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蓝天故乡行杂记1

赵蓝天故乡行杂记1,第1张

六月四日,在小满暮时抽了个空,到时堰镇塘坝村画家赵蓝天的故乡探古了一番。说探古倒不如说是四下里闲逛散散心,心头暗自生长情趣的一次悄然释放。塘坝离时堰镇不远,从街上往南去大约六里路的光景。小时候没事总喜欢窜和巷子里的伙伴一块儿到镇子周边村落玩耍,也许是他们总有亲戚分散其中的缘故,遛弯有目的感又安全。比如紧靠镇子的嵇家楼、陶思,远一点的红庄、有一座斗拱飞檐老戏台的莫家庄,甚至有时从小镇最北面的茶庵码头,跳上来回送时堰大队队员过渡小船,歪歪斜斜摇着橹穿越漭漭泰东大河,到兴化罗磨堍去了。罗磨堍也有个戏台,只不过是土垒成的,但一点儿也不影响看戏的兴致,重要的是戏完后有大爷大妈的好客招待,热星天里新摘下的玉米悉水瓜西红柿,正月隆冬里一碗热气腾腾的炒米茶以及塞满大小口袋的花生果子葵瓜子。

塘坝虽然不远,但也因为缺亲少故的原因,所以去的也不多,印象也不是太深,记得村子是在一团黑瓦重檐间,有一条鱼脊般细砖铺成又似乎走不完的小街,两边隔三差五的开着些杂货店,行人很少,心头秋风瑟瑟还须提防恶狗欺生追咬。其实堤西小村一直是都是房屋密集却路人稀少,如同成年后走过若干静寥的城市,也许是内心毫无理由地设防兀自形成的视觉屏障,只是凭自己愿望去体验一些缥缈快乐。

客车在610省道与村子交叉处靠边下人,和印象中不是同一条路线,我按照微信位置摸索,一路向东,经过一些新砌的农居、一座闸桥、一座荒芜了的学校、一块村组公示牌。我仔细看了下栏目上张贴的本年度农村补助清册,名单虽列得密密麻麻,但一眼还是能辩出赵姓为村子大姓。再往里走一段路便有条南北走向的水泥大路,路边候车站点上面标着塘坝村三个大字。心中揣摩这条路应该是小时候走过来的羊肠老路,只不过现在平整阔了许多。从村口继续里走,又走上一闸桥,桥年久失修,两边护栏残缺不全。但站在桥顶,四处张望,一条绿幽大河至西向北南绺裂,弯弯曲曲环抱过左岸高低层叠的坝上人家,与天低处金黄麦田交错融合。旷古之情顿生,似乎周团燥热无边的风也陶醉于这画面,瞬间涌出无数陈年麦香淡淡光影,一切变得平静清凉美好。其实这种烂熟于灵魂的景色于人生是一次童稚重返之旅,于心灵是一处参天密林或一汪清澈泉水,如梦中被父母屡屡唤醒的乳名、奔跑喘息之间喜爱的侧影。

沿着水泥条板铺成狭窄的村道左拐进村,两边是农家小院,没有半点鸡鸭嘈鸣。阵阵花香中,村道在一家挂着鲜红招牌的化肥店前分开了,一条路向南,一条路向北,也看不到头。我扎实犹豫了一会儿,因为两条分开的路面也都是用灰暗的水泥条板铺就,这和印象中只有一条鱼脊肠道的场景完全不同,何况路边的房屋大多翻建,以一面面坚硬整洁水泥白墙取代颓垣败壁明清旧迹,没有了往昔门扉扃牖之下犬吠起伏,烈日下只有自己的影子胡乱地晃动。望望由门、台阶、墙、电线杆组成两条逼仄细长巷道,我沮丧满脑子从前高大树影的丢失,但现在必须选择其一继续下去,我偏信此行的意义要比探究乡村建设中农居植被减少更有价值。有关赵蓝天,最早是翻阅94版《东台市志》知悉,寥寥数言:时堰是清代水利科学家冯道立、现代教育家邰爽秋、画家赵蓝天的故乡。可惜书中毫无其一丝后续,若干年后我从百科中了解到赵蓝天是时堰塘坝人,从拍卖网页上知道一些他有别于儿童画领域的作品,通过中华书局庆典纪念和一些豆丁资料知道先生是民国时期数量很少专职装帧设计师,这让我尤为敬佩,但这样的一个近现代儿童教育大家被时代雪藏,个人比较纳闷。在赵蓝天诞生120周年时(2013年)海豚出版社出版一套《名家手绘老画新涂:创意涂鸦》填色绘本作为纪念,433页的民国儿童涂鸦设计引起我的兴趣,激发我在旧书网上寻找到先生更多的作品,无论是封面、插图,还是全彩绘每一张都散发着鲜明时代气息,也代表了我国早期儿童画发展轨迹与特点。但有关先生文字介绍极少,无非是说其绘画如何,或与百科大致一样的人物生平。这好比一棵远在荒原的大树,山谷里的行僧,与我们世俗灵魂的亲近还相距很大一段距离。带着诸多疑问,知晓一个人的历史、细节,有必要从他的故乡开始。

寂静的村庄并不是死气沉沉,不时有一二辆电瓶车从身边飞过,不知道这么着急瞎忙些什么,也许是开割之前的兴奋与骚动吧。成熟了的麦子在村外沟渠边地垄上成群结队低头并肩亲昵着盼望着,她们眼里都闪烁着太多微笑的星星,我隐约嗅到村中丰收庆典的醺香。

按卫星图上标着的塘坝路向南缓慢独行,我觉得离心中答案快要接近,步伐越显轻盈。在左右贴着村九、十组墙牌的十字路口处停立,用手机大肆取景的时候,有一大姐好奇这异样行为,走出家门询问我找谁,我说打听你们这儿画画的赵蓝天,解放前的人。大姐说,古档先的事要找村子年纪大的人问,她姓王不是本地人,是结婚嫁过来的。她说你往南走,肉店那儿老年人多,或许能问着。谢别好意,南去不到一箭之遥,在丁字口处有一肉铺,几捆焦黄油菜杆紧挨店门,因为时近晌午,卖肉师傅早已收摊,硕厚油亮的肉案后面坐着二三老人闲聊。上前说明来意,众人一脸迷茫,答非所问,看来赵蓝天不为乡人乐道久矣。踟躇间有一五六十模样的人自里转出文绉绉地说:蓝天是我们塘坝名人,镇上文化馆画栏有介绍。至于来龙去脉,我们也不怎清楚,我给你指点个人,老校长赵五华今年九十多岁,应该知道些你想要的情况。老人家就在粮库背后,你左走,门前有一棵三百年的黄芽树,院庭当中有一太湖石。闻此言语,真三揖三让谢其意不为过也。因为早上来之前,我拢在母亲那儿,说要去趟塘坝,有赵蓝天这么一个人云云。母亲说塘坝倒是有个赵五华,听过他两回课,一次是六十年代到夏龙小学听过他讲课,那时人三四十岁左右,做校长,个子高壮实,说话轻言细语,为人和蔼。一次是七十年代从时小去塘坝听的课。至于你说的这么个人没听说过。所以情形之下连忙追问其名,笑答免贵姓赵。说这塘坝现有南街、北街两条街,另有一段石头街就在这东面。解放前也是一市镇,人物众多,有赵镇铅、赵蓝天等等,赵镇铅的墓就新修在村子南面。这南街肉店北角原为赵氏宗祠大庙,祠前有双牌坊,六十年代皆毁,家谱尽失,这里头的关系,你问我也问不出个道道。又径直走到丁字街当中,手指东方:“你就一直里走”。

赵镇(钲?)铅(1903-1941)为抗日开明人士,《东台市志》人物烈士篇有专门记载。至于与赵蓝天之间何种族中关系只有待村中长者说明,我对家谱、村志的存在毫无想法,经过时代冲击,历史变迁,这类依靠封建族亲而产生记人记事文化大多消失殆尽,除非有好事者再潜心编修,然而热心赵姓指路者寥寥几句已一语成谶。当下按照所指方向一路转弯抹角找赵五华老先生去了,大概这段位置处在村子中央,老房子渐多,大多坍圮荒废,山墙与屋顶挂满枯藤野草,早已人去楼空,但从青砖黛瓦间大致看得出过去也是殷实人家。望着越过院墙无所畏惧的粗枝肥叶,不免滋生“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登临凭古光阴似水之感。倘若大门还半虚掩,心中倒会是另一番情趣:“会心一笑,梳子寂寞老”,很多时候我希望是后种情形,有家才有归来,在期待眷念当中体会出人间美好。无尽的等候于人生是种残酷,即使油尽灯枯,但至少在它闪亮的每一瞬间,心怀温暖。桃花灼灼莫负人间四月天,总有那么一些“斜柯伫立”“墙花影动”的韶华情怀让我们感动,虽未执手白首,你若安好,便是天晴。

向东磨转了一圈也没看到什么三百年前的黄芽,倒是在一偏僻处发现一青砖长墙,附着绿苔的高墙每隔几步就有一凸出墙垛,结实有年代感,脚下路也呈细砖鱼脊状,大概这就是指路人所讲的粮库吧。向东去转过弯,一溜窗墙中央有座门楼高耸,傲然独立,路对面是一宽阔破旧的码头。那门楼最上面半圆弧形,水刷石敷底,中间凸出一巨大五角星,简约美观大气,典型的五六十年代建筑风格。大门洞开,走进去,当中是片空旷水泥晒场,南北各屹立一排50米开外白墙仓廒,占地颇大罕见,若从高空卫星视角来诡探,亦显得突兀而气魄,除门楼北临街办公房部分屋顶坍塌,整个建筑外观另无太多损坏。我粗算了一下两列廒间约1500平米左右,这样仓储规模远非一般村落可媲美,即使与国家同期标准苏式仓相比,亦相差无几,不难看出当时塘坝廪食之富足,水运之发达,位置之重要。最是繁华处最寂寞,如今颓废竞成世俗一景,望着阒无声息的晒场,门楼上依旧熠熠生辉的五角星,回想起小时候端午之际农村夏征统购中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的热闹场景,心最荒凉,真是光阴轮流,当年那些提倡庙产充公办学的乡贤要是还活着,倒又会是怎一种说法。绕着粮库周边小道一路找寻,有收荒匠电动板车直面而来,挥起手中喇叭高喊:铜钱铜板旧书旧画收啊,坏手机坏空调坏冰箱收。局促避躲之间,板车已绝尘而去,留下一连串抑扬顿挫的呐喊余音在空荡无人的巷道久久回响。心里暗想,这收破烂的什时变成跨行铲地皮捡漏的,走街串巷也学会了看菜下饭,知道这庄子的底细。但总觉得这叫喊声哪里别扭,没有:“收长发短头发,收旧书旧报纸”般耳能熟详,听得安逸。胡思乱想奔突中,有一穿蓝白条衬衫乡人喊停笑曰:赵五华老校长家不就在你身后?好诧异,咫尺往来难道全没有秘密,或是个人怪异行为惹人注目。总之是不顺,扣门问老校长在家吗,有一中年妇女从厨房端着个碗走了出来,听完来意说:爷爷早几天被嬢嬢带到苏南,要待好长时间,你来得不巧。无奈告辞,然心有不甘,举手机拍那庭院中用几块湖石叠成的假山作留念,犹未见黄芽,待欲问这事,须臾女子已退至里屋,这坝上寻长者不遇与黄芽树倒又成一对遗憾事儿。

