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制作花灯

怎样制作花灯,第1张

第一步:准备材料,卡纸(旧月历卡)、壁纸刀、直尺、铅笔、双面胶、线绳。

  

  第二步:将卡纸两边各留出05~10cm,按等分划好若干条平行线,然后用壁纸刀切开。

  

  第三步:卷一下使卡纸呈弧形。

  

  第四步:对贴,边角料剪成细条作穗,再贴上线绳,漂亮的小灯笼就做好了。

1993年发掘的明 “荒王 ”墓出土的随葬品中的衣服、鞋子与现在安顺雷屯、云山屯一带屯堡妇女的宽袖镶边大襟衣、绣花丹凤鞋在尺寸、花样等方面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屯堡妇女的服饰,是民风民俗考古考察和游览观光的活化石,是活着的历史。

(此处表述存在严重疑问,鲁荒王是男墓,出土服饰均为男装,其合葬的戈妃墓发掘前已被严重盗掘,并无服饰出土,此处自称与妇女服饰类同,存在严重疑问!)

屯堡人的服饰,主要表现在妇女身上,她们的装束通常是宽衣大袖,大衣袍长及膝下。领口、袖口、前襟边缘皆镶有流绣花纹,腰间以两端垂于膝弯部的织锦丝带系扎。长发挽成圆髻网罩挽于脑后,圆髻上插有玉簪、银链等首饰。妇女装束中往往还配有耳坠、手镯、戒指、手笼、长圆裙以及用绣、补、镂、镶、滚等方法制作的高帮单勾凤头布鞋。现在,其他地方只能在戏台上看到的这种穿着打扮,在屯堡却是日常生活便装,其盛装、婚丧嫁娶装和节日盛装更有独特的魁力。

初进屯堡,你就会发现,来来往往的屯堡妇女们皆穿着一身宽衣大袖的右开襟长袍,宝蓝色的,开襟上绣着杂色的滚边。长袍外面又穿着较短的码裙,腰间系着色彩斑斓的丝绸腰带,腰带在身后结着坠子,微风拂过,飘逸翻飞,极有韵味。妇女们的的头上全都包着或青或白的帕子,帕子上再覆着一张色彩迥然的头巾。悄悄的露出的发型显得很是独特,头的两鬓梳了两绺在在耳畔,成凤头状,向额前微展发绺,重心则向后倾斜,头顶分两道发路,中间又再梳成独立的一绺,有人称其为“三把头”或“凤阳头”,也因此被误称为“风头苗”。

屯堡妇女的头饰和服饰在婚前和婚后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婚前,姑娘梳着独独的一条辫子,头上不包帕子。而衣服的上衣则是小袖的素色长袍,并以布为腰带。婚后,妇女头上挽着发髻,并用银做的细练簪绕髻一圈。包青色或白色的头帕。并且必须穿大袖长袍,前襟点缀着花边,腰带改用丝绸腰带,后面打着结。江南的丝绸工艺在屯堡妇女的丝绸腰带上得到了较为突出的体现。这条丝绸腰带是屯堡妇女最庄重,最昂贵的装饰品,任何人都不能随意地触摸。结婚的时候,新娘子还要剪眉,扯脸,也就是将脸部的汗毛和前额的毛发一齐剪掉,并把眉毛剃成细柳状。

屯堡妇女的服装颜色主要以蓝、绿、藏青、藕荷色为主,却绝少有红色的。只有在结婚的时候,新娘才穿一次鲜红的嫁衣,而这红嫁衣的风采也就成了屯堡妇女一生种记忆深处的经典风景,那是她们一生种的幸福极致。 宗教在屯堡几乎无所不在。屯堡人所信奉的神灵主要是以历史上有关军事方面的人物以及汉族所普遍崇拜的诸般信仰。如崇拜关羽、道士、巫婆、阴阳端公、山神等。

每逢农历五月十三日,屯堡人便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迎菩萨活动。彼时,各个村寨的屯堡人都举着用木头雕刻的关圣帝塑像,游场串坝,以供人瞻仰。在屯堡。几乎每个村寨的大姓家族都设有祠堂、祭庙。而每家的堂屋正壁上均设有神龛,神龛下面又设置有神坛。神龛中,屯堡人供奉的神位显得丰富而又复杂。既有佛教人物,又有坛神赵侯,还有祖先牌位以及有关诸神。

