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的原因是什么?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的原因是什么?,第1张

有关贾宝玉婚姻,贾府领导层从不提及,如有人提亲,也是一口回绝。其实贾府早有上佳人选,即薜宝钗和林黛玉。不提,是对两人的观望和考察,最终会二选一,与宝宝成婚。贾母和凤姐拥护“木石前盟”,王、邢两夫人支持“金玉良缘”,但大多数看好黛玉嫁给宝玉,因为黛玉得到了贾母力挺。

随着时间的流逝,林黛玉一如既往事事猜忌,喜怒无常,总认为只要宝玉不变,贾母撑着,婚事不会有变数。而薛宝钗,一改过去“少言装愚”,积极融入大家,就连十分挑剔的赵姨娘,都忍不住夸宝钗“很大方”、“会做人”。对贾母,宝钗也十分迎合,生日中,点贾母喜爱的戏,连食物上也故意接近贾母。贾母,十分高兴,对宝钗开始了另眼相看,金玉良缘开始在贾母心里倾斜,凤姐也随之而改变。

贾府大厦将倾之际,宝玉的婚事摆在了桌面,出于贾府现状及家族考虑,“金玉良缘”最终得到认同,为宝玉、宝钗,举办了不同寻常的婚礼。

婚礼前,贾母深知宝玉心系黛玉,加上宝玉癫病未愈,怕与宝钗成婚会加重病情,王凤献上调包计,告诉宝玉新娘是黛玉,这一切将在晩上进行,拜完天地,送入洞房吹灯宽衣就寝,第二天生米熟饭,宝玉虽不甘心,但也无奈那知宝玉迎娶林妹妹心切,拜完天地竟迫不及待,掀起盖头却是宝钗,可忴的宝玉,整个脑海,又一遍混沌。

潇湘馆里,宝王和宝钗结婚喜乐不时传来,黛玉努力的撕扯着她和宝玉的定情信物:那两张旧手帕,由于力也衰竭,便投入了身边火盆,拚尽全力,最后遗言:宝玉……你好……很快,天空出现了悦耳乐曲,绛珠还泪已毕,回归了天庭。

不愿意出去嫁人的都是一些等级高的丫鬟,她们在贾府的待遇好,自然不想离开贾府,而对于那些等级比较低的丫鬟,如果有机会脱离奴籍嫁出府也是一种好的出路。贾府中的正经主子很少,而伺候他们的丫鬟、下人的数量却是庞大的。但是贾府的丫鬟却都很希望留住贾府,不愿意出府,这是为什么呢?

1贾府丫鬟的待遇。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贾府丫鬟每个月的月银情况。首先贾府的丫鬟是分了等级的,那些伺候夫人、太太的丫鬟每个月的月银是一两银子,伺候**公子的丫鬟月银是一吊钱,而那些做粗活的丫鬟月银是五百钱。

我们暂时看不出有什么差别,再对比一下主子们的月银。姨娘每个月的月银是二两银子,宝玉探春这些公子、**的月银也是二两银子,这就能看出来丫鬟的待遇有多好了。而根据刘姥姥的说法,一些小户人家每年只需要二十五两银子,而刘姥姥家里每年需要花六两银子就足够了。在贾府谋生可比在外生活来得轻松。

2丫鬟不愿意离开贾府的原因。

从上文中,我们大概就能得出丫鬟们为什么不愿意离开贾府了。贾府是善待下人的,从来不会无缘无故打骂丫鬟。而丫鬟不止每个月能得到月银,而且吃住各方面都不需要自己操心,有的时候还能收到主子的赏赐。另外贾府是一个大家族,丫鬟们在贾府是能增长阅历的,比如元春省亲,这是其他普通人根本难以想象的事情。

而那些深得主子们信任的丫鬟,生活得更是富贵。比如袭人,她自己就说在贾府和**差不多,还劝家里人不要为自己赎身。不过也是了,这些受宠的丫鬟在主子面前是丫鬟,可在其他低等丫鬟、老妈妈面前也是被追捧的对象。

3(撵)出府丫鬟的命运。

那么那些出府的丫鬟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呢?既然是出府,我们要先考虑一下丫鬟是怎样出府的?一般来说,这些丫鬟都是被卖身给贾府的,那么出府的方式有被家里人赎身,主子善心放她离开,因为犯错被撵出府。

前两种都是脱离奴籍出府的,这个时候丫鬟已经不是下人了。贾府的主子们还会念着她伺候的功劳,送很多的东西给她。这时就是光荣出府,更有机会找到好人家。

那些因为犯错被撵出府的丫鬟,比如晴雯、司棋等人,往往是陷入了艰难的处境。晴雯出府后,住在破房子里,睡在破床上,盖的是破被子,和在贾府的生活简直是天上和地下的对比。就算是能够嫁人,也不能找到一些好人家,可能是那些贫穷的农户。不仅要做体力活,还要为生计奔波,最终很可能就变成了刘姥姥这样的人。

总的来说,丫鬟在贾府的生活更加优渥,那些等级高的丫鬟的生活甚至比小门小户的**还要好,而那些等级低的丫鬟可能会选择出府嫁人。但如果是被撵出府的丫鬟,未来的生活就会很艰难。

