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篇绿化树 张贤亮写的~……
还有其他的自己选下
高中语文读本总目录
第一册
天地情怀
1 地球,我的母亲 郭沫若
2 太阳吟 闻一多
3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 青
4 现代旧体诗词五首
蝶恋花·答李淑一 毛泽东
孤愤 柳亚子
自嘲 鲁 迅
乱离杂诗(之十一) 郁达夫
入狱 田 汉
叩问人生
5 现代诗四首
生命的流 宗白华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 冯 至
寻梦者 戴望舒
烙印 臧克家
6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梁小斌
7 当代诗三首
相信未来 食 指
停电之后 穆 旦
这也是一切 舒 婷
异域诗抄
8 西风颂 雪 莱
9 欢乐颂 席 勒
10 青春颂 密茨凯维支
11 诗六首
乘着歌声的翅膀 海 涅
回旋舞 保尔·福尔
严重的时刻 里尔克
雾 卡尔·桑德堡
缪斯 阿赫玛托娃
你的微笑 聂鲁达
水之韵
12 清塘荷韵 季羡林
13 在海边 斯妤
14 垂钓 余秋雨
美的沉思
15 温州的踪迹(节选) 朱自清
16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17 短文两篇
一片树叶 东山魁夷
玫瑰树根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
18 域外风情散文两篇
密西西比河风光 夏多布里昂
塞纳河岸的早晨 法朗士
雅致的居所
19 雅舍 梁实秋
20 沙田山居 余光中
21 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
22 红房子 黑 塞
演说家的风采
23 在岭南大学黄花岗纪念会的演说 孙中山
24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 蔡元培
25 未有天才之前 鲁 迅
26 “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 李大钊
27 奥林匹克精神 顾拜旦
28 婴儿 马克·吐温
29 自由、幸福和荣誉 西蒙·玻利瓦尔
永远的马丁·路德·金
30 根(节选) 阿历克斯·哈利
31 林肯演讲词两篇
解放黑奴宣言 林 肯
连任就职演说 林 肯
32 假如我是“黑人”(节选) 约翰,格里芬
33 为什么我们不能等待 马丁·路德·金
34 诺贝尔和平奖授奖辞 贡纳·贾恩
旧城遗梦
35 西安这座城 贾平凹
36 上海的弄堂 王安忆
37 底层(节选) 蔡 翔
38 罗马的旗帜 拉 博
精神觅归
39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鲁 迅
40 最后一百年 房 龙
41 觅渡,觅渡,渡何处 梁 衡
42 《我的精神家园》自序 王小波
群星闪耀
43 贝多芬百年祭 萧伯纳
44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 茨威格
45 弥盖朗琪罗 罗曼·罗兰
历史画卷
46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47 重耳之亡 《左传》
48 召公谏厉王弭谤 《国语》
49 齐桓公求管仲 《国语》
人物春秋
50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51 晏子故事两则
晏子使楚 《晏子春秋》
晏子辞千金 《晏予春秋》
附:浅易文言文界说 柳士镇
孔孟之道
52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53 鱼我所欲也 《孟子》
百家争鸣
54 非攻 《墨子》
55 庖丁解牛 《庄子》
56 谋攻 《孙子兵法》
57 五蠹 《韩非子》
58 学记三则 《礼记》
附:先秦诸子散文
雅韵幽香
59 诗五首
野有蔓草 《诗经》
登池上楼诗 谢灵运
梅花落 鲍 照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 朓
北陂杏花 王安石
60 词三首
菩萨蛮 李 白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欧阳修
长相思(山一程) 纳兰性德
61元曲七首
[双调]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 元好问
[双调]沉醉东风 关汉卿
[双调]落梅风·远浦归帆 马致远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中吕]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双调]蟾宫曲·梦中曲 郑光祖
[双调]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名著导读
62 《论语》
63 《呐喊》
64 《普希金抒情诗选》
语言运用
65 语言运用和语境
66 规范
67 简明
68 连贯
69 得体
读书与写作
70 怎样过语文关 张志公
71 我的国文启蒙 余光中
72 谈谈写作 朱德熙
73 写作的“双重转化”性 刘锡庆
74 闲说作文 方 方
第二册
幽微情思
1 春风沉醉的晚上 郁达夫
2 梅雨之夕 施蛰存
3 伊豆的舞女 川端康成
时代碰撞
4 断魂枪 老 舍
5 哦,香雪 铁 凝
6 围墙 陆文夫
悲欢离合
7 啼笑因缘(节选) 张恨水
8 安娜之死 列夫·托尔斯泰
走近鲁迅
9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鲁 迅
10 隔膜 鲁 迅
11 一点比喻 鲁 迅
12 捣鬼心传 鲁 迅
另一类杂文
13 论蒋干 黄 裳
14 鼓上蚤另有重用 牧 惠
15 二诸葛状告赵树理 刘 金
青年教育问题
16 哀“八旗子弟” 秦 牧
17 郑板桥的两封家书 廖沫沙
18 哲学家皇帝 陈之藩
话说皇帝
19 切不可巴望“好皇帝” 邵燕祥
20 被民主遗忘的角落 虞 丹
生命的旋律 21 螳螂猎食 法布尔
22 天鹅 布 封
23 葵与向日葵 贾祖璋
24 马铃薯 汪曾祺
达尔文和进化论
25 支持“物种起源”的学说 赫胥黎
26 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 赵连玉
27 达尔文的错误 许靖华
大自然的智慧
28 大自然的智慧 严春友
29 作为生物的社会 刘易斯·托马斯
30 为地球呼吁 卡尔·萨根
31 对动物的恻隐之心 劳伦兹
文艺品评
32 散文的声音节奏 朱光潜
33 蒙娜丽莎之美 傅 雷
34 在罗丹艺术博物馆里 柳鸣九
35 唐诗过后是宋词 葛兆光
36 泪珠与珍珠 琦 君
文化论衡
37 漫话清高 金开诚
38 美国的“中国城” 李欧梵
39 东西方幸福观 罗 素
幽默趣味
40 谈吃 夏丐尊
41 谈金钱 徐 讦
42 一个偏见 钱钟书
43 哀哉肉体 颜元叔
44 论帽子哲学 加德纳
秦汉文章
45 谏逐客书 李 斯
46 过秦论(下) 贾 谊
47 论贵粟疏 晁 错
48 订鬼 王 充
魏晋风度
49 魏晋士人轶事四则
王子猷雪夜访戴 刘义庆
宾主无愧色 刘义庆
阮籍不拘礼法 《晋书》
王羲之爱鹅 《晋书》
50 与子俨等疏 陶渊明
活着的过去
51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52 乌江自刎 司马迁
53 苏武牧羊 《汉书》
54 华佗 陈 寿
55 赤壁之战 司马光
抒情写怀
56 与博昌父老书 骆宾王
