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舜民 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

张舜民 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第1张

《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

作者: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

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

带得寒鸦两两归。

赏析:

《村居》是张舜民代表作之一。

水绕陂田竹绕篱,选材如同**镜头的转换,由远景转到近景。村居的远处是流水潺潺,环绕着山坡的田地。住宅外的小园,青竹绕篱,绿水映陂,一派田园风光。榆钱落尽槿花稀,槿花,又称木槿,夏秋之交开花,花冠为紫红色或白色。槿花稀疏,表明时已清秋,一树榆钱早就随风而去了。所以院落内尽管绿阴宜人,可惜盛时已过,残存的几朵木槿花,不免引起美人迟暮之感,清寂之意自在言外。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牛蹄声打破了沉寂,诗人把镜头又转换到小院外。夕阳西沉,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这景象早在《诗经》中就被咏唱过: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王风君子役》)然而诗人并不去重复前人诗意,而是捕捉到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老牛自行归来,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寒鸦易惊善飞,却在这宁静的气氛中悠闲自在,站立牛背,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映,动静相衬,构成新颖的画面。宋人诗力求生新,于此可见一斑。无人卧三字是不是赘笔呢?为什么不直说:夕阳牛背寒鸦立?这正是此诗韵味的所在。无人卧是顿笔,引起读者提出问题:那么到底有什么东西在牛背上呢?于是引出带得寒鸦两两归,形象宛然在一是融进了自己的感情色彩。

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

张元干 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

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赏析

作者写这首诗的具体时间不详。词中云:水晶楼下欲三更。据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三水晶官条去:吴兴谓之水晶宫,不载之于《图经》,但《吴兴集》刺史杨汉公《九月十五夜绝句》云:江南地暖少严风,九月炎凉正得中。溪上玉楼楼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宫。因此诗也。可知此词为作者晚年游览江浙一带时所作。

一别三吴地,重来二十年。这是元干在《登垂虹亭二首》中描写旧地重游时的心情,而诗中描写山暗松江雨,波吞震泽天的山水情景则与词中描写的自然景物相接近。首句山绕平湖波撼城,真实地展现了连绵不断的山势与波涛汹涌的水势。波撼城是化用唐孟浩然《临洞庭》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句意。但他的词情不是从浪涛汹涌的波撼城中激发,而是从广阔的水面上出发,特写湖光荡漾、青山绿水的优美景色。水晶楼下欲三更,承上进一层写湖光月色相映,意境远,仿佛如杜牧《悲吴王城》诗中所描写的那样水精波动碎楼台。这里的欲三更,既点出月夜登楼眺望流连忘返,又宛转地表达出作者浸沉于清旷秀丽的大自然之中的情趣。

下片承上继续写景。雾柳暗时云度月二句,写词人登楼望去,看见沐浴在月光之中的夏夜景色。

当天上飘动的浮云遮住月亮时,夜雾中的柳树顿时显得暗淡难辨,而水中含露的荷叶,随风轻轻摇曳,水珠闪烁,就好像无数的流萤在不断闪光使人留连往返。

如果说作者在《登垂虹亭二首》诗中所描写的熠熠流萤火,垂垂饮倒虹。行云吞皎月,飞电扫长空一样,目的是显现出一种江上风雨欲来的壮观,那么,作者在这里勾勒的是一篇天空浮云遮月,湖光水色清丽而宁静的画面。

最后萧萧散发到天明一句,写散要独坐,沉吟至天明的情景。萧萧为头发稀疏,如陆游《杂赋》:觉来忽见天窗日,短发萧萧起自梳。这首词既写了湖光山色之美,又表达了作者沉浸在自然风光中的忘返流连的感情,流露出一种闲适、潇洒的超脱情怀。全词情景相生,密切相连。词人不仅把几件自然物景飞云度月,湖光倒影,青山,岸柳和露荷,巧妙地结合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而且更突出景中人领略自然美景的特有的神情。

村居古诗_村居高鼎

村居古诗_村居高鼎

《村居》

作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诗。着有《拙吾诗稿》。

注释:

1、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3、散学:放学。

4、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5、东风:春风。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令人心醉。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

他们趁着春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上两句的物而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村居苦寒

白居易 村居苦寒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译文及注释

在这数九隆冬、天寒地冻的日子里,农民尤其辛苦。这时的我,住在温暖的房子里,深掩着门,寒风无法吹进,坐着的时候穿着裘皮衣,睡下盖着绸子被,坐卧都很暖和。既无饥冻之苦,又不下地干活,和那些严冬之下仍在辛苦干活的农人比较,我实在惭愧,我这算是什么样的人呢?在古代,一个封建士大夫阶级的知识分子,如此同情农民的疾苦,在好几篇诗作中,屡屡自剖自责,实难能可贵。