副标题:贾宝玉和林黛玉很痛苦,贾母为何不给他们做主?原因出在贾政身上

趣侃红楼298:痛上加痛,贾母流下伤心泪,难上为难,宝黛姻缘难做主

紫鹃为了试探贾宝玉对林黛玉的“心”,谎称黛玉隔年要离开贾家回苏州老家。贾宝玉一听就崩溃了,被晴雯拉回家后“痴呆”起来,没了自主意识。

怡红院众人一看就慌了,急忙叫李嬷嬷过来探看。谁想奶娘无用只说“不中用了”。于是全家惊动起来,大观园再次一团乱。

紫鹃一句话“闯了祸”,让贾宝玉癫狂,却展现了贾家众生相。

李嬷嬷代表王夫人,一见贾宝玉“疯癫”就慌了,直呼“白操心了”。

袭人代表薛宝钗,第一时间就想着追责紫鹃,也不可取。

林黛玉将药吐出来,还要紫鹃勒死她,才是真正关心则乱。

贾母一见紫鹃就眼里冒火,拽住让贾宝玉打她。代表贾母心中贾宝玉优先,林黛玉次之的立场。

薛姨妈将贾宝玉这次事故定性为“兄妹情意”,不舍得分离。是淡化贾宝玉“疯癫”坐实宝黛姻缘的影响。

观看贾宝玉疯癫后的众人相体现出贾家诸人的各自诉求。最注意的是贾母的反应,她从一见紫鹃眼睛冒火,到听了紫鹃的话伤心落泪,将她复杂的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上文我们分析了贾母从发怒到落泪的心理变化。本文将重点讲一下贾母的难处。

贾母的态度转变救了紫鹃,否则她闯这么大祸,势必要受连累。真要落入王夫人手里,可就不止打一顿就完了,撵出去也有可能。

贾母定调“什么要紧大事”,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紫鹃没了责任就化险为夷。这是贾母对外孙女林黛玉的“强势保护”。

当然,贾母心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必然有“主次”,但她终究还是林黛玉的保护伞,从她保护紫鹃就可见一斑。

不过,林黛玉的身体因为宝黛姻缘无人做主而日渐沉疴难返。才有紫鹃冒险试探,令贾宝玉“癫狂”。

只要宝黛姻缘解决,所有事都能迎刃而解。贾母作为贾家的老祖宗,她手中拥有一票决定权。

围绕贾宝玉的姻缘,也是贾府的矛盾中心。以王夫人为首支持金玉良姻,以贾母为首支持宝黛姻缘。

王夫人背后有贾元春支持,与贾母你来我往“斗”得不亦乐乎。但贾元春可以肯定不会“赐婚”,而贾母则有一票决定权。

古人姻缘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父母做主决定。贾宝玉的姻缘主导权在贾政王夫人手中。尤其父亲贾政的意见最重要。

比较引人注意的是贾政“似乎”从来没对贾宝玉的姻缘表态,以至于让人期待他在“钗黛二人”之间的倾向。

其实看过君笺雅侃红楼之前的分析,就清楚贾政早都已经表过了态度。

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政带着贾宝玉一路走来,主要游览了四处地方。

潇湘馆,他说 “这一处倒罢了,若能月下在此窗下读书,不枉虚此一生”。

稻香村,他说 “这一处有些道理,让我们进去歇歇”。

蘅芜苑,他说 “无味”……“有趣,只是不大认得” 。

怡红院,他说 “依你如何”?

曹雪芹一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贾政当日对这四处的评价,日后安排住进了林黛玉、李纨、薛宝钗和贾宝玉。

以贾政的身份,平日势必不会对林黛玉、李纨和薛宝钗三人品头论足。他当日的言语,无疑就是作者隐写他对“三个儿媳妇”,以及贾宝玉的姻缘所作的点评。

贾政评价潇湘馆“不枉虚此一生”,是说贾宝玉若娶了林黛玉这书香门第的老婆,一辈子值了。

他评稻香村“进去歇歇”,是说李纨教养了嫡长孙贾兰,让他后继有人,能够安心退休。

他评蘅芜苑先“无味”后“有趣”,“无味”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代表对金玉良姻和薛家的不赞同。“有趣”则是薛宝钗最终嫁给贾宝玉后,贾政才发现她的优点,有些意外惊喜之意。

从这三处“提前”的点评,就知道贾政和贾母一样支持宝黛姻缘的林黛玉。

而后他对怡红院的“对额”问贾宝玉“依你如何?”宝玉道:“依我,题‘红香绿玉’四字,方两全其妙。”贾政嘴里说着不好不好,却还是默认了。

“红香绿玉”就是指宝黛姻缘。所以,贾元春才改成“怡红快绿”,去掉的“香玉”二字,根据“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伏笔,就是林黛玉!贾元春支持母亲和金玉良姻。

贾政的态度对贾宝玉的姻缘至关重要,比较起来王夫人这母亲就要退而次之。

但是,贾母属于“变量”。她是贾政的母亲,是“父母之命”的延伸。贾政也要听母亲的。贾母强势做主就算贾政、王夫人不同意,也没有办法违拗。这是当时的社会赋予贾母的身份和家庭地位的特权所决定。

