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贤的媒体报道

李佳贤的媒体报道,第1张

女刊上关于李佳贤的介绍:

骄傲、忧郁、任性、专注,八零后。出生于美丽的小城,典型金牛座男子。喜欢流浪的感觉。

有一张苍白的脸。眼神迷离。会毫无征兆的悲伤与欢乐。

常常会站在陌生的街角,却找不到回家的路。

喜欢写字。无可救药的爱上并迷恋情感文字。它们美丽且容易破碎。

浪漫主义者。想用尽文字来表达细腻的情感,想让感动我的文字再去感动所有的读者。

一些写给李佳贤的文章:

李佳贤:此文献给李佳贤

一那次新概念大赛

对于文学创作,我一向很大胆,这让老师很苦恼,因为我写的太过火。按老师的语言表述就是虽然辞藻华丽,内容充实但是思想不健康,因此许多作品都被老师拒之门外。老师多次劝我不要写这些无意义的东西都无济于事。因为虽然从外表看,我性格温和,可内心早已翻江倒海,我很叛逆这是骨子里的傲气,改变不了,无奈,老师给我的作文分数很低,最近考试我写了《拥抱失恋》,让老师大跌眼镜,结果可想而知,18分,全年级最低分,也是我的历史新低。

可是,我并不放弃,因为我是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心写作。我曾看了许多的新概念作文,那些另类的作文,被老师否定的文章比比皆是而且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因此,我更加坚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

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比赛让我兴奋不已,这是一次自我超越,我自信满满的交了一篇《我们班的四人帮》,可老师说不行,重写。于是我忍痛写了一篇规矩的文章,望着老师兴奋的眼神,我无奈的摇头,老师改了N+1遍后给了我,面对面目全非的作文,我确信无望进复赛,因为那不是我的思想。可我一直抱着一丝侥幸,希望进入复赛,可当我看到B组里没有我的名字时,我既失落,又庆幸:失落的是,失败又一次拥抱了我,庆幸的是我的败笔没有成为大家的笑谈。

当我收到大赛的纪念品时,我苦笑了一下,我发现进复赛的人寥寥无几,比中500万还难,所以,这不算失败我自我安慰道。

二他是谁

我打开了纪念品--一张写满抱怨的有毒铅纸,墨香扑鼻而来。我嗤笑那些怨天尤人的人,一群孤芳自赏的家伙。突然,我发现了11位数字,我一脸坏笑,心说这个世界还有这么傻的人,不怕······出于好心我发了一条短信给他,,他善良的回道嗯,一起努力。

当晚我和哥哥打了一个赌,如果她是女的,我帮他搞定(那时他和我只是兄妹),我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money,可惜他是男生,这使我郁闷了好久。于是我不停的打电话给他,来发泄我的不满。可我从不知道他是谁。直到……

三 他叫贤,与So I sang you

我又从那纸上知道了他的QQ,于是知道了他叫贤,我兴奋不已。因为韩国人一般不都叫某某贤吗?多认识几个外国朋友不也很好吗?可是他不是,在我多次验证后得知的。

我和他从未见过,只是互相鼓励对方。我很善良的,不想欺骗别人。哥哥知道后,一连担心地说别上当了,我说不会,我们都是写手,(这个时代,谁说自己是作家,就离死不远了)都是热爱文学的人。他一脸苦笑,拍我头说,我是你BF,我说,临时的,一脸坏笑。

So I sang you,是哥哥对我说的,我不动是什么意思,就给贤发了过去问他,哥哥发现后,满是怒气,他说,你们的关系发展到这种地步了?我一脸无辜,说,你误会了,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他冷笑道,亏你是英语二级,So I sang you = Waiting you forever。我晕,不会吧?我立刻回复给贤开玩笑的,我确信他至今也不知道什么意思。

从那以后,哥哥不再相信我了。我们分手了,其实你说不在乎对方,那时假的,我伤心了好久。但傲气的我说分就分于是好久没联系,打电话他也不接。

于是在那段郁闷的时候,我给贤打电话,诉说,我别无选择。那段有他的日子,不算快乐,反而更加郁闷,因为我害怕喜欢上贤,也不敢接受他的关心,因为我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回关心人的男生,可我必须抑制这种想法,因为哥哥。

有一段时间我对贤说 I like you!却有那么苍白无力,是因为哥哥吗?我不知道。

过了很久,我给哥哥发短信说 So I sang you,他说别哭了,一切恢复如初。

四关于他们的群

贤的群里都是很高深的人,所以有压力。我最佩服颜歌,简直是情场专家,虽然她比我小。于是文学群变成了恋爱群。无奈。

我是写手,而BF不是,所以怕谈不来,可他在我失落的时候关心我,我很满足。他的群我只去过一次,低俗的很,我不喜欢。我可奈何,我不能太贪心。一切都保持本色吧。

结局

一切都结束了,偶遇,不一定是爱情,我虽喜欢贤,但一切都结束了。我珍惜这段友谊。不知未来的路有多长,有多远可走,起码现在我和BF可以牵手而行,我珍惜。

PS;你一定要幸福。

李佳贤:他的小说总让我有说不出的伤感

无论月的小说和散文,我几乎会重复的看上几次,因为太多的伤心,太多的现实,我无法表达而出,那么深的爱,比如他描写的失恋只是一张飘落而下的风筝,因为断了线,所以在也找不到幸福,比如他描写的爱情其实是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李月这样的一个忧郁的男子用他的伤为我们诠释着爱描述着爱,又怎能不让人感动

  19世纪欧洲人们信仰;

  一八O六年普莱西(PLESSIS)担任魁北克的主教后,便开始致力於加拿大天主教会的组织工作。因着他的努力奔走,许多教区相继设立,天主教大学也一所一所地诞生,最有名的要算成立於一八二一年的拉瓦尔(LAVAL)大学。除了大学外,加拿大天主教徒也争取到设立自己的中小学,并由本堂区来管理经营的权利。有了教区,大学和中小学之后,加拿大欧洲移民天主教徒无后顾之忧,便从东海岸朝内陆地区出发,向印地安原住民和北极地方的爱斯基摩人传扬福音。

