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
严格地说,春节是从初一零点开始的。家长首先起床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据说怕直接开门遇到神),然后才能说话。其他人陆续起床。起床后妇女忙着煮饺子,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进行祭拜。招远旧时的祭拜顺序是一拜天地、二拜王母娘娘、三拜灶王、四拜财神、五拜老祖,
/P>
现在一般只拜老祖。
〔吃〕
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燃放鞭炮。为了驱除邪恶、求吉利,有的地方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两碗,意在希望人多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吃到红枣,意味着新的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
〔拜年〕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而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
旧时拜年要叩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相恭喜发财。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新媳妇给公婆拜年,公婆要给相当数量的“压岁钱”。郓城等地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习俗。
〔吉利话〕
春节要讲吉利话是山东民俗的重要特点之一。每到年前,父母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诫子女,说话千万不要“走火”。即使遇到不顺利的事,也要说吉利话。胶东民间最忌讳的两件事,一是打碎了东西,绝对不能说话,要一声不响地把打碎的东西收拾干净,赶快把它扔到井里,路上即使遇到熟人,也不说话。据说这样就可以消灾;二是初一早晨煮饺子,非得煮破几个不可,但不能说破了,也不能说“堆锅里了”,而要说“挣了”。意在挣钱发财。商人之家对此最为讲究,而且有意进行对话,问好了没有?答曰好了;又问挣了没有,答曰挣了。如此这般,大吉大利。
〔家畜〕
鲁西南地区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等放出来,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据说是怕它们弄脏了年,搅乱了年(因为鞭炮齐鸣,会把家禽惊得到处乱飞),其他如牛、马、狗、猫等家畜动物,都得到优待。即墨在初一早晨,用隔年饭喂鸡,据说鸡吃一粒米,就能下一个蛋;把各种食品端给狗吃,据说狗先吃的东西,必定丰收。
〔送家堂〕
莱芜等地有初一下午送家堂的习俗。人们上坟、烧纸、鸣炮、叩头,将祖宗送回坟茔、回家以后,把家谱收起来,春节祭祖仪式遂告结束。但是,有的地区是初二送家堂,还有的地区是在初三送家堂,各地不一。
〔忌讳〕
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临沂则忌动针线,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沂源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
正月初二
胶东地区于初二日落后送年,送年时要摆供品,焚香烧纸,鸣放鞭炮。有的在大街上摆上供桌,接连不断地鸣放鞭炮,十分热闹。有的地区于初三下午送年。
临清有初二祭财神的习俗。商人之家都供着财神的牌位,桌上摆着“钱龙”和“枣山”。祭祀时,烧香叩头,街坊邻居也带着香纸,到商人家祭财神,祝贺生意兴隆,主人则以酒肴招待,表示感谢。
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胶东东部和莱芜等地于初二到岳父家串亲,未婚的青年男女可以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和外祖母。即墨于初三或初四给岳父母拜年,但初五不能去。俗话说:“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莱西串亲的顺序是“先看姑,后看舅,岳父岳母在后头”。
岳父母家对姑爷、特别是新婚姑爷要盛情招待。莱芜等地的酒席上除了鸡、鱼、肉、蛋外,一般都要摆“四顶四”,就是四个果碟、四个炒碟、四个小碗、四个大碗和四个大盘。陪客的人要轮流给姑爷敬酒。
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串亲,叫做“扎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扎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扎根时,外祖父、舅舅、姨妈等都要送给新媳妇压岁钱。鲁西南的新婚夫妇串亲一般都在双日,意为成双成对,大吉大利。
旧时,临清在正月十五以前一般不串亲,俗话说:“七不走,八不挪,九走死婆婆,拐弯死老天。”初七、初八、初九不能串亲,初十尚可,拐弯是指初十以后,直到十五,更不能串亲。过了十五之后,才能串亲。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山东的一些地方称为“五马日”,并以这一天的阴晴来占当年骡马的吉凶,说这一天万里晴空则骡马兴旺。
这天又称“破五”,有些地区在初五之前妇女不能出门串亲,也不准动刀尺做针线,还不准生米、生面和生菜下锅,过了这天则不再忌讳。临清一带的“破五”,以家族为单位举行送家堂的仪式。沂南也在这天撤家堂轴子,有的还吃炸糕,扫院子,据说这天扫院子不招蚂蚁。
临沂等地妇女这天不出门、不梳头、不动针线,据说动了针线会招蝎子、蚰蜒。
这天普遍中午吃水饺,也可以吃面条,有“初五吃顿面,一亩打一石”的说法。
旧时,初五有送穷的习俗,或称“送穷媳妇”,茌平称为“五穷”,忌拜年,放鞭放炮谓之“赶五穷”。单县这天通行送瘟神,为了消除病患,家家户户都到村头或十字路口送瘟神。一大早就焚香烧纸,祈求瘟神远走高飞,让一家人康泰平安。
许多商家称初五为财神生日,黄县等地或称“路头日”,这天开门营业为开市大吉。人们鸣放鞭炮,祭祀财神,吃象征元宝的水饺,希望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这天的水饺像初一一样,也要故意下破几个,掌柜的在厨房外高声问道:“伙计,元宝挣了没有?”伙计则高声回答:“挣了!”以此来图个吉利。这天最忌讳说“赔”、“散”之类的话,吃大蒜不许吃蒜瓣,蒜泥要称“义合菜”,免得犯忌。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为人日,唐代称为“人胜节”。据说人日主人丁兴旺和人身健康。黄县、招远等地按初七、十七、二十七分为“小人七”、“大人七”、“老人七”,中午吃面条以祝人们健康长寿。
有的地方人日还有祀神的活动。沂南在这天推磨压碾,送天地神,邹县祭祀火神祝融,举烛同社必至,谓之“守驾”。单县、郓城这天送火神。
人日这天,临清、济南等地忌讳妇女做针线。据说:“人日做针线,专扎婆婆眼。”单县早晨吃饺子,现包现吃,叫做“捏老鼠嘴”,晚上不能点灯,据说是让老鼠娶媳妇,不要危害百姓。
正月初八
正月初八为谷日。鲁南地区又称此日为“转八日”,简称“转八”。这天沂水家家户户吃面条,取“擀面轴子转一转,一亩地里打一石”之意,祝愿新的一年谷物丰收。沂南则完全相反,转八日是忌转的,纺车、碾磨等所有能转的工具,这天都要停转。博兴等地以谷日阴晴占丰歉。有的地方则谓八日晴,宜谷。
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传说是石头生日。这天不准搬动石头,也不准搬动碾、磨、石臼、捶布石等石制器物,恐怕因此伤害了当年的庄稼。
昌潍地区有的在这天焚香烧纸祭拜石头神。鄄城有抬石头神的习俗。郓城也有类似习俗。邹县等地十日作脯,谓之“纳福”。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灯节。
民间传说,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避邪除百病。所以人们往往端着灯互相照照脸庞,还要照一照屋内屋外的各个角落。
山东花灯的种类繁多,各有特色。面灯和萝卜灯的农家气息比较浓厚,而彩灯的都市特点比较突出。旧时,胶东、鲁中和鲁西南地区习惯用豆面和玉米面做成十二生肖灯,做工细致、形象逼真。十二生肖灯的寓意在于消除病灾,使人丁兴旺。此外还有代表十二个月的月灯。月灯的寓意在于祈祷该月收获的农作物、水果和蔬菜取得丰收。面灯一般摆在床头、窗台、门砧和桌子上。
滕州一带的萝卜灯别具一格。过去,德州举行灯会,彩灯的花样繁多,有内容连贯的套灯,有形态各异的散灯,有端庄华丽的牌坊灯,还有变幻莫测的盒子灯。曹县有一种特别精致的彩灯,叫雪花灯。据说需要一个能工巧匠的经年之功才能制成。
博兴农村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着灯,围着枣树转六圈,同时把“嘟佬嘟佬,开花结枣”的口诀念六遍(传说嘟佬是主管枣树的老公公)。据说照了枣树,枣子就能得丰收。
费县玉皇庙会在元宵节这天举行“送驾”仪式。滕州一带元宵节“打花”更是令人倾倒。鄄城的姑娘们在元宵这天制作花树和花姑娘,意在希望棉花取得丰收。
个别地方妇女有“看了娘家灯,要死老公公”的忌讳,有的地方新媳妇则必须回娘家去躲灯。
我的家乡山东人一直都是非常热情淳朴的。那么大家都知道我们山东人有哪些风俗吗我精心整理的山东各地结婚习俗大盘点以及关于各地婚礼风俗。每个地区的风俗都不一样!
