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可以啊,著名的金屋藏娇不就是刘彻与自己表妹陈阿娇的故事么。陈阿娇就是馆陶公主的女儿,汉武帝刘彻是馆陶公主的侄子,陈阿娇是自己姑姑家表妹。
公主的孩子就是外姓人了,是姑表亲。姑表亲或者仪表亲都可以成亲,同族的堂姐妹是不可以的。
在我国现如今的社会中,对于结婚的年龄有了一些限制,法律规定只有满十八周岁的才算是已经成年,二十多岁才可以结婚。但是我们知道在古代,其实是很少有人会在二十岁结婚的。如果你到了二十岁还没有结婚,那这就算是大龄了,基本上是很难往出嫁了。
在一般情况下,古代的女子出嫁的年龄都是在13岁左右,超过了这个年龄,父母就要着急了。而现在,十三四岁的小姑娘还在学校里无忧无虑的接受老师和家长的呵护,更何况在心理与生理上都还没有成熟。
为啥在古代就结婚这么早呢,其实在民间,早婚之俗一直是历代所崇尚的,古代的时候大多讲究的是多生多育,一个家庭如果生的孩子越多,那么这个家族也就越兴旺。所以越早结婚,生的孩子也就越多。
我们都知道,女人在到了一定年纪之后,生育能力就会迅速下降,所以古人们的结婚年龄大多都会集中在十三四岁。再加上古代生产工具简陋,土地瘠薄,再加上庄稼也会受气候的影响,基本都是靠天吃饭的,。所以,生产力水平普遍都比较的低下,所以,只有多生孩子,才可以增加劳动力。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人的寿命,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医疗水平不高,很多人生一场小病,就会被夺去性命。所以,古人的寿命大多不长,平均下来只有四五十岁,而且在古代的时候,一个人的寿命,如果可以活到六十岁,就已经算是高寿了。
当时皇帝还下令,家中如果有超过十五岁还未婚的女子,就要多收五倍的赋税,这样一来,大多数的家庭都会将女儿早早的嫁出去。
也就是以上几种原因,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古人成婚年纪较早,其实大多也是被逼无奈,那时候的女性没有地位,更别说什么为自己而活了,大多数的女子嫁过去之后,就成为了“生育机器”,实在是可悲。
每个国家的结婚年龄可以说是大有不同,即便是我国古代,与现代相比,结婚的年龄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时候看一些电视剧,又或者是书籍,会提到古代的女子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可以行周公之礼,也就而是说可以嫁为人妻了。如若放在当今女孩的身上,很难想象,一个天真懵懂的未成年女孩,怎么能够当好一个妻子呢?
为何古人成婚的年纪会如此的早呢?按照生理的角度来说,这个时期的少女,身心都未发展成熟,正是天真活泼的年纪,本应该还在享受着美好的青春年华,可是古人却早已经结婚了。而且,这并不是现代人胡乱编造的,有很多的史书可以印证这一点,很多的历代典籍中,关于古人成婚的年龄记载并不少。
但是,如若追溯西周时期,《周礼·地官·媒氏》记载:男三十而娶女二十可嫁。也就是说,西周时期的男子结婚的年龄是30岁,而女子结婚的年龄是20岁,和现代的结婚年龄相差并不大,在这一时期,古人并不主张早婚。只是西周往后,男女婚龄却逐步降低。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就颁布了这样一条规定,男子可以三十而娶,女子十五岁就得嫁人。到了西汉时期,如若男子二十未娶妻,女子十五未嫁人,就得增加人头税。甚至到了西晋以后,未婚配者,政府就会为其选择婚配者。在宋朝到明清年间,女子婚配的年龄都稳定在了十三四岁。
从古代统治者颁布的这些婚姻条列就能够看出,女子早婚的一个原因,和当时的政策法规有着重要的关系。甚至女子不嫁人,父母还要算有罪。为何统治者会规定女子在这么小的年纪里就要嫁人呢?其实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脱不开关系。社会多个方面的因素,都在影响着女子的嫁人年龄。
第一个原因:战争导致人口大量锐减。古代各国的君王为了自己能够一统天下,发动了大大小小的战争,而参与战争就需要大量的男丁,每次出征,就意味着众多战士的死亡,所以为了弥补人口的大量损失,国家就会要求女子在她们的生理机能基本成熟以后,赶紧嫁人。而且女子在封建社会,本来就地位底下,在这样的大坏境下基本,就成为了生育机器。
第二个原因:古人的的寿命普遍短。古代的战争,无法治愈的疾病,各种不可阻挡的天灾人祸,导致了很多人年纪轻轻就去世了。为了能够给家庭更早的延续香火,传承血脉,所以女子在很早的时候就嫁给了男子。当然这和当时古代的古人观念有着很大联系,毕竟很多人都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为了更早的传宗接代,女子结婚的年纪就很早。
所以,古代只有十三四岁的女子之所以如此早的就已经嫁为人妻,与当时的国家制度,残酷现实的社会现状,还有根深蒂固的腐朽观念,都有直接关系。这些苦命的女子在很早的时候出嫁,她们没有权利掌控自己的人生,也造成了很多古代妇女的悲惨人生。
看古代的史料,我们会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情。就是很多古人在娶新娘的时候,新娘基本上都是十三四岁的小姑娘。我们知道,十三四岁的小姑娘,才刚刚发育。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远远没有成熟。既然没有成熟,为什么古代的男子,都会迫不及待地迎娶呢?难道他们就没有想过,等到小姑娘长成熟以后再娶吗?
