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的梁祝文化调查

宜兴的梁祝文化调查,第1张

伴随着小说、**、戏曲和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年间传说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并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当驻马店市被批准为《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特种邮票的首发地之一时,对此故事熟悉的许多河南人瞪大了陌生的眼睛:原来梁祝故事起源于驻马店市汝南县……客居他乡的梁祝还会后来吗?

□于茂世

邮票送归梁祝魂

"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相会"、"化蝶双飞"……

谈及梁祝传说,有几个中国百姓不熟悉呢?可追问梁祝传说的故乡,又有几个中国学者能说得清楚,道得明白呢?

梁祝传说中的这5个经典情节,历中国人近两千年的你传我承、精打细编后,而今将要成为"国家名片"——2003年10月18日,国家邮政局将发行中国民间传说系列邮票之三:《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1套5枚特种邮票。

为了争得"梁祝邮票"的首发地,一些与"梁祝"沾亲带故的地方粉墨登场——河南驻马店,浙江宁波、杭州、绍兴,江苏宜兴,山东济宁等地竞相申请"梁祝邮票"首发权。

从表象上看,各地抢的是"梁祝邮票"首发权,实质上都暗藏杀机,想借"梁祝邮票"首发"干掉"对手——全国一再强调自己是梁祝传说起源地的,有10处之多,谁抢到了"梁祝邮票"的首发权,谁就在梁祝传说发源地之争中占了上风。

在"梁祝邮票"首发权之争中,浙江宁波和江苏宜兴风头最劲。有人猜测,国家邮政局有可能"分权",即把"梁祝邮票"首发仪式放在江苏宜兴和浙江宁波两地。

但半路杀出个程咬金。2003年7月7日,国家邮政局通知河南省邮政局:"同意于2003年10月18日在你省驻马店市举办《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特种邮票首发式……"与此同时,经国家邮政局批复,浙江省宁波市也获得了首发权。

河南省邮资票品管理局局长秦国生于9月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目前为止,驻马店市、宁波市获得了《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特种邮票首发权。"但业内人士说,江苏宜兴恐怕不会就此罢休,其他地方可能也在做最后的努力。

对于浙江获得"梁祝邮票"首发权,大家不会感到惊讶——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曾风靡全国,**上的梁山伯是浙江会稽(宁波)人,祝英台是浙江上虞人,他们读书的地方在浙江杭州。

但驻马店为什么会成为此次首发权之争的"两霸主"之一呢?对此大惑不解的,可能有大量的河南人,甚至有不少的驻马店人。

■寻迹人与事

"8年前,你要是问我这个问题,我也是两眼一抹黑。那时候,我根本不相信梁祝传说会与驻马店有啥关系,只知道梁祝是人家浙江的,因为**上说得很清楚。1995年年初,在领导指派我调查有关本地的梁祝传说时,我心里还有抵触情绪,但我是国家干部,得服从安排,别无选择,只好调查了。"如今已是驻马店市文联副主席的刘康健对记者这样诉说他与梁祝传说的第一次遭遇。

刘康健从驻马店市区出发,搭乘公共汽车到据传系梁祝传说中心区域的汝南县马乡镇调查。此后,一辆借来的自行车陪着他度过了不少寂寞时光--车轮在汝南滚来滚去,渴了,他就向老乡讨些水;饿了,在街上凑合一顿,有时则向老乡讨些饭吃……

在马乡镇马北村,刘康健遇到了李新平。李新平得知刘康健是来调查梁祝传说的,二话没说,就把自己的老母鸡给杀了——杀得痛快淋漓!

"俺这儿梁祝故事可多了,梁祝就埋在村子的后面,这儿世世代代相传的歌谣就是:'梁山伯祝英台,埋在马乡路两沿。西边埋的梁山伯,东边埋的祝英台。'" 李新平当时对刘康健说。

刘康健在当地收集了不少梁祝传说后,又前往浙江等地了解人家的情况,顺便在浙江省图书馆查了三天资料,吃了三天方便面,收获是在1932年出版的第93期《民俗》杂志上寻到了一位大师有关梁祝传说的观点--祖籍河南唐河的著名学者、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的冯沅君教授早在该期《民俗》杂志上就"'梁祝'河南说"进行了论证,并得到著名学者钱南扬、容肇祖、顾颉刚等人的首肯。

有了信心的刘康健返回河南后,又数次深入汝南的乡乡村村实地调查梁祝传说。于是,流传于河南民间的梁祝传说开始浮出水面,梁祝"草桥结拜"的曹(草)桥、"三载同窗"的红罗山书院、"十八相送"的古道、"化蝶双飞"的梁祝双墓以及大量有关梁祝的传说与风俗,从久远的过去、厚重的民间逐渐走了出来。