57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 维
58 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任 华
59 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 愈
60 与元微之书 白居易
刺世箴言
61 谏以妖人郑普思为秘书监书 李 邕
62 蝜蝂传 柳宗元
63 越妇言 罗 隐
64 原谤 皮日休
65 蠹化 陆龟蒙
名著导读
66 世说新语
67 家
68 巴黎圣母院
语言运用
69 词语的理解
70 词语的积累
71 词语的选用(一)
72 词语的选用(二)
73 词语的搭配
74 词语的顺序
读书与写作
75 谈读书 朱光潜
76 读是写的基础 张志公
77 文脉 朱自清
78 再见萤火虫 池 莉
79 一些闲话 格 非
第三册
诗骚风韵
1.《诗经》三首
黍离
溱洧
子衿
2.山鬼 屈 原
3.橘颂 屈 原
汉魏诗歌
4.行行重行行
5曹氏父子诗三首
蒿里行 曹 操
燕歌行(其一) 曹 丕
白马篇 曹 植
6.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
7.乐府民歌四首
饮马长城窟行
十五从军行
平陵东
子夜四时歌(其一)
唐宋诗词
8.唐诗四首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古从军行 李 颀
梦天 李 贺
9.宋词四首 (注:课本实际上只有三首)
望海潮 柳 永
念奴娇 张孝祥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10.宋诗二首
寄黄几复 黄庭坚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
历史见证
11.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 迅
12.执政府大屠杀记 朱自清
13.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 林语堂
故都深情
14.北平的四季 郁达夫
15.想北平 老 舍
16.五月的北平 张恨水
17.话故都 吴伯箫
异域采风
18.我所知道的康桥 徐志摩
19.威尼斯 朱自清
20.异国秋思 庐 隐
21.红海上的一幕 孙福熙
天涯屐履
22.莫高窟 余秋雨
23.武夷山九曲溪小记 林 非
24.初访福建 汪曾祺
25.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冯君莉
林木寄怀
26.故乡的榕树 黄河浪
27.林中速写 张守仁
28.杠椽树 刘成章
雨的情思
29.春雨 梁遇春
30.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31.雨的四季 刘湛秋
关于散文
32.论散文 梁实秋
33.“散”与“不散” 韩少华
34.散文鉴赏方法谈 魏 饴
批判的力量
35.灯下漫笔(节选) 鲁 迅
36.春末闲谈 鲁 迅
37.鲁迅序文两篇
题辞
白莽作《孩儿塔》序
38.鲁迅警世名言
先觉者与群众
关于奴隶与奴才
国民性批判
巴尔扎克之魂
39.永远的巴尔扎克 李国文
40.巴尔扎克之死 雨 果
41.巴尔扎克 斯特里奇
名家随笔
42.渐 丰子恺
43.捉不住的鼬鼠 周 涛
44.论老之将至 罗 素
45.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卢 梭
46.外国名家随笔三则
记住我 泰斯特
社会的不公正 拉布吕耶尔
蜉蝣 富兰克林
苦难人生
47.茉莉香片(节选) 张爱玲
48.绿化树(节选) 张贤亮
49.枯河 莫 言
情感世界
50.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冯骥才
51.少年维特的烦恼(节选) 歌 德
52.麦琪的礼物 欧·亨利
山水清音
53.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王禹偁
54.黄州快哉亭记 苏 辙
55.入蜀记(节选) 陆 游
56.任光禄竹溪记 唐顺之
57.西湖七月半 张 岱
书简一束
58.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59.小简两篇 黄庭坚
60.祭妹文 袁 枚
61.与妻书 林觉民
凛然正气
62.左忠毅公逸事 方 苞
63.谭嗣同 梁启超
64.《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孙 文
名著导读
65.《诗经》
66.《围城》
67.《堂吉诃德》
语言运用
68.句子的理解
69.长句的理解与运用
70.句式的选用
71.句子的衔接连贯
72.修辞格的理解
73.修辞格的运用
读书与写作74.评《读和写》,兼论读和写的关系 叶圣陶
75.仔细理会 周振甫
76.论“入迷” 茅 盾
77.漫谈说理文 朱光潜
78.说“达” 吕叔湘
79.朗诵与逆向思维 迟子建
第四册
1 狂人日记 鲁 迅
2 断魂枪 老 舍
3 春风沉醉的晚上 郁达夫
4 梅雨之夕 施蛰存
5 小二黑结婚 赵树理
6 百合花 茹志鹃
7 受戒 汪曾祺
8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张 洁
9 棋王(节选) 阿 城
10 乡场上 何士光
11 哦,香雪 铁 凝
12 北方的河(节选) 张承志
13 一天 陈 村
14 马铁奥·法尔哥尼 梅里美
15 泼留希金 果戈里
16 笛梦 黑 塞
17 法律门前 卡夫卡
18 成功 台木尔
19 交叉小径的花园 博尔赫斯
20 墙 萨 特
21 第三条河流 罗 萨
22 第二十二条军规(节选) 海 勒
23 错斩崔宁
24 快嘴李翠莲记
25 群英会蒋干中计 罗贯中
26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施耐庵
27 灌园叟晚逢仙女 冯梦龙
28 明代小说 范 宁
29 清代小说 石昌渝
30 《搜神记》两篇 干 宝
三王墓
韩凭妻
31 《世说新语》四则 刘义庆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兴尽而返
王蓝田
32 南柯太守传 李公佐
33 虬髯客传 杜光庭
34 画皮 蒲松龄
35 婴宁 蒲松龄
36 屈原(节选) 郭沫若
37 日出(节选) , ;, ; 曹 禺
38 关汉卿(节选) 田 汉
39 狗儿爷涅槂(节选) 锦 云
40 悭吝人(节选) 莫里哀
41 玩偶之家(节选) 易卜生
42 戏剧文学 谭霈生
43 中国现代和当代话剧 黄会林 陈 刚
44 马嵬兵变 白 朴
45 灞桥饯别 马致远
46 陈州粜米(节选)
47 游园 汤显祖
48 惊变 洪 升
49 散曲选(一)
般涉调·耍孩儿 庄家不识勾栏 杜仁杰
般涉调·耍孩儿 借马 马致远
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睢景臣
南吕·一枝花 丑斋自述 钟嗣成
50 散曲选(二)
越调·天净沙 春 白 朴
双调,折桂令 叹世 马致远
南吕·四块玉 别情 关汉卿
双调·折桂令 田家 卢 挚
中吕·尧民歌 别情 王实甫
双调·折桂令 梦中作 郑光祖
双调,楚天遥 薛昂夫
正宫·醉太平 刺世 张可久
双调·水仙子 寻梅 乔 吉
双调·水仙子 讥时 张鸣善
正宫·醉太平
正宫·塞鸿秋 山行警
正宫·醉太平 讥贪小利者
中吕·朝天子 志感
51 元曲 吕薇芬 邓绍基
52 明清传奇 金宁芬 成复旺 李 平
53 一江春水向东流(节选) 蔡楚生 郑君里
54 华罗庚(节选) 陆天明 徐 宏 顾迈南
55 牧马人(节选) 李 准
