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梁祝的爱情诗句

赞美梁祝的爱情诗句,第1张

1 关于梁祝爱情的诗句

关于梁祝爱情的诗句 1求一些描写梁祝爱情的古诗

一、《写情》

唐代: 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白话释义:

躺在精美的竹席上,耿耿不寐,思绪万千。风云突变,千里佳期一下子破灭了。

从今以后再也无心欣赏那良辰美景了,管他月上东楼,月下西楼。

二、《浣溪沙·闺情》

宋代: 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白话释义:

贴花如绣的脸庞莞尔一笑,就像盛开的荷花。头上斜插的鸭形发饰就像真的要飞一样,衬托的脸颊更加美丽、更加生动。眼波流转,一下就让人猜到应是在思念着谁。

一脸的温情饱含着深韵,只能用这半张素笺把幽怨和思恋寄给心上人。月上阑干,花的影子不断移动,正是情人约会重聚的好时光。

扩展资料

《浣溪沙·闺情》赏析:

此词写一位风韵秀彻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上阕主要描写女主人公的美丽的妆饰和容貌,下阕则深入剖析女主人公的行为及心理活动。词中采用了比拟、衬托、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方法,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明朗欢快。

李清照的词作大概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和后期,即北宋之末与南宋之初两个阶段。前者以闺怨相思为主,后者则多表现出消极绝望的情绪来。

但这首词与这两种风格都显然不同,应该属于词人最早一批描写纯真爱情的词作。当时的词人尚处在少女年纪,对美好的爱情充满向往,落到笔端,也丰富地体现了女性细腻的心思。

2关于梁祝的古典诗词

一、《梁祝》: 月白风清花袭人,纱窗青灯透双影。 夜阑万类尽无语,犹闻西楼读书声。 风雨共济长相伴,互助互勉同路人。 青梅竹马俩无猜,心心相印是知音。 朝夕相伴几度春,莫知英台女儿身。 待到芙蕖出水日,方悟最苦相思情。 俊逸儒生风流种,窈窕碧玉亦多情。 花前月下常相会,撮土为香山海盟。 玉人有意天无意,金玉良姻几个成? 媒妁之言父母命,棒打鸳鸯俩西东。 笑问世间情何物,生死相许无所恨。 今生无缘同白首,待到来世叙旧情。 生不相守死相从,黄泉路上结伴行。 双双化蝶翩翩舞,恩恩爱爱不绝情。

二、《祝英台碧鲜庵》:“女慕天下土,游学齐鲁间。结友去东吴,全身同木兰。伯也不可从,洁已殉古欢。信义苟不亏,生死如等闭,蛱蝶成化衣,双飞绕青山。舍宅为道院,祝陵至今传。当年梳妆台,即汉风雨坛。嵯峨石壁下,遗庵名碧鲜。春秋荐萍藻,灵响来跚跚。晴天披石发,恍惚见云鬟”。

三、《荆溪竹枝词》:“读书人去剩荒台,岁岁春风长野苔。山上桃花红似火,一双蝴蝶又飞来”。

四、《蛱蝶》:草色花光小院明,短墙飞过势便轻。红枝袅袅如无力,粉蝶高高别有情。俗说义妻衣化状,书称傲吏梦彰名。四时羡尔寻芳去,长傍佳人襟袖行。

:梁祝指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在不同的地区,关于这个民间故事有不同的说法。

封丘版本

青陵台在封丘县东北25里之青堆。战国时期,宋康王驾车出游,见到一位采桑女天生丽质,欲纳为妾,使人探知该女为门下舍人韩凭之妻息氏。为见息氏,宋康王令筑青陵台以观之,息氏恐,乃作歌以拒之,投台身亡,韩凭也自尽。宋康王把二人分葬,后两墓各长出一棵梓树(又名相思树),根结于下,枝交于上,有鸳鸯雌雄各一只恒栖树上悲鸣,后化为蝴蝶飞去,据考梁祝化蝶的情节源于此。

汝南版本

汝南流传的梁祝故事有头有尾,相当完整,情节和全国流传的普遍说法大致相仿,但是梁祝传说年代最早的版本,是西晋时期的。这里的传说不同于普遍说法的地方,即汝南版本中最为独特、最值得深究的部分。梁祝故事的主要情节在汝南都有相应的发生地,如梁山伯、祝英台的出生地,曹桥结拜的曹桥,梁祝同窗读书的红罗书院,祝英台被逼嫁的马庄,梁山伯、祝英台的坟墓。梁祝同窗共读却未合葬,梁祝墓分开而建,各有坟头。现汝南有梁祝读书的“台子寺”,也叫“红罗山”,传说这里曾有“红罗书院”。红罗山上传说中梁祝担水的井还在,井旁还有一块碑,上写“梁祝井”。

参考网站:-梁山伯与祝英台

3写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的诗词有哪些

1、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

2、月白风清花袭人,纱窗青灯透双影。

夜阑万类尽无语,犹闻西楼读书声。

风雨共济长相伴,互助互勉同路人。

青梅竹马俩无猜,心心相印是知音。

朝夕相伴几度春,莫知英台女儿身。

待到芙蕖出水日,方悟最苦相思情。

俊逸儒生风流种,窈窕碧玉亦多情。

花前月下常相会,撮土为香山海盟。

玉人有意天无意,金玉良姻几个成?

