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故玉有哪些独特的加工痕迹?

汉代故玉有哪些独特的加工痕迹?,第1张

有汉一代,玉器制作工艺在东周时期先进的制玉基础上得到了极大地发展。成为了我国玉器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究其原因无非三点。

汉代玉熊

第一:周穆王西巡得知西域有着丰富且优质的玉资源,后经张骞凿通西域玉石资源大量涌入,使得汉朝制玉有了大量而且丰富的玉料资源;第二:汉朝儒学繁盛,尤其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儒学成为国之显学,而在儒学中君子是其文化的内核,君子文化又与玉文化有着很大的关联(孔子以玉比君子,玉有五德的言论等等);第三:自商周以来的玉器制作技术大幅度提高,汉朝在此基础上又引入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钢铁工具(汉代的百炼钢技术亦称为“炒钢”技术,这种技术早欧洲800余年)。

现代工厂炼钢场景

汉朝基于此,便无可争议的成为了我国玉器制作史上的高峰,那么我们今天就主要来讲一下如此丰富繁盛的汉代玉器通常会有哪些制作的方法呢?这些方法通常会在玉器表面留下怎样的痕迹呢?

汉代 玉雕铺首

汉朝的制作方法和后世以及前朝的制作方法大同小异,无非是阳刻和阴刻以及圆雕、浮雕这几种方式。而我们今天就主要来讲一下阴刻技法,对于阴刻技法这个词语很多对雕琢技艺不是很了解的人可能不太清楚,什么是阴刻呢?

汉代阴刻水晶印章

阴刻与阳刻是相对,是雕刻的一种技艺,阳刻是将线条突出来,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现在各个公司及政府使用的公章都属于阳刻的雕刻方式,而阴刻与阳刻是相对的,阴刻是将线条以凹槽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果这样的解释还不够清楚的话我将会在文章插图中加以指点。汉代的阴刻技法雕琢出来的线条因为使用手法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些形式被大体概括为四种形式。这四种形式分别为“游丝毛雕”、“粗阴线”、“汉八刀”与“毛刀刻”(关于汉八刀笔者已经讲过,在此将不再赘述)。接下来我们主要来讲解一下这几种形式的阴刻技法。

汉代玉龙 龙身上的曲线就属于阴刻线

首先我们从字面意思来解释“游丝毛雕”,“游丝”一次我们听到过最常见的是“细若游丝”、“命若游丝”之类的成语,这个词通常用被来形容非常细微,而毛雕的意思也是用来形容雕刻出的线条非常细微。而我们将汉代的一种阴刻技法称之为“游丝毛雕”,足可见此类细阴线雕刻形若游丝,细如毫发,同时又因为线条逶迤婉转,顺畅遒劲,不呆板,故而又被称为“游丝刻”或“跳刀。

汉代玉舞人

关于“游丝毛雕”的特点正如明人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所描述的:“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婉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后来学者根据考古资料发现,“游丝毛雕”技法的雏形最早出土于春秋晚期的墓葬之中,但这是只是处于雏形期,因此当时的线纹不管是从长度还是从连贯性来讲都不及汉代的雕刻技法,春秋晚期的“游丝毛雕”技法主要用来构成矩形绹索纹、人物头发、动物毛发以及网格纹等形式表现出来,它们主要用于填补每组单位浮雕图案间的空白之处。

汉代玉龙

在“游丝毛雕”的使用范围上我们通过文物观察发现,汉代游丝毛雕是直接承袭战国晚期的细线阴刻发展而来的,汉代的“游丝毛雕”也是主要用于表现人、动物或蒲纹玉璧的头发、毛发或用来填补其他的细微之处。汉代游丝毛雕线纹在玉舞人的头发以及衣服的褶皱处表现的淋漓尽致,纤毫毕现,遒劲连贯,宛如一气呵成,具细、绵、长、飘、劲、灵动等特征。

阴刻线

在放大镜下放大至六十倍的情况下观察:线槽边缘会有明显的制作痕迹,其形状呈锯齿状局部地区因为制作力度与玉器表面质地之间用力摩擦的缘故会出现崩口,而且也会因为解玉砂等尖状制玉工具在较高速旋转摩擦时的不稳定,亦或是所制作玉器固定不当的原因会在其表面出现不规则的并且歧出的刺状细毛茬;

汉代玉龙局部

除此之外,“游丝毛雕”技法制作的阴刻线槽底深浅不一,又是因为用力较少的缘故,会重新来刻制线条,所以有些线条会有多道细丝状划痕。一般而言“游丝毛雕”技法都是由硬度接近金刚石、水晶和燧石的尖状硬性刻具刻划出后,再加以修磨而成。

汉代玉龙局部

其次就是“粗阴线”:从字面意思来讲,粗刻线比较易懂,就是那些刻划比较粗粝的阴刻线,我们将粗刻线的器物在放大镜下,放大到六十倍的情况下观察发现:其线槽边沿非常规整不会像“游丝毛雕”技法出现崩口,仅在弯转处会偶尔发现一些分叉歧出的线条纹路;