  正当法国和爱尔兰天主教徒大量移民加拿大东海岸地区之际,欧洲其他国家的基督信徒也趁着美国宪法所给予的自由,纷纷移民美国东部,其中以誓反教浸信会和卫理公会的信徒居多,他们又大多来自英国。慢慢地。誓反教这两个团体成了美国最大的两个基督教派,他们的牧师和传教员不辞辛劳,陪随着拓荒者深入美国内陆,向西部移动。传教士们经常把拓荒者聚在一起,向他们讲道,领导他们祈祷,唱圣歌。一时归依的人很多,有时候归依的速度之快,心情之热烈令人惊奇,几乎有点反常。

  美国在一七七六年独立的时候,全国天主教徒不过叁万人左右。十叁年后,第一个教区巴尔的摩(BALTIMORE)教区成立。此后,有不少来自法国的传教士对美国天主教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例如苏比斯修会(SULPICIEN)会士在巴尔的摩教区传教,另有几位法籍传教士在中南部的路易斯安娜州担任主教。不过,使美国天主教会真正强壮起来的,是大量来自旧大陆的天主教移民,其中以爱尔兰天主教徒影响力最大,他们直到今天仍然执着美国天主教会的牛耳。

  十九世纪下半叶,来自意大利、德国和波兰的天主教移民也逐渐增加,他们和爱尔兰及法国移民一样,大都是贫苦的人和劳动人士,一般都在城市里谋生。这些来自欧洲不同国家的天主教移民中,有些人企图在美国建立自己本国的教会团体,但遭到爱尔兰教友的反对,他们以为大家既然同是来自欧洲,在美国奋斗谋生的教友,就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建立一个唯一的美国天主教会团体。

  一八五二年,美国天主教会在巴尔的摩召开第一届全国教务会议。随后又在同一个地方举行过会议,使美国天主教变得更有组织,更有活力,他们设立了许多教会机构,成立了天主教学校网,以免受到誓反教的影响。於是欧洲男女修会团体纷纷来到美国设立分院,而且美国本地的新修会也一一地诞生,例如圣若瑟爱德修女会,圣保禄男修会等等的。

  在十九世纪初年,美国天主教也像加拿大天主教一样,尝试着向印地安原住民传播福音,但没有多大成果。这些原住民被来自欧洲的白人逐渐驱逐到中西部,而且慢慢地被铲除。

  除了印地安原住民外,美国南方还有不少黑人,但是那个时代的天主教面对着黑奴在美国政治上所形成的棘手问题,并没有太关心向黑人传播福音的问题。因此,直到今天,美国黑人信奉天主教的人数依然很有限。二十世纪初年,美国天主教才开始把向本国黑人传教当作一回事。一九一一年美国外方传教会终於成立,有男修会和女修会,他们便是通称的马利诺会(MARYKNOLL)。

  移民北美地区的欧洲人对他们在新大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独立国家非常珍惜,对国家的自尊心也非常敏感,即使在教会事务上也是如此。十九世纪中,美国天主教会内部曾有些离心的现象出现,当时有个名叫"劳动骑士"的工人组织,性质像秘密的社团,於是引起罗马教宗良十叁世谴责的意向。那时巴尔的摩教区总主教吉本斯(GIBBONS)枢机立刻劝阻教宗这样作,以免引起美国天主教徒的反感,因为美国天主教徒大都为劳工界人士。不过吉本斯枢机主教却出面维护美国天主教与美国社会的一体性,而且也不忘指出美国天主教与欧洲天主教的历史渊源关系。

  与吉本斯枢机主教同时的圣保罗教区的艾尔兰(IRELAND)主教,也曾努力把天主教学校纳入公立学校系统中,却遭到各方普遍的反对。於是他在一八九叁年让天主教友***士加入芝加哥各宗教议会,为向美国社会显示美国天主教并不和自由主义作对。不过当时的教宗良十叁世对自由主义的唯利是图,不顾人性尊严,缺乏社会间的友爱关怀,曾予以严厉的谴责,这个主义思想正在美国大行其道,被良十叁世斥为"美国主义"(AMERICANISMO)。这在这位天主教社会训导先驱的教宗的'新事"通谕(RENUM NOVARUM)中有所论及。

  对良十叁世教宗的谴责,美国的吉本斯枢机主教和艾尔兰主教曾努力缩小在美国社会中造成的冲击,但这两位主教也抱怨罗马教宗把"美国主义"视为异端来看待。

  正当十九世纪初期欧洲人,特别是英国、爱尔兰、法国,甚至意大利、德国和波兰人大举移民北美之际,中南拉丁美洲整个地区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当法国拿破仑占领西班牙和葡萄牙之后,这两个国家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纷纷趁机起义,从一八一七年到一八二叁年的六年间,一个个宣布独立。当地忠於西班牙的主教们在独立运动中一个个离开拉丁美洲,造成那里教会的真空,使那边的教会陷入混乱。一八叁一年额我略十六世教宗继任后,决定承认拉丁美洲新独立的国家,於是那里的教会才恢复一点秩序。

  不过,事情说回来,拉丁美洲各独立国家的政府领导阶层人士所代表的还是过去殖民时代的地主,当地印地安原住民的生活和社会处境丝毫没有因为国家独立而获得改善。国家政权总是在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间交替,为了掌握政权,两派时常发生暴力的冲突。处在这种局势中,天主教会一般而论都支持保守派,因为自由派所走的是反对教会神职的路线。

  在整个十九世纪,天主教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逐渐式微,加以法国当时大思想家孔德(COMTE)的实证主义(POSITIVISMO)在社会领导阶层人士中盛行,自然对教会传播福音的工作不利。只有等到一八九九年拉丁美洲主教在罗马召开大会后,这片广大地区的天主教会才出现一点生机。

