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康肃公是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陈康肃公是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第1张

欧阳修《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

欧阳修《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译文: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因此而自我夸耀。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 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 康肃公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技艺不也很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恼怒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技艺!”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懂得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别的,只不过是手熟罢了。”陈尧咨笑着将老翁送走了。

这告诉我们熟能生巧。

#教案# 导语《卖油翁》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通过卖油翁自钱孔滴油技能的描写及其对技能获得途径的议论,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以下是 考 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卖油翁》课文原文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卖油翁》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修全集》。

 二、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尝射于家圃

 古义:曾经。今义:吃一点试试;辨别滋味

 2尔安敢轻吾射

 古义:怎么。今义:平安;安全

 3但手熟尔

 古义: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二)一词多义

 1射:尝射于家圃 射箭,动词

 尔安敢轻吾射 射技,名词

 2尔:尔安敢轻吾射 你,人称代词

 但手熟尔 罢了,语气词

 (三)词类活用

 1但微颔之 名词用作动词,原指下巴颏,这里是“点头”的意思

 2吾射不亦精乎 动词用作名词,射技

 3尔安敢轻吾射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四)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尝射于家圃。

 2省略句

 自钱孔入。

 三、翻译课文

 原文: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他)曾在自家的菜园里射箭,有一个卖油老翁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射箭,久久不离开。(老翁)看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原文: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译文:康肃公问道:“你也懂得射技吗?我射箭的本领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这)没有什么别的(奥秘),不过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恼怒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懂得这个道理。”

 原文: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译文:老翁就取来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入葫芦,可是铜钱一点儿也没有被沾湿。老翁于是说:“我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笑着打发老翁走了。

 四、问题归纳

 1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

 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背景。

 地点:陈尧咨家的空场子上。

 人物:陈尧咨和卖油翁。

 背景: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因而“自矜”。

 2卖油翁看到陈尧咨射箭是怎么反应的?

 “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看陈尧咨射箭,放下担子,斜着眼睛看。看见他射箭十箭中八九箭,只是微微地对此点头。

 3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本领是怎么评价的?

 卖油翁认为:“无他,但手熟尔。”没有什么,只不过手熟罢了。

 4卖油翁凭什么这样评价陈尧咨的射箭本领?

 “以我酌油知之”凭我酌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5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连用两个问句表现了陈尧咨怎样的性格特点?

 先用一个疑问句,再用一个反问句,表现出陈尧咨因“善射”而“自矜”的性格特点。

 6卖油翁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表明了什么?

 是表明自己并非如陈尧咨所认为的“轻吾射”,呼应了上文对陈尧咨射技的评价,再次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二是表明了卖油翁不卑不亢、沉着镇静的性格特点。

 7“康肃笑而遣之。”“笑”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陈尧咨看到卖油翁高超的技艺心服口服,认输了。

 8故事中只有两个人物,我们如果把题目《卖油翁》改成《陈尧咨和卖油翁》好吗

 不好。事端是卖油翁引起的,他如果不“释担而立”,不露出轻视的表情,陈尧咨就不会发问;又是由他解决的——以酌油技术平息了陈尧咨的愤怒情绪。卖油翁的酌油表演,明显技高一筹,作者是详写;陈尧咨的射技,作者以“发矢十中八九”一笔带过,是略写。再者,卖油翁身怀绝技,谦虚沉着;陈尧咨却因“善射”而自我炫耀,趾高气扬。我们读这篇文章必须紧紧把握这一点:卖油翁在事件发展的全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

 五、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写卖油翁高超的酌油技术,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同时还告诫人们:即使有长处也不能骄傲。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卖油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欧阳修的文学常识,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能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故事情节。

 2理清文章脉络,感受两个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并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体会课文中描写的人物的品质,虚心请教,不骄傲不自满。能联系实际,学会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清故事情节。

 2难点: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本文揭示的道理,学会熟能生巧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说出以“百”字开头,形容人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语”

