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苏轼 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浣溪沙 苏轼 意思和表达的情感,第1张

原文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浸:泡在水中 潇潇:形容雨声 子规:布谷鸟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上阕。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下阕 译文 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苗,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布谷鸟的啼叫声。谁说人生只会变老,不能再变得年轻?你看门前的溪水不是也能向西奔流吗!不要再发白发暮年时光流逝这样的感概了。 赏析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 写作背景: 词人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上片写清泉寺的风光,下片情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令人奋发的议论。

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他屡遭贬谪,阅历复杂,其作品往往视野开阔,风格豪迈豁达,意趣横生。在做地方官时期,他做了不少于国于民有益的事。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由知密州改为知徐州。元丰元年(1078年)徐州地区春旱严重,苏轼有诗云:“东方有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起伏龙行》)。苏轼作为地方长官,曾因人建议前往徐州东门外二十里的石潭去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见到初夏欣欣向荣的景象,写下五首《浣溪沙》词。这五首《浣溪沙》是苏轼词作中数量不多的表现田园生活的作品。它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农村优美、宁静、纯朴的风光,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向往以及与农民紧密无间的感情。词中语言与他一贯的豪放、旷达、洒脱、婉约不同,别有一番特色。苏轼的组词《浣溪沙》虽不是他评价最高、最具艺术性的作品,但却是苏轼为数不多的农村题材的词作。这组词有代表性地表达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热爱人民群众、关心百姓生活的感情。语言清新自然、朴实无华。读这组词,令人回味无穷,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很不一样的苏轼。来源:文学教育

敦煌曲子词《浣溪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时间是永恒的,而人生却是短暂的,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下片写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惋惜却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承接上句“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的天气里,词人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消逝,那翩翩归来的燕子还是令人欣慰的,这一句回应上文“几时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123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