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胸后背疼是什么原因?

前胸后背疼是什么原因?,第1张

后背和前胸疼痛,这个可能关系的问题也很多,要看这俩症状属于同一个问题,还是分别是不同原因导致的,前者范围还小一点,后者的原因特别多,没办法仅凭这两个表现就分析准确,我只做前者的分析。

心脏问题

部分心绞痛的患者,会在身体出现相应的牵涉区,如果出现在左侧的前胸和后背疼痛,建议先去心内科检查一下,优先排除心绞痛的可能性,假若是没有发现异常,或者这种疼痛出现在右侧或两侧,那么应该再进一步分析。

胸椎小关节紊乱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胸椎错位的人发生后背和前胸的疼痛,后背难受时间久了前胸就会有不适,可以触及一下疼痛区域的胸椎棘突,有压痛或者较其他棘突高有可能是这个问题,放松肌肉,正位之后症状可立即改善。

胸廓出口综合征

这个是导致前胸后背疼痛最典型的一个疾病,要触诊同侧的斜角肌,看一下有没有痛点,斜角肌中束紧张、肥大可刺激到胸长神经和肩胛背神经,造成前胸和后背的疼痛,处理掉斜角肌痛点就可康复。

结语

从这几个方面来讲,除了斜角肌痛点可以自己处理看一下,其他的必须要医生来做,由于现在医院分科,看的科室也不同,医生主要考虑的方向就不一样,心脏问题要看心内科,胸椎小关节紊乱要找会正骨或整脊的医生。

能够引起后背疼前胸疼痛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心脏疾患、肺部疾患、胸腔疾患、肋间神经疼、颈肩背部的软组织损伤等等。

心脏疾患

出现了前胸后背的疼痛首先要排除心脏疾患,因为心脏病发病率还是比较高的,危害也是很大的,严重的可时刻危及生命。心脏疾患包括心肌梗塞、冠心病、心绞痛、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包积液等。可以到医院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如需必要还要检查冠脉CT造影等。

肺部疾患

肺部结核、肿瘤、脓肿等疾病都能引起前胸后背的疼痛。还会表现为呼吸急促、咳嗽咳痰、咳血、发热等症状。这些疾病可以通过胸部X片或者CT等相关检查来确诊。

胸腔疾患

胸部的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等疾病,可以出现胸前疼痛与后背的疼痛,还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这些疾病也可以通过胸部的X线及CT检查来确诊或者排除。

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是患者的主观症状。肋间神经由胸脊髓向两侧发出经肋间到胸前壁,支配相应胸椎旁背部和胸壁的肌肉,所以肋间神经痛都是沿着肋骨间隙的疼痛。大多数是由于胸椎旁的软组织损伤后,出现无菌性炎症刺激了神经根引起的,还有就是由于带状疱疹遗留的肋间神经痛。

颈肩背部的软组织损伤

颈肩背部的软组织损伤引起前胸后背的疼痛是非常多见的,也是最容易让医生忽略的。许多病人出现前胸后背的疼痛以后,去医院检查各项指标都正常,检查不出任何问题。医生也是束手无策,只能开一些止痛药来对症处理,但是又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使很多的患者长期忍受疼痛的折磨。其实这种情况都是由于颈肩背部的软组织损伤引起的。

颈部的斜角肌损伤

斜角肌位于颈椎侧面,下端附着于第一和第二肋骨。斜角肌损伤后会刺激肩胛背神经,引起肩胛背神经支配的后背疼痛。斜角肌损伤后,疼痛还会向胸前放射,引起前胸的疼痛。

胸大肌和胸小肌损伤

过度的进行俯卧撑训练或者用力背着沉重的物体,都会造成胸大肌和胸小肌损伤,损伤后会引起肩前方及胸前的疼痛。胸部肌肉发出的痛觉就像心脏病发作时一样,让人觉得恐惧。

后背的菱形肌和上后锯肌损伤

菱形肌起于胸椎,止于肩胛骨内侧缘。长期的胸大肌和胸小肌损伤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会把肩胛骨向前牵拉,导致肩胛骨内侧缘的菱形肌过度拉长,出现损伤。损伤后会引起肩胛骨内侧缘的疼痛。

上后锯肌起于胸椎棘突,止于肩胛骨里面的肋骨上。它的功能是用力呼吸时帮助上提肋骨,我们在剧烈运动后过度的用力呼吸就会引起损伤。损伤后会引起肩胛骨上半部分的疼痛。

以上所述就是能够引起后背及前胸疼痛的几个主要原因,建议你最好到医院请专业医生进行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答:有这种症状连续几天出现,就应及时去医院做检查,别延误了冠心病、食道癌、肺癌的早期治疗!一般人在年度中有2~3次检查,才较容易发现癌发早期。同龄的战友因后背疼,多次劝其检查,后来确诊食道癌晚期,身材高大的他术后只活了11个半月![泪奔][泪奔]!令人挽惜!唉~钱呢?

