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底穴位图?

脚底穴位图?,第1张

脚步踝关节以下,分布着人体60多个穴位,但其中一部分穴位是比较常用且非常重要的,如足底的涌泉穴、大拇趾甲根处的大敦穴、足背侧的太冲穴、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的太白穴、内踝后方的太溪穴、外踝尖下方的申脉穴、外踝前下方的丘墟穴、外踝后方凹陷处的昆仑穴、大拇趾背侧的行间穴、第二趾根下方的里内庭穴、拇趾与第二趾中间的下痢穴。以上这些穴位是脚步按揉或艾灸时的常用穴位。

http://wwwfx120net/UploadFiles/200531165923685gif

背部穴位图

http://wwwfx120net/UploadFiles/20053117611237gif

前部穴位图

http://wwwpublichjvangeloca/sjxwhtm

脚穴位

http://wwwiu1314com/bbs/dispbbsaspboardid=9&id=47&page=1

足底穴位图

http://wwwcintcmcom/lanmu/zhenjiu_jingluo/zhenfajiufa/zhenjiuff_zuzhenhtm

http://wwwlicaikangfucom/zlzn/zlzn5htm

这里几个图你可以参考。

背部六条经络图解大图

背部六条经络图解大图,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那么你知道背部六条经络图解大图是什么吗,一起来看看吧

背部六条经络图解大图1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的部分的。

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足太阳经筋:起于足小趾,向上结于外踝,斜上结于膝部,在下者沿外踝结于足跟,向上沿跟腱结于腘部,其分支结于小腿肚(腨外),上向腘内则,与腘部另支合并上行结于臀部,向上挟脊到达项部;分支入结入舌根;直行者结于枕骨,上行至头顶,从额部下,结于鼻;分支形成“目上网”(即上睑),向下结于鼻旁,背部的分支从腋行外侧结于肩髃;一支进入腋下,向上出缺盆出,上方结于耳行乳突(完骨)。又有分支从缺盆出,斜上结于鼻旁。

2、足少阳经筋:起于第四趾,向上结于外踝,上行沿胫外侧缘,结于膝外侧;其分支起于腓骨部。上走大腿外侧,前边结于“伏兔”,后边结于骶部。直行者,经季胁,上走腋前缘,系于胸侧和乳部,结于缺盆。直行者,上出腋部,通过缺盆,行于太阳筋的前方,沿耳后,上额角,交会于头顶,向下走向下颌,上结于鼻旁。分支结于目外眦,成“外维”。

3、足阳阴经筋:起于第二、三、四趾,结于足背;斜向外上盖于腓骨,上结于膝外侧,直上结于髀枢(大转子部),向上沿胁肋,连属脊椎。直行者,上沿胫骨,结于膝部。分支结于腓骨部,并合足少阳的经筋。直行者,沿伏兔向上,结于股骨前,聚集于阴部,向上分布于腹部,结于缺盆,上颈部,挟口旁,会合于鼻旁,上方合于足太阳经筋——太阳为“目上网”(下睑)。其中分支从面颊结于耳前。

4、足太阳经筋:起于大足趾内侧端,向上结于内踝;直行者,络于膝内辅骨(胫骨内踝部),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股骨前,聚集于阴部,上向腹部,结于脐,沿腹内,结于肋骨,散布于胸中;其在里的,附着于脊椎。

5、足少阳经筋:起于足小趾的下边,同足太阳经筋并斜行内踝下方,结于足跟,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向上结于胫骨内踝下,同足太阴经筋一起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阴部,沿脊里,挟膂,向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经会合。

6、足厥阴经筋:起于足大趾上边向上结于内踝之前。沿胫骨向上结于胫骨内踝之上,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阴部,联络各经筋。

背部六条经络图解大图2

膏肓穴

膏肓穴位于人体背部,第四节胸椎椎突下侧,大椎侧3寸左右。膏肓穴主治人体肩膀僵硬、酸软等症状,长期按摩能够缓解肩颈肿痛等症状。

肺俞穴

该穴位位于人体第三节脊椎椎突下方,大椎旁开15寸位置。如果肺俞穴有隆起的情况,多为胸中有肺热、且伴随呼吸道疾病镜框。经常按摩肺俞穴能够缓解皮肤肿痛、气喘咳嗽等病症。