1、大寒岁:数九隆冬,天寒地冻。

2、褐裘:以褐色面料做的皮衣。

3、絁被:绸被。

4、无垅亩勤:不干农活。

赏析

唐宪宗元和六年(811)至八年,白居易因母亲逝世,离开官场,回家居丧,退居于下邽渭村(今陕西渭南县境)老家。退居期间,他身体多病,生活困窘,曾得到元稹等友人的大力接济。这首诗,就作于这一期间的元和八年十二月。

唐代中后期,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吐蕃入侵,唐王朝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域大为减少。但它却供养了大量军队,再加上官吏、地主、商人、僧侣、道士等等,不耕而食的人甚至占到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民负担之重,生活之苦,可想而知。白居易对此深有体验。他在这首诗中所写的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同他在另一首诗中所写的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夏旱诗》)一样,当系他亲眼目睹的现实生活的实录。

这首诗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写农民在北风如剑、大雪纷飞的寒冬,缺衣少被,夜不能眠,他们是多么痛苦呵!后一部分写自己在这样的大寒天却是深掩房门,有吃有穿,又有好被子盖,既无挨饿受冻之苦,又无下田劳动之勤。诗人把自己的生活与农民的痛苦作了对比,深深感到惭愧和内疚,以致发出自问是何人?的慨叹。

古典诗歌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很多,把农民的贫困痛苦与剥削阶级的骄奢*逸加以对比的也不算太少。但是,象此诗中把农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温饱作对比的却极少见,尤其这种出自肺腑的自问,在封建士大夫中更是难能可贵的。

除对比之外,这首诗还具有这样几个特点:语言通俗,叙写流畅,不事藻绘,纯用白描,诗境平易,情真意实。这些特点都体现了白诗特有的通俗平易的艺术风格。

野竹交淇水,秋瓜蔓帝邱。——宋代·司马光《送云卿知卫州》 野竹交淇水,秋瓜蔓帝邱。 汗简成新令,褰帷刺剧州。

韦平家法在,邵杜治声优。

野竹交淇水,秋瓜蔓帝邱。

三年归奉计,肯顾石渠游。 赠别劝勉 注释 汗简:意同汗青,青竹烤干以写简。此句意为多年寒窗终于熬出头当了知州。

褰帷:掀开车上围幔。褰,揭开。

剧州:政务繁重的州。

韦平:西汉韦贤与平当都是父子相继为相。

邵杜:两位有政绩的地方官姓氏。

帝邱:濮阳古称帝丘,据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今濮阳西南),帝丘成为卫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题解 贾云卿要到卫州做知州,作者写此诗送行。此诗作为临别赠语劝勉对方勤于政务,体验淇水卫地风情,三年任满,重叙友情。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諡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司马光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奈南墙冷落,竹烟槐雨。 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竹树带飞岚,荇藻俱明丽。 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⑥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观书有感(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题临安邸 

南宋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游园不值

 南宋 叶绍翁

应怜屐(jī chǐ)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乡村四月

  (宋)翁 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墨梅

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墨梅

张嵲(niè) 

山边幽谷水边村,

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 

更吹烟雨暗黄昏。

墨梅

居简  

莫恨丹青废画工, 

不须求异只须同。 

玉容不及寒鸦色, 

故托缁尘异汉宫。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 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所见

袁 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

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

带得寒鸦两两归。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

郑燮 

雾树溟潆叫乱鸦,

湿云初变早来霞。  

东风已绿先春草,

细雨犹寒后夜花。  

村艇隔烟呼鸭鹜,

酒家依岸扎篱笆。 

深居久矣忘尘世,

莫遣江声入远沙。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 

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曾国藩 

屋后一枯池,夜雨生波澜。 

勿言一勺水,会有蛟龙蟠。 

物理无定资,须臾变众窍。 

男儿未盖棺,进取谁能料?

全在这里了,有很多同名的,自己选。注:《已亥杂诗》太长了,无法输入,详见这里:http://baikebaiducom/view/327325htm

(1)由远景转到近景,把远处的溪水、陂田和近处的翠竹、篱笆非常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情。(意对即可)

(2)都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村居》:牛蹄得得,行步迟迟,有声响也有动态,由于动作的迟缓,声调的单一,没有破坏环境的宁静和谐。《鸟鸣涧》: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意对即可)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意思是: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散学:放学。

纸鸢:泛指风筝,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鸢:老鹰。

这句诗出自于清代诗人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村居》,诗的全文如下: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白话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扩展资料:

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于上饶地区的农村。在远离战争前线的村庄,宁静的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受到田园氛围感染的诗人有感于春天来临的喜悦而写下此诗。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因春天来临而喜悦,所见到的春天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首联写时间和自然景物。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颔联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颈联和尾联写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参考资料:

-村居 (清代高鼎七言绝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667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