  十九世纪欧洲移民以美洲为主要目的地,但也有一部分前往南太平洋英国放逐罪犯的澳洲。天主教徒中以爱尔兰移民居多,他们很快地有了自己的教会组织结构,也产生了叁位主教。悉尼的总主教莫兰(MORAN)枢机在一八八四年接任后,更不遗馀力,大刀阔斧地拓展澳洲天主教会,他创立全国大修院,召开全国教务会议,鼓励教友参加公会组织,加入劳工党。莫兰枢机担任悉尼的总主教达二十七年之久,在他的领导下澳洲天主教发展得很快。

  在中南太平洋各群岛地区,英国誓反教传教士一般比天主教的到得早。一八二七年天主教圣心会和圣母会会士抵达大洋洲,他们在传教上经常与誓反教人士发生争端。虽然如此,这片广大海洋各群岛的居民在十九世纪中都很快地接受了基督的福音。

  社会的发展状况

  19世纪前期欧美文学的主潮是浪漫主义,19世纪后期欧美文学的主潮是现实主义。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强烈震撼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理想王国”降临人间的希望。但理想王国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王国的理想化,革命后的现实是战争和贫困,是更加尖锐的阶级对立,“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恩格斯《反杜林论》)。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迅速传播开来,以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将人的主观精神的价值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浪漫主义文学也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作家对资本主义的现实极为不满,常常把非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理想化,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他们的作品想象丰富,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对丑恶社会现实的反感和厌恶使浪漫主义作家寄情山水,热情讴歌大自然,作品的主人公也常常活动于奇异的自然环境或富有异国情调的遥远的部落。

  浪漫主义是作为古典主义的反面出现的,他们批判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特别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从民间文学获取语言通俗、感情丰富、格式自由奔放的营养。但他们为此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度,甚至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却是错误的。

  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特别是抒情诗),其次是戏剧和小说。这些作品辞藻华丽,比喻生动,艺术手法丰富多样,但他们的叙事作品也有结构散漫、情节枝蔓过多等缺点。

  浪漫主义在18世纪末兴起于德国,然后迅速传遍欧洲各国,并远涉美洲,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文学思潮。

  19世纪30年代,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法等国,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政权日益巩固和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的反动性和丑恶面目也日益暴露,资产阶级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矛盾日益加深。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都对19世纪中叶及以后的文学产生了影响。由于资本主义自身的矛盾日益暴露,浪漫主义者的空洞呼唤和抽象的抗议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于是作家们从理想的天空回到“坚实”的陆地,深入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种种矛盾,批判现存秩序。这股文学思潮被文学史家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唯物主义哲学的传播,开阔了作家们视野,有利于作家们加深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为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资源。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大多出身于中小资产阶级,他们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批判残存的封建势力和当权的大资产阶级,批判一切违反人性的东西,但难以找到变革社会的正确途径。这种思想背景使得批判现实主义对现实的批判带有悲观色彩。

  批判现实主义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代和启蒙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主张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常常以社会的书记员自居,力图把作品写成时代的记录,将文学对生活的认识和反映扩展到前所未有的广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对现实予以相当深刻的揭露。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赞扬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反映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认为他们提供的历史资料比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提供的总和还要丰富。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不仅以严谨的态度观察社会生活,分析社会事件,力图达到社会细节的真实,同时还注意选择典型的事例加以集中、概括、加工,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反映广阔的时代画面。

  批判现实主义最主要的文学体裁是长篇小说,它将长篇小说发展为一种成熟的文学样式,使这种文学体裁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资本主义时代的“史诗”。

  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极不平衡。它于1830年兴起于法国,稍后在英国及其他西欧国家发展起来。1861—187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美国的南北战争,意大利和德国的统一,以及法国的巴黎公社革命,都对文学发展产生了影响。1870年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的英、法等国,批判现实主义趋于衰落,形形色色的唯美主义、形式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潮在西欧文坛上此起彼伏,但在经济发展落后的俄罗斯和北欧诸国,却产生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作家,将批判现实主义发展到高峰。

  19世纪欧洲文学成就最高的国家和地区是法、英、德、俄和北欧地区,美国文学也有很大的发展,获得了独立的民族品格,南欧和东欧各国也有发展,产生了一批有世界声誉的作家。

  1816年,意大利诗人白尔谢(1783—1851)发表了《格利索斯托莫致儿子的亦庄亦谐的信》被称为意大利浪漫主义运动宣言。此后,涌现出曼佐尼(1785—1873)、莱奥帕尔迪(1798—1837)、卡尔杜齐(1835—1907)和乔万尼奥里(1838—1915)等浪漫主义作家。1870年意大利统一后,在英、法现实主义文学、法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出现了名为“真实主义”的文学流派。这一流派的作家主张以科学方法真实地、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避免在作品中揉进作者的主观意识,并以下层人民作为主人公,写出他们的苦难生活。它的代表作家维尔加(1840—1922)。

  曼佐尼(1785—1873)是意大利最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他的《约婚夫妇》(1821—1823)是意大利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平民为主人公的浪漫主义长篇历史小说。它描写17世纪西班牙统治下农村青年伦佐和鲁齐娅的悲欢离合的婚姻风波,以借古喻今手法表现19世纪上半叶奥地利奴役下意大利人民的悲惨遭遇,抨击外来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地主的专横跋扈,渴望取得民族的独立、国家的统一。乔万尼奥里(1838—1915)代表作长篇历史小说《斯巴达克思》(1874)以公元前一世纪斯巴达克思领导的古罗马奴隶起义为题材,揭露了独裁者苏拉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的残暴统治和糜烂生活,热情歌颂奴隶们为争取自由解放的英勇斗争,精心塑造斯巴达克思这一奴隶起义领袖的英雄形象,同时又表达了19世纪意大利人民反对外国侵略、争取独立自由的革命呼声。维尔加(1840—1922)在宣扬真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同时,陆续创作了中篇小说《奈达》,短篇小说集《田野生活》、《乡村故事》和长篇小说《马拉沃利亚一家》(1881)《堂•杰苏阿多师傅》。这些小说真实地反映意大利统一后在资本主义新秩序和旧的封建关系双重压迫下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不加掩饰地暴露社会的阴暗面。维尔加的小说对二次大战后出现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经历了“毫无光彩的十八世纪”之后,随着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西班牙文学于19世纪重新繁荣起来。前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是埃斯普龙赛达(1808—1842),他的《海盗之歌》和诗剧《萨拉曼卡的学生》都是传世名篇。后期浪漫主义的代表古•阿•贝克尔(1836—1870)著有《抒情诗集》,他的诗句优美纯净,感情热烈。贝尼托•加尔多斯(1843—1920)是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长达46卷的《民族轶事》堪称十九世纪西班牙民族的史诗。