56 阴阳无极(节选) 麦天枢
57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节选) 瓦西里耶夫 罗斯托茨基
58 两个人的车站(节选) 布拉金斯基 梁赞诺夫
59 音乐之声(节选) 勒 曼
60 飞越疯人院(节选) 戈德曼
61 影视文学
62 **语言和文学语言 李少白
63 组段成篇的基本要求
64 合理组织篇章的段落
65 巧妙安排篇章的层次
66 衔接和过渡 ——段与段之间(一)
67 交代和照应 ——段与段之间(二)
68 开头和结尾
69 抓准·说透·理清 ——谈评论的写作 方仁工
70 文学作品的解析
71 我对诗的要求 ——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 艾 青
72 诗论 艾 青
73 诗歌
74 怎样写小说 老 舍
75 微型小说随想 张光勤
76 微型小说探胜 凌焕新
第五册
1 要分析,不要片面性 毛泽东
2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 冯友兰
3 哲学是什么 陈嘉映
4 哲学是什么 赵鑫珊
5 永恒的乡愁 鲍鹏山
6 庄子使我上瘾的几个理由 冉云飞
7 乐观与悲观 贺 麟
8 半壁江山一纸书 南怀瑾
9 智慧的痛苦
10 天路历程。
11 沉思录(节选) 马可·奥勒留
12 论平等 伏尔泰
13 论生活 雪 莱
14 懒惰哲学趣话 亨利希·伯尔
15 传统文化随想 钟敬文
16 试论中国文化的新统· 张岱年
17 任继愈文化随笔两篇
18 金开诚文化随笔两篇
19 关于艺术 马克思
20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节选) 宗白华
21 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 戴 平
22 从宋代画院的考试谈起 蒯大申
23 中国古典诗词虚实相生的取境美 胡经之
24 诗歌欣赏的准备 谢 冕
25 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 陈从周
26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自序 袁行霈
27 论百读不厌 朱自清
28 仔细理会 周振甫
29 汉代艺术的美学风貌 李泽厚
30 《人间词话》八则 王国维
31 《诗品》四则 司空图
32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 朱光潜
33 谈朱自清的散文 朱德熙
34 情境交辉 祝肇年
35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评点 金圣叹
36 又读《边城》 汪曾祺
37 说《易水歌》 林 庚
38 伊利亚特(节选) 荷 马
附:《伊利亚特》简介
39 神曲(节选) 但 丁
附:《神曲》简介
40’堂吉诃德(节选) 塞万提斯
附:《堂吉诃德》简介
41 哈姆莱特(节选) 莎士比亚
附:《哈姆莱特》简介
42 巴黎圣母院(节选) 雨 果
附:《巴黎圣母院》简介
43 复活(节选) 托尔斯泰
附:《复活》简介
44 最后一片叶子 欧·亨利
乖巧的意思是什么?乖巧是什么意思?
乖巧的意思是:乖巧guāi qiǎo 1 聪明机灵。 ●《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他原是个乖巧的人,待人接物,十分克己。」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兄弟日渐长成,十分乖巧。」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小芹当两三岁时候,就非常伶俐乖巧。」 2 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贾婆﹞只为看上月香生得清秀乖巧,自己无男无女,有心要收他做个螟蛉女儿。」★「乖巧」在《汉语大词典》第658页 第1卷 658★「乖巧」在《现代汉语词典》第475页★「乖巧」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乖巧guāi qiǎo 1 聪明机灵。 ▶ 《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他原是个乖巧的人,待人接物,十分克己。」 ▶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兄弟日渐长成,十分乖巧。」 ▶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小芹当两三岁时候,就非常伶俐乖巧。」 2 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 《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贾婆﹞只为看上月香生得清秀乖巧,自己无男无女,有心要收他做个螟蛉女儿。」
乖巧的拼音guāi qiǎo
乖巧是什么意思
乖巧guāi qiǎo 1 聪明机灵。●《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他原是个乖巧的人,待人接物,十分克己。」●《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兄弟日渐长成,十分乖巧。」●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小芹当两三岁时候,就非常伶俐乖巧。」 2 合人心意;讨人喜欢。●《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贾婆﹞只为看上月香生得清秀乖巧,自己无男无女,有心要收他做个螟蛉女儿。」
★「乖巧」在《汉语大词典》第658页 第1卷 658 ★「乖巧」在《现代汉语词典》第475页 ★「乖巧」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 乖巧guāi qiǎo 1 聪明机灵。 ▶ 《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他原是个乖巧的人,待人接物,十分克己。」 ▶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兄弟日渐长成,十分乖巧。」 ▶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小芹当两三岁时候,就非常伶俐乖巧。」 2 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 《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贾婆﹞只为看上月香生得清秀乖巧,自己无男无女,有心要收他做个螟蛉女儿。」
乖巧的近义词伶俐灵巧听话灵便
乖巧的反义词笨拙蠢笨听话顽皮愚拙淘气
乖巧的英语单词1clever2cute;lovely
用乖巧造句
1对于个人态度的任何乖巧的变迁,特别是在紧急关头,他早有准备,是能够料想得到的。2她乖巧而又亲切地、不知不觉地骗住了那对年迈的夫人和先生。3那就恰恰证明她比你乖巧。4他的律师哈巴·斯达格看上去很乖巧,狡黠。5他叫大家发起狂来,讲得口若悬河,伶俐乖巧,滔滔不绝。6他一头灰发,谈吐乖巧伶俐,举止小心翼翼。7它的性情十分温顺乖巧。”8约克夏犬模样乖巧,毛发很长,许多约克郡犬的主人都在它们的额头上扎一根小辫子,以免挡住它们的视线。>
立 冬
立冬之日,我从日本的京都乘新干线火车去宇治市。宇治市位于日本京都府南部,距离京都市区25公里。