 明确:百发百中,百步穿杨……

 接下来教师引导:“射”是古人常说的“六艺”之一,也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一种技能。但有一个人不以为意,甚至不屑一顾,这个人是谁呢(卖油翁)今天我们就学习《卖油翁》这篇课文,一同来看个究竟。(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知人论世,走近作者。(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播放PPT补充)

 明确: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之一。

 他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物,为文以韩愈为宗,倡导写平实朴素的古文,创立了平易流畅、委曲婉转的文章风格,为北宋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文学才能的作家,在散文、诗、词、史传方面自成一家,留传后世的有《六一诗话》《欧阳文忠公文集》。

 2熟悉课文,指导朗读。

 首先,师范读课文,正字音,正断句;其次,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及节奏;然后,分角色朗读(先小组中分读,然后请学生自由分角色朗读);

 接下来,评价朗读情况(学生自由发言评价,师指导,从普通话、语气、情感、神态等方面评价);最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

 3疏通课文大意。(结合注释,同桌交流)

 教师巡视,帮助、指导学生疏通课文文意,并请同学发言,学生间相互评价翻译,教师订正。接着,让学生复述故事,并进行课本剧表演。

 (三)深入研读

 1请同学们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思考问题并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本领是怎么评价的卖油翁为什么这样评价陈尧咨的射箭本领

 明确:

(1)“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看陈尧咨射箭,放下担子,斜着眼睛看。看见他射箭十箭中八九箭,只是微微地对此点头。

 (2)卖油翁认为:“无他,但手熟尔。”没有什么,只不过手熟罢了。

 (3)“以我酌油知之。”凭我酌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2请同学们默读文章,思考陈尧咨对卖油翁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变化原因是什么

 明确:态度由反感、恼怒到佩服、认输。卖油翁看射箭时的冷淡表情使陈尧咨反感,答话时的平淡、轻视更使他恼怒。后来,看到卖油翁从“钱孔”中酌油而钱不湿,不由得佩服、认输了。其变化的原因,是他看了卖油翁酌油技术如此纯熟却并未“以此自矜”。

 3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卖油翁到底知道什么道理

 明确:卖油翁知晓的是熟能生巧、精益求精的道理。

 4故事中只有两个人物:陈尧咨和卖油翁。我们干脆把题目《卖油翁》改成《陈尧咨和卖油翁》,行吗课文为何对陈尧咨的善射写得简略,而对卖油翁的酌油情况却记叙得较详细(小组讨论)

 明确:不行。事端是卖油翁引起的,他如果不“释担而立”,不露出轻视的表情,陈尧咨就不会发问;又是由他解决的——以酌油技术平息了陈尧咨的愤怒情绪。卖油翁的酌油表演,明显技高一筹,作者是详写;陈尧咨的射技,作者以“发矢十中八九”一笔带过,是略写。再者,卖油翁身怀绝技,谦虚沉着;陈尧咨却因“善射”而自我炫耀,趾高气扬。我们读这篇文章必须紧紧把握这一点:卖油翁在事件发展的全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采用详略得当的手法叙事,重点突出。

 (四)巩固提高

 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其中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你有什么启示

 明确:本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经过勤奋的劳动才能获得,我们现在精力充沛,只要肯下功夫,钻一门学问,经过长期的努力,一定会熟练掌握它的奥秘,应用自如的。

 (五)小结作业

 小结:这个故事虽然短小,却蕴涵丰富的人生哲理,使我们学习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情节简单,但波澜起伏;文字浅显,却韵味无穷。愿同学们在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过程中,扩大对祖国古代社会的认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业布置:据说陈尧咨把卖油翁打发之后,自己一个人在菜园子里踱来踱去,他在想些什么他又会做些什么请同学们在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写一篇小短文。

自从卖油翁将陈尧咨的箭法分析后,便又干上了自己的老本行——卖油。但是这时的卖油翁已经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于是,当他背着一个担子出门时,就被一群人围住了,人们各个叫他表演他熟练的倒油技术。卖油翁看见有那么多人喊着叫着,便逃开了。他跑到小村桥头上蹲了下来,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酒壶,一口一口地喝着酒,时不时还叫上两声:“卖油嘞!上好的麻油嘞!”使来来往往的人不时看上两眼。