在屯堡,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庙宇。为了表达他们对佛祖的虔诚,有的屯堡妇女竟然跋涉了两百多里的路,从安顺徒步到贵阳黔灵山的弘福寺烧香叩拜。而且,她们还规定,朝山拜佛的妇女得从不再生孩子时候开始,倘若朝山拜佛后,又再生孩子的话,那么一切都得从头再来。因为,她们认为,只有身子干净了,才能表示对佛祖的虔诚,佛祖的惠泽才会垂青于你,颠沛的心灵才会得到神灵的慰藉。

屯堡人设立的神坛是一种小型的瓦罐,里面盛着香火和**的草子。而祭坛的方式则是采取跳神和跳花两种。据《安平县志》记载:正月元旦至十五,击鼓以唱神歌,装扮傩神,沿村逐疫,所至之寨,比款以酒食,九月祀五显神,远近咸集,戏舞终日,至暮乃歌。 而今,这样的祭祀活动除了按照上述日子和规矩举行外,还在其它节日里举行。 八字四合院

居民的建筑成四合院,既有江南四合院的特点,又有华东四合院的布局,但最突出的特点是全封闭的格局。居民建筑分朝门、正房、厢房,朝门成雄伟大“ 八 ”字形,两边巨石勾垒,支撑着精雕的门头,门头上雕有垂花柱或面具等装饰品。正房高大雄伟,在木制的窗棂,门簪上雕刻着许多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厢房紧依正房两边而建,前面为倒座,形成四合,中间为天井,天井是用一尺厚的石头拼成,四周有雕刻着 “ 古老钱 ” 的水漏。

石头之城

屯堡民居最大的特点是石头的广泛应用。一户民宅就是一座石头的城堡,一个村庄就是一座纯粹的石头城,屯堡是一个防御敌人的整体,而屯堡民居就是组成这个整体的每一个细胞,既可以各自为阵,又可以互相支援友邻,既保证一宅一户私密性和安全感,同时又维系各家之间必要的联系。

屯堡建筑把石头工艺发挥到极至,从高向下放眼望去,白白的一片,错落有致。走进屯堡村寨,所看到的是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道,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屯堡民居就是一个石头世界。

军事堡垒

石头建筑的屯堡居民,具有强烈的军事色彩,村寨内部的巷子互相连接,纵横交错,巷子又直通寨中的街道,形成 “ 点、线、面 ”结合的防御体系。靠巷子的墙体,留着较小的窗户,既可以采光,又形成了遍布于巷子中的深遂枪眼。低矮的石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功能。这一切无不显示当时战争所需的建筑构式和屯军备武的思想。现在屯堡村寨中,至今残存着许多垛口、炮台。 地戏又称跳神,是盛行于屯堡区域的一种民间戏曲。以其粗犷、奔放的艺术个性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很受屯堡人的欢迎。一个地戏队跳一部书称为一堂,据粗略统计,全省约有370多堂。主要分布在以安顺西秀区为中心,包括临近的平坝、普定、镇宁、关岭、紫云、清镇、长顺、广顺、贵阳等地的村寨中。安顺市所属的各区、县有300堂,仅西秀区就有192堂。因为它活动在农村,又是以平地为戏台围场演出,属于农民称谓的吹地灰之属,故称之为地戏。

地戏见诸于史料记载,最早应是明嘉靖年间的《徽州府志》记歙州一带迎汪公时“设俳优、狄、胡舞、假面之戏”。这里的假面之戏与安顺一带农村抬汪公时地戏队参与活动应是一脉相承。屯堡地戏源于借“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初衷,而屯堡人怀乡恋土的心理情愫,以及演武增威、神灵护佑的需要,将这一千年古礼传承至今。

地戏以村寨为演出单位。一般是一个村寨演一堂戏,跳一部书。少数较大的村寨如詹官屯、吉昌屯、狗场屯、西屯、九溪等有两堂乃至三堂戏。演员都是地道的农民。从他们的家谱上看,祖上都是征南时的马上将军。他们都曾经为明王朝立下赫赫战功,如今他们只能用地戏表演的征战场面来缅怀祖先的战绩了。一堂戏的演员20余人,由戏头或称“神头”负责全部书的排演和指导。