紫式部创作的小说《源氏物语》,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这座小城是《源氏物语》的故事发生的主要舞台。小说《源氏物语》的最后十卷,被称之为“宇治十帖”。
清澈的宇治川从城中缓缓流过。沿着宇治川漫步,大河东去,清流潺潺,水边的树木渐渐转黄了,色彩斑斓,枫树的红叶分外绚烂。风动而气清,秋满心间。
虽然已经是立冬了,在宇治感受到的依然还是深秋的气息。
宇治桥是日本最古老的木桥之一,日渐斑驳的木栏杆仿佛诉说着1500年的历史。在桥头看见紫式部的塑像,三三两两的游人,与平安朝时期的女作家合影留念。年轻的紫式部长发披肩,手里握着一部书卷。她神情安然,静静跪坐在水边。站在千年的河流之上,想起《源氏物语》中遥远的故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光阴如水,大浪淘沙,古今将相在何方?只有文学作品里悲欢离合的故事,永久地保留下来。
水边有一座雕像,是《源氏物语》中的光源氏和美丽的女子相对静坐着,树上的红叶飘落在他们身上。路旁立着的木牌,上面刻着《源氏物语》里的“宇治十帖”。
阳光照在正午的小街,树影婆娑,小巷寂静,有骑单车的人飞驰而过。
在宇治川的中心,有一片 的沙洲上,水面开阔,云烟渺渺,一对对白鹭贴着水面低飞,有的停在沙洲上觅食。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秋木啭黄鹂。
阳光温柔,江风清凉,三位年轻的女老师带着一群幼稚园的孩子在沙滩上野炊。
一棵高大银杏树立在宇治川前,安静注视着过往的行人。银杏树上挂着木质的牌子,上面写:树龄150年,昭和58年3月立。
银杏树的叶子在风里渐渐黄了,它开阔静气,高贵典雅,是树中君子。有风徐来,树下已是一片璀璨的金黄,真是人间一季秋色。
沿着宇治川慢慢行走,小石子铺就的小巷,洁净如新。一座座古朴的民居,依水而建,都是木质结构的二层小楼。一户人家的围墙上,粉红的芙蓉花探出头来。围墙只有半人高,小巧典雅的庭院里,闲花摇曳,秀竹几根,苍绿的松柏被修剪得错落有致,如苏州园林的盆景,没有一丝匠气。
每家的大门形状各异,大多是由竹子与木条制成,朴素清雅,令人想起一句诗:小扣柴扉久不开。那是唐诗里的“柴扉”。立冬之日,我仿佛行走在唐朝的街巷。
小 雪
到了小雪,天气一日日寒冷了。
小雪,小雪,我轻声念着,宛如一个女孩名字,她洁净的脸庞,晶莹如玉的眼睛,她梳着一头乌黑的长发,有冰清玉洁的美。
在早市里买了一棵大白菜,就是齐白石笔下的白菜,那么生动鲜活,一清二白,干干净净,宛如人生。
周末,在家里整理森儿上学时期的课本,看见他读小学三年级时写的日记:“今天早晨大雾,我用12个字形容:相当得大,相当得浓,相当壮观。比昨天早晨的雾壮观多了,伸手不见五指,大雾把学校的大操场都占满了!”
我一边读一边乐,最后一句多有意思!
翻到他七岁画的水彩画,画上有歪歪扭扭的小字:我和妈妈。他的字像是刚学步的小鸭,在雪地上落了一串梅花瓣。
画上是家里的客厅,小男孩长着大脑袋,咧着嘴傻笑,刚掉了两颗大门牙。妈妈穿着花裙子,脚蹬高跟鞋,脖子上戴珍珠项链,头上扎着一对粉红色的蝴蝶,我和他一样,咧着嘴傻乐。原来,在森儿七岁的眼中,我和同桌的女孩长得一模一样。
翻阅他高中时期的作业本,找到一篇科幻小说手稿。小说《乞丐的礼物》,共计5800字,整整12页,写于2015年,他读高中二年级。
他写作时出手很快,一气呵成。一篇几千字的小说,只用了一个中午的时间。用森儿的话说,我是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吧。
晚上,我和读大学一年级的森儿微信,发去小说手稿的照片。说,偶然找到了你的手稿,看了几遍,写得真好,不要辜负上苍给你的天赋与才华!
他说,妈妈,我近期也写了不少习作,大多和老师布置的作业有关,都保存着,发给你看看。我期待着他的新作,内心分外欢喜。那个从小酷爱读书的孩子长大了,那个永远怀抱梦想的孩子,长大了。我收藏起森儿的画作和文章,那是一个孩子给予母亲最美好的礼物。
小雪的夜晚,我随手记下关于他的文字,内心温暖而欣喜。
大 雪
大雪时节,我在汉江畔等一场雪。
想起去年此时的一场雪,纷纷扬扬,一夜之间,万物生灵都沉睡在茫茫的大雪中。行走雪中,空气清冽如甘泉一般。江畔的大树落满积雪,玉树琼枝,就成了东山魁夷笔下的画。
翻开东山魁夷的画——《冬花》。寒冬的夜晚,一轮圆月挂在天上,清寂无言,惨白朦胧的月光笼罩大地,连月亮的光芒都是凄冷的。画中弥漫着彻骨的寒冷,静寂,没有一丝人间的烟火气,更没有人世的热闹和喧哗,甚至连痛苦和忧伤都没有了。
寒月当空,天地之间,一片寂静,只有一棵大树,它枝桠遒劲,繁华落尽,没有一片树叶。月夜下的大树银装素裹,分外洁净庄严,有清凛之美。
那棵树像是一个人的暮年,删繁就简,把人世的浮华、虚荣都放下了,心怀冰雪,铁骨铮铮。他在静谧的冬夜里,独自一个人冥想,回忆从前。
此刻,画里透彻的寒冷、清寂、安静都有一种令人震撼的美。
难怪东山魁夷这样说,美是我的宗教。
初冬时候在京都的岚山,遇见一棵五百年的银杏树,一树明黄的树叶在风里肆意飘零。它也许就是东山魁夷在寒冬的月夜里遇见的一棵大树。
寻找到京都的柊家旅馆,这里是作家川端康成喜欢小住的旅馆,我在古朴典雅的柊家门前拍照,不由得想起他的小说《雪国》。
川端康成用大量的文字描写无边无际的雪景。他以沉静忧伤、清丽细腻的笔触写尽主人公驹子的爱情和内心,她的爱情如同洁白的雪花一样纯净美好,然而,那场雪落进尘埃里,落进现实的泥土里,变得污浊不堪。
世间美好的爱情,都该如漫天飞舞的雪花一样冰清玉洁。
冬 至
每年到了冬至,妈妈就买好了猪肉、白菜、大葱,准备一家人包饺子。因为,冬至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而且,父亲在世时也最爱吃饺子。
那一年,我的森儿四岁了,顽皮可爱。一家人忙着包饺子,他忙着捣乱。他悄悄拿了几个小面团,躲到角落里,捏几个没有馅儿的小饺子。
森儿把几个小饺子放在竹匾里,我说,等妈妈煮好饺子给你吃。他的小手指着自己包的饺子,我不吃这个。为啥不吃这个呢?他扬起红扑扑的小脸,忽闪着黑宝石一样的眼眸,笑着说,因为它有点黑。
一家人都乐了。
想起童年时的冬至,我吃了奶奶包的饺子,给一群小鸡喂过食,奶奶会说,天快要下雪了,天寒地冻的,不要出去疯跑了,就在家里玩。
我抱起小花猫,它的眼睛眯起一条缝,歪着脑袋看我。我乖乖地坐在奶奶的土炕上看“娃娃书”。百无聊赖,我把《鸡毛信》《铁道游击队》《小二黑结婚》《孔雀东南飞》又翻了一遍。我还不认识字,看书上的小画,故事也明白了六七分。
奶奶,我的书为啥叫“娃娃书”?奶奶说,就是给你这样的娃娃看的书,就叫“娃娃书”。
奶奶盘着腿坐在土炕上,手里握着一把剪刀,低下花白的头,忙着剪窗花。
剪好的窗花红艳艳的,比墙角的一树红梅还美。窗花就铺在炕上的木桌上,想着过年贴在窗户上,多么喜气!奶奶剪的窗花有喜鹊登梅,花开富贵,鲤鱼跳龙门……可是,我最喜欢的是一条胖胖的大鲤鱼。
我趴在木格子的窗棂向外张望,寒风呼啸,墙根下的母鸡们冻得瑟瑟发抖,它们挤在一起取暖。黑母鸡把头缩进羽毛里,像是披着一件黑棉衣。不知道什么时候,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飘着,墙角的红梅开了,连井沿上也落满了白雪——
小 寒
昨夜雪落汉江,江畔的梅花开了,朔风凛冽,暗香浮动。
江边的芦苇白了头,芦花潇潇,有着一种萧瑟的美。芦苇随风摇曳,三两只麻雀站在芦苇枝上,纤细的芦苇被小鸟压弯了腰,形成一道美丽的弧线,风中传来几声鸟鸣,仿佛是林风眠笔下的一幅画。
午后,雪静静地落,江水茫茫,远山茫茫,树木荒草一片晶莹,四周万籁俱静,大自然最安静肃穆的季节来了。
小寒时节,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我想,他大约就是在大雪纷飞的小寒,在西湖上的一叶小舟中写下的。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逸笔草草,散淡优雅,用笔惜墨如金,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水墨丹青。