可是不知怎么的,一个上午竟没有一个顾客。卖油翁十分沮丧,不一会儿便停止了叫喊。一座长长的桥上只有一个卖东西的商人,使老油翁显得更加苍老、更加孤独。

这时,陈尧咨向卖油翁走来。他问:“老人家,您怎么孤零零的,我看您好像没有什么顾客呀!”“对,”卖油翁郁闷地说,“唉!自从我告诉你‘精益求精’的道理后,镇上的人都知道我了,都想看我表演。这半天来的也只是……只是想看我表演的人,根本没有想买油的人。”陈尧咨很同情的对老人说:“可怜了,半天都没有什么生意!”老人咬着一根烟,猛吸一口,又吐出一个灰色烟圈,也吐出了心中的忧愁和不满。

天边露出红红的晚霞,太阳也换了一副妆。从早到晚,想看卖油翁表演的人络绎不绝,可真正想买油的人却只有两三个。陈尧咨掏出了一些碎银子放到老翁手中。卖油翁也收拾好了东西。人们都只看见一个沮丧的黑影渐渐消失在火红的晚霞中……

卖油翁主要内容

1卖油翁的主要内容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在部分语文课本中,“陈康肃公尧咨善射”被变为“陈康肃公善射”。

编辑本段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老翁说:“凭我倒油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2卖油翁的主要内容

原文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在部分语文课本中,“陈康肃公尧咨善射”被变为“陈康肃公善射”。

编辑本段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

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老翁说:“凭我倒油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

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3卖油翁重点内容重点字词

《卖油翁》宋代: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译文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曾经,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

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注释⑴本文选自《归田录》卷一,有删节。

⑵〔陈康肃公〕陈尧咨,谥号康肃,北宋人。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⑶〔善射〕擅长射箭。⑷〔自矜〕自夸。

⑸〔家圃〕家里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

⑹〔释担〕放下担子。释,放。

⑺〔睨〕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⑻〔但微颔之〕只是微微对此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

但,只、不过。颔之,就是”对之颔”。

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⑼〔无他〕没有别的。⑽〔但手熟尔〕不过手熟罢了。

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⑾〔忿然〕气愤愤地。然,作形容词或者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或”地”。

⑿〔安〕怎么。⒀〔轻吾射〕看轻我射箭。

轻,作动词用。⒁〔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知道这个。

以,凭、靠。酌,斟酒,这里指倒油。

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⒂〔覆〕盖。

⒃〔徐〕慢慢地。⒄〔沥之〕注入葫芦。

沥,注。之,指葫芦。

⒅〔遣之〕让他走,打发。〔惟〕只,不过。

4卖油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的是古代一位神射手叫陈尧咨,射箭技术很纯熟,因此很自大,有一天他射箭,十支箭中了九支,洋洋得意。

旁边有一个卖油的老者一直在看,看到射的不错,微微点了一下头。陈尧咨就问老者,你觉得我射的好不好啊?老者回答说你只是熟练了罢了,说完拿出一个葫芦,把一枚铜钱放到葫芦口上,再舀了一勺油,从铜钱中间的孔灌进葫芦,铜钱上一滴油都没有沾到,老者说我和你一样,都是熟练了罢了。

这个故事就是熟能生巧这个成语的出处同时这个故事更告诉了我们有了一些成绩的时候不应自大,因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更虚心的继续学习。陈尧咨在接受老者的教育后也收敛了不少,每天更加用心练习射箭,争取达到百发百中。

5寓言故事卖油翁内容简介

大体内容是这样的

一个公箭手叫陈小资,好像能十次有八九次能干到十环吧

于是就和一个卖油的老大爷吹牛逼说本大爷如何如何

卖油的没吱声

而是拿一个大钱放在葫芦嘴上

然后用水瓢盛满一瓢油通过大钱的四方孔往葫芦里倒

结果大钱居然一点油也没沾到

此时卖油翁潇洒的对那个射箭的说

无他,但手熟尔

公箭手马上泄气鸟

意思就是说任何一件事如果肯练习都能达到非常高的境界。

6求《卖油翁》故事大概情节,50或60字左右,速度15分钟,紧急需要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