媒妁之言父母命,棒打鸳鸯俩西东。

笑问世间情何物,生死相许无所恨。

今生无缘同白首,待到来世叙旧情。

生不相守死相从,黄泉路上结伴行。

双双化蝶翩翩舞,恩恩爱爱不绝情。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其他三个是《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其中,《梁祝传说》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自东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

4求一些描写梁祝爱情的古诗

一、《写情》唐代: 李益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白话释义:躺在精美的竹席上,耿耿不寐,思绪万千。

风云突变,千里佳期一下子破灭了。从今以后再也无心欣赏那良辰美景了,管他月上东楼,月下西楼。

二、《浣溪沙·闺情》宋代: 李清照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白话释义:贴花如绣的脸庞莞尔一笑,就像盛开的荷花。头上斜插的鸭形发饰就像真的要飞一样,衬托的脸颊更加美丽、更加生动。

眼波流转,一下就让人猜到应是在思念着谁。一脸的温情饱含着深韵,只能用这半张素笺把幽怨和思恋寄给心上人。

月上阑干,花的影子不断移动,正是情人约会重聚的好时光。扩展资料《浣溪沙·闺情》赏析:此词写一位风韵秀彻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

上阕主要描写女主人公的美丽的妆饰和容貌,下阕则深入剖析女主人公的行为及心理活动。词中采用了比拟、衬托、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方法,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明朗欢快。

李清照的词作大概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和后期,即北宋之末与南宋之初两个阶段。前者以闺怨相思为主,后者则多表现出消极绝望的情绪来。

但这首词与这两种风格都显然不同,应该属于词人最早一批描写纯真爱情的词作。当时的词人尚处在少女年纪,对美好的爱情充满向往,落到笔端,也丰富地体现了女性细腻的心思。

5关于梁祝的诗词

沿着那几根弦的轨迹,

命运是一张沉重的弯弓,

被一颗颤抖的心拉着。

这是哪条迂回的溪上流淌出来的声音?

从一个琴音开始,萦绕在琴弦上的双蝶,翩翩的飞。

梁祝!

一段哀婉动人的爱情,就是一曲荡气回肠的音乐,如水。

暗香浮动。穿过梁祝翩飞的花丛,所有的柔情纷纷化蝶:

我分明看见了一对古典的情侣,正出落成双飞的蝶,醉入花荫。

琴音迷离:一个音符的跳跃,就是一条溪流中一个弯弯的细节

------一泓忧戚的泉水,正从一孔泉眼涓涓流出,汇入江河。

幽怨的旋律,潺潺凄诉生死的盟约。双飞之蝶,泪流成河。

情到深处,命定的情缘,萦绕琴弦。

梁祝!

千古的绝唱,不可承受的痛。

一片片粼粼的波光,就是一串串如泣如诉的音符。

琴声呜咽,声声触及痛处。我的心情不自禁的跟着颤栗。

一把把忧伤的小提琴,倾诉的岂止是一线情缘?

掩不住内心的波澜:琴声幽幽的涉过泉水,

水中的月亮凄凉的度过无边的寒夜。

苦,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

痛,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挣扎?

世界静寂。悠扬着永恒的琴声。

相遇

幽幽道来

却是人间三月

草长莺飞

江南三月

钱塘自古风流

你便这么走来了

一童一扇

结拜

是茫茫人海里的偶遇

还是岁月匆匆 死生契阔的寻觅

又如何呢

遇到了

就是这样吧

同窗

也无言,清中有味

合一卷书简,点一盏青灯

吟一阕伤词,思一段情事

纸墨间,都是你的幽香

相送

有桃花满树,绿水悠悠

春山黛离愁,送君千里

终不若,双鹅似织鸳

楼台

梁兄可记得英台

梁兄记得英台

那檐间欢叫的画眉

却不曾道出心事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抗婚

说什么难违父命

说什么附攀权贵

说什么锦衣玉食、画栋雕梁

如何零落了韶华年纪

直到两鬓如霜

思量

画屏深锁,小径兰窗

是这一派春光,独念梁郎

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化蝶

便随了你去

便穿了这红色嫁衣随了你去

生不同衾 死同穴

化作一对翩翩的蝶

魂兮相依,魂兮相守

练衣洞府,香雨人间

6写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的诗词来一首

梁 祝

题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更有古曲《梁祝》歌咏此事。此曲分共读、相思、抗婚、化蝶四部分。余为梁祝之情所动,遂作古体诗。其诗如左:

月白风清花袭人,纱窗青灯透双影。

夜阑万类尽无语,犹闻西楼读书声。

风雨共济长相伴,互助互勉同路人。

青梅竹马俩无猜,心心相印是知音。

朝夕相伴几度春,莫知英台女儿身。

待到芙蕖出水日,方悟最苦相思情。

俊逸儒生风流种,窈窕碧玉亦多情。

花前月下常相会,撮土为香山海盟。

玉人有意天无意,金玉良姻几个成?