王夫人别看折腾得很“凶”,却最担心婆婆“做主”。一旦贾母下令,她将彻底没有机会。

那么,贾母为什么眼看着宝黛一双小儿女有感情,却不肯为他们做主呢?其实老太太也有她的难处。

首先,贾母尽管有“一票”决定权,但就只是“一票”。她不可能轻易吐口,尤其在时机还不成熟的时候。

红楼梦》里众人的年纪是有矛盾的。一方面林黛玉已经十六岁了。贾宝玉应该十七岁。另一方面提到甄宝玉,还只说他十三岁。贾政日后回来,也说贾宝玉年纪太小,再等两年。

贾母的决定权,不到时机决不能轻易使用。

其次,贾政不在家,也不能商量贾宝玉的姻缘。贾政外派三年还没回来。贾宝玉要“结婚”,只能等父亲回来再说。

贾母在此之前除非死前立下遗嘱,否则不会轻易表决。

最后,林黛玉的身体确实不争气。贾母固然想要给林黛玉一个好的归属安排。也要等林黛玉身体再好点。不能这样病着娶进家门。

古代虽然有妻有妾,不愁传宗接代,但嫡妻至关重要。只看邢夫人、尤氏的人品也知道远不如结发妻子好,续弦对家庭只会有损无益。

林黛玉固然各方面是好的。可真要因病早逝,贾宝玉就算再续弦,到底也是弊大于利。

而且,贾母更要清楚“一家之主”贾政是怎么想的。一切要以贾家的发展为主要。真要贾宝玉为家族牺牲姻缘,只要是必须,贾母识大体也不会反对。

基于以上的原因,贾母一直隐忍着不能给贾宝玉和林黛玉做主。

紫鹃试探贾宝玉,贾母一看就知道是为了林黛玉而操心。原本这些事应该是她来操心,如今却由一个丫头来“越俎代庖”,只会让贾母更难受愧疚,无法面对死去的女儿贾敏和满怀期待的外孙女。

所以,贾母当即心痛的流下眼泪来。更是大包大揽替紫鹃承担脱罪。算是她感念到紫鹃的忠心和壮举。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欢迎关注作者、点赞、收藏,《趣侃红楼》系列文章每天一篇,将为您持续更新!

文|君笺雅侃红楼

袭人之所以如此悲伤,主要是因为她对贾宝玉的感情特别的深厚。如果不是贾宝玉出家的话,袭人很可能就会成为贾宝玉的姨娘。

第一,袭人跟贾宝玉之间是恋人关系。

在红楼梦里面,贾宝玉曾经喜欢过很多女孩子,但是贾宝玉的喜欢仅仅只限于朋友之间的好感。如果说贾宝玉真正喜欢一个女人的话,那么只有袭人和林黛玉这两个人。根据作者的描写,贾宝玉曾经跟袭人产生过亲密的接触。从此以后,贾宝玉对袭人另眼相待,而袭人服侍贾宝玉也更加尽心尽力。

第二,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得到了王夫人的默许。

虽然袭人非常得贾宝玉的器重,可是她从来没有仗势欺人,而且将贾宝玉的生活照料的非常好,所以袭人受到了王夫人的喜爱。王夫人认可了这段恋情,并且从自己的月例银子中每个月拨出二两给判轮袭人。除此以外,还多给了袭人一吊钱。这样的工资水平比赵姨娘的工资水平还要高,所以赵姨娘后来跟迎春吵架的时候才会说自己连袭人都不如掘腔信了。

第三,袭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正是由于袭人在贾府里面的地位越来越稳固,所以她才会铁了心的要跟贾宝玉过日子。可是天不遂人愿,贾宝玉后来却出家了。贾宝玉走了以后,薛宝钗又发现自己怀孕了,所以薛宝钗需要将原来贾宝玉屋里的潜遣散出去。由于袭人曾经是贾宝玉内定的姨娘,所以薛宝钗肯定不能容得下袭人。于是袭人就在贾府主子的安排下嫁给了贾宝玉曾经的好朋友蒋玉涵。

袭人在出嫁的头一晚想要自杀,可是她觉得这样会连累自己的哥哥嫂子,所以就想着等嫁过去以后再自杀。但是她嫁给蒋玉涵以后,却发现对方对她特别好,所以袭人也就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她后来跟蒋圆早玉涵生活的非常幸福。

在中国古典小说戏曲中,通过描写和歌颂爱情来表现反封建主题的作品,不知道有多少。《红楼梦》继承了这个传统,并且发展了这个传统,在爱情描写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和艺术高度。《红楼梦》当然不是什么单纯的“言情”杰作,它的反封建主题表现了极其深刻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但是,《红楼梦》出色地描写和歌颂了爱情,这也是无庸讳言的事实。“四人帮”在所谓“阶级斗争”的旗号下,将宝黛爱情悲剧跟作品的反封建主题对立起来,抹煞《红楼梦》爱情描写的社会意义,那是很荒唐的。问题不在于《红楼梦》是不是描写了爱情,而在于它怎样描写爱情。《红楼梦》爱情描写的杰出之处在于,它不是单纯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也不是单纯肯定与封建礼教相对立的爱情婚姻自主的要求,而是表现了主人公和封建制度从生活道路到整个伦理道德观念上的尖锐对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没落,预示了它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因此,《红楼梦》的爱情描写表现了不同于前代作品的鲜明的时代特色,概括了深刻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且象生活本身那样,爱情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这就是二百多年来宝黛爱情悲剧使无数读者那样激动的根本原因,也是《红楼梦》卓越的现实主义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知道,曹雪芹出身在一个由盛转衰最后彻底败落的封建贵族家庭里,他亲身经历、体验了贵族家庭败落过程中的种种矛盾斗争,因而对地主阶级的腐朽没落和封建社会的必然衰亡,有着深切的感受。由于他受当时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带有民主色彩的迸步思潮的影响,加上创作时严格的现实主义态度,虽然他主观愿望是想“补天”,看到封建制度已经腐烂到不可救药时怀着一种惋惜甚至痛苦,但在《红楼梦》中,他却以一种冷峻深刻的笔触,对封建末世的社会生活作了广泛而生动的描绘,揭露了封建社会惊人的黑暗和腐朽。 《红楼梦》集中地描写了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大家庭由盛转衰的过程。这个贾府是四大家族的代表,也是正在走向衰亡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曹雪芹通过对这个贵族大家庭日常生活细腻而真实的描绘,形象地展现出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从而完成了小说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面地揭露和批判封建制度的反封建主题。 曹雪芹当然不可能有明确的阶级意识,但他显然是感受到了贾府内外的种种矛盾是跟这个家族的衰败分不开的。他在《红楼梦》里描写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与地主阶级的叛逆者之间的矛盾以及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这些矛盾彼此联系,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如果不是从抽象的教条出发,而是从《红楼梦》的实际内容和具体的艺术描写出发,那就应该承认,在诸种矛盾中处于中J白地位的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与地主阶级的叛逆者之间的矛盾。 贾宝玉生活于其中的那个贾府,表面上还呈现出一种“峥蝶轩峻”、“蓊蔚洇润”的气象,内里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在种种危机中,后继无人是最大的危机。这一点,曹雪芹在第二回里借冷子兴之口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他认为,象这样的贵族之家,儿孙的“一代不如一代”,是要比因安富尊荣、追求享乐而造成的经济上人不敷出、内囊渐尽更为严重的“一件大事”。儿孙“一代不如一代妙,后继无人,确实是封建制度已经从内部腐朽、不一可救药的重要标志。曹雪芹对于贵族家庭生活的这一独特感受,对他构思这部伟大作品,确定主要情节线索,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五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受宝玉的祖宗宁荣二公的“剖腹深嘱”,警戒宝玉“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以求不“见弃于世道”,而结果宝玉却深负了警幻“一番以情悟道、守理衷情之言”,在迷津前没有“作速回头”,终于堕入了万丈深渊。①这段写得迷离恍惚的文字大可值得注意,它以象征的手法预示给读者小说的构思和后文情节的发展。 就是在这种儿孙“一代不如一代”的条件下,由于贾宝玉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再加上他的聪明颖悟(虽然在书中他常常被称为呆子,曹雪芹却多处写到他的敏慧),便成了这个家庭的“中兴”希望。他在贾府里受到上上下下那么多人的尊宠钟爱,包括贾政的严厉管教在内(“恨铁不成钢”也是爱的一种特殊表现),多半就出于这种原因。