这类情况一般先要排除是否有内脏器官的器质性病变,然后如果出现起床时活动受限或天气变化时加重的情况,还要排除是否有强直性脊柱炎 类风湿这类可能性。而排除这类问题后,临床上经常接诊这类患者,往往是长期伏案或单一姿势过久的人群,由于长期含胸伏案的坐姿或睡太高的枕头,引起胸肋区软组织过于紧张,血液循环障碍,诱发胸椎小关节错位造成肋间神经压迫或肋间神经炎,就会出现这类情况,一般通过保守治疗调整好关节,松解软组织,再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是可以有效的改善症状。

临床上以胸痛症状比较常见。对胸痛症状发作前胸后背疼是注意几种急性疼痛,有些胸痛发作凶险,可危及生命,应引起重视,千万别耽误:

(l)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非sT抬高心肌梗死。严重者可休克、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后期出现心衰等影响生活质量。到医院行心电图检查和心肌标志物化验,必要时急诊冠脉造影检查pCI。临床上,有不少老年病人,早期出现胸痛未予以重视,等到出现气急等心功能不全后才到医院就诊的病人常可见到,有时耽误了病情,儿女都感到遗憾和自责。。

(2)主动脉夹层,有胸背痛者,特别是剧痛,首先都会想到应排除主A夹层,患者多有高血压病史,突发撕裂性疼痛,伴出汗,乏力,双侧上臂血压相差大于20mmHg,应警惕主A夹层破裂出血,应行大血管cT增强以确诊。

(3)急性肺栓塞:患者有咳血、胸痛、呼吸气促,化检D二聚体升高,心电图示SⅠQⅠllTlll改变,行胸部血管CT增强可诊断。特别是一些有糖尿病人,有高凝状态情况,有心房纤颤病史,一些盆腔和下肢手术病人,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人,应高度警惕。

(4)张力性气胸:突发一侧胸痛,体检患侧呼吸音减弱,胸片或CT可诊断。患者多见于慢性肺病人。临床也见过一伙子饮酒并醉酒后出现左侧气胸病例。

当然还有一些急性疼痛,如肋间神经炎、胸膜炎,肺炎,心包炎,食管炎或食管癌、带状疱疹,还包括运动劳损肌肉韧带所致胸痛、胸椎病等可引起胸痛,应到医院检查,以更好治疗。

慢性疼痛,如骨质疏松,肩周炎,肺部占位或肿瘤转移等。

总之,胸痛是一种常见而又能危及生命的病症,造成胸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主动脉夹层、肺栓塞(PE)、气胸、心包炎、心包填塞和食管破裂等,其中ACS在这些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中所占比例最高,心肌梗死(AMI)的误诊率在3% 5%,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病率约05 1/10万人,如果误诊其死亡率超过90%。PE的发病率大约70/10万人,自发性气胸发病率25 18/10万人,食管破裂发病率是125/10万人。如何快速、准确诊断和鉴别ACS及其他致死性胸痛的病因,成为急诊处理的难点和重点。

现在好多医院成立胸痛中心,开通了绿色通道,便于那些急性胸痛病人救治,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等诊断和抢救更快捷。

前胸后背疼痛,这种症状发作的时候需要需要首先考虑以下三种疾病。

第一,高度警惕冠心病

也就是大家平常所说的心肌缺血。心肌缺血的产生与发展往往是长期各种危险因素相互积累而形成的,例如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吸烟史,并且有冠心病家族史,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高度的重视。如果合并有以下症状发作的特点,则就需要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予以评估后明确。

1症状发作与活动密切相关,例如在爬楼走路跑步的时候会出现;

2每次症状发作持续时间3~5分钟,疼痛剧烈的时候伴有出汗,恶心就更需要警惕;