思绪萦纡于白墙黛瓦间,说实话,这乡村巷道与我所在城市边缘改造之前很是相似,甚至要整洁得多,如若撇除去空气中一些长年累月草垛秸秆带来的气味。或许正是这种经过时间洗礼酝酿出的气息,蕴藏了一些与生命逆行的事物、一些忘却的时光与快乐,在某个心弦触动的时刻从凝固的纹理中跳跃出来,表现如一首熟悉的音乐,原乡的风景,是夏夜萤火虫,是心灵抖动出的光辉;如襁褓中婴儿微笑,是你曾用尽力气对父母的呼喊,是火焰,是黝黝黑暗裹不住的麦穗婆娑之夜。这对于无限奔走的欲望似乎是一份久候的恬静,恰逢其时的慰藉,刹那间似乎明白纵尽一生所追求的活法往往抵不上被自己鄙夷的视而不见平凡生活。怀揣着来时目的,在一番磕磕绊绊的碰壁之后,倒显得不那么紧迫重要了,看着眼前密密匝匝的房屋,头顶上天线纵横伸展的黯淡天空,心里突然惦念起指路人所讲的石头街和北街了。别看这坝上虽小,但要在井闾陌巷间找出一条直通南北的捷径也非易事,因为重重回旋之中,总有一些突如其来的好奇支开你原来想走的道路,比如一块苔藓幽幽斫满刀痕的磐石竟自立在路口;一扇大门敞开的人家,天井里堆满了花花草草却不见主人身影;一栋八十年代特色的两层平顶小楼,粗砺破旧的水泥栏杆,深红色与米**相间外墙日趋斑驳铅华尽褪;还有这屋脊斜背后矮矮的照壁,上面用水磨石玻璃条镶画成一面打开的折扇和一团蜘蛛网样的八卦图案,照壁看似与小楼是同种年代风格,只是当中隔着条村路反觉得鲜亮许多。门庭檐砖上刻个团扇、荷花、渔鼓等寓意吉祥的暗八仙倒是早年常见,而这照壁迎面直开之“扇”是指“与人为善”之谐意?还是祛妖邪于万里之力道?再加上个光芒四射扭转乾坤的八卦或为化解路冲之说?总之猜测不透。看着凋敝小楼临巷封闭了的窗户,想着照壁后面高高竖立的人家,一喜一悲,一善一恶,这其中玄机真不如写上一个大大的福字或丢块山石让彼此省心而皆大欢喜。闲情于坝上寻常百姓家,透过扰扰世事,捕光捉影间获得的不止是缕缕风景。

绕过照壁人家,应该是到北街吧,眼前出现的这条东西向路竟笔直明亮起来,原来这街与巷子看似是一样水泥板路、两边差不多住家,但仔细看还是有些区别,古人云:直为街,曲为巷。这里弯弯曲曲的细巷子还果真应了这个道理,怪不得刚才东来西去总是摸不到出路,问题也不全在于自己的心神不定。二者,这街除了直一些外还有点宽,脚下的地是用两块水泥长条板纵向并列铺就,不似巷道一条板居中。明白了这一事理儿,再在坝上门脸儿不多地方闲逛也不至于街巷不分。以水泥板取代青砖既经济又实用,道路平坦,排水疏浚维修起来也方便,依稀还保留了一份青砖厚重列序的美感,这美感似乎是其他村庄刚性路面建设中所无法比拟的。青砖不可复,退而求其次,自成一格矣。往西去,一大段鱼鳞细瓦白粉墙退尽漆色的门窗,阳光下格外安谧随性,像这类当街一明两暗三开间清末民国时期的房舍,门脸坎墙与两侧小窗呈眉高眼低状,现在大都拆毁无馀。但在这坝上,且不算街背后拥挤人家有否,单这块路两旁毗邻对称的约莫就有十来家之多。想不到偏僻一方的塘坝村竟还暗藏这么一片原汁原味的廛里麇集去处,这纯属此行的一个意外收获,不是江南胜似江南人烟处。然而小街也不甘于这么平庸冷清,再里走,终于到了坝上商业中心,老式店铺缀连,其间掺杂着一二家挑楼门面,极像一张珂罗版旧画,阳光从两边门楹伸展过来的雨棚溢出,四处弥漫着月季花香般慵懒气息。低矮屋顶上空似乎有浅栗色的风在电线间不停地翻滚雀跃,向下扑簌摇落,撩闲起那门闼上方方正正的大红标语。时间竟如书画一样巧妙,将激情过后淡忘了的疼痛收拾在这人间悄静的旮旯。一路走来,有神马农村淘宝、益农信息社、卫生所、男女浴室、一家货品俱全的海五商店、历史感极强的供销社门市部和几爿门面矮小的日杂小铺,走到尽头便是分叉口那家挂着鲜红招牌的化肥店,一旁墙角长满了半人高的花丛。

初看到农村淘宝四字,一头雾水,想问个明白,然店家门板紧闭,打开手机百度,原来是阿里巴巴集团与政府合作打造的电子商务平台,便于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利己利民项目。这下乡又涨见识了,自己心里嘀咕着。农村淘宝并不是每个村庄都设立,是阿里根据评估在几个村子中选择一个较大的人员往来聚集的地点作为网店所在地,进行资金投入。这坝上情况我来之前在行政网页、地方编纂资料上作了一些查阅:塘坝村现有户籍人口2460人,808户,15个村民小组,辖区占地845平方公里,耕地3600亩,水面1000亩。水路南官河在村南自东向西过境穿流,河流众多。通过区域内对比,这塘坝村人口、耕地面积在全市368个村算排前,可以说是一个大村,自然具备阿里建立村级服务站所需条件。关于村子来历,85年《东台县地名录》讲:明末,洪水暴发,群众在此开塘取土筑坝,故名塘坝。对于流经该村的南官河走向书中介绍:东起安丰接串场河,向西经时堰公社陶思庄入泰东河,流经梁垛、安丰、先烈、时堰、溱东公社。全长19公里。有趣的是《东台市志》边界河道一节中说:“南官河亦称运盐河,又名大尖河、六十里河全河东起安丰镇境内接串场河,西至溱东镇青蒲角入泰东河,全长30公里,该河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兴挑。1972年在开挖安时河同时,溱东镇兴办南官河西段改道工程,将原由汪河入泰东河,改由白米河、知青河入泰东河”。这里有个歧义:南官河西入泰东河的走向。我在翻阅83年增编的《东台县志》看到有关记载:从安丰场串场河大尖的李家港向六十里出青蒲并入运盐河故名六十里河,是富安、安丰运盐到泰州的通道,又称南运盐河或南官河。嘉庆二十年(1815)因雨停浚而非兴挑。此河开凿历史无考,《县志》中最早提及此河是“雍正二十三年(1758)自青蒲角、大尖河至安丰场,增修纤堤60里”。可知六十里河(大尖河)走向早其前已贯通,大致为安丰经后港孙家庄西至青蒲角入泰东河,但后来由于淤塞未能疏浚,最终从杨家垛改道塘坝村向西北经陶思庄入泰东河,而非村情介绍所说只是从村南自东向西过境,这也符合了85年《地名录》所记载。通过《地名录》、《市志》所附地图河流图例比例,甚至最新卫星图实情,该河河宽明显大于1972年新挑知青河,所担负低洼区的引江、排涝作用可想而知。至于《市志》所讲汪河很大一部分已淤塞荡平,无迹可寻湮灭于时光长河。当然事不躬行,具体事实数据要有询水利单位。这么一些自圆其说,我只是希望还以从东折北合抱塘坝如玉般绺裂的那条大河,滋养着我西乡祖祖辈辈的大河,我灵魂里那清澈的恢恢南来波光潋滟的西夹河之襟带有份美好所属。就像某个兢兢业业收拢的名字,如风如飓,黑夜按捺不住的出现,顷刻间驱散重重羽翼之下藏掖的嗫嚅与阴影,天空群星璀璨,白银色四肢在头顶缓缓涡旋摆渡,在激荡无比的胸怀无限流转,无限幻想。我有种想法,东台县建置时全境内北到南应有四条运盐主支河道,分别是由何垛场、梁垛场、安丰场、富安场出发的泰东河、十八里河、大尖河以及经仇湖的墩北大河。南官河称呼本身或许就是一个不断变迁的河流,随着西部低洼积於,临海盐场兴废,逐步形成今天由陶思庄入泰东河的走势,它的最早路线或为富安、仇湖、南芗(姚簖)、孙家庄、鲍庄七里横河至罗村青蒲角入泰东河。

沉湎于自我世界,文字只不过是思绪恣肆的结果,俯仰拾取之间姿态的寂寞改变。就像我陡然站在这村供销社门市部台阶前,仰望门头檐墙上那行遒劲水泥大字:“时埝供销社塘坝门市部”时的恍惚,估且不去思量这“埝”与“堰”在西乡音义中的混淆,彼此错用的历史,单纯一个敲击灵魂的字便会释放出无数人生感慨:小小身影踽踽独行于故乡湿漉漉石板路,那些遗忘在票券、胶靴、桐油伞、火柴、煤油灯花里的故事又暗自长成娇艳茂盛的花朵。几乎是一夜之间,公社、派出所、供销社大门口悬挂的白底红黑字条牌抬头皆改名为时堰乡某某。这堰字可是个从来没有碰到的字,好奇于这变化,走在高高的圩堤上眺望天空南来的风云,生命开始有了某种忧郁与憧憬。年少的我自然不会去留意街坊邻居口中流传的变动原委,只是无聊时更纠结这“埝”与“堰”宋体衬线的顿挫,笔画的繁简,甚至是字形的亲和与生疏,以致到今天偶然翻出高中毕业合照,注视相片顶部那句:“东台县时埝中学某某届某某班毕业留念”时,倍感亲切与心跳,或许更多因为那行大字下曾经相濡以沫的微笑面孔。拍这张照片时,已是实行“政社分设”很多年后的事,这尘世中许多温柔往往来自平日无意的坚守。我突然想起那清癯谢顶的年长照相师傅,顶着烈日从十八里外溱东风尘仆仆骑车赶来,有同学悄悄说这人是那个长得白胖课堂上总喜欢讲“拓扑学”年轻教师的父亲,而非惯例由学校通知本镇林家照相馆来拍照的。依依惜别,一团风华正茂合影后,散伙饭上一贯严厉的班主任动情赠言又惹得男女同学眼睛发红唏嘘不已。逝者如斯,倏忽之间联想起老家门墙上曾有一块隐隐若见笔法工整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白底红字口号,想起每年秋天这墙上屋顶必须清除的瓦菲,想起踩着这屋顶摘下又大又长的番瓜,想起某天父亲回来,找人在这屋檐下钉上电线瓷瓶穿墙引线用上照明。想起后来离开这屋子母亲有天谈起,父亲在耕读办期间,因“县对敌斗争指挥部”内部派系斗争被莫名牵连,传至家乡遭受种种肉体鞭笞,复职后仍旧废精耗力工作的种种往事。想起若干年后有报社约稿退休人员写难忘岁月回忆,父亲只是写早年做教师时冬夜备课一群人将糙米放在热水瓶里焖熟充饥的生活乐趣,从未涉及一字半星个人遭遇。恍然明白,以莲花包藏微尘的世界一直存在于平凡生活,所谓一叶一菩提,明心见性,有趣包容地活着,才是最好的修行。这么一个“埝”字是通往光阴深处的一把钥匙,也印证了这块土地上人们的古朴情怀。

然而当踏进店内一刻,我意识到自己沉溺于时光的好笑。宽敞平房齐当中隔成两半,两边的玻璃柜台排架上堆满了食品日杂五金农资,黯淡而凌乱,与印象中供销门市的琳琅满目迥然不同,也许是少了那种“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大幅标语;熙熙攘攘、喜气洋洋的年画;明码标价,老少无欺的排队购物氛围。年老的店主在破木椅上打着瞌睡,弥漫其间的只有没落与衰败,所幸的这种潦倒,不再有来自对体制“缺陷与落后”的指责,报纸上也鲜有人物站出来吱声,大家变得瘾君子(junkie)一样安静。但愿这门市斜对过挑楼玻璃门上色彩亮新的“益农信息社”写得真切,能够踏踏实实地给坝上农民带来实惠。纷纷扰扰,回想起这一路走来的山墙、电线杆黄黑相间底部贴满的花花绿绿小广告,比如有各类优惠好消息、防水保修、集中批发、某某银行驻村经理、草地贪蛾识别与应急防治技术措施、处处可见的村规民约,当然更少不了那些屡禁不止的:军医苗药专治淋病、梅毒、尖锐湿疣等妇科男性各类疑难杂病广告。真是有趣,很少有兴致慢慢厌厌看这种与我生活毫无关联的东西,细想之下,其实这一切并没有违反职业伦理,只是以治病救人的角色维护着不幸者的尊严,而非以道德捍卫者自居。《礼记.礼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中说:食色,性也。《论语》中也云: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可见男女康乐之事是天性如食物一样为生理所必须。但过于贪念荒于嬉而不幸中标,实乃冥冥之中的惩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患者病急乱投,其中自有考量,而千百年来游方郎中行医于江湖,凭验方、秘方讨生计之外对社会亦有趋善积德之用。对于其四处张贴,你爱也好,恨也罢,事实上它如神一般存在于这世界,或以牛皮癣揄揶,但无论如何社会还需有所包容。怎样包容几十年来我们文艺及舆论尚好在露点与露底之间躲闪挣扎,欧美人士却早已一脱到底,这不UC新闻报道:近期英国又有男女网友光天化日之下约炮于露天广场而被学生家长痛揍。我实为痛揍两字振臂高呼。约炮、野战是自古就有的事,孔子本人出生来世也得益于野外交合,时父叔梁纥66岁,母颜徵15岁。故夫子强调:君子好色而不*。丰子恺在《旧上海》中写过,他洁身自好,不曾嫖过妓,但走过四马路西藏路口也不免心猿意马想见识见识。我在查找赵蓝天在装帧方面有关贡献时,接触到若干民国书籍,有意思的是战前文学在“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旗纛下尚能有序健康发展,41年上海全面沦陷后,不确定、表浅、玩世不恭甚至色情混乱等特质则为海派新星们所热衷,即使是女性作家也不能免于时代语言上的粗糙与挑逗,如苏青的:“饮食男,女性之大欲也”,张爱玲的:“结婚若是为了维持生计,那婚姻就是长期卖*”,以致有后来被追捧的“男女间叉叉与胃”的奇言怪论,更不屑谈两姝为同一男人怨恨终老,彼此在心灵细枝末节里逡巡斜睨,或著以刹那间才开始便告结束;倒挂着的蝙蝠,泊泊一线黄泉被啜饮等等性隐晦来争风对峙。君子佳人尚且如此,何况区区平头小百姓乎?所以根治不清的东西可能包含了亘古不变的基因,就像坝上这电线杆上密密麻麻杂七杂八的广告,亦是某种文化绵绵不绝的传承。

