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福建福清结婚习俗

关于福建福清结婚习俗,第1张

  福清婚嫁习俗可分为传统婚嫁习俗、新式婚嫁习俗两类。福清的传统婚嫁习俗在福州五区八县(市)中较有特色,繁文缛节也较多。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婚嫁习俗的某些程式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有的基本被废除,但在某些镇村仍有遗风。如今,要想完完整整地体验传统婚嫁习俗的全过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让人们重拾往昔的回忆,今特介绍传统婚嫁习俗中的某些程式。

  旧式婚嫁习俗一般由“过礼银”、“吃猪头”、“硩腹”、“邀新娘”、“拦新娘”、“掼马桶”、“拍房门”、“喊酒(催酒)”、“闹洞房”、“请转妈”等环节组成。龙高一带特别是高山、东瀚、沙埔等镇还有“啼惨症”、“闹箸”等环节。

  在自由恋爱风尚未盛行的年月,男女到了婚嫁年龄,一般都要通过“媒人妈”讲亲。“媒人妈”有时为了促成婚事,往往夸大双方的实际情况,故有“媒人嘴,狗放屁”之说。若男女双方都有诚意交往,则通过“媒人妈”或亲朋暗中“查亲”。若有意合婚,女方会向男方开出礼单,要求一定时限内给女方过“上半礼”。“上半礼”一般为全部“礼银”的一半。“上半礼”一过,婚事基本确定。此时男方可以陪女方去照订婚照,并赠送一些贵重礼物作为订婚的标志,有的还要办“定婚酒”以示慎重。此后,如果男方反悔,则无法要回“礼银”;若女方反悔,则要主动将对方所给如数退还。

  一个婚事介绍成功了,“媒人妈”可以得到一个由男方送出的用红纸染过的猪头,以及蛋面饼糕之类的礼物,统称“吃猪头”。所送的猪头越大,蛋面饼糕等越多,说明男方越体面,越风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大多以丰厚的钱物代替猪头。

  结婚一般要“讨日子”。吉日选定后,男方要向女方送去“日子单”,上载裁衣、合帐、上轿日期。同时,男方要送出“下半礼”。而女方则回送“日子饼”等。男方要将“日子饼”分送亲朋,预告婚期。

  吉日之前,男方已出阁的姐妹要买饰物布置洞房(名曰“褙壁”),还要送财物给新郎作为见面礼,叫做“硩腹”;女方已出阁的姐妹要送财物给新娘,叫做“硩请”。新郎还要去亲朋好友家分发请帖,不能邮寄或央人带去,故有“寄诗没寄帖”之说。结婚当日早上,新郎要去“送杠”。“送杠”的东西必须10件,有:金针、香菇、蜡烛、线面、甘蔗等等,表示“十全十美”。有的还要送猪,送全猪、半猪,依新郎经济条件而定。女方除收下部分礼物外,其他退还。

  结婚当天上午,新郎要到女方家“邀新人”。“邀新人”队伍在“十番队”陪同下,一路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回家路上,人们听到锣鼓声,争相赶去看新人。较大胆的人会掀开轿门看新人长得俊不俊。人们还可以用椅子将迎新队伍拦下,索要糖果、香烟等,并要求“十番队”即兴唱些歌谣、闽剧等,直到满意为止。放行之时,人们要燃放鞭炮以示谢意。假如迎新途中遇到另一个迎新队伍,则要抢先燃放鞭炮,以示“避冲”。假如遇上葬礼,则要绕道而行,并燃放鞭炮,以免“冲喜”。迎新路上,路人经常央求轿夫捉弄新人,将花轿左右摇摆,而新人只好任由摆布,敢怒而不敢言。

  新人临上轿前,家人要象征性地为其梳3下头发,意即将烦恼梳走。有的镇街,还要由家人将一把别着“敆骨肉”的簪子插在新人头上,希望以后婆家的人会疼爱得入骨入肉。

  龙高一带,新人还要以“啼惨症”(即唱《哭嫁歌》,共10段)的形式表示不愿离开父母,以及答谢家人及妯娌平日的关爱之情。“啼惨症”极有趣:新人的兄弟跪在花轿前,新人每“啼”(实际是唱)1段,就从红轿里扔下1双红箸(筷子),兄弟则用穿在身上的围兜去接。等10段都唱完后,兄弟再将10双红箸投入盛满水的水缸中,此仪式又称“闹箸”。以前女孩长大成人后,母亲或姆婶要教其“啼惨症”。若出嫁时不会“啼惨症”,则被人认为“没腹肠”(对人无心)。由于如今会“啼惨症”的女孩越来越少,故“闹箸”习俗日渐废除。“啼惨症”结束后,新人在一把大红伞的遮护(意为“避晦”)下,由父母、兄弟或族长搀扶下上轿。