山东各地结婚习俗
一、山东结婚风俗-龙口
龙口在新娘上轿后,要把两个瓷盆分别送到新郎和新娘的轿里,新郎轿内的盆里放两个面做的桃子和两面镜子,象征健康长寿。另外,龙口还有新郎窃物的习俗,即在酒宴结束时,新郎趁人不注意,偷偷地拿一只酒盅和一双筷子带回去,取意为婚后早生忠孝之子。
二、山东结婚风俗-胶南、日照
新娘由“嫁女客”搀扶,踏红毡或花席入轿,若遇雨天,必由兄或弟背入轿中。临上轿前,母女分离,难免要哭上一场。新娘口里要含一口饭,或者含一口宽心面,吐半口,留半口。据说吐的多了娘家富,留的多了娘家穷,另半口主婆家的穷富,这往往使新娘左右为难。有的地方新娘要从其母亲兜里抓一把钱,抓多抓少意思与吐饭一样,也有以粮食代替钱的。
三、山东结婚风俗-博山一带
新娘是“抢”上车轿的。结婚之日,新郎带车带轿,跟着一帮人到女家去“抢亲”,新娘的兄弟背着她跑,伴娘在后面卫护,新郎则带人追赶,经过一阵象征性的争夺之后,才把新娘“抢”上轿子。新娘上轿后,许多地方都有泼水的风俗,谓之“嫁出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临朐是新娘的弟弟妹妹们去给她送水,也称送汤,是新娘临出嫁之前享受的较后一次手足之情的伺候。有的是新娘的母亲或其兄嫂,把一瓢水泼在门外,据说是表示嫁出的女儿象泼出去的水一样,再也收不回来了,隐藏着母女怜惜之情。
四、山东结婚风俗-费县、蒙阴一带
新娘在绣花鞋外还要套一双用黄绫子做的软鞋,谓之“黄道鞋”,此鞋在进婆家门时,有人扯去给小孩做帽子。上轿前,新娘手里也要拿些东西。德州的新娘,左手拿柽子,右手拿酒壶,怀里揣着黄铜镜,柽子、酒壶表示过门后勤于纺织、体贴丈夫,黄铜镜称“照妖镜”,可以驱邪。泰安的新娘,手里要拿手帕、小镜子等物品,怀中要揣一些制钱、手帕等,手帕是准备路遇娶亲的花轿时,与对方交换礼物的,制钱是过井、河、庙等扔出来敬神的。胶东一些地方的新娘,手中拿小手帕,里面包有各种花样的面制品,还拿着镜子、葱等。葱,谐音聪,到婆家后要扔到房顶上,面制品是过桥时扔到河里敬神的,手帕则和泰安一样,是与路遇的新娘互换的,有的还互换戒指等。
五、山东结婚风俗-德州
在德州,老公公过来将一个筛子扣在轿顶上,谓之“天罗地网”,表示妖邪跑不了,还要在轿下泼一盆水,谓之“泼汤”。在蒙阴、费县,为了吉庆欢乐,也为了试探女子的才能,男家往往在轿下放些易碎的石头,落轿压碎石头,做公公的便故意板起面孔,声称新娘要说几句吉利话才能下轿,有那乖巧的新娘便顺口念道:“新人压得石头破,儿孙辈辈有官做。”于是皆大欢喜,马上便有人端上两碗宽心茶,新娘并不喝,浇在轿前即可。龙口此时有祭门的仪式,将猪头、鸡、鱼三牲摆在大门口的供桌上,由新郎的伯父带领叩头祭门,祭过门后,方可开门。
七、山东结婚风俗-泰安
泰安是在香台子前拜天地的,香台上摆着供品,点燃香烛,香台子下铺上红毡,放一块糕,新郎磕头拜天地,新娘站在糕上不动。有的地方在拜天地时,人们抓起斗内的高粱往新娘头上撒,谓之“撒穗”,实为“撒祟”。莱阳羊郡乡一带,花轿到门口,由公公向前搭轿帘,搀人客在搀新娘下轿前要用火炉为新娘烤脚,而此时新郎正躺在洞房的炕上,俗称“压炕头”。搀人客搀新娘至大门前,连呼新郎乳名三声,新郎闻声而至,陪新娘跨马鞍,进大门。拜天地之前,由公公先于天地桌前磕头,拜天地之后,进屋门,由公公用秤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挑下的红盖头要立即甩上屋顶,甩得越高越吉利。
六、山东结婚风俗-胶东和鲁北
胶东和鲁北都有在门旁放两束草,上披以女孩衣服的习俗,谓之“狮王”、“草姑娘”,临淄则在门左右束薪 之。泰安、淄博、滨州、济宁等地区,这时新娘一过门,都要在门上压一对红砖,下压一双筷子,有的还必须属龙虎的二人去安放,据说可以避邪。
新娘被搀扶进院内,即开始举行拜天地的仪式,这是婚礼告成的主要标志。天地桌摆在堂屋门前,上放升、斗各一个,装满高粱,蒙上红纸,斗中插一杆秤,斗前的升内烧一束香,升前再竖一面铜镜。新郎、新娘站在桌前的红毡上,女东男西,跟着司礼者的喊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
八、山东结婚风俗-日照
日照等地在拜天地的同时,由管家或轿夫于洞房门上挂门帘,边挂边诵吉语:“上八仙,下八仙,请下八仙挂门帘。上挂门帘生贵子,下挂门帘出状元。两手一齐挂,一个状元一个探花。”仪式结束后,新郎要用一条红绸牵着新娘走向洞房,过屋前的滴水檐时,新娘要一步迈过去,据说“踩了滴水檐,还待十二年”才能生孩子。到了洞房门口,新郎用供桌上的秤,将新娘的蒙头红挑下,然后新娘才进入洞房。用秤挑盖头,是因为旧秤一斤为十六两、十六个星,按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再加福、禄、寿三星,共应十六之数,取“吉星合到,大吉大利”的意思。挑盖头并不是都在门前用秤挑,也有在洞房内用手揭的。

九、山东结婚风俗-临沂、济宁地区
临沂、济宁地区的一些地方,新娘下轿后,由一个小姑娘挑着一块系有红布的长方形腊肉作为前导,当新娘进入洞房时,将腊肉扔到房后,据说也是为了避邪。临清一带,新人进入洞房后,新郎含一口酒喷在新娘的头上和脸上,再端一碗面条给新娘,要她将面条挑在炕席下,俗称“落脚长寿面”。