媒妁之言父母命,棒打鸳鸯俩西东。

笑问世间情何物,生死相许无所恨。

今生无缘同白首,待到来世叙旧情。

生不相守死相从,黄泉路上结伴行。

双双化蝶翩翩舞,恩恩爱爱不绝情。

7写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的诗词来一首

梁 祝 题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更有古曲《梁祝》歌咏此事。

此曲分共读、相思、抗婚、化蝶四部分。余为梁祝之情所动,遂作古体诗。

其诗如左: 月白风清花袭人,纱窗青灯透双影。 夜阑万类尽无语,犹闻西楼读书声。

风雨共济长相伴,互助互勉同路人。 青梅竹马俩无猜,心心相印是知音。

朝夕相伴几度春,莫知英台女儿身。 待到芙蕖出水日,方悟最苦相思情。

俊逸儒生风流种,窈窕碧玉亦多情。 花前月下常相会,撮土为香山海盟。

玉人有意天无意,金玉良姻几个成? 媒妁之言父母命,棒打鸳鸯俩西东。 笑问世间情何物,生死相许无所恨。

今生无缘同白首,待到来世叙旧情。 生不相守死相从,黄泉路上结伴行。

双双化蝶翩翩舞,恩恩爱爱不绝情。

8有没有歌咏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的诗或词

梁 祝

题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更有古曲《梁祝》歌咏此事。此曲分共读、相思、抗婚、化蝶四部分。余为梁祝之情所动,遂作古体诗。其诗如左:

月白风清花袭人,纱窗青灯透双影。

夜阑万类尽无语,犹闻西楼读书声。

风雨共济长相伴,互助互勉同路人。

青梅竹马俩无猜,心心相印是知音。

朝夕相伴几度春,莫知英台女儿身。

待到芙蕖出水日,方悟最苦相思情。

俊逸儒生风流种,窈窕碧玉亦多情。

花前月下常相会,撮土为香山海盟。

玉人有意天无意,金玉良姻几个成?

媒妁之言父母命,棒打鸳鸯俩西东。

笑问世间情何物,生死相许无所恨。

今生无缘同白首,待到来世叙旧情。

生不相守死相从,黄泉路上结伴行。

双双化蝶翩翩舞,恩恩爱爱不绝情。

梁祝的爱情故事,都不晓得几时流传的呢

9关于梁祝的古典诗词

一、《梁祝》: 月白风清花袭人,纱窗青灯透双影。

夜阑万类尽无语,犹闻西楼读书声。 风雨共济长相伴,互助互勉同路人。

青梅竹马俩无猜,心心相印是知音。 朝夕相伴几度春,莫知英台女儿身。

待到芙蕖出水日,方悟最苦相思情。 俊逸儒生风流种,窈窕碧玉亦多情。

花前月下常相会,撮土为香山海盟。 玉人有意天无意,金玉良姻几个成? 媒妁之言父母命,棒打鸳鸯俩西东。

笑问世间情何物,生死相许无所恨。 今生无缘同白首,待到来世叙旧情。

生不相守死相从,黄泉路上结伴行。 双双化蝶翩翩舞,恩恩爱爱不绝情。

二、《祝英台碧鲜庵》:“女慕天下土,游学齐鲁间。结友去东吴,全身同木兰。

伯也不可从,洁已殉古欢。信义苟不亏,生死如等闭,蛱蝶成化衣,双飞绕青山。

舍宅为道院,祝陵至今传。当年梳妆台,即汉风雨坛。

嵯峨石壁下,遗庵名碧鲜。春秋荐萍藻,灵响来跚跚。

晴天披石发,恍惚见云鬟”。三、《荆溪竹枝词》:“读书人去剩荒台,岁岁春风长野苔。

山上桃花红似火,一双蝴蝶又飞来”。四、《蛱蝶》:草色花光小院明,短墙飞过势便轻。

红枝袅袅如无力,粉蝶高高别有情。俗说义妻衣化状,书称傲吏梦彰名。

四时羡尔寻芳去,长傍佳人襟袖行。:梁祝指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在不同的地区,关于这个民间故事有不同的说法。封丘版本青陵台在封丘县东北25里之青堆。

战国时期,宋康王驾车出游,见到一位采桑女天生丽质,欲纳为妾,使人探知该女为门下舍人韩凭之妻息氏。为见息氏,宋康王令筑青陵台以观之,息氏恐,乃作歌以拒之,投台身亡,韩凭也自尽。

宋康王把二人分葬,后两墓各长出一棵梓树(又名相思树),根结于下,枝交于上,有鸳鸯雌雄各一只恒栖树上悲鸣,后化为蝴蝶飞去,据考梁祝化蝶的情节源于此。汝南版本汝南流传的梁祝故事有头有尾,相当完整,情节和全国流传的普遍说法大致相仿,但是梁祝传说年代最早的版本,是西晋时期的。

这里的传说不同于普遍说法的地方,即汝南版本中最为独特、最值得深究的部分。梁祝故事的主要情节在汝南都有相应的发生地,如梁山伯、祝英台的出生地,曹桥结拜的曹桥,梁祝同窗读书的红罗书院,祝英台被逼嫁的马庄,梁山伯、祝英台的坟墓。

梁祝同窗共读却未合葬,梁祝墓分开而建,各有坟头。现汝南有梁祝读书的“台子寺”,也叫“红罗山”,传说这里曾有“红罗书院”。

红罗山上传说中梁祝担水的井还在,井旁还有一块碑,上写“梁祝井”。参考网站:-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刚开始不知道英台是女的,慢慢的他发觉喜欢她,那时他以为自己喜欢男人了,英台一直喜欢他,马文才又喜欢英台,毕业回家时,英台借很多东西比喻自己与梁山伯,无奈他没能懂,后来他去找她,看到了她是女生,然后私定终身,可惜马文才家权势大,强娶英台,把山伯打伤,然后不治身亡,英台结婚那天,走到他坟前,突然刮起大风,然后坟墓打开,英台就跳进去了,最后化成蝴蝶。我最喜欢的就是《梁祝》还有歌曲《化蝶》所有版本我都看过,歌曲不同乐器演奏的也听过,我羡慕他们对爱情的忠贞。讨厌马文才,如果不是他,他们会有个美好结局

