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吟》表达了林黛玉怎样的思想感情

《葬花吟》表达了林黛玉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葬花吟》表达了黛玉对命运与爱情的思考。

如果说要我从我读过的诗歌中选一首悲剧色彩最重的,那么非《葬花吟》莫属。

《葬花吟》是一首类似歌行体的诗歌,它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家飞燕泣残红”,是在林黛玉的口中“哭”出来的。这首诗可谓是黛玉的形象与性格的代表作。当然,黛玉这首《葬花吟》可不是仅仅感叹自己的命运的。

全诗以“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作为情感总调,黛玉借此表达了的情感与思考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表达了惜春、伤春、恼春之情。春天是花开的季节,黛玉把自己对春天的感情投射到花上。看着满地的花朵,将花埋葬,也表现了黛玉的惜花惜春之情。

其次,是对自己身世浮沉、孤独无友的悲叹。诗中说“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便是最佳的体现。“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则表达了自己不被理解的无奈。

第三,幻想美好的爱情,但是现实却是爱而不得。个人认为,黛玉的爱情观更倾向于现代人的爱情观。我们看“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这句。虽然这句更多的是思考自己的命运,但是我个人认为倾向于爱而不得。

第四,抒发了黛玉对生与死的思考,以及保持自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灵魂的愿望。这一块是黛玉思想与情感的核心。

黛玉对生和死的思考蕴含着多种多样的情感。第一层含义,是对所有生命的由生到死这个无法对抗的自然规律的不满与叹息。这个情感集中于“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第二层便是希望这世间只有美好存在,而没有死亡与分离,但是现实却绝不是如此,因而产生的不满。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至,至又无言去不闻”这一句便是很好的体现;第三层是明知自己总有一天会香消玉殒,但是仍要保持自身的高尚思想与美好身躯,不被世俗玷污与践踏。“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最后,更是由于封建时期女性的命运,向上天发出悲鸣。娇弱的花儿被如刀一样锋利的风和像铁剑一样寒冷的霜雪逼迫着,它们的美好容颜与也随之消逝;以花喻人,女孩子的美好时光被什么摧残着?她们的豆蔻年华里,只有极短的时间属于自己,旋即要面对世俗的压力。有的女孩子会选择牺牲自己的生命来解脱,可是,真的解脱了吗?她们的灵魂无处安放,死后还要受着封建礼教的谴责。“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不正是指的她们的命运吗?

极度悲伤的心情。

《葬花吟》,因为这首诗是林黛玉在痛苦的状态中写就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引用一句话说过: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而林黛玉的这首《葬花吟》可谓是字字滴血,极为的悲情,极为的痛苦。

创作背景

林黛玉写下这首《葬花吟》还是因为一个误会,话说那贾宝玉被贾政叫去训话以后,惹得众人都替他担心,生怕他又挨贾政呵斥。这林黛玉也是如此,所以就好心到怡红院准备探望宝玉,谁知碰巧撞见晴雯和碧痕在院子里吵架,这院子门又恰巧给关上了。

林黛玉就去敲门,而晴雯和碧痕这两丫头都在气头上,谁也不去开门,林黛玉以为她们没有听出来自己的声音,于是又叫了两声,偏生这晴雯没有听出来是林黛玉,加上又是个暴脾气,就出言不逊加不开门。

这让天性多疑和敏感的林黛玉伤心,不免伤怀黯然于自己寄人篱下的苦楚。于是越想越难过,翌日就跑到她葬花的地方一边哭得梨花带雨一边写下了这首《葬花吟》。

1

林黛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经典最广为人知的形象,几乎没有之一。

哪怕没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能够对她评说一二。

几乎人人都晓得,她清高、傲娇,但也敏感爱哭,常计较旁人的一言一语,会因细枝末叶而跟贾宝玉争吵,还时不时吐出一口血来,活脱脱是个肉薄心窄的病西施。

这样的姑娘,似乎已在现代审美之外。

因为她一点都不实用。

做女友吧,得耐心地哄着疼着,唯恐一句话说错,就会惹得她大动干戈,又哭又闹把药都吐出来。

做老婆吧,似乎也难担重任。这个体弱多病,“从会吃饭就吃药”的纤柔姑娘,哪儿能生儿育女操持家务?怎么与丈夫同舟共济?