  新人快到男方家的时候,新郎要去洗脚,并梳妆打扮一番。轿子到家的一刻,男方要大放鞭炮迎接。此时,会有人唱“请出轿”的歌谣。在新人下轿的瞬间,往往会有机灵的小孩迅速钻进花轿,将新人的马桶提到洞房,名叫“掼马桶”,并紧闭房门,名叫“关新人房”。新人下轿后,由男方的族长或年长者带到厅堂。男家的其他女眷以及属相与新郎新人“相冲”的人均要暂时回避,待新郎新人拜过堂后,方能见面。拜堂时,常有人唱“拜堂歌”。随后,新人由新郎送回洞房。而此时洞房早被人关闭。“关新人房”的人们尽管向新郎索要香烟、糖果、瓜子。新郎新人要在“伴房妈”的陪同下到洞房前“拍房门”。一边唱“拍房门”的歌谣,一边与“关新人房”的人们讨价还价,直到对方满足开门为止。另外,从女方抬来的奁妆、家电、家具、磨桶等均会被贴上红纸条。新郎想揭这些红纸条,必须送出大量香烟、糖果、瓜子。如今会唱“拍房门”歌谣的人越来越少,此习俗渐渐消失。

  新郎新人进入洞房后,谁都不肯先坐下。一旦有一方先坐下,对方则流露出喜滋滋的表情。因为先坐下的一方,在以后的日子中就要听对方的管束。所以,洞房内的新郎新人总要礼让一番。新人一旦进入洞房,不能随意进出,以示矜持。

  喜宴过后,人们就可以“闹洞房”。口才好的亲朋会唱“闹洞房”的歌谣助兴,实际上为素不相识的新婚男女调情,壮胆。因而旧时“闹洞房”语言、行为往往很粗俗。随着时代进步,如今“闹洞房”则显得高雅又文明。人们会出些难题或搞些小游戏考验新郎新人是否聪慧、是否有耐性。有时还会拉来新人的大小叔、公公等一同嬉闹。所以,喜宴一结束,新人的大小叔、公公往往躲得不见踪影。

  新人出嫁第二天(或第三天),娘家会派小舅子请新郎新人回娘家,俗称“请转妈”(或叫“归宁”、“请回门”、“请头行”)。小舅子吃过“舅酒”后次日,挑着装有各种礼物的红布袋,陪新人离开婆家。新郎到女方家的时候,会得到盛宴款待。新人在娘家住满3天后,再回婆家。离开娘家时,娘家会让新人带回果饼之类东西,连同煮熟的蛋面分发给邻居,以谢婚庆时的操劳。到此,整个婚嫁过程才算基本结束。

福州风俗主要为节俗、婚俗、食俗、传统技艺,具体如下:

1、节俗

游神、迎神是福州乡村正月里举行的一种习俗活动。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时间。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用敞篷大轿抬着当地供奉的神祗塑像,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热烈。

福州传统有个“拗九节”,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在正月廿九煮“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县仍保持此俗,但城区的“拗九节”却渐渐被“母亲节”所代替,一到这个节,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楼里也可以看到为父母亲而设的宴席。

2、食俗

福州菜是闽菜的代表,闽菜有“福州菜香飘四海,食文化千古流传”之称。选料精致,刀工严密谨慎;讲究火候,注重调汤;喜用佐料,口味多变。著名汤品如历史悠久的佛跳墙,有“坛起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美誉。

福州五大代表菜是佛跳墙、鸡汤氽海蚌、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鸡。五碗代表是太极芋泥、锅边糊、肉丸、鱼丸、肉燕。福州的素菜也很有名,以面筋、豆腐皮、豆腐筋、香菇、木耳等植物食物为原料。名素菜有“南海金莲”、“半月沉江”、“石鼓三鲜”、“涌泉三丝”等30多种。

3、婚俗

福州结婚习俗分为订婚仪式、男方下聘礼、女方回礼、女方置办嫁妆、接亲、吃太平面、铺床、见长辈、酒店设酒宴、回门。“过礼”之后,男女双方即可商定日期,到当地政府办理结婚证,正式确定婚姻关系。

4、传统技艺

闽剧,又称“福州戏”。明代,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福州方言戏曲逐渐兴起。清光绪初到辛亥革命前后,称“闽班”。民国十三年(1924年),郑振铎出版传统剧目《紫玉钗》等,正式以“闽剧”取代了“闽班”的称号。

评话是福州地区主要曲艺品种,讲究唱、说、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誉。

十番原名“协欢”,意为声协和而成欢,是福州主要地方乐曲之一,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曲调悠扬动听。

扩展资料:

福州城市标志

1、市标——三山一水

福州城内于山、乌山、屏山“三山”鼎峙,闽江宛如绿带穿城而过。史载,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山、屏山圈入城内,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内”的独特风貌。“三山一水”成为榕城主要标志,故福州亦称“三山”。

2、市树——榕树

福州植榕,古已成风。榕树四季常青、枝荣叶茂、雄伟挺拔、生机盎然,象征着福州城市精神风貌。福州城区有古榕树近千株,其中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内的一株千年古榕被誉为福州第一大榕,相传是北宋冶平年间三位武官在此练武时植下的,树高20米,树冠地面投影面积达1330多平方米。

3、市花——茉莉花

福州特产,产量和质量都居中国之首。宋时福州已普遍栽培茉莉。福州城郊有许多成片栽培的茉莉园。它象征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芬香四播。以茉莉花薰制的福建茉莉花茶亦久负盛名,远销海内外。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决定命名茉莉花为市花。

福州

福州结婚习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8791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7
下一篇2023-11-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