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讲演第三段最富有感情的词

最后一次讲演第三段最富有感情的词,第1张

光荣、宝贵、骄傲、光明。《最后一次讲演》是202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第三段最富有感情的词是光荣、宝贵、骄傲、 光明。贬义:无耻、卑劣、卑鄙、疯狂、挑拨离间。《最后一次讲演》是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的演讲。在演讲中闻一多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也代表了闻一多的决心。

最后一次演讲的语境是什么如下:

《最后一次演讲》写作背景: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大会。会上由于混入了国民党分子,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

李夫人(张曼筠)刚刚离开讲台,闻一多先生就拍案而起,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一篇演讲。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这篇演讲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演讲”。

《最后一次演讲》节选: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存在!

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最后一次讲演》是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的演讲。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演讲!是一篇激厉的战斗檄文!是一个换起人民觉醒的施号令,同时也是爱国民主人士的战斗宣言!

演讲稿的一开头,闻一多先生便直截了当地连连发问:李先生遭此毒手究竟犯了什么罪,那些刽子手为什么不敢光明正大而只敢偷偷摸摸地搞暗杀。其中接连的发问,问句中又夹带着感叹句,如山崩水泻,势不可挡,一开始就把演讲推向了高潮。

一、对比手法的应用:演讲者把不同的人物置于明暗对比鲜明的角度,故意拉大两者距离,并赋予不同的情感色彩,从而达到更佳的表达效果。如在第二节中,“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把反动派与李公朴置于对比的立场,以反动派的“耻”衬托李先生的“荣”,又以李先生的“荣”反衬反动派的“耻”,两者互为作用。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对反动派愤怒与蔑视,和对李先生的赞扬,充分表达出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爱憎分明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心理的描述:通过心理的剖析,往往可以知道某些行为举止的真实意图。心理战术的抨击,往往也是最直接、最有杀伤力、最易致敌人于万劫不复的战术。演讲者巧妙地运用了这一点如在第四节中:“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的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在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有恐怖啊!”他们“制造恐怖”,根本原因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心理的剖析,一针见血地戳穿敌人的虚弱本质,向时代证明敌人不过是只“纸老虎”,给敌人予压力,给人民予动力。

三、举例引证: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用事实说理,可以让反动派的把戏不攻自破,加强说服力。文本第三段中列举了“一二一”事件和李公朴被害惨案,赞扬李先生和昆明青年的伟大献身精神的同时,揭露反动派反革命、反人民、搞谋杀的险恶企图。第五段中,列举希特勒、墨索里尼的例子,证明反动派必败、人民必胜的真理。

除此之外,这篇演讲还运用了丰富的语言的表现手法。例如: 一、感叹句的运用。闻一多先生的这次讲演最大的一个特色是多用感叹句。用感叹句表达强烈地感情,是对反动派的无耻和卑劣行径的怒不可遏的血泪控诉,是对李先生殉难的悲痛和对李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的赞扬,是情感的喷发,是心灵的怒吼。感叹语句,短促而有力,表达效果强烈。 二、反诘句的运用。例如:“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运用反诘句,加强了肯定的语气,使感情表达更强烈、更震撼人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847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