《梁山伯与祝英台》(即梁祝)故事梗概:

上虞士族**祝英台,排行第九,是父母唯一的女儿。生得聪明娇美、活泼灵秀、纯真执着。从小喜读诗书,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她不甘世俗,不让须眉,千方百计说服父母,女扮月老祠邂逅的会稽穷书生梁山伯。

梁山伯出身平民,家道中落,幼时父亲因治水身亡,由母亲抚养成人。他性格耿直,憨厚笃诚,一心继承父志,经世济人。在去杭州尼山书院的路上遇到女扮男装的祝英台,两人意气相投,结为异姓金兰。在书院三载,又与英台"日同桌,晚同床",相互照应,情深义厚。

尼山书院是享誉江南的士族子弟求学入仕的好地方。杭州太守之子马文才,太原王氏子弟王蓝田等也来到了这里。

马文才风流倜傥,学识一流,加上一身出色的骑射功夫,在书院中雄冠群英。他仗着时任太守的父亲和自己的各种优越条件,在学友中聚集一班纨绔子弟,屡与梁山伯、祝英台作对。当山伯品状排名超过他时,竟对山伯痛下杀手。

当窥探到英台为女且已爱上梁山伯时,他耍尽阴谋,誓欲夺到英台为妻。 祝英台是越文化孕育出来的一朵奇葩。她性格倔强,为人正直,在书院这个特殊的男人世界卓然特立。

她不喜欢马文才的杰傲,瞧不起王蓝田的猥琐,看不惯王大人的做作。她最爱梁山伯的憨厚。三载同窗,耳鬓厮磨,几番误会消除,几度生死相随。英台爱上了山伯。

但由于山伯不解风情,英台未能明说,文才从中作梗,使得两人从结缘到结拜、结怨、结恨,再到相知、相爱、相送、相许、相误、相会、相怨、相逼、相抗,直至最后相殉、化蝶,全剧演绎了一段曲折离奇、温馨浪漫、凄艳绝美的传奇爱情故事。

扩展资料

《梁山伯与祝英台》简介: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汉族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其他三个是《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其中,《梁祝传说》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自西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

-梁山伯与祝英台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目前有哪些地点,被认为与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有关?谢谢。

解析: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祝”故事广泛流传,目前共有宜兴、宁波、绍兴等10多处地方和梁祝文化有着各种各样的关联。继江苏宜兴和浙江宁波将梁祝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山东济宁市也以梁祝故里身份进入“申遗”行列。有关梁祝的遗迹,目前已发现20多处,其中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等。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10处坟墓9处假,也许全都是假的,然而各地都言之凿凿,声称自己是正宗嫡派。 2003年10月,国家邮政局发行中国民间传说系列邮票之三:《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1套5枚特种邮票。为了争得“梁祝邮票”的首发地,一些与“梁祝”沾亲带故的地方粉墨登场———河南驻马店,浙江宁波、杭州、绍兴,江苏宜兴,山东济宁等地竞相申请“梁祝邮票”首发权。从表面上看,各地抢的是“梁祝邮票”的首发权,实质上都“暗藏杀机”,想借“梁祝邮票”首发“干掉”对手———全国一再强调自己是梁祝传说起源地的,有10处之多,谁抢到了“梁祝邮票”的首发权,谁就在梁祝传说发源地之争中占了上风。这么多城市都争着为同一套邮票举办隆重的首发式,这在世界邮票史上恐怕都属罕见。国家邮政局无奈,只好端平一碗水,2003年10月18日,浙江省的宁波、杭州、上虞,河南省的驻马店,江苏省的宜兴,山东省的济宁四省六市同时举行了《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特种邮票首发式。 关于旁证的问题,济宁市十多名梁祝研究人士说,1995年4月,济宁、微山的文物部门在微山县的马坡乡发现了梁祝墓,通过挖掘,出土了一块墓碑,上有一篇全文800多字的“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经过考证,这一墓碑为明代正德11年(公元1516年)重修当地“梁祝”墓、祠时所立,是目前全国对“梁祝”身世故事记录最详实的一块墓碑。碑文记载,祝英台是济宁九曲村人,梁山伯应在济宁马坡附近居住,同时两人还一起在济宁境内的峄山上读书求学。目前在峄山的西面有一块巨石,上刻有“梁祝读书洞”字样。虽然经有关专家考证,目前全国各地梁祝遗迹多达十多处,其中读书处6个,合葬墓10处,但济宁微山县马坡乡出土的梁祝墓碑对梁祝身世、故事和重修梁祝坟墓的情况做了详细的记载,应该具有很大的可信性和权威性。 河南有关专家学者多方论证,梁祝故事发生在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之所以广泛流传于江浙一带,是因西晋元帝渡江,汝南大户随之入江浙,把梁祝故事带进江浙一带。浙江方则是另一种说法。早在1987年,浙江组织苏浙沪三地的民间文学家、历史学家在宁波召开梁祝研讨会。50多位专家认为,梁山伯、祝英台确有其人其事,梁祝故事发源地在宁波。去年初举行的梁祝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70多位中外学者专家更认定,梁祝文化的起源地在宁波。其中一条重要依据是,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凡是祭祀历史人物,大都要建立祀庙,而目前国内惟一的梁祝庙就在宁波鄞州区高桥镇。 去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60多位专家在“华夏梁祝文化研讨会”上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宜兴市文化局现在已经成功地在国际互联网上注册了“梁祝故里”中文网络实名。目前,宁波文化网、上虞信息港、曲阜信息网等网站纷纷将所在地的梁祝文化资源悉数搬上国际互联网,梁祝故里之争呈现出网上资讯争夺的新特点。

