂手,无声胜有。这首写给杨振宁的诗,不但邮寄给了他,此后杨振宁经过修改又邮寄给了翁帆。翁帆随后将这首诗发在了博客里。因为大学主修外国文学,翁帆时常有写诗的冲动。每每写好,都会用电子邮箱发给杨振宁。有些诗杨振宁会做修改,之后再传给翁帆。这样的一来一往,让两个人慢慢了解了彼此。

        当年国庆假期的时候,在翁帆的陪同下,他们还一起去北海旅游了。得知翁帆喜欢拍照,杨振宁还送给她一台数码相机。就这样,两个人的交往由浅入深,不但慢慢了解了彼此的性格,同时也了解了各自的家庭情况。到后来,是杨振宁主动向翁帆表白的。求婚是在电话里进行的,杨振宁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而翁帆随后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两个人都同意了,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翁帆的父母。不过,就在杨振宁和翁帆的恋情在社会上公开后,她的父亲翁云光曾经表示,其实女儿之前,就向他提到过和杨振宁的事情。在翁云光看来,虽然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但女儿已经大了,她做出任何选择,家里都不会刻意干涉的。当年面对媒体的采访,翁帆的父亲还把杨振宁夸了一通。而且他还透露,彼时的翁帆研究生还没有毕业。今后的主要工作,将是帮助杨振宁教授,整理大量的学术资料。翁云光还表示,接下来女儿和杨振宁的婚礼,他和妻子都会去北京参加。就这样,在2004年底,82岁的杨振宁和28的翁帆正式登记结婚。

      不要说在18年前,即便时至今日,杨振宁和翁帆的结合,还是大众关注的热点。毕竟,大部分所了解的名人忘年恋情,基本都是早已作古的历史人物,而在当下社会里,有幸真正看到这一对夫妇后,大多数人的心底都是不适应的。为翁帆的以后考虑,两个人也没有再要孩子。而杨振宁的财产,早就定下来给三个孩子,翁帆只有清华园别墅的居住权。

      自从杨振宁和翁帆结婚的那一刻起,他们日常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巨大的关注。但是,这并不妨碍两个人一起为他们的新家做布置。虽然当时的杨振宁已经过了耄耋之年,但他和翁帆,为了买一张合适的客厅沙发,曾经逛过不少家具城。翁帆甚至表示,结婚之后,她的生活反倒是更加规律了。虽说每次有公开的活动,都会引起关注,还有不少人偷偷的拍照片,不过翁帆觉得,现实中遇到的人,从来没有打扰过他们。

      生活上,年龄大了的杨振宁,也会事事处处想着翁帆。有一次两个人去三亚,恰巧翁帆病了。杨振宁不但亲自给妻子拿饭,而且还喂给她吃。早上杨振宁醒来早,他想翻翻报纸又不想惊动还在睡觉的妻子,于是就一个人去到卫生间里看。在翁帆眼里,杨振宁给她营造了一种比象牙塔还要象牙塔的生活。她和丈夫可以活在学术的世界里,可以享受那份纯净和自由。

        当然,外界尤其是网上,永远也少不了调侃和嘲讽翁帆的声音。不过,从杨振宁的身体来看,他确实身体很不错。2010年,杨振宁在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自己身体健康,和翁帆结婚后,妻子更是把他照顾得很好。

        杨光诺是杨振宁的大儿子,他特别感谢自己的后妈,他曾说:“谢谢她对我爸的照顾,让我们儿女可以发展自己的事业。”日子过得舒泰,杨振宁甚至还坦言自己要活到108岁。确实,彼时的杨振宁,说话的思路都很清晰且敏锐。为了丈夫的身体,翁帆18年来一直都坚持早睡。去年九月底,在妻子翁帆的陪同下,杨振宁还在清华大学,出席了庆祝自己百岁华诞的学术思想研讨会。彼时的杨振宁说话依然思路清晰,看起来精神矍铄。

      翁帆曾经说过,当你崇拜一个男人的时候,就会忍不住爱上他。只不过,翁帆所爱的这个男人,给她带来的争议是巨大的。翁帆喜欢一首英文诗歌《未选择的路》。最后的两句是: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让我的人生如此不同。可以说,这正是翁帆嫁给杨振宁18年来,最真实的写照。从社会大众的角度来看,因为长久以来的约定俗成,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太“出格”。就拿结婚而言,年龄相差10岁,会被窃窃私语,年龄相差20岁,可能会被公开谈论,年龄相差50岁,就变成了翁帆和杨振宁。因为当事人这么做,打破了常规和惯性。哪怕是没有违背法律和公序良俗,与众不同的做法,势必会让当事人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而且,当事人的知名度越高,事件本身受到的关注也就越大。毕竟,差异化的做法挑战了大部分人的认知。虽然有不少人会对当事人激烈反对,但也仅限于口头的议论或者嘲讽。从社会的层面来看,类似的情况往往只是个案,并没有什么普遍性。至于当事人自己,其被围观和议论的生活,仅仅是信息拟态里的一种镜像,是一种被虚化了的不真实状态。他们真正的生活,是个人领域里的冷暖自知。

