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过六十六大寿有啥讲究?

老人过六十六大寿有啥讲究?,第1张

过66大寿可以晚一天,但不能提前过,这一天要吃闺女一刀肉。

过66大寿讲究团圆,子女亲戚都要去给老人祝寿,人越多老人越长寿,越开心。但也有些地方不提倡过六十六,会在六十五岁时过寿,据说这样老人能更长寿。

过66大寿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讲究,在我国河南地区姑娘会给老人买6两6猪肉,买的时候商家只能切一刀,回家后儿媳妇把肉做熟给老人吃。山东过六十六大寿女儿会给老人做寿桃,包红包。

在老北京的传统习俗中,老人到了66周岁,预示着人生的一道坎,用老话来说就是“老人六十六,不死掉块肉”,这跟“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是一样的道理。正是因为这个客观原因的存在,对老人的66周岁生日会比较讲究,通常做法是女儿买一刀肉(六两六)作为寿礼,但这份礼物不是当面送给老人,而是在门外隔着院墙扔进院子里。如今北京已经是遍地楼房,这种老的风俗习惯也就无以为继,勉强可以算作茶余饭后的谈资。

说实话,地道的老北京人对传统习俗是极为注重的,这也是生活在皇城根儿下应有的生活品质,只不过老一辈人在家庭中逐渐没有了“话语权”,原本应该世代相传的生活习俗,到了如今的年轻人这一代,已经抛之脑后没有了应有的传承。当然,以前的生活条件比不上现在,买一刀肉就可以视为给老人进补,而现在即便不过生日,老年人也可以结合身体状况随时调理保养,这也就导致老的风俗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其实现代社会对很多老的传统风俗已经不再重视,特别是年轻人对父辈或者祖父辈的口口相传兴致全无,久而久之很多风俗习惯也就风光不再。如今子女给老人过寿,无论66还是77都是一样的过法,一家老小围着丰盛的饭菜,在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中为老人祝寿,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并无二致的生活习惯。对于注重生活品质的家庭,或许会在老人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故地重游或者往日时光再现的形式,让老人度过一个难忘而有纪念意义的生日,至于66周岁的一些习俗或者讲究也就不再重要。

由此可见,旧时的地方习俗,在当前的快节奏生活中已经逐渐被淡忘,即便是世代相传的老北京习俗也不例外,至于老人过66周岁生日的讲究,也会在新兴贺寿方式的冲击下消失的无影无踪。总而言之,无论形势如何变化,作为子女和晚辈,只要能够让老人感受到生日的温馨和快乐,从家庭的角度来说就是值得开心的家庭聚会。

胶东地方,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添了孙辈,就开始庆寿。泰安地方,从66岁开始做寿,俗谚“六十六,吃碗肉”。一般逢十的“整寿”,如60岁、70岁、80岁等都是大寿,祝寿仪式隆重,尤其是60大寿(60岁称“花甲”,60岁生日叫“甲子寿辰”)更受重视。80岁也要大庆,称为“庆八十”。鲁西南地区看重66、77、88岁寿辰,俗话说“六十六吃刀肉,七十七吃只鸡,八十八吃只老母鸭”。民间认为66岁是人生旅途上的一个难关,只有吃66块肉方可顺利通过此关,因此逢老人66岁生日时,至孝的儿女或侄女辈会送上66块肉,若寿者吃素,则用数量相同的豆腐干代替。

1在东北老年人六十六大寿,传统习俗有,为老人包六十六个饺子吃、吃长寿面(面条)、吃麻花。

2包六十六个寓意祝贺六十六大寿,吃长寿面寓意祝老人健康长寿,吃麻花寓意祝老人越活越有劲。

3古代,人们过生日,都是从60岁开始过生日,例如,60、66、70、80;在中国传统习俗中,人们普遍认为,自己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母亲在世不过生日。

4现在人们过大寿,有的把时间进行提前。例如,60、66在正月初六,70在正月初七,80在正月初八。

5通过给老人过大寿,可以表达晚辈对老人敬爱之意,增加亲人之间的联络,加强感情,增加家庭和睦、团结;通过耳目濡染教育年青一代,尊老、爱老、敬老,形成良好家庭风气,良好家风推动社会风气进步与发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6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

7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渐渐形成包饺子的习俗。

扩展资料:

六六寿

给予年满66岁的人做寿,称为六六寿。做六六寿是我国很多地方民间浒的一种寿诞风俗。例如,上海地区、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区。每逢父母66岁生日,要做六六寿,届时要有出嫁的女儿为父或母祝寿,将猪腿肉切成六十六小切,形如豆瓣,俗称"豆瓣肉"。