  梁祝传说

  这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鄮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鄮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历史渊源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

  目前有关梁祝的主要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

  (1)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2)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的马坡村,有一立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墓碑,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直到1995年才被发掘出来。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惟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3)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

  (5)其实,“梁祝”的故事在宁波与汝南有着不同的版本。汝南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宁波传说:梁山伯是晋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两个传说分别在两地找到了考古证据。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7)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8)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

  (9)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10)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

  不同的版本

  虽然“梁祝”传说人们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梁祝”故里究竟在哪儿,全国究竟有多少种“梁祝”版本。据中国民俗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全国大约有10多个地方自称“梁祝”故里,在联合申报“世遗”的几处,关于“梁祝”,也是各说各的故事。

  (1)鄞州版本:金代县令与明朝侠女结“阴亲”

  在浙江宁波,相传梁山伯是金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官,由于得罪权贵,被人残害致死,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则是明代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为了纪念他们,当地将两人合葬,算结了阴婚。鄞州现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里流传着一句老话,“若要夫妇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

  (2)上虞版本:祝家村是祝英台故乡

  传说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此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居上虞各地。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就写上了“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据载,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后因战争被毁,住宅面积约有500平方米,还有花园遗址。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还有祠堂及石碑,记录着祝氏历史。

  (3) 杭州版本:梁祝在万松书院同窗共读

  越剧《梁祝》中,有一段“草桥结拜”唱词,说的是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在赴省城杭州读书途中相遇,互认知己,便在“草桥”结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东城望江门旁的草桥亭。而相传梁祝同窗共读之地,则是西湖上的万松书院,故而,百姓又将此地称为梁祝书院。它的前身为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为万松书院,崇祯年间书院被毁。清康熙后,改辟为敷文书院。

  (4)宜兴版本:化蝶传说根深蒂固

  宜兴最早记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权寺记》,始记于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称祝英台旧宅在宜兴善权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读书,后又到齐鲁、东吴等地游学访友,逐渐产生感情。梁祝传说在宜兴均有记载,“化蝶”情节亦在宜兴形成,为国内学术界认可。宜兴现有“祝家庄”、“梁家庄”等地名、遗址,还有观音堂、荷花池、双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遗址。宜兴俗定农历三月廿八为“观蝶节”,用“梁山伯”“祝英台”为蝴蝶命名。

  (5) 济宁版本:士大夫们为梁祝修合葬墓

  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时所立。碑文记载祝英台家居济宁九曲村,其父祝员外因没有儿子,十分苦恼。祝英台是为解父忧才女扮男装求学。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伤而死。士大夫们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对梁氏矢一而终感动,为二人修合葬墓。现曲阜孔庙还保有“梁祝读书处”,在峄山上还有“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遗址。

  (6)汝南版本:梁祝同窗共读却未合葬

  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儿身。梁山伯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经过梁山伯坟时,提出下轿拜祭,趁人不备撞死在柳树前。梁祝墓分开而建,各有坟头。现汝南有梁祝读书的“台子寺”,也叫“红罗山”,传说这里曾有“红罗书院”。红罗山上传说中梁祝担水的井还在,井旁还有一块碑,上写“梁祝井”。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欣赏

  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全曲大概二十八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从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也是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可说是整曲再现。

  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著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昔日的故事。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

  管弦乐总奏主题,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著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爱」。

  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 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

  楼台会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的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

  乐曲的最终部份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彩虹万里百花开

  花间彩蝶成双对

  千年万代分不开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填词作品欣赏

  梁祝——化蝶

  ——根据小提琴协奏曲填词

  刘周

  花谢花开无时尽,

  年年花间觅仙踪;

  瑶池泪洒化蝶恨,

  天上人间侬伴君;

  此生不与知音共,

  朝朝暮暮掩愁容;

  同窗早已心相许,

  楼台再会诉衷情;

  可怜十八送别时,

  君岂知侬是女儿身,

  未解侬痴情;

  楼台依依不忍分,

  君死何忍我独存;

  魂魄在天已化蝶,

  双飞愿争万世春。

  (注:侬,指我)

  原载《天有霓裳》

  同名**:梁祝

  类型:**/影片

  上映时间:2008-06-13

  英文片名:Butterfly Lovers

  导演:徐克

  主演:杨采妮 吴奇隆 吴家丽 徐锦江

  剧情看点:徐克在本片充份发挥了"旧瓶装新酒"的能耐,将一个传诵多年的经典爱情故事成功地年轻化和现代趣味化。

  剧情介绍: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段爱情故事的流传,始于公元三七七年。东晋时期,当时的门第风气极盛,官家女儿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与贫苦儿梁山伯为同学,二人情义相投,相交甚笃,后祝被梁认出女儿身,两人遂私定终生,但这一愿望遭到祝家的激烈反对,并为祝英台另外安排了婚事,祝誓死不从,最后两人唯有以死相殉,化蝶双双飞去……