  19世纪30—60年代,东欧各国的文学创作以浪漫主义为主,代表作家有波兰的密茨凯维奇、匈牙利的裴多菲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聂姆曹娃(1820—1862)等。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1798—1855)生于立陶宛(当时属波兰),他的第一部诗集《歌谣和传奇》第1卷(1822)标志着波兰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始。代表作是诗剧《先人祭》(1822—1832)和长篇叙事诗《塔杜施先生》(1834)。前者热情歌颂波兰爱国者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愤怒声讨异族入侵者的凶残行为。后者通过有世仇的两大家族的争执,而年轻一代又终成眷属的故事,宣扬爱国主义思想。长诗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对波兰的民间生活、风俗人情有十分精到生动的描绘,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裴多菲•山陀尔(1823—1849)是匈牙利革命诗人,早期诗歌受民歌影响,创作了《农村的大锤》和《雅诺什勇士》(又译为《勇敢的约翰》)两部叙事长诗(1844)。后来写了很多充满战斗激情的政治诗,如《民族之歌》和《使徒》等,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裴多菲还有较多的爱情诗,如《我愿意》,《自由与爱情》等,既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更表现了他对自由的热爱。裴多菲使匈牙利诗歌摆脱了拉丁语诗的束缚,创造了自由诗体,为匈牙利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兴起并得到发展,波兰的显克微奇(1846—1916)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三部曲《火与剑》、《洪流》和《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以及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1896)、《十字军骑士》(1900)等。捷克作家扬•聂鲁达(1834—1891)的短篇小说集《小城故事》描绘布拉格市民的生活习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保加利亚作家伐佐夫(1850—1921)的代表作《轭下》表现保加利亚人民反抗土耳其侵略者的英勇事迹。

  欧洲工业革命

  欧洲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它既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又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始于18世纪60~80年代,结束于19世纪末。

  英国工业革命 英国最早具备产生工业革命的条件。17世纪和18世纪,英国的工场手工业在棉织、采矿、冶金、制盐、玻璃等行业中迅速兴起。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也同时发展起来,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劳动工具日趋专门化,为过渡到大机器生产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条件。

  18世纪30年代,C唐森德子爵把三叶草和芜菁引入大田,改三轮制为四轮制,开始农业革命 。农业家R贝克韦尔培养出新莱斯特羊,开改良牲畜之风。1760年以后的4000多个圈地法案实施后圈占土地364万公顷,使农业完全纳入资本主义轨道。

  18世纪中叶,英国国内市场、殖民地市场和国外市场的扩大,使棉纺织业获得巨大发展。水陆交通大大改善,便利工农业产品和原料的运输,促进商业繁荣,为工业积累了资金。

  18 世纪60 年代,英国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1733年J凯发明飞梭,提高织布效率一倍。1767 年J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70年取得专利。1769 年,R阿克赖特发明水力纺纱机,1771年在克隆福特创办第一个棉纺 厂。S克朗普顿于1779年发明骡机。1769 年,J瓦特发明蒸汽机,取得划时代的技术成就,引起一场工业革命。1776年制成单动式蒸汽机。1782年又制成复动式蒸汽机。1785年棉纺厂开始使用蒸汽机作动力。1789年蒸汽机开始应用于棉织业。工业革命后,蒸汽机逐步扩展到化工 、冶金 、采矿、机器制造、运输等部门。

  化工工业得到迅速的发展。硫酸、漂白剂、盐酸、苏打的发明适用于纺织、玻璃、肥皂等行业的需要。18世纪20年代J马斯普拉特等在利物浦建立生产苏打的工厂。M法拉第发明制造氯化碳的新法,奠定了兰开夏和柴郡化工工业的基础。对法战争以后的年代是英国化工工业的黄金时代。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采煤业迅速发展。在矿井中,普遍使用蒸汽抽水机。1820年卷扬机代替人工背运,煤产量更加迅速增长,英国成为欧洲最大产煤国。

  1786年以后,蒸汽机的制造带来了冶铁业的繁荣;对法战争的军火需要扩大了冶铁业。战后工业革命开始进入以冶铁和机器制造为主的阶段 。1824年议会取消部分机器禁止出口后,更刺激了机器生产。1828 年JB尼尔森发明用鼓风炉把热空气吹进熔铁炉的新法,完成冶铁技术的改革。在机器制造上,20年代发明卡尺和车床;1838 年J内史密斯发明汽锤。到40年代,已能用机器制造工作母机,主要部件已标准化。

  此时 ,机器大工业已代替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1835年英国棉纺织业已有237万工人 ;毛纺织厂已达1300个,工人71万人。

  生产的增长,国内市场的扩大,对交通运输部门提出新的要求。火车的发明从根本上解决了陆路交通问题。1825年斯托克顿棿锪槎偬�吠ǔ担1830年利物浦和曼彻斯特用铁路连结起来。到50年代,英国的主要铁路干线均已完成。19世纪上半叶,虽然帆船在远洋航行上还处于极盛时代,但使用蒸汽机于船舶上已获成就。1818 年在多佛和加来间已有轮渡。1838年蒸汽轮船阿斯号和大西洋号横渡大西洋成功。

  比利时工业革命 拿破仑一世占领时期开始冶铁业工业革命。棉纺织业中心在根特。英国制造商W科克里尔在塞兰建立的铁工厂则是30年代欧洲大陆最大的工厂。1825年安装第一台动力织机,1845~1846年达3500台。到40年代工业革命已完成,其机器能与英国竞争。1833~1834 年开始兴建铁路。