                                     

                                    刘晓东 2019816稿1

  1.中国古代的桥(潘洪萱)

  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早在战国时期,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普遍在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建造。公元前三百多年建于陕西省蓝田县蓝峪水上的蓝桥,就是多跨木梁木柱桥的一个代表。《诗经·大雅·大明》第一次记叙周文王娶妻,在渭河上造了座专供帝王使用的浮桥。长江、黄河上曾设过近二十座浮桥。第一座黄河浮桥建于公元前541年临晋关附近,是秦景公的母弟后子,怕被景公杀害,乘车逃奔晋国途中所建。第一座长江浮桥是公元35年东汉光武帝建造的,桥址在宜昌至宜都之间的江上。

  吊桥首创于我国,吊索由藤索、竹索发展到铁链。在唐朝中期,就有了铁链吊桥,比西方早八百年以上。拱桥始建于东汉中期,其形式之多,造型之美,为世界少有。

  灞桥、洛阳桥、安平桥、虎渡桥、绍兴八字桥、阴平桥、程阳桥等是木、石梁桥的代表。西安灞桥建于汉代,是座木梁石柱墩桥,它用四段圆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间还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组成一座轻型桥墩,墩台上加木梁并铺设灰土石板桥面。是石柱墩的首创者。

  “闽中桥梁甲天下”是宋朝(特别是南宋)闽中地区大量建造石梁桥的真实写照。南宋一百五十年中,建成七十余座石梁桥,其中五公里以上的长桥就有四五座。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宋绍兴八年到二十一年(1138—1151)建造,长约2.5公里,故又名五里桥,用花岗石砌筑,为我国现存最长古桥。1240年建成的虎渡桥(又名江东桥),它最大的石梁长23.7米,宽1.7米,高1.9米,重二百余吨,即使在今天要开采、运输、架设这样的石梁,也是十分困难的。1979年5月,我国有关部门发现现存最古老的石梁桥——晋江县大桥和小桥,这两座桥均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绍兴八字桥是座宋代城市石梁桥,布局十分巧妙,既保证了水陆交通,在建造中又不拆房屋,不改街道。程阳桥坐落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河上,是一座四跨石墩伸臂的木梁桥,建于1916年,全长64.4米,分四个桥孔,每孔净跨12.2米,宽3.4米,高16米。五个桥墩之上各有民族形式的宝塔型、宫殿型桥亭,桥亭檐层层而上,如翼欲飞,宏伟壮观。整座桥梁建筑不用一颗铁钉或其他铁件,均采用榫槽结合或竹木梢钉,但结构联系却十分牢固。程阳桥精湛的建桥技术充分显示我国侗族人民杰出的智慧和创造力。

  四川灌县的珠浦桥是竹索桥的代表,它位于著名的都江堰口,横跨岷江的内外两桥,长340米,8孔,最大一孔跨径为61米,它的24根粗5寸的竹索由细竹篾编织而成,桥的两端和中间石室中,安放绞竹索和木绞车等设备,桥始建于宋代以前,历代时毁时修。泸定县的大渡河铁索桥建成于1706年4月,净跨100米,净宽2.8米,桥面距枯水位14.5米。用了13根铁链9根底索承重,两边各放二根作为扶手缆。每根铁链平均由890个扁环扣联而成,重约一吨半。1935年红军长征中,飞夺泸定桥,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奇迹。它在国际桥梁展览活动中多次展出。据调查,跨径不小于泸定桥的铁链桥或铁眼杆桥,在四川、云南山区不止一座。由于它结构简单、用料节约,当地人民又有世代相传的建造经验,因此解放后这种桥型不仅没有淘汰,还有所发展。

  赵州桥、宝带桥、卢沟桥、枫桥以及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十七孔桥等都是拱桥的杰出的代表。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余年后才采用弓形拱。

  解放后,桥梁建筑事业取得巨大的成就,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胜利建成,标志着我国桥梁建设事业达到了先进的水平。

  (选自《旅游天地》1980年第3期)

  2.桥梁审美观(樊凡)

  桥梁主要用于交通负荷、跨越障碍,这是它的基本功能,所以桥首先要符合此要求。如果是一座不堪使用的危桥,摇摇欲坠,也就没有什么美可谈了。因此,桥梁结构的造型应表现出有力量、稳定、连续和有跨越能力等等,以显示功能的保证性。这也就自然地引起人们的美感。对于不同用途的桥梁,如园林、城市、公路、铁路桥梁等,或同一用途而其所在环境条件不同时,其结构及各项附属设施的造型都应准确鲜明地表现出符合使用要求,并能恰如其分。这也就是一种美的因素。就所有桥梁而论,交通使用功能要求和鉴赏要求在其重要性上,并不是等量齐观的,它随着建桥目的和建桥环境等因素而有所差异,并通过造型表现出来为人们所理解。如荒漠原野上的公路桥和繁华城市中的园林桥应当各自“量体裁衣”地选择适合的型式。

  正确的桥梁审美观是功能、技术、经济与美观融合一体,共同作用,美寓其中。

  3.桥梁美十则(樊凡)

  关于桥梁美,很多人早就关心了,并提出过很多设想和措施,关于桥梁美的形态规律、审美标准等等,从一些文献资料中披露出其看法、分类多不一致,可以说是众说纷纭。现参考这些资料,并结合我国桥梁工程中习用的一些原则,以简单明了的形式拟以下桥梁美十则,并列举桥例分别论述。这十则是:1.环境的协调;2.主从与对称;3.韵律;4.均衡与稳定;5.统一;6.比例与尺度;7.连续与明暗搭配;8.力线明快;9.色彩;10.风格。这些法则也可以说是达到“协调”的法则。

  (以上两则资料均选自《桥梁美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年版)

  4.桥名谈往(茅以升)

  万物皆有名,有的还要有专名,就像人有名字一样。既然是名,就要起得好。我国近代桥梁,受了西方影响,题名时,总是从地理观点出发的。只要能指出它的所在地,使人一望而知,就行了。铁路公路上,更是用里程标记作名字,如同某某路上的“345,678公里桥”,那才真是确切不移的。然而我国古时桥名,不是这样。它总要有些文学气息,使人见了,不由地发生情感,念念不忘。或是纪事抒情,引起深思遐想;或有诗情画意,为之心旷神怡。这样,通过慎重题名,一座桥的历史、作用或影响,就立刻表现出来,因而容易流传。桥的“身价”,也因此而抬高。一座桥出了名,它的名字还会跟着多起来,除了正名,还有俗名、别名等等,就像人名,除了学名,还有别号、小字等等。有的是在民间自然而然地逐渐形成的,有的却是文人学士,要借此而为自己题名的。总之,桥成就要题名,成为风气,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特色。

  桥的题名,字不在多,如同人名一样,一般都是两个字,有时只有一个字。就只这一两个字,而能显示出桥的特征,正是我国文字的妙用。这是由于我国历史上的典故多和文学里的成语丰富的缘故。文史里的财富,大为桥名增光。然而桥多了,关于它的典故和成语也反过来为文史服务。比如,《史记》里“信如尾生”一辞来自桥的典故,《阿房宫赋》里,“长桥卧波”一辞来自桥的成语。桥的名字题得好,它对文史就可有贡献了。桥名的重要,有如此者。

  现在来介绍一些桥名,借以窥知我国桥梁文学的丰富,它也许是世界无双的。先谈单名。较著名的有:“蓝桥”,在陕西蓝田县蓝溪上,“传其地有仙窟,即唐裴航遇云英处”;“枫桥”在苏州,唐张继有《枫桥夜泊》诗;“断桥”在杭州西湖,唐张祜诗:“断桥荒藓合”,明朝莫仲有《断桥残雪》词等。但单名之桥往往系泛指,而又可能是专名,其中有的以材料为名,如“石桥”,梁简文帝即有《石桥》诗:“写虹便欲饮,图星逼似真”;“铁桥”,明朝吴兆元有《渡铁桥》诗:“宝筏群生渡,金绳八道开”;“竹桥”,杜甫有《观造竹桥》诗等。有的指明桥的所在,如“山桥”,梁简文帝诗:“卧石藤为缆,山桥树作梁”;“江桥”,唐杜甫诗:“山县早休市,江桥春聚船”;“野桥”,唐刘长卿诗:“野桥经雨断,涧水向田分”等。有的指明桥的形状,如“方桥”,唐韩愈诗:“君欲问方桥,方桥如此作”;“斜桥”,宋朝欧阳修诗:“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桥画舸通”;“画桥”,宋朝范与求诗:“画桥依约垂杨外,映带残阳一抹红”;“朱桥”,唐朝郑谷诗:“朱桥直抵金门路,粉堞高连玉垒云”;“天桥”,山西太原保德州及云南大理都有,大理的“下断上连,石梁跨之,两岩激水溅珠,宛如梅绽,人呼为不谢梅”等。有的与桥畔景物有关,如“花桥”,福建宁德县、湖北长阳县及广西桂林都有,桂林的有“花桥烟雨”之称;“柳桥”,在杭州西湖,宋周邦彦词:“水涨鱼天拍柳桥”等。有的比较特殊,如“草桥”,在北京右安门外;“席桥”,在山东东平县,“相传宋真宗东封泰山,车驾经行,以席铺藉”;“瓜桥”,浙江富阳县,“世传孙钟设瓜于此桥”;“鸭桥”在陕西陕城。“金桥”在山西上党,唐潘炎有《金桥赋》。更有事涉怪诞的,如“暗桥”,在安徽建平县,“旧传伍员奔吴,避于山中,追者至此,云气护之,员及桥而天暗”;“鬼桥”,《初学记》“上方有鬼桥”;“赤桥”,在山西太原晋水北渠上,“宋太宗凿卧龙山,血出成河,因更今名”等。

  桥名用两个字是最普遍而又标准化的,单名的桥已经不少,双名的更是多得多。试思每桥皆有名,在我们古老的大国,该有多少桥名啊!然而在这成千上万的单名和双名中,重复的究竟不多,如果把这所有的桥名都搜集起来,编成一部《中国桥名录》,该是够洋洋大观的了。

  现在再来举一些双名的例,说明桥名的丰富多彩。根据反映内容,一部“桥名录”可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表扬”。首先是表扬桥的功用的,如“安济桥”,即“赵州桥”,在河北赵县南河上,一名“大石桥”,制造奇特,“隋匠李春之迹也”;“万安桥”,即“洛阳桥”,在福建泉州,为渡海用,“去舟而徒,易危以安,民莫不利。”“灭渡桥”,在江苏吴县,桥成“南北往来者踊跃称庆,名灭渡,志平横暴也。”“安平桥”,在福建晋江,建成于宋绍兴二十二年,全长2070米,俗名“五里桥”,旧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传说。其次是表扬造桥人物的,如“绩麻桥”,在湖北孝感县,“世传居民女绩麻所建”;“夫妇桥”,即四川灌县竹索桥,清何先德造,未完,其妻续成之;“葛镜桥”,在贵州平越,明万历间葛镜建,“屡为水决,三建乃成,靡金巨万,悉罄家资”。