十、山东结婚风俗-无棣县
无棣县此时不闹媳妇,而是闹婆婆。来看新娘的人,从锅底摸一把黑灰抹到婆婆的脸上,婆婆不仅不恼,反而高兴,抹得越多说明越有人缘。洞房之外,新郎则忙于用酒宴招待宾朋,女家的来客是贵客,必须请到正屋坐上席,由相应的人陪客,其余按亲戚或庄乡分别成席招待,一般男女不同席。梁山县地方中午喜筵,女家搬亲的由男方请人陪客,单设一席,贺客七人一席。梁山以东席面八个碟子、八个大碗,俗称“八八席”,梁山以西则兴“十大碗”。开宴时新郎安座、安茶、安酒、安饭。席间敬酒,先新郎兄弟敬,再新郎敬,较后由新郎父亲敬,饮必三杯。一般白天娶亲的婚礼,都是傍晚喝合卺酒,俗称交心酒、交杯酒、合婚酒等。
十一、 山东结婚风俗-沂蒙山区
在沂蒙山区新娘要吃鸡蛋,鸡蛋往往煮到八分熟,吃时别人故意问“生不生”新娘则轻轻答以“生”,即生养孩子的意思。然后还要吃栗子、枣之类,一人在旁念“先吃栗子生贵子,先吃红枣生娇娥……”,
我的家乡山东人一直都是非常热情淳朴的。那么大家都知道我们山东人有哪些风俗吗我精心整理的山东各地结婚习俗大盘点以及关于各地婚礼风俗。每个地区的风俗都不一样!
山东各地结婚习俗
一、山东结婚风俗-龙口
龙口在新娘上轿后,要把两个瓷盆分别送到新郎和新娘的轿里,新郎轿内的盆里放两个面做的桃子和两面镜子,象征健康长寿。另外,龙口还有新郎窃物的习俗,即在酒宴结束时,新郎趁人不注意,偷偷地拿一只酒盅和一双筷子带回去,取意为婚后早生忠孝之子。
二、山东结婚风俗-胶南、日照
新娘由“嫁女客”搀扶,踏红毡或花席入轿,若遇雨天,必由兄或弟背入轿中。临上轿前,母女分离,难免要哭上一场。新娘口里要含一口饭,或者含一口宽心面,吐半口,留半口。据说吐的多了娘家富,留的多了娘家穷,另半口主婆家的穷富,这往往使新娘左右为难。有的地方新娘要从其母亲兜里抓一把钱,抓多抓少意思与吐饭一样,也有以粮食代替钱的。
三、山东结婚风俗-博山一带
新娘是“抢”上车轿的。结婚之日,新郎带车带轿,跟着一帮人到女家去“抢亲”,新娘的兄弟背着她跑,伴娘在后面卫护,新郎则带人追赶,经过一阵象征性的争夺之后,才把新娘“抢”上轿子。新娘上轿后,许多地方都有泼水的风俗,谓之“嫁出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临朐是新娘的弟弟妹妹们去给她送水,也称送汤,是新娘临出嫁之前享受的较后一次手足之情的伺候。有的是新娘的母亲或其兄嫂,把一瓢水泼在门外,据说是表示嫁出的女儿象泼出去的水一样,再也收不回来了,隐藏着母女怜惜之情。
四、山东结婚风俗-费县、蒙阴一带
新娘在绣花鞋外还要套一双用黄绫子做的软鞋,谓之“黄道鞋”,此鞋在进婆家门时,有人扯去给小孩做帽子。上轿前,新娘手里也要拿些东西。德州的新娘,左手拿柽子,右手拿酒壶,怀里揣着黄铜镜,柽子、酒壶表示过门后勤于纺织、体贴丈夫,黄铜镜称“照妖镜”,可以驱邪。泰安的新娘,手里要拿手帕、小镜子等物品,怀中要揣一些制钱、手帕等,手帕是准备路遇娶亲的花轿时,与对方交换礼物的,制钱是过井、河、庙等扔出来敬神的。胶东一些地方的新娘,手中拿小手帕,里面包有各种花样的面制品,还拿着镜子、葱等。葱,谐音聪,到婆家后要扔到房顶上,面制品是过桥时扔到河里敬神的,手帕则和泰安一样,是与路遇的新娘互换的,有的还互换戒指等。
五、山东结婚风俗-德州
在德州,老公公过来将一个筛子扣在轿顶上,谓之“天罗地网”,表示妖邪跑不了,还要在轿下泼一盆水,谓之“泼汤”。在蒙阴、费县,为了吉庆欢乐,也为了试探女子的才能,男家往往在轿下放些易碎的石头,落轿压碎石头,做公公的便故意板起面孔,声称新娘要说几句吉利话才能下轿,有那乖巧的新娘便顺口念道:“新人压得石头破,儿孙辈辈有官做。”于是皆大欢喜,马上便有人端上两碗宽心茶,新娘并不喝,浇在轿前即可。龙口此时有祭门的仪式,将猪头、鸡、鱼三牲摆在大门口的供桌上,由新郎的伯父带领叩头祭门,祭过门后,方可开门。
七、山东结婚风俗-泰安
泰安是在香台子前拜天地的,香台上摆着供品,点燃香烛,香台子下铺上红毡,放一块糕,新郎磕头拜天地,新娘站在糕上不动。有的地方在拜天地时,人们抓起斗内的高粱往新娘头上撒,谓之“撒穗”,实为“撒祟”。莱阳羊郡乡一带,花轿到门口,由公公向前搭轿帘,搀人客在搀新娘下轿前要用火炉为新娘烤脚,而此时新郎正躺在洞房的炕上,俗称“压炕头”。搀人客搀新娘至大门前,连呼新郎乳名三声,新郎闻声而至,陪新娘跨马鞍,进大门。拜天地之前,由公公先于天地桌前磕头,拜天地之后,进屋门,由公公用秤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挑下的红盖头要立即甩上屋顶,甩得越高越吉利。
六、山东结婚风俗-胶东和鲁北
胶东和鲁北都有在门旁放两束草,上披以女孩衣服的习俗,谓之“狮王”、“草姑娘”,临淄则在门左右束薪 之。泰安、淄博、滨州、济宁等地区,这时新娘一过门,都要在门上压一对红砖,下压一双筷子,有的还必须属龙虎的二人去安放,据说可以避邪。
新娘被搀扶进院内,即开始举行拜天地的仪式,这是婚礼告成的主要标志。天地桌摆在堂屋门前,上放升、斗各一个,装满高粱,蒙上红纸,斗中插一杆秤,斗前的升内烧一束香,升前再竖一面铜镜。新郎、新娘站在桌前的红毡上,女东男西,跟着司礼者的喊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