地戏演出地点不在戏台。或村中空坝,或平整田土,就地围场而演。演出时间一般为两个节令。一是稻谷扬花时节。以农事为主的屯堡人为了祈求一年的辛劳能获得好收成,也为了缅怀祭祀祖先,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期间开箱跳“米花神”,,时间约三至七天。另一个演出时间是一年一度的春节。为了欢庆一年的辛劳所获得的丰收,为了祈祷求得来年风调雨顺村寨平安家家康乐,在新春到来之际,地戏班就鸣锣击鼓,以唱神歌。全村男女老少在寒风中看得如醉如痴喜笑颜开。春节期间演出,从农历正月初二开始,要跳半月乃至一月。为了增进村寨间的友谊或艺术上的交流,有的村寨会互请地戏队去演出。

地戏演出时,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具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歌唱,应声而舞。地戏的主要表演形式是唱和舞。唱,是无乐器伴奏的说唱,不分行当,只有男女角色之分,没有男女声腔之分,由剧中角色边说边唱边交待剧情。其舞,实则为打,是表现战斗场面的对打格斗。地戏演员从古代战争的骑马步战的厮打格杀中,经衍化而形成略具程式的套路。又加之是农民的艺术,与农村生活紧密相连,在套路的叫法上极富有农家生活情趣。有的村寨还使用铁质的真刀真枪搏杀,勇猛逼真,铿锵之声不绝于耳,看得令人心惊胆战。对打中,还吸收当地苗族舞蹈中的舞步和花灯中的“四方步”,在“转”和“旋”中战裙飘舞,使惨烈的场面透着刚劲的美。伴唱者手执彩帕纸扇,边伴唱边手舞足蹈,动作虽简单,却使格杀挂上了一条美的彩带。

由于地戏演出的场地有限,且农民的经济实力不足,而搬演的故事又是千军万马征战的“大书”,以至在演出的时空转换和表演手法上,多使用虚拟、写意、象征来表现实情实景。一个“二龙吐珠”送出两队人马就代表了两军对垒的千军万马;一个“龙出海”或“龙摆尾”绕场一周,就象征着人马行程了百里千里;一条板凳可以是雄兵据守的高关;一张桌子可以是巍峨的大山;一棵小树可以是繁茂的树林;一块白布可以是滔滔的大河。《薛丁山征西》中苏锦莲与陈金定交战后,苏把面具摘下放在地上退出场,观众明白苏锦莲已被陈金定杀死;《三国》长板坡赵云救阿斗一段戏中,演员将一双鞋脱下,放在用两对锏拼摆成的一个“井”字旁后退下,观众就明白糜夫人不愿拖累赵云已跳井自杀。地戏表演中的虚拟性写意性,让人不能不佩服农民艺术家的聪明才智。难怪在1992年安顺召开的国际军傩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看了地戏表演后,来自北京的一位研究京剧艺术的专家感慨说:“徽班进京两百年,而地戏存在已几百年,我从地戏身上看到了京剧的影子。”

一个地戏剧本就是一部书,就是讲唱一个完整的征战故事。不分场次,不分生旦净末丑的行当,由剧中人物边演边打讲唱完毕。由于它表现的内容是征南而来的屯兵熟悉的军旅生活,所表现的人物是屯堡村民所喜爱的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狄家将、三国英雄、瓦岗好汉、封神将军等,故而几百年来在屯堡村寨中传承至今。

地戏剧本的内容比较单一。可以说是一部部屯堡人景仰、倾慕、效法的英雄人物的赞诗篇。既没有谈情说爱的才子佳人戏,也没有抒臆心怀的清官公案戏;既没有悱恻悲切的《窦娥冤》之类,也没有妙趣横生的《风筝误》之属。它只有与屯堡人生活紧密相关的反映军旅生活的金戈铁马征战戏,只有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戏。在30来部剧目中,所反映的内容都是明清时代脍炙人口的演义说部,都是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一举成名光宗耀祖的家将书。如《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岳传》等,却没有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妖道怪的《西游记》和抗暴安良的《水浒传》。