邮票首发式是否在某地举办,其前提是该地是否为邮票主体即邮票图案中人与事的发生地。在汝南,"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相会"、"化蝶双飞"这些"人与事",除了"楼台相会"外,其他都能找到踪迹。但在全国其他自称为梁祝故里的地方,能附会上"梁祝邮票"中的一个"人与事"的,就算不错了。

■离乱断乡根

"前些年,从宁波梁祝文化公园来了5个人,在俺这儿转了3天,偷走了俺这梁祝墓上的6块古砖。"60多岁的李新平提起这桩子事儿,至今还很恼火,"我问他们'你弄俺的东西干啥',他们说'这砖留在你们这儿也没啥用'。啧啧,你说,这事气人不气人?"

李新平说的事儿,在刘康健那儿得到了证实。那是1997年,宁波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周静书等5人来汝南考察,"最后,他们非要见我,并对我说:'你们这儿是梁祝传说的源头,有这么好的一朵花,做不好,实在可惜呀!'"

和周静书一样,不少梁祝文化研究者认为汝南是梁祝传说的源头。浙江上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高智林也曾对刘康健说:"没有任何一个确凿的证据证明梁祝是上虞人,梁祝很可能是中原人。"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也大都认为"梁祝传说从中原传来的可能性很大,因为我们这儿的人,包括祝陵村的人,大都来自中原" 。

周静书等从汝南"偷"走的6块古砖,如今被陈列在宁波梁祝文化公园的展览馆里,不过人家的文字说明很清楚,这些古砖来自"汝南县马乡镇梁祝墓"。古砖上有羽毛纹,是晋代的。宁波把这些古砖"供奉"在展览馆里,而在马乡镇马北村,这些从梁山伯墓扒出来的晋砖,却"陈列"在猪圈里;在宁波投资1.3亿元建成梁祝文化公园时,汝南却只投入了两三万元在梁、祝墓前立了两个新碑,在梁山伯故里、祝英台故里等处竖了几个新的牌子,如此而已。

梁祝传说起源于晋代,这是梁祝文化研究专家们的共识。而在晋代,汝南郡的世族大姓因八王之乱等原因,迁往江南,"传说跟着迁徙的人一起到了江南"。如今在江浙一带的古牒家谱上,很多姓氏都说自己来自中原或汝南郡,包括梁、祝等姓。

昨天,梁祝随着迁徙的河南人到达江南;今天,江南极为重视梁祝的品牌价值。如今,杭州将万松书院修复一新,并借助梁祝传说,将万松书院附会为梁祝读书的地方。就在杭州倾数千万元巨资全面修复万松书院时,宁波、绍兴两市也打起了"梁祝"牌。宁波市建造梁祝文化公园,举办了中国梁祝婚俗节;而居于杭州、宁波之间的绍兴市则表示,因为"祝英台故里"在绍兴的上虞,因此真正的梁祝文化在绍兴,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就梁祝文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交换意见。

就在浙江各地争执如火如荼之际,江苏宜兴闷声不响作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京办事处正式申报梁祝文化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把碧藓庵附会为"英台读书处",建起了"祝陵",并把农历三月初一(传说是英台的生日)定为"双蝶节"。

我省汝南在1996年前后投了两万多元,整了一下梁、祝墓,竖了几个梁山伯故里、祝英台故里、红罗山书院的牌子后,就在全国热闹的梁祝之争中沉寂下来,不再有什么新的作为了。

在采访中,很多受访的汝南百姓问记者:"梁祝不是又让人家抢走了吗?听说人家有钱,官也大,把咱的东西抢走了!是不是这样呀?"

记者真的无法回答百姓们的这些问题。

梁祝墓前觅双蝶

一个人头骨,曾被马乡镇马北村的孩子们当做足球,踢来踢去。

该头骨是1964年在梁山伯的墓地中扒出来的。和头骨一起被扒出来的,还有一只玉碗、一双玉筷,它们和头骨一样,现不知所终。

马北村的一个老村民承认有这回事儿,"那是1959年从宿鸭湖来的新移民干的"。

1964年,在距梁、祝墓西200米远的地方,正在修建汝南至正阳的新公路。有人听说施工方需要碎砖石,用于铺设路基,就把梁山伯墓给扒了。在梁山伯墓内有不少晋代古砖,扒墓者把这些古砖打碎,两元钱一方卖给了公路施工方,据说卖了10多方,得了20多块钱。上文所说的那个头骨、那只玉碗和那双玉筷,就是那时在梁山伯墓里扒出来的。

扒了梁山伯的墓,这些人又开始打祝英台墓的主意。这些人在祝英台墓的东北方向扒出个墓道后,有人害怕了,"怕里面有暗器,于是又封上了" 。

虽然没有暴尸英台,但他们在祝英台墓中却扒出了不少东西,有陶马、陶罐等。"陶马有二三十厘米高,我小的时候经常骑着它玩,后来不知道被弄到哪儿去了。"村民李小中对记者说。