3治疗发作之后,通过休息或者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或硝酸甘油可以明显的缓解。

如果具有以上疾病的特点,则需要进一步到医院做相关检查,例如冠状动脉CTA或冠脉造影的检查,予以评估明确是否出现冠状动脉的狭窄。

第二,高度警惕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凶险的心血管疾病,往往是因为主动脉三层结构被破坏,大量的血液进入假腔,从而引起患者剧烈的疼痛,这种疼痛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我们称之为撕裂样疼痛。

目前主动脉夹层主要与高血压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患者平时有高血压,同时血压控制不佳,在长期高压血流剪切力作用下,主动脉夹层可能性增大。

主动脉夹层可以通过全主动脉CTA检查,来判断血管是否有结构异常。

第三,高度警惕肺栓塞

肺栓塞目前的诊断率明显呈一个增高的趋势,因为我们现在的检测手段越来越先进。对于潜在存在肺栓塞诱因可能性的患者,一旦出现胸背部的疼痛,我们就需要高度警惕肺部动脉血管栓塞所引起的肺部梗死。

堵塞肺部血管的血栓大多为静脉血栓,还有部分的癌栓,这些都会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到肺动脉,继而引起相应的血管被完全堵塞。

患者除了表现为胸背部疼痛之外,可能还会表现为低氧血症,晕厥等症状。

总之,胸背部疼痛就需要高度警惕以上三种危急重症:冠心病、主动脉夹层和肺栓塞,只有通过相应的检查予以排除,则可以再继续寻找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胸背部疼痛,例如胃食管反流、带状疱疹、肋软骨炎、颈源性心绞痛等。因其风险较小,则属于后面需要排查的疾病。

可能你心脏出了问题

胃部的问题。

心痛彻背、瓜蒌薤白半夏汤

排除心脏和肺胃食管返流病很多这症状

你说的位置有几个脏器,比如说脾,胰腺,胃但是看你的主诉可能与你的既往史有关应该考虑胃癌的癌前疾病是一个临床概念,这些疾病之所以称为癌前疾病,是因为患这种疾病的人群较其他人群有较多的机会患胃癌。但必须提到,患有这些癌前疾病并不意味着将来都能发展成癌,癌变的仅仅是其中部分病例。当前受到临床工作者重视的癌前疾病有以下几种。

1.1慢性萎缩性胃炎

动物实验已经证明亚硝胺确可致癌。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时,由于胃酸偏低而有利于硝酸盐还原菌的繁殖,使食物中广泛存在的 硝酸盐转变 还原为亚硝酸,它与胺结合成易致癌的亚硝胺。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窦炎,发展成胃癌的可能性更大,但所需要的时间较长。有人曾随访观察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约有10%发生胃癌,尤其是萎缩性胃窦炎伴有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该处易发生癌变。一般认为,肠化生Ⅱ型或不完全型,似结肠粘膜和杯状细胞,分泌的是硫化粘蛋白,易发生癌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迁延,部分患者有消化不良表现,即有上腹部饱胀不适(特别在餐后),无规律性的腹疼、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这些症状并无特异性。其大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压痛等。胃体胃炎严重者可有舌炎及贫血。

1.2胃息肉

胃息肉有增生型和腺瘤型两种。其后者是罕见的,据有关资料统计在8735例尸检中,其发生率为029%,在8000例胃手术中,仅发现1例。胃腺瘤型息肉易恶变,文献统计约有20%腺瘤型息肉转变为胃癌,尤其是多发性息肉式2cm以上的息肉癌变的倾向随之 增多,常被认为是癌前疾病。息肉通常发病年龄较大,在55~75岁之间较多,多见于男性,早期症状常常是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如较大的息肉阻塞于幽门管或滑入十二指肠,则出现幽门梗阻症状,因为此类病人常伴有胃酸缺乏或低下,因此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腹泻等常较明显。如息肉表面有糜烂、溃疡可发生间歇出血。

1.3胃溃疡

多数临床及病理工作者认为部分胃癌可由胃溃疡恶变而来,但发生率低,据上海和北京某些病理科的报告,由胃溃疡恶变的胃癌为1%~5%。癌变发生于溃疡边缘。慢性胃溃疡,年龄在45岁以上,症状变得顽固,而经一个月左右之严格的内科治疗无效,且同时粪便隐血试验转为阳性者,应考虑溃疡有癌变可能,需要作进一步检查,在溃疡边缘作多点活检,明确溃疡的性质。