  第二章是“纪事”,记载有关桥的流传下来的故事。如“万里桥”,在四川成都南门外,“昔孔明于此饯费聘吴,曰万里之行,始于此矣”。唐陆肱有《万里桥赋》,宋吕大防有《万里桥》诗,杜甫诗:“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唐张籍诗:“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宋苏轼诗:“我欲归寻万里桥,水花风叶暮萧萧”,宋陆游诗:“雕鞍送客双流驿,银烛看花万里桥”。“马桥”,即“升仙桥”,在四川成都北,西汉司马相如不甘贫贱,立志做官,“尝题柱云,大丈夫不乘马车,不复过此桥”,唐岑参有《升仙桥》诗:“及乘马车,却从桥上归”,宋京镗有《马桥记》云:“兹建桥以马名,自是长卿之遗踪亦不泯矣。”“兰亭桥”,在浙江绍兴,“晋王右军修禊处,桥下细石浅濑(lài赖),水声昼夜不绝”。“洗耳桥”,在河南汝州,相传尧要将天下让给许由,许由自命清高,认为听了这话污了自己的耳朵,此桥所在“即许由洗耳处”。“虎渡桥”,在福建漳州,亦名江东桥,“江南桥梁,虎渡第一,昔欲修桥,有虎负子渡江,息于中流……乃因垒址为桥”。“宵市桥”,在江苏扬州,即“小市桥”,“相传隋炀帝时于此开夜市”。

  第三章是“抒情”,通过桥名,来表达思想感情。如“销魂桥”,即“灞桥”,在陕西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因“取江淹别赋句,又呼为销魂桥”。唐王之涣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明葛一龙词:“桥上飞花桥下水,断肠人是过桥人。”“思乡桥”,在河北丰润,“宋徽宗北辕过桥,驻马四顾,泫然曰,吾过此向大漠,安得似此水还乡矣……人乃谓思乡桥也”。“至喜桥”,在四川广安,“昔欧阳修自吴入蜀,喜路险至此始平”。“情尽桥”,在四川简阳,唐雍陶《题情尽桥》诗有序云:“阳安送客至情尽桥,问其故,左右曰送迎之地止此。”“忘恩桥”,在陕西西安,“中官初入选,进东华门,门内有桥曰皇恩桥……俗呼曰忘恩桥,以中官既富贵,必仇所生,盖耻之也”。

  第四章是“写景”,美化桥身及四周景物。如“垂虹桥”,在江苏吴江,桥身环如半月,长若垂虹,宋王安石《垂虹桥》诗云:“颇夸九州物,壮丽无此敌。”“春波桥”,在浙江绍兴,贺知章诗云:“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故取此名桥。“海棠桥”,在湖北黄州,“宋时桥侧海棠丛开,秦观尝醉卧于此,明日题其柱”。“胭脂桥”,在江西饶州,鄱阳王萧俨生活奢华,宅中宫人,洗胭脂水流出,把桥下水都染红了,故名。“月样桥”,在山东青州,“采石凝结如天成”。“绿杨桥”,在湖北蕲水,“因东坡醉卧桥上,有‘解鞍欹枕绿杨桥’之句,遂名”。按苏轼《西江月》词自序云:“春夜行蕲水中……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书此语桥柱上”,即是桥也。

  第五章是“神异”,把神仙和桥梁联系起来,大多与道教有关。如“圣女桥”,在陕西白水,传说为三神女一夜成之。“白鹤桥”,在江苏句容,“汉永元间茅氏兄弟三人,乘鹤至此,有白鹤桥,大茅君驾白鹤会群仙处”。“集仙桥”,在江西安福,“相传居人夜闻桥上仙乐缭绕,旦往视之,惟见书吕洞宾字于桥柱”。“乘鱼桥”,在江苏苏州,“昔琴高乘鲤升仙之地”。“照影桥”,在湖北石首,“相传有仙人于此照影”。

  以上是单字和双字的桥名录。三字、四字或更多字的桥名,当然也有,但为数极少。三字桥名中著名的有二十四桥,在江苏扬州。唐杜牧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中的“二十四桥”,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云是二十四座桥,并列举其名,但据南宋姜白石的《扬州慢》词:“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则又似一座桥。后来清朝梁章巨在《浪迹丛谈》中更提到在孟毓森所居宅旁之桥上,有“二十四桥”的题名榜,可见“二十四”已成为一座桥的专名。不过这种用数目字当专名的桥,并无他例,有的只是以数为序而已,如杜甫诗“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四字或以上的如“旧浣花桥”、“杨柳河桥”、“德阳王桥”(以上均在成都)、“新学前桥”、“建富木桥”(以上均在南昌)、“新饭店石桥”(四川温江县)等等,有的是地名或人名关系,其余都是把单名或双名的桥加以解释,并非完整的专名。因此,中国桥名,基本上只有单名和双名两种,在《桥名录》中把这两种搜集齐全,所余就无几了。

  但是,我国古桥并非个个都有专名。有的本来并无名称,后来有人随便叫它一下,逐渐也就成了名字,如“大桥”“小桥”“新桥”“旧桥”“长桥”“短桥”“南桥”“北桥”等等。这些“俗名”,时间一久,就成为“正名”了,如福州的“小桥”,因在“万寿桥”的大桥附近而得名,就此成为专名。有的“桥”,名气非常之大,但实际上并无此桥,如“陈桥”,在河南开封,宋赵匡胤“黄袍加身”处,实系“陈桥驿”,“唐为上元驿,朱全忠纵火,欲害李克用之所”,但更多的桥,却是不声不响地在那里服务,而它们的名字是早就湮没不彰了。可见,桥和桥名,都有幸与不幸,有的是有名无桥,有的是有桥无名。然而,虽是无名,难道就不是“英雄”!

  (选自1962年7月22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5.世界各地名桥

  英国泰晤士河伦敦桥、意大利威尼斯里阿尔托桥、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大桥、英国伦敦塔桥、加拿大魁北克桥、澳大利亚悉尼海港大桥、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英国恒比尔大吊桥、西班牙卢纳巴里奥斯桥。

  一、关于桥的知识

  1�梁桥:梁式又称梁柱式,是在水中立桥柱或桥墩,上搭横梁,连而成桥,有单跨多跨之分。

  浮桥:用舟或其他浮体作中间桥脚的桥梁。

  吊桥:古时设置在城壕上的桥,现在为悬索桥和斜拉桥的统称。

  拱桥:用拱作为桥身主要承重结构的桥。

  立交桥:线路(如公路、铁路等)交叉时,为保证交通互不干扰而建造的桥梁。在既有线路之上跨越者又称跨线桥,在地下穿过者又称地道桥。

  2�我国古代桥梁的艺术风格,首先表现在造型上,如曲线的柔和多变;其次,我国古桥十分重视与环境的协调,由于桥的存在,又增加了环境的美;第三,我国古代桥梁的艺术风格还体现在附属建筑和石作雕刻上,许多古桥上都有桥屋、亭、阁、栏杆以及牌坊等。

  二、桥话

  1�桥与山水山水本来就是美丽的,桥在这样的天然图画中,真是相得益彰。杜甫诗“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白居易诗“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等,就描写了山光水色与桥共同构成的美景。

  2�桥与园林园林里有山有水必有桥,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互相映衬,缺一不可。欧阳修的“波光柳色碧溟,曲渚斜桥画舸通”这两句诗,就是对此的写照。

  3�桥与文艺桥在水上山间,凌空越阻,千姿百态,普度众生,历来是文学和艺术中的绝好题材。著名的如苏州的枫桥,在诗歌中,除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外,还有杜牧的“长洲茂苑草萧萧,暮烟秋雨过枫桥”等。绘画中,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结构非常巧妙。戏剧里,光京剧里演出“桥戏”的就不少。最著名的是《长坂坡》,还有《断桥》《草桥惊梦》等。神话传说里“鹊桥”的故事源远流长,张果老倒骑驴过桥的故事也是妇孺皆知。

  4�桥的历史故事建于1937年的钱塘江大桥是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这一点你也许知道;不过你可知道,这座大桥1937年9月26日通车,12月23日就被我方自行炸毁,为的是不让它为侵华日军服务!

  三、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桥

  1�中国古代桥梁之最

  现存最古老的敞肩拱石桥是河北赵县赵州桥。隋朝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元年(595~605年)建。

  现存最早的也是桥洞最多的联拱石桥是江苏苏州宝带桥。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始建。

  苏州宝带桥

  现存最早的十字桥是山西晋祠鱼沼飞梁,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建。

  最早的开关活动式大石桥是广州潮州广济桥。明宣德十年(1435年)建。

  仅有的五亭桥位于江苏扬州瘦西湖。

  扬州五亭桥

  2�立交桥给城市增添了现代化气息。北京市兴建最早的道路立交桥是位于昌平路上的白浮桥、蓝靛厂路上的八里庄桥和车道沟桥三座跨路、跨河立交,均建成于1966年。1974年在城区建成第一座苜蓿叶形互通式立交复兴门桥。

  四元桥位于首都机场高速公路、京顺路与四环路交叉处,是四层全互通式大型立交桥,共有大小桥梁26座,总长度2�6公里,是全国最大的城市立交桥。玉蜓桥位于南二环路与东浦路交叉处,是三层互通式蜻蜓型立交桥。

  北京玉蜓桥

  3�建造海底隧道耗资巨大,施工期长,因而人们更多地选择了跨海大桥。目前,世界上较大的跨海大桥已达三十多座。位于波斯湾上的巴林—沙特阿拉伯跨海大桥全长25公里,是当今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厦门跨海公路大桥

  意大利墨西拿大桥把状似皮靴的本土与状似足球的西西里岛连为一体。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跨度虽然只有1560米,但它却是一座架在欧、亚两大洲上的洲际桥梁。

  对联

  缩千里为咫尺

  联两地成一家

  水光遥接汉

  虹气上凌虚

  上下影摇波底月

  往来人渡镜中梯

  “盘旋上下,通连左右,交叉东西南北;横贯长江,纵接黄河,瞩目红旗宜宾。”(开津长江道立交桥)

  “中化堪称首,铁索斜拉,坦途凌波,淞南沙北横大道;世界亦数二,众智辉灿,科技结晶,浦东沪西并东流。”(上海南浦大桥)

  诗歌

  李绅(772-856),唐大诗人,《灵汜桥》:“灵汜桥边多感伤,分明湖派绕回塘。岸花前后闻幽鸟,湖月高低怨绿杨。能促岁阴惟白发,巧乘风马是春光。何须化鹤归华表,却数凋零忆越乡。”

  华镇(约1093年前后在世),北宋著名诗人,《还珠桥》:“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沙。清风不共门墙改,长与寒泉起浪花。”

  陆游(1125-1210),山阴人。古代爱国诗人

  《五云桥》:“若耶北与镜湖通,缥缈飞桥跨半空。陵谷双迁谁复识?我来徙倚暮烟中。

  《戏作绝句, 以唐人句终之》“雨细穿梅坞,风和上柳桥。山居无历日,今日是何朝?”

  《柳桥秋夕》:“柳疏桥尽见,水落路全通。衣杵家家月,渔舟浦浦风。眼明无俗物,步蹇有枯筇。野逸谁能那,悠然西复东?”