当然,林黛玉的才貌双全是共识,书上曾明明白白地说她“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

可那都是锦上添花,必须附着富贵生活才能见其价值。

寻常人过日子,通常更注重薛宝钗式的世故精明。她会做人、会管家,能时刻鞭策男人、也能与周围众人周旋——是个标准的贤妻良母

有了对比,黛玉似乎便落了下风。

人们懒得再把那本厚厚的《红楼梦》翻来细看,只拿人云亦云的态度看黛玉,然后马马虎虎地,将她定格在三两个标签中。

更有甚者,竟将林黛玉说成是“女主光环笼罩”……我一口老血喷出,所以就有了这篇文章的诞生。

说实话,林黛玉恐怕是最委屈的女主角了。

世人大多误解她,也低估她。

2

与薛宝钗相比,林黛玉的确不大好相处。

周瑞家的来送宫花,最后两朵是她的,她冷冷一笑:“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

话讲得挺尖酸,周瑞家的讪讪的,读者也讪讪的,只觉得林黛玉小题大做太难伺候。毕竟那是王夫人的陪房,这么一来,算是把未来婆婆都给得罪了。

但往前翻一翻,你就会发现,林黛玉的情商并不低。

当年初进荣国府,她也步步小心处处留意,无论面对贾母还是两位舅母,都能得体应对,把话讲得滴水不漏。

“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去迟了不恭,异日再领:望舅母容谅。”

由此可见,林黛玉并非不知世故,只是不屑于世故,不愿刻意去讨好府中众人。

说实话,在送宫花一事上,周瑞家的确实处理不当。

林黛玉是寄居的客人,理应事事为先。可周瑞家的却反其道而行之,把最后两支安排给黛玉。

当然,这未必是有心的。

可若次数多了、频率高了,便难免会传达一种小觑,潜意识中的轻慢昭然若揭。贾母自己也承认,府中奴仆是一颗富贵心,两只体面眼,惯会看人下菜碟的。

这并非空穴来风。

薛宝钗送燕窝那一回,林黛玉自伤身世,曾说过一大段话:

“……况我又不是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呢。”

少时初读《葬花吟》,只觉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是夸张的说法,如今细细追究一字一句,才恍惚读懂林黛玉的委屈。

她敏感多疑、尖酸刻薄,但那何尝不是寄人篱下的一层保护色?

她当然知道所谓的“正确”长啥样、也明白怎样才能使贾府上下人人称颂。可她不是薛宝钗,揣度人心的事儿不爱干,更无心去顺势迎合,甚至懒得遮掩情绪。

这是林黛玉的一大缺陷,却也是其最美好之处。

一个字:真。

她的言行无一不发自本心,从不愿为现实利益而折腰。那些有违本心的事儿,不做也罢。

3

“刻薄”之外,林黛玉的另一个槽点是小心眼,经常出言讽刺,跟贾宝玉吵闹不休。

比如第八回,贾宝玉探望薛宝钗,林黛玉一听说,便忙不迭地跟了过去。进了门,见两个人挨肩坐着,便笑着说“我来的不巧了” 。

比如第二十回,史湘云随口问了句,二哥哥打哪儿来?宝玉顺嘴说从宝钗那里来,谁料黛玉醋性大发,冷笑道:“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 。

比如二十二回中,晴雯赌气不开门,黛玉误以为是薛宝钗的缘故,气得好几天不肯理宝玉。

甚至还有些不明不白的小情绪和小别扭:

“这日不知为何,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起来,黛玉又气的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渐渐的回转来。”

最严重的一次,是因为张道士要给宝玉说亲,两人闹得不可开交。一个砸了贴身的通灵宝玉,另一个则一口吐出了方才服下的香薷饮,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扎心窝的话也说了不少,什么我阻挡了你的好姻缘啦,我白认得了你啦。句句都正中要害,把对方伤得体无完肤。

很多人觉得,林黛玉的心胸不够宽广。

你看,她好像永远都在小题大做,逼得心上人下不来台。于己于人都不利,又何苦来着?

可谁不是这样谈恋爱的呢?