八、山东结婚风俗-日照
日照等地在拜天地的同时,由管家或轿夫于洞房门上挂门帘,边挂边诵吉语:“上八仙,下八仙,请下八仙挂门帘。上挂门帘生贵子,下挂门帘出状元。两手一齐挂,一个状元一个探花。”仪式结束后,新郎要用一条红绸牵着新娘走向洞房,过屋前的滴水檐时,新娘要一步迈过去,据说“踩了滴水檐,还待十二年”才能生孩子。到了洞房门口,新郎用供桌上的秤,将新娘的蒙头红挑下,然后新娘才进入洞房。用秤挑盖头,是因为旧秤一斤为十六两、十六个星,按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再加福、禄、寿三星,共应十六之数,取“吉星合到,大吉大利”的意思。挑盖头并不是都在门前用秤挑,也有在洞房内用手揭的。

九、山东结婚风俗-临沂、济宁地区
临沂、济宁地区的一些地方,新娘下轿后,由一个小姑娘挑着一块系有红布的长方形腊肉作为前导,当新娘进入洞房时,将腊肉扔到房后,据说也是为了避邪。临清一带,新人进入洞房后,新郎含一口酒喷在新娘的头上和脸上,再端一碗面条给新娘,要她将面条挑在炕席下,俗称“落脚长寿面”。
十、山东结婚风俗-无棣县
无棣县此时不闹媳妇,而是闹婆婆。来看新娘的人,从锅底摸一把黑灰抹到婆婆的脸上,婆婆不仅不恼,反而高兴,抹得越多说明越有人缘。洞房之外,新郎则忙于用酒宴招待宾朋,女家的来客是贵客,必须请到正屋坐上席,由相应的人陪客,其余按亲戚或庄乡分别成席招待,一般男女不同席。梁山县地方中午喜筵,女家搬亲的由男方请人陪客,单设一席,贺客七人一席。梁山以东席面八个碟子、八个大碗,俗称“八八席”,梁山以西则兴“十大碗”。开宴时新郎安座、安茶、安酒、安饭。席间敬酒,先新郎兄弟敬,再新郎敬,较后由新郎父亲敬,饮必三杯。一般白天娶亲的婚礼,都是傍晚喝合卺酒,俗称交心酒、交杯酒、合婚酒等。
十一、 山东结婚风俗-沂蒙山区
在沂蒙山区新娘要吃鸡蛋,鸡蛋往往煮到八分熟,吃时别人故意问“生不生”新娘则轻轻答以“生”,即生养孩子的意思。然后还要吃栗子、枣之类,一人在旁念“先吃栗子生贵子,先吃红枣生娇娥……”,
我的家乡山东人一直都是非常热情淳朴的。那么大家都知道我们山东人有哪些风俗吗我精心整理的山东各地结婚习俗大盘点以及关于各地婚礼风俗。每个地区的风俗都不一样!
山东各地结婚习俗
一、山东结婚风俗-龙口
龙口在新娘上轿后,要把两个瓷盆分别送到新郎和新娘的轿里,新郎轿内的盆里放两个面做的桃子和两面镜子,象征健康长寿。另外,龙口还有新郎窃物的习俗,即在酒宴结束时,新郎趁人不注意,偷偷地拿一只酒盅和一双筷子带回去,取意为婚后早生忠孝之子。
二、山东结婚风俗-胶南、日照
新娘由“嫁女客”搀扶,踏红毡或花席入轿,若遇雨天,必由兄或弟背入轿中。临上轿前,母女分离,难免要哭上一场。新娘口里要含一口饭,或者含一口宽心面,吐半口,留半口。据说吐的多了娘家富,留的多了娘家穷,另半口主婆家的穷富,这往往使新娘左右为难。有的地方新娘要从其母亲兜里抓一把钱,抓多抓少意思与吐饭一样,也有以粮食代替钱的。
三、山东结婚风俗-博山一带
新娘是“抢”上车轿的。结婚之日,新郎带车带轿,跟着一帮人到女家去“抢亲”,新娘的兄弟背着她跑,伴娘在后面卫护,新郎则带人追赶,经过一阵象征性的争夺之后,才把新娘“抢”上轿子。新娘上轿后,许多地方都有泼水的风俗,谓之“嫁出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临朐是新娘的弟弟妹妹们去给她送水,也称送汤,是新娘临出嫁之前享受的较后一次手足之情的伺候。有的是新娘的母亲或其兄嫂,把一瓢水泼在门外,据说是表示嫁出的女儿象泼出去的水一样,再也收不回来了,隐藏着母女怜惜之情。
四、山东结婚风俗-费县、蒙阴一带
新娘在绣花鞋外还要套一双用黄绫子做的软鞋,谓之“黄道鞋”,此鞋在进婆家门时,有人扯去给小孩做帽子。上轿前,新娘手里也要拿些东西。德州的新娘,左手拿柽子,右手拿酒壶,怀里揣着黄铜镜,柽子、酒壶表示过门后勤于纺织、体贴丈夫,黄铜镜称“照妖镜”,可以驱邪。泰安的新娘,手里要拿手帕、小镜子等物品,怀中要揣一些制钱、手帕等,手帕是准备路遇娶亲的花轿时,与对方交换礼物的,制钱是过井、河、庙等扔出来敬神的。胶东一些地方的新娘,手中拿小手帕,里面包有各种花样的面制品,还拿着镜子、葱等。葱,谐音聪,到婆家后要扔到房顶上,面制品是过桥时扔到河里敬神的,手帕则和泰安一样,是与路遇的新娘互换的,有的还互换戒指等。
五、山东结婚风俗-德州
在德州,老公公过来将一个筛子扣在轿顶上,谓之“天罗地网”,表示妖邪跑不了,还要在轿下泼一盆水,谓之“泼汤”。在蒙阴、费县,为了吉庆欢乐,也为了试探女子的才能,男家往往在轿下放些易碎的石头,落轿压碎石头,做公公的便故意板起面孔,声称新娘要说几句吉利话才能下轿,有那乖巧的新娘便顺口念道:“新人压得石头破,儿孙辈辈有官做。”于是皆大欢喜,马上便有人端上两碗宽心茶,新娘并不喝,浇在轿前即可。龙口此时有祭门的仪式,将猪头、鸡、鱼三牲摆在大门口的供桌上,由新郎的伯父带领叩头祭门,祭过门后,方可开门。
七、山东结婚风俗-泰安