  徐克在本片充份发挥了〃旧瓶装新酒〃的能耐,将一个传诵多年的经典爱情故事成功地年轻化和现代趣味化,而结局的悲剧气氛亦能感动传统的观众,称得上是雅俗共赏的佳作。这个重拍版本与前不同的地方是鲜明地写出祝英台之父为了巩固朝中地位,藉女儿的婚姻攀附权贵的马家,祝英台女扮男装到崇绮学院读书,其实是继承祝夫人未竟之志,而她爱上同学梁山伯的故事亦与其母当年的行径如出一辙。吴奇隆与杨采妮的搭档擦出火花,两人成为新的金童玉女。〃梁祝与小提琴协奏曲〃经改编后作为本片的配乐基调,效果相当动人。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众多权威专家学者考证历史上确实真实存在过,而且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并有众多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可供佐证。如清乾隆、嘉靖时著名的经学家焦循,他在《剧说》卷二中引宋元之际人刘一表《钱塘遗事》及自己亲身见闻,说全国至少有4座梁祝墓。当代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在《论中国风物传说圈》一文中指出:风物传说流传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历史名人的风物传说与各民族的风俗传说混杂揉合,人、神、仙、佛、儒、道传说互相交织,一般情况下都有一个传说的基本中心,由此中心向风物圈边缘扩张开来,形成传说特有的走向。笔者查清吴骞《桃溪客语》、清焦循《杂说》、民国冯沅君《祝英台的歌》等典籍,了解了梁祝墓、庙、读书处在全国共有9处。1.河南汝南(梁山伯与祝英台墓、故里、读书处、十八相送旧址,梁山伯故里,祝英台故里,马文才故里),2.浙江宁波(梁山伯墓),3.甘肃清水(祝英台墓),4.安徽舒城(祝英台墓),5.江苏宜兴(祝英台读书处、祝英台墓),6.河北河涧(祝英台墓),7.山东曲阜(祝英台墓),8.山东嘉样(祝英台墓),9.江苏江都(祝英台墓)。很显然,梁、祝风物圈所形成的基本走向是:东南走向:河南、安徽、江苏、浙江;东北走向:河南、河北、山东嘉祥、山东曲阜;西北走向: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民俗学家钱南扬语:山西、陕西亦有梁祝经过的痕迹可寻)。很显然围绕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应有个风物“中心”,那么这个中心到底在哪里呢

1.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首先,粱祝故事“河南说”早在1932年已被著名学者冯沅君提出并论证,而且得到著名学者钱南扬、容肇祖、顾颉刚等人的首肯。冯沅君提出:“梁祝传说以河南为中心,惭次向风物圈周围扩张。这个故事之所以流传得如此久远,全由人们钦佩祝英台的贞洁”。钱南扬先生说:“三年前,承沅君女士寄来关于河南方面的祝英台的传说。因时乱在中途遗失了,现把登在国学门周刊第3期上的冯沅君女士搜集的祝英台歌录入。”(1932年上海书店《民俗》第93期)冯沅君所搜集祝英台的歌:日头出来紫巍巍一双蝴蝶下山来前面走的梁山伯后面走的祝英台,走一山,又一山山山里头好竹竿大的砍下做椽子小的砍下钓鱼竿,走一洼,又一洼,洼洼里头好庄稼。是秫秫,低的是棉花、不低不高是芝麻。芝麻地里带打瓜、有心摘个尝尝吧。又怕摸着连根拔。走一河,又一河河河里头好白鹅前面公鹅咯咯叫后面母鹅紧跟着走一庄、又一庄,庄庄黄狗叫汪汪。前面男子大汉你不咬,专咬后面女娥皇。走一井,又一井,沙木钩担柏木桶。千提万提,提不醒。

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该民歌广泛流传在河南省汝南、淮滨、罗山、信阳、南阳一带(晋朝均为汝南郡所辖之地)。该民歌中的植物、器物带有明显的河南地域特点。笔者在走访汝南县马乡镇十余位70岁以上老人,他(她)们均可以整段地传唱民歌,而且都不约而同地说是从上几辈老人口中传下来的(有录音)。我们从梁祝故事风物走向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梁祝故事的走向应是:由河南至山西、陕西、甘肃;由河南至河北、山东;由河南至安徽、江苏、浙江。毋容置疑,河南省汝南县应该是梁祝故事风物圈的中心,即故事发生的源头之地。

其次,查1932上海书店《民俗》钱南扬先生语: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间自有它特殊的势力,而在文人学士中当然也会引起同情。故事的发生不在情节的动人,而在祝英台一死的贞烈。宋元明清的志乘中都称祝氏为“义妇”。甘肃清水县志中也把祝氏的传说收在“贞节”里。如果由于祝英台的“贞洁”才使得梁祝故事发展及流传,那么可以肯定地说,越是靠近风物圈中心,人们越是崇尚祝英台。如果运用这一观点去分析梁祝故事走向图,可以明白无疑地看出靠近风物圈中心的祝英台墓多,远离风物圈中心就出现了“梁忠义王”墓或“梁祝读书处”等与贞洁疏离的遗址。所以,河南汝南县马乡镇不但有祝英台墓,而且还为祝英台立了一座“白衣阁”,称祝英台为“白衣菩萨”,成为贞洁之神的化身。而在周围的山西、河北、安徽、江苏、浙江均有祝英台墓,或祝英台读书处。以此亦可以断定,汝南县应为粱祝故事发展的中心。