  法国工业革命 法国在18世纪末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后,通过统一度量衡和关税来统一国内市场。革命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本已在巴黎周围开始的近代集约化家庭农场得到发展,农业生产得到提高。拿破仑统治时期,毛织业因军事需要得到发展,一批化工工业用N吕布兰法制造苏打。

  复辟时期工业革命业已开始。七月王朝时工业革命进入极盛时代。除原有诺曼底棉纺织业得到发展外,还出现诺尔省和阿尔萨斯两个新中心。19世纪30年代工厂制在棉纺业已占优势。毛纺织业中心在鲁贝和里姆,而里昂则已是丝织工业中心。20年代建立几个焦炭冶铁厂,改进冶铁技术。在发展焦炭冶铁的同时,木炭冶铁也在发展。19世纪中期拥有的蒸汽机台数和马力超过大陆其他国家的总和。在开采洛林铁矿前,煤铁产地相距甚远,1828年建造将圣艾蒂安的煤运到罗亚尔河畔的铁路。但是工业只集中几个地区,人口流动没有英国明显,而农业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一直相当大。到19世纪60年代后期,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德国工业革命 对法战争后,易北河以东的容克地主大力发展经济作物。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容克地主采用科学的轮耕制,使用化学肥料,产量大增;西部富农集中区域是资本主义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农业机器得到较广泛使用;南部以小农为主,历来精耕细作,1871年后酿酒业有大发展。

  德国工业革命在19世纪40年代末期大为发展。棉纺织业中心在巴伐利亚、符腾堡和巴登诸邦,1847年始用蒸汽机作动力,50年代出现股份公司办的大工厂。麻纺织业因农村家庭转向棉纺织业而衰落。毛纺织业在20年代曾发展为小型工业,但在19世纪中叶衰落,德意志统一后恢复成为大工业。

  重视重工业是德国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冶铁业中心原在西里西亚和莱茵兰,19世纪50年代已转移到鲁尔。后者也是炼钢中心,A克虏伯即发迹于此。1851~1871 年间威斯特伐利亚成为欧洲大陆最大工业中心 。德国统一前的煤、铁、钢产量都已超过法国,只有蒸汽机的使用还落在后面。

  19世纪50~60年代德国工业发展速度超过英、法。铁路处于重要地位。第一条铁路是1835年纽伦堡至富尔特的仅 6千米长的铁路。1839年莱比锡—德累斯顿铁路建成。1869年共有17700千米,其中普鲁士占1万千米。铁路一开始即与军事关系密切,1873年便成立帝国铁路管理局控制全境铁路。

  德意志统一后很重视利用最新科学成就,突出的是电器工业和化工工业,40年代电气工程师与实业家EWvon 西门子打下电气工业基础,1882年化学染料产量占世界2/3以上。化肥工业也处于领先地位 ,精密仪器也受到重视。19 世纪8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

  俄国工业革命 19世纪30年代,俄国工场手工业达到相当规模。大商人、包买商、富农和一部分经营商品化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地主贵族积累大量的资本,具备从事机器生产的条件。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扩大,俄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基本形成 。俄国工业革命中 ,铁路在各个阶段都起到带动作用。1851 年连结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铁路通车,到1861年有铁路2388千米。

  1861年以前形成3个工业中心:①乌拉尔。1860年生铁产量占全国76%,生铁运到中部工业区制成最后产品。②中部工业区。包括莫斯科周围9省,棉、麻、丝纺织业都集中在这里,生铁产量也占全国16%,其南缘有新兴的甜菜制糖工业。③波罗的海沿岸工业区。以圣彼得堡和纳尔瓦为中心,用英国运来的煤和瑞典的铁矿石冶铁,用英国棉纱织布,外国资本和技术经由本区进入俄国。1861年以前,工业对全国影响甚小,7400万人口中只有76万工人,但颇为集中。

  19世纪60年代铁路从莫斯科辐射出去,连结中部9省主要城市,还有铁路沟通乌拉尔和乌克兰,后者变成新的工业中心,英、法资本投资于采煤业、冶铁业,生产供全国使用的铁轨。最南边则发展巴库石油中心。

  1887年有铁路30132千米。全国113亿人中有132万工人。1887年以后,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农村在19 世纪90 年代已成为工业品稳定的销售市场。这时修建的西伯利亚大铁道不仅增加对煤铁的需求 ,还把工业引向东方 。1900 年有铁路53350千米。到19世纪末 ,俄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此外 ,中欧如波兰 、波希米亚(捷克),南欧如米兰、加泰罗尼亚,到19世纪末都已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在不同程度上完成了工业革命。

  欧洲大革命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6998104html

张枣,“朦胧诗”以后最有才华的诗人之一,2010年3月8日凌晨因肺癌在德国去世。

《何人斯》这首诗可以说是:“诗风在此定型、线路已经确立并出现了一个新鲜的面貌”;“预示了一种在传统中创造新诗学的努力,这努力代表了一代更年轻的知识分子诗人的中国品质”。(柏桦:《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

同时《何人斯》这首诗迎合了他不久写出的一个诗观。这个诗观的中心是传统精神,恰好符合了他的艺术实践:“历来就没有不属于某种传统的人,没有传统的人是不可思议的,他至少会因寂寞和百无聊赖而死去。的确,我们也见过没有传统的人,比如那些极端个人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不过他们最多只是热闹了一阵子,到后来却什么都没干。而传统从来就不尽然是那些家喻户晓的东西,一个民族所遗忘了的,或者那些它至今为之缄默的,很可能是构成一个传统的最优秀的成分。……如何进入传统,是对每个人的考验。总之,任何方式的进入和接近传统,都使我们变得成熟,正派和大度。只有这样,我们的语言才能代表周围每个人的环境、纠葛、表情和

饮食起居。”(《柏桦忆张枣:着迷于现代汉诗试验的诗人》)

——————————————————————————————————————————

这首诗具有极浓郁的古典诗词意境,但表达又是现代的,很难用传统的方式找到意义,但即使你读得满头雾水,你对他的文字仍忍不住迷恋。读这首诗必须先了解一首诗经:

《小雅·何人斯》

彼何人斯?其心孔艰。胡逝我梁,不入我门?伊谁云从?维暴之云。

  二人从行,谁为此祸?胡逝我梁,不入唁我?始者不如今,云不我可

  彼何人斯?胡逝我陈?我闻其声,不见其身。不愧于人?不畏于天?