泰安是在香台子前拜天地的,香台上摆着供品,点燃香烛,香台子下铺上红毡,放一块糕,新郎磕头拜天地,新娘站在糕上不动。有的地方在拜天地时,人们抓起斗内的高粱往新娘头上撒,谓之“撒穗”,实为“撒祟”。莱阳羊郡乡一带,花轿到门口,由公公向前搭轿帘,搀人客在搀新娘下轿前要用火炉为新娘烤脚,而此时新郎正躺在洞房的炕上,俗称“压炕头”。搀人客搀新娘至大门前,连呼新郎乳名三声,新郎闻声而至,陪新娘跨马鞍,进大门。拜天地之前,由公公先于天地桌前磕头,拜天地之后,进屋门,由公公用秤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挑下的红盖头要立即甩上屋顶,甩得越高越吉利。
六、山东结婚风俗-胶东和鲁北
胶东和鲁北都有在门旁放两束草,上披以女孩衣服的习俗,谓之“狮王”、“草姑娘”,临淄则在门左右束薪 之。泰安、淄博、滨州、济宁等地区,这时新娘一过门,都要在门上压一对红砖,下压一双筷子,有的还必须属龙虎的二人去安放,据说可以避邪。
新娘被搀扶进院内,即开始举行拜天地的仪式,这是婚礼告成的主要标志。天地桌摆在堂屋门前,上放升、斗各一个,装满高粱,蒙上红纸,斗中插一杆秤,斗前的升内烧一束香,升前再竖一面铜镜。新郎、新娘站在桌前的红毡上,女东男西,跟着司礼者的喊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
八、山东结婚风俗-日照
日照等地在拜天地的同时,由管家或轿夫于洞房门上挂门帘,边挂边诵吉语:“上八仙,下八仙,请下八仙挂门帘。上挂门帘生贵子,下挂门帘出状元。两手一齐挂,一个状元一个探花。”仪式结束后,新郎要用一条红绸牵着新娘走向洞房,过屋前的滴水檐时,新娘要一步迈过去,据说“踩了滴水檐,还待十二年”才能生孩子。到了洞房门口,新郎用供桌上的秤,将新娘的蒙头红挑下,然后新娘才进入洞房。用秤挑盖头,是因为旧秤一斤为十六两、十六个星,按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再加福、禄、寿三星,共应十六之数,取“吉星合到,大吉大利”的意思。挑盖头并不是都在门前用秤挑,也有在洞房内用手揭的。

九、山东结婚风俗-临沂、济宁地区
临沂、济宁地区的一些地方,新娘下轿后,由一个小姑娘挑着一块系有红布的长方形腊肉作为前导,当新娘进入洞房时,将腊肉扔到房后,据说也是为了避邪。临清一带,新人进入洞房后,新郎含一口酒喷在新娘的头上和脸上,再端一碗面条给新娘,要她将面条挑在炕席下,俗称“落脚长寿面”。
十、山东结婚风俗-无棣县
无棣县此时不闹媳妇,而是闹婆婆。来看新娘的人,从锅底摸一把黑灰抹到婆婆的脸上,婆婆不仅不恼,反而高兴,抹得越多说明越有人缘。洞房之外,新郎则忙于用酒宴招待宾朋,女家的来客是贵客,必须请到正屋坐上席,由相应的人陪客,其余按亲戚或庄乡分别成席招待,一般男女不同席。梁山县地方中午喜筵,女家搬亲的由男方请人陪客,单设一席,贺客七人一席。梁山以东席面八个碟子、八个大碗,俗称“八八席”,梁山以西则兴“十大碗”。开宴时新郎安座、安茶、安酒、安饭。席间敬酒,先新郎兄弟敬,再新郎敬,较后由新郎父亲敬,饮必三杯。一般白天娶亲的婚礼,都是傍晚喝合卺酒,俗称交心酒、交杯酒、合婚酒等。
十一、 山东结婚风俗-沂蒙山区
在沂蒙山区新娘要吃鸡蛋,鸡蛋往往煮到八分熟,吃时别人故意问“生不生”新娘则轻轻答以“生”,即生养孩子的意思。然后还要吃栗子、枣之类,一人在旁念“先吃栗子生贵子,先吃红枣生娇娥……”,
1 作文 我最喜欢家乡的特产 沂蒙山
我的家乡位于沂蒙山腹地,虽然她没有桂林的秀丽、没有西藏的辽阔、没有海南的秀美,但是她有大海一样的胸怀,处处绿色、处处生机……
家乡的山朴实无华,不算高耸入云,但也伟岸挺拔,家乡的山没有陡峭耸立,但也形态各异,像老虎,像将军、像元宝、像馒头……一座座一群群相互缠绕,蜿蜒盘旋、连绵不断。
春天,山上的果树,在春姑娘的召唤下,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竞相开发,争奇斗艳。置身此中,仿佛进入花的海洋,花的世界。夏天,红火的太阳,晒红了桃子、映红了苹果,一个个一簇簇挂满了树枝,笑弯了枝条;秋风吹过,树叶纷纷飘落,唯有山上高耸的柿子树,依然挺拔不屈,红火的柿子高挂在树梢,好似一个个红灯笼,照亮了山野,也鼓起了老百姓的钱袋子。
2 我的家乡在山东,我想要一篇关于《家乡的特产》的作文拜托了我家乡的特产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特产而在我们的家乡——横县,特产有很多,而最令人难忘的就要数家乡的大粽了
这大粽通常扎成五角塔状,有四角个扁状,四角成菱型,要用糯米来做多用猪肉,绿豆,墨鱼,虾米等做馅,味道以咸鲜为主包粽子还有特有的包粽叶,那是一种仅是椭圆形两头都有点尖的叶子
一般做粽子,先是腌猪肉,猪肉一般是半肥半瘦,这样才子鲜嫩腌猪肉是用盐来腌的,但盐不放太多,太咸不好吃绿豆和粽叶要用水来浸泡过,粽叶要用热水来浸泡,浸泡到黄一点了才可以
做完粽子后,就放到火中蒸煮,蒸煮时,叶子的清香渗进粽子里,打开粽子,香味顿时弥漫到了整个屋子,还没吃到嘴里就已经为它陶醉了吃到了嘴里会给人一种鲜嫩滑腻中香气扑鼻的感觉
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你们听了我的介绍,是不是也想尝尝我们家乡的大粽了呢?那就赶快来吧!我在这等着你们!