社会背景

尽管日趋尖锐的封建社会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这个制度必然灭亡,但是地主阶级却不甘心,它还要作垂死的挣扎,要千方百计地挽回颓势。在种种努力之中,最大的努力,就是要按照地主阶级的需要和封建道德的标准,把贾宝玉培养成为一个立身扬名、光宗耀祖、能把地主阶级日趋衰败的事业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的忠臣孝子。然而,贾宝玉却是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不肖逆子。他的叛逆思想,恰恰是在封建制度走向瓦解过程中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里孕育出来的。他是一个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从没落的地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浪子,是那个不可救药的贵族之家合乎规律的产儿。 贾宝玉不愿走读书中举的道路,他视为官作宦如粪土。他将那些“读书上进”的人称为“禄蠢”;将那些谋求富贵的人所必读必作的八股时文看作“饵名钓禄之阶”;将“仕途经济”一类的议论斥为“混账话”。在他那个时代,那个家庭,这样的思想和见解,实在是非常大胆的,不能不叫统治阶级大惊失色了。所以,在他们的眼里,贾宝玉就成了一个行为偏僻、性情乖张、半疯半傻的“混世魔王”和“孽根祸胎”。 不仅如此。贾宝玉对于现存的封建制度和一套封建伦理道德,都感到强烈的不满。他无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和尊卑有序、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他不高兴跟那些为官作宦的“俗人”应酬往来,却愿意跟那些处于社会下层被封建阶级瞧不起的人物做朋友、他同情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有时跟他们简直没有主奴的界限,他们的悲惨遭迁常常激起他对摧残他们的封建制度的憎恨。他甚至不以生长于这个贵族之家为荣,反而引以为憾,曾为此发出深长的慨叹。他在那个不自由、不平等的黑暗王国里,从爱与恨中,逐渐地产生了一种对于自由和平等生活的朦胧的向往与追求。这就使贾宝玉跟封建统治阶级发生了尖锐的对立。从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贾宝玉的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初步的民主主义的要求,它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经 87版《红楼梦》电视剧贾宝玉形象-牵挂

济结构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一切,不仅使正殷切期待着他将来振兴家业的统治者感到绝望,而且使他们感到威胁。封建正统派的代表人物贾政,最早感到了这种威胁。他对宝玉大施挞伐,甚至要结果他的性命,就是在这种威胁面前所产生的一种绝望和恐俱情绪的表现。 曹雪芹通过地主阶级的叛逆者与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封建末世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反映了新旧两种思想的尖锐对立,是很深刻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整个旧社会内部的瓦解过程,就达到非常强烈、非常尖锐的程度。”②很显然,贾宝玉这样的具有新的思想的新的人物的出现,正是地主阶级和封建社会内部分化瓦解过程的产物。 封建家族没落颓败的客观形势,把贾宝玉推到了这个家庭内外种种矛盾的中心地位,他的活动既受到这些矛盾的影响和制约,又直接间接地牵动着这些矛盾的发展。而林黛玉跟他基于思想一致的结合,就更加强了他的这种地位和跟周围环境的冲突。这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能成为《红楼梦》的主人公,而宝黛爱情悲剧能够构成这部反封建的古典名著中心情节的重要原因。