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康肃公问道:“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很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康肃公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武艺!”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老翁取过一个葫芦立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老人说:“我这点手艺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手熟罢了。”

陈尧咨见此,只好笑着将老翁打发走了。故事的道理:《卖油翁》这个故事向人们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大概情节,你要的50---60字的就是这样了哦一个弓箭手叫陈尧咨,他十箭能射中八九支。于是和一个卖油的老翁炫耀了起来,卖油翁用自己倒有的技术让陈尧咨懂得了一个熟能生巧和不炫耀优点的道理。

7就是

熟能生巧,哈哈[译文]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

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康肃公问道:“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很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康肃公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武艺!”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老翁取过一个葫芦立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老人说:“我这点手艺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手熟罢了。”

陈尧咨见此,只好笑着将老翁打发走了。

卖油翁真正原文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译文]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康肃公问道:“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很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康肃公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武艺!”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过一个葫芦立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老人说:“我这点手艺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见此,只好笑着将老翁打发走了。

卖油翁简述

《卖油翁》的主要内容:神射手陈尧咨可以十箭中九中,有天他射箭时旁边有个卖油翁在看,因此陈尧咨就问老者自己射箭射得好不好,老者表示陈尧咨只是熟练而已。然后卖油翁就从葫芦口上将油从铜钱中间倒进去了,表示我这技术也不过是熟练而已。

《卖油翁》揭示的道理

《卖油翁》用卖油翁从钱孔滴油技能的详细描写及其对技能获得途径的议论,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同时也告诉我们世界上再困难的事,只要我们多做,多练习,以后就能做得很好,达到熟能生巧的水平。

《卖油翁》的作者

《卖油翁》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寓言故事,在故事中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卖油翁》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欧阳修的号是醉翁,是在宋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曾经和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卖油翁细思极恐

原创作者|沧海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宋史》记载他“尝以钱为的,一发贯其中”。所以,欧阳修说他“当世无双”并不夸张。拥有当世无双的本领,“自矜”一下,又有何妨?

但是生活有时候就是那么不合逻辑。本是“六艺”之一的射术,在重文轻武的北宋,成了受人诟病的短处。陈尧咨还“以此自矜”,更激起了众怒。

一天,当陈尧咨在自家园子里练习射箭的时候,一个卖油的老翁在外面“释担而立”。通过后面的情节知道,这个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儿,不是想休息一下,而是要看射箭。

陈尧咨,真宗咸平三年进士第一,状元,是当时的大官。他家的园子就是那么随便被人窥探的?而且还是社会最底层的一个卖油翁!有一个原因可能就是陈尧咨为了向人展示自己的射技,将园子的围墙修成了透视的。并且我们能想象到,平日里,每当陈尧咨练习射箭的时候,园子外面来往的人总会驻足观望。

但是今天这个卖油翁可不是来观望的,而是来挑衅的。何以为证?在未知陈尧咨射箭结果之前,他就“睨之”,表示轻蔑。而且不怕耽误生意,“久而不去”。有人可能会说,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卖油翁哪有那份闲心、哪有那个胆量挑衅朝廷大官?

这就是“细思极恐”的地方。这个卖油翁可能是假的,是看陈尧咨不爽的一个“文官”让手下假扮的。为什么呀?不为什么,可能只是想告诉陈尧咨你那点儿本事“无他,但手熟尔”。有这必要吗?别忘了,吃着俸禄、不务正业、爱生闲气的“文官”历朝都有。

当然,这个卖油翁也可能是真的。但是必定也是受人指使才来演这出戏的。受人指使定会得人好处,所以“睨之,久而不去”,也不怕耽误生意。陈尧咨“发矢十中八九”,也算名副其实了,卖油翁却“但微颔之”,这比“扭头就走”更具有侮辱性。我们甚至可以猜想,卖油翁这一连串看似“云淡风轻”的举动,其实早被指使他的人在某个阴暗的角落里训练过无数遍了。否则,一个社会底层的卑微小民哪有那份“大气”。