当然了,这句话其实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为什么古代女子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被父母给嫁出去了?这些小姑娘的父母们,为何如此迫不及待?难道就不能等到自己的女儿长大以后,再把她们嫁人吗?这个问题,使得一些人产生一些非分的想法,觉得古人似乎有某种“萝莉”情结。事实上,这种考虑是不恰当的。古人并没有今天某些人的那种心思。
我认为,古代的女子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出嫁,虽然有一些是人为规定的,但更多的,还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结果。为什么说有一些是人为规定的呢?比如说在古代的一些朝代,由于发动了连续不断的战争,或者在经过了长久的动乱以后,往往会人口锐减。
这个时候,国家为了增加人口数量,从而增加劳动力数量或者作战士兵的数量,因此要求民间女孩子,必须尽早嫁出去结婚生子。因而女孩子嫁的比较早。比如汉朝汉文帝、汉景帝的时候,朝廷就曾做过相关的规定。如果某个家庭等到家里的姑娘长老了,再嫁出去的话,还会受到朝廷的惩罚。
不过,虽然说女子早嫁,有时候是朝廷的规定。但是朝廷中的这种特殊规定,只是一时之举。这一个时期过去了,情况就发生变化了。但问题是,古代几乎所有的女子,都是在十三四岁就嫁人。因此,这就不是朝廷规定的原因,而是一种约定俗成。也就是说,是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根据当时的认识水平,文化水平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
比如说,现在我国的法律规定,男子要到22岁,女子要到20岁才能结婚,这既是因为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无论男女都要到20多岁才会发育成熟。同时,也是因为现在的学科学习的需要,至少要到20多岁才能够完成大学学业,具备一个人最基本的学识和技能。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古代女子应该什么时候嫁人?自然也是这些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
古代女子是没有学习机会的,因此没有学习时间的要求。从这点来说,古代女子什么时候嫁人?不是学习的需要,而是生理原因和文化原因。古代的女子一生下来就被认为是婆家人,只是暂时被寄养在娘家而已。有一句俗话说“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就是古人这种文化心理的体现。既然女子生下来就应该是婆家的人,是暂时寄养在娘家的。因此尽早嫁出去,就是理所当然的。
现在女子出嫁的时间,要考虑心理成熟、生理成熟和性成熟几个方面。不过古人不是这样的。古人不会考虑性成熟、心理成熟的问题。为什么不考虑性成熟的问题呢?因为在古人看来,性是*荡的,是不洁的,怎么会在乎这个问题呢?为什么说又不考虑心理问题呢?因为古人认为,女子是没有自主权的,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因此女子是用不着做主的。
既然用不着做主,那么她们的心理成不成熟,也就无关紧要了。而女子唯一值得被考虑的,就是生理成熟。他们被嫁到夫家以后,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传宗接代生儿子。只要他们生了儿子,他们的任务就完成了。所以生理成熟是尤其被强调的。那么,古代的女子,在什么年纪的时候,算得上是生理成熟呢?显然也就是十三四岁。
因为古代的女子在十三四岁的时候,他们的月信就有了,并且也比较正常了。现在的女孩子可能十一二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月信。相对来说,古代的女子的月信出现的时间要稍晚一点,这是由古人吃的东西,他们接触的事物等各种因素决定的。有了月信就可以生儿子了。也就是说,这时候的女子,就可以嫁出去了。由此可见,并不是古人特别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小姑娘,而是由古人的一种基本认识决定的。(
参考资料:
除了控制人口之外,晚结婚至少在责任感、能力及身体发育方面有很大好处。古代中国人便意识到了这些,进行了年龄上的限制,不过老祖宗们规定的法定年龄也是比较小的: 战国齐桓公:男三十,女十五(这差距也太大了吧,不会是当时女人紧缺?) 越王勾践:男二十,女十七(这个,相对比较合理了) 汉惠帝时:女十五。(他娶的皇后是自己姐姐的女儿,年龄小得可怜,发育都还没开始,没带好头) 晋武帝:女十七。(按说男的应该在二十左右) 北周武帝宇文邕令:男十五,女十三。 唐太宗贞观令:男二十,女十五。(不愧是一代明主啊,不过他自己娶老婆非常早,数年后的618年,第一个儿子李承乾出生,当时的李世民19岁) 唐玄宗开元22年令:男十五,女十三。(唐玄宗儿女共59个儿女 从这以后,基本没有太大的起伏,一般都是男十五或十六,女十三或十四。 宋仁宗天圣令:男十五,女十三。 宋宁宗嘉定令:男十六,女十四。 宋司马光《书仪》:男十六,女十四。 宋朱熹《家礼》:男十六,女十四。 希望能帮到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