此时,山川大地一派洁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张岱坐在小舟里,随手画几笔淡墨,风呼啸着吹过,雪落西湖,大地静谧,唯有“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我读了又读,最喜欢此句:“舟中人三两粒而已”。清水淡墨,有意境之美。落雪之夜,品茗、读书、听雪、夜话,古代文人生活的情趣和闲逸都在他的笔墨里。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与天地万物的相知相惜,仿佛在一场雪里。
独自去江畔踏雪寻梅,常想起丰子恺先生的画。画中茅屋一间,园中一树红梅,梅树下三位知己围着小桌而坐。桌上清茶几盏,三人笑语晏晏。画上题诗: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
其实,我写作多年,原来也是留将一面与梅花。
大 寒
大寒了,这是冬季最后一个节气。
深夜落雪了,听雪寒窗,书叠青山,灯如红豆。围一炉红泥小火,一个人读几页闲书。
闭户读书真岁月,挥毫落纸如云烟。
雪夜里,适合读读古书,读《小窗幽记》《浮生六记》《红楼梦》《枕草子》……也更适合读古人的帖,如苏轼《寒食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书法家王羲之写到——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快雪时晴帖》是写给山阴张侯的,意思是说:雪后天晴,阳光照在皑皑白雪上,空气清洌如甘泉一般,心情极好,问候你一下。想必你也安好吧。事情没有结果,心中郁结,不详说。短短二十字,古代文人率真的性情流露在笔端。
帖,是古人写给友人的信笺。生动纯净,情深意切,生活幽微之美,都在那些帖里。
读汪曾祺写沈从文先生的文章。他写到:“沈先生喜欢写窄长的直幅,纸长四尺,阔只三寸。他写字不择纸笔,常用糊窗的高丽纸。他说:‘我的字值三分钱!’从前要求他写字的,他几乎有求必应。”
沈先生说,我的字只值三分钱。我默念了几遍,心里忍不住伤感,就为他这句话。
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沈从文的所有著作重新出版,全国各个大学的中文系将他的作品列为研究课题。许多读者第一次知道,有一位作家叫沈从文。
沈先生说,我一生从不相信权利,只相信智慧。听他的话,看见窗外风雪里一树清寒的竹。
入夜,在灯下翻阅丰子恺先生的画《冬日可爱》。画的也是冬天的午后,老人坐在门前的竹椅上,穿着厚厚的棉袍,戴着黑色的棉帽,一双手抄在棉衣里取暖。他身旁的矮凳上坐着小男孩,他穿棉袍,戴着一顶红棉帽子。他学着爷爷的样子,也抄着双手取暖,爷孙俩一起在冬天的暖暖阳光下晒太阳。
爷爷的脚下蹲着狗妈妈和小狗,门槛上卧着一只猫,懒洋洋的。不远处的草丛里,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大白鹅伸长了脖子“嘎嘎”地鸣叫着。悠远的时光,绵长的日月,温馨的画面,你我仿佛一瞬间回到童年。
冬天来了,都有朔风、雪花、暖阳、老人、孩子,小狗、鸡鸭、草木生灵,人与天地万物相依相伴着,怡然自得,其乐融融,每一个冬日都那么可亲、可爱、可感、可怀。
人间节气,原来也是人间的气节。天地万物到了什么节气,该发芽的发芽,该开花的开花,该结果的结果,该落叶的落叶。
年年岁岁,二十四节气流转不息,不管人间冷热寒暑,花开花谢,草木枯荣,都在二十四节气里。
万物美好,我在其中。
呵呵。
迷信有时候是用来整治人的。看过小二黑结婚你就明白了。
而这种情况也确实有。有的神汉、明眼与你家有矛盾的会专门说你们的婚姻不好。有的受别人之托故意拆人家的好姻缘,甚至有的父母不愿意的话也会拿这个当借口,或者就是父母暗示了对方这么说。虽然大家不相信,可是这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所以呢,你说这明眼、神汉到底可信不可信。
教你个方法,两人事先一起暗地里给明眼、神汉送点礼物,然后带着父母一起去,那明眼、神汉肯定会给你说好话,肯定会说你们的婚姻是上上婚。
D:赵树理 赵树理简介
2004年11月01日
赵树理(1906—1970)
--------------------------------------------------------------------------------
山西省沁水县人,出身贫农家庭。他从小参加生产劳动,过着被剥削的艰苦生活;很小就喜爱民歌、民谣、鼓词、评书和地方戏曲,还是八音会(晋东南的一种农民自乐班)里摆弄各种乐器的好手。这些经历,对于他通晓农业生产和北方农村的生活习俗,熟悉农民的文化风尚和艺术爱好,培育自己创作的大众风格,提供了有利条件。一九二五年他进入长治省立第四师范学习,从创造社、文学研究会创办的刊物中接受了“五四”新文学的影响。后来还受到一九二八年兴起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鼓舞。由于反动当局的迫害,他被迫离开学校,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流浪生活。从一九三一年起,他为太原一些报纸副刊写作小说等多种形式的作品。那时,他已深感“中国当时的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最好拆下来铺成小摊子。他立志要把自己的作品先挤进《笑林广记》、《七侠五义》里边去”(注:陈荒煤:《向赵树理方向迈进》,《人民日报》(晋冀鲁豫版),1947年8月10日)。他开始写作文字通俗,识字不多的农民能看懂,不识字的能听懂的作品,创作了《铁牛的复职》、《蟠龙峪》等小说,并且发表过文艺大众化的主张。早在这个时候,他已经选择了一条与很多作家有所不同的文学道路。他的意见在当时没有得到响应与支持,所写的作品也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几乎全部失散了。虽然如此,它们作为摸索和试验,为以后的成功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正如周扬后来指出的那样:赵树理是作为“一个在创作、思想、生活各方面都有准备的作者,一位在成名之前已经相当成熟了的作家,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进入文坛的(注:《论赵树理的创作》,原载1946年8月26日延安《解放日报》,后收入《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