想怼陈尧咨,何必要指使一个卖油翁?这就是幕后人物的高明之处。

第一,“怼”你的人越低贱,你就“更低贱”。

第二,你一个朝廷命官,总不能不顾礼仪体统,和一个卖油翁互怼。所以,怼你白怼。你要互怼,更有好戏等着。在此,我们还可以猜想,卖油翁和陈尧咨“对话”期间,说不定不远处的树丛后面正有几双猥琐的眼睛透过枝叶的缝隙窥视着这场“好戏”。

第三,陈尧咨和卖油翁身份的强烈反差,让这件事充满戏剧性。幕后指使的人想让陈尧咨明白,我们不是想害你,只是“戏耍”你一下。人生本是一场戏,有什么还能比操纵别人按自己的意图演戏更有快感的事,这也正是“权力”的诱惑。

当我们看透了幕后的这一切,那卖油翁台前的“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等等,就越逼真,越虚伪。

陈尧咨有没有“看透”,不得而知。通过他的“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看出来,险些中招。可能就是在卖油翁那油线缓入钱孔的瞬间,陈尧咨“顿悟”了。文章最后说“笑而遣之”,不如说陈尧咨“一笑了之”。

这“笑”中有多少蕴含呀,我的学生都能分析出三四种。

 《卖油翁》一文中,读陈康肃公时或盛气凌人、傲慢无礼,或怒目圆睁、严词厉色,读卖油翁时或心平气和、不亢不卑,或沉着镇定、面带微笑,且不说内容上的理解与感悟,仅凭这两人的语气语调,就已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得活灵活现。同时,在读时也要注意不断调整文本言语与诵读出来的声音形态之间的契合度。 

《卖油翁》诗文之意

陈康肃公善于射箭,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他也凭借这种本领自我夸耀。

(他)曾经在自家的园中射箭,有一位卖油的老汉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不离开。(卖油的老汉) 见陈康肃公每十箭射中八九箭, 只是对此微微点了点头。

陈康肃公问道:“ 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高超吗”老汉回答:

“(这)没有什么,只不过手法熟练罢了。”陈康肃公气愤地说: “你怎么敢轻视

我射箭的本领呢”老汉说:“凭我倒油 ( 的经验)知道了这个道理。”于是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口,慢慢地用勺子把油舀起注入葫芦里,(油)从铜钱孔进入,可是铜钱一点也没有被打湿。老汉接着说:“我也没有别的,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康肃公笑着打发他走了。

2003年,我13岁,上初一,有幸学到了欧阳修的《卖油翁》这篇课文。那时不知道唐宋八大家究竟是何物,也没学过他的《醉翁亭记》,所以没有被一篇文章里竟然有21个“也”惊艳到,更没在课外书本上读过他的《秋声赋》,为古人由内而外、由小及大、由景色到感悟、由个人到宇宙的表达方式感到惊诧和艳羡。现在,2021年,我31了,比那时候自然经历了很多,但也错过了很多,但我仍旧怀念那时候一手缚书于背后,一手握拳于胸前,闭目点头,素面朝天,努力念诵经典古文的样子。那时候整个校园书声琅琅,柳丝婀娜,春风得意,好不快哉!