  《秋日杂咏》:“久雨初睛喜欲迷,青鞋踏遍舍东西。忽然来到柳桥下,露湿蓼花红一溪。”《柳桥秋夜》:“青帝万里月轮孤,扫尽浮云一点无。正是吾庐秋好夜,上桥浑不要人扶。”《即事》:“小山榴花照眼明,青梅自堕时有声。柳桥东岸倚筇立,聊借水风吹宿醒。”

  《柳桥》:“村路初晴雪作泥,经旬不到小桥西。出门顿觉春来早,柳染轻黄已蘸溪。”

  《独行,过柳桥而归》:“忽觉意稍佳,呼童扶下堂。寒云覆江干,惨惨雪欲作。篱根犬迎吠,碓下鸡俯啄。徐行过傍舍,醉笑盛酬酢。”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泽东)

  造舟为梁,不显其光。(《诗经大雅大明》)

  桥西暮雨黑,篱外春江碧。

  桥通小市家林近,山带平湖野寺连。

  轮势随天度,桥形跨海通。

  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

  桥的谚语:

  桥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桥是桥,路是路------一清二楚

  桥孔里插扁担-------担当不起

1、春节

(1)祭灶。我地春节一般是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也叫过小年。农村腊月二十三,集镇商贾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腊月二十五举行祭灶,也叫“老鼠嫁妞”。人们称“司命菩萨”,又称“司命奶奶”,掌管监察人间灶火,每一年的这几天要向玉帝汇报,如果哪家有铺张浪费等恶行或有节俭、行善的善行,第二年就要得到报应。有一句歇后语:“司命奶奶上青天——好话多说”。对联写“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故在这一天人们祭灶,敬“司命奶奶”。富裕的摆上糖果、烙糖饼,烧香礼拜;清贫的在灶门上磕几个头,说几句吉祥话:请“司命奶奶”好话多说,保佑全家吉祥平安。

(2)扫堂尘。扫堂尘地方话叫“打堂上灰”。腊月二十三过后,这段时间叫迎春日:准备春节的各种物品,打扫环境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子、窗帘,洒扫庭院,禅拂尘垢蛛网,疏通名渠暗沟,以一个新的家庭面貌迎接新年。二十七日晚上炒苞谷、花生,炸麻叶、炸犁花豆。俗称“炒七不炒八”,二十八日是不许炒的。

(3)贴对联。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福”字、春联、门画。如在正屋贴上“福禄寿三星图”、“松鹤图”等中堂画,或“天地君亲师位”,在大门上贴“福”字或门画,大小门楹上都贴上对联,对联上写上吉祥话或赞美社会等方面的话语。不少户还在门楣上贴上“迎春接福”,畜栏、禽圈上贴上“六畜兴旺”、“鸡鸭成群”;在粮仓粮屯上贴上“五谷丰登”;厨房里贴上“小心灯火”、“勤俭持家”等。一般都在农历腊月最后这天贴上。在贴上对联以后是不准任何人上门讨债的。所以在旧社会不少穷家为了躲债,这天一早就把对联贴上。但有孝的家庭,重孝第一年不贴对联,其它两年贴黄对联,一般孝三年都贴黄对联。

(4)除夕。农历腊月最后一天晚上为除夕。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祭祀、吃团圆饭、守岁。腊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这天,再忙也要给故去的先祖上坟、烧香化纸,接先祖回家一起团年,表示后人没有忘记他(她)们。如果有新故去的亲人,还要连续送三年坟灯。这叫除夕祭祖。这天晚饭叫团圆饭,一家大小老少都要聚在一起(已婚的姑娘不准在娘家团年),晚辈借机向老人表达养育之恩,老一辈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这顿饭一定得要有酒、有鱼,表示“天长地久、吉庆有余”。饭前得放一挂大鞭“接年”,烧香跪拜请天神一起下界团聚,然后全家就坐吃团年饭相互祝贺,预祝新的一年平安健康、工作顺利等。饭后还有糖果点心,长辈给儿孙们拿红包,称为打发“压岁钱”。钱的多少根据家庭经济条件。小孩们换上新衣出门放炮竹、看玩艺,不准说不吉利的话。年岁大的,特别是当家人,要生一盆火,门上挂灯笼(表示在新一年里红红火火)坐在家里守岁、挑园缸水,直至十二点过(建国前无钟要待到鸡叫)才休息,而且连夜包饺子,正月初一早上第一顿饭叫“吃元宝”。第二天一早(正月初一)天不亮起来按历书上规定的方向跪拜、烧香纸、放鞭炮,称“出天行”,迎财神。从正月初一起三天加“初五”这几天扫地不准向外扫,不准泼水(忌财源外流),不动刀剪、针线(忌凶器)。有的还连续三天早晚烧香化纸、放鞭炮,初三这天还要放挂长鞭,叫“送年”,三天过后则可以下地干活了,商贾、生意人初七、初八可以开业,开业这天也举行较为隆重的祭祀、祭天地、财神,预祝一年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5)拜年。除夕团年饭过后拜年活动便开始了。一是村里或团体组织的文艺活动:龙灯、旱船、推小车、玩黑驴、舞狮、抬杠老爷、扮故事等挨家祝贺,说唱吉庆词语拜年。每到一家,这一家就放鞭炮、拿烟或给红包,有条件的村在初二、初三、初五、十五、十六请戏班或自己组织唱戏。二是村民、街民相互拜年,相互到比较友好、亲近的亲门近房、左邻右舍道贺拜年,相互祝贺新年发财、平安健康等。但有丧孝者要守孝三天不出门拜年,满孝后方可。三是从初二起,首先给岳父母、姑父母、舅父母家等亲友拜年,晚辈给长辈送礼物,长辈给晚辈拿红包,叫“打发钱”。如果是新亲戚就比较隆重,晚辈送“四礼”:鱼、肉、糖、粉丝或其它计四样,长辈的打发钱也比较重一些。有的在腊月就把“四礼”送到岳父母家,叫送“年礼”。这种拜年形式一直到正月初八以后甚至延续到元宵节。但在过去忌讳正月初五这一天,这一天叫“破五”不吉利,不能出门,不能向外扫地、泼水,要吃饺子,有“破五大似年”之说。

2、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闹元宵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节日,俗谓“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从十三试灯开始,除挂门灯外,街村团体准备的各种玩艺:龙灯、旱船、玩黑驴、高跷故事、蚌壳精、舞狮(打狮子)五彩缤纷,一起出动到大街游行,有的挨家挨户游玩,通宵达旦。各家必放鞭炮、礼花迎接,有钱人家则以铁花、礼炮相迎,场面壮观热闹。十五日家家吃汤圆,夜晚各家各户门前都点灯,过去点蜡烛,现在开电灯。从十七日起年节过完,正式开始干活。

3、清明节

。清明节是一年中专门祭奠祖宗的节日。“三月三是清明,家家户户上祖坟”,各家都带上香表和祭物到先人墓前扫祭,并趁此机会游览一下明媚的春光。已没有坟墓的划个圈并留个缺口,意为让先人进圈内拿钱。一面烧纸,一面呼唤先人的称谓,嘱托其保护全家发财兴旺,平安健康,吉祥如意。有的还放河灯(用麻杆作架,上插蜡烛或放油灯)顺水漂流,意慰孤灵。建国后,放河灯的没有了,但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一个星期内人们都提上纸钱、鞭炮到祖坟上焚化,甚至比解放初更为隆重。

4、端午节。五月初五为端阳节,也称端午节。家家户户煮粽子、鸡蛋、蒜头,喝米酒,门前放艾杆,室内撒雄黄酒,小孩耳、鼻、手心、肛门檫雄黄避邪。集体组织龙舟竞赛,活跃节日气氛。建国前后,本地几乎每逢端阳节南北二园(王台村、胥营村)就组织龙舟竞赛,甚至外地人们都来观瞻。平时龙舟不用时,把龙头放在街头“洞宾楼”。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很少举办,1993年6月23日,镇政府举办过一次龙舟竞赛,请市、县级有关单位来观光,此次有胥营、小樊、芦湾、王台、搬运公司、上茶庵等六只船竞赛,场面十分壮观。

5、中秋节。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晚上摆上月饼、糕点、水果于月下或室内神桌上,邀月同乐,谓之赏月。

6、腊八节。腊八节又为吃腊八粥。腊月初八这天早餐,用各种米面、蔬菜,综合根、藤、悬、角、穗五谷,越全越好,煮一顿饭吃。有的还给树喂饭:用刀把果树砍一刀,在刀痕上喂一筷子饭,让其来年多结果。又有人称“迷魂汤”,意为过了腊八节,就要筹备过年的物品,平素不花的钱现在也要花了。 建国前,男女婚姻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过程繁琐,封建迷信色彩浓厚。后提倡“文明结婚”,部分青年冲破家庭束缚,自寻配偶。建国后,宣传新婚姻法,废除一夫多妻、指腹为婚、娃娃亲、童养媳、买卖婚姻等旧习,实行自由恋爱,领取结婚证书。婚龄也由过去的男18岁,女16岁延迟到二十多岁,简化婚礼,去掉“三跪九叩礼”、祭祖坟等迷信活动。有的请当地政府领导主持婚礼为证婚人,亲朋来宾致词祝贺,女方陪嫁生产用具,或男女共做一件公益事,不请客,不受礼,请上一班鼓乐手热闹热闹。随着经济的繁荣,消费水平的提高,现在又有一些人把旧的婚姻习俗掺和上来,比如过去步行结婚演变为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小轿车接亲,现在发展到八抬大轿、骑马接亲、兴坟祭祖等。

建国前,婚嫁分订亲、纳聘、择期、迎亲四个步骤。订亲也叫传庚,俗称“拿八字”。由红爷(介绍人)收女方的庚贴送交男方,按生辰八字推算,若双方八字合得来即可订亲,如果相犯退还庚贴。订了亲,男方每年给女方送一次年礼,叫“填庚”,直到结婚为止。准备结婚时,男方请红爷到女方征求意见请人择期定日。结婚前一个月男方办四礼请红爷用人挑上到女方报期为“报对月期”,午饭后女方给挑礼者打发钱,女方向男方提出聘礼要求(首饰、服装的数量及质量要求),让红爷转告男方。若与男方协商同意,便各自准备结婚事宜。一般结婚的前一天,男方先祭祖,女方摆宴席招待宾客,称“梳头酒”,也有三天回门时摆宴席称“回门酒”。在吃“梳头酒”的晚上,母女痛哭,为之“哭嫁”。母女互相诉说对方的艰辛,女儿诉说母亲的养育之恩等。男方在前一天早上带上礼物到红爷家为之“起红”,请红爷到男家吃早餐,然后一人挑上一块肉、两条鱼(鱼肉都系上红纸条)、女方出嫁说定穿的衣服和新娘同岁数的实心馍,与红爷一起到女方吃午饭,为“过礼”。回转时,女方摘下一块肉,衣物、馍馍留下。结婚之日为“正期”,这天新郎衣冠楚楚,肩攀红绫,端坐官轿(或骑马)领着空花轿(或坐一小孩曰“焐轿”)上路,两杆红旗开道,对子锣十三响,一人挑小盒,吹鼓手一路鸣奏,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到了女家,女方掩门,男方“路知客”递上“投亲条”[投:奠雁生 ×××(新郎名)鞠躬]和开门“封子”(红包),女方开门让新郎拜祭女方祖先,然后落座,拿红包请“焐轿”小孩进屋。女方为新郎奉烟、倒茶、端洗脸水,男方路知客一一付红包,这时便开始“摆茶”,男方知客、红爷、新郎、陪郎官,女方路知客、送亲郎一起落座,每人一杯茶水,中间放上各种糕点,每人吃一块后便分发给看热闹的宾朋或被哄抢。这时女方给新郎配绿(即用绿绫与红绫对称攀在新郎肩上),请新娘上轿。女方由陪妞牵或哥哥背上轿,再由两小孩把住轿杠,不让抬走,曰“把轿门”,男方付红包后放行。新郎由路知客陪同下到女方家中放“谢亲条”[谢:姻愚婿 ×××(新郎名)三叩首]后赶在女方大轿前面上路。但转回时,不能从来时的老路退回。回到男方,鞭炮鼓乐齐鸣,女轿从火堆上走过,新郎先进屋换双鞋,摸一下床(表示将来男方为主)出屋同牵亲娘一起将新娘迎进屋,跪拜花堂,送进洞房,再出来迎接送亲郎、陪妞,接女方陪的嫁货,给女方路知客、送亲郎、陪妞、红爷摆茶后开席,但女方路知客要给厨师拿红包。新郎新娘的床第一天晚上请儿女双全的女性铺,一面喊采一面铺,如:“铺床、铺床,迎接新娘,两头一按,儿女双全”等。床上还放上连藕、筷子、枣子等,意为早生、连生,儿女都生。正期这天床下放一盆烧红的炭火,表示将来夫妻恩爱,日子红火。饭后送亲郎走时把箱、柜的钥匙交给新娘,并说明第几天来接回门。送走送亲娘和陪妞之后开始闹洞房,不论辈份大小均可参与,叫“三天无大小”。第二天早上新媳妇要给公公、婆婆送茶,公婆给新郎新娘拿红包。这顿早餐由新娘上灶,做一顿面条,叫“试刀面”。上午接着下拜,亲朋们让新郎新娘说荤话,说四言八句,让新郎抱新娘摘花、吃果子等让大家开心,闹房者给新郎新娘拿红包。年岁大的让新郎新娘给祖先叩几个头,也拿红包,称为“下拜钱”。按照送亲郎走时交代的时间,无特殊情况,一般在第三天,那天一早送亲郎、陪妞路知客一起来接新郎新娘回门,在男方吃早餐后到女家吃午餐,然后又回到男方,称为三天不守空房。到此,婚嫁仪式才正式结束。