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后,赵树理参加革命工作。一九四一年到华北党校,专门做通俗文化工作。此后,他在编辑《黄河日报》(太南版)副刊、《中国人》报、《新大众报》时,写作了大量小说、小戏、快板和其他通俗文章。他还参加农村剧团的编导工作,跟随剧团深入群众。一九四三年五月,赵树理完成了著名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彭德怀同志为该书的出版题词:“象这样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十月,他又创作了被誉为“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的《李有才板话》。一九四五年冬,写成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与此同时,还写了许多优秀的中、短篇小说,如《孟祥英翻身》、《地板》(一九四四)、《福贵》(一九四六)、《小经理》、《邪不压正》(一九四八)、《传家宝》、《田寡妇看瓜》(一九四九)等。在短短几年间,赵树理就以积极贯彻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并最早取得丰硕的成果,而受到人们的热情赞扬。一九四六年八月,郭沫若和周扬分别在上海和延安发表文章,推荐赵树理和他的作品。郭沫若评论《李有才板话》话:“我是完全被陶醉了,被那新颖、健康、简朴的内容和手法;这儿有新的天地,新的人物,新的意义,新的作风,新的文化,谁读了我相信都会感着兴趣的。”(注:郭沫若的《板话及其他》,1946年8月16日上海《文汇报》副刊《笔会》)一九四七年七月,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召开会议,号召文艺创作向赵树理方向迈进。八月,边区政府以唯一的文教作品特等奖授予赵树理的小说。赵树理成了解放区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被迅速翻译介绍到国外。从长期默默无闻,到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不只是他个人不懈努力的成果,还鲜明地标志着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革命文学运动从指导思想、读者对象到作品内容各个方面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
《小二黑结婚》描写根据地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为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这场斗争由于受到金旺等恶霸的迫害和家庭的阻挠而发生了波折。作品生动地塑造了农民中落后人物的形象。二诸葛是个善良但胆小怕事的老农。他要维护家长的权威和包办婚姻制度。由于迷信,他反对小二黑与小芹结合。三仙姑则是一个沾染着好逸恶劳等恶习的妇女。她用装神弄鬼掩护轻浮放浪的行为,为贪财而出卖女儿。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深刻揭示了农村小生产者精神上的落后面,从一个方面表明实行民主改革、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但是,无论是恶霸的逞凶或家庭的阻挠,都无法压制小二黑和小芹争取自由与幸福的意志。他们坚强不屈地进行斗争,在民主政权的支持下,终于取得了胜利。落后的家庭中成长了进步的新一代,表明了旧事物的崩溃之势。作品描写恶霸势力受到应有的惩罚。落后的阻挡社会进步的人物,也陷于逐渐觉醒的群众包围之中,受到了应有的嘲弄和批判,并终于被迫实行自我改造。从《伤逝》描写子君、涓生这一对城市知识青年为自由结合进行斗争而失败,到《小二黑结婚》中农村男女青年争取个性解放获得胜利,可以量出中国革命在二十多年间所迈出的巨大步伐。《小二黑结婚》热情地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力量,歌颂了农村社会的长足进步,歌颂了新一代农民的成长;因而立即得到农村中要求民主改革的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的热烈欢迎。
《李有才板话》通过阎家山改选村政权和实行减租减息中的曲折过程,深刻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阎家山是阎锡山统治下山西农村的缩影,这里的封建统治根深蒂固。抗战后虽然成了敌后根据地,但恶霸地主阎恒元仍然依仗地的势力和影响,采用更加狡猾的手段,维持他的统治。他退居幕后,安插亲信,操纵村政权,瞒过了章工作员,为非作歹。阎家山实行上依然是阎家天下,却居然还得到一个“模范村”的光荣招牌。作品相当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地主的凶狠狡诈的反动本质,在“丈地”一节中把阎恒元的诡计多端刻划得入木三分。但是在党的影响下,农民群众已经开始觉醒。象老秦这样精神上被腐蚀、被压服,把剥削视为天经地义的人,已经不代表阎家山农民的主导方面了。李有才和围绕着他的“小字辈”人物,尽管还受着严重的压抑,却都迫切要求冲决封建牢笼,争取翻身解放。作品着力塑造了李有才的形象,他了解农村的社会、历史状况,有一定的阅历和斗争经验,性格豪爽但又冷静深沉。因而在阶级力量对比不利时,只是用抛“冷话”,即冷嘲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不满与抗争。作者还把他塑造成一个民间艺人,他的卓越的艺术才干和黑暗环境的逼迫,使他用快板的特殊武器进行斗争。作品中许多段快板既是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塑造李有才形象的重要手段。这些快板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爱憎感情,风趣幽默的风格,正是李有才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小字辈”人物是李有才快板的热心的传播者,他们的政治积极性更高,斗争性更强;作为新一代的农民,在农村民主革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阎家山农民不能得到真正的翻身,关键在于负责领导工作的章工作员,犯了主观主义,脱离群众,因而不能贯彻党的阶级路线。他没有发现李有才和“小字辈”人物,却依靠了阎恒元的势力。作品塑造了长工出身的党的农村干部老杨的形象,有意地把他与章工作员进行对比。他的强烈的阶级爱憎,朴实深入的工作作风,处处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优良品质,一举一动无不表现出从农民中成长起来的党的干部的特色。老杨迅速地找到了农民中的革命分子,依靠他们发动组织群众,只用了三天时间就斗倒了阎恒元,掀掉了压在农民身上的封建磐石。这个有声有色的过程,有力地说明了当党的正确的路线、政策,一旦与广大农民真正结合在一起,立即就产生出巨大的物质力量,足以创造出空前的奇迹。《李有才板话》虽然只描写一个小小村庄的斗争,所蕴含的思想却是发人深思的。
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描写太行山区一个村庄从大革命失败后到抗战胜利近二十年间所发生的变化,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描写阎锡山统治下山西政局的动荡,以及对于农民生活造成的影响。作品开头的诉讼场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农村仍然保持着极端黑暗的封建统治。铁锁一家的不幸遭遇表明农民在苦难深渊中的挣扎。李家庄的恶霸地主李如珍,是阎锡山反动政权的社会支柱,蒋冯阎战争中他的势力有了发展,结果加速了农村破产。铁锁流落城市,成了手工业工人,开始接受党的影响。特别在抗战爆发后,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党利用合法斗争启发农民的觉悟,农民与汉奸封建势力的斗争有了发展。阎锡山发动“十二月政变”,对***员和广大农民实行血腥屠杀。在血的教训下,铁锁等进一步觉悟了,最终走上了党所领导的武装斗争的道路。