描写爱情

《红楼梦》里描写的宝黛爱情,并不是什么抽象的异性吸引,而是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曹雪芹是从地主阶级兴衰盛败的历史命运着眼,来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关系的,他将这个爱情的发生、发展和悲剧结局,同这个贵族之家的衰败没落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红楼梦》爱情描写的一个突出特点,为前代所有描写爱情的小说戏曲所不及。 曹雪芹在贾宝玉、林黛玉叛逆思想的发展中描写他们的爱情,又在他们叛逆思想和爱情的发展中表现封建家族的衰亡,因此,叛逆思想、爱情、封建家族的衰亡,这三方面,便不可分割地有机地组织于《红楼梦》的艺术情节之中。《红楼梦》的爱情描写完全突破了传统小说戏曲中那种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老套子,其结局也不再是千篇一律。 千篇一律的夫贵妻荣的大团圆,而是一个具有深刻思想意义的社会悲剧。宝黛爱情是封建末世一对地主阶级叛逆者的爱情,它在衰败没落的封建社会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产生,又在这些矛盾的发展和激化中被毁灭,而它的毁灭又预示了封建制度的必然灭亡。 地主阶级虽然没落了,然而贾宝玉的对立面毕竟还是一个强大的势力。这个孤独的反抗者,除了在那些被压迫的纯洁的女孩子身上得到一些生活的乐趣和精神寄托以外,还更需要同情与支持,需要一个与他有共同的思想、愿意走共同的人生道路的伴侣。他终于找到了林黛玉。在那个令人窒息的黑暗王国里,宝黛二人可以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互引为心心相印的知己。 林黛玉确实比她同时代的一般贵族妇女的思想要高出一筹。她无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道德规范,喜欢读书写诗,表现了出众的才华。他跟贾宝玉一样,最爱读《西厢记》 和《牡丹亭》等统治者不许看的“邪书”,从中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以致一些曲词烂熟于心,说话时竟不自觉地脱口而出。她爱贾宝玉,期望着能跟他结合,但却从不劝他去读书应举,立身扬名。在她身上闻不到一般贵族妇女常有的那种夫贵妻荣的庸俗气味。思想上的一致,对于人生道路的共同的认识和选择,是他们爱情的坚实的基础。 曹雪芹着意表现宝黛爱情共同的叛逆思想基础,在艺术上是独具匠心的。 这种由思想上的息息相通而产生的爱情关系,在三十二回中有着极为出色的描写。小说通过人物关系和对话,鲜明地揭示出,因为薛宝钗喜欢说“仕途经济”一类的“混账话”,宝玉才跟她“生分”;而林妹妹从来不说这种“混账话”,才深得宝玉的敬重。之后,有一段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极为罕见的人物的内心独白,表现了林黛玉在证实了宝玉对她的爱情以后,那种“又惊又喜,又悲又叹”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接下去,便是二人直接的爱情的吐露。当两颗心灵契合之时,二人都是怔征的,你望着我,我望着你,万句言语吐不出半个字。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段描写之所以深刻动人,象当事者林黛玉所感受的那样“如轰雷掣电”、“铭心刻骨”,读后使人不能忘怀,就在于它十分真实地表现了两个叛逆者的灵魂的共呜。 除了这种比较集中的描写以外,作者更多地是通过丰富而真实的细节描写来展示。第二十八回,写贾宝玉要看薛宝钗左腕上笼着的一串红麝串子。宝钗因肌肤丰泽,一时褪不下来。宝玉在一旁看着那雪白的胳膊,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这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它不仅真实地表现了贾宝玉在爱情生活中那种合乎贵族公子身分的心理和习性,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说明了贾宝玉爱林黛玉绝不是一见钟情,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比较和选择;而选择的标准也不再是郎才女貌,而是内在的精神和思想。尽管薛宝钗“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但是贾宝玉最终还是虽然不无惋惜却很坚决地舍弃了她,而选取了林黛玉那与他发生共鸣的风神灵窍。这个表面上是那么平凡乃至近于琐碎的生活细韦,却是那样自然又那样真实地揭示了贾宝玉在选择爱情的过程中那种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的心理活动。它既表现了作家杰出的艺术才能,又表现了作家对生活的深刻认识。这样的细节,是只有象曹雪芹这样的艺术巨匠才写得出的。 在曹雪芹的笔下,宝黛的爱情关系和他们的叛逆思想,就是这样水乳交溶般地不能分开;而叛逆思想,如前所述,是地主阶级衰亡没落的产物,是封建社会内部瓦解过程中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我们肯定宝黛爱情,主要的就是肯定它所包含的反封建的叛逆思想。正是由于这种与封建统治阶级对立的叛逆思想,使他们不能跟封建家长所安排的命运妥协。他们身上那种贵族公子**的软弱性,曾使他们在爱情婚姻问题上期待着“父母之命”,但家长的选择是根本违背他们的思想和意趣的,他们也决不能从命。《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牡丹亭》中的柳梦梅和杜丽娘,他们在追求自己的爱情时是那样的大胆,那样的无视封建礼教的束缚,但他们都最终以应举高中来换取美满的结局。夫贵妻荣正是他们的生活理想,也是他们爱情追求的实际内容。因此,从本质上看,他们的爱情不是背离而是适应了统治者的利益,因而最后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恰恰相反,宝黛爱情却是以反对应举高中、夫贵妻荣为前提,因此就具有了新的、更加深刻和进步的时代内容。 诚然,从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宝黛爱情有着它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们都是过着寄生生活、连自己的生活也不能自理的贵族公子**,身上留着明显的地主阶级的印记。他们反封建是不彻底的、软弱的。他们不满、反抗,却又找不到出路,内心充满着痛苦,表现了种种消极的思想,爱情上蒙着一层感伤主义的阴影。爱情在他们空虚的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几乎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和精神上的寄托。表达爱情的方式是那样的别扭而不爽朗。指出这些都是必要的。但是必须承认,在那个时代,在那样一个黑暗和恶浊的环境里,他们的爱情是崇高的,美的,因而是值得同情和歌颂的。

感情基础

建立在叛逆思想基础上的宝黛爱情,必然与封建制度发生尖锐的对立,形成对封建家世利益——统治者“中兴”希望的严重威胁,因而为封建统治者所不容。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是必然的,无法改变的,它在封建势力的高压下曲曲折折地发展,最后遭到毁灭。曹雪芹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在前八十回已经清清楚楚地预示了这个悲剧结局必将到来,高鹗的续书大体不误地完成了这个悲剧。 贾宝玉和薛宝钗画像