3 写家乡的特产的作文[写家乡的特产的作文] 写家乡的特产的作文 家乡的红米酒 我的故乡在浙南的一个山区里,写家乡的特产的作文那儿山清水秀,民风淳朴,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每年霜降之时,每家每户都要酿一种红米酒 那步骤可是真麻烦,不忙活个一两天,是绝对完不成的——不信?随我来! 清晨,天才刚亮,在一片艨艨胧胧的薄雾中,就有人起来挑水了制造这种风味独特的红米酒的第一步,就是选几桶干净而清甜的泉水或井水,然而想抢得澄澈的好水,也要有相应的“牺牲”:不得不在别人没起来之前去慢慢的,早晨就显得热闹非凡了,歌声,笑声在整个村子里回荡 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关键了先把红曲连同刚挑来的清水一齐倒人洒缸中,浸泡上半天在这半天里,人也不能闲着,须把上等糯米倒人另一个地方泡在水中,直至糯米变得一颗颗晶莹剔透、饱满充实,远看像粒粒小珍珠后,方可取出,晾上一会儿,待它冷却,作文素材《写家乡的特产的作文》其实呢,这也是孩子们最期待的一个步骤,因为泡好的糯米香香脆脆,再拌上糖,那滋味可真是美不胜收孩子们可是流着口水,扳着指头数日子盼着的不过一次不能拿太多,不然会惹大人生气的就说我吧,上次由于太贪心,多抓了几把糯米,被爷爷发现了,他用一种略带责怪的语气批评了我因为糯米与红曲的比例是配好的,被我这样一搅和,做成的红米酒的香味就会大打折扣可我也只能吐吐舌头,用我特有的讨好的目光瞄瞄爷爷——我没办法,糯米太香、太诱人了嘛! 然后的事就简单了,只要把晾好的糯米倒入装着红曲水的酒缸中,搅拌几下,以足够的耐心等待二十天,两者发酵后,就可饮用了当然,前提是你能抵御住这不断从盖沿散出的馥郁酒香 二十天后,打开盖子,一股沁人的酒香立刻涌了出来做成的红酒,色味俱佳:鲜艳的红色,配上四溢的芳香……啧啧!多好啊!不过,我没尝过,只能嗅嗅那无尽的香味唉,谁让我是小孩呢,喝酒,可不对哦 方圆十里内,甘醇的酒香能伴你度过这个霜降节气 《写家乡的特产的作文》 〔写家乡的特产的作文〕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4 家乡特产作文家乡特产我肯定我们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自己的独特味道,酸、甜、苦、辣、咸,我的家乡“台州”有一种我们每天几乎都吃得到的东西,是什么呢?对,是海鲜。
我的家乡靠海,一年四季都有一股很浓的咸鱼味,刚去住的人绝对会觉得很不习惯,像我这样在这待了很久的人,是觉对闻不出咸鱼味的,我特别爱吃鱼,尤其是桂鱼,而且用桂鱼做出来的菜有一个名字,叫“葱油桂鱼”可好吃了!那么我现在就告诉你们“葱油桂鱼”的作法以及材料。做这道菜是首先要准备:一条桂鱼、几根葱、一点油,准备完这些就开始做了,首先把鱼洗好杀好,然后放进锅里用大火蒸10分钟,最后把鱼拿出来,浇上油和撒上葱,就大功告成了,来品尝一下,第一口细腻活润,第二口鲜甜可口桂鱼肉的香气中伴着一点点葱香,超美味,超可口,吃完这香甜可口的桂鱼,我带你去品尝香气十足的泡虾,你们应该吃过虾饼吧,它就是虾饼,用我们老家话来说就是泡虾,泡虾是油炸食品不能多吃,可是因为太好吃了,所以我一吃就是两三个,我的家乡卖这个东西都是在大街小巷内都可以看到,不像这里只有饭店里才有这个东西,而且比我老家的泡虾难吃多了,我还是喜欢老家的味道。
这就是我的家乡美食,我一直不能忘掉“葱油桂鱼”和泡虾的味道,因为那才叫真正的“舌尖上的美味”。
5 作文家乡的特产怎么写我的家乡-温州,是个美丽而富饶的地方那里有各种各样的风味小吃,我最喜欢的是馄饨也许你会觉得,馄饨都是一样,有什么特别,如果你这样想,那就错了,我们家乡的馄饨可是远近驰名的“色、香、味”俱全我们家乡的馄饨,它的皮似乎比纸还薄,比玻璃还要透明,在皮上简直可以透出馅儿来在一张皮里包上干贝、瘦肉、葱花,一看,晶莹透亮的皮里呈现出“朵朵鲜花”,小巧玲珑,煞是好看还没有尝上一口,这外形就已经使人馋涎欲滴了这馄饨不仅外形美,味道更美一碗馄饨在你面前一掠过,一阵香气扑鼻而来,深深地吸一口气,就能让人情不自禁地说:“真香啊!”舀起一个馄饨,就能使人不由自主地把它放进嘴里,嚼着嚼着,一股美味直入肺腑再舀起馄饨汤,漂浮着绿油油的葱花,紫色的榨菜,还有红彤彤的虾米,组成了一幅美景图喝到嘴里,一勺鲜美的汁水流入喉咙,让人感到神清气爽当你来到我的家乡时,走在街上,看看一家家馄饨店,哪家不是人来人往有的人一边吃一边赞不绝口,有的人甚至狼吞虎咽起来,还有的人不小心把馄饨汤溅到了自己的身上一些人吃饱了还不满足,还要打包,有的买回去孝敬老人,有的买会去给孩子吃,还有的特地从外地跑来买给朋友吃啊!我爱家乡的馄饨家乡的馄饨不仅味道好,而且外形美观,年轻人爱吃,小孩子,老人更爱吃如果你来到了我的家乡,那一定要尝一尝馄饨,这馄饨一定会使你流连忘返。
6 写家乡特产的作文家乡的特产——枣树
六1盛心茹
我的家乡临泽是被誉为“塞上小江南”的地方,这里生长着各种不同的果树。什么杏树,桃树,梨树,枣树,到处都是。这些果树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家乡的枣树。
我家的果园里,有亭亭玉立的梨树,也有婀娜多姿的杏树,还有饱经风霜的枣树。枣树看起来笨笨的,不像梨树、杏树那样有姿有态,但却朴实,强壮。
春天,大地被春姑娘妆扮得花团锦簇,五彩缤纷。我家果园的果树也扭动着腰肢,高擎着花朵跟和煦的春阳打招呼。唯独笨笨的枣树还在那里纹丝不动,呼呼大睡,外面的世界似乎与它毫不相干。
一场温柔的夏雨过后,睡梦中的枣树才不慌不忙地睁开了双眼,打探着周围的世界。也许是不甘落后,枣树争先恐后地吐出了嫩绿的新芽。不久,枣树的叶子长大了。细心的人发现,它椭圆的小叶子下还隐藏着许多小小的黄花哩!走近细细一闻,一股迷人的清香沁入心脾。
秋天,枣花落了,米粒般大小的枣儿怕羞似的躲在叶片下。慢慢地,枣儿长大了,一颗颗枣儿绿油油的,似打了蜡般地翠亮。深秋,枣儿长得更大了,有的枣儿还露出了红艳艳的小脸儿呢!几日后,枣儿全红了,看起来水灵灵的,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情,恨不得咬上一口。鲜红的枣儿吃起来又脆又甜,不仅能解渴,还能治病呢。