杨振宁家里有三个护工。他们主要的职责是照顾杨振宁的日常生活,包括饮食、起居、洗漱等。护工们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护理经验和技能,能够有效地照顾老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其中一个护工主要负责照顾杨振宁的饮食,她会根据杨振宁的口味和身体状况,为他精心准备营养丰富的餐食。另外两个护工则主要负责照顾杨振宁的起居和洗漱,他们会帮助杨振宁进行日常清洁和换衣服等工作。

护工们在照顾杨振宁的同时,也会不断地与他进行交流和互动,关注他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他们也会引导杨振宁进行一些简单的身体锻炼和活动,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总之,杨振宁家里的护工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员,他们为他提供了全面的照顾和关爱,让他能够享受晚年生活的幸福和安宁。

82岁的杨振宁迎娶28岁的翁帆时,杨振宁的故交好友,惊讶地发现,杨的新妇翁帆,和杨的前妻杜致礼,有着惊人相像容颜。

杜致礼,出生于1927年,陕西米脂人。杜致礼的父亲,便是赫赫有名的国民党将领,陆军中将杜聿明。

杜聿明三子三女,分别以"礼,义,廉,仁,勇,严"命名,杜致礼是杜聿明长女。

杜致礼自幼接受到了良好教育,对艺术、舞蹈、音乐、雕塑均有涉猎。抗战时期,杜致礼考取了西南联大附中,因这缘故,与在附中教学的杨振宁有了渊源。

大额头的杨振宁天生就一学霸,十四岁就考入清华大学,杨振宁的学霸基因来自他的父亲杨武之,杨父是知名的数学系教授,杨父的弟子,其中有一名叫华罗庚。抗战期间,杨振宁跟随清华,进入西南联大就读。1944年,清华博士,22岁的杨振宁,考取了庚子赔款资助的赴美留学资格。

办理赴美手续期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附中兼职数学代课教师,由此17岁的杜致礼和杨振宁之间,有了一段师生关系。

1945年,杨振宁离开西南联大,辗转来到美国,开启传奇般的人生之路。

杨振宁到美国后,先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师从核反应堆发明者著名物理学家费米教授深造,后又前往普林斯顿大学,跟随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学习工作。

杨振宁把理论物理学,看做是科学领域里的中世纪的修道院,意思是单调枯燥,而且不容易出成果。杨振宁并不准备在普林斯顿待多久。

在一年期满,杨振宁却出乎所有人预料,与奥本海默续签了合同。而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则是因为杨振宁在普林斯顿小镇上的一次偶然邂逅。

这次偶然邂逅,一个人走进了杨振宁的生活,她,就是杜致礼。

每个人的生命旅程中,会有着一些意外的相遇。

1949年圣诞节,杨振宁和友人来到普林斯顿的一家中餐馆就餐,与同样和友人来此就餐的杜致礼不期而遇。

西南联大一别,杨振宁和杜致礼已经有五年未见。在学校就是普通的师生关系,杨、杜双方几乎都快忘记了对方。异国小镇餐馆里的杜致礼,与当年相比,早已褪去青涩,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杜致礼为何会出现在万里之外的美国呢?

杨振宁离开西南联大不久,杜致礼考取了辅仁大学也离开了昆明。1947年,杜致礼准备和生病的父亲杜聿明,一起来美国学习和医疗,但当时正是国共两军的大决战时期,杜聿明被蒋介石截留在国内。为了安抚蒋介石的爱将,宋美龄出面,安排杜致礼前往她在美国读书时的母校,“卫斯理学院”读英国文学。

不成想淮海战役后,杜聿明成了俘虏,杜家生活来源一下子成了问题。为了缓解压力,杜致礼不得已转入免费的圣文森女子学院继续学习。

这一天,杜致礼心血来潮,与朋友来到普林斯顿一个不起眼的街边中餐馆就餐,不料却在偶然间遇到杨振宁,这跨越千山万水,远渡重洋,在异国小镇又不期而遇的缘份,使二人均感到不可思议。

多年以后,杨振宁回顾这次邂逅经历时,说了一段堪比张爱玲那句“不早一步,也不晚一步”的话:

当天,杨振宁和杜致礼聊的非常开心,把双方的友人扔到一边,他们一直聊到餐馆打烊关门。

在随后的时间里,杜致礼和杨振宁关系急剧升温,杨振宁不失时机地向杜致礼求婚,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和杜致礼在普林斯顿结婚。