小说的高潮是农民与地主两个阶级的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从“血染龙王庙”的大血案,到农民群众怀着深仇在大恨惩处李如珍,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作品从沉重的封建压迫写起,描写了一系列事件,最后是激动人心的踊跃参军的场面,生动地表现了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经过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直到胜利的过程。书中描写了各阶级的许多人物,塑造了铁锁、冷元、白狗等一批反抗的农民形象。其中写得最充分的是铁锁。作品描写了他在革命低潮、高潮几个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他受李如珍经济、政治上的几重压迫,对于不公的世道有过怀疑和不满,心存翻身复仇的愿望。正当他寻找出路而不得时,遇到了***员小常。党启发了他的阶级觉悟,此后在实际斗争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铁锁从一个有自发反抗要求的农民,在党的教育下,逐步变成自觉的阶级战士,这反映了中国***领导下农民运动面貌的根本变化。他的道路很有典型意义。但《李家庄的变迁》下半部过程发展得过于匆促,人物形象塑造不力,铁锁参加革命后的性格刻划不够,面貌模糊,因而影响了这一形象的完整性。其他人物的塑造也有类似的缺点。这使《李家庄的变迁》未能达到更高的艺术成就。
赵树理的其他短篇小说,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解放区农村社会关系的变革。《孟祥英翻身》写太行山区渡荒英雄孟祥英,从一个受欺压的年轻媳妇,在党的影响下,“从不英雄怎样变成英雄”的故事。作品重点描写婆媳关系,揭露和批判压迫、残害妇女的宗法制度的黑暗,歌颂新政权使妇女长期受压抑的智慧才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样反映婆媳关系的还有《传家宝》。相同的题材却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孟祥英的婆婆不让媳妇参加社会活动,是由于抗战时期党在这里建立的政权还不稳固。婆媳矛盾中包含着鲜明的政治矛盾的内容。《传家宝》中李成娘和金桂的矛盾,却反映了解放区政权稳固之后,经济上的发展带来农民理家方式的变化。李成娘箱子中破布片的分类归档,是为适应自然经济下农村家庭自给自足的生活的,从这里表现了李成娘的勤俭、精明的劳动妇女的本色。而金桂的布包里的钱粮票证,却表明在农村交换发达,集体经济开始萌芽的条件下,家庭生活的改变。她同样善于精打细算地过日子,而且适应了时代的潮流。犯了经验主义的婆婆在媳妇面前认了输,这不仅是新型婆媳关系的开始,也是农村社会进步的生动表现。《福贵》反映改造二流子问题。为了发展解放区农业生产,改造二流子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任务。但是,长期封建统治造成的习惯势力,使干部和群众也把某些善良的受压迫者误为二流子。福贵正有这样的遭遇。族长王老万以高利贷盘剥的手段,夺走了福贵的土地,还以族规严惩了福贵,使自己的剥削完全合法化了。福贵走投无路,当了吹鼓手,而这是被视为下贱的职业,因此被蛮横无理地当作“二流子”。通过这些描写,对旧社会提出有力的控诉,也对习惯势力作了严正的批判。《邪不压正》描写中农王聚才的女儿软英的婚姻纠纷,本意在于通过地主狗腿子小旦在土改中混入干部队伍继续为非作歹等情节,揭示土改初期工作中的问题。但这个作品更大成就在于极为形象地描写了以“割封建尾名”之名,侵犯中农利益的“左”倾错误,揭示了产生这种错误的阶级根源。不但象小旦这样的人在不断侵吞,而且一部份贫农干部,也多占了胜利果实。这就使本已十分贫困的农村,更显得僧多粥少了。为了填满“窟窿”,必然向中农开刀。作品不仅提出了当时华北解放区土改运动中带普遍性的问题,而且对人们认识农村社会的复杂状况,也很有价值。赵树理还满怀热情地歌颂农村新人新事。《小经理》中表扬了三喜,他是一个十分平凡的青年,却是农村合作事业发展的形势下产生的新型人物。《田寡妇看瓜》通过田寡妇的心理变化,歌颂了新农村的道德面貌的大改观。
“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创作中,农民是不少作家努力表现的对象。鲁迅第一个怀着炽热的同情描写了受着深重压迫的贫苦农民,他笔下的农民大多备尝苦难而尚不觉醒,身心均打着阶级压迫的深深烙印。经过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高潮,到了三十年代,在深入发展的农村革命的推动下,一些左翼作家笔下开始出现了觉醒反抗的年青一代新农民形象。但是在当时主客观条件下,特别由于作家未解决与农民感情上打成一片的问题,因而不可能塑造出真实丰满的农民形象,在某些形象中还不免夹带着许多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杂质。在这点上,赵树理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一方面由于时代的缘故,他的笔下出现了翻身农民的崭新形象。这些农民关心政治,在社会生活中有了主人公感,开始表现出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尽管人更加熟悉并能得心应手加以表现的,仍是老一辈的农民;但就是这类农民在他的的作品中也已是被时代大潮所冲击,挟带着向前进步着的。另一方面,由于赵树理来自农民,始终不脱离农民,热爱而且深刻了解农民,使他所塑造的农民形象,从思想、感情、习性、气质,到观察、思考、表达的方式,都具有地道的农民的特质。这就是在文学的内容和形象塑造上,赵树理为新文学所增添的新因素。
对于农村生活和农民心理真切深入的理解,从生活实际出发的现实主义艺术原则,使赵树理的作品表现的是当时人们所普遍关切之事。他说:“我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所要写的主题。”(注:《也算经验》、《赵树理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他写《李有才板话》,是因为“那时我们的工作有些地方不深入,特别对于狡猾地主还发现不够,章工作员式的人多,老杨式的人少,应该提倡老杨式的作法,于是,我就写了这篇小说。”(注:《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三复集》,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为了防止土改运动中,群众未充分发动之前,流氓坏分子混入干部队伍以及少数当权干部容易变坏,他写了《邪不压正》“使土改中的干部和群众读了知所趋避”(注:《关于〈邪不压正〉》,载《人民日报》1950年1月15日)。他的作品的主题思想常常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但并不是政治概念的没有艺术生命的图解。赵树理的小说,描写也广大农民与封建地主的矛盾。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占主导地位,党对地主实行减租减息政策,赵树理却已敏锐地抓住阶级斗争尖锐性、复杂性的问题,在一些作品中描写了这种斗争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同时,赵树理还比较充分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农村社会生活的变革,即在解决了政权问题之后,对旧农村社会的改造。