第三,中国古代四大传奇孟姜女、梁祝、白蛇传、蓝桥会,其故事均发生在河南省。从文学作品的传承和相互联系的角度看,梁祝故事发生在汝南县亦属必然。查《中国戏曲曲艺词典》,有《五世姻缘》戏剧,该剧目为河南豫剧传统剧目,该剧写孟姜女与范杞梁的爱情悲剧未果,投胎转世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后梁祝爱情仍以悲剧未果,投胎转世为白娘子、许仙;白娘子与许仙爱情未果,又投胎转世为魏世秀与蓝瑞莲,蓝桥会仍以悲剧终;魏世秀与蓝瑞莲又投胎转世为商琳与秦雪梅,亦没有结果。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原民间文学创作者在创作中是把梁祝作为中原文学牵链中的重要一环,是中原文化艺术中一部极为重要的艺术作品。著名学者黄朴生《祝英台与秦雪梅》(1932年《北大国学周刊》10期)中指出:祝英台故事之外,复有所谓秦雪梅故事者,梁祝故事之第二期也。民众悯梁之痴,祝之苦也,于是秦雪梅故事以生。梁山伯一变为商公,祝英台一变为秦雪梅,此故事与前相仿。民众意欲梁祝之团圆也,故有秦雪梅之故事,其结果与梁祝故事相同。钱南扬先生语:据我个人推想,祝英台的故事吸收了秦雪梅故事的情节,井由祝英台故事演变成秦雪梅故事,两个故事是并行的(载1932年上海书店《民俗》第93期)。

文学创作中的借鉴、吸收与传承的艺术特性,决定了梁祝故事与孟姜女、白蛇传、蓝桥会、秦雪梅这一集中于中原的故事群。同时也决定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无疑应发生在地处中原的汝南县。晋干宝《搜神记》中韩凭妻裙化蝶是形成梁祝化蝶故事的重要艺术借鉴手段

1932年著名学者钱南扬先生著述:据传说,化蝶有两种说法:—是裙化蝶;二是魂化蝶。考化蝶的故事发生很早,晋干宝{搜神记》云:宋大夫韩凭,娶妻美,宋康王夺之,凭自杀。妻阴腐其衣,与王登台,自投台下,左右揽之,着手化为蝴蝶。后世配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为蝴蝶,当由此演化而来。至于魂化蝶事,干宝著《搜神记》也有一则云:晋乌伤万辉夫.义熙中,在妇家宿,三更,有两人把火至阶前,疑是凶人,往打之。欲仗下,悉变成蝴蝶,缤纷飞散。就是魂化蝶的传说,也是从韩凭妻裙化蝶衍化而来。明彭大翼山堂肆考羽集卷三十四云:俗传大蝴蝶必成双,乃梁山伯祝英台亡魂。又曰韩凭夫妇亡魂。李义山诗:“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倚暮霞。莫许韩凭为蝴蝶,等闲飞上别枝花。”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搜神记》只说韩愚妻衣化蝶,而此地不但从“衣”变“魂”,看李义山诗已有“莫许韩愚为蝴蝶”之句,则由韩凭妻牵连到韩凭了。可见韩凭夫妇化蝶的传说,在唐朝已有了,到宋朝乃转变为梁祝的魂化蝉。二是明彭氏的说法,乃以梁祝魂化蝉为主,李氏说韩愚而不说梁祝,可见唐朝化蝶的传说,还是韩凭所占有的。彭氏以梁祝为主体,可见到了明朝梁祝的势力甚大,已取而代之。钱南插先生十分明确地断定:梁祝化蝶皆由韩凭妻化蝴蝶衍化而来。

笔者查清嘉庆元年(1796)《汝南府志):汝南县秦属颖川郡,汉置汝南郡,隶豫州,领县 37。查《晋书)、《中国小说史略》,得知中国第一部志怪志异小说《搜神记》的作者干宝,字令升,汝南郡新蔡人也。干宝为何著得搜神记呢清嘉庆元年《汝宁府志》卷二九“杂志”载:干宝,新蔡人。父有所宠婢。父亡,母生推于墓中。宝兄弟小,不之审也,后十余年,母丧开墓,而婢伏棺如生。载还,经日乃苏。言其父常取饮禽与之,恩情如生。宝时为著作郎,感父妾再生事,因撰《搜神记》20卷。很显然,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与自己的生活环境、社会实践、人生经历等因素关系极为密切,《汝宁府志》卷四云:汝宁负山面淮,控扼颖蔡,居天下之中。自古以来“汝南先贤、名流接迹占籍中州”。春秋战国孔子有“众多颖蔡弟子从之”,秦相李斯,辅秦王扫六合,一统中国,乃上蔡人。另外,根据汝南郡史料记载,当地曾经流传的有山神、河怪、鬼狐、龙的故事,有老子骑鹤升仙处,小和尚醉酒升仙处、董永遇仙处等传说。这些都构成了梁祝传说的丰富文化积淀。从文学传承学的角度来看,梁祝故事流传在汝南是必然的。

可以说韩凭妻裙化蝶,干宝父妾死而复生,众多贞女、神怪升仙传说等民间故事群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诞生的丰厚沃土。梁祝故事最初的情节按钱南扬先生推想:“有一个女子乔装成男子,到学堂里去念书,后来爱上了一个男同学,却又不肯说出自己是个女子。父母不知就里,将她另许了人。及到男人知道她是个女子,要想订婚,可已经迟了。结果,两个人郁郁而死。”可是,这么一种简单的情节太平常了,不能满足听者的好奇心,于是就有了类似“干宝父妾入墓”、“韩凭妻裙化蝶”的增饰附会,因为所有故事的发生地皆在一处,极易联系在一起。于是梁祝故事就有了人墓、化蝶的情节增饰。