头戴面具是地戏演出的重要特征。关于面具的发展,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傩文化发展轨迹上不可忽视的一个光点。面具在古代先民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功能作用。它掩容增威的威慑功能,沟通了人神之间的距离,在崇尚图腾畏惧大自然风雨雷电不可知的摧毁力的古代先民心目中,是他们对生的希冀和对死的恐惧的膜拜物。

地戏面具俗称“脸子”。是用丁木和杨木刻制而成。用此两种木料,一是取材容易,二是木质细疤结少,便于用刀。随着人口激增山林减少,且独具特色饱熏民俗特征的面具随旅游发展而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品,大量用材的需要,工匠们更青睐易生易长的白杨。

一堂地戏面具的多少视剧中人物而定。少则几十面,多则上百面。演出内容的单一化──只有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使人物角色的分类主要以将为主。粗分可为“正将”和“反将”(或称“番将”)。由于地戏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在汉民族正统思想的支配下,总以汉人当政一方为正方,称“正将”以番邦为反方,称“反将”。

面具的用色比较讲究人物的性格特征。按雕刻艺人的话说“要跟书走”,书中对人物的描述是什么性格,就要用艺人们心目中性格化的颜色来表示。以单色论,一般红色代表忠勇(如薛仁贵),黑色代表刚烈(如张飞),蓝色代表果敢(如单雄信),绿色代表稳沉(如尉迟宝林),白色代表英武(如马超)。另外,书中对人物脸相的描述是什么颜色,或者内涵情节因素,用色上也必须“跟书走”。如脸若重枣的关羽用红色,性如烈火的黑炭头尉迟恭用黑色,脸似金妆的余化是金,,因与尉迟恭争当征东元帅举石狮累得吐血而病倒的秦叔宝,自然就要用**代表了。若单色加上对称的花纹,那就是反将了。

地戏,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戏剧,在其戏剧本体中就包含着诸多的祭祀因子。当剧中人物被罩上“神”的光晕后,崇尚多神信奉的屯堡人在把地戏看作娱人娱己的艺术样式时,更把剧中人物赋予神性而视为自身命运的主宰者。稼禾的丰歉、村寨的平安、人畜的兴旺等既靠科学技术,也依赖神灵的保佑。如此,祈福纳吉的祭祀仪式就自然构成地戏演出中的一部分了。

近年灯下装置电动器具。李宅荷花灯,素为东阳水灯之最。1984年国庆35周年,李宅镇荷花灯应邀参加西子湖灯会,博得中外人士赞赏。这种灯彩逢年过节、结婚、祝寿也出这种灯。

荷花灯亦是年轻姑娘成群结队的灯舞。开始是在手上表演,后来发展成“莲花盘”,即用竹筒扎成一个圆圈,圆圈四周扎有荷花,圆圈吊有四根细麻绳扎在表演者身上,表演者在圆圈内表演。解放前这种灯在湖治工区很盛行。解放初,这个歌舞团运用荷花灯这一民间艺术,改编成《荷花舞》,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身受世界各国文艺工作者的喜爱和欢迎。

贵州各历史时期的突出文化及贵州文化发展成就。

贵州各历史时期的突出文化表现在:①建省前的文化:旧石器时代,贵州的石器、骨器等工艺体现了原始的造型艺术。战国时期,已形成包括青铜、陶瓷在内的独特“夜郎文化”。西汉初期,出现了西汉《尔雅注》的作者舍人、辞赋家盛览、东汉教育家尹珍等历史文化名人。东汉时期,歌舞盛行。隋唐时期,儒家文化流传,有“击铜鼓,吹大角,歌舞以为乐”的文化现象,佛教文化也有传入。宋元以后,灯、傩文化进入贵州。明初,元宵唱灯、跳灯、说书、唱书等娱乐形式以及地戏、花灯舞、傩舞等扎根贵州,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屯堡文化”。明代王阳明在贵州悟出“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学术思想,形成“阳明文化”现象。

②清代的文化。清代在黔北崛起了“独领中国西南文化之风骚”的“沙滩文化”,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道德、文化艺术遗产。诗歌出现两次创作高潮,戏剧、书画、摩崖石刻、建筑艺术等,独具风格。宗教文化有天主教、基督教先后传入。1907年,周素园创办了省内第一张日报《黔报》。1909年,张百麟等人主办了《西南日报》,遵义建立官书局,贵阳民营文通书局成立。