他描写了人的地位、人的思想和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在《小二黑结婚》、《孟祥英翻身》、《福贵》、《传家宝》等作品中,他相当深刻地描写了宗族、家庭中长幼关系、婚姻关系、婆媳关系等矛盾的演变。这些描写,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并且表现了一个新时代、新天地的诞生。越树理并不回避矛盾,敢于接触生活中的问题和落后面。他认为只有展现阎恒元的全套阴谋诡计和老槐树下受压迫者继续受压的真实状况,才能与“模范村”的称号形成强烈的对照,从而揭露主观主义、脱离群众的严重危害。只有写活了二诸葛、三仙姑,才能使人们从他们的愚昧麻木中,加深对改变封建旧习俗的严重性、迫切性的认识。在新旧两种力量的对比中,赵树理在进步的一方加上了政权的力量,使矛盾最终向积极的方面转化。他认为当时群众尚未充分发动,亟需民主政权的支持,现实生活中矛盾的解决一般都是这样的。他不愿为了激化矛盾而改变构思,而是按照他所看到的生活的本来面目安排情节。中国的封建社会有过漫长的历史,小生产方式的影响更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农村社会的各个角落普遍存在,在作为劳动者的贫苦农民的心灵中,也留下很深的印记。中国农村的民主改革,必然是复杂曲折的,充满了从你死我活的流血斗争到内心深处的微妙波动的各种矛盾冲突。赵树理以其细致生动的笔触,充分地刻划了这些变化的历史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小说是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浪潮中的中国农村社会的一面镜子。
赵树理在小说艺术的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和语言上,他都有所创造,形成了他在艺术上的独特风格。这既是他个人的艺术风格,也是民族的、大众的风格。创造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小说民族形式,是赵树理对新文学发展所增添的又一新因素。
赵树理的小说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没有对这些人物作静止的描绘、分析、议论。他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的特点,适应群众的欣赏习惯,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展现自己的性格特征。从“不宜栽种”到“恩典恩典”的一串故事中,把二诸葛的迷信、迂腐、懦弱但又老实、厚道的性格表现得十分鲜明。从“米烂了”到精心梳装打扮,赶到区上去闹,则表现三仙姑假装迷信、泼而且赖的特征。同样两个落后人物,放在同样环境中,却能将其截然相反的性格特征凸现出来。由于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因而寥寥数笔就能把人写活,很有以笔传神的功夫。《催粮差》中旧衙役的走狗特性,《刘二和与王继圣》中地主少爷的凶顽而又娇弱的性格,《小经理》中老管账的油滑世故,都写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一些次要人物,也能一两笔写活。于福牵驴送三仙姑上区,张得贵抱着笔砚算盘随阎恒元丈地,只用一个动作就把他们的身份、地位、性格点了出来,颇可耐人寻味。就是老槐树下的那些“小字辈”,或热烈,或冷静,面目也不雷同。赵树理的小说较少大开大阖的情节,激烈动荡的场面,因而人物往往不是在起伏很大的动作中完成性格,而多在日常生活细节中,通过朴实、简炼但却细腻的描写去展现。象孟祥英、李成娘等都是在日常家庭生活细节中表现她们的。细节的真实,颇能表现赵树理的精确描绘生活图画的长处,并使他的小说具有严格的现实主义的特色。《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的神课、三仙姑的装扮,《李有才板话》中“小字辈”的称呼和他们过“添仓”节吃黏米糕的细节,《邪不压正》中下聘礼的具体入微的描写,《李家庄的变迁》中树木和侧所所有权的诉讼、吃烙饼的陋规,《刘二和与王继圣》中的给关老爷唱戏的活动……,这许许多多细节,不但与人物塑造有密切关系,而且使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它们都是地道的中国的,说得更确切一些,都是十足的中国北方农村的;即使从民俗学的角度去读,也有很高的认识价值。赵树理小说在结构上的特点是,故事性强,讲求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常常采用大故事套着几个小故事的手法,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作品的开头总要设法介绍清楚人物,而后随情节的发展展开人物的性格,最后必定交代人物的结局、下落,做到来龙去脉,都有头有尾。注重故事性,还使他的小说叙述多于描写,描写融于叙述。那些用白描手法所作的细腻的描写,往往是最为引人入胜的段落。赵树理在语言上更有杰出的创造。在他之前还很少有人完全做到使用北方农民的口语来写作。不但人物语言是农民的口语,就是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完全口语化了。无论讲述故事或评论人物、事件,都使人觉得是一个农民在说话。但这又是经过提炼的,纯粹、质朴、平易,描情状的,绘影传神,都能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在轻松幽默、风趣横生之中,表现出人民群众的聪明机智和乐观主义。没有这种独具色彩的语言,也就没有赵树理的特殊的艺术风格。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是他的高度的群众观点的表现。他在写作时首先考虑使群众听起来顺当,读起来习惯。写成一篇小说,往往先念给周围的农民或基层干部听,以检验实际效果。凡是农民听不惯的就设法修改。他不认为这是牺牲艺术性去俯就群众,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真正在广大群众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他并没有迁就、迎合某些落后、狭窄的趣味,而是在群众口语、民间艺术的基础上提炼加工。他的作品做到雅俗共赏,把大众化和艺术化统一了起来。他强调继承民间艺术的传统,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但并不是简单的模仿。他清醒地看到民间的传统文艺存在着“缺陷”,需要加以“补充”改造(注:《〈三里湾〉写作前后》,《三复集》,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为了使之丰富多样,便于表现现代的生活,适应现代读者的需要,赵树理的小说又融入了中国古典文学和“五四”以来新文学的长处,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民族新形式。他的这种具有鲜明民族化群众化的艺术风格,对于后来的小说创作发生深远的影响,在五十年代形成了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山西派”、“火花派”、“山药蛋派”(注:《火花》是五十至六十年代山西的文艺刊物。山药蛋是山西对于马铃薯的俗称)的艺术流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