膀胱俞

膀胱俞主要卫浴人体第二骶椎椎突之下,大椎旁开15寸的位置。如果膀胱俞有椭圆形的结节,大多为遗尿症预兆,按压有疼痛感则多为腰痛、下肢麻木的前兆。

肝俞穴

肝俞穴位于人体第九届脊椎椎突下方,大椎旁侧15寸位置。如果肝俞穴有结节,则多半为失眠、头晕等症状前兆。一般情况下,肝俞穴有棱状结节多为腹胀、黄疸的病发前兆。

小肠俞

小肠俞位于人体第一节骶椎棘突下方,旁侧15寸位置。小肠俞如果出现气泡转动感,一般为女性子宫下垂的表现。而有椭圆形结节,则多半为头晕、颈部疾病的前兆。

肾俞穴

肾俞穴位于人体脊椎椎突下方,大椎侧面15寸位置。一般情况下,如果肾俞穴有结节症状,多为尿血、腰痛以及阳痿的前兆,同时也会伴有耳鸣、头晕的'症状。

背部六条经络图解大图3

十二经脉对称性的遍布于身体的两边,各自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里侧或两侧,每一经络各自归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因而,十二经脉中每一经络的名字,包含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一部分。手进行于上肢,足进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里侧,属脏,阳经行于四肢两侧,属腑。在其中腰背部共2条经和5条脉,督脉坐落于后正中心线,膀胱经第一侧线旁开后正中心线15寸,为全身背俞穴所属,膀胱经第二侧线-旁开后正中心线3寸,沿锁骨内侧线下滑。

背部经络疏通的益处

背部经络疏通是一种健康保健性的医治,关键适用感染医治、背部疾病治疗等,根据背部经络疏通能医治许多病症。应用该项医治益处也是许多的,病人做此医治多是拔火罐医治,医治时根据背部的穴位刺激性,应用身上的经脉所有开启,就会有输通的作用。背部中间的脊柱是督脉的循行线,它省长一身之阳经,有统领、调整、联系其他阳经的功效,影响力十分关键。而脊柱两边的膀胱经又全线贯通浑身上下,五脏六腑在其俞穴上都是有相对的反映点,五脏六腑功能产生的生理性转变,都可以在背部俞穴上反映出去。

假如常常在背部中间或两边拔火罐。这类独有的刺激性,不但有益于迅速经络疏通、均衡阳阴,并且能调整五脏六腑,推动血液循环系统,根据中枢神经系统的传输功效提高内分泌作用,激话细胞免疫,提升本身的免疫功能和抗病性工作能力,降低病症的产生。由此可见,背部拔罐好处多多的,爱好拔火罐的盆友,何不在背部拔火罐。拔火罐背部经络疏通的益处有什么呢可医治疾患也可预防传染病,拔火罐是中医学里很经典的治疗方式,大部分人都开展应用。

中医学如何输通背部经络

背部的经脉联接人体每个位置,常常背部按摩能连通全身血气、推动血液、血循环及组织间的新陈代谢、可减轻全身疲倦和肌肉疼痛,去病强身健体、提升人的抵抗能力这些。下边我们讨论一下背部按摩的方式。

中医学觉得身体的好几个穴道系于背部,适当敲打北边可振作阳、经络疏通、推动血气运作等,做到缓解疲劳、安神助眠等功效,并可加强内分泌及中枢神经系统,增强免疫力。捶腿简便易行,不会受到时间管束,一般 有拍摄手法(虚掌敲打)和叩法(虚拳敲击),二种技巧均宜轻不适合重,务求姿势融洽、节奏感匀称,切实颇具延展性。捶腿时,两手沿脊柱两边由上而下或由上而下轻轻拍打轻叩,捶击幅度以能使人体振动而不觉得疼痛为宜。可自身敲打,也可由别人敲打,被捶者可坐可卧。一般捶腿频率以每分60至100下以宜,每天可捶腿1至2次,每一次捶腿时间以20分钟为限。

人体背部穴位图及作用功效

定喘穴的作用:治疗哮喘

肩中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背痛、咳嗽、视物不清

肩外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上背部痛、颈项强痛、上臂痛

肩井穴的作用:治疗头项痛、肩背痛、乳腺炎、肩凝

秉风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肩凝

天宗穴的作用:治疗肩胛痛、手麻、耳鸣、耳聋、上肢痛

臑俞穴的作用:治疗肩臂酸痛

膈俞穴的作用:治疗咳嗽、吐血、盗汗、肋痛、呕吐、膈肌痉挛

魂门穴的作用:治疗肠鸣、呕吐、胸背痛

脾俞穴的作用:治疗腹胀痛、胸背痛、腹泄、消化不良

京门穴的作用:治疗腰肋痛、肠鸣、腹泄

三焦俞穴的作用:治疗腹胀、呕吐、腹泄、腰嵴强痛

气海俞穴的作用:治疗腰痛、痔疮

关元俞穴的作用:治疗腰痛、便秘、腹泄、腹胀

膀胱俞穴的作用:治疗膀胱诸症、腹痛、腹泄、便秘、腰嵴强痛

秩边穴的作用: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前列腺炎

白环俞穴的作用:治疗遗精、白带、二便不利、腰胯痛、下肢瘫痪

会阳穴的作用:治疗痛经、性机能减退、便血、腹泄、痔疮

如果有帮助到你,希望能采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5881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2
下一篇2023-09-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