冬天,果树的叶子都脱落了。枣树又闭上眼睛准备过冬了。一场大雪过后,枣树们披着洁白的绒衣进入了梦乡。这时,果园里静悄悄的,连顽皮的我也不敢打闹了,生怕打搅枣树的美梦。
看着白雪覆盖的枣树,眼前又浮现出一颗颗又大又红的枣儿,仿佛又闻到了那沁人肺腑的枣花清香。枣树姑娘,好好休息吧!待来年,你们肯定还会结出甜甜的枣儿
7 写莘县家乡土特产的作文家乡的特产
我的家乡在四川省资中县,那里风景优美,特产丰富。最出名的莫过于鲶鱼和冬尖了。
我先来说说鲶鱼吧:鲶鱼俗称:“鲶胡子”,可能是因为它那两根胡子太长的缘故吧!家乡人去吃鲶鱼还很讲究吃法呢!他们是“现吃现杀”。其实“球溪鲶鱼”的做法非常简单,只要取大约3斤左右的鲶鱼杀后洗干净,将鱼切成条形,用盐入味,再加上泡椒、姜、蒜头和辣椒,最后加上料酒和水,收干水分后,加些芹菜等,起锅即成,味道美极了,写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垂涎三尺啦……
我再来说一说家乡的冬尖:冬尖是用资中特有的枇杷叶和青菜制成的,很多年以前就远销各地了,连李莲英都来索讨,人们说是“老佛爷闻到香了。”
我爱我家乡的特产,更爱我美丽的故乡!欢迎您常去我家乡做客。
胶东冬季的习俗有很多,从冬至开始有腊八节、过小年、年除日、春节、元宵节。
1冬至
古代对冬至十分重视。古人认为冬至阳气生而君道长,是乱而复治之机。从汉代以来都举行庆贺仪式,到了宋代,达到顶峰。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冬至叫做长至或大冬。冬至后一天叫作至后。节日三天,百官朝贺,君不听政,民间三日歇市,学生放假,民谣说“冬至大似年”,所以旧时利津、夏津等地又称冬至为亚岁、小年,同春节差不多,只是没有拜年这一条。济南、济阳、福山等地,官府庆贺如同春节,读书人也相互赠送贺片。莒县的士大夫阶层举行酒会,叫做“消寒会”,画“消寒图”。邹城则画九九图,同时亲朋之间互相赠送御寒用具,农家儿童则做“拿寨”、“打瓦”的游戏,少年开始学武术,叫做“看冬”,但是没有拜贺的习惯。据说孟子死于冬至日,乡人非常悲痛,于是废除庆贺冬至的仪式。山东其他地区普遍有学生拜老师和晚辈拜长辈的习俗,农家有祭祖的习俗。临沂民间认为,冬至是为死者送寒衣、固房屋的日子,家家户户用火纸剪制衣服,焚于墓前,尔后添土。莒县则祀祖于祠堂,仪式十分隆重。崂山县旧俗,冬至分两天过节,第一天叫
“鬼冬”,摆供祭祖,吃水饺;第二天叫“人冬”,吃包子。临沂、历城、临朐等地的妇女,习惯回娘家,庆云、无棣从这天开始窖菜,妇女开始做针线。邹城开始筑地窖、织席和纺线。日照民间传说冬至日如果云迎日出,云迎日落,则来年大吉。即墨民间根据冬至日期在当月的月初、中旬或下旬来预测当年冬天的寒暖,民谣说:“冬在头冻死牛,冬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冻死鬼。”
2腊八节
十二月八日为腊八节。古代腊日没有定期,到了晋代以后,都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称为腊八。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于这天成道。为了纪念释迦牟尼,北宋东京(开封)各大寺庙都在这天举行浴佛会,做七宝五味粥,这种粥叫腊八粥,又叫佛粥。后来民间也做腊八粥,甚至朝廷也做腊八粥,以赠百官。山东各地腊八日吃腊八粥极为普遍。德州的腊八粥用八种粮食和果品制作,其中必定有枣,象征吉祥。腊八粥的枣是“早“,栗是“力”,就是早下力气,争取明年五谷丰收。要把腊八粥做得稠一些,粘糊糊的,粘是“连”的谐音,意味着连年丰收。黄河口垦荒人家,家有新妇,腊八日用黄米、红枣制糕,名为“吃碗糕”。即墨把腊八节作为农家的节日,据说取自“七人八谷”,是对谷的纪念。
腊八节正是隆冬季节,天气寒冷,俗话说:“腊八腊八,冻死叫化。”旧时,邹平等地的地主为了表示对长工的仁慈,过了腊八节才行辞退,临走时,赠送几个腊八糕。
3过小年
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民间俗称为“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这天送灶神上天言事,称为送灶、辞灶、醉司命。
祀灶是在二十三日晚间进行的。胶东地区灶神画像贴在正屋东面的锅灶墙上,两旁有一幅“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祭祀时,摆上糖瓜、果品和一碗面汤,然后烧香叩头,把旧灶神揭下烧掉,这就是送灶王爷上天了。烧时要加一些谷草和杂粮,好给灶王喂马。过去有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山东通常都由男人致祭,但在恩县、博平等地却是妇女率儿童焚香拜奠祀灶。旧灶烧了以后,有的把新灶当时贴上,有的则到除夕再贴,所以对联又有“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来”的词句。
祀灶多用甜和黏的食品。普通用的是糖瓜、枣等,临朐还用羊枣、柿饼,威海用糯米饼、小糖瓜,无棣、恩县、博平、招远、日照等地加用黍糕或枣糕,意思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上天说坏话,或者是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所以成武等地称此为“涂神口”,有的还真在灶神的嘴上或锅灶门口粘上一小块糖。也有的在灶门口抹点酒糟或酒,谓“醉司命”。
供品除糖瓜之类外,有的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供面条,有的还供上用秫秸插成的灶马、灶鸡,好让灶王爷骑马上天,一路顺风。祭祀之后,还要举行欢送仪式。一家人跪在灶王像前,一边磕头一边烧掉旧灶王像和一匹纸马,同时老年人念念有词:“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说好,少说歹,五谷杂粮全带来。”那些迫切需要生儿育女的则念道:“腊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说好来少说歹,马尾巴上带个胖小子来。”这样就算把灶王爷送走了。淄川、招远等地在辞灶之后还有卜灶的习俗,即悄悄外出听人说话以卜吉凶。