一般是将六十六块小肉红烧后,盖在一碗大米饭上,连同一双筷子一起放到食篮里,用红布遮盖,送给寿主品尝,以示祝寿。也有的根据寿主口味灵活变化,不用红烧,改用别的烹调方法,但都必须是六十六块。六十六块肉寓意老人长寿。做寿的老人在庆贺声中美餐一顿,尽享表面化之乐。 

七十三岁和八十四岁,俗谓人的一道生死坎儿,谚云:“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到了这个年龄,老人和子女都比较紧张,平时对老人加倍呵护,生日时也有个特别的破法,即子女买活鲤鱼为寿礼让老人吃,鲤鱼擅跳跃,吃了鲤鱼,就会跃过这道坎儿,获得平安健康。

扩展资料来源::寿辰宴

老人66岁生日有什么讲究

老人66岁生日有什么讲究,我们在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给最好的给我们,当父母老了以后我们也要把最好的给父母,尤其在生日的时候送上一份心意给父母,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老人66岁生日有什么讲究。

老人66岁生日有什么讲究1

中国古代民间这样几句俗语:人到六十六,阎王要吃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66岁,73岁,84岁,都是人生的几道大坎,在古人来看,如果能够过得去,还可能多活几年,如果过不去,那可能就完了。那么,为什么这几个年龄会成为人生中的几道坎呢?

民间有这样一种广为流传的不说法。孔子死于73岁,孟子死于84岁,既然圣人都“倒”在这两坎上,凡人当然也是过不去的。而对于66岁这个坎,就更加奇妙了。众所周知,中国人喜欢“6”这个数字,现在“666”更是成为了网络上的热门用语。但一些研究《易经》的专业人士则认为,“66”这个数字,虽是两个吉利数合在了一起,却变得不吉利了,因此需要在这个年龄大庆一番,以趋利避害。

当然,这种说法,多少有点封建迷信。实际上,现在一些医学界的专家,给出了他们更加科学的答案。在古代,能活到60岁的人,已经是高寿了,而能活到70岁,更被称为古稀老人,意思显而易见,70岁以上的老人在当时非常稀少。因此,这句话首先说明了一个客观规律,按照当时人的平均寿命,到了这个岁数,已经算是老天照顾了,值得庆贺一番。

并且,专家们还提出了一个生命周期的观点,他们认为,每7-8年就是一个生命的周期循环,每个循环都伴随着生命力的高潮与低潮。而66岁、73岁、84岁,基本都是在高低潮交替的前后。其实,这跟古代总结的年龄规律,也是一模一样的。所以,不光是60岁的老人,年轻人也应该在这些生命“脆弱期”里,多多注意自己的身体。

不管古今,长寿、健康、平安都是儿女对父母的期盼,我们也祝愿天下的父母健康长寿!

老人66岁生日有什么讲究2

老人六十六岁生日有什么讲究

如果老寿星有女儿的话,女儿在生日当天给寿星包68个饺子,敬天一个,敬地一个。其实就在楼上扔一个。另一个就扔房顶就行,比如天台,或楼门的上面!另外66个,让寿星一天吃完,我父亲刚刚过了六十六大寿,剩下就是亲朋聚会吃饭庆贺!对了!饺子的面要六两六,肉也要六两六哦~~~~~不能在馅里放菜,否则,老人叫一天吃不完的~~~~~~~

胶东地方,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添了孙辈,就开始庆寿。泰 内安地方,从66岁开始做寿,俗谚“六十六,吃碗肉”。一般逢十的“整寿”,如60岁、70岁、80岁等都是大寿,祝寿仪式隆重,尤其是60大寿(60岁称“花甲”,60岁生日叫“甲子寿辰”)更受重视。80岁也要大庆,称为“庆八十”。鲁西 容南地区看重66、77、88岁寿辰,俗话说“六十六吃刀肉,七十七吃只鸡,八十八吃只老母鸭”。民间认为66岁是人生旅途上的一个难关,只有吃66块肉方可顺利通过此关,因此逢老人66岁生日时,至孝的儿女或侄女辈会送上66块肉,若寿者吃素,则用数量相同的豆腐干代替。

66岁生日有什么讲究:老人的66岁生日应该怎么过,传统有什么说法吗?

北方过66是有讲究的,六十六,吃姑娘的肉。给老人过66有什么讲究。父母66岁生日那天,出嫁的闺女回娘家 给父母拜寿,寿礼少不了一块肉。这块肉,意味着女儿是父母身上的一块肉,女儿长大了,趁父母生日之时, 回买肉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虽然是买的肉,也象征着是割自己身上的肉。买肉时不能计较肉的多少,须一刀割下来,以示儿女对老 答人的敬意。有的儿女则购六斤六两肉为父母祝寿,还要蒸小馒头66个,请老人食之,别人不得分食,否则谓之“夺福”。东北66岁生日风俗禁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516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