汉代玉龙局部

再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粗阴线”是由多条短凹槽连接而成的一种复合型阴刻线痕迹,每道凹槽两头起首时雕刻的相对较尖、浅,等雕刻至线条纹理的中间部位时,会呈现一种宽深的枣核形,因此“粗阴线”在同条长线纹中它的宽窄略有不同。“粗阴线”的槽底大多为既相连接又大致等长的弧形磨砂痕迹,以上这些现象均是通过微观所见到的“粗阴线”的独特而又典型的制玉砣痕。我们根据微痕推测,这种形状的砣工应该是由小型的制玉工具勾砣以加水的解玉砂为刻头旋转砣出。

粗阴刻 汉代玉器局部

在这里我们需要解释一下,上文提到的勾砣这种制玉工具,勾砣是一种形制比较小的铁质砣轮。在利用勾砣制玉时,先要碾出多条较短的断线,接下来再用勾砣将这些较短的断线间隙处补砣连接,而我们所说的“粗阴线”技法就是利用这种接短成长的方式来完成,所以“粗阴线”形成这种断续相连,遒劲自然的形态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汉代这种利用勾砣制作的“粗阴线”在阴刻谷纹雕琢上比比皆是。

汉代玉璧上的粗阴刻

“汉八刀”:所谓“汉八刀”,应有两层含义:其一,形容其刀工简练、粗放,宛若八刀而就。其二,因之用刀讲求左右对称,待器物刻成后,因为其左右两道线阴刻槽形成了“八”字的效果,故而被称之为“汉八刀”。(关于汉八刀,已有过专门解释,在此不加以赘述)“汉八刀”技法主要用于玉蝉、玉翁仲和玉猪的制作,在后期又被广泛运用到夔龙纹、凤鸟纹的加强线上,更有甚者“汉八刀”技法也出现在了大型雕刻内容分区的玉璧之上。

汉八刀玉蝉

汉八刀玉猪握

“毛刀刻”,又被称作“乱刀”,须注意的是,这里的“毛”并不是特指刻出的线纹细微,更多的是在形容刻出的线纹像毛发一样杂乱无章。关于这种刻法,最早出现在秦朝,经过秦朝的传承发展之后,在汉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因为它的雕刻形式与上文中所讲的游丝毛雕技法很是相似,所以它的雕刻方式也应该与游丝毛雕技法使用的雕刻工具相同,属于强硬度的尖状刻具。

阴刻线

但考虑到“毛刀刻”技法刻出的线纹异常杂乱,故而推测其为工匠们手执刻具雕刻形成,因为手持的不稳定性和用力的难控制性,所以“毛刀刻”的线纹刻划表现为线痕形态粗糙杂乱。除此之外,“毛刀刻”刻划出的线纹,总体上比较宽而且相对较浅,它的宽从放大镜来看是由很多条细过毫发的不规则细线纹组成(这也与工匠手执刻成的推测相吻合,手执雕刻,第一:力度与勾砣雕刻相比小很多,第二:稳定性差容易出现偏差,不好掌握刻划的轨迹)。

汉代玉龙

在放大镜下放大至六十倍的情况下观察,“毛刀刻”线纹杂乱、线纹较宽、槽痕浅,且线痕边沿多偏差划痕有毛刺。就其风格而言,“毛刀刻”风格粗放不羁。

毛刻刀 秦朝葬玉

基于此“毛刀刻”在秦朝也好,汉朝也罢大多出现在那些雕工粗糙的葬玉之上,从出土文物来看主要用来雕刻刚(严)卯、玉印上面的文字。

毛刻刀 汉代石碑

总之,汉朝的玉雕技法都有一种其他朝代没有的风格,大气而有力,就像这只雕刻在玉佩上的龙一样遒劲有力,让人看后回味无穷!