封建统治者不顾给宝玉造成精神上的折磨与痛苦,不惜置黛玉于死地,最后选择了薛宝钗作贾宝玉的妻子,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这不仅因为薛宝钗出身四大家族之一,门第相当,联姻可以加强他们“扶持遮饰,皆有照应” 贾宝玉和袭人 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因为薛宝钗的思想符合封建主义的要求和地主阶级的利益。只有她才有可能帮助贾宝玉这个浪子回头,重新走向封建主义的“正道”。已经频于破灭的“中兴”希望,自然地又转到了这位封建淑女的身上。因此对贾府统治者来说,在宝玉婚姻问题上对薛林二人的选择,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择配,而是关系到整个家族兴衰盛败的历史命运的严峻抉择。这个悲剧的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惊心动魄之处,正在于此。 有的研究者曾经去考察和追究逼死黛玉的主凶是谁。离开小说深刻的现实主义的艺术描写,片面地引导人们将这个社会悲剧的成因归结为某些个人的动机和行为,这种考察和追究是没有什么意义的。逼死黛玉的凶手是那个巧施掉包计的凤姐是主持其事的王夫人是批准同意这么干的贾母、贾政是因此而夺得了宝二奶奶座位的薛宝钗还是那个据有人考证可能在后台借助于至高无上的皇威行使杀伐之权的贾元春从他们每一个人来说,是,又不完全是。曹雪芹虽然没有最后写出黛玉之死,但是在他的笔下,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不是某一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是一群人,一群身分不同、地位有别却由共同的阶级利益和道德观念结合在一起的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在这里,个人罪责的大小主次,是极为次要也是很难分别的。曾经那样真心实意地疼爱过、而且到最后他们白己也仍然认为在爱着宝玉的贾母和王夫人,在毁灭宝黛爱情时,竟是那样的冷酷无情。离开了由阶级利益所支配的阶级的意志,这种矛盾现象就不可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温情混杂着血污,娇宠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残忍,生活就是这样的复杂而又合乎逻辑。这就是曹雪芹以他杰出的现实主义描写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活生生的现实图景。 正因为曹雪芹写出的这个悲剧包含着深刻的阶级斗争的内容,因而是激动人心的。它不仅告诉我们,对于封建地主阶级来说,“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③,超阶级的为所有的人都赞同的爱情是根本不存在的;而且还向我们揭示了一种为人力所不能改变的历史发展的趋势。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实际上是宣告了封建 统治者为挽救自己灭亡的命运所作的努力的破产。黛玉饮恨而亡,宝玉悬崖撒手,并不是封建统治者的胜利,而是他们的失败。不管作家主观上自觉不自觉,愿意不愿意,从这个悲剧结局中,我们看到了以家长制为标志的封建宗法统治的崩溃,又看到了为薛宝钗所虔诚地信奉并极力维护的封建正统思想,也再不能维系那摇摇欲坠的统治。续作者高鹗在基本上完成这个悲剧以后,又凭空加上了一个家道复初、兰桂齐芳的尾巴,是多么地自相矛盾和不合生活的逻辑。 曾经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红楼梦》写“情”是假,谈“政”是真,爱情掩盖了政治主题。这是完全不符合《红楼梦》的实际内容的。要是《红楼梦》的爱情描写果真是掩盖而不是有力地表现了它反封建的主题,那就应该说它是完全失败了。评价作品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看作家的宣言,而要看他所创造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事实上,《红楼梦》的爱情描写,渗透着阶级斗争的内容,与表现地主阶级腐朽没落的思想倾向是完全一致的。它生动地说明:爱情这一人类感情活动和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总是表现了人们一定的社会关系,总是跟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阶级的活动及其思想相联系,因而它可能直接或间接地跟广泛的社会生活息息相通。讲阶级斗争,只讲薛蟠打死人之类,只统计有多少条人命,而不承认人们的爱情跟一定的阶级利益相联系,有鲜明的阶级内容,不承认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这只是将阶级斗争简单化、庸俗化,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