  彼何人斯?其为飘风。胡不自北?胡不自南?胡逝我梁?絺搅我心。

  尔之安行,亦不遑舍。尔之亟行,遑脂尔车。壹者之来,云何其盱。

  尔还而入,我心易也。还而不入,否难知也。壹者之来,俾我絺也。

  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及尔如贯,谅不我郑出此三物,以诅尔斯。

  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有靦面目,视人罔极。作此好歌,以极反侧。

我复制了豆瓣上的一段赏析:

现代诗歌总是晦涩难懂却令人着迷。以前读张枣觉得他像文学家里的化学家,把各种汉字词汇文法打乱再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令人耳目一新的想象。很喜欢这首何人斯,意境平和而残暴,温情却冰冷,时而小桥流水,时而大漠孤烟。今天搜索了一下,竟意外发现《诗经》中也有以此为题的一首诗,讲述了嫠妇怨夫的故事,重章

迭句中似有恍惚梦幻之感,曾经的温存与今日的冷酷交织在一起,如怨如诉。再与张枣的对照一下,从情景到架构都十分相似,结尾却各异。诗经结尾是女人由爱生恨辗转反侧,现代诗却呼应题目“何人斯”,似乎要解答首句“那究竟是什么人”。

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西欧在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已经走完了约1000年封建社会的历程。

在欧洲的封建社会里,国王、贵族和骑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构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但是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复杂的等级关系使得欧洲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和东方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滨,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大不一样。各国统治者仍不断进行战争,相互抢掠吞并,许多国家一直没有出现统一的稳固政权。封建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和政权对农民进行剥削。在欧洲,基督教会已成为封建统治工具,他们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维护封建制度。农民和农奴的劳动被封建主以劳役、实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税和教会“什一税”等形式侵吞。农民的反抗持续不断,但是起义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没有像中国那样发生过多次推翻了一个王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封建经济主要是以一家一户农民为基本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由于可以拥有一些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可以获得一定的劳动产品,因此,劳动积极性比奴隶高得多。中世纪时代铁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使社会财富大大丰富起来,并且促进了商业的发展。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中国在16、17世纪,在江南一带城市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封建生产关系中滋生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说明封建社会已经走到它的尽头。从那时候起,欧洲一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兴起已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势头。

中世纪的欧洲,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是历史上所谓的“黑暗时代”,而在中国,正是文化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东西方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宗教在世界广大地区占据了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许多国家成为“国教”。儒家学说则主宰了中国的思想领域。这种文化现象虽然对封建社会的巩固一度有推动作用,而当资本主义兴起后,它就成为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障碍。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欧洲出现的“文艺复兴”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近代科学的大飞跃。在东方,由于封建思想的长期桎梏,社会发展趋于缓慢,从此开始落后于西方。

----------------

1、定义:

中世纪( the middle age )一词最先是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家比昂多于 15 世纪提出来的.他把西欧 5 ~ 15 世纪的那一千年叫作中世纪,意为古典文化与文艺复兴这两个文化高峰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 17 世纪末德国史学家凯列尔在其所著世界史中,第一次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三个时期;到 18 世纪,中世纪一词被欧洲历史学家普遍采用;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子有古世、中世、近世之说,清末翻译西方世界史著作时采用过来。中世纪是适用于西欧的、特有的一个概念,应用于其它地区时我们常用世界中古史来取代。

2、起迄年代:

由于概念不同,对世界中古史的起迄年代的认识也不同。国内过去传统上定上限为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下限为 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是以革命夺权为标准划线,现多不用。现在教科书定为下限 15 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之前,但上限仍为五世纪.

英国剑桥中世纪史对上限介绍了十二种说法,它以 284 年罗马皇帝戴可立先即位为世界中世纪史开端,下限采用 1453 年拜占廷帝国灭亡为界.此说在西方较流行,象《欧洲中世纪简史》、《世界文明史》、《全球通史》等作者在划定时限时,下限都是 15 世纪,上限则 3 ~ 5 世纪不等。

3、分期:

中古时期各地差别太大,以西欧为标准:

5 ~ 10 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封建化时期);

11 ~ 14 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兴盛时期;

14 ~ 15 世纪,西欧封建制度的危机时期;

------------------

中世纪

"中世纪"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原因在于,历史上并不曾真正有过 一个叫作"中世纪"的朝代,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思想家或其它人 认为自己是"中世纪人",所谓的"中世纪"是后人创造的

"中世纪"一词最早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是公元15—16世纪意大 利人文主义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比昂多等人首先提出并使用的他们认为, 在罗马帝国衰亡直至自己所处的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间世纪",即"中 世纪"17世纪末,德国历史学家克利斯托弗 凯列尔在其所著《通史》中, 首次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三个时期从18世纪末,"中世 纪"的概念便被西方学术界长期沿用下来

"中世纪"没有绝对的时间界限西方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中世纪" 始于公元500年左右,终于1500年左右,前者的代表性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的 灭亡,后者的代表性事件则是新航路的开辟其中,又以1000年,1350年 为界,分为中世纪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中国大多数历史学家都习惯 于把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作为"中世纪"的开端,而下限则争议颇多, 有的主张以公元16世纪尼德兰革命为断限,有的主张以新航路的发现为断 限,但更多的是把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下限

典型的"中世纪"概念有着特定的地域界限和情感色彩当西方文艺复 兴时代的启蒙思想家创造"中世纪"一词的时候,他们意念中所指的并不是 整个世界,也不是整个欧洲,而仅仅限于指天主教所统治的地区,即中欧和 西欧从感情上说,他们对亚洲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等)和阿拉伯文 化及拜占庭文化是十分向往的,对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化更是崇拜得五体投 地;而对公元6至16世纪间"蛮族"的入侵而造成的古典文化的衰落极为不