在此之前,到美国履职的胡适,曾专程找过杨振宁,给他带去杨武之希望杨振宁尽快结婚的口信。胡适的身影刚消失未久,杨振宁已经揽佳人入怀,功德圆满,完成了父亲的心愿。

杨振宁和杜致礼婚后,事业生活获得双丰收,杨振宁在科研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成就斐然。

1951年,杨振宁和杜致礼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杨武之欣喜若狂,亲自给这个孙子取了一名“杨光诺”,盼望获得诺贝尔奖的意思。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物理学术成就大爆发的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物理学家最兴奋的时代”。

杨武之敏锐觉察到了杨振宁可能取得的成就。

为了支持丈夫杨振宁的工作,将门名女杜致礼,主动担负起全部家务,甚至在儿子因事故住院时,因担心影响到杨振宁,杜致礼选择了隐藏。

杜致礼对杨振宁的支持,与另一对民国名人,杨绛对钱钟书的支持很相似。钱钟书亦是生活小白,自理能力很差,一切家务事务都由同样是才女的杨绛担任。

在静心照顾杨振宁期间,杜致礼遭受到了一次沉重打击:杜致礼22岁的弟弟,留学哈佛大学的杜致仁,因筹措学费无望,在卧房里服药自杀。杜致仁自杀时,距离毕业仅有一年。

杜致礼忍痛安葬了弟弟,继续细心照顾杨振宁生活起居,竭力把弟弟去世对杨振宁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杨振宁每次回忆那一段时期的杜致礼,都是满满的感动。

杜致礼辛勤的付出,终于迎来收获。

1957年,年仅35岁的杨振宁和同样来自西南联大,同是西南联大物理教授吴大猷得意弟子,31岁的李政道,因发现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这是华人学者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项。

消息传来,杜致礼开心不已,这一年杜致礼30岁。

杜致礼和杨振宁一道前往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了颁奖典礼。

在诺贝尔颁仪式后的晚会上,杜致礼成为全场目光的焦点,她优美的舞姿,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倾倒了在场所有人。

杜致礼和瑞典国王侃侃而谈,晚会上的杜致礼举止得体,仪态万千,把东方女性的优雅与美丽,传递给了全世界。

杜致礼和杨振宁的事业达到辉煌的顶点,生活上大大小小的惊喜,也纷至沓来,杜致礼的生命历程,便铭刻在一个个时间节点上。

1958年,杜致礼的次子杨光宇降生。

1959年,杜致礼的父亲杜聿明获得特赦,被安排进中国政协文史馆。

杜致礼的母亲,流浪海外的曹秀清回国和杜致礼父亲团圆。

1961年,杜致礼的女儿杨又礼出生。

1971年杜致礼、杨振宁夫妇回到阔别多年的中国,受到国家领导隆重接见。

1972年到1973年,杜、杨夫妇又两次回国,每次都受到国家领导隆重接见和招待。

1981年,杜致礼归国看望病重的杜聿明,杜聿明在这一年去世。

1986年,杜致礼、杨振宁夫妇,首次奔赴台湾出席老师寿庆大典,并探望自己的亲人,看望旧日的同学 ,杜致礼被台湾媒体称为“成功男人背后的伟大女人”。

2003年,杜致礼丈夫和子女的围绕下,因病去世。

杜致礼和杨振宁,因缘相遇相爱,他们在一起携手度过了五十三年的岁月,走遍了普林斯顿每一个角落,游历了世界许多个国家,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变幻和沧桑。

杜致礼病逝十四个月后,杨振宁便与小自己54岁的翁帆,再此走入婚姻。

只是不知另一个世界里的杜致礼,是该欣慰,还是该伤感。

竟然有人认为二婚的杨振宁是美好爱情的样子,我也是醉了。

爱情最重要的是长久的陪伴,试想一个年华28岁的姑娘,嫁给一个年龄高达82岁的老人,这样相差54岁的年纪,怎么能做到长久的陪伴呢?爱情是一个互相给予的东西,如果一个人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怎么还能够给予对方爱情呢?

可能有的人会说,爱情是永恒的,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笔者想说这种想法也太高尚了吧,我们普通人是怎么也做不来的。无数的生活经验已经告诉我们,爱情是存在的,但是存在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不是有句俗语嘛,爱情是婚姻的坟墓,真正维系夫妻生活的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亲人般的感情。

不知道翁美女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和杨结婚的,如果杨的成就没有这么高,翁美女还会找她吗?现实生活中还真没见过哪个28岁的女子去找一个82岁的普通糟老头子的,所以他们之间所谓的爱情,被很多网友视为女方为了获得某种利益而采取的行动,这种看法也是不无道理的。

近来网上又流传一些关于杨死后财产分配的问题,翁只得一幢房子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这更加体现了杨对翁的防范之心。所以从杨的这个角度来说,他对翁实际上并不是真爱,而只是自己的私欲罢了。

所以,杨翁二人所谓的爱情绝不是美好七情的样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965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