这些礼仪视联姻两家的经济状况而定,穷人家则从简。

招亲。男到女家落户的叫“倒插门”。一般这样的婚姻男方比较穷,有的到正期那天男方直接将新郎送往女方,有的女方到男方去接。女方摆酒席,请有学问的人、族长为新郎更改姓名,姓女方姓。

再婚。男女再婚者,男方经济条件好的,接“青头妞”的,如同新婚一样,只是新娘进屋后不能直接进洞房,只能坐在堂屋里。结“后婚”的,只摆酒席即可。女的“坐堂招夫”也一样,但不一定更改男方姓名。

建国后,从1950年开始,采取新式结婚仪式,请亲朋好友、当地领导参加,不受礼,陪嫁少,不索聘礼嫁妆。60年代改骑自行车、拖拉机娶亲。70年代出现了变相买卖婚姻,女方向男方索要彩礼、嫁妆。80年代结婚出现了比排场、讲阔气的风气,女方向男方要沙发、衣柜、高低床、各种电器等高档商品,要“几转几响几条腿”(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电视机、床柜腿数)。90年代后,要几部轿车接,几部轿车送,响手、锣鼓、抬大轿等。但也有的结婚只摆筵席,举行仪式后外出旅游,嫁妆由新郎新娘协商办。 办丧事又叫过“白事”,礼仪繁琐,铺排很大。仪式的规格视死者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定,视死者的地位、年龄、辈份而定,视死者的身份而定。

2000年9月以前,本地向来采用土葬。丧葬过程为入殓、停灵、吊祭、出殡、送葬、安葬等。后上级政策规定要火葬,人们把死者收殓后送去火化,其它仪式不变。

一般家庭办丧事,首先将死者趁尸体未僵之前,请人把寿衣穿上,装进棺材停在堂屋里,或专设灵堂。如果自己没有现存的棺材,在别处买后往回运要把棺盖倒扣,用一红纸附在上面。富有家庭棺材多用杉、柏、楸树等优等木质做成,内裱糊白纸,外涂黑漆,在棺内头枕5—7块瓦,为死者叠一三角形帽子,内穿红衣红裤,外罩其它衣服,上下计单数(5—7件),袜子不准是灰色(传说穿灰色死后变驴子),棺底用剪的纸钱摆个人形。用一水壶现从水井里打半壶凉水,给死者前三后四洗个澡穿上寿衣,先放在地下(叫落榻),放挂小鞭,然后“上材”,放挂大鞭。左手放一串10个小饼子,为“打狗饼”。用火纸垫住棺材口,将棺材盖上透空气(如果是假死,三天内可还阳)。棺材头放一供桌,摆上十个供香馍,几斤猪头肉,擀一根面条搭在筷子上放在碗上,点上两支蜡烛,插上香。棺材下面点上油灯,一般放三天下葬(也有放5—7天的)。第二天下午,亲戚朋友都前来吊祭。但死者的姑娘女婿一定要在十二点以前来下祭,整猪活羊,一套供香馍,孝幛布,棺罩、坟罩,一对纸人(童男童女),有的还做一匹大白马,一栋房屋、金银山、摇钱树、聚宝盆等,请“火祭”先生(现在还做花圈、请乐队)一路吹打。走到后,丧者方请的乐队相迎,这时鼓乐齐鸣,鞭炮礼花齐放,换上拿来的祭品、纸人,女婿、女儿跪在棺前痛哭,女婿叩三个头,跪在左边的孝子还三个头。给姑娘女婿发45尺的白布巾、黑袖箍、白鞋、布料腰带、搭头布(孝子比棺撕孝巾)。其他来下祭的亲朋一般是鞭炮,一捆火纸,一个花圈。儿媳、孙媳娘家来吊祭也搞供香馍、猪头肉、孝幛,请乐队。侄辈发给三尺长的孝巾或黑袖箍,孙辈发给红袖箍,重孙辈发给绿或黄袖箍。如果满开孝的话凡来吊祭者,每人都有一条三尺白头巾。当天晚上开席宴宾,过去由火祭先生做斋,现在由乐队奏哀乐,亲朋点歌。夜间孝子孝婿守灵,直到天亮。第二天天不亮,由“督管”(主持办丧事的人)安排“发井”(掘坟坑)人(选儿女双全的人)简单的吃一顿早餐,提上一壶水、一包糖、两包烟,到阴阳先生(现在由村组长)指定的地方发井。前三锹土由孝子兜放在别的地方,到下葬时再首先放进坑里,为之“祭土”。坟的深度、方向、出殡时间均由阴阳先生定,现在由督管或村组长说了算。出殡前,先由一孝子把打狗饼取出让一小伙子从房前扔到房后(免得到阴间的路上被狗咬),再让前来吊祭的人瞻仰一下遗容,撤下祭品,用三根钉把棺盖钉上抬出门。由八人或十六人抬送,一个孝子背棺,一个孝子担灵牌(或照片),一个担祭品。这时鼓乐、鞭炮齐鸣,花圈、孝幛下祭人一路抬上,如果路间休息,把棺材放到两条长凳上,不准棺材落地(传说落地后人不旺),这时孝子、孝媳、孝女、孝婿一齐跪在地上。落炕后(下坑)孝子先把祭土放进坟里,然后来吊祭的客人每人不用脚踩挖三锨土放在坑里,撤回祭品,下葬仪式结束,其余的由发井人和抬重人培坟。此时,如果有几个儿媳的要对供香馍进行哄抢后往家里跑,回家后放进潲水里,传说谁先到家谁先发财。后每隔七天孝子、孝女等下午来烧一次纸,过“五七”(第五个七天)孝子得为死者做一套房屋(纸杂)等烧祭,以后每周年一次,第三周年由姑娘、女婿做一套纸人、纸马、纸房、家具等作最后一次吊祭,称为满孝。 本地一般生育第一胎,男方要到岳母家去报喜,同时也到媒人家去报喜,接第三天去吃面,叫“喜三”。第三天也叫“洗三”,给小孩洗个澡。岳母家拿上挂面、油条或(油饼)、猪蹄、母鸡、红糖、毛衫(三尺长的衣料给小孩做衣服)、鸡蛋等,媒人家也拿上糯米或甜酒(酒糟)等,还接上男方的近亲如姑爹、舅舅、姨娘家、叔伯、侄子等吃喜三面。这些家也都拿一斤红糖、鸡蛋等。在吃喜三酒的同时,请有学问的或尊长为孩子取名讳。在到满一个月之内,岳母家一般要送三次粥糜(被称为毛粥糜)。满月这天大摆宴席,岳母家经济条件好的再次送挂面、油条、猪蹄、红糖、鸡蛋、小孩衣服、鞋帽、袜、银圈、银镯、小孩座椅等。到吃席时,首先要给厨师拿餐厨的封子(红包),给婿家折席面钱。满月后,男女一起抱孩子到岳母家去“出窝”。走到后婆婆(即外婆)接住孩子放在簸萁里后在门旮旯里滚几滚,给小孩去灾,走时给一红线穗、打发钱,表示以后多亲热婆婆家。以后小孩不论到亲戚、朋友邻舍家,都给一绺线或系于孩子胳膊上,或拿在手里均可,表示相亲有缘,福命延绵。但在小孩未满月之前,“坐月子”的女人是不可以到任何人家里去的,如果冒然到了那一家,得给这一家扯红布,放鞭(或给大红纸)冲霉气(传言月母子到哪家,哪家要倒霉)。

孩子周岁生日为“抓周”,婆婆家依然要送篮子礼,现在还要送童车、学步椅等,另外还有一把连根葱和一篮子豆芽,走几步丢一撮豆芽,表示扎根长命。其他亲朋都来送礼祝贺,依然贴“喜”字,贴“喜联”,放鞭炮。有的在桌子上摆上各种物品,如书、笔、算盘、筷子、碗、玩具、衣服等以试孩子的兴趣,这一作法叫“抓周”,从孩子抓到的东西预测孩子的将来。也叫“长尾巴”,意为从此会走路,跟在长辈后面,故有“奶奶的孙儿,尾巴根儿”之说。一般长到12岁再庆祝一次。

这些习俗在建国前富有的家一直沿用,建国后宣传移风易俗,50年代至70年代一切从俭,仅至亲来祝贺,不办酒席。从80年代以后,差不多家只有一个小孩,再加上经济越来越宽裕,酒席规格越来越高了,孩子由只吃满月酒、1岁生日、12岁生日办酒席,发展到现在有的3岁、6岁、9岁、12岁生日都办酒席。 建国前建房一般是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一般的户自己请人搭个茅屋,不讲究什么。比较富裕一点的就有很多讲究,首先请阴阳先生(风水先生)看屋场(宅基地),定房屋方向,门朝哪个方向开。定好方向后,要挑堂屋的梁树,本地多用榆木、楸木,或从外地买杉木。自己没有的还要到别处去买。看准后,起早偷放,谓之“偷梁换柱”,然后付给树钱。梁树放倒后是不准人从上面过,特别是女人。树蔸上放一红纸。然后请人抬梁树,前面引路人打一“千里眼”,(所谓“千里眼”就是用竹蔑筛绑在竹竿上系红布或红绫。)梁到现场后,“千里眼”顺着阴阳先生所定的方向插在门前。木梁从放倒到做成功架上屋脊一直用人守护。在此间,主东家都要分给风水先生、瓦工、木工拿封子(红包)。梁做好后,在中间系一红布兜,内装农历、笔、五色花线。在竖列架和上梁时,请木工手提一红公鸡,一面喊采,一面向人群撒糖果、糕点、饼子、铜钱、供香馍。上面喊一声,下面围观的群众应一声“有哇”、“发呀”。撒糖果、铜钱的人注意多向屋后面撒,言下之意是后面有人(后人兴旺)。在喊采声中屋架上的人缓缓将屋梁拉上,直至安放到位。

80年代后,房屋逐渐变成了砖混结构,屋场很少请风水先生看,到上楼板时,亲戚朋友来放鞭炮庆贺,仍然做上“千里眼”插在门上,待房屋建成后,向建国前一样给亲朋下请贴,请乐队大家点歌,鞭炮鼓乐齐鸣,大家边吃酒饭边听唱。

1、春节

(1)祭灶。我地春节一般是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也叫过小年。农村腊月二十三,集镇商贾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腊月二十五举行祭灶,也叫“老鼠嫁妞”。人们称“司命菩萨”,又称“司命奶奶”,掌管监察人间灶火,每一年的这几天要向玉帝汇报,如果哪家有铺张浪费等恶行或有节俭、行善的善行,第二年就要得到报应。有一句歇后语:“司命奶奶上青天——好话多说”。对联写“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故在这一天人们祭灶,敬“司命奶奶”。富裕的摆上糖果、烙糖饼,烧香礼拜;清贫的在灶门上磕几个头,说几句吉祥话:请“司命奶奶”好话多说,保佑全家吉祥平安。

(2)扫堂尘。扫堂尘地方话叫“打堂上灰”。腊月二十三过后,这段时间叫迎春日:准备春节的各种物品,打扫环境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子、窗帘,洒扫庭院,禅拂尘垢蛛网,疏通名渠暗沟,以一个新的家庭面貌迎接新年。二十七日晚上炒苞谷、花生,炸麻叶、炸犁花豆。俗称“炒七不炒八”,二十八日是不许炒的。

(3)贴对联。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福”字、春联、门画。如在正屋贴上“福禄寿三星图”、“松鹤图”等中堂画,或“天地君亲师位”,在大门上贴“福”字或门画,大小门楹上都贴上对联,对联上写上吉祥话或赞美社会等方面的话语。不少户还在门楣上贴上“迎春接福”,畜栏、禽圈上贴上“六畜兴旺”、“鸡鸭成群”;在粮仓粮屯上贴上“五谷丰登”;厨房里贴上“小心灯火”、“勤俭持家”等。一般都在农历腊月最后这天贴上。在贴上对联以后是不准任何人上门讨债的。所以在旧社会不少穷家为了躲债,这天一早就把对联贴上。但有孝的家庭,重孝第一年不贴对联,其它两年贴黄对联,一般孝三年都贴黄对联。