2.据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济宁市梁祝研究会会长、著名的梁祝文化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 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之间的故事为历史真实事件,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微山县)马坡,有梁祝合葬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元代济宁市梁祝读书处邹县峄山上有梁祝石像,陈云琴游峄山写有七绝《万寿宫梁祝像》云:“信是荣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双万寿宫”。马坡是祝、马的故里,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的马坡村,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微山县)马坡有梁祝合葬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视济宁马坡时发现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旧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2003年10月27日,山东省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和微山县人民政府,隆重举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复出仪式,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惟一的一块墓碑,立碑人崔文奎身份为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为中国历史上见证梁祝故里官方人物之中官位最高、职位最重、权威性最大的一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贺学君女士,山东省民俗学会原会长李万鹏先生,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所长叶涛先生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出土仪式。此碑的出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众多的国内新闻媒体与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外国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轰动,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惟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宜兴市。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关于梁祝故事的产生年代问题,樊存常认为,根据梁祝墓祭碑碑文推测,此故事最早应产生于汉代。三国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没有产生此类故事的社会背景,选官制度也不可能让梁祝去追求读书做官之路,唯有社会安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汉代才有梁祝故事产生的土壤。济宁为中国汉代碑文出土文物最多的城市,全国大部分汉碑出自济宁,作为孔孟故里的济宁,汉墓众多、规模之大,陪葬品之多在全国闻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嘉祥武氏家族墓群、曲阜九龙山汉墓群、任城王汉墓群等,这些都是当时注重厚葬的社会风俗的反映,另外,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关考古专家在对梁祝墓周围的墓地进行勘探发掘时,发现有很多汉代墓葬,并出土有陶罐、泥人、动物兽等。据此,可进一步推断此墓为梁祝汉代合葬墓。以上均为“梁祝觅踪”节目组电视台采访马坡梁祝墓的真实现场视频报道。同时祝英台所在村庄九曲村发现了大量汉代石碑,微山县马坡乡政府党委宣传干事吴琦,是梁祝文化研究的发烧友,一直在当地民间探访搜集梁祝的有关材料,至今已经有10多年。就在“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出土后,吴琦又发现了新的重要线索,他从九曲村找到了一小块残破的汉代石碑,上面刻有几个祝姓字样。这块小碑令他很兴奋,这说明汉代九曲村的确曾经有祝姓人氏生活过。这是梁祝为济宁汉代人极为有利的证明。

3.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

5.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6.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7.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

8.其他史籍记载:

1.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四番志》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2.南朝梁元帝时(公元552-554年)《金楼子》一书中有记载。明代徐树丕《识小录》中记叙:“按,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二书已失传)

3.晚唐(公元851年)张读《宣室志》记载:“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忍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表其墓曰‘义妇冢’”。

4.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明州(今宁波)郡守李茂城写的《义忠王庙记》记载:“神喟然叹曰:‘生当封候,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后简文帝举贤,郡以神应君,诏为鄮令。”

5.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张津《乾道四明图经》称:“义妇冢,即为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6.南朝齐武帝时(公元483-493年)《善卷崇记》:“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寺”

7.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志》记载:“善权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读书处’。”

8.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咸淳毗陵志》记载:“祝英台读书处,号‘碧鲜庵’。皆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俗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然考《寺记》,谓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意必有人第,恐非女子耳”。

9.明代作家冯梦龙(公元1574-1646年)《古今小说》记载:祝英台为宜兴人,梁山伯为苏州人。并说祝英台是哥嫂将其许于马家,文中还有地裂、入坟、化蝶之说。

10.中国的梁祝故事,流传到国外至今发现的最早要属近邻朝鲜、韩国了。新近研究发现,在五代十国至宋代(918一1200年)时期,唐代著名诗人浙江余杭人罗邺的七律诗《蛱蝶》,已被高丽王国时代人辑人了《十抄诗》,其中有“俗说义妻衣化状”的诗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并且衣化为蝶。到中国宋代,高丽人编辑的《夹注名贤十抄诗》,不但收入了罗邺的《蛱蝶》诗,而且在注释中加上了一段《梁山伯祝英台传》。这是至今看到的最早流传到国外的梁祝故事,而且从“女扮男装”到衣裳“片片化为蝴蝶子”,比较全面完整地叙述了梁祝传奇故事。可见,梁祝文化走向世界,历史久远。而且以后几乎传遍了整个朝鲜半岛。

9.此外,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其他版本传言: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鄞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据查证,此记载最初版本为82年报刊山海经搜集的浙东民间百姓口头故事,并非历史资料记录,该文作者曾于86年从慈溪给编者来信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两个朝代的人,祝英台是女侠,梁山伯是清官,两者墓穴碰巧在一块的传说故事”是年轻时曾做小贩的同村的民间医生讲给他听的,而这位乡村医生又是从宁波中山公园听一位老人讲的这个故事。当时公园内有好几个人在讲梁祝爱情故事,这个鄞县老翁摇摇头说:‘都是乱话!'这位乡村医生便上前动问:‘ 老伯,他们讲的是乱话,那真话究竟是怎样的呢'鄞县老翁便讲了这个故事。”,因此该文作者便将这位宁波公园老翁讲述的故事刊登在了报刊山海经上,而事实上根据晋代谢安有感于梁祝故事上报朝廷,封祝英台墓为“义妇冢”的历史事实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众多权威史籍及名家的文学著作明文记载两人姓名及生平事迹,且梁祝传说早已于唐宋年间传入高丽,宋朝高丽史籍中明文记录两人姓名及生平故事的情况看来,此“梁祝属于两个朝代”的说法并非历史文献记载,而是民间百姓的主观臆想,其可信度有待商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707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