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什么情绪或是思维是现代人才有古代没有的?

有没有什么情绪或是思维是现代人才有古代没有的?,第1张

一般来说,那种无厘头搞笑的情绪或者一些奇葩的思维,是现代人才有的,而古代人没有因为古代人的传统观念比较强,而不像现在的年轻人那样,比较喜欢一种嘻哈的风格!

任何情绪或者思维,都是现代人和国安的同时有的。尤其是情绪,你要说思维的话,可能有一些是现在有的,那是由于科技发展之后才有的,比如说是对于宇宙啊之类的,或者说微观的这种思维。

古代人的情绪和思维和现代人的情绪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说古代人的思想都是非常的保守。而现在的人的思想都是非常的开放。

这就是古代人情绪和思维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古代人比较讲究个人修身养性,因为古代人的社会发展比较慢,生活节奏比较慢,所以你要孔子孔夫子就是讲就是。

修身养性而现代人的欲望比较多,社会发展比较快,所以说这些东西现代人都没有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没有。

因为即使现代人古代人相差几百年上千年的时间跨度。但是人类从肉体上并没有本质性的进化或者改变。

所以古人的任何情绪思维与现代人没有任何差别。唯一不同的是交流的方式,因为科技革命带来的各种现代化设施而改变。

现在人才有古代却没有的,就是现代人,可以在网络的世界,自由的畅游,可以在网络的世界畅游天下,这是古代人没法想象的!

古代的人的爱情观是“发乎情止乎礼”,就算心里很爱对方,也会把这份爱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现在人的爱情观是,如果爱对方,就大胆的去追对方。

“发乎情止乎礼”这话的意思是如果男女之间产生了情感,也不能做出一些不合礼法的事情。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青梅竹马,小的时候经常一起吃饭,一起睡觉。等到再大一点,林黛玉还是有注意这方面问题的。有时候宝玉会对她开一些玩笑,她就会发脾气,其实不是她太作,是太注意礼节的问题,不想被人说了去。所以古代的人是很保守的,在男女没有结婚之前,是不会随随便便跟人发生关系的。

现在这个社会,如果男女之间产生了爱情,就会不顾一切的在一起,哪怕最终结果是不好的,他们在乎的不是结果,是这个过程,只要享受了这个过程就好。或许没过多久,就同居在一起的还很多。现在,网上不是很流行一句话,“要找处女的话要到幼儿园去找了”。尽管这是一句玩笑话,但是也是现实,现在的男女,对待感情,太过于随便。

古代的人结婚基本都是父母说了算,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而现在基本都是自由组合,只要对的那个人出现了,就算遭到父母的反对,也会不顾一切的走入婚姻的殿堂。但是,小编认为,不管是古代的人还是现代的人,都是渴望碰到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都是渴望有一份美好的爱情。只不过古代的人,是要依附于男人,选择的机会比较少罢了,她们内心肯定还是憧憬爱情的,不然也不会留下这么多唯美的爱情诗。而现在的女子,比较独立自主,不用依附于男人,选择的机会多了。

这篇《宋词名句精选: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是 考 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译文]酒入愁肠,一觉睡醒,日暮的阳光已经斜照在深深的庭院。

 [出典]晏殊《踏莎行》

 注:

 1、《踏莎行》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2、注释:

 红稀:花儿稀少。红,指花。

 芳郊:清香弥漫的郊外。

 阴阴见:暗暗显露。

 蒙蒙:形容柳絮飘飞,令人满眼迷蒙。

 游丝:指蜘蛛等昆虫吐出的丝,因其多在空中飘荡,故称。此处用来形容香烟飘飞。

 炉香静逐游丝转:香炉中冒出的袅袅香烟旋转着向上飘升。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

 却:正。

 3、译文:

 小路两旁的鲜花多已凋残,清香四溢的郊野已经被翠绿染遍。高楼台榭边,绿树已成荫,遮挡得楼台若阴若现。春风不懂得管束柳絮,迷迷蒙蒙地扑打着行人的脸面。

 翠绿的树叶里有黄莺藏身,大红的篱笆墙把燕子阻隔在外边。香炉中烟雾缭绕,恰似那游丝般向上盘旋。酒入愁肠,一觉睡醒,日暮的阳光已经斜照在深深的庭院。

 4、晏殊的生平见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和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郦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最能体现晏殊词深婉精致的或许应该是:“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5、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却显示了事物发展的进程和动态。从“小径”、“芳郊”、“高台”的顺序看,也有移步换形之感。“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所写的杨花扑面,也是暮春典型景色。但词人描绘这一景象时,却注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成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这一方面暗示已经无计留春,只好听任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和活跃的生命力。这里虽写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富有生趣。“蒙蒙”、“乱扑”,极富动态感。“行人”二字,点醒以上所写,都是词人郊行所见。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转接自然。上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应;下句说燕子为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引出下面对室内景象的描写。着“藏”、“隔”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初夏嘉树繁阴之景与永昼闲静之状。

 “炉香静逐游丝转”写如此闲静的室内,香炉里的香烟,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结、缭绕,逐渐融合一起,分不清孰为香烟,孰为游丝了。“逐”、“转”二字,表面上是写动态,实际上却反托出整个室内的寂静。“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

 结拍“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跳开一笔,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困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这里点明“愁梦”,说明梦境与春愁有关。梦醒后斜阳仍照深院,遂生初夏日长难以消遣之意。

 暮春傍晚,酒醒梦回,只见斜阳深院而不见伊人。怅惘之情,通过景物描写隐约地表露出来。全词除“一场愁梦酒醒时”句外,都是写景。委婉细致,景中寓情,达到不露痕迹的程度。这首词温柔细腻,缠绵含蓄,很少用直写的方法。

 前人评此词写景流丽。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中说:“结‘深深’妙,着不得实字。”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进一步指出结句“更自神到”,道出了晏殊词写景的特点,即重其精神,不重其形迹。

 6、这首词描写了暮春的美景,借以抒发时序流逝的淡淡愁绪。上片写郊行所见,前三句“红稀”、“绿遍”、“树色阴阴见”,虽是静景,却隐含移步换形,显示了事物发展的动态,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夏天正悄悄来临。四、五两句写杨花扑面,在暗示无计留春的同时也突出了杨花的活跃,虽是典型的暮春景色,却无衰颓情调,而是显得富有生趣。

 过片两句,承上启下,转接自然,不着痕迹地描写了室内室外的景色。上句描写树叶已经很密,黄莺可以在枝间藏身了,照应上句的“树色阴阴”。下句写燕子被朱帘所隔,不得进入室内,自然引出下面对室内景物的描写。“炉香静逐游丝转。”在静静的房间里,炉香袅袅上升,和飘荡的游丝纠缠着,缭绕融合在一起,分不出彼此。“逐”上着一“静”字,境界顿出。袅袅的炉香和飘荡的游丝,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作者百无聊赖的闲情和淡淡愁绪。最后两句写午间小酌,酒醉酣睡,一觉醒来,斜阳正照着深深的院落。真是日长难遣啊!

 7、“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读到心里便感觉到它的极致,这是一首描写春末初夏的情景。

 微风吹过,小径两旁已是稀疏的几片残红。郊野也是绿成一片,高台旁树木绿叶成荫,可你看春风却不解人意,偏偏让那细细的杨花,犹如濛濛烟雨迎面而来。茂盛的翠叶已可藏莺,垂下的帘子把燕儿隔在外面。室内炉香的轻烟,袅袅萦回,静静地追逐忽不定的游丝。可见室内寂静无声,初夏日长无绪,诗人不免生出淡淡的愁意。午间小饮后便随着酒意进入梦乡,待到梦醒酒散,却已是一抹夕阳照着这深深的庭院。想必此时诗人的心境也如庭院周围一般恬静淡然。

 词的魅力总是能够把人带到一种意境中去,每每读完一首词,内心便会沉静敛收。细细品味,欣欣念之,乐乐释然!平时的烦忧,急躁,不快慢慢沉淀着。不要再去计较别人对自己怎么样,得与失永远都是平衡的。只是尽力做好自己,便觉快乐了!