③民国时期的文化。清末维新思想传入贵州。辛亥革命爆发后,新文化思想在贵州迅速传播。1911年,黄齐生编写了引起轰动的爱国主义历史剧《何中湘王大埠桥尽节新戏本》。1913年,贵阳绅士张春山等筹建戏园“黔舞台”将京剧传入贵州。川剧艺人魏香庭、熊昆珊等在贵州创办了川剧科班“川曲班”。20年代,创办省立图书馆及贵阳、遵义、安顺等私立图书馆,同时出现露天放映**。30年代,工农红军在贵州活动,留下了众多的遗址遗迹,形成了名闻中外的“长征文化”。抗战时期,相声、北方评书、河南坠子等也相继流入贵州;少数民族曲种出现了反映中国工农红军路过台江时书写“打富济贫”等标语的“嘎百福”曲目等;进步团体贵阳沙驼业余剧社、筑光音乐研究会等在贵阳演出了大量宣传抗日救亡的进步戏剧和音乐作品;中国***贵州地下组织编印了《真实》、《烽火》、《民先队报》等秘密报刊。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在贵州逗留期间,曾担任贵州省立艺术馆第二任馆长。

④当代贵州文化。贵州解放后,开始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文化事业的全面建设。1949年12月26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成立,设立了文教厅。1949年11月28日,中共贵州省委机关报《新黔日报》正式出版发行。1950年成立贵州人民广播电台、新华书店贵州分店和贵州人民出版社。1953年贵州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成立,创办了文艺期刊《新黔文艺》、《贵州画报》和《创作新歌》。1956年先后建立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戏剧家协会和音乐家协会贵州分会筹备委员会。出版了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优秀作品。1965年全省专业剧团发展到33个。1958年省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1960年省档案馆建成使用。各类文化设施的建设,为贵州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各类艺术团体创作演出了引起较大反响的黔剧《秦娘美》、《奢香夫人》,花灯剧《七妹与蛇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贵州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相继建立了作家、美术、戏剧、音乐及舞蹈、书法、杂技、曲艺、**、电视、摄影、民间文艺12个文艺家协会和文艺理论研究室、城市雕塑工作室、贵州文学院等机构。《山花》、《南风》、《苗岭之声》等文艺刊物发表了大量优秀作品,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家、艺术家。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物博物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贵州文化发展成就表现为:①文学艺术欣欣向荣。在文学创作方面,一批优秀作家创作了《蹉跎岁月》、《呼声》等大量国内有影响的作品。在民族民间文学方面,共编印资料220余卷,出版相关作品集60余种,出版研究文集和专著20余种。在戏剧方面,摄制了电视连续剧《黄齐生与王若飞》、《遵义会议》、《邓小平在1950》、《扬起你的笑脸》等获奖影片;话剧《二月天》、《乌卡》获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创作“孔雀奖”金奖,许多地方歌剧、京剧、民族歌舞、儿童舞剧、杂技等获得各项大奖。

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日新月异。在新闻出版方面,全省有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贵阳晚报等综合性报纸17种,有各类刊物杂志87种,有新出版的图书530种。在广播、电视方面,先后建立4座大功率电视发射台和20余座中功率电视转播台,建立了有线广播电台和有线电视台,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05%,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833%。