(4)除夕。农历腊月最后一天晚上为除夕。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祭祀、吃团圆饭、守岁。腊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这天,再忙也要给故去的先祖上坟、烧香化纸,接先祖回家一起团年,表示后人没有忘记他(她)们。如果有新故去的亲人,还要连续送三年坟灯。这叫除夕祭祖。这天晚饭叫团圆饭,一家大小老少都要聚在一起(已婚的姑娘不准在娘家团年),晚辈借机向老人表达养育之恩,老一辈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这顿饭一定得要有酒、有鱼,表示“天长地久、吉庆有余”。饭前得放一挂大鞭“接年”,烧香跪拜请天神一起下界团聚,然后全家就坐吃团年饭相互祝贺,预祝新的一年平安健康、工作顺利等。饭后还有糖果点心,长辈给儿孙们拿红包,称为打发“压岁钱”。钱的多少根据家庭经济条件。小孩们换上新衣出门放炮竹、看玩艺,不准说不吉利的话。年岁大的,特别是当家人,要生一盆火,门上挂灯笼(表示在新一年里红红火火)坐在家里守岁、挑园缸水,直至十二点过(建国前无钟要待到鸡叫)才休息,而且连夜包饺子,正月初一早上第一顿饭叫“吃元宝”。第二天一早(正月初一)天不亮起来按历书上规定的方向跪拜、烧香纸、放鞭炮,称“出天行”,迎财神。从正月初一起三天加“初五”这几天扫地不准向外扫,不准泼水(忌财源外流),不动刀剪、针线(忌凶器)。有的还连续三天早晚烧香化纸、放鞭炮,初三这天还要放挂长鞭,叫“送年”,三天过后则可以下地干活了,商贾、生意人初七、初八可以开业,开业这天也举行较为隆重的祭祀、祭天地、财神,预祝一年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5)拜年。除夕团年饭过后拜年活动便开始了。一是村里或团体组织的文艺活动:龙灯、旱船、推小车、玩黑驴、舞狮、抬杠老爷、扮故事等挨家祝贺,说唱吉庆词语拜年。每到一家,这一家就放鞭炮、拿烟或给红包,有条件的村在初二、初三、初五、十五、十六请戏班或自己组织唱戏。二是村民、街民相互拜年,相互到比较友好、亲近的亲门近房、左邻右舍道贺拜年,相互祝贺新年发财、平安健康等。但有丧孝者要守孝三天不出门拜年,满孝后方可。三是从初二起,首先给岳父母、姑父母、舅父母家等亲友拜年,晚辈给长辈送礼物,长辈给晚辈拿红包,叫“打发钱”。如果是新亲戚就比较隆重,晚辈送“四礼”:鱼、肉、糖、粉丝或其它计四样,长辈的打发钱也比较重一些。有的在腊月就把“四礼”送到岳父母家,叫送“年礼”。这种拜年形式一直到正月初八以后甚至延续到元宵节。但在过去忌讳正月初五这一天,这一天叫“破五”不吉利,不能出门,不能向外扫地、泼水,要吃饺子,有“破五大似年”之说。

2、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闹元宵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节日,俗谓“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从十三试灯开始,除挂门灯外,街村团体准备的各种玩艺:龙灯、旱船、玩黑驴、高跷故事、蚌壳精、舞狮(打狮子)五彩缤纷,一起出动到大街游行,有的挨家挨户游玩,通宵达旦。各家必放鞭炮、礼花迎接,有钱人家则以铁花、礼炮相迎,场面壮观热闹。十五日家家吃汤圆,夜晚各家各户门前都点灯,过去点蜡烛,现在开电灯。从十七日起年节过完,正式开始干活。

3、清明节。清明节是一年中专门祭奠祖宗的节日。“三月三是清明,家家户户上祖坟”,各家都带上香表和祭物到先人墓前扫祭,并趁此机会游览一下明媚的春光。已没有坟墓的划个圈并留个缺口,意为让先人进圈内拿钱。一面烧纸,一面呼唤先人的称谓,嘱托其保护全家发财兴旺,平安健康,吉祥如意。有的还放河灯(用麻杆作架,上插蜡烛或放油灯)顺水漂流,意慰孤灵。建国后,放河灯的没有了,但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一个星期内人们都提上纸钱、鞭炮到祖坟上焚化,甚至比解放初更为隆重。

4、端午节。五月初五为端阳节,也称端午节。家家户户煮粽子、鸡蛋、蒜头,喝米酒,门前放艾杆,室内撒雄黄酒,小孩耳、鼻、手心、肛门檫雄黄避邪。集体组织龙舟竞赛,活跃节日气氛。建国前后,本地几乎每逢端阳节南北二园(王台村、胥营村)就组织龙舟竞赛,甚至外地人们都来观瞻。平时龙舟不用时,把龙头放在街头“洞宾楼”。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很少举办,1993年6月23日,镇政府举办过一次龙舟竞赛,请市、县级有关单位来观光,此次有胥营、小樊、芦湾、王台、搬运公司、上茶庵等六只船竞赛,场面十分壮观。

5、中秋节。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晚上摆上月饼、糕点、水果于月下或室内神桌上,邀月同乐,谓之赏月。

6、腊八节。腊八节又为吃腊八粥。腊月初八这天早餐,用各种米面、蔬菜,综合根、藤、悬、角、穗五谷,越全越好,煮一顿饭吃。有的还给树喂饭:用刀把果树砍一刀,在刀痕上喂一筷子饭,让其来年多结果。又有人称“迷魂汤”,意为过了腊八节,就要筹备过年的物品,平素不花的钱现在也要花了。 建国前,男女婚姻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过程繁琐,封建迷信色彩浓厚。后提倡“文明结婚”,部分青年冲破家庭束缚,自寻配偶。建国后,宣传新婚姻法,废除一夫多妻、指腹为婚、娃娃亲、童养媳、买卖婚姻等旧习,实行自由恋爱,领取结婚证书。婚龄也由过去的男18岁,女16岁延迟到二十多岁,简化婚礼,去掉“三跪九叩礼”、祭祖坟等迷信活动。有的请当地政府领导主持婚礼为证婚人,亲朋来宾致词祝贺,女方陪嫁生产用具,或男女共做一件公益事,不请客,不受礼,请上一班鼓乐手热闹热闹。随着经济的繁荣,消费水平的提高,现在又有一些人把旧的婚姻习俗掺和上来,比如过去步行结婚演变为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小轿车接亲,现在发展到八抬大轿、骑马接亲、兴坟祭祖等。

建国前,婚嫁分订亲、纳聘、择期、迎亲四个步骤。订亲也叫传庚,俗称“拿八字”。由红爷(介绍人)收女方的庚贴送交男方,按生辰八字推算,若双方八字合得来即可订亲,如果相犯退还庚贴。订了亲,男方每年给女方送一次年礼,叫“填庚”,直到结婚为止。准备结婚时,男方请红爷到女方征求意见请人择期定日。结婚前一个月男方办四礼请红爷用人挑上到女方报期为“报对月期”,午饭后女方给挑礼者打发钱,女方向男方提出聘礼要求(首饰、服装的数量及质量要求),让红爷转告男方。若与男方协商同意,便各自准备结婚事宜。一般结婚的前一天,男方先祭祖,女方摆宴席招待宾客,称“梳头酒”,也有三天回门时摆宴席称“回门酒”。在吃“梳头酒”的晚上,母女痛哭,为之“哭嫁”。母女互相诉说对方的艰辛,女儿诉说母亲的养育之恩等。男方在前一天早上带上礼物到红爷家为之“起红”,请红爷到男家吃早餐,然后一人挑上一块肉、两条鱼(鱼肉都系上红纸条)、女方出嫁说定穿的衣服和新娘同岁数的实心馍,与红爷一起到女方吃午饭,为“过礼”。回转时,女方摘下一块肉,衣物、馍馍留下。结婚之日为“正期”,这天新郎衣冠楚楚,肩攀红绫,端坐官轿(或骑马)领着空花轿(或坐一小孩曰“焐轿”)上路,两杆红旗开道,对子锣十三响,一人挑小盒,吹鼓手一路鸣奏,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到了女家,女方掩门,男方“路知客”递上“投亲条”[投:奠雁生 ×××(新郎名)鞠躬]和开门“封子”(红包),女方开门让新郎拜祭女方祖先,然后落座,拿红包请“焐轿”小孩进屋。女方为新郎奉烟、倒茶、端洗脸水,男方路知客一一付红包,这时便开始“摆茶”,男方知客、红爷、新郎、陪郎官,女方路知客、送亲郎一起落座,每人一杯茶水,中间放上各种糕点,每人吃一块后便分发给看热闹的宾朋或被哄抢。这时女方给新郎配绿(即用绿绫与红绫对称攀在新郎肩上),请新娘上轿。女方由陪妞牵或哥哥背上轿,再由两小孩把住轿杠,不让抬走,曰“把轿门”,男方付红包后放行。新郎由路知客陪同下到女方家中放“谢亲条”[谢:姻愚婿 ×××(新郎名)三叩首]后赶在女方大轿前面上路。但转回时,不能从来时的老路退回。回到男方,鞭炮鼓乐齐鸣,女轿从火堆上走过,新郎先进屋换双鞋,摸一下床(表示将来男方为主)出屋同牵亲娘一起将新娘迎进屋,跪拜花堂,送进洞房,再出来迎接送亲郎、陪妞,接女方陪的嫁货,给女方路知客、送亲郎、陪妞、红爷摆茶后开席,但女方路知客要给厨师拿红包。新郎新娘的床第一天晚上请儿女双全的女性铺,一面喊采一面铺,如:“铺床、铺床,迎接新娘,两头一按,儿女双全”等。床上还放上连藕、筷子、枣子等,意为早生、连生,儿女都生。正期这天床下放一盆烧红的炭火,表示将来夫妻恩爱,日子红火。饭后送亲郎走时把箱、柜的钥匙交给新娘,并说明第几天来接回门。送走送亲娘和陪妞之后开始闹洞房,不论辈份大小均可参与,叫“三天无大小”。第二天早上新媳妇要给公公、婆婆送茶,公婆给新郎新娘拿红包。这顿早餐由新娘上灶,做一顿面条,叫“试刀面”。上午接着下拜,亲朋们让新郎新娘说荤话,说四言八句,让新郎抱新娘摘花、吃果子等让大家开心,闹房者给新郎新娘拿红包。年岁大的让新郎新娘给祖先叩几个头,也拿红包,称为“下拜钱”。按照送亲郎走时交代的时间,无特殊情况,一般在第三天,那天一早送亲郎、陪妞路知客一起来接新郎新娘回门,在男方吃早餐后到女家吃午餐,然后又回到男方,称为三天不守空房。到此,婚嫁仪式才正式结束。

这些礼仪视联姻两家的经济状况而定,穷人家则从简。

招亲。男到女家落户的叫“倒插门”。一般这样的婚姻男方比较穷,有的到正期那天男方直接将新郎送往女方,有的女方到男方去接。女方摆酒席,请有学问的人、族长为新郎更改姓名,姓女方姓。

再婚。男女再婚者,男方经济条件好的,接“青头妞”的,如同新婚一样,只是新娘进屋后不能直接进洞房,只能坐在堂屋里。结“后婚”的,只摆酒席即可。女的“坐堂招夫”也一样,但不一定更改男方姓名。

建国后,从1950年开始,采取新式结婚仪式,请亲朋好友、当地领导参加,不受礼,陪嫁少,不索聘礼嫁妆。60年代改骑自行车、拖拉机娶亲。70年代出现了变相买卖婚姻,女方向男方索要彩礼、嫁妆。80年代结婚出现了比排场、讲阔气的风气,女方向男方要沙发、衣柜、高低床、各种电器等高档商品,要“几转几响几条腿”(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电视机、床柜腿数)。90年代后,要几部轿车接,几部轿车送,响手、锣鼓、抬大轿等。但也有的结婚只摆筵席,举行仪式后外出旅游,嫁妆由新郎新娘协商办。 办丧事又叫过“白事”,礼仪繁琐,铺排很大。仪式的规格视死者家庭的经济状况而定,视死者的地位、年龄、辈份而定,视死者的身份而定。