满,对教会垄断文化事业也大不以为然,遂将这段历史斥之为"野蛮","未 开化","专制",称这段时期为"黑暗时代"这些启蒙思想家在痛骂"中 世纪"西方黑暗的同时,又慨然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己任,从而形成"文 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随着"中世纪"一词使用日广,它逐渐演变为封建社会的代名词,用于 指封建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这样,"中世纪"一词不 再专用于指西方,而成了可用来表述任何一个国家历史上处于封建社会这一 发展阶段上的历史的概念按照这种用法,由于各国进入和结束封建社会的 时间先后不一,其"中世纪"也就无法一致,如中国较早进入封建社会,其 中世纪可上溯至春秋战国乃至更早的时代,其下限则可延伸至清末乃至民国 时代,而印度,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及非洲,美洲广大地区进入封 建时代较晚,其"中世纪"分别开始于公元11—17世纪不等时间上的这种 差异给同一时代各国历史的比较造成了很大的不方便

更为重要的是,将具有特定涵义的"中世纪"这一概念拿来泛指世界各 国历史,在注意了经济上生产方式这一共同点的同时,却忽视了各国文化发 展的巨大差异"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总体上处于衰落的趋势,游牧民族的

入侵造成了西方古典文化的大破坏,使古典文化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整个西 方社会的文化水准也因此而大为下降,教会成了古典文化的主要保存者和使 用者,尽管能够保存下来的十分有限而"中世纪"其它地区的文化却是另

外一副景象:在近东地区,拜占庭帝国从一开始就以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 自居,积极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拜占庭帝国衰弱后,悄然兴起的 俄罗斯继承了其文化遗产在中东地区,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们按照伊斯兰

教教义的教导,向世界各先进国家广求知识,使阿拉伯文化迅速发展,达到 了相当高的水平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虽因内部分裂和外敌入 侵而使其古代灿烂的文化受到相当破坏,但仍有一定的发展,而同样是世界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古典文明非但未受到大的破坏,反而在不断吸收,

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将古典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

具有影响的文化之一这些带有根本性的差异是"中世纪"一词很难反映出

来的正因为如此,一些历史学家在研究西方以外的世界史尤其是文化教育

时,尽量避免使用"中世纪"一词,而用"中古史"等代替,迫不得已而用

之时,也多加以界定

考虑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历史发展的差异,也是为了照顾文化发展自身的

完整性,本书的"中世纪"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时间界定在欧洲,我们叙

述的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350年的历史;在中国,我们叙述的是隋唐宋元间

的历史(公元581—1363年);在日本,我们叙述的是自公元646年大化革

新至公元16世纪室町幕府统治结束时期的历史;在印度,我们叙述的是自笈

多王朝以至德里苏凡国家时期的历史(约公元220—1526年);在阿拉伯,

则基本上是公元6至14世纪的历史

柏拉图的一般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都是从他要在雅典民主势力上升时代竭力维护贵族统治的基本政治立场出发的。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就是一种借维护神权而维护贵族统治的哲学。他的永恒的“理式”就是神,所居的地位也正是高高在上的贵族地位。只有贵族阶级中文化修养最高的人(“爱智慧者”)才有福分接近这种高不可攀的“理式”,只有根据这种理式,在人身上才能保证理智的绝对控制,意志和情欲的绝对服从;也只有根据这种理式,在国家里才能保证哲学家和“保卫者们”的绝对统治,其他阶级的绝对服从。这样,才能达到理想人和理想国的目的,即柏拉图所谓“正义”。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柏拉图鄙视理式世界以下的感性世界,鄙视与肉体有关的本能.情感和欲望。鄙视哲学家和“保卫者们”以外的劳苦大众,鄙视哲学家的观照以外的实践活动以及和实践活动有关的技艺。

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柏拉图对早期希腊思想家所留下来的美学上两大主要问题提出了极明确的答案。

就文艺对现实世界的关系来说,他歪曲了希腊流行的摹仿说,虽然肯定了文艺摹仿现实世界,却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否定了文艺的真实性,这也就是否定了文艺的认识作用。这是反现实主义的文艺思想。

就文艺的社会功用来说,柏拉图明确地肯定了文艺要为社会服务,要用政治标准来评价。他要文艺服务的当然是反动政治。在这问题上他也有两个极不正确的看法。第一是他因为要强调政治标准,就抹煞了艺术标准。其次他因为要使理智处于绝对统治的地位,就不惜压抑情感,因而他理怨中的文艺不是起全面发展的作用,而是起畸形发展的作用,即摧残情感去片面地发扬理智。

就文艺创作的原动力来说,柏拉图的灵感说抹煞了文艺的社会源泉。只见出艺术的社会功用而没有见出艺术的社会源泉就还不算真正认识到文艺与社会生活的血肉关系。此外,他的迷狂说宣扬了反理性主义。这种反理性的文艺思想在长期为基督教所利用以后,又为颓废主义种下了种子。

柏拉图的两个基本的文艺观点,文艺不表现真理和文艺起败坏道德的作用,都遭到他的弟子亚理斯多德的批判,亚理斯多德在《诗学》里说明了诗的真实比历史的真实更带有普遍性,符合可然律与必然律,而且诗起于人类的爱好摹仿(即学习)和爱好节奏与和谐的本能,对某些情绪可起净化作用。从此西方美学思想便沿着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的两条对立的路线发展,柏拉图路线是唯心主义的路线,亚理斯多德路线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路线。如果从文艺创作方法的角度来看,在古代思想家中柏拉图和朗吉弩斯所代表的主要是浪漫主义的倾向,亚理斯多德和贺拉斯所代表的主要是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倾向。就古代文艺思想对后来的影响来说,也是浪漫主义者侧重柏拉图和朗吉弩斯,古典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侧重亚理斯多德和贺拉斯。

  没有派别,派别是词学流派,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根纳季·尼古拉耶维奇·罗杰斯特文斯基