 8、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微拂的柳风,弱照的斜阳,隐约的花草,馨雅的微香,婉转的鸟鸣,低低的虫吟……这一切,来得那么的突然,一下子便呈现在你我之间;却又那么的自然,随着春天的深入人心,来得那么顺理成章。但是呵,我仍猜不透你海底针似的心。

 9、与起句一样,词的结尾也非常要紧,往往是全篇的点睛之笔。结句要像勒住一匹狂奔的骏马一样,收束有力,又能发人深思,留有余味,所以词人们在结句上也特别下功夫,或以景结,或以情结,或以问结。

 1以景结。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断肠院落,一帘风絮”“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肠断处”以景结情,悠然而逝,含蓄蕴藉,最能展现词的婉约美气质。也有气魄雄大的词人,以崇高悲壮之景结束全篇,如李白《秦楼月》:“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气象雄浑,冠绝古今。吴文英的怀古词《八声甘州》结句:“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大气包举,壮阔苍茫。前人最推重“以景结情”的方式,如沈义父《乐府指迷》就很有代表性地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

 2以情结。

 “觉来知是梦,不胜悲”“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情语结句,多以真率激切取胜,切忌情感表达的轻浮直露。“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如此赤的呼叫,哪里符合儒家的温柔敦厚诗教?许多老夫子深受刺激,当然嗤之以鼻。但现在看来,周大词人原来痴情得如此坦率可爱!

 3以问结。

 “彬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问得柔情婉转,格外曲折动人。“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末一问,摧刚为柔,令无数英雄堕泪。

 9、清明时节,万物苏醒,春意渐浓,是人们植树造林,栽瓜种豆的好时候。清明属于晚春,清明一过,便是谷雨,谷雨过后,便立夏了。虽是晚春时节,但此刻北方的春天,早晚和正午的温差还很大,阴凉地方的小草还有点睡眼惺忪,一些花树枝头的花骨朵还有点慵懒犯困呢。虽然气温还不稳定,但毕竟是季候到了,满眼的春色,满面的春风,还有温暖的阳光,逼着家家户户的男人和女人,大人和小孩,不由自主地迈出家门,扑向春情勃发的大自然。春天去野外踏青赏花,清明可以说是正当其时。此刻绿柳才黄,花开半合,草芽初露,春风荡漾,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花的香味和春的气息。这样的季节,无论结伙,还是单独,你尽管走出去。去公园,去野外,去泛舟,去登山,大口呼吸春天的气息,静静聆听花开的声音,看山岭背阴处残雪的消融,观小河溪流里浪花飞跳的情景。开心的笑,开心的玩,对着山林吟唱,向着旷野呼号。莫待“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别等“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0、酒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饮酒之风,历经数干年而不衰,早已凝聚成了雄浑的民族之酒魂。酒壮英雄胆,酒系挚友情。古往今来,每每壮士出征,忠良落魄,故人别离,都要以酒饯行。那“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迈;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咏叹,那“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情怀,无不道出了中国文人“有酒且长歌”的那种诗意呐喊!

 中国是酒的王国,正是这个王国造就了中国文人的狂放气质。酒仙李白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众多诗篇,都凝聚着酒的魂魄,所以才有“会须一饮三百杯”、“醉坐雕鞍歌《落梅》”之类的仰天吟唱。翻开唐诗、宋词,与酒有关的绝句比比皆是,如:杜甫的“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孟浩然的“开筵面长圃,把酒话桑麻。”苏轼的“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晏殊的“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酒文化绵延二三千年而不坠,文人实在是支中坚力量。作家老舍也曾说过“文章为命酒为魂”。喝酒最妙的境界是微醺状态,一种昏昏然、飘飘然、陶陶然的醉眼蒙眬,但心是清醒的。俞平伯在谈到品酒的心得时说,辨别酒味的范畴约有两个:一、酒力,二、酒性。前者是醉的量度,后者是醉的趣味。从第一义说,我希望你既有志于酒,切不可一杯便醉,更不可惨淡了它,尤其不可只凭瓶上的签条,不辨嘴里的感觉。从第二义说,我希望你即使只喜欢喝一种酒,但其它酒味亦总应当遍尝一下,方才评论它们的好歹,固定你的嗜好。这是知味之言,更是知酒之言。

 酒,煅造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文人正直、傲岸、狂放的人格力量的集中体现,酒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无可估量的。我们在谈论酒文化的时候,不能只停留在美酒给予我们肉与灵的快感上面,而是要透过这种快感,在领悟酒的玄妙、感受酒的力量、洞悉酒的深邃、纵览酒的博大之后,去追寻酒与文化结晶后所形成的一种伟大的人文精神!