2000年9月以前,本地向来采用土葬。丧葬过程为入殓、停灵、吊祭、出殡、送葬、安葬等。后上级政策规定要火葬,人们把死者收殓后送去火化,其它仪式不变。

一般家庭办丧事,首先将死者趁尸体未僵之前,请人把寿衣穿上,装进棺材停在堂屋里,或专设灵堂。如果自己没有现存的棺材,在别处买后往回运要把棺盖倒扣,用一红纸附在上面。富有家庭棺材多用杉、柏、楸树等优等木质做成,内裱糊白纸,外涂黑漆,在棺内头枕5—7块瓦,为死者叠一三角形帽子,内穿红衣红裤,外罩其它衣服,上下计单数(5—7件),袜子不准是灰色(传说穿灰色死后变驴子),棺底用剪的纸钱摆个人形。用一水壶现从水井里打半壶凉水,给死者前三后四洗个澡穿上寿衣,先放在地下(叫落榻),放挂小鞭,然后“上材”,放挂大鞭。左手放一串10个小饼子,为“打狗饼”。用火纸垫住棺材口,将棺材盖上透空气(如果是假死,三天内可还阳)。棺材头放一供桌,摆上十个供香馍,几斤猪头肉,擀一根面条搭在筷子上放在碗上,点上两支蜡烛,插上香。棺材下面点上油灯,一般放三天下葬(也有放5—7天的)。第二天下午,亲戚朋友都前来吊祭。但死者的姑娘女婿一定要在十二点以前来下祭,整猪活羊,一套供香馍,孝幛布,棺罩、坟罩,一对纸人(童男童女),有的还做一匹大白马,一栋房屋、金银山、摇钱树、聚宝盆等,请“火祭”先生(现在还做花圈、请乐队)一路吹打。走到后,丧者方请的乐队相迎,这时鼓乐齐鸣,鞭炮礼花齐放,换上拿来的祭品、纸人,女婿、女儿跪在棺前痛哭,女婿叩三个头,跪在左边的孝子还三个头。给姑娘女婿发45尺的白布巾、黑袖箍、白鞋、布料腰带、搭头布(孝子比棺撕孝巾)。其他来下祭的亲朋一般是鞭炮,一捆火纸,一个花圈。儿媳、孙媳娘家来吊祭也搞供香馍、猪头肉、孝幛,请乐队。侄辈发给三尺长的孝巾或黑袖箍,孙辈发给红袖箍,重孙辈发给绿或黄袖箍。如果满开孝的话凡来吊祭者,每人都有一条三尺白头巾。当天晚上开席宴宾,过去由火祭先生做斋,现在由乐队奏哀乐,亲朋点歌。夜间孝子孝婿守灵,直到天亮。第二天天不亮,由“督管”(主持办丧事的人)安排“发井”(掘坟坑)人(选儿女双全的人)简单的吃一顿早餐,提上一壶水、一包糖、两包烟,到阴阳先生(现在由村组长)指定的地方发井。前三锹土由孝子兜放在别的地方,到下葬时再首先放进坑里,为之“祭土”。坟的深度、方向、出殡时间均由阴阳先生定,现在由督管或村组长说了算。出殡前,先由一孝子把打狗饼取出让一小伙子从房前扔到房后(免得到阴间的路上被狗咬),再让前来吊祭的人瞻仰一下遗容,撤下祭品,用三根钉把棺盖钉上抬出门。由八人或十六人抬送,一个孝子背棺,一个孝子担灵牌(或照片),一个担祭品。这时鼓乐、鞭炮齐鸣,花圈、孝幛下祭人一路抬上,如果路间休息,把棺材放到两条长凳上,不准棺材落地(传说落地后人不旺),这时孝子、孝媳、孝女、孝婿一齐跪在地上。落炕后(下坑)孝子先把祭土放进坟里,然后来吊祭的客人每人不用脚踩挖三锨土放在坑里,撤回祭品,下葬仪式结束,其余的由发井人和抬重人培坟。此时,如果有几个儿媳的要对供香馍进行哄抢后往家里跑,回家后放进潲水里,传说谁先到家谁先发财。后每隔七天孝子、孝女等下午来烧一次纸,过“五七”(第五个七天)孝子得为死者做一套房屋(纸杂)等烧祭,以后每周年一次,第三周年由姑娘、女婿做一套纸人、纸马、纸房、家具等作最后一次吊祭,称为满孝。 本地一般生育第一胎,男方要到岳母家去报喜,同时也到媒人家去报喜,接第三天去吃面,叫“喜三”。第三天也叫“洗三”,给小孩洗个澡。岳母家拿上挂面、油条或(油饼)、猪蹄、母鸡、红糖、毛衫(三尺长的衣料给小孩做衣服)、鸡蛋等,媒人家也拿上糯米或甜酒(酒糟)等,还接上男方的近亲如姑爹、舅舅、姨娘家、叔伯、侄子等吃喜三面。这些家也都拿一斤红糖、鸡蛋等。在吃喜三酒的同时,请有学问的或尊长为孩子取名讳。在到满一个月之内,岳母家一般要送三次粥糜(被称为毛粥糜)。满月这天大摆宴席,岳母家经济条件好的再次送挂面、油条、猪蹄、红糖、鸡蛋、小孩衣服、鞋帽、袜、银圈、银镯、小孩座椅等。到吃席时,首先要给厨师拿餐厨的封子(红包),给婿家折席面钱。满月后,男女一起抱孩子到岳母家去“出窝”。走到后婆婆(即外婆)接住孩子放在簸萁里后在门旮旯里滚几滚,给小孩去灾,走时给一红线穗、打发钱,表示以后多亲热婆婆家。以后小孩不论到亲戚、朋友邻舍家,都给一绺线或系于孩子胳膊上,或拿在手里均可,表示相亲有缘,福命延绵。但在小孩未满月之前,“坐月子”的女人是不可以到任何人家里去的,如果冒然到了那一家,得给这一家扯红布,放鞭(或给大红纸)冲霉气(传言月母子到哪家,哪家要倒霉)。

孩子周岁生日为“抓周”,婆婆家依然要送篮子礼,现在还要送童车、学步椅等,另外还有一把连根葱和一篮子豆芽,走几步丢一撮豆芽,表示扎根长命。其他亲朋都来送礼祝贺,依然贴“喜”字,贴“喜联”,放鞭炮。有的在桌子上摆上各种物品,如书、笔、算盘、筷子、碗、玩具、衣服等以试孩子的兴趣,这一作法叫“抓周”,从孩子抓到的东西预测孩子的将来。也叫“长尾巴”,意为从此会走路,跟在长辈后面,故有“奶奶的孙儿,尾巴根儿”之说。一般长到12岁再庆祝一次。

这些习俗在建国前富有的家一直沿用,建国后宣传移风易俗,50年代至70年代一切从俭,仅至亲来祝贺,不办酒席。从80年代以后,差不多家只有一个小孩,再加上经济越来越宽裕,酒席规格越来越高了,孩子由只吃满月酒、1岁生日、12岁生日办酒席,发展到现在有的3岁、6岁、9岁、12岁生日都办酒席。 建国前建房一般是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一般的户自己请人搭个茅屋,不讲究什么。比较富裕一点的就有很多讲究,首先请阴阳先生(风水先生)看屋场(宅基地),定房屋方向,门朝哪个方向开。定好方向后,要挑堂屋的梁树,本地多用榆木、楸木,或从外地买杉木。自己没有的还要到别处去买。看准后,起早偷放,谓之“偷梁换柱”,然后付给树钱。梁树放倒后是不准人从上面过,特别是女人。树蔸上放一红纸。然后请人抬梁树,前面引路人打一“千里眼”,(所谓“千里眼”就是用竹蔑筛绑在竹竿上系红布或红绫。)梁到现场后,“千里眼”顺着阴阳先生所定的方向插在门前。木梁从放倒到做成功架上屋脊一直用人守护。在此间,主东家都要分给风水先生、瓦工、木工拿封子(红包)。梁做好后,在中间系一红布兜,内装农历、笔、五色花线。在竖列架和上梁时,请木工手提一红公鸡,一面喊采,一面向人群撒糖果、糕点、饼子、铜钱、供香馍。上面喊一声,下面围观的群众应一声“有哇”、“发呀”。撒糖果、铜钱的人注意多向屋后面撒,言下之意是后面有人(后人兴旺)。在喊采声中屋架上的人缓缓将屋梁拉上,直至安放到位。

80年代后,房屋逐渐变成了砖混结构,屋场很少请风水先生看,到上楼板时,亲戚朋友来放鞭炮庆贺,仍然做上“千里眼”插在门上,待房屋建成后,向建国前一样给亲朋下请贴,请乐队大家点歌,鞭炮鼓乐齐鸣,大家边吃酒饭边听唱。

一、上户不是找村长,证明也不用给他。

二、如果你的户口没有迁到你丈夫哪里,则上户是在夫妇双方任一方的派出所都可以上户。

三、你的证件是齐全的。如果你们夫妇的户口不在同一个派出所的辖区内,需要提供另一方派出所未上户的证明即可。

四、如果当地派出所不给你们上户,你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分反映。或者也可以通过正当程序向当地法院提出行政不作为诉讼。

说到常德桃花源,大家一定都很熟悉。毕竟在学校《桃花源记》描述的就是这里。不得不说,这个景区确实是桃花源。再加上这个季节桃花正式盛开的时候,这个桃花源景区门票多少钱?让我们和边肖一起来看看吧!

1、门票信息

所有门票128元/人。

免费:6岁以下(不含)或13米以下(不含)儿童;70周岁(含)以上的老年人;残疾人;具有国家导游证的导游;市级以上(含市级)新闻工作者。

半票:6至18岁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学生;60-70岁;士兵。

免费票政策

114岁以下儿童和65岁以上老人免费。

265周岁以上(含65周岁)老年人(本人有效身份证和有效证件)免费;

3残疾人(凭本人有效证件)免费;

4具有旅行社经理资格证的人员(凭本人旅行社经理资格证)、具有国家导游证的导游(凭本人国家导游证,免费);

5市级以上(含市级)记者(凭记者证)免费;

6现役军人及其家属(父母、配偶、子女凭结婚证和户口簿)、军队文职人员、残疾军人和退役士兵(凭本人有效证件)。

7在全国范围内获得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荣誉称号的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包括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优秀志愿者、新时代好少年(美德少年)、文明家庭等,可凭荣誉证书和本人身份证免费享受2张门票;

8消防救援人员(凭市级以上部门颁发的上岗证)。

2、游览路线推荐

游览“天堂洞”桃花山景区:桃花林圆明寺诗碑廊方竹亭桃花观水原洞玉北池;“世外桃源”秦人村景区:穿秦人古洞,品桃花源茶;午餐后,游览道教圣地桃源山景区:参观天宁碑,游览水府阁,观赏潇湘八景之一的“渔村落日”和“三日幸福”的独特风光。路过神话之乡陶仙岭景区。

3、交通指南

航空

常德机场已开通往返北京、天津、济南、上海、杭州、温州、广州、深圳、珠海、海口、南宁、昆明、重庆、成都、西安安的航班。机票和火车票已经全国联网,可以全国预售。

中国桃花源机场位于常德市西南部(斗湖镇),距市区122公里;距桃花源景区42公里。现在,桃花源机场往返桃花源景区的旅游大巴和商务车已经开通,4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游览车:20元/人;旅游线商务车:35元/人。

自驾

(常德市区外):走G56杭瑞高速到桃花源立交,按图到桃花源景区主游客中心。

市内交通:去桃花源旅游一般走常德。常德刘烨湖集散地、火车站、汽车总站有旅游大巴和商务车往返桃花源;昌南客运站也有小巴到桃花源,交通很方便。

常德旅游专线

始发地:刘烨湖旅游集散中心,途经火车站、客运站和桃花源机场。

终点站:桃花源景区游客中心[8]

发车时间:6:30,8:30,10:00,12:00,14:00,16:00。

门票价格:旅游大巴:20元/人;旅游线商务车:35元/人。全程约50分钟。

公共交通

昌南客运站可以坐小巴到桃花源,也可以从常德坐大巴到鲁花、阳溪桥、沙坪、茶庵铺、太平铺、西安安,都经过桃花源游客中心。车程1小时左右,车费12元左右。

自驾(常德市内)

路线一:经柳叶湖大道转杭瑞高速,在桃花源立交下车,到达桃花源游客中心停车场。全程40公里。

路线2:通过杭瑞高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3520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4
下一篇2023-11-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