汉代龙形佩

有些人喜欢老玉器,但是市场上充斥着很多仿冒的古玉器,所以一定要了解一些辨别新老玉器的方法哦~ 玉寓意着纯洁、典雅、高尚,从古至今被人们视为吉祥、避邪之物,更是多数人喜欢收藏的藏品之一。但玉器也有个新、老之分,到底怎么辨识新、老呢?华夏收藏网藏友金学士今日从玉器的自然沁色、自然包浆、工艺特点、表面的自然腐蚀斑、玉身的变化程度以及这五者之间的相互辨证关系作了详述,以作为新老玉器辨识法的依据。  自然沁色  自然沁色是一定的环境因素形成的,玉器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形成不同的沁色。时间长短不同,沁色的深浅变化都会不一样。古墓中出土的古玉器,多数都带有沁色变化,沁色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墓中随葬物所含化学成份所致,也可能受土壤中化学成份的侵蚀所致。对这一问题,古人曾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称它为"沁色",意即墓中或土壤中的某些成份渗入或沁入了玉中,使玉产生了色变,现代人借用古人语言,也使用了"沁色"这一词语。  自然包浆  自然包浆是指玉器在一定自然环境下氧化复合形成的,好的墓环境,就可能有玻璃包浆,由于环境的不同,玉器表面的包浆也千差万别,光泽有强有弱,但只要是没有人为动过,盘玩过,我们就称它为自然的养化包浆,它不同于传世盘玩过的玉器包浆。两者的区别是,自然的包浆表面有一定的自然附着物,有光泽的强弱变化,腐蚀深的光泽差一些,腐蚀浅的光泽好一点,人为盘玩过的玉器包浆整体变化不是很明显,但和生坑包浆还是有区别的,盘玩过的传世包浆,光泽柔和,玉器表面较清洁没有附着物,生坑包浆光泽生硬,带油性水光,墓中环境不好的话,还有一定的附着物(附着物的多变性,复杂性也是我们判别真假出土玉器的依据)。新玉器的表面没有包浆,只有亮光。 工艺特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不断更新,制玉工具方法的改进,玉器的制做也有一定的时代特性,如:新石器时代玉璧、玉琮,孔为两面钻,对接处微有偏移,形成台痕,这时期玉器上的钻孔,孔外径大,越往里边直径越小。同时,器表面留下绳锯加工时在两边下垂的弧线痕;商代则为金属直锯加工留下的直线痕。红山文化玉器表面喜用磨薄边缘,中心打洼的加工手法。商代多用双钩隐起的阳线装饰细部,线条顺随造形的曲度弯转。西周玉雕形成一面坡的独特作法。战国玉器琢玉工具有较大改进,玉器表面磨出玻璃光泽,而且显得锋芒毕露。汉玉纹饰中有细如发丝的阴刻线,习称“游丝毛雕”,并在玉兽,玉鸟某些部位上饰有细阴刻短平线,这是汉玉中极有时代特征的制作技巧。宋、辽、金之玉雕中常见一种深层立体镂雕手法,用此类手法制作的玉器有玉佩、炉鼎等。到了明代,改深层立体镂雕为上下不同图案的双层镂雕,如玉带饰。明代雕琢立形器物,对侧面、内膛、底足不甚注意。清代则平整规矩,作工考究,一丝不苟。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断代依据,但绝不能一笔一划照搬照抄。 自然腐蚀 玉器历经数千年几百年,埋在地下不同的土壤环境,墓道环境,会产生不同的腐蚀变化,土啃虫咬,细菌侵蚀,对玉器的表面所产生的变化,腐蚀的斑痕,千枝百态,但有一点都是自然形成的,你怎么去判断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这就看我们平时的观察力,处处留心皆学问,古人有观杯水之冰,知天下之寒。你怎样把生活中看到的各类有关腐蚀的现象运用到对古玉的鉴定中去,就看你的观察力,判断力,还有就是对腐蚀的理解。没有文化,没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是不可能科学的判断真假腐蚀痕迹的。 玉身的变化  玉是千百年来石之精华,每块玉都有上千年的形成史,玉形成后,进入我们的生活,历经千年百年,玉身的传世变化也是我们判别玉器年代的依据,老玉精透,包浆混厚宝光四射,新玉浑浊,嫩气,包浆不足。  判别玉器的新老,就是看你怎么运用好这几点的相互辨证关系,来做出科学的判断。

不久前,一件中国西汉时期的黄玉带钩,在伦敦佳士得的秋拍中出现,拍前估价为10万至15万英镑,而经过现场竞拍者激烈竞争,最终的成交价达到了82525万英镑,创下了汉代玉器拍卖的最高纪录。北京故宫博物院表示当今国内高古玉市场并不十分火热,存世量的稀少与赝品充斥使得高古玉价格难以归真,加上金融风暴的冲击,高古玉的国内市场价值大大低于其真正价值。当前情况下,收藏高古玉不失为一次绝好时机。

高古玉多为帝王皇家达官贵人用玉,从用料、制作工艺、文化气息上有着厚重深奥的内涵。除了欣赏古人的琢玉技艺、品味高古玉中神韵飞扬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外,把玩一块高古玉,就像品读着年代久远的历史的传奇,手中古玉演绎的人间故事隐约可观,古意融融,人玉灵通,把玩者的心境是不可以用语言表述的。价值不菲的高古玉,琢制技艺十分精湛,无论是浅浮雕、透雕,还是阴线刻画,均拙朴细精,实其中的“汉八刀”和双沟碾法(又称“游丝毛雕”)如今更是难以模仿。

高古玉器(汉代前)的取材,有的源于地方玉 ,有的来自新疆的和阗玉,大都取材于河床中的籽料或山流水料,这两种玉料因剥离矿床时间很久,在不同的外界环境下,其自身已形成了玉皮和沁色。但是古人制玉却认为皮和沁全是杂质而将其去掉只保留玉的精华部分、(商代的一些小动物留有玉皮及巧色) 高古玉器大部分都带有沁色。玉质的不同、地域不同、土壤的环境不同、埋藏的时间不同等因素造成玉的沁色也不同,有时一件玉器上会有几种沁色。分辨古玉的各种沁色可以断定古玉的真伪。我们如今看到真古玉的沁色都是成器后沁入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8088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