一点一点地试探,认真揣度着他的一言一行。为一句话傻笑半天,也为一个眼神而暗自神伤,一见他和其它女人走近,心就提到了嗓子眼,不由得说话带醋,整个人都尖酸刻薄起来。

放不下丢不开,在心头徘徊着纠结着,不作不舒服,作了又后悔。

4

但林黛玉可不是一味去“作”的蠢女人,不信你接着往下翻——

“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吗要是她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当贾宝玉说出这句话,林黛玉又惊又喜,暗暗认定了对方是知己。

“你放心。”

后来,贾宝玉又补上了这么一句。短短三个字,林黛玉的一颗心却安了下来。从此后,她就变得柔软起来,再不会如从前般辗转不安。

因为她从贾宝玉那里得到了答案。

悬着的一颗心放下来,便不必再用激烈的情绪去试探求证,只偶尔闹闹小别扭,也正应了那句“小作怡情”。

相比之下,薛宝钗难免有点“假”。

她极少流露真情实感,更不会吃醋使性子。面对贾宝玉,宝钗亦端庄克己,丝毫没有恋爱少女的情绪化。

可这份理智冷静,其实正是不爱或没那么爱的证明。

所谓“金玉良缘”,其实也是权衡利弊后的选择。比起宝玉,或许她更爱家族力量的强强联合。

成年后,我们逐渐倾向类似的择偶观。但偶尔静下来,又忍不住幽叹一声,为失去了的“真性情”而黯然神伤。

但事实上,林黛玉的人际关系并没那么惨。

她是不如薛宝钗圆滑,可也具备大家闺秀的胸襟气度,能在贾府的复杂人际圈中游刃有余。

就拿和史湘云的关系来说吧。

二人原本是冤家,一见面就开始掐架。因为史湘云率真活泼快人快语,常常一不小心就得罪了敏感的林黛玉。

谁料到了最后,湘云竟跟她做了好闺蜜,能携手吟诗、也能互说心里话,处得不比亲姐妹差。

说白了,林黛玉只把不快表现在脸上,却从不认真放在心上。因为她不屑于遮遮掩掩,要把全部的自己都展现出来,哪怕不完美、不讨喜。

这才是交朋友的正确姿态啊。

既有若保留,又能坦诚相对,使两个不完美之人互相靠近,与彼此的缺陷融洽相处。这,才是友情的真正开场。

戴着面具去交朋友,未免太累太失真。

5

众所周知,林黛玉才气纵横,一首《葬花吟》写得文采斐然如泣如诉。大观园中作诗吟咏,也常常是她独占鳌头。

这就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总认为她不食人间烟火、不通人情世故,在家务料理上一窍不通。

但这,都是误解。

王熙凤曾将她与宝钗相提并论:

“再者林丫头和宝姑娘她两个倒好,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家务事。况且一个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她。”

由此可见,林黛玉的管理能力,曾被凤姐盖章印证,只不过受客观条件限制,暂时无法施展。

但这并不代表她置身事外,只懂得风花雪月而不知财米油盐。

不信你看看潇湘馆。

在林黛玉管辖的一亩三分地上,丫鬟婆子都尽忠职守一团和气,何曾有怡红院中的糟心事发生?

她甚至会默默算账,暗中关注着府中收支,甚至看得出贾府症结所在,预料到了亏空难填,可能会暗藏祸根。

在贾宝玉懵懵懂懂不知柴米贵时,她已经发出警告:

“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他们一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她不是不会,而是不能。

作为客居贾府的孤女,她无法跨越界线去管家理事,只能把一身本领深藏,默默等待晋升“宝二奶奶”那一天。

只可惜,那天永远未曾到来。

6

有人揣测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后生活。

到了那时候,想必贾府已败亡,昔日的富贵繁华都随风散去。那么,林黛玉能否跟贾宝玉做一对贫贱夫妻?