小说表现思想

宝黛爱情悲剧只是《红楼梦》情节发展的主线,远不是小说的全部内容。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在我们面前展开的,是极其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宝黛爱情婚姻悲剧跟作品的其他内容,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曹雪芹并不是单纯地孤立地写一个爱情故事,他是以此为线索,广泛地多方面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生活的面貌,揭示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红楼梦》是完整地表现生活、在生活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基础上描写宝黛的思想性格和爱情悲剧的,这是《红楼梦》爱情描写的另一个特点,也是前此的小说戏曲中不曾有过的。 曹雪芹的高明之处表现在,他能从生活的内在联系出发去认识和表现生活,这就使《红楼梦》的现实主义在表现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了新的高度。用形而上学观点,只看到生活的表象而看不到内在联系的人,不可能真正读懂《红楼梦》。“四人帮”的御用写作班子就曾以贾宝玉不是因为跟林黛玉谈恋爱而挨打,便否定这一情节跟爱情悲剧有紧密的联系,并以此证明爱情悲剧不能成为小说情节的主线。④其实,宝玉挨打正好是曹雪芹善于从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出发,通过矛盾冲突表现宝黛爱情关系的一个生动例子。宝玉挨打是一次因多种矛盾纠结在一起而引发的大冲突、大事件,其中心是封建叛逆者与封建卫道者之间的冲突。在这场尖锐的冲突中,真正站在宝玉一边深切而真挚地同情和疼爱他的,并不是在关键时刻喝令贾政住手因而使整个局面化险为夷的贾母,不是大呼心肝宝贝哭得死去活来的王夫人,不是表现出很有分寸的亲切而骨子里却冷若冰霜的薛宝钗,·也不是那个半是爱怜半是责怪的贴身丫头花袭人,而是那个情深意切深沉柔弱的林姑娘。试看宝玉被打之后,黛玉去探伤,半天,只有无声之泣,以及由万句言词化出的那句充满了痛苦与矛盾的简短的话:“你从此可都改了吧!”她,就是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将她的心剖视给了宝玉,给了他巨大的体贴、慰藉与支持。贾宝玉那句“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表示誓不回头的话,只在林姑娘一个人面前说出来,曹雪芹这样写是有深刻含义的。在那样一场使宝玉几致丧生的大风波之后,这样的话是只能在心心相印的知己面前才能说得的。这场冲突,就是这样既推动了建封叛逆者与封建卫道者之间矛盾的发展,又促进了宝黛以叛逆思想为基础的爱情的深化。这是何等的真实自然,又是何等的丰富深刻。 当然,作者写宝玉挨打,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表现宝黛的爱情,正如全书丰富复杂的内容并不是单纯作为宝黛爱情产生和发展的背景而存在一样。曹雪芹的伟大,不仅表现在他写出了一个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的爱情悲剧,而且表现在他写出了一个时代,一个发出腐朽气息而又处于新旧交替过程的时代,只有在这个时代环境里才能产生象贾宝玉、林黛玉那样对封建制度不满的叛逆人物,也才能产生那样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所描写的生活,是那样色彩斑斓、纷繁复杂,却又并非杂乱无章,而是经过作家概括、集中,高度典型化了的。作品所反映的全部生活现象,彼此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浑然天成地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以致割掉了这一部分,那一部分就不能存在,至少也会变得不合理,不可理解。试想,要是没有凤姐、薛蟠、贾赦、贾琏、贾珍、贾蓉、贾雨村等人物以及他们身上所表现的地主阶级的横暴、贪婪、*乱、堕落,没有金钏、晴雯、鸳鸯、司棋、香菱、尤氏姐妹等被侮辱、被迫害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死亡、痛苦、不幸、悲哀和反抗,没有贾政和薛宝钗那样的封建卫道者以及他们那种道貌岸然和端庄持重……一句话,要是没有贾府内外数以百计的各色各样的人物及其活动,没有栩栩如生的封建末世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那么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产生的依据而变得不可理解,他们的悲剧即使被写出来,也将是不能感动人和发人深思的。总之,没有全书丰富复杂的内容,就没有宝黛的爱情悲剧。另一方面,没有宝黛爱情悲剧也不成其为《红楼梦》,至少反封建主题将大大削弱,而不能使它跟同是暴露封建社会黑暗和罪恶的如《金瓶梅》那样的作品区别开来。正是在这里,表现了《红楼梦》深广的现实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表现了曹雪芹所达到的现实主义的惊人成就,亦即是为恩格斯所肯定和提倡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⑤而这一切,是那些把生活现象看得互不相关,把人们的思想和受思想制约的爱情看作可以脱离周围的现实而产生的人们如“四人帮”及其御用写作班子,所不愿意也不可能理解的。

一部作品的艺术构思和作家选取什么样的人物作为作品的主人公,跟作家基于他的生活经验和世界观对生活的认识与评价分不开。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一对贵族青年男女的爱情,并将他们爱情的产生、发展和悲剧的结局置于全书故事情节的中心,并不是偶然的。它跟小说描写的生活内容即题材有关,但是从根本上说来,却是决定于作家曹雪芹对封建末世的社会生活的感受和认识。

不错吧^-^

 八十一回:贾母突逝荣国府,黛玉无奈离贾家

  且说迎春归去之后,邢夫人像倒没有这事,倒是王夫人抚养了一场,却甚是伤感,在房中独自叹息。

  宝玉忙来作揖,陪王夫人谈谈心事,却听见那小厮前来,慌忙道:“夫人,少爷,老祖宗她……”一语未了,便先用帕抢先拭泪。王夫人和贾宝玉知事不妙,忙奔于贾母处,只见政,赦,凤,黛玉,宝钗等人齐跪于地,痛哭。贾宝玉扑于贾母处,贾母,双眼紧闭,脸色苍白,手脚冰凉……

  百余见状,不觉晕了过去。王夫人一愣,不语,许久,失声哭。

  且说宝玉晕了七天七夜之后,正值葬贾母之日。事毕,宝玉突问祖母因何而死?无人作答,许久,政道,“贾母年事已高,想必是阳寿尽了。”后来便无人提及此事。

  又说贾母一死,林黛玉便失去一个靠山,在王夫人,薛姨妈的苦逼之下,无奈被迫离开贾府,独自来到葬花处,宝玉因被王夫人软禁起来,不得与黛玉相见,便差人给黛玉盖了一间草屋,让其安度晚年。要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

  八十二回,王薛二老共商量,齐逼“二宝”快完婚

  且说林黛玉在草屋里,终日以泪洗面,不久便过世了。

  贾宝玉痛不欲生。

  适时,王夫人差人唤薛姨妈来,共同商讨“二宝”的婚事。不过一炷香的时间,二人商量好了,决定让薛宝钗和贾宝玉结婚。

  少顷,唤来政,赦,凤和“二宝”。王薛向众人说明了心思之后,又说:“林黛玉已泪尽而逝,而今,史湘云也嫁给了卫若兰。现今,宝钗是孽子的最佳配偶了。”众人都说好。唯有宝玉迫于封建礼教,勉强答应了。