1.4 残胃

胃切除术后的残胃其癌变率较正常人群高二倍,一般需要15~30年时间,因为术后的胆汁反流多引起胃萎缩性胃炎,构成癌变基础,加之因缺酸而细胞异常繁殖,助长致癌物质如二级胺或亚硝酸盐转变成亚硝胺的形式,胆汁中的胆酸盐本身也有致癌作用。因此,残胃亦视为癌前疾病。

1.5 恶性贫血

可以导致萎缩性胃炎,其中胃体萎缩性胃炎与胃癌发病有一定的关系,有人定期观察211例恶性贫血者,发现胃癌的发病率达8%,也有报道此病发生胃癌的较同龄没有此病的高4倍,但我国恶性贫血者较少,故不构成国人胃癌的病因。

1.6胃血吸虫病

在我国南方血吸虫病流行区,偶可见到此病癌变。由于虫的沉积在幽门能引起肉芽肿和溃疡,可以如结肠血吸虫病一样癌变。

早期胃癌

早期胃癌的定义是指病变局限而深度只累及 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的胃癌,而不论有无淋巴结之转移。它包括小胃癌及微小胃癌,1978年日本消化器及由窥镜学会规定病灶最大直径在05cm以下的称微小胃癌,直径在05~11cm者称小胃癌。早期胃癌往往无明显的症状,患者的全身情况一秀良好,局部体征很少,故常常不足以引起患者及检查者的足够重视而发生误诊。自纤维胃镜被广泛应用以来,这类癌肿越来越多被发现,日本有报道它占胃癌总数的30%以上。

早期胃癌的临床表现,多见于30岁以上的青壮年,40岁以上者可占80%以上,绝大部分病例有多年胃痛或类似溃疡病史,最 长的可达数十年,部分患者虽无胃痛史,但有上腹饱满、食欲不振、腹泻、贫血、乏力、嗳气、恶心、呕吐等。约7%以上的病人在查 体时有轻微的上腹部压痛。

综上所述,30岁以上的患者,有胃痛或上腹部胀满的病史,尤其当病史在1年以上,近期有疼痛加重或疼痛规律改变而又有上腹部轻压痛时,应警惕胃癌的发生。另外,有的患者虽无胃病史,但有原因不明的消瘦、黑便且伴有食欲不振、乏力或近期有上腹饱满、腹泻、嗳气、恶心、呕吐、反酸等症状时,也宜作进一步检查以除外早期胃癌。

进行期(中晚期)胃癌

胃镜发现的早期胃癌,如前叙述,多数患者无显著症状,致使早期诊断不易。然而,癌肿的部位和性质亦能影响症状出现的迟早,位于幽门和贲门附近或属于赘生型或溃疡型的癌肿其症状出现得早也较显著;位于胃底或属于浸润型的癌其症状出现得较晚,且较隐蔽。一般患者来医院求诊时多已属中晚期。上腹疼痛、食欲不振、腹胀和体重减轻为进行期胃癌的常见症状。这些症状无特异性也与肿瘤的大小关系不密。部分病例消化道症状尚不明显,而以腹部肿块或转移灶的症状为主诉甚或初次发病就表现以急腹症者求医诊治。

根据马霄等胃癌协作组2065例胃癌治疗结果分析,症状以上腹部疼痛,饱胀为最常见,二者合计占737%;其次为上腹部不适占106%;其它为吞咽困难、反酸、呕吐、食欲不振、黑便及 肿块等。其发生率见表1。

表1 2065例胃癌入 院时主诉 症状统计

上腹疼痛

上腹饱胀

上腹不适

吞咽困难

反 酸

呕 吐

例 数

1269

251

218

104

55

44

发生率%

615

122

106

5

27

21

食欲不振

呕血黑便

嗳 气

黄 疽

上腹包块

无症状者

例 数

33

20

16

2

45

8

发生率%

16

1

08

001

22

04

系因其它病作胃镜时发现的早期胃癌。

3.1 上腹胀痛

上腹胀痛是胃癌最常见的症状,但无特异性易被忽视。该症状出现较早,是大部分胃癌患者均有的症状,在马霄等2065例胃癌统计中此症占843%。初起时仅感上腹部不适,或有膨胀、沉重感,有时心窝部隐隐疼痛,常常被认为是饮食不节、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给以相应的对症治疗,症状暂缓。胃部癌肿常常可引起十二指肠的功能改变,而出现节律性疼痛,更易被误认为溃疡而被 忽视,当病情进一步发展,疼痛发作频繁、症状持续,疼痛加重甚至出现黑便或发生呕吐时,才会引起重视,但此时多已是胃癌中晚期,失去了最佳根治的时机。因此,对40岁以上者,必须警惕上腹痛这一常见而又无特异的症状,应积极进行进一步检查。当临床上出现疼痛持续加重且向腰背部放射时,则常是癌肿 波及胰腺的症状。一旦疼痛性质发生变化,剧烈难忍,面色苍白,心悸气短,以及被迫卧床,疼痛可向后背或右肩部放射散且伴随有恶心、呕吐或出物中带有鲜血等症状时提示因肿瘤可致胃穿孔。