③特色文化建设成效卓著。在全省建设特色文化带,民族歌舞、少儿艺术、杂技、美术作品、傩戏、地戏等开始走向世界。

④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取得可喜成就。在文物保护方面,全省有文物保护单位2300多个,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遵义会议会址、遵义杨粲墓、镇远青龙洞、从江增冲鼓楼、雷山郎德上寨古建筑群、息烽集中营旧址、福泉明城墙、遵义海龙屯、黔西观音洞遗址、赫章可乐遗址、安顺文庙、石阡万寿宫、平坝天台山、黎平地坪风雨桥、毕节大屯土司庄园、大方奢香墓、安顺云山屯古建筑群、普定穿洞遗址、盘县大洞遗址、贵阳甲秀楼和文昌阁、修文阳明洞和贵阳阳明祠、织金古建筑群、开阳马头寨古建筑群、铜仁东山古建筑群、松桃寨英村古建筑群、思南思唐古建筑群、黄平飞云崖古建筑群、黄平旧州古建筑群、福泉葛镜桥、安顺宁谷遗址、万山汞矿遗址、兴仁交乐汉墓群、黎平会议会址、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红军四渡赤水战役遗址、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遗址、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遗址、湄潭浙江大学遗址、镇远和平村遗址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方面,2006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贵州有30多个。在民族歌舞方面,有苗族古歌、侗族大歌、侗族琵琶调、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族铜鼓十二调、苗族刻道、苗族芦笙舞、苗族木鼓舞;在民族节日方面,有苗族鼓藏节、苗族姊妹节、侗族萨玛节、水族端节、布依族查白歌节、仡佬族毛龙节;在民族戏剧方面,有安顺地戏、德江摊堂戏、思南花灯戏、石阡木偶戏、侗戏、布依戏、彝族撮泰吉;在民族民间工艺方面,有苗族吊脚楼建筑、苗族蜡染、苗族刺绣、苗族银饰、苗族芦笙制作、玉屏箫笛制作、水族马尾绣、茅台酒制作技艺、皮纸制作技艺;在民族文字方面,有水书习俗。

⑤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至2005年,全省已建成文化馆艺术馆95个、公共图书馆91个,乡、镇和街道文化站1000多个。新建了自动化、网络化的省图书馆,拥有包括文献检阅、信息咨询、计算机检索、多媒体阅览、因特网国际互联、数据开发、视听与微缩服务在内的比较完善的现代综合服务体系。各级图书馆的藏书量也有较大的增加。

⑥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贵州文化产业逐步发展,对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全省文化产业产值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2002年就达6000多万元。2004年,文化体育娱乐业主营业务收入483亿元,利润总额042亿元。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已介绍到亚洲、非洲、欧洲和拉丁美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首届黄果树杯“多彩贵州”歌唱大赛,推动了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走进文化市场,在省内外赢得了较高的荣誉。

晋江东石数宫灯

闽台东石灯俗“数宫灯”是闽台两地共同的民间习俗,依附于东石镇嘉应庙,具有浓厚的民间性、固定的节令性。

每年正月十三开始,上一年结婚的新郎官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嘉应庙参加活动,由“公家”制作一盏大红绣球灯挂在大厅正中。

持续3个夜晚,男女老少齐集庙中,欣赏五彩缤纷、争奇斗妍的宫灯,或猜灯谜或听南音,还会数一数张挂的宫灯数,看看今年比去年增加了多少盏。元宵午夜时分,各新郎官齐集“三公宫”,在主事者通报当年台湾及本地的宫灯数共庆两岸人丁兴旺后,就开始举行数宫灯活动的重头戏“卜灯”:新郎官们在“三公爷”座前掷茭杯,掷得杯数最多的人,大放鞭炮,用大红甲吹把大红绣球灯迎回家。

随后,其他人也将各自的宫灯迎回家挂在新房内,祈求“三公爷”保佑婚姻幸福美满,早生贵子。

“流光溢彩·点靓古城”——“小白”换新装古城流动花灯展

时间:20220113~20220217

地点:泉州古城

元宵节灯会

时间:2022年2月15日

地址:世茂摩天城

灯光秀

时间:20220201-0215

地址:石窟公园

中山路上的花灯

中山路上的花灯依旧式多样、各具特色,有些花灯造型新颖,有些则采用了新材料,富有艺术性、观赏性、创新性。行人尽揽花灯的流光溢彩入怀,年轻人亦可许下新年的美好心愿。

泉州非遗馆花灯区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位于市区侨乡体育馆内,整体规模约8500平方米,展馆由五层楼组成,二、三、四层为常设展区。

展馆内二层的花灯区,收藏着诸多珍贵的花灯。来这里,一饱眼福吧~

南安丰州灯会

相传,距今1000多年前的唐僖宗年间,傅氏开闽始祖傅实带兵入闽,驻于武荣,傅实在桃源设立唐王宫,元宵节则按长安结灯仪式,点缀升平,与民同乐,这就是桃源第一次点灯,随后遍及闽南。丰州,也成了泉州最早开始在元宵节点灯的地方。

除了傅氏宗祠上元点灯之外,燕山黄氏家庙的元宵灯会亦源远流长,六百多年来时代相沿。而钻灯脚、折花枝的习俗甚为有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8237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5
下一篇2023-11-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