  且说洞房花烛夜,宝钗见宝玉非常不痛快……要知端的,且听下回分解。

  八十三回:宝玉第二次出家,甄宝玉送贾宝玉回府。

  却说宝钗见宝玉心里憋得慌,知其对林黛玉旧情难忘。

  宝钗无奈,借机劝告,宝玉大怒。两人发生了语言上的直接冲突。

  宝玉一气之下撇下贾府,二次出家。一心想过清淡的生活。

  王夫人在府空劳牵挂。适时,薛姨妈来,道:“亲家母,侬听说有一隐士,名曰甄宝玉,闻之其能找到贾宝玉。

  王夫人大喜,曰:“唤其来见侬。”

  许久,甄宝玉来拜见王夫人,王夫人与薛姨妈共同接待,让其找回贾宝玉。

  后人作《邯郸记》的《仙缘》一出伏:“甄宝玉送玉。”

  却说贾宝玉重新回到荣国府之后,……欲知其命运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八十四回:贾家被皇帝治罪,贾宝玉幸灾乐祸。

  且说贾宝玉重新回到荣国府之后,过得甚不快活,且渐渐得迷上了像蜡油冻佛之类的古玩,时日不长,由古玩引发了很大祸事。

  贾家被皇帝之罪以后,在此情况下,贾宝玉也被送进了监狱。

  当时,无论贾家所犯何罪,贾宝玉只不过一连带犯,不是重要的囚犯,所以在狱中便有了“宝玉击柝之徒”的差事。

  而贾宝玉最后减刑,改判为原籍生活,出现在狱神庙。

  话说宝玉道了狱神庙以后,茜雪过来安慰,救助宝玉。

  宝玉一路南行,他看见了……欲知其看见了谁,且听下回分解。

  八十五回,宝玉娶回史湘云,赤瑕宫中结此梦。

  且说宝玉南行,他看见了史湘云。

  史湘云之夫卫兰男虽不错,但不幸英年早逝,此之所以湘云沦为歌姬之故也。

  宝玉听罢,不觉同情起来,二人南行,得到了妙玉的救助,对他救助的同时还救助史湘云,妙玉把二人救助之后,又促进他们两人的结合。因为林黛玉死了。

  宝玉和湘云虽年轻,但都遭过令常人难以想象的惨痛经历——家破人亡,因而暂时相依为命,直至头发花白。

  在此之下,贾宝玉大彻大悟,但二人过着拮据的生活。

  宝玉没有办法和他看不惯的现实调和,这一次,他彻底离开了这个世俗的社会。

  当然他是天上的神仙,是神瑛侍者,这一次他飞回仙界,回到赤瑕宫,回到了他神瑛侍者的本位。

  红楼梦终。

红楼梦一书未完,但是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是没有置疑的,那么薛宝钗的婚后的生活究竟会是什么样呢?

一是度过了一段齐眉举案的生活。在揭示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最终结局时,《终身误》有暗示。原文如下: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举案齐眉” 讲的是东汉贤士梁鸿和妻子孟光的故事,说孟光胖而貌丑,慕梁鸿人品,必嫁梁鸿,同样,梁鸿也倾慕孟光贤名,派人去求亲,二人婚后,孟光对丈夫梁鸿敬重有加,孟光每为具食,举案齐眉。这本来是指夫妻之间相敬如宾。但是贾宝玉却不是梁鸿,他“意难平”,就算是薛宝钗是山中高士一般的人物,但他心里始终念念不忘的是林妹妹。所以夫妻之间越相敬如宾,越说明两人之间没有夫妻真情。

二是两人之间始终没有圆房。贾宝玉对于薛宝钗是有过念想的。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贾宝玉要看薛宝钗戴的红麝香串,但是薛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

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一流 ,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但是两人成亲之后,贾宝玉却因为林黛玉之死,没有同她圆房。

曾经读过《红楼梦(石头记)》全本的曹雪芹的亲友富察明义,在读完小说后,写《题绝句二十首》,收录在他的诗集《绿烟琐窗集》里,其中有一首就是描写二宝婚姻状态的:锦衣公子茁兰芽,红粉佳人未破瓜。少小不妨同室榻,梦魂多个帐儿纱。这里说的锦衣公子自然是贾宝玉,红粉佳人自然是薛宝钗。由此推测,直到贾宝玉出家,薛宝钗自始至终都是处女之身。

三是薛宝钗死于大雪纷飞的日子里。薛宝钗的判词里有一句话“金钗雪里埋”,她的最终结局应该是死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其实在刘姥姥第二次进了贾府讲的小姑娘雪下抽柴的故事就是对她结局的暗示。故事是这样:

“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的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我想着必定是有人偷柴草来了。我爬着窗户眼儿一瞧,却不是我们村庄上的人。”贾母道:“必定是过路的客人们冷了,见现成的柴,抽些烤火去也是有的。”刘姥姥笑道:“也并不是客人,所以说来奇怪。老寿星当个什么人?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

刘姥姥说得很清楚,十七八岁,极标致,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这四个明显的特征都与薛宝钗吻哈。一是年岁相仿。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薛宝钗已在贾母的张罗下,过完十五岁的生日,古代人按虚岁计,所以刘姥姥所说十七八岁相仿。二是漂亮相近。在怡红夜宴,薛宝钗抽取的花签是艳冠群芳的牡丹,其美虽俗,但是却是刘姥姥这类乡下人认为最美的。

三是头发一样。《红楼梦》第八回,薛宝钗在梨香院养病,贾宝玉前去看她,薛宝钗正在做针线,头上是挽着漆黑油光的纂儿。四是大红袄。同在这一回目中,宝玉向她索要金锁观看时,薛宝钗解了排扣,从里面穿的是大红袄上将金锁掏了出来。所以从刘姥姥描述的四个特征来看,她所讲的雪下抽柴的女孩就是暗指薛宝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1212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9
下一篇2023-10-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