 11、总觉得古代的人情感比现代人要丰富许多。一次离别,一阵感慨。生活中的每一种心情,都可以造就一段流传千古的美词佳句,连古代的男子,也都具有如女子那般婉约细腻的心思。

 且看: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东坡的“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秦观的“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豪迈如李白,也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时候。

 总是在寂寞的时候读唐诗,总是在寂寞的时候品宋词,如果唐诗宋词有一个主题,我想那应该是:寂寞。

 旷达如东坡,悲壮如岳飞,豪迈如稼轩,他们的词里,也都不乏悲凉的味道。稼轩的“道晚正愁予,深山闻鹧鸪”可谓是把这种寂寞悲凉之感写到极至,而他们的悲凉,无外乎念远,追忆,壮志难酬。才华难识,抱负难展——他们只能在深山旷野中踱步,自嘲的同时感叹生不逢时,寂寞的同时感叹流年易逝——人生若白驹过隙,而瞬间鬓已星星矣。

 这种人生如梦的寂寞和苍凉,谁躲得过呢?花开花落月圆月缺是人类共有的无常的悲慨,诗人们以自己敏锐,真纯的心灵去体会了那种共有的慨叹和寂寞。而将这种寂寞展示得淋漓尽致的,是唐诗宋词。我不能不赞扬它的美。千年飞逝,早已不见亡灵墓冢,而让我们百般品味爱不释手的,让我们情不自禁默念出口的,让我们带着满心萦绕的慨叹高声朗诵的,让我们在寂静的夜里默默品读,畅流出口犹如满室生香的,是那些美丽的词句,是千年前善感的诗人们或喜或悲或豪迈或寂寞的心情。

 自古以来的诗人都是一样的,他们都关心世间万物,都保持着一颗敏锐善感的心灵,所以他们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大自然的风雨江山,花开花落,月圆月缺,夕阳残照,都能给他们很深的感触,使他们“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正因为这样,他们才能比常人更加享受寂寞的时光。

 寂寞是千古命题,无论是伟人,凡人,古人,今人,还是诗人,和我们常人,但有智慧的人会在寂寞中得出诗意的感触和深刻的见解。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像曹操这样一代英雄,当他对酒当歌时也会说出这样感慨悲凉的话来。还有晏殊的“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试想:可能是念远,或者伤春,待不久酒醒梦回,寻梦不得,内心的清冷正与射进深院的一抹残阳相映,这是何等的冷寂悲凉!

 自古英雄多寂寞,而自古诗词也是寂寞的吧,它被一个寂寞的诗人在寂寞的时候吟出,寂寞地流传千古,被后人在寂寞的时候细细品味,惟有寂寞懂诗词,惟有诗词懂寂寞。

 念远,伤春,追忆,相思,都离不开“寂寞”二字。

 最寂寞不过英雄末路,不过美人迟暮,不过辗转反侧,不过物是人非,时过境迁……

 13、酒与愁相连的诗句多的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杜甫《送六路侍御入朝》中有这样的句子:“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登高》中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李商隐《风雨》中有:“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在宋词中这样的句子,可以信手捡来,范仲淹是镇守边关的名将,酒也和着愁:“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张先《水调》:“午醉醒来愁未醒,数声持酒听。”晏殊:“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晏几道:“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在女诗人李清照笔下,表现得更细腻缠绵,《醉花阴》中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声声慢》中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酒与愁这一对孪生兄弟在每朝第代的诗词中都没退隐过。

 14、年轻的眼回望过去,到处是青寂的死灰,无有可司怀旧的片段,于是在心底暗生恨,那怎么会是我的从前?可待岁月叠加,抖落满身的沧桑,再回首旧日时光,尘埃里处处花开,一切是无法言说的好。这都是岁月带来的情感转变。

 一个人在往事中散步,怀旧的情调里拉的都是轻音。“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世事一场大梦,惊起回头,繁华落尽,斜阳朗照,能记住的、想记住的还是当年的那个小院,那一份清澈如水的怀念。

 

本文作者(来源):晏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605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