"梁山伯祝英台,埋在马乡路两沿"。把梁祝墓分开的,是一条南北向的官道,当地人称其为京(洛阳)汉(武汉)古道。1964年后,新修的汝南至正阳的公路开通,这个昔日繁华的官道慢慢被冷落下来。1978年时,这条路还能通车,但如今,因路上的很多桥梁年久失修,路面也没有修理,官道变成了乡间小路。(图2)

梁、祝墓距汝南今日的县城30公里,马乡镇马北村村民李新平对记者说:"过去这儿是乱坟岗,外地要饭的死了,没人收尸,才埋在这儿。"

梁祝为什么会埋在这乱坟岗呢?

■葬身与化蝶

祝英台与马文才成亲,马乡镇马北村是必经之地。"祝英台的家在马北村的南面,官道的东侧,马文才的家在马北村的北面,官道的西侧,而按照当地的规矩,娶亲是必须走大道的,京汉古官道对马文才来说,想绕也绕不开。"李新平对记者说。梁山伯临终前嘱咐家人把自己葬在马乡镇北的官道旁,就是想在英台出嫁时,再看她一眼。

梁山伯葬在官道之西。祝英台死后,其家人把她葬在官道之东,和梁山伯墓一路之隔。这与"合葬化蝶"的流行说法显然不相吻合。村民解释说,在古代,人们认为,没经明媒正娶的,就不是正式的婚姻,不能合葬。

也有村民说,实际上,梁祝合葬了,但碍于礼教,祝的家人在路东边修了一个空坟,遮人耳目罢了--"梁祝同穴难改变,假墓留给世人看"。

但无论怎么说,汝南的梁、祝墓是分开而建的,各有坟头,这和全国其他地方的梁祝传说很不一样,而全国普遍流传的梁祝故事中的"扑坟化蝶"之说,在汝南也未被"采用"。难道地处中原、交通便利的汝南人,会不知道这一普遍的说法?这是很难令人相信的。"其中的原因就在于这里的梁祝传说不是外地传入的,而是土生土长的。汝南传说的特异之处,正显示了它的原创特色。"刘康健说。

当年,祝英台不从马家,死在迎亲路上,这令马家丢了面子。据当地人说,至今马庄和朱庄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两村互不通婚。为什么是朱庄而不是祝庄?当地的说法是,祝英台本不姓祝,而是姓朱,是朱庄人,"朱祝音似,外面的人以讹传讹,弄错了(为照顾大家的阅读习惯,在行文中,记者从众,除特别说明外,一律采用祝英台)"。

梁山伯的家在孝和乡的梁岗。"汝南县城通往孝和乡的公路,正好穿过两个梁姓村庄,路南的村庄叫南梁,路北的村庄却叫梁岗而不是北梁,这是为什么呢?"马北村村民沈海林自问自答道,"和一个女子同住了3年,竟然不知道人家是男是女,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梁山伯是傻子,都笑话他。一提到梁山伯,当地人都说那个傻子是北梁的。北梁村的人感到丢人,就改北梁为梁岗了。"在梁岗村,60多岁的老人梁明堂对记者说:"梁傻子就是梁岗的,叫梁山伯,这是我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解放前,我们村是不允许演梁祝戏的,谁要演,非把他们打走不可,这也是我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规矩。但解放后,就演了,国家的戏,我们不敢不让演。"

梁祝又是如何化蝶的呢?这里的说法也与众不同。

祝英台死在梁山伯墓前,送亲的娘家人回到祝家,把这事告诉了祝英台的老爹。祝英台的老爹赶来后,一只白蝴蝶一直拍打他的面颊,他于是就对白蝴蝶说:"孩子呀,爹对不起你,爹不该逼你成亲,你死得好苦呀。爹给你许个愿,给你盖个家。"后来,在祝英台墓地的东南方,建起了一个供奉白衣菩萨的白衣阁,在当地,人们把白衣菩萨看做祝英台的化身。上世纪50年代,白衣阁尚有大殿6间,东西厢房各3间,还有一个门楼。"我小时候,就是在白衣阁上的学,后来它被拆除了。"李新平说。

待续

宜兴宜城街道人民中路。根据查询百度地图可知,宜兴杰闻助听器验配中心位于,宜兴宜城街道人民中路,成立于2015年,该店有售隔音耳塞。宜兴杰闻助听器验配中心主营,助听器验配、助听器等听力设备等。宜兴杰闻听力是杭州惠耳听力直营店,公司历史悠久,同时也是浙江中医药大学听力与言语科学学院的实习基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218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