辞灶后,据说是诸神上天,百无禁忌,民间家贫不能成礼者多在此时嫁娶,谓之“乱岁”。古代称大寒后10日为阳宅乱岁,嫁娶无禁。现在农村还多在年底结婚。
4年除日
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除夕零点为两年的分水岭,俗语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除日的活动很多,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响(放鞭炮),二是红(贴春联),三是火(点灯守岁)。
5春节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道恭喜发财。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临清初一拜年,男子与已婚妇女参加,男女分开,拜过自家长辈,再拜族内各长辈,此谓“合族拜年”,之后,由族长率领到各庙宇、异姓祠堂内敬拜神位,此谓“拜庄乡年”,最后,村长指挥全村人于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纠纷怨气,此则谓“拜团结年”。郓城等地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习俗。儿童起床后一声不响,先去紧紧抱住椿树,同时唱“椿树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材料,俺长长了穿衣裳”。邹城则有捣鼠洞的特殊习俗,初一早晨,用面杖捣鼠洞,边捣边说“戳打戳,戳打戳,十个老鼠九个瞎,还有一个不瞎的,也要叫我戳煞它”,意在保证粮食安全。
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临沂则忌动针钱,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沂源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胶东各地最忌初一打破东西,万一打破东西,要手持碎片,不回头,不说话,直走到井边,将碎片抛掷井中,否则“主凶”。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后,念吉语“岁岁(碎碎)平安”来破解。初一煮饺子,破了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商店过年吃饺子同时吃蒜时,因“蒜”与“散”音同,改称蒜为“义和菜”。
春节期间开展娱乐活动,在山东民间极为普遍。秧歌、龙灯、狮子舞、跑旱船、武术表演、球赛等形式多样。正月初二至十六日,曲阜城内有鼓楼门会,并开放孔庙。会上,有花鼓、瞎腔等地方戏表演,有曲艺表演,有卖玩具、卖花炮、卖花、卖油炸糕等诸种摊贩。此会以十四日为最盛,乡下有不少人进城赶会,俗称“赶逛会”。孔府的**、太太为观赏会中热闹场面,在孔府大门里面墙边筑台搭棚,悬灯结彩,在台子临街一面挂起竹帘,隔帘观光。
6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因元宵是节日食品而得名,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观赏灯火,所以又称灯节。道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合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的中元、下元为三元,分属天地水三官的诞辰。民间一般习惯称作正月十五,或称过十五。曲阜、邹城、泗水一些地方称正月十五为“过小年”、“小年”。十五是继春节之后的一个比较重大的传统节日,至今城乡仍然普遍庆祝。
山东的花灯种类繁多,各有特色。胶东、鲁中和鲁西南地区习惯用豆面和玉米面做成生肖灯,照家庭成员属相,每人一盏属相灯,节日晚上共置一盘中点燃,俗传谁的灯燃亮的时间长,谁必长寿。有的做全部十二生肖灯,寓意在于消除病灾,使人丁兴旺。此外做代表十二个月的月灯,用于祈祷各该月收获的农作物、水果和蔬菜取得丰收。做狗灯摆在门口,做牛灯、马灯送在牛棚、马棚,做鸡灯放在鸡窝上,做金鱼灯放在水缸里,做荷花灯、寿桃灯、娃娃灯放在居室各处。乳山等地做一盏“看场佬”灯,形为一肩扛各种农具的老人,节日晚上由家中男孩点燃送到打谷场园中间,燃尽之后由家中长者据燃烧情况预卜当年各种作物的丰歉。也有的地方,元宵节傍晚,人们插上灯芯,填进食油,然后庄重地点燃。据说从灯芯燃烧后的形状可以得到各种“信息”。如六月灯的灯芯烧成米粒状,就预示小麦将获得丰收。民间传说,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避邪除百病。所以人们往往端着灯互相照照脸庞,还要照一照屋内屋外的各个角落。诸城的习俗与胶东相似,不同的是女主人等家人入睡后,端着面灯逐个地照一下肛门,边照边念:“豆面灯,豆面灯,照照腚眼不招虫。”据说,这样做可以防止肠道传染病。
元宵节这天,一些地区庙会十分热闹。费县玉皇庙会在元宵节这天举行“送驾”仪式。送驾队伍由八杆彩旗前导,继而是锣鼓队,高跷、旱船、狮子舞等尾随其后。进了庙宇,焚香献供,载歌载舞。最后将立春时做的“春公鸡”纷纷撒下,兴尽而归。曲阜、邹城、泗水交界处的尼山,是孔子诞生地,正月十五有夫子洞庙会(又有“圣庙会”、“夫子洞会”等名称),会期三天,会场设在尼山孔庙门前,参加者多为年轻妇女与儿童,会中有卖玩具、小吃的摊贩,有唱戏等文艺活动,赶会的人常多达数万人。滕州的元宵节“打花”更是令人倾倒。人们用铁锨端着铁水,向树林中扬撒,火树银花,飞珠溅玉,令人拍手叫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