很多人摇头,不可能。

在他们眼中,林黛玉是个娇滴滴的贵族**,只有绫罗绸缎与山珍海味,才能浇灌这朵倾世名花。

可我总觉得,这种看法是对黛玉的极大轻视。

她的矜贵自内而外,是刻进基因融进血液的,不会因贫困而轻易改变。

若真有那一天,林黛玉会变成荆钗布裙的温柔妇人吧,能做羹汤、也能红袖添香。

夫妻俩也许会隐居乡间,守着一间小茅屋读书、写诗,安贫乐道如曾经的陶渊明,身居陋室,但心中拥有一片桃花源。

入仕的可能微乎其微。

她知世故,但却不会轻易世故。夫妻二人想要的,也并非大富大贵鲜花着锦。

但应该会有诗作流传,他们的名字会被口口相传,在人们的唇边辗转,成为一个深情而不老的传说。

当然,前提是她身体健康,有足够的能量与命运对抗。

林黛玉,红楼梦中的灵魂人物,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林妹妹,此人只应天上有,其音容笑貌在万千读者心中亦是别有风格。

林黛玉,贾母的外孙女,心肝宝贝,贾母唯一的女儿贾敏的女儿。她在贾府的出现,牵动了一干人的神经和关注。

贾府里的至尊宝贝贾宝玉看到了仿若从天而降的林妹妹,直呼“这妹妹,我认识”。自此,便开启了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宝黛之恋。

轻轻浅浅的一笑,凝神回眸的嗔怪,嬉笑吵闹的拌嘴,在宝玉和黛玉之间无一不充盈着爱意和关心。

林黛玉的才情,为世人称道,她的高洁,更为世人赞赏。

黛玉作为桃花诗社的社主,一首《桃花行》揭开了诗社的帷幕: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一首情切切意绵绵的诗词道尽了黛玉内心的伤感和无奈。她的忧思,眷恋,不舍皆悉数道来。桃花鲜妍明媚,娇嫩柔弱,这帘内的人儿如帘外的桃花一般,历经绽放,历经凋零,一如桃花的鲜艳,又似桃花般纷纷凋谢飘零。“胭脂鲜艳何相泪,花之颜色人泪;”黛玉在诗词中以桃花为媒感叹自己身世的飘零和无依无靠。将胭脂的红艳喻为哀伤的眼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历经人世的悲欢离合,黛玉懂得世间的无常,美好的景物,和美的家庭都会在一朝一夕之间烟消云散,她的哀伤无处诉说,更不能轻易释怀。“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林黛玉身世的凄婉,堪比“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虽说有外祖母的百般疼惜,宝玉的怜爱体贴,都无法消散黛玉自小经历的丧母之痛以及与父亲的离别之苦。身世的苦楚只能是让黛玉感叹花自飘零泪自干。

这也是黛玉在贾府中寄人篱下的哀叹和自怜。并且让她看淡了世事的纷争与不堪,若说对这世间的唯一留恋,便是她对贾宝玉的情感,这份执念是支撑她在贾府生存下去的念头和安慰。

除去身世的苦悲,柔弱的黛玉心性是灵动的,才情是激昂有趣的,一颗大气豪爽的心志安放于娇弱身躯之中。且看她和史湘云的斗诗赋词。

夜深人静,黛玉和湘云借着月光的美色,听着悠扬的笛韵,禁不住诗性大发,黛玉执意要和湘云比试比试,看看谁强谁弱。

黛玉先起一句“三五中秋夕”,湘云道“清游拟上元。撒天萁斗灿,”林黛玉笑道:“匝地管弦繁。几处狂飞盏?”

好一句匝地管弦繁。几处狂飞盏。将黛玉的洒脱与豪情尽显。

二人你来我往好不热闹,湘云一句“吟诗序仲昆。构思时倚栏”,黛玉笑道:“拟句或倚门。酒尽情犹在”。

黛玉的情和思于吟诗中迸发,竟有几分男儿的不羁与热血。

正值花季的黛玉不仅伤春悲秋,也会情思满怀,在沁芳闸桥边桃花树下一块石头上,宝玉和黛玉在共读一套《会真记》。

宝玉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着点头儿。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

贾宝玉的少年痴情和林黛玉的少女钟情,似一般少男少女的情深意切,不觉流露出人间烟火般的美好与纯真无邪。

怎奈林黛玉的情思悠悠和满腹才情在这侯门之家却无法宣泄和获得施之才干的机遇。林妹妹只能在郁郁寡欢中倾听着“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戏文,感叹着品味着“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林黛玉的幸与不幸都在于在侯门深似海的贾府,她的情和思都已随风而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25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