根纳季·尼古拉耶维奇·罗杰斯特文斯基(Генна_дийНикола_евичРожде_ственский,1931年5月4日—),前苏联(俄罗斯)指挥家;出生在莫斯科,自小受到优良音乐熏陶的他8学钢琴,10随父亲学习指挥;1954年在莫斯科大剧院指挥《灰姑娘》而一举跻身为世界最优秀的指挥家之一;其指挥技巧卓越,具有敏锐的色彩感与柔润的音乐性,以富有生气的手段使乐队音响达到均衡与协调,对作品时代风格的掌握恰如其分;指挥曲目广泛,以指挥柴科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西贝柳斯的音乐作品而著称于世。

中文名:根纳季·尼古拉耶维奇·罗杰斯特文斯基

外文名:ГеннадийНиколаевичРождественский

别名:Gennady·Rozhdestvensky

国籍:俄罗斯(原苏联)

出生地:俄罗斯莫斯科

出生日期:1931年5月4日

职业:著名指挥家

毕业院校:莫斯科音乐学院

代表作品:擅长指挥俄罗斯音乐家(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作品

人物生平

根纳季·尼古拉耶维奇·罗杰斯特文斯基1931年出生,他的家庭是莫斯科的一个音乐家的家庭,父亲阿诺索夫是前苏联著名的指挥家和指挥教育家,母亲娜达丽妞·罗杰斯特文斯基是一位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罗杰斯特文斯基从小受到了非常出色的艺术熏陶,并同时接受了极其严格的音乐培养和训练,在他只有八岁时,父母便把他送到了莫斯科的格涅辛音乐学校里学习钢琴,十岁时又进入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中随他的父亲学习指挥,同时还继续跟随伊格姆诺夫学习钢琴。

1955年,罗杰斯特文斯基从莫斯科音乐学院学成毕业,当年便以指挥普罗科菲耶夫的舞剧《灰姑娘》大获成功而获得了极大的声誉,第二年,声名显赫的前苏联大剧院便聘请他担任了该院的舞剧指挥。1961年到1973年,罗杰斯特文斯基担任了长达12年之久的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的音乐指导和常任指挥,在这期间,他曾多次率团在欧、美、亚等各国进行广泛的旅行演出。

1974年,罗杰斯特文斯基首次在国外担任了职务,这一年,他受聘担任了瑞典斯德哥尔摩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1978年,他又兼任了在世界上负有盛名的英国BBC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于此同时,美国的克利夫兰交响乐团和英国的伦敦爱乐乐团,也纷纷将他聘为首席客座指挥。随着他在国际上参与的活动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乐团认识到了他的杰出才能,一时间,他一下成为国际上最为繁忙的指挥家之一,到了1982年,著名的维也纳爱乐乐团也将他聘为常任客席指挥,此外,他还在莫斯科组建了水平很高的前苏联文化部交响乐团。

罗杰斯特文斯基是俄国近代作曲家作品的积极推广者和出色演释者,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哈恰图良、谢德林以及一些当代著名作曲家的作品,对他来说都是最为擅长的,他曾指挥前苏联文化部交响乐团录制了肖斯塔科维奇的全部交响曲和普罗科菲耶夫的全部交响曲,并且首演过谢德林和哈恰图良等人的多部重要作品。1970年,他因出色地指挥哈恰图良的舞剧《斯巴达克》而荣获了列宁奖金。

1976年,他因艺术成就突出而被莫斯科音乐学院聘为教授;197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为了表彰和感激他对瑞典音乐文化所做出的贡献,曾将他聘为该院的名誉院土;此外,他还曾在1969年荣获过法国颁发的沙尔利·克罗科学院奖。

罗杰斯特文斯基的夫人波斯特尼科娃是一位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她录制的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全集极富盛名(罗杰斯特文斯基指挥维也纳交响乐团)。

人物评价

罗杰斯特文斯基是一位天赋极高的指挥家,他早在青年学生时代,就曾以客席指挥的身分指挥过前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并且在布达佩斯和贝尔格莱德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担任指挥,此外,他还曾与莫斯科青少年管弦乐团一起在华沙和布加勒斯特举行过成功的演出。

在一些著名的指挥家中间,罗杰斯特文斯基是属于性格豪放和思路敏捷的指挥家,很多与他熟悉的人都有着一种共同的认识,觉得他是一位对新生事物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和接受能力的艺术家;他的思维逻辑异常的清晰,说话和做事都显得十分的干练和游洒,是一位一接触就能够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吸引力的、很有思想见解的指挥大师。

罗杰斯特文斯基是一位善于开动脑筋和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指挥大师,他对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总是想方设法地利用新的形式或创造新的条件来实现和丰富自己的艺术想象。

指挥艺术

罗杰斯特文斯基是一位掌握了多种风格的比较全面的指挥家;就体裁而言,他指挥的交响乐与芭蕾、歌剧一样出色,堪称三位一体;就曲目的范围来说,从维也纳古典乐派、浪漫乐派到印象派乃至现代主义的作品,他都能作出既富于时代特征、又具有他个人鲜明特色的精彩演绎。

从指挥家的角度来看,罗杰斯特文斯基是一位拥有着卓越技巧的大师;他在指挥乐队时,能够以一种非常镇静和有条理的精神状态来影响乐队,并且十分善于利用自己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轻松的幽默感来调动和引导乐队队员,启发他们发挥出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和对音乐的想象力。

罗杰斯特文斯基曾被人们认为是一位能够掌握多种风格的作品的指挥家,对于欧洲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作品,他的演释都是很有特色的;他在指挥作品时,有着非常深刻和微妙的细节处理,而且十分善于把握作品中理智与激情之间的平衡,使音乐变得十分灵活和生动。在众多的音乐作品中,他理所当然对于俄罗斯作品最为擅长,对于这类作品,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对他来说都是拿手的曲目,他指挥的柴科夫斯基的作品,深刻而不厚重,其中情感的表现尤为生动和恰到好处。

罗杰斯特文斯基的指挥泼辣豪放,才气横溢,具有敏锐的色彩感和柔润的音乐性,善于借助于朝气蓬勃的手法使乐队的音响达到协调与均衡。他的思维敏捷,条理清晰,对新生事物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和接受能力,这是他之所以成为一名优秀指挥家的重要因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578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