3.2消瘦、乏力、食欲减退

是胃癌另一组常见而又不特异的症状。有时这些也是胃癌的首先症状,在排队肝炎的情况下,与上腹疼结合起来容易联想到此病的可能,不少病人厌油食 欲,或餐后饱胀不通,嗳气等而自动限制饮食,消瘦可日渐明显,并相继伴有乏力、贫血、恶病质等。

3.3 恶心,呕吐

初时仅有食后不适,饱胀及轻度恶心感,随着病程的进展肿瘤引起的梗阻及胃功能紊乱的症状日渐加重,贲门部癌可导致幽门梗塞等,可出现频繁呕吐、吐前疼痛、起包、吐后疼痛缓解,呕吐物中有隔液食糜,并有腐败臭味。

3.4 出血和黑便

此症状的出现有迟有早,大约有20%的病例出现在早期表浅型胃癌,出血量在30ml以下者仅有大便潜血阳性,出血量较大量可有呕血和黑便。必须警惕一些 平常没有胃病史的中老年病人一旦出现黑便时应考虑到胃恶性瘤的可能,要作进一步的检查。

3.5 其它症状

病人有时可能 有腹泻和/或便秘及下腹部不适,也可有发烧 等。有些病例可先出现转移灶的症状,如卵巢或脾周围肿块等。

胃癌的体征:早期胃癌常无明显体征,唯一值得注意的是上腹部的深压痛有时伴有轻度的肌抵抗感。上腹部包块,直肠前陷窝肿物、脐部肿块、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均是胃癌晚期转移灶的体征,这些表现颇为重要,它不但有诊断意义且对决定治疗方案有实际意义。尤其是左锁上淋巴结的转移最为常见(99%)。

参考资料:

http://www37ccomcn/topic/005/00503aspfilename=weiai/Wlinchuang-1/linchuang-1htm

1、胸背痛怎么回事

胸腔是很复杂的空间,肺表面四分之三的面积被胸壁环绕,它有一薄层内膜(即壁层内膜)、脂肪、肌肉、肋骨及皮肤,且按不同比例构成的,肿瘤侵犯以上任一部分都会造成疼痛。因此大部分已发生胸内区域性播散的肺癌病人均有胸痛现象。

2、背痛的形成原因

不正确的姿势:长时间的不良坐姿、不良站立、不正确的躺卧以及常处于特殊体位。

急性腰扭伤:不正确的姿势搬、抬重物,或腰部活动时肌肉未能适应、腰部活动范围过大。

劳累:平时运动或劳动较少,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较多或较重的体力劳动或运动后感到疲劳。

退行性改变及骨质增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自然退化。骨质增生可刺激组织或压迫神经引起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由于退行性改变,经常挤压或外伤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和髓核向后外侧突出,压迫脊髓或神经根。

肋软骨炎,又称前胸壁综合征,是前胸部疼痛常见的原因,由于疼痛部位在前胸,很容易于心绞痛混淆,患者常误以为自己有冠心病,病因一般与外伤有关,在人们搬运重物 ,急剧扭转或因胸部挤压等使胸肋关节软骨造成急性损伤、或因慢性劳损或伤风感冒引起病毒感染,导致胸肋关节面软骨的水肿,增厚的无菌性炎症反应而发病。或肋软骨发育营养不良、胸肋关节炎症、肌筋膜炎有关。其临床表现为前胸部疼痛,多为酸胀痛,起病急剧或缓慢,时轻时重,可因翻身咳嗽、深呼吸、上肢活动加重,有时向上肢放射,查2-5肋软骨处压痛若不及时彻底治疗,有反复发作趋势。临床中应于冠心病心绞痛,结核胸膜炎等疾病区别。中医认为,肋软骨炎疼痛窜及胸胁, 上臂乃气滞; 局部隆起,压痛明显,痛点固定不移乃血瘀。气滞血瘀,风热入侵经络,毒热交炽,气血壅遏不通 不通则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6933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