借用网上流行的一句话,“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作为此时我的期许和遐想。

——写在前面

《卖油翁》全文如下: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全文简短而有力,这也是古文独有而鲜明的一个特点。《诗经》民风淳朴,一咏三叹;《论语》深含大意,发人深省;《孟子》气势铿锵,长于辩论。

第一句“陈康肃公善射”,其中我最喜欢这个“善”字。“善”表示善于,擅长,说明射箭这门手艺对于陈康肃公来说,仅仅是个爱好,更说明他经常练习,熟能生巧。后文“见其发矢十中八九”,足可证明这一点。后面紧跟的一句“当世无双”,则很明显看出,由于他经常练习射箭,因此得了这样一个雅号,但这也只是周围人一个恭维的说法,或者一种善意的表达。

“睨之久而不去”里的这个“睨”也很有意思。睨,说明斜着眼看,有可能是卖油翁走南闯北,见识过大风大浪,看见有人因为会点门道而沾沾自喜,有点不满,照应了前文“公亦以此自矜”。最大的可能则是一种自信,老人认为这种“十中八九”的箭法,充其量也只是长期锻炼的结果,就和自己的“绝活”一样,并不值得十分赞誉,因此作者用了“但微颔之”来作为卖油翁当时“观赏”的具体表现。

下文的问句还有“康肃忿然”,更能说明陈康肃公的骄傲和自夸。周围的人可能和他做过比试,确实技不如人,或者他们都不爱好射箭,干别的营生,因此更加导致了他的盲目自大,觉得自己的确当得起“当世无双”这个称号,因此看到卖油翁并没有像别人一样拍手叫好,只是“睨之久而不去”和“但微颔之”,有点恼羞成怒,下不来台了。

接下来就是卖油翁的“秀场”了,他并没有生气,立马不忿地和人语言交锋,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他采取了一种便捷有效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见他只轻轻地道了一句,“以我酌油知之”,然后“表演”开始。当他完成后,才真正地做出了有力的“回答”,而作者也只是轻轻道了一句,“因曰”。“因曰”的是什么内容呢,“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同样平淡无奇,看着不甚高明,实则正是这八个字“点醒”了陈康肃公。陈康肃公当然知道这个道理,于是“笑而遣之”,就这么让卖油翁走了,这个小故事也就结到此结束。

陈康肃公和卖油翁都是聪明绝顶的人,可以说是一点就透,而且大度淡然。陈康肃公是这样一类聪明人,他一度迷失在别人的盲目评价和自己的良好感觉中,但却有点孤独求败的感觉。他渴望知音,也渴望“点醒者”与“救赎者”的出现。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这两句话,在我的解读里就有点迫切恳求的味道了。你想,假设自己周围充斥着奉承和赞颂,虽然一度快乐、开怀,那么到了只剩下一个人的时候呢,寂寞、无聊、孤独、无语等情绪便会接踵而来。于是,看似陈康肃公是在问别人,其实内心迫切想找到一个“知音”罢了。

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陈康肃公听到这个回答,确实有点羞恼,他以为别人会了解自己,但这个回答你仔细看,卖油翁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没有回答自己会不会射箭,也没有回答陈康肃公射箭的水平如何。于是陈康肃公急了,脱口而出,“尔安敢轻吾射!”他觉得自己受到了蔑视和侮辱,声音变了,面色变了,内心紧张、激动、气恼、羞愤。殊不知“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依照佛家的观点,你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么对方就是命运派来“点醒”和“拯救”你的人。

于是到了最后,我们看到了皆大欢喜的画面,“康肃笑而遣之。”陈康肃公怎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呢,只是这个聪明人,或者说我们每个人某个时段都会被表面所蒙蔽,看不到本真,于是就有人来“解疑答惑”。所以作者选取的这个人也很有意思,卖油翁,是那种处于社会底层的人,衣食堪忧,无依无靠,但无拘无束,无牵无挂,同样也是那种久历世事、饱经沧桑的世外人,他自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一无所知。他只是来了,停留了,又走了,仅此而已。

回到文章,陈康肃公“尝射于家圃”,“尝”,曾经的意思,一个字就让我们读懂作者欧阳修只是想讲述这么一个故事而已,然后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家圃”也很好地做出了补充说明。既然是“家圃”,也就是家里的菜园,说明这是一个很私密的地方,不是“公共场所”,但偏偏“有卖油翁释担而立”,而且“久而不去”。

1000年前,欧阳文忠公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小故事;1000年后,我相信,这个小故事仍然在华夏大地上渊源流长,闪烁着智慧和文明的光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593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